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广西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广西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广西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广西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广西河池市2024届高三适应性模拟测试(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脑对进食和食欲的控制程度之高或许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有些人或许以为进食和食欲全由体内加工和储存食物的部位,也就是胃和肠道来控制,最多加上肝脏或脂肪储备的输入。没错,这些部分各自承担着它们的职责,只是并非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起主导作用。拿胃来说,大多数人吃饱了会说感觉胃“装满”了。吃进身体的食物到达的第一个主要场所就是胃。随着食物的进入,胃会扩张,胃部神经发送信号给大脑,让大脑抑制食欲,停止进食,这完全讲得通。但事实是胃的扩张信号仅仅占饮食和食欲控制的一小部分,在向上通到更复杂的大脑因素的长梯中,这只是最底下的第一根横杠。更何况,长梯有时还是曲折的,甚至是转着圈上升的。影响食欲的并非只有胃神经,起作用的还有激素。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是一种降低食欲的激素;胃释放的食欲刺激素则起提升食欲的作用。假如脂肪储存比较多,抑制食欲的瘦素就分泌得比较多;假如胃一直空着,就会分泌刺激素来提升食欲。很简单,对不对?可惜并非如此。人体或许可以按照自己对食物的需求提高激素水平,大脑却总能很快习惯,水平维持过久的话,大脑还会有效地忽视它们。大脑最拿手的一种本事就是忽略那些变得完全可预期的信号,无论信号本身可能有多么重要。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总是还能“再来一口甜点”?你或许刚刚吞下一头牛身上最棒的部分,或是已经酒足饭饱,可是再来一块巧克力或是一个三球冰激凌的话,照样能行。为什么?如何做到的?既然胃已经填饱,怎么可能再装下更多东西呢?原因主要是大脑做出了执行决策,它认为“不,胃还装得下”。甜点的甜是大脑认得出且想获得的明确奖赏,于是它否决了胃给出的“装不下”的信息。目前尚不明确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是人类需要相当复杂的饮食来维持最佳状态,因此比起被动地依赖基础代谢系统能获得什么就摄取什么,大脑不如直接插手对饮食的调控。倘若大脑的插手到此为止倒也罢了,然而并不。事情还没完。对于进食这件事,后天习得的关联所起的作用大到不可思议。打个比方,有的人可能原本超级爱吃蛋糕,吃了好几年都没什么问题,可是突然有一天,吃完蛋糕却生病了——可能是因为蛋糕用了变质的奶油,也可能是因为里面有某种导致过敏的原料,还有可能(最烦人的一种情况)仅仅是某种在刚吃完蛋糕后出现的问题导致人体生病。于是,从那时起,大脑就把蛋糕和生病联系了起来,和蛋糕划清界限,甚至到了多看一眼都想吐的地步。与厌恶建立起联系可以让人避免吃下有毒或致病的东西,这种联系很强,而且很难打破。哪怕你已经多次进食某种食物并且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若大脑就是说“不!”那你也拿它没辙。不过也并不是非要到致病那么严重的地步,所有以食物为基础的决策几乎都受到大脑的干涉。大家或许听过“好不好吃先由眼决定”之类的说法。人的大脑主要——高达65%——靠视觉而非味觉获得信息。尽管视觉和大脑之间这种联系的特性和功能变化极大,但视觉无疑是人脑的核心感觉。相反,味觉的作用实在是弱到令人尴尬。蒙住眼睛且堵住鼻子的话,普通人往往连马铃薯和苹果都分不出来。显然,感知信息时,眼睛起的作用要比舌头大多了。因此,食物的样子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感受,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昂贵的餐厅要费那么大力气摆盘了吧。每个人日常的生活规律也极大影响着人的进食习惯。想一想“午餐时间”这个词你就明白了。午饭的饭点是什么时候?大多数人可能会说12点到14点。为什么?如果说吃东西是为了获取能量,那么为什么从车间工人、伐木工人之类的高强度体力劳动者到作家、程序员之类的案头工作.者,大家都在同一个时间段吃午饭?原因在于,人们很久以前就一致认定了午餐时间并且很少对此质疑。一旦掉进这个模式,大脑马上就期望它保持下去,于是人就会因为时间到了而觉得饿,而不是出于饥饿才觉得该吃饭。大脑显然把逻辑看作宝贵资源,一定要省着用才行。人们的饮食起居制度中,习惯占了很大比例。一旦大脑开始预判,身体很快就会随之调整适应。体重超重的人只需要少吃并且饮食有节就可以减肥,这说法固然不错,实际上却没那么容易。造成进食过量的原因追根溯源有很多可能,比如为了舒缓情绪。当人悲伤或抑郁时,大脑就会向身体发送“累了”“倦了”的信号。而人在累了、倦了的时候,最需要的当然是食物!人的大脑和身体一旦适应了高热量摄入,再要减少就很难了。你一定看到过短跑运动员或马拉松选手跑完以后呼哧呼哧地大口喘气吧?是不是就像在“狼吞虎咽”着氧气?谁也不会说他们不懂得节制,更不会说他们懒或贪婪。进食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尽管没那么健康),一旦身体变得期望摄入更多食物后,就会变得更难停住。正因为存在太多可能,我们没法确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当初吃得超过了实际所需,并且变得习惯于此。倒不妨说,一个物种经过长期演化,变得无论何时只要有吃的一定会吃后,在面对取之不尽的食物时,进食过量只会是无可避免的事。假如还需要更多证据来体现大脑对进食的控制,请考虑一下进食障碍的存在,比如厌食症或贪食症。大脑成功地让身体相信体形比食物更加重要:“你不需要食物!”就好比让汽车相信它不需要汽油一样。这样做既不合理也不安全,但令人担忧的是,它却一再发生。运动和进食,两项基本需求因为进程受到大脑的干扰而变得毫无必要地复杂。(摘编自迪安·博内特《是我把你蠢哭了吗?》,朱机翻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影响人的食欲的最重要的部位是胃和肠道,另外还包括肝脏、脂肪和大脑。而且大脑对进食和食欲的控制程度非常高。B.人体进食后,首先胃会扩张,然后胃部神经发送信号给大脑,一直到吃饱为止。这一过程中,胃发送的信号只是小部分因素。C.当人体按照自己对食物的需要提高激素水平后,大脑会很快习惯这种激素水平,且能长久维持,进而忽视它们的存在。D.尽管体力劳动者和作家对能量的需求并不相同,但大多数人会在他们认定的午饭时间觉得饿,这取决于大脑对模式的认定。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体储备的脂肪会分泌瘦素降低食欲,因此,脂肪含量较高的人的食欲相对较低。B.人体在饱食后还能再吃进甜食,是因为大脑喜欢“甜”味,并做出了执行决策。C.大脑主要靠视觉获得信息,构成“美食”的诸多因素中,视觉的满足感很重要。D.体重超重的人很难做到少吃或饮食有节,因为大脑的忽略会使身体适应饮食习惯。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用形象化的语言提出“脑对进食和食欲的控制程度很高”这一中心论点。B.为分析大脑收到抑制食欲、停止进食的信号过程的复杂性,文中用比喻说理,形象易懂。C.文章通过引用权威数据(如人的大脑主要——高达65%——靠视觉而非味觉获得信息)来增强论点的可信度。D.以运动员或马拉松选手运动后大口喘气为例,证明身体变得期望摄入更多食物后更难停住。4.下列证据中,不可以证明大脑对进食具有很强的控制力的一项是(3分)(

)A.即使胃已经填饱,但还能再装下一些甜点。B.食物的样子会影响人们对食物的选择。C.食物所含热量多少影响人的进食口味。

D.人们的进食习惯会影响食量。5.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用到了“莼鲈之思”的典故。《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请结合本文分析张翰怀念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可能存在的原因。(6分)1.D(A项,“影响人的食欲的最重要的部位是胃和肠道”说法不正确,文中有“只是并非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起主导作用”的说法,可见,最终的部位并不是胃和肠道;B项,“一直到吃饱为止”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胃部神经发送信号给大脑,让大脑抑制食欲,停止进食”,但并没有说到何时结束;C项,“且能长久维持”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水平维持过久的话”,这只是一种假设,选项理解成了事实。)2.A(“脂肪含量较高的人的食欲相对较低”说法不当,文中有“可惜并非如此”的说法,且根据文中信息可知,大脑对食欲的控制程度很高,瘦素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3.D(文中运动员或马拉松选手运动后大口喘气不是举例论证,是类比推理。)4.C(“食物所含热量多少影响人的进食口味”错,于文无据。)5.①后天习得的关联所起的作用。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里融合着对家乡的记忆,一想到家乡,大脑就会把莼菜羹和鲈鱼脍和家乡联系起来,将食物与思乡这种情感建立起联系,大脑会传达对食物的渴望。②饮食习惯的作用。张翰在家乡时很可能已经习惯了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这种习惯传达给大脑后,身体就会随之调整适应。因此张翰会对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念念不忘。(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视其合理程度给分)广西部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嘉靖甲午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十)之八九。”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三十人。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猢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痘获得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早期人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度赞扬人痘接种:“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来自《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材料二:巴斯德认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变成防病的疫苗。因此他大胆地从一位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发病死去。巴斯德又接着采集这些死兔的唾液稀释后继续注射到其他健康兔子体内,毫无例外这些兔子也都死掉了。如此重复试验100多次后,他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并进行培养,稀释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到将“毒性最弱的病菌液”注射于狗,这只狗在28天后恢复正常。隔一段时间后,又给这只狗注射“毒性最强的病菌液”,这只狗成功地活了下来。巴斯德推论出狂犬病病毒应该都集中于神经系统,因此他大胆地从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一支无菌烧瓶中,使其“干燥”。将干燥后的脊髓和蒸馏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体,狗都神奇的活了下来。这只狗的存活坚定了巴斯德疫苗研制的信念。巴斯德二百多年前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选自《第一支疫苗怎么诞生的》)材料三:但是,该怎么研究人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德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来自《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梅雷迪丝·瓦德曼著,罗爽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人民能用物理方法制成最原始的疫苗,体现了中国人与疾病斗争的智慧。B.中国人痘接种历史悠久,并发明了成功率高的“熟苗”接种法,这些得到伏尔泰赞扬。C.巴斯德意识到病菌的存在,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并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D.巴斯德的试验为后世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其疫苗制作也是采用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写道,“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B.宋代丞相王旦,因孩子均有出天花之疾,遂请人为其幼子王素种痘,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这成为史料记载最早的人痘接种成功案例。C.清代医书《御纂医宗金鉴》记载用“人痘法”接种天花疫苗,是将痂或脓汁直接作为痘苗,吹到接种者鼻孔内,出症状略轻的痘,从而获得免疫力。D.英国的医师爱德华·金纳通过用牛痘豆浆或痘痂接种儿童,预防天花,从而创造出来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葛洪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可以证明原始疫苗是物理方法制成。B.因为“时苗”毒性大,会威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中国古代人民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C.巴斯德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他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里德招募志愿者参加的实验,虽然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但导致同事被志愿者感染死亡。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天花接种疫苗毒性程度接种方式接种结果自然发出的痂接种接种发出的痘接种大↓小时苗熟苗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A.熟苗接种非常安全,接种后不良反应比例很低。B.采用时苗法接种人体,毒性大,安全性低。C.通过“选炼”自然发出的痂,可以制成“熟苗”。D.无论时苗还是熟苗,对天花病毒都能起到防护作用。5.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C2.D3.D4.C5.①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

②无惧失败反复实验的坚持精神;

③为对抗疾病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错,其研制过程与中国古代狂犬病疫苗有相同的地方,都用到物理方法。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观点是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D.外国医生的成就不能证明。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但导致同事被志愿者感染死亡”错,文中只是说同事感染身故,不能证明是志愿者导致的。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C.“通过‘选炼’自然发出的痂,可以制成‘熟苗’”错,时苗用的是自然长出的痂,而熟苗用的是通过接种长出的痘作为种苗。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材料一“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早期人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可见,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是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的原因之一。由材料二“巴斯德认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变成防病的疫苗。因此他大胆地从一位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发病死去。巴斯德又接着采集这些死兔的唾液稀释后继续注射到其他健康兔子体内,毫无例外这些兔子也都死掉了。如此重复试验100多次后,他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并进行培养,稀释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可见,无惧失败反复实验的坚持精神是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的原因之一。由材料三“该怎么研究人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德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可见,为对抗疾病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是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的原因之一。广西桂林市2024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1所示问题。表1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存在问题人数百分比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19363.90%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12541.40%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5518.20%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4213.90%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材料二: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摘编自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材料三: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研学旅行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活动,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不等同于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B.目前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使活动有一定的随意性。C.研学旅行课程重讲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某市超过60%的学生认为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配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没有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的表现。B.要满足现如今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上也应当有所提升。C.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D.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响评价内容的建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表1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A.研学旅行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B.有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浮光掠影,走马观花。C.现在普遍的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D.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4.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A.课程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B.课程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C.课程实施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D.课程实施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5.学校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到佛山某革命老区开展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的“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就研学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提出你的具体建议。【答案】1.C2.C3.D4.B5.①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二学情,丰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佛山特色和革命文化。②实施方式:避免单一讲授,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使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贴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某市超过60%的学生”有误。原文所讲“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指的是以310名学生为样本,并不是全市的学生。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C.依据材料一“(教师)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并不能说明“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选项存在推理谬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D.说的是我国的研学旅行起步较晚,虽然也是问题,但不属于表1里的四个问题。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依据材料二“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等内容可知,第①空填的是课程评价,排除C、D。依据“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而“学生的经验”与“前者(指形成性评价)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相对应。依据“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而“学习的目标”与“后者(指终结性评价)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相对应。所以第②空填的是终结性评价,第③空填的是形成性评价,排除A。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结合红色路线,课程内容以教育为主,体现地方特色和革命文化。可概括为: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二学情,丰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地方特色和革命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避免单一讲授形式,互动性要强,激发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可概括为:教学方式,避免单一讲授,多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贴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广西南宁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歌中的美刺理论,是我国文艺理论遗产中富有光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讲的美,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歌颂;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批评或批判。这一理论是由汉代的《诗序》和《诗谱序》所提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先导,美刺理论也是这样。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在孔、孟的时候,人们并不都认为诗歌应具有美和刺两个方面的职能。比如《孟子》中所述及的那个高子(孟子的弟子),就因《诗经》中的《小弁》刺了当时的社会,便说它是“小人之诗也”。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先秦,一般还认为“乐者乐也”,把乐看作只是喜悦的感情的表现,这也无异于排除了刺的职能。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他说诗“可以怨”。可以怨当然也就可以刺了。不过孔子没有对此进行更多的阐述。其次是孟子,他为了捍卫诗歌刺的职能和高子展开论辩,并在这场论辩中提出了如下的论点:用诗歌批评亲长的严重过失是亲亲的表现,而亲亲就是仁。这样一来,就把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之中了。显然,孟子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已比孔子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正面具体地阐述诗歌的这两个职能,则是《诗序》和《诗谱序》的事。《诗序》系由《大序》和《小序》构成。《大序》或称《诗大序》,指的是《诗经》第一篇《关雎》小序后面的一段文字较长;《小序》指《许经》中其他各篇的序文,很短。关于《大序》和《小序》的作者,后来的学者意见纷纭。《诗谱序》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郑玄为他所著的《毛诗谱》所写的序。《诗大序》在论述“风”这样一种诗体的时候,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作为风诗的内涵提了出来。上以风化下,说的是统治阶级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感化被统治者。下以风刺上,说的是被统治者可以用诗的形式去批评统治者。那么,这种批评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小序》做了具体补充。下面是一些诗的小序摘录:《野有死麋》“恶无礼也”,《击鼓》“怨州吁也”,《终南》“戒襄公也”,《黄鸟》“哀三良也”,《东门之扮》“疾乱也”,《旄丘》“责卫伯也”,《简兮》“刺不用贤也”。以上所引说明,《小序》作者认为对社会所存在的矛盾,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恶”“怨”“戒”“哀”“疾”“责”“刺”等都是可以的。由于《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歌可以在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上执行批判的职能,那么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个要求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所以《诗序》又在“下以风刺上”之后提出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在统治阶级的淫威无限扩大、毫无民主可言的封建时代,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实在是很有见地和了不起的。到了《诗谱序》,郑玄又对此做了新的发展,这就是把刺和美作为诗歌的两大职能而并列提出。他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泛失,所以匡救其恶。”《孝经》对“将顺其美”一语的注释,是行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歌颂,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美得到发扬;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批判,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缺陷得到揭露、批评和纠正。二者相反而又相成。至此,诗歌应该兼具美和刺的两种职能,它们各自的功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统治者和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刺的职能等,都得到了基本的阐述,诗歌的美刺理论可以说大体形成了。由于《诗经》在封建社会中的经典地位,由它的序言所完成的这一美刺理论,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些统治者尽管不喜欢它,却不敢公然地否定它。这是有利于现实主义诗歌及其理论的发展前进的。当然也无须喋喋不休地去说明,《诗序》或《诗谱序》的作者都是封建阶级的文人,他们所主张的美,主要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他们所主张的刺,也必然受封建道德的制约。《诗大序》所要求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显然就表现了它作为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摘编自徐寿凯《诗歌美刺理论的建立》)材料二: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美刺”说的目的就是引导君主了解诗的“美刺”之旨,进而了解引发“美刺”的民间疾苦,然后通过对引发民间疾苦的政治盛衰的了解来对照自己的政策和行为,以期君主加以改进。郑玄在为《毛》作箋注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扬了以《请序》和《毛传》为代表的汉代解《请》传统,即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在先秦“以意逆志”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加成熟的“美刺”说。郑玄以“美刺”解诗是汉代经学的产物,更是汉末的时代产物,虽然它具有和汉代其他经注同样的将其政治教化功能唯一化、绝对化的弊端;但是这种站在现实的立场,针对现实的情况来说诗的方法不可否认的具有一种积极的现实精神,汉代重“美刺”的解诗方法的意义和局限都在于此。(摘编自沈薇薇《试论(毛诗传笺)以“美刺”笺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美刺理论的先导起源于孔、孟,孔子肯定诗歌美刺的职能,孟子则进一步指出诗歌可用于批评亲长过失。B.孔子认为诗“可以怨”,孟子将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但二者都未正面阐述诗歌的美刺职能。C.郑玄的《谱序》在《序》的基础上将刺和美作为歌的两大取能并列提出歌的美刺理论大体形成。D.郑玄为《毛诗》作笺注,既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继承先秦“以意逆志”的思想诗歌的美刺理论更加成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时代,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诗歌具有美和刺的职能,甚至有人反对讽刺现实的诗歌,将之视为“小人之诗”。B.《许序》作者认为歌应执行批判的职能并引出正确对待这一取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因此提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C.《诗序》对社会的批评广泛,有厌恶无礼的、告诫统治者的、痛恨混乱的等涉及社会和生活的问题。D.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因此,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诗歌的职能的观点的一项是()A.“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南朝梁】刘勰B.“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唐】皮日休C.“诗人自不讳刺,而诗之本教,盖在于是矣。”【清】程廷祚D.“夫诗生于情情生于境,境有安危亨困之殊,情有喜怒哀乐之异,岂刺时刺君之外,遂无可言之情乎?”【清】崔述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概述了诗歌美刺理论的重要地位、概念内涵与理论源流,思路清晰。B.材料一语言褒贬分明,如“富有光彩”“淫威”等;语言严谨准确,如“一定”“必然”。C.材料一说一些统治者不喜欢诗歌的美刺,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观点时,除了正面肯定,也指出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思维。5.《诗序》言:“《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这种评价恰当吗?请结合《诗经·静女》一诗,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A2.D3.B4.C5.①《静女》一诗表现的是古代男女之间纯真浪漫的爱情,是一首清新的爱情诗,与政治、卫君并无什么关联,谈不上“刺时”、劝君。②这种理解体现了《诗序》对诗歌“美刺”职能的推崇,它片面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忽略诗歌作为文学美的特点。此类解诗往往因为机械套用美刺理论,而导致对诗歌文本原意的曲解或误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诗歌美刺理论的先导起源于孔、孟,孔子肯定诗歌美刺的职能”错误。从材料一所述看,“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在孔、孟的时候”,“上溯”并非“起源于”;另外,材料中说“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并未述及孔子肯定诗歌“美”的职能。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D.“因此”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与“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并无因果关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A.着重阐述“风雅”产生的动机,指出为情而造文的道理,偏重“讽”。B.论及诗的“美”“刺”两种职能,适合作为支撑材料一关于诗歌的职能的观点的论据。C.强调诗的本教在于“刺”。D.阐述“诗”“情”“境”的关系,对诗的“刺”的单一职能提出疑问。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材料内容的能力。C.“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错,材料二写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没有信息表明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卫君无道,夫人无德”的意思是“卫君无道,是因为后宫中没有一个有德的夫人”,这是将《静女》看成了一首政治诗歌。根据材料一“《诗大序》在论述‘风’这样一种诗体的时候,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作为风诗的内涵提了出来。上以风化下,说的是统治阶级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感化被统治者。下以风刺上,说的是被统治者可以用诗的形式去批评统治者”“由于《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歌可以在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上执行批判的职能,那么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个要求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可知,《诗序》推崇诗歌的“美刺”职能,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实际上,《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是一首清新的爱情诗,与政治、卫君并无什么关联,谈不上“刺时”、劝君。可见这种评价是不恰当的,它片面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忽略诗歌作为文学美的特点。此类解诗往往因为机械套用美刺理论,而导致对诗歌文本原意的曲解或误读。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2024届高三4月新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学写作首先是一种成字的排列组合游戏,从理论上说,任何文学作品都以语音、词语为基本单位。人工智能写作也可视为文字的排列组合。拥有庞大语料库是人工智能的天然优势,对程序化的数字内容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人工智能的文学写作过程类似于把小孩领进文字积木的海洋,他随手抓起文字积木按照某种逻辑就能排列组合成若干篇文章。人工智能不像人类大脑那么精密复杂,但它只需要简单专一的特长思维就能在特定方面超越人类。这种思维能力并不必然对人类构成威胁,也不一定使其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因为任何进化都充满变数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线性发展过程,就算基因突变也难以彻底突破种质边界。在生命存在范式方面,碳基生命仍然不能突破碳水化合物的边界进化成其他非碳水化合物形态。在功能方面,哪怕乌鸦已被科学家证明具备一定逻辑能力,经过训练能说会唱,它也无法成为语言工作者和音乐家;就算狗通过海量训练能有效识别气味,也无法成为合格的闻香师,更遑论成为制造香水的专家。基于现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数智规则和矩阵逻辑,成为拥有超强模仿能力的存在,但也受限于此。人工智能在文字排列组合上已远超人类作家的生产速度,但其文学写作时的人为选择还在发挥决定性作用,不论是程序设计还是文本筛选都如此。其实,用程序来写作和程序本身一样古老。1952年,世界上第一台可运行程序的计算机运行的第一个程序,就是由计算机科学家斯特雷奇编写的情诗写作软件。据查,人工智能至少已经创作出《玫瑰》《风筝》《牛排》《背叛》《真爱》《仅此一次》《计算机写小说的那一天》《万物都相爱》等文学作品。可见,人工智能已是有着70多年写作经验的“老手”,或许此前的硬件、软件都限制着它的发展。今天的多个人工智能互联,能否使文学创作产生质变?这似乎和让一群能排列组合文字积木的人聚在一起,看能否产出伟大作品是一个道理。人类写作遵循“物—我—文”的转化,讲究神来之笔,追求打破常规,强调个人与众不同的美感。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类神秘的碳基大脑天生的或然性。譬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与“春风又绿江南岸”异曲同工,众多《无题》诗风味不同,两篇同名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各有千秋,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并对既有的文字意义符号意象、修辞手段乃至语法规则进行个性化革新,为人们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向内连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其文学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只有字字落实、句句完整的数智修辞,可给予人知识却缺乏情感,有纯粹形式却非艺术创造,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而这恰是决定一篇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有观点认为,当人工智能本身成为信息组织者时,人在其功能方面有担忧,在其身份方面会恐慌。也有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在运算过程中自主提供了人类既无法言说也无法意会的新型知识,这种在运算过程中生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认识的不透明性,导致人类无法看透人工智能的运作逻辑,进而担心人工智能会具有自主意识。是否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提供一种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从未见识过的文学?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类的语言符号系统。这样就算人工智能真的在遥远的将来具有了某种自我意识,一定程度上能理解人类文字的意义、能写作,但不意味着它一定能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人工智能的算法规则和数智修辞使其擅长纯粹的形式、拟人化的语义和对文字的排列组合规则,决定它还将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依然在人类的写作范式之内提供知识,充其量是人类文学写作的一种补充,不会改变人类文学写作的本质,也无法产生颠覆、取代的效果。事实上,人工智能文学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人工智能根据人类指令,做出对应动作,形成一个与人类对应的平行存在,反映、补充人类文学创作而非取代。尤为关键的是,出于人类的利益与尊严所需,人工智能的权利和责任、边界和平衡都受制于人,以确保人工智能在任何阶段都是可控的。人工智能前进的方向盘还紧握在人类手中。地球上绝大多数人能说会写,但能创作出传世经典者不多,而能影响、改变甚至颠覆一个时代的写作范式者更少。守住人类最后阵地的将是人类不可取代的创造力。只有人类才能在文学写作中,把思考与实践结合,让隐喻思维与逻辑思维融通,呈现庄严的美感和深邃的思想,滋养人的心灵。(摘编自李斌《人工智能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某种角度而言,文学写作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游戏,而人工智能拥有庞大语料库,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B.人工智能写作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至今已经创作了《玫瑰》《风筝》《牛排》《背叛》《真爱》《仅此一次》等文学作品。C.对于“是否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提供一种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从未见识过的文学”的问题,文本给出了肯定的答案。D.为了利益与尊严,人类会想尽办法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任何阶段都是可控的,人工智能写作同样是可控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没有人类大脑精密复杂,但它在特定方面的思维能力却可能超出人类,当然这种思维能力并不一定会对人类构成威胁。B.两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然题目和所写的对象都相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