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至20学年度第学期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学生人数人学校制定合格率实际合格率优秀率不合格率上学期学生达标情况%%%%本学期预期达标情况%%%%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提高措施教材整体分析教材整体分析总体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教研专题学校教研组个人

教学进度计划周次日期课题课时13月6日1至3月7日23月9日5至3月13日33月16日5至3月20日43月23日5至3月27日53月30日5至4月3日64月6日4至4月10日74月13日5至4月17日84月20日5至4月24日94月27日4至4月30日105月4日5至5月8日115月11日5至5月15日125月18日5至5月22日教学进度计划周次日期课题课时135月25日5至5月29日146月1日4至6月5日156月8日5至6月12日166月15日4至6月19日176月22日5至6月26日18月日2至月日19月日至月日20月日至月日21月日至月日22月日至月日23月日至月日24月日至月日第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单元教材分析第单元教学小结

第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单元教材分析第单元教学小结

第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单元教材分析第单元教学小结

第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单元教材分析第单元教学小结

第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单元教材分析第单元教学小结

第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单元教材分析第单元教学小结

第一单元第1节课型:新授课小数的意义(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知识技能:结合人民币单位和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能正确读写小数。过程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数字情景,结合直观模型,经历探究小数的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经历探究小数的意义的过程。教学准备:PPT课件、计算器教材分析: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小数的意义”是通过实际操作,借助几何模型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要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把一个正方形看作“1”,把“1”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它的十分之一,就是0.1;把“1”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它的一百分之一,也就是0.01。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在练习中通过在直线图上表示十进分数和小数的问题,进一步沟通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只有让学生拥有好的学习方法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习。这也是学生一直迫切需要掌握的。那么这节课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过程:一、生活中的小数(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结合书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二、小数的意义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2页)2、小组交流3、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4、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5、归纳小数的意义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三、运用拓展1、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1,请你表示0.01可以吗?小组讨在此处键入公式。论一下,你打算怎么样表示?为什么?2、阅读书上P2的生活中的小数。学生试着解释这些小数的意义。3、探究小数意义。从长度单位“米”来研究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用1米的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有诸多不便。有时不足1米,因此我们可以把1米怎么样?——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也就是1分米。如果测量更小的物体,1分米的单位长度还是大了,我们还可以继续将1分米平均分成10份……这时小数就产生了。4、结合刚才长度的线段图,分上、下板书出十分之一,一百分之一;0.1,0.01。再让学生观察、分类。5、观察黑板上的数据,想一想: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呢?6、看书P3,找一找你认为最重要的那句话,读一读。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四、学习效果检测。1、在直线上标出相应的小数、分数。见P3、(1)2、分数小数的转化P3(2、3)3、同伴相互出题。板书设计:一位小数(十分之几)一位小数(十分之几)EQ\F(1,10)=0.1EQ\F(3,10)=0.3两位小数(百分之几)EQ\F(1,100)=0.01EQ\F(23,100)=0.23三位小数(千分之几)EQ\F(1,1000)=0.001EQ\F(59,1000)=0.059三位小数(千分之几)EQ\F(1,1000)=0.001EQ\F(59,1000)=0.059小数的意义(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识技能:1、通过探究怎样把几厘米用“米”作单位和怎样把几克用“千克”作单位,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2、会正确读写小数,能把十进分数改写成小数或把小数改写成十进分数

过程方法: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单位换算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本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创设了估计、测量的情境,通过想一想、说一说,使他们充分展开推理,给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估计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教材中“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关注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对测量的体验。教学设计:⒈想一想,忆一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⒉量一量⑴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⑵汇报结果。⑶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⑷汇报:2米36厘米=236厘米=2.36米1米1分米=11厘米=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⒊再量一量。①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②汇报结果。⒋试一试媒体出示燕子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我(燕子)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13克=(0.113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⒌激趣活动。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汇报:1米70厘米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⒍多媒体出示,练一练。(学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⒎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⒏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二)质量单位的换算1克=EQ\F(1,1000)千克=0.001千克113克=EQ\F(113,1000)千克=0.113千克500克=EQ\F(500,1000)千克=0.500千克质量单位的换算1克=EQ\F(1,1000)千克=0.001千克113克=EQ\F(113,1000)千克=0.113千克500克=EQ\F(500,1000)千克=0.500千克1千克500克=1.500千克1千克0.500千克长度单位的换算1厘米=EQ\F(1,100)米=0.01米36厘米=EQ\F(36,100)米=0.36米2米36厘米=2.36米2米0.36米小数的意义(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结合具体情境,能抽象出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具体内容,并能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借助计数器,掌握小数的数位,根据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能理解数位顺序表上的计数单位,以及进率关系。过程方法:借助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通过让学生拨一拨、看一看、说一说,掌握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教学难点: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准备:计数器、多媒体一、巩固旧知:

1.提问:什么是小数?你能举例说明吗?2.说出下列各小数表示的意义。

0.15

0.8

0.235

0.53

0.6

0.045

3.读一读下面一段话的小数北京地铁10号线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是80千米/时,约为22.222米/秒.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22.222中每个数字的含义.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数位通过计数器观察,小数点左边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右边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22.222,说一说在计数器上各数位都拨上2个珠子,说说每个2表示多少,这个数怎么读?5个2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右边第一个“2”在十分位上,它表示2个EQ\F(1,10),也就是2个0.1。右边第二个“2”在百分位上,它表示2个EQ\F(1,100),也就是2个0.01。右边第三个“2”在千分位上,它表示2个EQ\F(1,1000),也就是2个0.001。小数点左边的2的意义与整数部分相同。读作:二十二点二二二。活动二:认识计数单位及单位之间的进率。整数部分的数位表是个位、十位、百位…,小数的数位表是怎样的呢?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小数点右边第四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万分之一(0.0001)看一看、比一比在数位顺序表上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有何异同?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生共同总结:相同点: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不同点:整数部分在小数点左边,数为顺序从右往左依次排列,计数单位由小到大。只有最小计数单位------1,没有最大计数单位;而小数部分在小数点的右边,从左往右依次排列,计数单位由大到小,没有最小计数单位,只有最大计数单位——0.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满十进一”。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教材第7页“试一试”情境一:讨论交流,学生汇报。2、教材第7页“试一试”情境一:独立完成,学生汇报。归纳小结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3、下面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四、归纳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7页1-2

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三)

千百十个

十百千位位位位·分分分

数位

位位位

整数部分小数点

小数部分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4节课型:新授课小数的意义(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结合具体情境,能抽象出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具体内容,并能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借助计数器,掌握小数的数位,根据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能理解数位顺序表上的计数单位,以及进率关系。过程方法:借助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通过让学生拨一拨、看一看、说一说,掌握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教学难点: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准备:练习题、多媒体一、巩固旧知:

1.提问:什么是小数基本性质?你能举例说明吗?2.说一说小数的计数单位:举例说明在一个小数部分中: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小数点右边第四位是万分位,计数单位是万分之一(0.0001)看一看、比一比在数位顺序表上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有何异同?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生共同总结:相同点: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不同点:整数部分在小数点左边,数为顺序从右往左依次排列,计数单位由小到大。只有最小计数单位------1,没有最大计数单位;而小数部分在小数点的右边,从左往右依次排列,计数单位由大到小,没有最小计数单位,只有最大计数单位——0.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满十进一”。二、巩固练习:1、9.517里面包含了()个1、()个0.1、()个0.01、()个0.001。2、5个0.1是();18个0.01是();79个0.001组成的数()3、由3个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4、有一个数,十位和百分位上的数字都是4,个位和十分位上的数字都是0,这个数写作(),读作()。三、用数字4、3、0、0根据要求写小数1、可以去掉一个0但不改变大小的小数:()2、可以去掉两个0但不改变大小的小数:()3、一个0都不能去掉的小数:()4、去掉0后不改变大小而且变为整数的小数:()四、写出下面各数中的“5”表示的意思。51.23()9.546()4.645()0.252()五、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教材第8页“练一练”3--4讨论交流,学生汇报。2、教材第7页“练一练”5--6独立完成,学生汇报。归纳小结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3、下面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

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三)

千百十个

十百千位位位位·分分分

数位

位位位

整数部分小数点

小数部分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5节课型:新授课比大小(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知识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过程方法:通过小数比较大小,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教学难点:掌握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异同。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彩笔。教材分析:教材创设了跳高跳远两个比赛的情境,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较王红和李娜谁跳得高,比较0.69与0.8的大小。第二个问题是比较郑强和李明和张华三个同学谁跳得远。在比较2.97、3.13、3.08哪个数大,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数位来思考,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三人的得分情况,张华的得分是3.08分,要比较郑强、李明、张华的成绩,就需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首先要让学生看清楚是按从大到小排列还是小到大排列,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比的。使学生体会到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教学设计:复习巩固: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0.7○0.70

2.300○2.3

0.07○0.70

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情境图,师问:谁跳得高?谁跳得远?应该怎么做?生1:比较0.69和0.8的大小就知道了。生2:比较2.97、3.13、3.08的大小就知道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1、小组讨论:0.69和0.8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2、汇报: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三、多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三名同学跳远比赛张华3.08米,李明3.13米,郑强2.97米,比一比,谁跳得高。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然后将三个人的分数按顺序排列。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再比百分位上的数,依次类推。讨论:整数比大小和小数比大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不同:整数比大小时,要先看数位,而小数比大小时不能看数位。相同:两者都是从高位比起,依次往下比。四、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完成教材10页“练一练”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2、完成教材10页“练一练”第三题。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3、完成教材10页“练一练”第四题。“数学游戏”学生读题,在数线上标出8.18元、8.05元、8.30元7.85元、7.05元。猜猜谁猜的最接近。五、课堂小结,说说自己的收获。板书设计:比大小0.8﹥0.693.13﹥3.08﹥2.97比较小数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再比百分位上的数,依次类推。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第6节课型:新授课买菜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识技能: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教学准备:购物小票教材分析教材呈现的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买菜”情景,安排这一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问题,所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是很有必要的。二是提出问题“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元?渗透估算思想;通过涂一涂的过程,利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时,为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即小数点对齐)。三是通过”算一算“,掌握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四是“直接用竖式计算”,并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小数计算的必要性。也可以采用当地学生熟悉的题材。其次是利用直观手段估一估、涂一涂、算一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应重点指导学生讨论小数加减法中,“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创设市场买菜的情境,获取数学信息。生1:1把油菜1.25元,1把芹菜2.41元。生2:笑笑买了1把油菜和1把芹菜。2、揭示课题:笑笑要付多少元?板书(买菜)二、探究新知:1、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元?学生交流,老师指名汇报。生1:1.25元是1元多,2.41元是2元多,所以要付3元多。生2:1.25元小于2元,2.41元小于3元,所以要付的钱比5元少。2、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学生小组讨论,选代表汇报。1.25+2.41=3.66(元)3.66-1.25=2.41(元)3、用竖式计算,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2.76-2.01=0.752.762.76-2.01=0.752.76-2.010.751.25+0.7=1.951.25+0.71.95三、巩固提高1、完成“练一练”第1、2题。学生自主读题,列式计算。集体订正。2、完成“练一练”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集体交流。3、完成“练一练”第4题。限时一分钟完成计算,师生一起核对。4、完成“练一练”第5、6题。学生自主读题,小组内交流列式,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板书设计:1.25+2.41=3.661.25+2.413.663.66-1.25=2.413.66-1.252.41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7节课型:新授课比身高(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类推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知识技能: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过程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授新知识。教学重点: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后面不“0”的退位减法。教学准备:课件、题卡、彩笔。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进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教材提供了长颈鹿量身高的的情景,引出数学问题,研究进位、退位加减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复习整数退位加减法计算。另外,在此处教材特意安排了关于小数点后面补“0”的问题。由于在三年级下册在以元、角、分为背景学习小数时,商品标价已经涉及过此类问题,而且学生对此理解起来问题不大,因此,教材通过智慧老人的一句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来解决这一知识点。教学设计揭示小数的基本性质:从“元角分入手:将他们改写成小数八元零角零分()八元零角()八元()提问:谁大?你能用算式表示吗?算式为:8.00=8.0=8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算式,猜想一下这其中是否有什么规律?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长颈鹿身高的主题情景图,学生找数学信息。生1:鹿爸爸高6米。生2:小花高2.4米。生3: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生4:小黑比小花矮0.8米。2、问:鹿妈妈高多少?学生独立列式,老师板书:2.4+1.7=教师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24个0.1加17个0.1是41个0.1,也就是4.1生:竖式计算2.4+1.7=4.12.4+1.74.1小结:小数加法:满十进一3、小黑高多少米?2.4-0.81.6小结:小数减法,小数部分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当作104、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6-2.4=3.662.43.6把6看成6.0就可以计算了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三、巩固提高:1、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主画一画、算一算,师生一起核对答案1、完成练一练第2题请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稿纸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4题出示题目,集体交流讨论。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策略想告诉大家?板书设计:2.4-0.81.6小结:小数减法,小数部分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当作10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8节课型:新授课比身高(二)(称体重)教学目标情感态度: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识技能: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过程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图形进行教学教学重点:结合问题情境,理解掌握小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本位不够减,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题卡。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进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教材提供了小朋友测量体重的情境,引出学生提出淘气多少千克,研究退位减法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退位减法的必要性。另外,在此处教材特意安排了关于小数点后面补“0”的问题。由于在三年级下册在以元、角、分为背景学习小数时,商品标价已经涉及过此类问题,而且学生对此理解起来问题不大,因此,教材通过智慧老人的一句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来解决这一知识点。然后,教材安排了一组“试一试”的题目,既巩固练习所学的知识,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新课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0.7○0.70

2.300○2.3

0.07○0.70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称量学生体重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健康秤,想给大家测一下体重。咱们派几个代表吧!(教师逐一给代表测体重,把代表的体重记在黑板上。)2、提出问题。师:根据他们的体重,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吗?(随着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板书算式)根据图中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板书问题:(1)淘气上次体重:比重多少千克?

(2)笑笑这次体重多少千克?(3)机灵狗的体重增加了多少?师:我也测一下我的体重。老师的体重正好是70千克。3、根据问题,自主探索,讨论列式。

(1)小组讨论学习:分别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2)全班讨论交流。师:请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师:对于上面几位同学的计算,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根据学生回答提醒学生注意: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大小不变。有时我们计算需要添上“0”,来帮助我们计算。教师着重强调小数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大小不变。

三、练习与应用。

1.练一练第5、6题。

竖式计算第5题。独立计算,全班交流订正。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本第15页第7题。指名读出图中信息。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订正。3.拓展训练:小小采购员:“温馨的家评比”布置优美温馨的教室,需物品。出示价目表:物品编号物品单价(单位:元)1香皂

2.652毛巾

3.743仙人掌小花卉

6.204金鱼

1.355装饰花

5.32师:请你帮老师参谋一下,购买其中的两件物品,需要多少元?如果我有10元够不够买?还能剩下多少元?学生自己填写购买方案并交流。四、课堂小结: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板书设计:淘气上次体重:38-2.65=35.35千克笑笑这次体重:29.5+3.62=33.42千克机灵狗的体重增加了多少?10.5-8.79=1.71千克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9节课型:新授课歌手大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过程方法: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我要给学生稍作解释。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练习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画面(当屏幕出现5号选手说“专业得分8.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时),问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

教师活动

“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师:谁能说说怎样判断谁的表现比较好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当学生了解要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后就能知道谁的表现好了。

二、解决问题:

1、谁的表现好呢?

让学生独立列算式。

2、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估算结果。再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号选手?

先独立思考,再列算式,和四人小组交流

4、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三、多层练习,巩固方法。

1、试一试:7.29+1.71

15-12.5

2、用竖式计算:

0.9+0.6

5.4+2.97

11.65+7.39

10.2-8.75

5.94+10.7

10-3.14

注意提醒学生把得数末尾的0去掉;第2题在列算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3、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拓展应用1、教师展示购物清单。新世纪超市购物清单2005.09.1515:41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小计面包22.70元5.40元酱油14.85元4.85元应收:10.25元客付款:20元找零:9.75元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吧!2.自编自算出示数据4.1212.35.08师:用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学生编算式、交流)板书设计:9.43-9.05=0.389.439.43-9.05=0.389.43-9.050.388.65+0.409.059.43-(8.65+0.40)=9.43-9.05=0.38(分)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10节课型:练习课练习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在活动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知识技能:在问题情境中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混合运算,使学生能养成正确计算的好习惯。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学过程:活动一:我会做

通过开火车或全班抢答的形式完成:

0.7+0.23

1-0.56

0.17+0.33

0.9-0.6

0.75+0.25

1.9+8.1

5-0.42

4.3+2.31活动二:我最棒

1、第1题:涂一涂、写一写,掌握分数小数互化。

2、在数线上表示小数,并比大小。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的方法。

3、练习一第3题。

指名读题,分析题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分析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比一比4、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

全班交流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A、用竖式计算,小数点要对齐。

B、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应注意运算顺序。

5、第6题。(1)看图找出规律和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订正。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6、第7题在比较车身高和车身长时,让学生求出高多少或长多少。第(2)问让学生先做,订正时引导学生:由于两辆车的前灯到前车轮都是0.72米,可以不计算它,只要把后两个数相加的和进行比较即可。7、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列式解答。师生交流,集体订正。8、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想问题,虽然身高和凳子的高合起来没有衣架高,但还要考虑到臂长。

活动三:课堂小结:本单元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懂需要解决?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第1节课型:新授课图形分类教学目标:情感态度: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总结归纳的思维能力。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和比较,体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能根据图形的特点对图形进行分类。过程方法:通过猜一猜,分一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对学过图形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体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能根据图形的特点对图形进行分类。教学准备:各种图形教材分析:这是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节。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联系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设计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出示一组图片。这组图片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

二、尝试探索,给图形分类。

1、猜一猜(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1)我们从图形世界里找到这么多成员,笑笑把它们分成了两大类,你知道笑笑是怎样分的吗?她为什么那样分?

(3)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是一类;面不是平的的图形是另外一类,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引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这两个概念。

(4)请你找出学具袋中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分别摸一摸,体会他们的表面有什么不同。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点)

小结:看来,根据图形的面是不是平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图形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我们和笑笑一起把我们学过的图形分成了两类,(利用课件把图形分成两组)。有这么多平面图形,淘气想问问你们,还可以把这些平面图形再分类吗?

下面我们再继续深入研究研究平面图形。

2、动手分一分(平面图形分类)

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作业纸。你们教师课前准备作业纸,上面画有这样的平面图形)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对作业纸上的平面图形分类。

(2)汇报、交流各小组对这些平面图形的分类。教师把准备好的相应图形出示在黑板上。

这些图形里面,还有没有有共同特点可以归为一类的?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提问:你知道这类图形的名字吗?(四边形。)

小结:现在我们把平面图形分成了三类。我们学过线的认识,有直的线和曲线。结合我们学过的这一知识,你觉得三角形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点吗?

(圆和它们不一样,是由曲线围成的。)

师:根据这位同学的回答,你们能把平面图形也分成两大类吗?

分成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3、发散拓展:画一画。

师:我们把平面图形分成两大类,你能在练习纸上再画几个相应的图形吗?

线段围成的图形

曲线围成的图形

(2)利用实物展台全班交流。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形,和学生讨论他们画出的图形应该贴在什么位置。把学生画出的图形出示在黑板上相应板书的后面。

学生画出五边形,六边形、椭圆等图形要给予鼓励,这说明学生明白了这两类图形的特点。五边形、六边形等边数多于4的图形又叫多边形。(扩展了图形的知识体系)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分一分,画一画活动,我们把图形家族的平面图形又分成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曲线围成的图形”两类,线段围成的图形继续分成了“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在你们的帮助下,图形家族的关系越来越清楚了。

三、扩展练习。

1、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在作业纸上完成下面图形家族的家谱。

2、请你为书22页“找一找”中的图形,找到它们在图形家谱中的位置。

3、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面图形?哪些立体图形?四、数学万花筒。师:其实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组成了美丽多彩的世界。出示金字塔、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图片。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第2节课型:新授课三角形分类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在活动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操作、思考、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知识技能:通过实际操作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点,分辨各类三角形。过程方法:教材呈现了由各种三角形拼成的小船图案,让学生把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时,让学生把附页2中的图2剪开,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学生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按角来分。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点,分辨各类三角形。教学准备:附页图形教材分析:分类是区分不同事物、发现事物本质特征的重要手段。在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对四边形如何进行分类,因此学生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并不陌生。本节课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通过观察、测量、操作等多种感官的活动,在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归纳每类三角形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以旧引新。

1、复习锐角、直角、钝角:说说不同时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各是什么角。

2、复习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3、导入新课:如果要给三角形分类,你想按什么特点来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三角形按角分类。

1、(1)观察下面的三角形各有几个锐角、几个直角或几个钝角?填在表中。

(2)观察上表,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你能给各类三角形起个名字吗?在小组里交流。

2、汇报交流,概括特点,明确分类。

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三类:

(1)、①号三角形和⑤号三角形的3个角都是锐角,分为一类,叫锐角三角形;

(2)、②号三角形有1个直角、2个锐角,分为一类,叫直角三角形;

(3)、③号三角形和④号三角形有1个钝角、2个锐角,分为一类,叫钝角三角形;(板书: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关系,出示关系集合图。

我们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个关系图来表示。出示图示

4、练一练。

下面的三角形分别是哪种三角形?用线连一连。

(二)探究等腰三角形。

1、量一量,折一折,你发现这些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些三角形起个名字吗?在小组里交流。

课件出示三角板、交通警示牌、红领巾,学生通过量、折这些实物的模型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⑴、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过程和发现,归纳特点并板书。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里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不相等的一条边叫做底。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底角,两腰的夹角叫顶角。

⑵、这三个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它们中有一个三角形边的特点更特殊些,是哪一个?它的边有什么特点?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也相等。三角形(3)按边分类的三角形你们能用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3、练一练。

⑴、下面的三角形哪些是等腰三角形?哪些又是等边三角形?将它们的序号填入相应的圈里。

⑵、用钉子板围一个等腰三角形或用小棒摆一个等边三角形,然后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用正方形纸剪一个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形。2、数学游戏。师:通过上面的练习,看出同学们对各类三角形的特征掌握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做一个猜三角形的游戏好不好?老师这有一个信封,你从露在外面的这个角能不能猜出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1)学生思考、想象、猜测、说理,教师打开信封验证。(2)结合最有争议的第三个信封里的三角形进行小结:只从一个锐角不能确定是哪种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能确定是锐角三角形。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分类从角分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形

从边分:不相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第3节课型:新授课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知识技能: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过程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教学准备:三角形量角器教材分析:“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之后进行的。教材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探索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先通过“画一画、量一量”,产生初步的发现和猜想,再“拼一拼、折一折”,引导学生对已有猜想进行验证,经历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的的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和思想。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一天两个三角形发生了争执,他们请你们来评评理。大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三角形的这三个角究竟存在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动手操作实践,分小组测量,比较。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填在书上。

每个学习小组拿出课前制作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先找到三个内角,把每个角标上序号。老师提出要求:先试着研究自己的三角形,然后再共同研究小组里其他同学的三角形,看看各种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一样的。(学生动手操作试验,在小组中讨论问题) 2、汇报交流(预设约15-20分) (1)测量的方法 学生汇报量的方法,师请同学评价这种方法。 师小结:直接量的方法挺好,虽然测量有误差,不准,但我们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只能在180°左右,究竟是不是一定就是180度呢,谁还有别的方法? (2)剪拼的方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能想到这个方法不简单,拼成的看起来像平角,到底是不是平角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教师和学生剪一剪、拼一拼) 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了一起,拼成了一个大角,角的两条边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呢?看起来挺象的,但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误差,有时会差一点点,谁还有别的方法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 (3)折拼的方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我们要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实际上就是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一起,像剪和折的方法,看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是不是180度,都是借助我们学过的平角解决的问题。 这三种方法都不错,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时会有误差,不太有说服力。想一想,你还能不能借助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想办法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三、巩固与应用

1、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第26页“练一练”第2题。3、(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演示课件: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360°,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师小结: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由于操作出现的误差,非常准确的说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4、第26页“练一练”第5题。

钝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不可能大于90度;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所以,钝角三角形所错了,直角三角形说对了。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第4节课型:新授课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知识技能: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过程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教学准备:三角形量角器教材分析:“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通过“猜一猜、算一算”,再“拼一拼、折一折”,引导学生对已有猜想进行验证,经历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的的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和思想。教学过程:一、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已知两个角)如果知道三角形三个角中的两个角,就应该可以知道另一个角的大小了。第25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那如果知道三角形三个角中的任意一个角的度数,还能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二、巩固训练: 1、第26页“练一练”第4题。学生动手量一量,猜一猜。同桌相互交流。2、验证猜想第26页“练一练”第5题。 请学生把刚才研究的三角形举起来,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类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那就可以说,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个结论和课前刚才知道的或猜的一样吗? 3、进一步感受 (1)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大小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个小三角形,问学生内角和是多少度?再出示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问学生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把这个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有什么发现吗? (2)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形状的关系 (演示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可以不断变化的三角形。)仔细观察,在这个过程中,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化?(三个角的度数都在变化,内角和却总是不变的)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如果老师把一个角一直往下拽,猜一猜会怎样?4、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

那如果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应该很接近平角了?这是三角形的一个很隐秘的特征,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

三、拓展应用,深化创新 1.介绍科学家帕斯卡(出示帕斯卡的资料) 师:帕斯卡为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们以后学习的知识中,也有很多是帕斯卡发现和验证的,他12岁就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我们同学还没到12岁,看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去探索和发现。 2.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屏幕出示:在一个三角形中,∠1=50°,如果沿直线剪一刀,所剩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可能出现的分法:教师演示剩下四边形的情况)你打算用哪种方法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 3.总结 我们把四边形一分为二,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知道了四边形内角和,那么五边形、六边形……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希望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问题,你还会有一些精彩的发现。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第5节课型:新授课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方法: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教学准备:教材分析:从教材的编写来看,教材中呈现了实验材料,给出了实验方法,提出了实验目的。编者的意图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学习,这个过程不仅使可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且在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还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数学活动

1、出示几组长短不一的小棒,想一想,摆一摆,能用这些小棒摆成三角形吗?

第一组:3厘米,4厘米,5厘米。

第二组:3厘米,3厘米,5厘米

第三组:3厘米,2厘米,5厘米

第四组:3厘米,1厘米,5厘米

2、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写书上的表格。

3、组织汇报。

谁能猜猜,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教师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质疑。

教师: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长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

学生画一画,算一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肯定得出结论。

二、运用知识模型

1、第31页“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进行判断,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进行判断的。是不是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做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你发现什么了?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将两条最短的边想加的和与第三边进行比较,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否则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2、摆一摆,从下面的5根小棒中人以取出3根小棒,摆出两种不同的三角形。

3厘米,3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

第一种:3厘米,3厘米,3厘米。

第二种:3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种:3厘米,4厘米,6厘米。

3、摆一摆,填一填。

(1)3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他是什么三角形?

(2)4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他是什么三角形?5根,6根呢?

三、全课总结。说一说你在本节课中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a+b>c

b+c>a

a+c>b简化方法:三角形中两条较短边的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第6节课型:新授课四边形分类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知识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过程方法:教学时,可以请学生事先准备一些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包括凹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类。分类时,先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分类,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再引导学生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进行分类。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教学准备:课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看,淘气剪了许多四边形,你能将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吗?

二、、分类探究 活动一:分一分(15分钟) 1.观察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刚才和大家打招呼的这8个四边形,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自由发言。)2.分类 师:你能用聪明的小脑袋试着把它们分分类吗?分好后在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分法,并说说你这样分的理由。 (学生分组进行分类、探究,课件配以舒缓的音乐。教师巡视各组情况,重点指导学生说说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反馈 哪个组先来说一说你们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各是怎么分的? 学生通过视频展台演示分类方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尝试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 (只要学生的理由充分,就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说得又多又好的小组授予“分类优胜旗”。) 师:还有哪个组有补充或有不同意见的? (允许各组分类方法多样化。)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这样分?你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同一类图形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定义。在学生明确了以上各组图形的特征以后,教师重点指出: A组的图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B组的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它们都是梯形。C组的图形没有平行的边,就叫做四边形。

活动二:填一填、画一画 1.填一填 独立完成教材P32的“填一填”,同桌交流想法,个别汇报。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教材P33提供点子图上画指定的图形,在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图形的特点,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评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将作品进行投影展示并予以鼓励。) (活动意图:在练习中进一步加深对各类四边形特征的了解。通过动手填一填、画一画,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平行四边形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吗?(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仅两组对边平行,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么画?试试看。三、巩固练习。

1、在第33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指导学生在画图是,借助点子,将图形画得美观。

2、第32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3、拼一拼。

(1)剪一剪。

你能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平行四边形吗?还能剪出什么?能剪出两个三角形吗?看一看这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怎么样?

一张三角形的纸片,能剪出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吗?

(2)拼一拼。

第33页。第3题。

小小魔术师(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剪法,个别展示。)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上述两项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对于优胜者给予表扬和奖励。

(3)变一变。

如果把一个梯形,一条边不断地变小,一直小到一个点,就是什么形状?一直大到和下底相等,就是什么形状?

四、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体会,还想知道什么知识?鼓励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畅谈学习的方法和本课的收获。板书设计:四边形的分类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第7节课型:新授课练习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结束生活情景,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知识技能:系统整理所学知识,沟通各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过程方法:教学时,组织引导发、点拨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形成知识网络。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整理知识形成网络。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图形的有关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再学习了三角形及四边形的一些性质及特点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练习巩固课。整个练习分为8大题,运用不同的题型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一、说一说本单元你都学习了什么内容?掌握的如何呢?通过今天的练习检查同学们。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1.出示教材31页第1题。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2.出示教材31页第2题。先观察图形,找出不一样的地方。学生汇报思考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性。3.出示教材31页第4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师生交流能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是那个图形?能分成两个钝角三角形的是那个图形?能分成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三角形的是那个图形?可以怎么分?4.出示教材31页第5题。学生自主计算,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掌握判断三角形形状的方法。5.出示教材31页第7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每多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增加2根小棒。6.出示教材31页第8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汇报。能围城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觉得今天的练习中的哪些题比较困难,你还不太理解?布置作业:课后完成教材31—32页“练习二”第3、6题。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第1节课型:新授课文具店教学目标: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知识技能: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过程方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挂图或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钱?”展开讨论。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方法一:0.2+0.2+0.2+0.2=0.8(元)

方法二:0.2元=2角

2×4=8(角)

8角=0.8元

方法三:几何图示法。

师:(点评方法1)他是用刚刚学过的小数加法知识解决了问题,这就叫做“学以致用”;(点评方法2、3)他们把问题给予了分解,采用了乘加混合计算,处理的也相当的好,这叫做“灵活多变”;(点评方法4)他把小数转化成了整数来进行计算,是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叫做“活学活用”啊!那就是相当的高明啦!3、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从中选优,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师:那你们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师:还有别的算法吗?(教师环视四周,一个学生举手了,把自己的课堂练习本拿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0.2×4

0.8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通过类推迁移,把整数乘法引入到小数乘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猜测。学生的表现超出了老师的设想,他们充分大胆地发挥了想象,利用了类推迁移的方法创造出小数乘法的竖式,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所规定的范围。)师:看到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小淘气也不服气,他也想出了一个与你们不一样的算法。请看大屏幕(课件显示:先出示一个平均分成10份的空白长方形)0.2元0.2元0.2元师:你们看懂了他是什么意思了吗?(学生在下面笑着说:这太简单啦。)(通过表格图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加深对小数乘法意义的掌握。面对小数乘法这个全新的问题,教师先是放手让学生思考,只要是独立思考的结果,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对于较重要的能反映小数乘法意义的画图法,学生未能想到,教师便巧妙地予以呈现。)师:那谁能说说小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学生相互补充,尝试着说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教师板书:小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三)运用模型,深化拓展1.模仿性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完成“试一试”的1、2两题,并汇报。2.提高性练习: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完成好了与同桌的交流一下,并汇报。3.深化性练习:(1)将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0.8+0.8+0.8=()×()0.02+0.02+0.02+0.02=()×()0.9+0.9+0.9+0.9+0.9+0.9=()×()(2)填空:0.7×4=()+()+()+()0.4×3=()+()+()()+()+()+()=0.6×()()+()+()+()=()×()学生对最后一题展开了讨论。师:你发现了什么?(3)口答:(要求快速抢答)0.6×2=4×0.5=1.1×3=5×0.3=4×1.7=1.6×5=(四)总结回顾,实践应用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那必须是什么样加数啊?师:这节课同学们有了很多的收获,老师也收获不小,知道了同学们还有这么多的能力啊。课后同学们可以用心观察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板书设计:小数乘法

0.2×4=0.8(元)

答:买4块橡皮需要0.8元。

方法一:0.2+0.2+0.2+0.2=0.8(元)

方法二:0.2元=2角

2×4=8(角)

8角=0.8元

方法三:几何图示法。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第2节课型:新授课小数点搬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知识技能: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过程方法: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教学重点: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挂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法、写法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教材呈现了山羊快餐店搬家后商品价格的变化,通过比较三个小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从而展开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是如何变化的研究与学习。前面已有了一些小数知识的基础,在这里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如把三个小数都转化成以“分”为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三个小数写在数位表内,通过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从而使学生发现和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一、观察情境图,明确观察任务。

1、(课件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发现哪种商品最贵,哪种最便宜?

2、(板书出三种价格:4.00元,

0.40元,

0.04元。)这三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小怎样?

3、全班交流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