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益阳市七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与动物的交流方式相比,人类的语言不但可以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还能支持高级的思维活动。虽然人类的语言非常复杂,但是人却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仿佛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天赋从何而来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近年来,脑科学的进展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的奥秘带来了新的曙光。早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完成的,即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循环过程逐步掌握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最终学会使用语言。例如,咿呀学语的婴儿偶然发出类似成人讲话的声音,大人便会给予微笑、赞美等正面反馈;随着孩子的话语愈加复杂,周围的人则会纠正他的错误用语,鼓励他运用合适的词汇和语法。然而,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要求人们对每句话进行逐一学习,这与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相矛盾。这种创造性体现在人类可以通过不同词汇和句法结构的组合,形成无数新话语。例如,“我吃米饭”可以通过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替换变为“你吃米饭”“他吃面条”“爸爸喝水”等等。年仅几岁的孩童便具备这种语言创造能力,能够理解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变化并加以运用。显然,早期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观点,无法解释人类的语言创造能力。上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否定了条件反射机制,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语言机能,这种机能就像人体的一个器官,刚降生时便已预设于大脑中了。乔姆斯基将这一“器官”称为“语言获得装置”,在这一装置中存储着某种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规律性信息,即“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被先天赋予的知识,人类可以通过“普遍语法”和有限的外界语言刺激,在短时间内学会理解和使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乔姆斯基将这一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称为“转换生成语法”。这一点极具影响力——在主观上,它满足了人自诩为“万物之灵”的心理需求;在客观上,大量相关研究都发现了支持人类语言先天性假说的证据。然而,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虽在解释句法结构等高级语言能力的创造性时具有说服力,但是却在解释基础语言能力的获得上捉襟见肘。那么人类是否也像通过“普遍语法”学习句法结构一样,通过某种先天性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获得基础语言能力?在人类的语言能力中,“听”是第一属性。支持“听”的语音感知能力是最基础的,也是出生后最先获得的语言能力。语音感知指的是分辨属于语言声音(即语音)和不属于语言声音的过程。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起源的谜题,研究者以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等先进的脑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了新生儿的语音感知能力和语音学习的过程。研究发现,虽然人类刚降生时不能分辨语音和非语音,但是仅仅通过短暂的学习,新生儿便可以获得语音感知能力。这说明语音感知能力与语法学习一样具有很强的先天性。然而,人类的语言天赋比之前认识到的更加复杂——与句法结构不同,人类需要通过接触外界语音刺激,逐个学习组成人类语言的语音,从而获得完整的语音感知能力。高级语言能力的学习有“普遍语法”的规律性知识起指导作用,而基础语言能力则是通过“点对点式”的逐一学习掌握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研究对象是出生当天的新生儿,这就把人类语言学习的起点拉回到了生命的最开端。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例如,美国语言学家帕特里夏·库尔认为,婴儿出生后6至8个月才具备语音感知能力。另外,根据乔姆斯基的观点,“普遍语法”的存储场所——“语言获得装置”,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个“器官”。那么它的物理基础,即负责学习语言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呢?脑科学技术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研究者在实验中运用了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不仅观测到了新生儿语音感知信号的强度变化,也发现了这些信号的神经来源,从而揭示了负责新生儿语音学习的脑机制。这个脑机制由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组成,其核心部分是一个称为“感知运动环路”的系统。在成年人的大脑中,“感知运动环路”负责在对话过程中协调“听”和“说”;对于正在学习讲话的小孩,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持语言学习中的语音模仿过程。众所周知,模仿大人说话是孩子学习说话的重要方法。从发育阶段来看,出生当天的新生儿显然不具备语言模仿能力,但是他们会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沉默性模仿”。通过反复的“沉默性模仿”,新生儿逐渐学会了区分可能重复的声音和不可能重复的声音,最终获得了区分语音和非语音的感知能力。从基础语言能力的学习机制来看,负责语音模仿的“感知运动环路”系统,就是乔姆斯基理论中“语言获得装置”在人类大脑中的物理坐标。脑科学的发展为人们一点点拨开迷雾,解释了人类在生命伊始便具备的语言能力的物理机制,佐证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填补了从理论假设到科学依据的空白。未来的语言学研究将会以主观的概念性思考为引导,以客观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解开人类语言的奥秘。(摘编自吴燕京《人类语言“超能力”是否与生俱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语言能力,这也是与动物相比在交流方面的优势。B.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在解释语言创造性上得到了认可,却无法解释人类如何获得基础语言能力。C.“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中的“这个结论”是指人类语音感知能力具有很强的先天性。D.在幼儿学习语言时,“感知运动环路”能支持语音模仿过程,这与其在成年人大脑中起的作用截然不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人类也能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理解和使用。B.语言先天性的假说满足了人类的某种心理需求,运用这一理论,语言学家将会揭开人类语言产生的奥秘。C.“听”在人类语言能力中是第一属性,新生儿如果没有听力,就无法感知到语音,难以形成语言能力。D.新生儿能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这是他们能够获得区分语音和非语音感知能力的重要原因。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一项是()A.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指出:“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均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B.《庄子·外物篇》中“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指婴儿生下来没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话,是因为跟会说话的人相处。C.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对黑猩猩进行过多次实验,试图以教儿童说话的方式教会它们人类的语言,但都以失败告终。D.语言学家斯金纳认为,当儿童说出“牛奶”这个词时,母亲会将牛奶递给他,这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奖赏,会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一项是()A.为了说明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事例,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通俗易懂。B.第三段中“我吃米饭”等四处使用引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与第四段中“普遍语法”引号的作用相同。C.文章引人“沉默性模仿”“感知运动环路”等学术概念,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助于读者把握关键信息D.虽然脑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者认为这还不能回答人类语言能力是否与生俱来这一问题。5.语言学家对人类语言能力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B3.A4.B5.①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早期语言学家提出了条件反射机制理论;
②基于对条件反射机制理论的质疑,乔姆斯基进行了概念性思考,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假说;
③采用先进的脑科学技术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人类语言能力的形成既有先天的生理机制,也需要后天的模仿学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语言能力”错,结合“虽然人类的语言非常复杂,但是人却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可知,文中说的是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B.“却无法解释人类如何获得基础语言能力”错,结合“在解释基础语言能力的获得上捉襟见肘”可知,文中说的是捉襟见肘,并不能说成却无法解释。D.“这与其在成年人大脑中起的作用截然不同”错,结合“在成年人的大脑中,‘感知运动环路’负责在对话过程中协调‘听’和‘说’;对于正在学习讲话的小孩,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持语言学习中的语音模仿过程”可知,“作用截然不同”太绝对化。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语言先天性的假说……运用这一理论,语言学家将会揭开人类语言产生的奥秘”错,文中说的是“未来的语言学研究将会以主观的概念性思考为引导,以客观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解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并不是语言先天性的假说这一理论。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B.是外部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C.是动物不具有学习人类语言能力。D.是支持条件反射机制。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B.“引号的作用相同”错,第四段中“普遍语法”引号的作用是引用。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①结合“早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完成的,即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循环过程逐步掌握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最终学会使用语言”可知,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早期语言学家提出了条件反射机制理论。②结合“上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否定了条件反射机制,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语言机能,这种机能就像人体的一个器官,刚降生时便已预设于大脑中了”可知,基于对条件反射机制理论的质疑,乔姆斯基进行了概念性思考,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假说。③结合“脑科学的发展为人们一点点拨开迷雾,解释了人类在生命伊始便具备的语言能力的物理机制,佐证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填补了从理论假设到科学依据的空白”“通过反复的‘沉默性模仿’,新生儿逐渐学会了区分可能重复的声音和不可能重复的声音,最终获得了区分语音和非语音的感知能力”可知,采用先进的脑科学技术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人类语言能力的形成既有先天的生理机制,也需要后天的模仿学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闸门走下山顶不远,周仆突然停住脚步。眼前出现的是一幅多么惊心动魄的景象呵!这就是刚才烈士们带着满身的火焰同敌人进行壮烈搏斗的地方!在浅淡的暮色里,周仆看到烈士身上的棉衣,有一些余烬还在燃烧,断断续续地冒着丝丝缕缕的青烟。他们有人掐着敌人的脖子把敌人撩倒在地上;有人同敌人死死地抱着烧死在一起;有人紧紧地握着手榴弹,弹体上沾满了敌人的脑浆;有人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附近还有几个六○炮的弹坑,弹坑边躺着烈士,成堆的美国人倒在烈士的周围……周仆再往下一望,从山腰到山脚,美国人遗弃的尸体,乱糟糟地盖住了整整一面山坡。尤其在那个山洼,那些戴着钢盔、穿着皮靴的长大而笨拙的尸体,密集得一个压着一个,一堆连着一堆。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姿势,横七竖八地躺在积了很深的血水里。其中许多尸体,头冲北,脚朝南,看得出他们是遭到突然的反击惊慌后退中被击毙的。郭祥的“闸门”,就是这样把那些远渡重洋的恶狼一批一批地砸死在这里,碰死在这里。看见这种情形,周仆真想大喊一声:杀人犯们!那些以侵略别人的国家、破坏别人的幸福为职业的杀人犯们,那些在手无寸铁的人民面前无比残忍而在战士面前胆小如鼠的卑劣的野兽们,你们认真地瞧瞧吧,这才是你们迟迟早早必然会得到的下场!周仆站在山坡上,热血上涌,思绪翻腾。眼前仿佛又飞出火人的巨大身影,耳朵里仿佛又听到他们震天动地的呐喊。这些火人们,这些不知恐惧为何物的人们,他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部队,什么样的战士呵!他们是下凡的天神吗?不,他们不是天神,他们就是那些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战士,是同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和同志。然而,他们却的的确确像无畏的天神,也可以说他们就是为劳苦大众复仇的天神。世界上有任何一种反动力量,可以打败这样的部队吗?没有,过去没有,今后就更不会有,而是相反,它们终究要被这样的战士所打败!周仆沉吟间,只听有人“哎”了一声。他转眼寻视,只见一个抢运烈士遗体的战士,抱着烈士的头坐在地上,好像在低声哭泣的样子。他赶过去一看,是刘大顺,他低着头,眼泪像小泉水似地涌流下来。“你,你怎么啦?”周仆忙问。调皮骡子和其他战士也赶过来问:“你怎么啦,刘大顺?”①“断了……”他指了指烈士的手指,难受地说。周仆一看,那位烈士紧紧地抱着敌人,嘴里街着敌人半块耳朵。由于双手抱得过紧,分都分不开,以至烈士的手指被掰断了。周仆的心,不禁引起一阵酸辣辣的疼痛。在场的人,也都十分难过。停了一会儿,周仆才说:“别难过啦,同志们。我们应该很好地向烈士学习。你看他们对敌人多么仇恨。对敌人不仇恨,或是恨得不够,就不会有真正的勇敢!……”话是对大伙说的,可是刘大顺却觉得,政委仿佛是针对自己讲的。“政委……”他并没有抬起头,“我,我想找你谈一次话。”周仆亲切地说:“我也早就想找你谈谈,可惜没有抓紧时间。……昨天在诉苦会上,我见你昏倒了,我知道你心里是很难过的。”“我,我……政委,”他被政委的话所激动,流下了眼泪,话也说不成句了,“我越想越不该犯那样的错误(对敌人动了仁慈之心);看看同志们,我觉得我够不上一个红三连的战士…”周仆上前握着他的手,安慰他说:“大顺同志,我们决不会根据一时的表现,来断定一个同志的。……大家还是快把烈士的遗体运到后边去吧,免得呆会儿炮火再伤着他们。”刘大顺恋恋不舍地撒开手,②望望政委,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坚决的与感激的神情。周仆亲自用手理了理烈士的遗体,由刘大顺他们抬往后面去了。随着夜色的降临,北面的战斗越发激烈起来。炮火的闪光,有如打闪一般,照得山谷一明一暗。红色的电光弹在夜空里纵横交叉,来往飞驰。③不一时,敌人的照明弹也打起来了,越打越多,照得山谷如同白昼一般明亮。夜航机也轰隆轰隆地出现在阵地的上空。周仆回到山顶的时候,二连已经按照命令前来接防。三连的代理连长乔大夯,班长陈三和代理班长调皮骡子围着政委,要求把他们继续留在阵地上。“让我们打到底吧,俺们红三连能坚决守住阵地!”乔大夯说。周仆摆摆手说:“你们已经很辛苦了,下去休息一下再说。”“战斗还没结束呀,政委,我们怎么能下去哪?”陈三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倒没什么,这是战士们的意见哪!”“我们人少,顶一个排还不行吗?”调皮骡子也接上说。“不行,这是命令!”周仆决断地说。“俺们红三连……”乔大夯又要说他的红三连了。小迷糊打断他的话,附在他耳朵上使劲地喊:“政委说罗,这是命令!”大家看政委脸色严峻,才不言语了。④乔大夯慢腾腾地卸下刺刀,插在皮鞘里;又从地上拣起他们连长那把带血的铁锹,扛在肩上;迅速地整理了部队,带着22名战士,走下凸凹不平的阵地。“真不愧是井冈山下来的连队!”周仆自言自语地说,在炮火的闪光里,望着他们坚强的背影。(节选自魏巍《东方》,有删改)注:周仆是志愿军某团政委,郭祥是该团三连连长。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题目“闸门”一语双关,既指具体的河流的闸门,也象征以郭祥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组成的狙击队。B.小说第二段通过周仆的心理描写,表明志愿军战士是最朴素的真英雄,他们为了劳苦大众能够战胜任何敌人。C.由美国人遗弃的许多尸体,“头冲北,脚朝南”的情状可以看出美国士兵的狼狈,表现了志愿军的果敢英勇。D.小说中陈三、调皮骡子与政委周仆的对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借助泣不成声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刘大顺因不小心折断战友的手指而伤痛、内疚、歉意无尽的心理。B.句子②使用神态描写表现了刘大顺对周仆的感激之情,也表明了他的思想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C.句子③用“白昼一般明亮”强调了战场环境的严峻,预示又一次战斗的开始,推动了情节发展。D.句子④中的动作描写说明了乔大夯内心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侧面衬托周仆的威严及指挥下属的霸气。8.请赏析小说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9.小说节选部分设置“周仆”这个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析。【答案】6.A7.D8.使用排比(整句)和细节描写,形象地展示了反击战后战场上惨烈的情景,突显了战争的激烈、残酷,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写出了志愿军战士对侵略者的痛恨,体现了他们保家卫国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无比的热爱和敬仰。9.①通过周仆这一形象展示了志愿军指战员关爱战士的情怀和果决的战术能力,体现了志愿军官兵平等的民主风气;②起到线索的作用,由周仆所见所思及其和战士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将相关的内容紧密地组织在一起;③以周仆的视角来写战场上的情景,增强了现场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有利于突出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一语双关”错误。根据原文“郭祥的‘闸门’,就是这样把那些远渡重洋的恶狼一批一批地砸死在这里,碰死在这里”,可知“闸门”在文中是指以郭祥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组成的狙击队,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河流的闸门,不是双关。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侧面衬托周仆的威严及指挥下属的霸气”错误。乔大夯“慢腾腾地卸下刺刀,插在皮鞘里”写出他不愿下战场但又不得不执行周仆的命令,而周仆之所以要求他们必须下去休息是因为他们太辛苦了,是体贴战士,不能体现“周仆的威严及指挥下属的霸气”。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句式的角度来看,划线句中使用多个“有人……”的句式,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增强了语势,便于抒情。使用排比的修辞,列举典型场景,写战士们牺牲时的各种姿势,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不惧牺牲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和崇敬。从描写角度看,“掐”“撩倒”“抱着”“握着”“衔着”“躺着”等使用细节描写,刻画了战场上惨烈的场景,“烧死在一起”“沾满了敌人的脑浆”“躺着烈士”表现了战士们对侵略者的痛恨;用战士牺牲时的状态,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之所以详细描写这些场景,是出于对战士们的崇敬,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无比的热爱和敬仰。【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写了周仆对刘大顺及战士们的关爱,先是询问刘大顺“你,你怎么啦?”,然后是劝慰和开导“别难过啦,同志们。我们应该很好地向烈士学习。你看他们对敌人多么仇恨。对敌人不仇恨,或是恨得不够,就不会有真正的勇敢!”,看到烈士的遗体而悲伤,亲手整理烈士的遗体;安慰关心战士,体现了作为志愿军指导员对战士的关爱。乔大夯他们坚决要求守护阵地,但周仆坚决要求他们下去休息,体现了他果决的战术能力。由此可见志愿军官兵平等的民主风气。从情节的角度分析,根据原文“走下山顶不远,周仆突然停住脚步”“周仆再往下一望”“他转眼寻视”“周仆自言自语地说,在炮火的闪光里,望着他们坚强的背影”,可知小说主要写了周仆在战场的所见所闻所思以及与三连战士关于留守问题的对话,以周仆为线索,将相关的内容紧密地组织在一起;小说从周仆的视角讲述故事,写他的所见“看到烈士身上的棉衣,有一些余烬还在燃烧,断断续续地冒着丝丝缕缕的青烟”,所思“他们是下凡的天神吗?不,他们不是天神,他们就是那些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战士,是同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和同志”,所感“周仆站在山坡上,热血上涌,思绪翻腾”,增强了真实感,增强了感染力,更有利于突出作者对志愿军战士无比的热爱和敬仰这一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人闻之,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夫子之材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曰:“不然!臣闻周氏之喾、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无失兔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孟尝君曰:“不然!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见鹪鹩巢于苇苕,著之以发,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王,齐王使为相。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则求我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节选自《说苑·善说》)材料二: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节选自《说苑·善说》)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子A诚能因刑于内B则物C应于外矣D夫土壤且可为忠E况有食谷之君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意为借助、依靠,与《过秦论》“因河为池”中“因”意思相同。B.材,才干,与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意思相同。C.贷,文中指借入,与成语“责无旁贷”“严惩不贷”中的“贷”意思相同。D.求,寻找,与《齐桓晋文之事》“犹缘木而求鱼也”中的“求”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客没有受到齐王重用,把责任归结于孟尝君。孟尝君指出一味地埋怨别人没有用,须从自身找原因。B.经过几番辩论,门客凭借“善说”的能力占据了上风,得到孟尝君的又一次推荐,并被齐王任命为相。C.对魏文侯的许诺,庄子阐发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其“谈说”的技巧与《五石之瓠》颇为相似。D.孙卿认为,“谈说”过程有多方面的讲究,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听者认为谈说者本人品德可贵,值得信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2)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14.材料二中,孙卿主张的谈说之术包括“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简要概括材料一中的门客是怎样体现这两点的。【答案】10.BDE11.C12.D13.(1)大风吹来,就会使芦苇折断、鸟卵摔破、小鸟摔死,为什么呢?是它所依托的事物使它这样啊。(2)看见路旁牛蹄窝中有条鲋鱼,叹息着对我说:“我还可以活下去啊!”14.①与孟尝君辩论时,门客坚持己见,反复陈说,终达目的。②门客善用譬喻,以狗、鹪鹩、狐鼠等设喻,增强了说服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如果真能在心里有法度,那么就会感应在外物上。你看(城墙)土壤尚且能为忠诚所感动,更何况食五谷的国君呢?“君子诚能刑于内”中,“君子”是主语,“诚能刑于内”是状语后置,“内”后B处断开;“矣”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D处断开;“夫土壤且可为忠”主谓结构,其后E处断开。故选BD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丝线依靠针而穿入。/借助黄河作为护城河。B.正确。句意:你才干一定不够。/上天生下我,一定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C.错误。借入;推卸;饶恕。句意:去向魏文侯求借粮食。/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严厉惩办,决不宽容。D.正确。句意:你就得到干鱼店铺里去找我了。/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使听者认为谈说者本人品德可贵,值得信任”不符合文意。相关原文的大致意思应该是,谈说者要努力表明自己的观点富有价值,值得重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折”,折断;“托”,依托;“然”,使……这样。(2)“傍”,旁,旁边;“大息”,叹息;“尚”,尚且,还。【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孟尝君曰……客曰……孟尝君曰……客曰……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王,齐王使为相”可知,与孟尝君辩论时,门客坚持己见,反复陈说,终达目的。②由原文“客曰:‘不然!臣闻周氏之喾、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无失兔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客曰:‘不然!臣见鹪鹩巢于苇苕……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可知,门客善用譬喻,以狗、鹪鹩、狐鼠等设喻,增强了说服力。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尝君推荐他的门客给齐王,三年过后而不被重用,于是这位门客就回来对孟尝君说:“您将我推荐给齐王,三年还没有得到任用。不知是臣下的过错,还是您的过错?”孟尝君说:“我曾经听说,丝线依靠针而穿入,不因针而绷紧;嫁女儿要依靠媒人而成功,不依靠媒人而夫妇和睦。你才干一定不够,还有什么理由埋怨我呢?”门客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周氏的喾、韩氏的卢,都是天下跑得快的狗。(主人)看见兔子就指点给它,那么就不会失掉兔子;(主人)如果远远望见才放开狗,那么经过几世也不能够得到兔子。狗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指点人的过错。”孟尝君说:“不是这样的!从前华舟和杞梁作战而死,他们的妻子悲痛欲绝,对着城墙痛哭,城角因此倒塌,城墙也因此溃毁。君子如果真能在心里有法度,那么就会感应在外物上。你看(城墙)土壤尚且能为忠诚所感动,更何况食五谷的国君呢?”门客说:“不是这样的,我看见鹪鹩在芦苇上筑巢,用毛发附着,建造巢穴,那些织造的女工也做不到,可以说完好而牢固了。(可是)大风吹来,就会使芦花折断,鸟卵摔破,小鸟摔死,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它所依托的事物使它这样啊!再说狐狸是人们所攻杀的,老鼠是人们所熏杀的。(可)我并没有看见谷神庙里的狐狸被攻杀,土地庙里的老鼠被熏杀,为什么呢?这是所依托的地方使它这样啊!”于是孟尝君再次将他推荐给齐王,齐王任命他为相。庄周家里贫困,去向魏文侯求借粮食,魏文侯说:“等我封地的粮食收上来就送给你。”庄周说:“我今天来的时候,见路旁牛蹄踩成的小水坑中有条鲋鱼,叹息着对我说:‘我还能活啊!’我说:‘等我为你向南见楚王,(请求楚王)引长江和淮河的水来救济你。’鲋鱼说:‘现在我的命就在盆瓮之中罢了,竟然要为我见楚王,引长江和淮河的水来救济我,那么,你就得到干鱼店铺里去找我了。’如今我因为贫穷才来借些粮食,您却说‘须等封地的粮食来了再借给我’,即使粮食来了,您也要到出卖劳力的市场上去找我了。”文侯于是发放百钟粟米,送到庄周家里。材料二:荀子说:“劝说的方法,(必须)恭敬严肃地树立自己观点,端正诚实地对待此事,坚毅牢固地坚持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方法使对方理解事理,分清是非利弊优劣使对方明白道理,用欢快激愤来表达他;宝贝它,珍视它,贵重它,使它神奇。像这样,那么劝说没有行不通的了。”这就叫能使自己看重的东西贵重起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洞仙歌·泗州中秋作①晁补之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②路近。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注】①泗州:今安徽省泗县。词人曾三次任京官,后面两次都是因牵连党争而去职,被贬外郡;此词作于词人得以脱出党籍,起任泗州知州后。②蓝桥:指蓝桥神仙窟,唐裴《传奇·裴航》中有诗:“蓝桥便是神仙官,何必崎岖上玉清。”这里代指蟾官月窟。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先勾勒出青烟缭绕、明镜高悬的壮阔月景,再以闲阶、凉露、寒蝉等物象烘托词人心境,多种感官结合,情景交融。B.“神京远”两句写因望月而产生的身世感慨,通过一“远”一“近”之对比,情感表达更鲜明,其中“远”有政治方面的意味。C.下阕“冷漫佳人淡脂粉”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冷;随着时间推移,词人的赏月兴致也慢慢随着流霞一同消褪了。D.全词紧紧围绕赏月,极尽铺排之能事,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境界阔大,词气雄放;以月起以月结,首尾圆合,结构严谨。16.此词通篇都写赏月,随着赏月地点的变化,词人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上阕写室外赏月。从天上宛若金镜的月亮到月光下的桂影,月光给人带来的寒凉之气,写出词人内心对美好月色的眷恋和淡淡的孤寂之情。②下阕“水晶帘不下……流霞倾尽”写室内宴饮赏月。伴着脂粉似的月光,大家把酒言欢,直到月落霞消,写出宴饮赏月的欢愉。③“更携取”四句写登楼赏月。词人登上高楼,看到月光普照大地,人间如玉般美好,产生了希望人间美好的旷达豪迈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词人的赏月兴致也慢慢随着流霞一同消褪了”错,词中“投晓共、流霞倾尽”是说赏月饮酒,一直到月落霞消才停止。且从“更携取”四句也能看出,词人登楼继续观月,赏月的兴致不但没有衰减,反而更加豪壮了。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词为赏月词,从天上到人间,又从人间到天上,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境界阔大,想象丰富,词气雄放,与东坡词颇有相似之处。上阕写室外赏月。首二句“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写夜空像茫茫碧海,无边无际;一轮明月穿过云层,像一面金镜飞上碧空,金色的光辉照亮了天上人间。“飞”字写乍见月之突然升起,使人感到似是何处飞来,充满惊异欣喜之情。“永夜”三句,通过永夜、闲阶、凉露、寒蝉等物象,极写月夜的静寂清冷,描绘出一幅充满凉意的,悠长寂寞的中秋月夜图,烘托出词人的孤寂心境和万千感慨,流露出词人对美好月色的珍惜眷恋。下片转写室内宴饮赏月。水晶做成的帘子高高卷起,云母屏风已经打开,明月的冷光照入室内,宛如浸润着佳人的淡淡脂粉。筵上的人频频举怀,饮酒赏月,似乎要把明月的清辉全部纳入金尊之中,待天晓时同着流霞,一道饮尽。这里把月下筵面的高雅素美,赏月兴致的无比浓厚,都写到极致。结尾“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夜更深,月更明,虽然夜深露冷,作者觉得在庭中赏月不能尽兴,于是由室内转到室外,登上高楼,看到月光普照大地,人间如玉般美好,产生了希望人间美好的旷达豪迈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行军作战鸣鼓而攻,鸣金收兵。高适在《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描写行军场面时就提到了这两样事物。(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让天下诸侯陷入困境之中。(3)“春风”是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常用来抒情咏怀,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金伐鼓下榆关②.旌旆逶迤碣石间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④.而天下诸侯已困矣⑤.过春风十里⑥.尽荠麦青青(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榆”“旌”“旆”“逶”“迤”“碣”“镞”“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他们要去迎春了,春神句芒住在东郊的庙里,他掌管着春的气息以及整个一年的收成,他甚至还会给有福的人延长寿命。他小小的庙宇在树木的深处,这里人迹罕至,在冬日将尽的时节,满山的树木像还没来得及点染的枯笔水墨画,显得颇为荒凉。②立春的前一天,寂静的郊外突然变得骚动起来。远处的村边小道上,一条长长的充满威仪的队伍逶迤而来。从那非同寻常的鼓乐声中就可以听出,是天子前来迎春了。满天的青旗,掩映着天子和他身后的三公九卿,一路A。叩拜句芒神的礼仪庄严而隆重。在跪拜之后,天子高高举起酒爵,然后徐徐泼洒在句芒面前的地上,接着又是跪拜。礼罢,人们给句芒让出道路,乐工们高奏鼓乐,句芒在人们的簇拥下向都城进发。稳稳站立在壮汉们肩头木板上的句芒,人面鸟身,方脸,神色端庄,目视远方,仿佛随时都会展翅高飞。头顶上,青色的春幡迎风而舞。在他旁边站着的,是一头雄壮有力却又憨态可掬的泥牛。③④句芒进城的路上,欢迎的人挤在道路的两旁。扮成春官的孩童,一路奔跑着,B,边走边喊:春到了,春到了。于是一路的百姓也随之C:春天来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A______B______C______19.下列句子中的“在”与文中加点的“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事情发生在去年。 B.风在刮,雨在下。C.只要有利于人民,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D.学习好,主要在自己努力。20.“然而整个春天将由此发动。”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①.浩浩荡荡②.欢呼雀跃③.奔走相告19.A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描写的是“满天的青旗,掩映着天子和他身后的三公九卿”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的行路状态,可填“浩浩荡荡”。浩浩荡荡:原来形容人多声势广大的样子,后来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第二空,此处是描写“扮成春官的孩童”的心理和行动状态,从他们“一路奔跑着”“边走边喊”可以看出,他们此时非常快乐,故可填“欢呼雀跃”。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第三空,根据后文的冒号和“春天来了”的呼喊,可知这是说明当地百姓在相互告诉对方春天已经来到,故可填“奔走相告”。奔走相告:意思是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在”字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A.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B.副词,正在。C.“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后面多跟“不”。D.动词,在于,决定于。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第二段写寂静的郊外突然变得骚动起来,“然而整个春天将由此发动。”放在②处,起启下作用,引出第二段的内容,所以放在②处最恰当。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伊犁河谷位于新疆西北部,亚欧大陆腹地。河谷北、东、南三面环山,呈喇叭状,喇叭口向西张开。伊犁的西部是平坦的欧洲平原、欧亚草原,相距超过5000千米的大西洋水汽可以一路向东,直达伊犁。当水汽进入山谷,“超级集雨器”便开始发挥作用。迎风坡每年的降水量可达600~800毫米,大量降水在高山上以固态形式留存,形成冰川。在海拔较高处,①。这些湖泊散落在群山之间,水质纯净,颜色湛蓝,犹如宝石一般。群山之中孕育出众多河流。②,一路穿越森林,流经草原,切出峡谷,拓为宽谷,最终汇聚成新疆水量最丰沛的河流——伊犁河。河水一路滔滔西去,在哈萨克斯坦从巴尔喀什湖西部注入。③,甚至让巴尔喀什湖呈现出“西淡东咸”的奇特现象。就这样,本应干旱的伊犁,在大西洋水汽的帮助下,成了新疆乃至亚洲内陆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答案】21.①冰川的融水形成湖泊②它们从高山上奔腾而下③伊犁河水量巨大22.①因为大西洋水汽在伊犁河谷形成了众多河流,②所以本应干旱的伊犁成了新疆乃至亚洲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空前一句介绍了大量降水形成冰川,后一句介绍了湖泊的特点,此处应建立“冰川”与“湖泊”的关联,因此可填入“冰川的融水形成湖泊”。②该空前文写到“群山之中孕育出众多河流”,后文写到“一路穿越森林”,可见中间应讲到从高山到森林的过程,故可填“它们从高山上奔腾而下”。③出现后文“甚至让巴尔喀什湖呈现出‘西淡东咸’的奇特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水量太多,冲淡了西边湖水中的盐分,故可填“伊犁河水量巨大”。【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第二段前三句话表明伊犁河的形成过程,概括出“大西洋水汽在伊犁河谷形成了众多河流”;后两句话表明伊犁河的作用,概括出“本应干旱的伊犁成了新疆乃至亚洲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该语段的因果关系:“伊犁河谷形成了众多河流”是“伊犁成了新疆乃至亚洲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的原因。题目要求用因果关系句概括,且字数不超过50字。根据前面的分析,在符合题目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梳理句子关系,即可得出答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在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但受资源所限,会出现物种间的生态位竞争。是坚守生态位,还是寻求生态位的新发展,这是每个物种都无法回避的选择。以上材料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启示意义。请以“生态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食品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商业店铺租赁合同简易范本
- 2025年通信基站维护协议先例文本
- 数一数(第二课时)(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 2025中学助学金借款合同补充协议
- 2024年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招聘教师真题
- 2024年乐山市市属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2024年杭州市老年病医院招聘工作人员真题
- 2024年安徽马钢技师学院专任教师招聘真题
- 煤灰水泥出售合同范本
- GB/T 7113.5-2011绝缘软管第5部分:硅橡胶玻璃纤维软管
- 劳动者权益维护培训讲义课件
- 六年级随迁子女帮扶记录
- 【课件】第4课 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 2022年牡丹江中考英语真题打印版
-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 DB32∕T 3921-2020 居住建筑浮筑楼板保温隔声工程技术规程
- SAPERP_委外业务操作手册_v1.0
- 现代住宅风水全解(含文字及图解)(课堂PPT)
- 2022年上海公务员考试信息管理类专业真题
- Q∕GDW 12131-2021 干扰源用户接入电网电能质量评估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