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突破复习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建设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突破复习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建设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突破复习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建设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突破复习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建设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突破复习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突破复习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建设考情分析——释课标析考情明方向课程标准考情统计复习重点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2023年广东卷.3

九品中正制

湖南卷.3唐朝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问题与税制度改革2022年全国甲卷·25唐朝后期专制制度的发展广东卷.3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重庆卷.3

唐代宗时期枢密使的设置湖南卷.3

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行政区划、中央官制、选官制度、赋税制度)目录一、政治制度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三、赋税制度220年581年589年618年隋朝907年960年唐朝五代十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体制三省六部制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时空定位壹政治制度必备知识——主干梳理主题突破一、中央: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封建中央官制的成熟①开始于魏晋②确立于隋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与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1.发展历程:③完善于唐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东汉光武帝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选1》P4)2.职能:3.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加强皇权④节制君权二、地方1.三国两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2.隋唐(1)隋朝:(《选1》P6)(2)唐朝:②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道、州、县三级制。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两级①唐初沿用州、县两级制。③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三、其他制度与社会治理法律与教化①背景: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概况:魏明帝设置律博士,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③特点: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是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①唐高宗时,撰成《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②《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③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1)魏晋南北朝律令的儒家化(2)唐朝(礼法合一)《选1》P47▲《大唐六典》书影《大唐六典》、简称《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它记载了唐朝前期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优抚政策(1)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官方储备,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1)唐朝基层组织: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2)唐朝社会治理: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1)隋朝: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2)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户籍更严,户籍三年一造。《选1》P99《选1》P101《选1》P47(2)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素养提升——认知深化能力提升

7世纪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表现: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行政效率提高;相权一分为三,防止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宰相共同议政,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局限性:①三相权被分割削弱,其本质是强化君主主制度;②政令决策执行程序化,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掣肘推诿。秦唐皇帝汉——三公九卿——中外朝——三省六部制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①趋势: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权力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方向发展演变。②设置机构,转移相权:新的机构多处于内廷,距离皇帝近,逐渐拥有决策权,牵制、架空以宰相为首的外朝,久而久之逐渐制度化、合法化。③分散相权:皇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任用级别较低的官员参与决策,分散相权。节度使:是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藩镇:唐代中后期存在的地方割据势力。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藩镇势力对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地方割据,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纲要》P38)高考链接——真题研析价值引领【答案】A【答案】D【考点】唐朝的藩镇割据

(2023.广东卷.4).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2023.天津卷.4).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A.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D.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贰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必备知识——主干梳理主题突破一、九品中正制1.背景:5.特点:①按照门第高低享受政治权力(重视门第出身);②具有贵族政治色彩;③政权相对封闭(士族垄断政权)。2.含义:又称九品官人法,一种由品评官(中正)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3.演变:魏晋确立、隋文帝废除4.标准:

家世、品德、才能并重→门第成为唯一标准①时代背景: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②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③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察举制不适应选拔需求思考: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取代察举制呢?积极: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地方吏部中正授官评定等级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道德、才能6.评价:消极:后来成为士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集权。二、科举制度

——“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1)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①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②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③魏晋时期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2.发展历程:2)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1.背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②提高了社会的向学风气,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3.影响:③打击了士族④有利于选拔笼络人才。有利于社会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三、官员的管理考核制度监察制度①官员考核归尚书省吏部②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③唐朝官员考核标准:品德、才能中央机构: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选必》1P31、32素养提升——认知深化能力提升一、图示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什么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作用: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二、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1.社会整合功能: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2.推动儒学发展3.巩固国家统一4.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1.重才轻品2.官本位思想3.禁锢思想材料: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考链接——真题研析价值引领【答案】A【考点】科举考试带来的问题(2023.重庆卷.

3).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叁赋税制度必备知识——主干梳理主题突破一、租(庸)调制时限:魏晋——唐朝前期①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②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发展历程:③唐初,将租调制变为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即“庸”(针对21-59岁的成年男子)。征收基础:均田制进步意义:①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②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③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二、两税法1.背景:唐代中后期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②安史之乱等各种因素相互叠加③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材料: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迭,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乃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新唐书》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2.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3.内容:①“量出以制入”:由中央政府预先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④分夏秋两次收取: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史书这样概括两税法的实行背景: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意义: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激化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结果:素养提升——认知深化能力提升一、唐朝赋税制度变革与创新的价值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实行时间前提条件目的征税标准征收对象征收次数征收项目意义均田制的实行魏晋——唐朝前期唐朝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财政困难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人丁为主土地和财产受田农民主户、各户、商人都纳税不定时夏、秋两季田租、户调、杂役、杂税等户税、地税创新价值放松了人身控制扩大了收税对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简化了税收名目朝代赋役制度秦汉魏晋-隋唐前期中后期宋元明明初正统后期清二、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田赋、人头税、财产税徭役:更卒、正卒、戍卒租调役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募役法租庸调与两税法,“科差”两税法金花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①征收标准:②赋役形式:③征收种类:④征收时间:人丁为主

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繁杂

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不定时

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⑤人身控制:强弱(以“庸”标志)⑥国家重农抑商,对商品征收重税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特征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公有制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国有制)春秋末至战国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齐国: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鲁国:初税亩履亩而税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封建

社会秦汉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小农土地私有)田赋税人头税徭役“三十而税一”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定额租调、徭役隋至唐初租庸调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唐中期两税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