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太祖由是器重焉。七年,将伐李煜。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太祖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节选自《宋史·曹彬列传》)材料二:七年,帝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门下侍郎陈乔、内史舍人张洎劝其主无入朝。江南主信之,遂称疾固辞,且言:“谨事大朝,冀全济也。今若此,有死而已!”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李煜还汴。(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彬中立A不倚B非C公事D未尝造门E群居F燕会G亦所H罕预。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斯须,文中指片刻、一会儿,与《促织》中“斯须就毙”的“斯须”意思相同。B.卒,文中指最终、终于,与《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卒”意思不同。C.窃,文中指悄悄地,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窃”意思相同。D.一,文中指全部,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彬幼年抓周时,他左手拿干、戈,右手拿俎、豆,还取了一枚印章,其他的不看,人们都觉得他很不一般。B.在曹彬率兵攻打南唐前,太祖曾许诺等灭了南唐就提拔他做使相,但后来以还未灭掉刘继元为由,未兑现诺言。C.虽然灭掉南唐立了大功,但曹彬为人谦虚、言语低调,认为自己依仗天威、遵照朝廷的安排,才能打败李煜。D.在接连被宋军打败的危急时刻,李煜派遣学士徐铉出使宋朝,请求宋太祖暂缓进攻,但太祖决意要灭掉南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2)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14.材料二提到宋太祖告诫曹彬出师南唐“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曹彬是如何落实宋太祖的告诫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C12.C13.(1)皇上察觉了,急忙追问原因,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2)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被讨伐呢?14.①在围困南唐的过程中,曹彬经常延迟进攻,希望李煜降服。②将要攻克城池时,曹彬突然称病,并在诸将士探望时告诫他们不要乱杀一人。③在李煜请罪时,曹彬以礼相待,并让他收拾行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事不曾登门,众人共处宴饮聚会时,他也很少参与。“中立不倚”是指曹彬的态度,“非公事未尝造门”是指曹彬的做法,所以二者中间B处断开;“群居”是下一句的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E处断开;“燕会”作“群居”的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所以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不久就死了。B.正确。最终、终于;/完成、终结。句意:李煜和他的大臣终于得以保全性命。/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C.错误。意思不同。悄悄地,偷偷地。/谦辞,私下。句意:潘美偷偷地看着曹彬微笑。/我私下里认为大王您这样做是不可取的。D.正确。全部;/把……看作一样。句意:平定江南的事情就全都委托给你们了。/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认为自己依仗天威、遵照朝廷的安排,才能打败李煜”理解错误,分析文意可知,“为人谦虚、言语低调,认为自己依仗天威、遵照朝廷的安排,才能打败李煜”是曹彬在灭南唐之前的表现。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遽”,急忙;“所以”,原因;“遂”,于是,就。(2)“事”,侍奉;“见”,被;“伐”,讨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分析题干可知,本题应分别从“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三方面作答。根据“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可知,在围困南唐的过程中,曹彬经常延迟进攻,希望李煜降服,做到了“广威信”。根据“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可知,将要攻克城池时,曹彬突然称病,并在诸将士探望时告诫他们不要乱杀一人,做到了“勿暴掠生民”。根据“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可知,在李煜请罪时,曹彬以礼相待,并让他收拾行装,做到了“使自归顺”。参考译文:材料一: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曹彬周岁时,父母把许多玩具放在席子上,他左手拿干、戈,右手拿俎、豆(礼器),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当初,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事不曾登门,众人共处宴饮聚会时,他也很少参与。太祖因此器重他。开宝七年,将讨伐李煜。长时间围困中,曹彬经常延迟进攻,希望李煜降服。城池将要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理军事,众将领都来探视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需各位诚心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众将领答应了。第二天,病情逐渐好转。又过了一天,城池被攻破。李煜和他的大臣一百多人来到军营门前请罪,曹彬安慰他们,以客礼相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曹彬率几个骑兵守候在宫门外。他身边的人悄悄地对曹彬说:“李煜进宫后或许会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没有决断,一定不会自杀。”李煜和他的大臣终于得以保全性命。起初,曹彬统领军队,宋太祖对他说:“等到打败李煜,一定让你做使相。”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啊。”等到得胜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使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稍微等一下吧。”听到这句话后,潘美偷偷地看着曹彬微笑。皇上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皇上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材料二:开宝七年,太祖派知制诰李穆诏令李煜入朝。门下侍郎陈乔、内史舍人张洎劝李煜不要入朝。李煜信任他们,于是就称病,坚决推辞,并且说:“恭谨地侍奉宋朝,只希望能保全性命。现在如果去了,只有一死了!”太祖就命曹彬等人带领十万士兵讨伐李煜。曹彬等人入宫辞行,太祖告诫他们说:“平定江南的事情就全都委托给你们了,一定不要抢掠百姓,务必广施威信,让百姓自己归顺。”并且把剑授予曹彬说:“自副将以下,不遵守命令的就杀了!”开宝八年二月,曹彬等人接连打败江南军队。十月,李煜感到危险紧迫,派学士徐铉向宋朝请求暂缓进兵。徐铉到来,对太祖说:“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被讨伐呢?”太祖说:“你认为父子是两家人,合适吗?”徐铉不能回答。开宝九年正月,曹彬俘虏了李煜回到汴京。河南省商丘市部分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骈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由志之,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节选自《荀子·子道》)材料二: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敢问其故?”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吾闻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乐正子春A下堂而伤B足C瘳而数月D不出E犹有忧色F门人G问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弟﹐即“悌”,敬爱兄长,与《促织》中“手裁举”的“裁”都是通假字。B.修饰,在文中是动词,指有道德修养,与现代汉语中的“修饰”意思不同。C.章,通“彰”,显著,与《离骚》中“芳菲菲其弥章”的“章”意思相同。D.莅,本义是“到、来临”,在文中意为“面对”,“莅官”指在官员面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没有回答鲁哀公关于孝、贞的问话,子贡认为听从就是孝、贞,所以不用回答;孔子告诉他,评价孝与贞要弄清楚服从的原因,要敢于谏诤。B.从子路与孔子的对话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想拥有孝的名声,不仅要勤勉劳动,尽心尽力赡养父母,还要做到在家行为敦厚,在外结交贤人。C.曾子所认为的“孝”有丰富的内涵,就连侍奉君主忠诚、做官兢兢业业、交友诚实、作战勇敢而不畏惧死亡,也被称为孝,这对今人有很大的启发。D.《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行孝就是仁、礼、义、信、强,而人的快乐是因行孝产生的;乐正子春之所以面有忧色,是因其自感亏身损形、忘记孝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2)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14.荀子和乐正子春对行孝的认识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F11.D12.D13.(1)估计是他自己态度不恭敬吧?言语不谦逊吧?脸色不温顺吧?(2)父母去世之后,自己行为要谨慎,不能留给父母坏的名声,这就可以叫作善始善终了。14.①荀子认为行孝要明白听从与不听从的道理,要非常恭敬、忠诚守信、端正忠厚地、小心地实行它;②乐正子春认为行孝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是父母留给孩子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脚好了几个月也不出门,脸上还有忧愁的神情,门人问他。“足”作“伤”的宾语较为合适,不然“伤”就没有宾语。所以第一处应在C处断开。“瘳而数月”语意不完整,且“不出”和“犹”无法相连。所以第二处应断在E处。“忧色”是“有”的宾语,至此句意已完整,所以第三处应断在F处。故CE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裁”通“才”,刚刚。句意: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爱兄长。/手刚举起。B.正确。有道德修养。/润饰,梳妆打扮。句意:不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富有修养而端正。/润饰,梳妆打扮。C.正确。句意:在外名声不显扬。/菲菲的芳香更加显著。D.错误。莅,在文中意为“到”。“莅官指到官任职。句意:做官不慎重地对待。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行孝就是仁、礼、义、信、强”错误,原文说“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可知“孝”是仁、礼、义、信、强的核心和关键,与几者并不等同。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意”,估计;“逊”,谦逊;“色”,脸色。(2)“没”,去世;“敬行其身”,自己行为要谨慎;“遗”,留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可知,荀子认为行孝要明白听从与不听从的道理,要非常恭敬、忠诚守信、端正忠厚地、小心地实行它;结合“身者,父母之遗体也”“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可知,乐正子春认为行孝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是父母留给孩子的。参考译文:材料一: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爱兄长,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操守;对上顺从,对下厚道,这是做人的中等道德操守;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做人的最高准则。孝子不服从命令的原因有三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受到耻辱,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光荣;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像禽兽一样野蛮,不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富有修养而端正。所以,明白了这服从或不服从的道理,并且能做到恭敬尊重、忠诚守信、正直老实地来谨慎实行它,就可以称之为大孝了。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说。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要有了四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三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两个诤谏的大臣,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子路问孔子说:“这里有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锄草栽植播种,手脚都磨出了老茧,以此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却没有孝顺的名声,为什么呢?”孔子说:“想来大概是他举止不恭敬吧!或许是他说话不谦虚吧!或许是他脸色不温顺吧!仲由,记住吧!即使有了全国闻名的大力士的力气,也不能自己举起自己的身体,这不是没有力气,而是客观情势不许可。所以,君子在家里行为不整饬,这是自己的罪过;在外名声不显扬,是朋友的罪过。所以,君子在家就使自己的品行忠诚厚道,出外就和贤能的人交朋友。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怎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材料二:掌握一种方法而所有的好事都会出现,所有的坏事都能除去,天下人都会顺从,大概只有行孝道吧!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所给予的。使用父母给予的身体,怎么能不恭敬呢?平时不庄重,是不孝;侍奉君主不忠诚,是不孝;做官不慎重地对待,是不孝;交友不诚实,是不孝;作战不勇敢,是不孝。上面五种情况不能做到,灾祸就会到达亲人的身上,怎么敢不谨慎呢?”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脚好了几个月也不出门,脸上还有忧愁的神情,门人问他,说:“冒昧地问一下这是什么缘故?”乐正子春说:“你们问得好啊!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不亏损自己的身体,不毁坏自己的形貌,这可以称作孝顺了。君子一举一动都不忘孝道。我忘记了孝道,因此忧愁。”所以说,身体不是自己私有的,而是父母留给我们的。父母去世之后,自己行为要谨慎,不能留给父母坏的名声,这就可以叫作善始善终了。所谓仁,就是以此为仁;所谓礼,就是按此去做;所谓义,就是以此为宜;所谓信,就是以此为信;所谓强,就是以此为强。快乐是因实行孝道而产生的,刑罚是因违逆孝道而到来的。河南省巅峰计划五育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庄子)以谬悠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②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③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④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狞⑤无伤也;其辞虽参差⑥,而敵诡⑦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⑧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节选自《庄子·天下》)材料二: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⑨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记于溪石上。(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注】①谬悠:虚空悠远。引申为荒诞无稽。②端崖:边际。③卮言:指不着边际的议论。曼衍:流行不定的意思。④敖倪:即“傲睨”,傲视。⑤连狞:宛转的样子。⑥参差:谓其辞旨神奇多变。⑦敵诡:奇异。⑧稠适:亦作“调适”,条达之意。⑨是溪:指愚溪,原名冉溪。柳宗元因参加政治革新被贬永州,定居于此,并更其名为“愚溪”。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无以A利世B而适C类于予D然E则F虽辱G而愚之H可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荒唐,广大而不着边际,与现代汉语成语“荒唐不经”中的“荒唐”意思不同。B.造物者,创造天地万物的神,道家中指无穷无尽的大道。苏轼《前赤壁赋》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曾提到。C.颜子,指孔子得意弟子颜回。《论语》中孔子评价他“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可见孔子对其学习态度的批评。D.牢笼,包罗、囊括,今义为关住鸟兽的东西,属古今异义词。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当时的社会沉沦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言论与之交流,只能以不着边际的言辞,放纵而不拘执,不持一端之见,不责问世俗的是非对错,从而与之和谐相处。B.庄子对“道”的阐释博大而通彻,深广而畅达,然而他对于事物变化的反应和解释,没有止境,不离于道,在茫然暗昧之中,永远也无法穷尽其中的奥妙。C.柳宗元认为自己生逢明时,遇有道明君,却违背了道理,做错了事情,是世间至愚之人。言辞中饱含其懊悔自责之情。D.柳宗元托物兴辞,寓意深远,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作者将无人游赏,无人涉足的愚溪与自己类比,暗喻贤能之士被新人猜忌、排挤,表现其愤懑与无奈之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2)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14.清代蔡铸评价《愚溪诗序》“通篇俱就一‘愚’字生情”,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与材料二中“愚辞”的异同。【答案】10.BDH11.C12.C13.(1)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轻视万物,不谴责谁是谁非,以此和世俗相处。(2)这条溪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很好地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14.①同:表面之下别有深意。异:材料一庄子为了保持自我的清白,不问是非对错。材料二柳宗元在表面自我谴责之下,掩盖的是内心的愤激和不平,可见心中有明确的是非观念。【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无以利世”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而”表转折,其前B处断开;“适类于予”是状语后置句,“适”作“类”的状语,中间不断开,D处断开;“然则”是固定词组,不断开,且作为连词不能独立成句,应与后面内容连接;“虽”表假设,“辱而愚之”是假设的内容,其中“而”字连接“辱”和“愚”,不断开,“之”是宾语,其后H处断开。故选BD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广大而不着边际;夸大不实或荒谬无理。句意:以广大而不着边际的言论。/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B.正确。句意:上与造物者同游。/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C.“可见孔子对其学习态度的批评”错误。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是夸赞颜回。D.正确。句意:包罗各种形态。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言辞中饱含其懊悔自责之情”错,“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表面看是作者在自责,实际上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这几句应看作愤激之语。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敖倪”,傲视;“谴”,谴责;“处”,相处。(2)“莫利于世”,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莫于世利”;“鉴”,映照;“锵鸣金石”,水声像金石一样铿锵作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同:材料一“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指的是迂远的说教,广大而不着边际的言论,无头绪和无边际的言词,即刻意掩饰自己真心的荒唐言辞;材料二说小溪“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说自己“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实际上却是正话反说,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可见二者的相同点是表面之下别有深意。异:材料一庄子的言论目的是“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即不探究是非,以与世俗和谐相处,而自己则“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即为了保持自我的清白,不问是非对错。材料二柳宗元“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在表面自我谴责之下,掩盖的是内心的愤激和不平,可见心中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参考译文:材料一:庄子以以迂远的说教,以广大而不着边际的言论,以无头绪和无边际的言词,时常恣意发挥而不片面,从不以为标新立异。庄周以为天下是深沉污浊沉于物欲的,不能用庄重的语言交谈,而是以无心的言论委曲随顺,以为人所重视的言论使人信以为真,以寄寓他人他物的言论来广泛的阐述道理,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轻视万物,不谴责谁是谁非,以此和世俗相处。他的书虽然不平凡而随和无有伤害;书中的言辞虽然参差不齐,而奇异变幻可观赏。他的书充实而无止境,上与造物者同游,而下与超脱死生无终始分别的人做朋友。书中对道的阐述既弘大而又透僻,深闳而广阔;书中讲到道的主宰作用,可说是相吻合上达真理了。虽然如此,它在顺应变化和解释事物时,道理是讲不完的,它来时找不到原本的行迹,恍惚芒昧窈冥深邃,没有尽头。材料二: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这条溪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很好地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洗涤万物,包罗各种形态,而无所避忌。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写了《八愚诗》,记在溪石上。河南省安阳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注】①清河者:这里指崔群。②青紫:本为古时公卿绶带之色,借指官位,③眉寿:长寿。古人认为眉毛长是长寿的象征,故称“眉寿”。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将息之A道B当先C理D其心E心闲无事G然后H外患不入。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寻承已达宣州”与《归去来兮辞》“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中的“寻”含义相同。B.“考之言行”的“考”指考察,与成语“深稽博考”中的“考”含义相同。C.“千乘之位”与《赤壁赋》“目遇之而成色”中的“之”,意义和用法都不同。D.“足下何由得归北来”与《苏武传》中“子卿尚复谁为乎”的文言句式类型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群离开东都洛阳来到宣州,韩愈认为他能乐天安命,不以得失为忧,希望他善于保养身体。B.韩愈多年来往游处于朋友之间,交往相识的有成百上千人,但真正仰慕佩服的只有崔群一人。C.韩愈认为自古以来不贤者大多在机遇、寿命长短等方面都优于贤者,这与上天的意志是相悖的。D.作者向友人倾诉了身体、精神状况的不佳和家中遭遇的不幸,表明终老嵩山的愿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足下之贤,虽在穷约,犹能不改其乐,况亲爱尽在左右者邪!译文:(2)自省事已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译文:14.为什么有人认为崔群虽十全十美,仍然有可怀疑的地方?韩愈又是如何答复的?请简要概括。(3分)答: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案BE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11.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词语的能力。思路点拨D项,两句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句式类型相同。12.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思路点拨C项,从“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合于天而乖于人,何害!”可知,“这与上天的意志是相悖的”错。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答案(1)您是位贤德的人,即使处在贫穷困苦的环境中,还能够不改变自己乐观的态度,况且亲人都在身边啊!(关键词“穷约”“亲爱”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2)从我懂事以来,看到贤德的人常常得不到赏识任用,不贤的人却一个接一个地做官。(关键词“省事”"比肩”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答案1有人认为君子应爱憎分明,但无论是贤德或者愚昧的人,都佩服、喜爱崔群。韩愈以凤凰灵芝、青天白日比喻崔群,说明其品质高尚,无论是贤德或者愚昧的人都会仰慕喜爱他。(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自从您离开东都洛阳以来,劳烦您两次写信问候我,不久又接到消息说您已经到达宣州,虽然怀有寄居他乡的念头,也尚且可以生活下去,无论到哪里都可以自得其乐。安于命运、乐守本分,这本来就是前代的仁人对待外部环境的态度,更何况您超越这些人百倍千倍。宣州虽然被称为清凉高爽之地,但都在长江南岸,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北方不一样。疗养休息的办法,首先应当调整自己的心情,心里平静没有是非,这以后疾病才不能侵入体内。适应气候风俗,随着不同情况做周密的准备,小毛病自然就不会来。您是位贤德的人,即使处在贫穷困苦的环境中,还能够不改变自己乐观的态度,况且亲人都在身边啊!我从小到现在,在朋友间来往游处已十七年了。交往相识的人有千百个,人数并不少,其中交情像同胞兄弟的也不少。交情浅的不必说,交往深的也不过就那样。至于使我从心底里仰慕钦佩,考察他的言行举止没有瑕疵和过失,内心坦荡光明、纯粹没有杂念,像太阳的光辉一样天天崭新的人,只有崔先生一人。近来有人对我说,您确实可以称得上十全十美了,但是恐怕仍然有可怀疑的地方。我问他说:“怀疑什么?”那人说:“君子应当有喜爱和憎恶的东西,喜好和憎恶不能不分清楚,像崔清河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是贤德还是愚昧,没有不说他好的,都佩服他的为人,我因此而怀疑他。”我回答他说:“凤凰灵芝,贤德和愚昧的人都认为他们美好吉祥;青天白日,奴隶也知道它们的清新明亮。”怀疑的人这才明白。自古以来,贤德的人少,不贤的人多。从我懂事以来,看到贤德的人常常得不到赏识任用,不贤的人却一个接一个地做官。贤德的人常常无法生存下去,而不贤的人却志得意满;贤德的人即使得到一个卑微的官职,不久也就会死去,不贤的人却健康长寿。不知道上天的意图究竟是什么,莫非它的喜好和憎恶与人的心思不一样?也不知道是不是上天对人的行为都不考察记录,任凭人们生或死、长命或短寿?没有办法知道啊。人固然有轻视达官显贵而甘愿居住在陋巷、吃野菜清贫度日的。与天意相符而与人心相违背,又有什么害处呢?更何况有时能够做到二者兼得呢!我近来尤其衰老疲惫:左牙床第二颗牙齿无缘无故地松动脱落了;眼睛看不清东西,平常时候就分不清人的脸色;两鬓半白,头发也白了五分之一,胡须也有一两缕白的。我家里不幸,父亲和各位兄弟都在壮年早早离开了人世,像我这样的人又怎么可以希望活得长久呢?我因此而精神恍惚,想要和您相见,一诉我的衷肠。您有什么办法可以回北方来吗?我不喜欢江南,打算官期一满就在嵩山下终老,您可以来看我,我却不能去看望您了。韩愈再拜。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忽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节选自《六韬·龙韬》)材料二: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节选自《战国策》)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善者A见利B不失C遇时D不疑E失利F后时G反受H其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奇正,古代兵法术语。“正”指依规依矩正面临敌;“奇”指打破常规出其不意。B.挠,指干扰,和成语“不屈不挠”“百折不挠”中的“挠”字意思都不同。C.御、指抵御,和“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御”意思相同。D.靡,指浪费、消耗,和“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中的“靡”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姜太公强调将领的智慧和思考,用兵掌握主动权,不泄露重要机密,不言说用兵谋划,用兵行动和计谋要出其不意。B.良将不靠白刃相交殊死拼搏而取胜,智士不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国师的智慧、国工的技艺不能与一般人相同。C.作战抓住了时机,就能像迅雷一样使人不及掩耳,像闪电一样使人不及闭目,让敌军如受惊之马,失去常态如狂癫。D.武安君分析长平一战秦国虽然取胜,但厚葬死者、照顾伤者、慰劳战胜归来的将士,国力消耗巨大,力阻昭王伐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2)今寡人息民以养士,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14.武安君白起对“赵未可伐”的判断,符合《六韬》中“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答案】10.CEG11.D12.C13.(1)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向敌人示弱,然后进行决战,因此可事半而功倍。(2)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您却说“不可以进攻赵国”,这种说法是什么道理呢?14.①闻则议、见则图:长平战败后赵国君臣励精图治,军民一心,又积极拉拢外援,守备力量是原先的十倍。②知则困,辨则危:赵国以防备秦国为要务,积极商议应对之策,贸然出兵我军会陷入困境、遭遇危险。【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况决不放过,遇到有利的战机决不迟疑。否则,失掉有利条件放过有利战机,自己反而会遭受祸殃。根据句式结构特点,“见利不失”和“遇时不疑”都以“善者”为主语,并两者都句式完整,两句其后都断开,故CE处需断开;“失利”“后时”两个短语并列,表达一样的意思,中间不断开,“后时”后要断开,故G处需断开。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正确。“不屈不挠”和“百折不挠”的“挠”都是“弯曲”。句意:按兵待机不被假象所干扰。/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百折不挠:指虽然受到很多挫折,但仍不动摇、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C.正确。句意:这样的军队谁还能抵抗呢?/没有人能抵御他。D.错误。“靡不毕见”中“靡”意为“无,没有”,意思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