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1/3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要点梳理及模拟学习〔〕第一部分各章要点梳理第一章劳作经济学一、劳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作要素的特点:1、动力性2、自我选择性3、个体差异性4、非经济性二、劳作力的供给与需求1、人力资源:它作为一种劳作力供给实体、作为一个统计对象,是指以国家或地区为范围的具有劳作能力的人口数量。人力资源总量=劳作力人口数量〔人力资源数量〕×质量2、人力资源的数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劳作适龄人口的总量,减去其中丧失劳作能力的人口,加上劳作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作能力的人口。3、劳作力供给的内容:微观劳作力供给中观劳作力供给宏观劳作力供给4、劳作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因而也称为“引致需求〞。5、劳作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按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作量。劳作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需求无弹性Ed=0需求有无限弹性Ed→∞单位需求弹性Ed=1供给富有弹性Ed﹥1供给缺乏弹性Ed﹤16、使用劳作要素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消费需求7、劳作力需求的增量产生的根源是:〔1〕社会消费总量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2〕消费内容的丰富化。8、微观劳作力供给:即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劳作力供给。微观劳作力供给取决于:经济单位〔社会、地区、部门、用人单位〕的工资水平。9、中观劳作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工资竞争力专业教育的门类人的就业偏好劳作要素的流动性10、影响宏观劳作力供给数量的因素:人口因素劳作参加率劳作时间11、影响宏观劳作力供给质量的因素:遗传、其他先天和自然生长因素教育因素人力投资数量人力投资的动力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体制社会文化与观念因素劳作力供给的变动。三、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1、工资的定义:所谓工资,是指劳作者被用人单位选用后,完成规定的劳作任务而作为劳作报酬领取的、由该用人单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2、工资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补贴以及职工个人福利等。3、工资原理:早期的工资论:生存工资论、工资基金论边际生产力工资论供求均衡工资论工资谈判论分享工资论4、工资导向政策的内容包括: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新兴产业倾斜的政策,支持其发展。向经济发展重点地区倾斜的政策。对社会需求大,但人们不愿意从事的职业、公众给予扶持的政策。吸引人才、限制低素养劳作力的制度。5、工资导向政策的手段包括:拨款、贷款税收减免工资补贴对一些特别岗位如科学家、企业家给予高工资待遇等。6、最低工资政策的定义:政府依据一个地区的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物价水平和社会劳作者扶养人口系数,确定的最低工资标准。7、收入政策的含义:狭义的收入政策是指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用于控制货币工资与物价的增长,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广义的收入政策不仅包括宏观调控,而且包括在一定社会总收入、一定工资总量的条件下,对以工资劳作者为主体的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调整政策,即社会收入分配政策。8、收入政策的作用: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9、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10、基尼系数的定义: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推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作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11、收入政策措施: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收入平等化措施12、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作为企业增长工资的参照标准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状况下,对物价和工资的管制以至冻结。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的工资发放过渡行为。13、最低工资:是政府依据一按时期的社会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所规定的确保劳作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资。14、最低工资确实定要合计的因素有:劳作者个人劳作基本生活消费品费用;劳作者接受社会生产必需的最低水平的教育培训费用;劳作者平均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消费品费用。15、收入平等化措施:执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并且在实施中采用累进税率制。对遗产、赠与、财产〔即土地、房产等不动产〕、高消费征税。发展社会确保事业,解决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补贴、低于贫困线的家庭与个人的救济等方面的支出。对失业者、特别是其中的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发展教育事业,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扩展社会平等。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住房或住房补贴。16、工资差距的内容:产业部门差距地区差距职业差距教育程度差距年龄性别差距四、失业与就业1、劳作力供求关系的类型: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2、劳作力供求基本平衡的标志是:要求就业的人绝大部分都能得到就业岗位,不存在长期大量缺乏人力的部门、行业。3、劳作力数量过剩分为:总量过剩和结构过剩。4、劳作力结构过剩:因要素本身的特性形成的有指向性的供给与需求不能吻合而存在结构上的矛盾5、劳作力结构过剩的原因:某种教育发展过头,生产出的劳作力品种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产业结构变动。个人择业行为的过分。人口老化、劳作力老化与知识更新。6、就业的概念:就业是劳作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社会求业人员走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与状态。7、就业者包括:在规按时间内,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有收入的职业的人。有固定的职业,但因疾病、事故、休假、劳作争议、旷工、或因气候不良、机器设备故障等原因暂时停工的人。雇主或独立经营人员,以及协助他们工作的家庭成员,其劳作时间超过正规工作的三分之一以上者。8、失业的类型总量事业:指劳作力供给数量大与社会对他的需求数量,即处于供过于求状况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在劳作力供求总量平衡的条件下,由于劳作力的供给与社会对它的需求之间结构不对应、不统一所造成的失业。摩擦性事业:是劳作力供给与需求在结合过程中偶然失调所造成的暂时失业。技能性失业:即个人缺乏就业技能而处于失业状态。技术性失业:是因为在生产中采纳先进机器、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技术所造成的事业。选择形失业:是求业人员在社会上尚有一定的就业岗位时,不愿意到该岗位上去工作,而要等待更好的职业所形成的失业9、劳作力市场的三种含义:劳作力市场是经济要素配置场所。劳作力市场是经济交换关系。劳作力市场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10、劳作力市场的划分:从市场分层的角度,可分为一般市场和人才市场,一般市场又包括技术工人市场与非熟练工市场。从市场内容的角度,可分为各种专业、职业的市场。从市场形式的角度,可分为固定机构性市场、临时集中性市场、散在性市场。从市场范围的角度,可分为用人单位内部市场、部门行业性市场、地区性市场、全国性市场与国际市场。从社会认定的角度,可分为有组织的市场与非组织的市场即自发市场、合法市场与非法市场。从市场环境的角度,可分为自由市场、把持市场与政府干预性市场。从市场供求的角度,可分为非均衡性市场与均衡性市场11、劳作力市场运行的要素:劳作力市场主体劳作力市场客体劳作力市场中介劳作力市场过程劳作力市场规则12、劳作力市场的功能的定义:是用人单位和劳作者能够自由地进行互相选择,进而使双方都取得效益,达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13、劳作力市场管理的特征:高效、开放、全方位统一领导和分散管理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14、就业服务的定义:就业服务,也称劳作服务或劳作就业服务,它是政府专职劳作管理部门关于求业人员提供的各项帮助和服务工作的总和。就业服务是就业体制市场化的产物。15、就业服务工作是由劳作部门的劳作服务公司、就业管理局或就业服务局、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承当的。16、就业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社会。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经济。就业服务要立足于人。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科学。17、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失业登记;开展职业介绍;提供就业训练;组织生产自救;发放失业救济;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乡村进城劳作力就业管理等。18、就业服务体系的四个主要方面:职业介绍提供就业训练发放失业救济组织生产自救19、政府劳作管理的内容:建立新型劳作力市场体制规范劳作力市场强化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20、政府劳作管理的手段:劳作立法劳作政策劳作行政劳作监察第二章劳作法一、劳作法的概念和作用1、劳作法可以指:法律体系中的劳作法律部门;国家的劳作法典;劳作法学或劳作法课程2、劳作法的定义:指调整劳作关系以及与劳作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3、劳作法的核心内容:调整劳作关系4、劳作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劳作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劳作法与民法关系密切,它是从民法中分开出来的法律部门,它与工厂立法亦有密切联系,它是由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来它是调整劳作关系以及与劳作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5、劳作法所调整的劳作关系的特点:劳作关系发生的原因是实现劳作的过程,即劳作者要直接参加某种生产物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劳作关系是在用人单位选用了劳作者,使劳作者与劳作过程有了联系之后才发生的劳作关系是由职业的有偿的劳作而发生的关系,非职业的劳作、无偿的劳作、义务的劳作所发生的关系都不由劳作法调整。6、组成劳作法的内容有:就业促进制度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劳作标准制度职业技能开发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作争议处理制度劳作监督检查制度7、劳作法的作用:维护劳作者的合法权益是预防和解决劳作争议的必要手段对劳作力市场的运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劳作标准的内容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劳作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作条件。9、劳作法对劳作力市场的作用有:确认劳作者为劳作力所有者,使劳作者在劳作力市场上处于劳作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通过劳作合同建立劳作关系,为劳作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互相选择和劳作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条件执行统一的劳作标准和社会保险制度,使劳作力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确保,同时,也使劳作力市场上的劳作力资源不中断二、劳作法的发展历程1、劳作法产生的时间:资本主义开始进入自由竞争阶段的19世纪初2、劳作立法的开端: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3、二次世界大战后劳作立法的特点:各国宪法对劳作者的劳作权利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劳作立法方面出现了倒退的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作立法侧重于改善劳作条件,规定劳作标准,劳作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展,劳作法的内容也得到充实。三、中国劳作法的发展1、我国劳作法的开始时间: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2、新中国成立前的劳作立法特点〔1919-1949〕:劳作立法不发达,法律文件数目少不同性质的劳作立法并存,各自作用于自己的政权区域内劳作法律、法规,特别是军阀政府制定的劳作法规的有效时间普遍较短劳作法律和法规中规定的保护标准较低劳作法规的实施效果不理想。3、新中国成立前的劳作立法的种类:中国***早期领导的劳作立法运动北洋军阀政府的劳作立法国民党政府的劳作立法革命依据地和解放区的劳作立法4、我国劳作法的相关年限〔〕年初步建立时期〔1958-1965〕年初步发展时期1978年12月DXP提出“为了确保人民民主,必需强化法治〞1981年的相关文件《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假设干决定》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对公民的劳作权、劳作报酬、劳作保护、劳作纪律、社会报险都规定基本原则。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公布《关于认真执行改革劳作制度几个规定的通知》是国家加快劳作制度改革的标志1987年的相关规定《国营企业劳作争议处理暂行规定》1992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1993年7月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作争议处理条例》1993年劳作部立法文件《劳作监察规定》诞生1994年7月1994年10月8日1998年成立劳作社会确保部,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和再就业劳作行政法规5、我国《劳作法》的基本宗旨:保护劳作者的合法权益核心:调整劳作关系重点:确定劳作标准6、劳作确保部成立后立法的特点:围绕深入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出台一系列涉及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和再就业劳作行政法规社会确保法律、法规日益健全。用以规范劳作确保行政部门执法行为的有关条例和规定在劳作和社会确保法规建设中得到重视。四、我国劳作法的基本原则1、我国劳作法的基本原则:劳作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作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劳作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2、宪法对劳作者保护的权利有:劳作权、劳作保护权、休息权、职业培训权、物质帮助权、企业民主管理权等。3、劳作法对劳作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平等保护全面保护基本保护4、劳作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双重价值取向劳作力资源的宏观配置劳作力资源的微观配置五、劳作法律关系1、劳作法律关系的定义:指劳作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作法律规范所形成的,实现劳作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2、劳作法律关系与劳作关系的区别:首先,两者形成的前提条件不同。其次,两者的内容和效力不同。3、劳作法律关系的要素有:劳作法律关系主体〔劳作者和用人单位〕劳作法律关系的客体〔劳作力〕劳作行政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六、企业内部劳作规则1、企业内部劳作规则:指用人单位依法治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作过程和进行劳作管理的规则。2、标准劳作规则的内容包括:选用、调动和辞退企业行政和职工的基本使命工作时间处分3、企业内部劳作规则的内容为:劳作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作管理规定。4、企业内部劳作规则的制定程序为:职工参加内部劳作规则的制定;报送检察和备案;正式公布。5、企业内部劳作规则的效力具体表现为:它必需在本单位范围内全面实施,劳作过程中的各种劳作行为和用工行为都必需受劳作规则的约束,全体职工、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当以内部劳作规则为依据职工与单位因执行内部劳作规则发生争议,应当依法定的劳作争议处理程序予以处理。内部劳作规则可作为劳作合同的附件。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一、企业战略管理1、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的概念与特征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将来环境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策略。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的特征企业环境结构及特点P45经营环境的分析方法外部环境的调研内部环境的猜测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P47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分析顾客力量分析供应商力量分析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2、企业分析企业资源状况分析企业资源是企业拥有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水平管理资源无形资产企业能力分析能力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整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一种技能。包括: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本活动。以及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支持活动企业能力的分析方法包括: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企业能力评价标准,包括:效率分析、效果分析两种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主要采纳SWOT。即S企业内部优势;W企业内部劣势;O企业外部环境机会;T外部环境的威胁SWOT的程序P53企业战略的选择企业总体战略有:进入战略〔购并战略、内部创业战略、合资战略〕、发展战略〔单一产品或服务发展战略、横向发展战略、纵向发展战略〕、稳定战略和撤退战略〔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杠杆收购、拆产为股/分拆、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一般战略包括:抵偿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重点战略不同行业的战略P593、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企业战略的实施建立与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实施战略计划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特点:战略系统是开放的、战略控制的标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效标准、废弃标准〕、战略规划既有稳定性也有变化性基本要素:战略评价标准、实际成效、绩效评价控制方法: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类二、企业计划与决策1、科学决策的要求和方法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了科学化确定决策的方法:量本利分析法〔也叫盈亏平衡法〕、线性规划法、微分法风险型决策的方法:收益矩阵、决策树、敏感分析等方法不确定决策方法。包括:悲观决策标准、乐观系数决策标准、中庸决策标准、最小后悔决策标准,同等概率标准2、企业经营计划企业经营计划的职能和特点:使决策目标具体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为控制提供标准制定企业计划的原则: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制计划的方法:滚动计划法、PDCA循环法〔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综合平衡法企业经营计划的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涵义与特点:P72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经营目标的实施和控制三、市场营销1、市场分析市场营销的概念P74市场的概念及分类P74消费者市场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文化、社会、个人心理等因素〕;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参加购买的角色、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购买决策过程等〕组织市场分析。组织市场的构成〔产业市场、市场、政府市场〕产业市场的购买行为P782、市场营销的管理过程分析市场机会〔发现市场机会、评价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市场的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市场定位制定市场营销组合。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也叫4P〕执行和制定市场营销计划3、市场营销策略产品策略。包括产品组合策略、产品与商标策略、包装策略、生命周期、服务策略定价策略。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分销策略P93促销策略。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宣扬第四章管理心里与组织行为一、个体心里与行为分析1、个体差异员工的能力与人格。能力差异〔P97〕人格差异〔P98〕、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98〕员工态度。态度分析〔P99〕、工作满意度〔P100〕、组织承诺〔P101〕员工的知觉和归因〔P102〕2、工作动机的理论与应用人的多重需要与组织的报酬形式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期望理论与绩效薪资3、员工的学习和行为管理员工的学习。员工学习与组织行为矫正二、工作团队的心里与行为1、工作团队的动力工作团队有效理论〔P113〕团队的动力因素。沟通、影响、任务和维护的职能、决策、冲突、气氛2、群体决策与人际沟通群体决策。P117人际关系与沟通三、领导行为及其理论1、领导的活动与角色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经理角色分析2、领导特质、风格及其权变因素领导者的特质领导的行为和风格3、领导理论中的新观点情商与领导效率领导替代论领导技能和职业发展计划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1、心理测量的原理心理测量与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的类型。按内容分〔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按方式分〔纸笔测验、操作测验、口头测验和情境测验〕、按人数分〔各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测验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猜测性测验〕心理测验的技术标准〔信度、效度、难度、标准化和常模〕2、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用于招聘和筛选的心理测量〔择优策略、淘汰策略、轮廓匹配策略〕晋升中的测评培训与开发中的心理测量组织激励和管理诊断中的心理学额两第五章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一、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1、人的管理哲学——人性假设人性内容及特征人性的内容。自然属性、心理属性、人性特征。能动性、社会性、整体性、两面性、可变性、个体差异性人性假设——对人的管理的基础和依据P1402、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的含义P145人本管理的原则人的管理是第一位的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优化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员工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人本管理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压力机制确保机制环境优化和选择机制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P149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是活得资本人力资本直接由投资费用转化而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源要素结合,转移价值、创造价值并产生新的价值增值人力资本内含着一定的经济关系人力资本的特征P152人力资本投资P152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结构教育投资成本支出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支出:培训人力资本流动投资的成本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私人收益与私人收益率社会收益与社会收益率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变化规律投资和收益之间的替代与互补关系人力资本投资的内生收益递减规律二、人力资源开发1、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目标的特性:多元性、层次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层次总目标:促进发展〔最高目标〕、开发并有效运用人的潜能是根本目标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目标:P1662、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人力资源的革新能力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开发3、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和方法P172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管理开发环境开发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粘合作用人力资源的一般特点:施行性、消费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P183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P184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和职能P186两种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同素异构原理职位匹配原理互不增值原理效率优先原理公平竞争原理动态优势原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象的特征。基本特征和动态特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汲取、选用坚持发展评价调整以上五个职能都是围绕着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等管理环节开展的3、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和两种技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定编定岗定员定额、员工绩效管理、员工技能开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两种测量技术:工作岗位研究、人员素养测评第二部分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劳作经济学一单项选择题1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A〕的问题A是什么B怎么样C应该是什么D本质2劳作力参加率是衡量,测度〔C〕程度的指标A人口密度B社会劳作强度C人口参加社会劳作D参加工作人口比例3劳作力供给弹性是〔C〕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A劳作力供给B劳作力需求C劳作力供给量D劳作力需求量4供给富有弹性表示为〔D〕AEs﹤0BEs﹥0CEs﹤1DEs﹥15关于劳作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推断正确的是〔B〕AEs﹥1BEs﹤1CEs﹥2DEs﹤06供给缺乏弹性表示为〔C〕AEs﹤0BEs﹥2CEs﹤1DEs﹥17关于劳作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推断正确的是〔A〕AEs﹥1BEs﹤1CEs﹥0DEs﹤08劳作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s表示为〔A〕A〔△S/S〕/(△W/W)B(△W/W)/〔△S/S〕C(△W/S)/〔△S/W)D〔△S/W)/(△W/S)9劳作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Ed表示为〔D〕A〔△W/△D〕/〔W/D〕B〔△D/△W〕/〔D/W〕C〔△W/W〕/〔△D/D〕D〔△D/D〕/〔△W/W〕10劳作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C〕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A劳作力需求B劳作力供给C劳作力需求量D劳作力供给量11需求富有弹性表示为〔C〕AEd﹥0BEd﹤0CEd﹥1DEd﹤112需求缺乏弹性表示为〔D〕AEd﹥2BEd﹤2CEd﹥1DEd﹤113关于劳作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推断正确的是〔C〕AEd﹥0BEd﹤0CEd﹥1DEd﹤114关于劳作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变动的百分比,推断正确的是〔D〕AEd﹥2BEd﹤2CEd﹥1DEd﹤115边际产量MP用公式表示为〔B〕A△L/△QB△Q/△LCQ/LDL/Q16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作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的第一阶段,推断正确的时〔B〕AAP递减BAP递增CMP递减DMP为负值17AP与MP的交点为〔B〕的最大值A总产量TPB平均产量APC边际产量MPD劳作的边际产品收益MRP18当〔B〕时,总产量取得最大值AAP=0BMP=0CAP﹥MPDAP﹤MP19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作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A〕AMRP=VMPBMRP=MPCVMP=MPDMP=MC20局部均衡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C〕A亚当·斯密B希克斯C马歇尔D瓦尔拉21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D〕A亚当·斯密B希克斯C马歇尔D瓦尔拉22均衡价格论是由〔A〕提出的A马歇尔B希克斯C亚当·斯密D瓦尔拉23实际工资计算公式是〔B〕A货币工资/价格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C货币工资×价格D货币工资×价格指数24总供给等于〔A〕之和A消费+储蓄B投资+储蓄C投资+收入D消费+收入25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作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C〕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26失业率用公式表示为〔C〕A失业人数/就业人数B失业人数/人口总数C失业人数/社会劳作力人数D就业人数/失业人数27以下定义推断错误的是〔A〕A最低工资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作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B最长劳作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C工会在其发展中承当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加决定基本劳作条件,并对各项劳作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D最低社会确保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作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作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确保其基本生活的制度28〔B〕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坚持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A财政政策B货币政策C金融政策D收入政策29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是〔B〕A国民收入B基尼系数C人均GDPD需求弹性30从世界各国来看,基尼系数〔B〕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A大于0.2B小于0.2C大于0.4D小于0二多项选择题1劳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AB〕A劳作力市场现象B劳作力市场运行规律C劳作力市场D资本市场E就业与失业2实证研究法的步骤有〔ABCD〕A确定和分析研究对象B设定假设条件C提出理论假说D验证E反馈3对劳作力参加率的长期变动趋势描述正确的有〔ABE〕A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B女性人口劳参率上升C女性人口劳参率下降D老年人口劳参率上升E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4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作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ABC〕阶段AMP递减BAP递增C总产量绝对减少D总产量绝对增加E总产量不变5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作投入的增加所引起产量的变动,推断正确的是〔ACE〕A第一阶段AP递增B第一阶段AP递减C第二阶段MP递减D第二阶段MP递增E第三阶段MP为负值6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作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ABCE〕AMRP=VMPBVMP=MP·PCMC=WDMP=WEVMP=MC7劳作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ABC〕A充分就业B同质劳作力有同样工资C劳作力资源的最优分配D体现工资差异E增大工资总额8人口年龄结构对劳作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BC〕A劳作年龄人口占失业人口比重B劳作年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C劳作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D劳作年龄组外部年龄构成E就业人口总量9货币工资的影响因素有〔ABE〕A货币工资率B工作时间长度C劳作力数量D价格指数E工资制度10关于货币工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ABC〕A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B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C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D计件工资率×总产品数量E计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11福利所具有的特征有〔ABCD〕A福利支付以劳作为基础B法定性C企业自定性D灵活性E公平性12福利的支付方式分为〔BC〕A当期支付B实物支付C延期支付D支票支付E现金支付13均衡国民收入等于〔ABDE〕A总供给B总需求C投资+储蓄D消费+储蓄E消费+投资14失业类型分为〔ABCD〕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E阶段性失业15需求不够性失业具体表现形式为〔CD〕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增长差距性失业D周期性失业E季节性失业16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BE〕A平均劳作时间B失业率C就业人数D失业人数E失业继续期17对失业造成的影响以下推断正确的有〔ACD〕A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B失业造成劳作力资源的优化配置C失业是劳作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D失业直接影响劳作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E失业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18政府支出包括〔BD〕A赠与B政府购买C税收D转移支付E政府呆坏帐19劳作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有〔BDE〕A劳作力供给量B最低社会确保C劳作力需求量D最低劳作标准E工会20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ACE〕A财政政策B就业政策C货币政策D金融政策E收入政策2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措施有〔ACE〕A扩展政府购买B减少政府购买C增加政府转移支付D增加税收E降低税率22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ADE〕A调节法定准备金率B调整税率C调整利率D调整贴现率E公开市场业务23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措施和作用有〔ABCD〕A增加货币供应量B降低利率C刺激投资和消费D增加总需求E降低消费需求24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ABCD〕A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B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C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D有利于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E有利于物价的稳定25调控收入与物价的关系,控制工资收入增长过度诱发通货膨胀的措施有〔ABC〕A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B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且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状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致于冻结C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D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E削减货币供应量,提升利率,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二章劳作法一单项选择选择题1劳作法的首要原则是〔A〕A确保劳作者的劳作权B物质帮助权C报酬权D休息休假权2〔B〕是劳作权的核心A择业权和劳作报酬权B就业权和择业权C休息休假权和劳作保护权D劳作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3所谓〔C〕是对劳作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利,法定权利和约定权益A基本保护B优先保护C全面保护D部分保护4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作关系标准时应当落实“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D〕共同参加决定A企业B员工C员工代表D企业家协会5不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是〔A〕A自由性B社会性C互济性D补偿性6〔B〕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A劳作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作行政法规D劳作规章7〔A〕是劳作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A劳作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作行政法规D劳作规章8〔C〕是当前我国调整劳作关系的主要依据A劳作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作行政法规D劳作规章9劳作和社会确保部公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D〕A劳作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作行政法规D劳作规章10将①宪法②劳作法律③行政法规按照法律效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①③11〔B〕不具有法律效力A立法解释B任意解释C司法解释D行政解释12〔A〕是雇员与雇主确定劳作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A劳作合同B雇用规则C司法解释D集体合同13〔D〕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作条件的协议A劳作合同B雇用规则C司法解释D集体合同14〔C〕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施行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A法官法B判例法C习惯法D成文法15〔A〕是指劳作法的各项具体劳作法律制度的构成和互相关系A劳作法的体系B劳作法的渊源C劳作法的原则D劳作法的内容16〔B〕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作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别保护制度等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B劳作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17劳作法规定的劳作标准为〔D〕劳作标准,具有单方面的〔D〕A最高,非强制性B最低,非强制性C最高,强制性D最低,强制性18〔D〕在于确保劳作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作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状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B劳作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19劳作法监督检查的〔A〕即包括《劳作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作法律部门各项劳作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A内容B目的C客体D方式20〔A〕是指劳作法律规范在调整劳作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作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作法律关系B劳作合同关系C劳作行政关系D劳作服务关系21劳作关系的产生使以劳作条件的〔C〕为其条件A合并B具备C分开D完整22劳作法律关系与劳作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作法律关系体现了〔B〕A法律原则B国家意志C劳作权利D法律渊源23〔A〕即雇员与雇主在劳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作合同关系B劳作行政法律关系C劳作服务法律关系D劳作法律渊源24〔C〕是劳作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A法律文本B双方当事人C劳作合同D法律渊源25〔B〕是劳作行政主体与劳作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确保劳作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作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规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作合同关系B劳作行政法律关系C劳作服务法律关系D劳作法律渊源26〔C〕是劳作服务主体与劳作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作服务过程中依据劳作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作合同关系B劳作行政法律关系C劳作服务法律关系D劳作法律渊源27〔D〕是劳作关系的现实形态A劳作法律原则B劳作法律渊源C劳作法律体系D劳作法律关系28运用劳作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作关系转化为劳作法律关系是劳作法对劳作关系的〔A〕调整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第四次29劳作法律关系是一种〔D〕,雇主和雇员在劳作法律关系之中即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A劳作关系B法律关系C劳作合同D双务关系30劳作法律关系的〔A〕是指依据劳作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当义务的劳作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雇主与雇员A主体B客体C内容D事实31〔A〕的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作者A完全劳作行为能力B限制劳作行为能力C无劳作行为能力D部分劳作行为能力32劳作法律关系的〔C〕是指劳作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当的义务A原则B客体C内容D事实33劳作法律关系的〔B〕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实物A原则B客体C内容D事实34依据劳作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分为劳作法律行为和〔D〕A劳作法律形式B劳作法律渊源C劳作法律体系D劳作法律事件35〔A〕是指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作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A劳作法律行为B劳作法律渊源C劳作法律体系D劳作法律事件36〔D〕是指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作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A劳作法律行为B劳作法律渊源C劳作法律体系D劳作法律事件二多项选择题1劳作法基本原则的特点是〔ABCDE〕A反映劳作法律部门的特点B是指导性的法律规范C反映调整的劳作关系的特别性D高度稳定性E高度的权威性2劳作法基本原则是〔CDE〕A反映劳作法律部门的特点B作为指导性的法律规范C指导劳作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D指导劳作法的实施E有助于理解,解释劳作法3劳作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是〔ACE〕A确保劳作者劳作权的原则B平等就业权原则C劳作关系民主化原则D自由择业权原则E物质帮助权原则4劳作权确保具体体现为〔BDE〕A平等就业权B基本保护C自由择业权D全面保护E优先保护5以下属于劳作权的是〔ABCDE〕A平等就业权B劳作报酬权C自由择业权D休息休假权E职业培训权6以下属于劳作关系民主化原则的是〔ABCDE〕A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B平等协商的权利C集体协商权D共同决定权E知情权7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有〔BCD〕A自由性B社会性C互济性D补偿性E知情权8以下属于法律渊源的有〔ABCDE〕A劳作法律B行政规章C正式解释D雇用规则E地方性劳作法规9依据解释主题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ABC〕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行政解释D任意解释E合同解释10以下属于劳作法构成体系的有〔ABCDE〕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B劳作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E劳作争议处理制度11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E〕A社会保险的体制B社会保险的项目C社会保险的种类D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E社会保险的筹集,运营和管理12按照劳作法的所有制结构模型,将劳作法体系划分为〔ABCDE〕A国有企业劳作法律制度B集体企业劳作法律制度C股份制企业劳作法律制度D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劳作法律制度E外商投资企业劳作法律制度13劳作法体系的构成为〔ABCD〕A劳作关系法B劳作标准法C劳作确保法D劳作监督检查法E劳作合同法14劳作关系法的构成为〔ABCDE〕A劳作合同法B集体合同法C用人单位内部劳作规则制定法D职工民主管理法E劳作争议处理法15劳作标准法的构成为〔CDE〕A劳作合同法B集体合同法C工作时间法D工资法E劳作安全卫生标准法16劳作确保法的构成为〔ABCD〕A促进就业法B职业培训法C社会保险法D劳作福利法E劳作安全卫生标准法17劳作关系转变为劳作法律关系的条件为〔DE〕A劳作合同关系B劳作行政法律关系C劳作服务法律关系D存在现实劳作关系E存在调整劳作关系的法律范畴18劳作法律关系主要包括的类型为〔ABC〕A劳作合同关系B劳作行政法律关系C劳作服务法律关系D民事劳务关系E劳作关系的现实形态19劳作法律关系的特征包括〔ABDE〕A是劳作关系的现实形态B其内容是权利和义务C劳作服务法律关系D双务关系E具有国家强制性20劳作者成为劳作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需具有〔DE〕A用工权利能力B用工行为能力C劳作休息权利D劳作权利能了E行为能力21劳作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作法律关系的〔ABC〕A主体B内容C客体D出发点E归宿22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ABC〕A完全劳作行为能力人B限制劳作行为能力人C无劳作行为能力人D部分劳作行为能力人E丧失行为能力人23各类用人单位成为劳作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AB〕A用工权利能力B用工行为能力C劳作休息权利D劳作权利能力E行为能力24劳作法律行为包括〔ABCDE〕A合法行为B违约行为C行政行为D仲裁行为E司法行为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使用将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A〕的谋划与方略A总体性和长远性B总体性和全局性C全局性和系统性D长远性和风险性2当整个行业日趋成熟时,行业成长变〔D〕,导致为了生存而产生的积存竞争,利润〔〕A快,上升B快,下降C慢,上升D慢,下降3〔C〕时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A经济环境B技术环境C政治法律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4企业资源优势具有〔B〕,企业要不断投入以坚持和革新其优势A绝对性和时间性B相对性和时间性C绝对性和暂时行D相对性和暂时性5〔B〕属于企业的基本活动A采购管理B售后服务C企业基础设施建设D技术开发6在SWOT分析图中,位于第Ⅱ象限的企业应采用〔A〕战略A扭转型B增长型C防御型D多种经营型7差异化战略的制定原则包括效益原则,适当原则和〔B〕A领先原则B有效原则C总成本最低原则D持久原则8在一般竞争战略中,〔C〕时选择行业内一部分或某一些细分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和竞争的领域A低成本战略B差异化战略C重点战略D稳定战略9〔B〕行业的特点是销售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竞争加剧A新型行业B成熟行业C衰退行业D稳定行业10衰退行业的战略制定包括〔A〕,和合适定位战略,迅速推出战略A领导地位战略B差异化战略C重点战略D稳定战略11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A〕A主体B客体C内容D重点12〔C〕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A实际成效B绩效评价C战略评价标准D纠偏行动13安全余额越大,销售额紧缩的余地就〔A〕经营越〔A〕A大,安全B大,危险C小,安全D小,危险14当经营安全率低于〔D〕时,企业就要做出提升经营安全率的决策A50%B40%C30%D20%15决策树的分析程序包括①剪枝决策②计算期望值③绘制树形图,按照分析程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①③②16〔A〕又称为“华德决策准则〞A悲观决策标准B乐观系数决策标准C中庸决策标准D最小后悔决策标准17PDCA循环法是将①计划②执行③检查④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的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方式,将四个阶段按顺序排列正确地是〔A〕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③①④②D④①③②18建立合理有效的〔C〕是企业完成计划任务的关键A计划体系B决策体系C目标体系D营销体系19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B〕A起步环节B中心环节C结束环节D中间环节20市场是〔D〕购买者和〔D〕购买者的总和A显性,隐性B男性,女性C城市,乡村D现实,潜在21按照〔C〕不同,可将市场分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作力市场和信息市场A买方的类型B卖方的类型C交换对象D活动范围和区域22〔A〕提供的产品具有以下特性:不可储存,无法转售和不可触知A服务市场B商品市场C技术市场D金融市场23消费者市场是指所有为了〔B〕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个人和家庭所构成的市场A家庭消费B个人消费C市场消费D社会消费24在复杂的购买行为中,购买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包括①引起需求②收集信息③评价方案④决定购买⑤买后行为。将以上过程排序正确的为〔A〕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C③①④②⑤D④①③②⑤25〔B〕是指企业的采购部门依据过去和许多供应商打交道的经验,选取供货企业,并定购过去采购过的同类产业用品A修正重购B直接重购C新购D间接重购26所谓〔A〕就是对本企业的营销具有吸引力的,能享受竞争优势的市场机会A企业营销机会B企业竞争机会C企业优势机会D企业施行机会27〔C〕是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A产品组合B产品大类C产品项目D产品线28产品组合的〔D〕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和规格A宽度B长度C关联性D深度29〔B〕是指已获得专利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一个品牌或一个品牌的一部分A品牌名称B商标C品牌标志D记号30以下不属于投入期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的是〔A〕A改善产品策略B快速掠取策略C快速渗透策略D缓慢掠取策略31以下不属于售前服务的是〔C〕A提供咨询B协助选购C提供零件D提供资料32所谓销售渠道是指产品由〔D〕向最终顾客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或企业通过〔D〕到最终顾客的全部市场营销结构A中间商,企业B专卖者,消费者C消费者,中间商D企业,中间商33渠道的〔A〕就是产品在从生产者流向最终顾客的整个过程中所经过的中间层次或环节A长度B宽度C层次数目D多重性34企业〔B〕是指企业的声誉,人力,财力和物力A销售能力B实力C服务能力D控制能力35〔A〕即企业在一定地区,一按时间内只能选择一家中间经销或代理其产品A独家性分销B广泛性分销C选择性分销D密集性分销36〔A〕是企业以一定的代价,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可能的购买者传递企业产品或劳务信息,以扩展影响增加销售的一种手段A广告B人员推广C营业推广D公共关系二多项选择题1企业战略的实质是实现〔ACD〕之间的动态平衡A外部环境B内部环境C企业实力D战略目标E长远发展2企业外部调研的方法主要包括〔ABE〕A获取口头信息B获取书面信息C外部环境猜测D获取信息E专题性调研3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因素很多,主要包括〔BCDE〕A客户对服务的满意程度B生产率C各种投入要素的成本D工艺制定水平E产能的利用程度4企业的总体战略有〔ABCD〕A进入战略B发展战略C稳定战略D撤退战略E并购战略5企业采用撤退战略的主要方式有〔ABCDE〕A特许经营B分包和卖断C管理层与杠杆收购D拆产为股/分拆E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6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包括〔ABCDE〕A合理的决策标准B有效的信息体统C系统的决策观念D科学的决策程序E决策方法科学化7决策树的构成要素包括〔BCDE〕A概率收益值B决策点C方案枝D状态节点E概率枝8现代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包括〔ABC〕A使决策目标具体化B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C为控制提供标准D科学的决策程序E决策方法科学化9目标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ABCDE〕A系统化的管理模式B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C富于参加性D强调自我控制E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10按照交换对象不同可将市场分为〔ABCDE〕A商品市场B服务市场C技术市场D金融市场E劳作力市场和信息市场11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有〔ABCD〕A文化因素B社会因素C个人因素D心理因素E经济因素12按照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角色可分为〔ABCDE〕A倡议者B影响者C决策者D购买者E使用者13依据参加者的介入程度和品牌间的差异程度,可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分为〔ABCE〕A习惯性购买行为B化解不协调的购买行为C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D和谐的购买行为E复杂的购买行为14组织市场是由各组织机构形成的对企业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其类型可分为〔BCD〕A买方市场B产业市场C转卖者市场D政府市场E卖方市场15产业市场与消费者市场具有相似性,但产业市场由一些显著的特点,包括〔ABCDE〕A购买者集中在少数地区B需求具体派生性C需求缺乏弹性D需求有较大的波动性E专业人员购买16企业采购中心是指由所有参加购买决策的人员构成采购组织的决策单位,它通常包括的人员有〔ABCDE〕A使用者B影响者C采购者D决定者E信息控制者17影响产业购买者购买的主要因素有〔BCDE〕A社会因素B环境因素C组织因素D人际因素E个人因素18包装策略主要包括〔ABCDE〕A相似包装策略B差别包装策略C组合包装策略D复用包装策略E附赠品包装策略19以下属于成长期企业采用的营销策略的是〔ABCDE〕A改善和完善产品B开拓新的市场C加强销售渠道功效D树立产品形象E适时降价20以下属于产品改良的是〔ACDE〕A品质改良B市场改良C特色改良D式样改良E附加产品改良21折扣折让定价策略包括〔ABCDE〕A数量折扣B功能折扣C现金折扣D季节折扣E推广折让和补贴22心理定价策略包括〔ABCDE〕A整数定价策略B尾数定价策略C声望定价策略D招徕定价策略E分级定价策略23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有〔ABCDE〕A产品因素B市场因素C企业因素D国家法律约束E中间商的特性24企业促销策略包括〔ABCDE〕A广告B人员推销C营业推广D公共关系E宣扬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一单项选择题1〔B〕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心理倾向A认知B态度C智慧D谦虚2〔C〕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A工作成就B工作绩效C工作满意度D工作态度3最早提出组织承诺的是〔D〕A科特B梅耶C阿伦D贝克尔4〔B〕与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关系A组织效率B组织承诺C工作绩效D工作分析5〔B〕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A个体知觉B社会知觉C归因D群体知觉6〔C〕是指最先的印象对人的知觉所产生的激烈影响A光环效应B投射效应C首因效应D呆板印象7〔A〕是指当对一个人的某些特性形成好或怀的印象之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A光环效应B投射效应C首因效应D呆板印象8〔D〕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会据此去推断这个群体的每个成员的特征A首因效应B光环效应C投射效应D呆板印象9〔C〕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A内因B外因C归因D知觉10〔B〕是指导行为或事件的行为者本身可以控制的因素,包括行为者的人格、品质、情绪、心境、能力、需要和努力程度等A归因B内因C外因D知觉11〔C〕包括行为者所处的各种环境、机遇、所从事工作的特点和难度,以及工作与人的互相作用、他人对行为者的强制或约束、激励的作用等A知觉B内因C外因D归因12〔C〕是指行为者的能力、人格、品质、工作难度、职业要求、法律、制度和规范等A内因B外因C稳因D非稳因13第一个将期望理论运用与工作动机并将其公式化的是〔D〕A赫兹伯格B亚当斯C莱文泽尔D弗洛姆14第一个对学习中的强化做出理论分析的是〔C〕A弗洛姆B莱文泽尔C爱德华·桑代克D赫兹伯格15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D〕A弗洛姆B爱德华·桑代克C莱文泽尔D班杜拉16〔C〕是指团队生存、改善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A绩效B成员满意程度C团队学习D外人的满意度17帮助团队成员设定团队议事日程、让团队始终瞄准目标、做出高效决策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的是〔A〕A团队任务职能B团队维护职能C团队沟通职能D团队决策18关注于人际关系,它让团队成员们结合在一起,使大家能够继续相处甚至有某种乐趣的是〔C〕A团队沟通职能B团队任务职能C团队维护职能D团队决策19领导者尊重和关怀下属的看法和情感,更愿意与下属建立互相信任的工作关系的是〔A〕A关怀维度B认可维度C结构维度D尊重维度20领导者更愿意界定自己和下属的工作任务和角色,以完成组织目标的是〔A〕A结构维度B认可维度C关怀维度D尊重维度21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第一个综合的权变模型的是〔A〕A费德勒B赫塞C布兰查德D明茨伯格22在权变理论中把下属作为权变的变量,即认为下属的成熟水平是选择领导风格的依赖条件,这一理论是〔B〕A费德勒的权变模型B领导情境理论C路径-目标理论D参加模型23领导者德主要任务是提供必要德支持以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确保他们的目标与群体和组织的目标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的是〔C〕A费德勒的权变模型B领导情境理论C路径-目标理论D参加模型24领导行为风格与下属参加决策相联系,讨论如何选择领导的方式和参加决策的形式以及参加程度的是〔D〕A费德勒的权变模型B领导情境理论C路径-目标理论D参加模型25〔A〕是将人的智力、人格、兴趣、情绪等心理特征,按一定规则表示成数字,并赋予这些数字一定的解释的过程A心理测量B心理测验C物理测量D物理测验26心理测量的工具是〔B〕A物理测量B心理测验C物理测验D情商测验27心理测验按测验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力测验,另一类是〔A〕A人格测验B成就测验C性向测验D情商测验28〔A〕又称稳定性或可信性,是指一个人在同一心理测量中几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A信度B效度C难度D标准化29〔B〕是指一个测验的测验结果与贝测验者行为的公认标准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就是一个测验希望测量的心理特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A信度B效度C难度D标准化30领导情境理论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作成熟度,二是〔A〕A心理成熟度B心理承受度C精神成熟度D精神承受度二多项选择题1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ABCDE〕A富有挑战性的工作B公平的报酬C支持性的工作环境D融洽的人际关系E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2阿伦和梅耶所进行的综合研究提出的承诺有〔ACE〕A感情承诺B书面承诺C规范承诺D口头承诺E继续承诺3社会知觉包括的类型有〔ABCDE〕A首因效应B光环效应C投射效应D对比效应E呆板效应4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的原则有〔ABC〕A分配公平B程序公平C互动公平D法律公平E组织公平5桑代克的效果律中强调的行为法则有〔ABCDE〕A在对相同环境做出的几种反应中,那些能引起满意的反应,将更有可能再次发生B令人满意的、受到激励的行为结果将增加先前行为的力度,并增加将来再次发生此行为的可能性,这一原则有时也称为“强化原则〞C那些随后能引起不满意的反应,将不太可能再次发生D不理想的或受到惩处的行为结果将减少先前行为的力度,并减少将来再次发生此行为的可能性,这一原则有时也称为“惩处原则〞E如果行为之后没有任何后果,即既没有正性的也没有负性的事后结果,在假设干时间后,这种行为将会逐渐消失,这一原则有时也称为“消退原则〞6组织行为矫正模型被认为是有效的行为绩效管理的系统性方法之一,其具体步骤有〔ACDE〕A要识别和确认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关键行为B惩处原则C要对这些关键行为进行基线测量D功能性分析E干预行为7团队的有效性要素构成有〔ABCD〕A绩效B成员满意度C团队学习D外人的满意度E薪酬8团队过程的主要范畴是〔ABCDE〕A沟通B影响C任务和维护的职能D决策、冲突E氛围和情绪问题9群体决策的有点有〔BCDE〕A能比个体决策需要跟少的时间B能提供比个体决策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C能提供比个体决策更多的不同决策方案D能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E能增加决策过程的民主性10群体决策的缺点有〔ABCD〕A要比个体决策需要更多的时间B由于从众心理会妨碍不同看法的表达C群体讨论时易产生个人倾向D对决策结果的责任不清E能减少决策的可接受性11影响群体决策的群体因素有〔ABCDE〕A群体多样性B群体熟悉度C群体规模和群体决策规则D参加决策的平等性E群体的认知能力和群体成员的决策能力12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是〔ABCDE〕A选择或定向阶段B试验和探究阶段C强化阶段D融合阶段E盟约阶段13个体的沟通风格包括的类型有〔ABCD〕A自我克制型B自我保护型C自我暴露型D自我实现型E自我施行型14亨利·明茨伯格曾对五位高层经理进行勒认真观察和精心研究,他用〔BCE〕高度相关的角色来说明管理者A工作计划类B人际关系类C信息类D任务处理类E决策类15领导者与众不同的特质有〔ABCDE〕A自信心B创造性C内驱力D领导动机E随机应变的能力16领导行为的权变理论有〔ABCE〕A费德勒的权变模型B领导情境理论C路径-目标理论D反馈理论E参加模型17费德勒认为决定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关键情境因素有〔ACE〕A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B领导者的个性C任务结构D领导者的特质E领导者的职权18路径-目标理论的领导行为类型是〔BCDE〕A反馈型B指导型C支持型D参加型E成就导向型19培训和发展领导者技能的理论和方法有〔ABCD〕A加速站B辅导C按需培训D确定领导技能的范畴E战略规划20心理测验按测验的方式可分为〔BCDE〕A情商测验B纸笔测验C操作测验D口头测验E情境测验21心理测验按测验目的可分为〔ABE〕A描述性测验B诊断性测验C综合性测验D个体性测验E猜测性测验22心理测验的技术标准有〔ABCE〕A信度B效度C难度D灵敏度E标准化23测验在编制和使用时必需经过标准化的过程,包括的标准步骤有〔BCDE〕A对测验进行结构安排B选定所需要的测验题C抽样选定标准化进行试测D施测程序标准化E从施测结果中建立常模24在使用心理测验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筛选时,策略选择的种类有〔BCE〕A首因策略B择优策略C淘汰策略D晋升策略E轮廓匹配策略25心理测量方法在培训和开发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CE〕A它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必要工具B是筛选人才的工具C为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提供依据D是晋升或加薪的依据E是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步骤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D〕不属于人性的内容A自然属性B生物属性C心理属性D社会属性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提出了〔A〕假说A社会人B经济人C管理人D复杂人3〔D〕不符合人本管理思想A完善人B开发人C发展人D约束人4〔C〕对人力资本的理解不正确A人力资本是活的资本B人力资本凝结于劳作者体内C人力资本是有形资本D人力资本内含一定的经济关系5〔B〕不属于人力资本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铺连锁经营租赁合同三篇
- 石榴种子种植课程设计
- 成都中医药大学《战略管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社会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中医药大学《传染病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销售实习报告范文15篇
- 端午节卖粽子方案(3篇)
- 有关交易合同(35篇)
- 生日派对主持词结尾(34篇)
- JNU-0921-生命科学试剂-MCE
- 药品电子监管码赋码系统操作规程
- 实验心理学速度知觉
- 《沉淀溶解平衡》说课课件(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 中药饮片生产设备清洁验证报告
- 浙江省温州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课件
- 小学英语人教PEP新版六年级上册Unit3B-Let-s-learn课件
- 维修工具管理新版制度
- 幼儿园《保护牙齿》课件
-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课评价表
- 芯片产业链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