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检验手册
第一章:血液检查
第一节:血液的常规检查
一、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1.红细胞增多见于:
(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组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
多;
(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
红细胞增多。
2.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
过多、过早等。
二、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其增减的意义
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不
一定呈平行关系。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
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
三、红细胞形状学检查
・红细胞大小非常包括:
1.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nm,厚度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p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
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
贫血。
・红细胞形状非常包括:
1.球形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
2.靶形红细胞,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
后等
3.椭圆形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也
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镰形红细胞,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红细胞缗线状形成,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
症等。
・红细胞染色非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着血红蛋白含量,包括:
1.低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呈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
盛的增生性贫血。
・红细胞结构非常包括:
1.嗜碱性点彩,见于重金属(铅、钿、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
恶性肿瘤等。
2.卡波(Cabot)环,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增生性贫血。
3.何■•乔(Howell-Jolly)小体,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
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四、白细胞(WBC)计数意义
1.白细胞增多见于:
⑴急性感染:包括化脓菌感染、杆菌感染引起肾孟肾炎、胆囊炎等,病毒感染引起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型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螺旋体病引起的钩端
螺旋体病等,重度感染时可引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并可显现明显核左移。
⑵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引起的组织伤害、坏死。
⑶数量极度增高时,见于恶性肿瘤、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白血病。
⑷见于急性失血,特别是内脏破裂、宫外孕等引起的内出血。
⑸见于急性化学药物有机磷中毒,也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谢性中
毒。
2.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
⑴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寄
生虫感染,如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
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抗体导致的白细胞减少。
⑷理化伤害及药物反应,如苯及其衍生物引起的放射线伤害、化学品中毒,如氯霉素、
保泰松、抗癌药等引起的各种反应。
⑸其他,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五、白细胞分类(DC)意义
・中性粒细胞(N)总数的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相似。
•1.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见于:
⑴过敏性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
⑵寄生虫病,如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等。
⑶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
⑷急性传染病复原时,一样在常起病时细胞数减少,当开始复原时可出现增多,提示病
情好转。
⑸某些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⑴当肾上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
⑵急性发热性传染病,特别在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后。
・嗜碱性粒细胞
(B)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
⑵脾切除术后、疫苗预防注射后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样无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
⑴初生婴儿、儿童的生理性增多;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⑶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的复原期;
⑷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淋巴细胞减少大多是相对性减少,或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后。
>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
⑴某些感染如结核病活动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高雪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且可显现原、幼单核细胞。单
核细胞减少一样无特别临床意义。
六、白细胞的常见形状变化
1.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
⑴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
可显现。
⑵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复原期等。
2.中性粒细胞的形状非常包括:
⑴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⑵空泡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因粒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⑶核变性,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
⑷棒状小体,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显现棒状小体。
3.淋巴细胞形状变异根据形状特点分为3型:
【型(空泡型)、□型(不规则型)、in型(稚嫩型)。除以上3型外,尚可有呈浆细
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
⑴病毒感染性疾病;
⑵某些细菌性感染,原虫、螺旋体感染;
⑶某些免疫性疾病、药物过敏等。
七、血小板计数意义
1.血小板减少见于:
⑴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伤害;
⑵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过敏性药物伤害;
⑶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⑷血小板分布非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2.血小板增多见于:
⑴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
⑵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八、血小板学形状检查
正常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um,含嗜天青颗粒。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多数个
成簇集合,若呈单个分散分布提示血小板功能不良。稚嫩血小板体积大,胞质蓝色加深。当血小
板非常增生时,呈大小不等,形状非常。
第二节:血液的其他检查
一、网织红细胞(RC)计数意义
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红细胞能力旺盛,如溶血性贫血,缺铁及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时呈轻度增高。
2.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由慢性苯、铅中
毒、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时骨髓受非常细胞浸润所致。
3.抗贫血治疗的疗效观察,如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有效时,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随后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逐步增高,网织红细胞下降,这种网织红细胞反应,可被作为抗贫血
治疗的疗效判定。
二、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意义
1.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见于:
(1)各种急、慢性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细菌性炎症;慢性感染,如结核病,非感
染性炎症,如风湿热;
⑵组织伤害及坏死,如大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
⑶恶性肿瘤时因肿瘤组织坏死、贫血、继发感染等因素致血沉增快,可随手术切除、有
效化放疗而渐正常,如肿瘤复发或转移时又可增快;
⑷其他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高球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
2.红细胞沉降率减慢见于:
①红细胞数明显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三、红细胞比容测定意义
1.红细胞比容增高见于:
①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致血液浓缩,使红细胞相对增多;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显著增高。
2.红细胞比容减低见于:
①各种贫血。因贫血的类型不同,红细胞数及体积大小也不同。
②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输液过多所致的血液稀释。
四、红细胞平均值的运算
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有的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第二章:血液的特别检查
第一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一、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检查
1.外周血液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减低,血涂片中可见破碎红细胞、异形红
细胞等。显现典型的异形红细胞或自身凝集现象时,可提供溶血原因的线索。
2.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意义正常血浆只有微量游离血红蛋白,>40mg/L是溶血特别是
血管内溶血的重要指标,如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血管外溶血,
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一样不增高。
3.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Hp)意义
1.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见于:
⑴各种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⑵肝细胞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等。
2.血清结合珠蛋白增高见于感染、组织伤害、肝外阻塞性黄疸、恶性肿瘤等。
4.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意义本试验有助于鉴别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阳性表示
严重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显现一条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区带,而
球形细胞增多症系血管外溶血则无此区带。
5.尿液检查
⑴尿胆原排出增多;
⑵隐血试验阳性,这是因为当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超过结合珠蛋白的量和肾小
管再吸取功能时,显现的血红蛋白尿;
⑶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呈阳性反应,是反映慢性溶血,特别是血管内溶血。
6.红细胞寿命测定是检测溶血的可靠指标,常用51Cr、3P-DFP或二异丙基氟磷酸标记
红细胞法,能反映红细胞寿命的指数。此项测定显示红细胞寿命缩短表明有溶血。
二、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1.网织红细胞增多在5%〜20%以上。
2.外周血显现幼红细胞,主要是晚幼红细胞。由于网织红细胞及幼红细胞的显现,故可
表现大红细胞增多。
3.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以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常发生倒置。
三、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查
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意义
1.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
球形细胞增多等。
2.红细胞渗透脆性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2.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意义本试验对轻型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的检出敏锐,也
见于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
3.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意义
1.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在低渗盐水中溶血显著增强,加葡萄糖后溶血明显纠正,
加ATP后溶血明显纠正。
2.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I型(G-6-PD缺乏症),低渗盐水中正常或溶血稍增
强,加葡萄糖后溶血部分纠正,加ATP后溶血部分纠正。
3.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口型(PK缺乏症),低渗盐水中溶血显著增强,加葡
萄糖后溶血不能纠正,加ATP后溶血明显纠正。
四、红细胞内酶缺陷的检查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意义当红细胞G-6-PD活性正常时,还原率>75%;如G-6-PD
缺陷,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速度远较正常红细胞慢,还原率显著降低。本试验是反
映红细胞对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能力,特异性较低,可用作G-6-PD缺乏的挑选试验。
2.变性珠蛋白小体检查意义当G-6-PD缺乏时变性珠蛋白小体易于检出,变性球蛋白小
体增多可见于某些药物中毒、不稳固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
3.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意义G-6-PD缺乏时,常延迟显现或不显现荧光点,可作
G-6-PD较特异的挑选试验。进一步可用紫外线分光光度测量法,对G-6-PD活性作定量
测定。
4.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测定意义丙酮酸激酶缺乏时,常延迟消逝或达60min仍不消逝,
可作丙酮酸激酶较特异的挑选试验。进一步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测量法,对丙酮酸激酶活
性作定量测定。
五、珠蛋白合成非常的试验
1.血红蛋白电泳意义
1.如HbA、HbA2、HbF减少,见于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如HbA减少,HbF明显增加,见于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3.缺铁性贫血时HbA2常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HbA2可增高;
4.若显现新的区带则可能为非常血红蛋白,应进一步检查。
2.胎儿血红蛋白(HbF)测定
1.抗碱血红蛋白测定意义
⑴抗碱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见于:
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度增高除见于:
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外,也见于正常孕妇、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
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白血病、骨髓转移癌等。
2.HbF酸洗脱意义同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3.HbH包涵体染色意义明显增高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a-海洋性贫血),HbH
病、某些血红蛋白病时可见轻度增高。
4.红细胞镰变试验意义显现镰形红细胞的多少与HbS含量有关,除HbS病外,某些血
红蛋白病也可显现镰形红细胞。
5.不稳固血红蛋白检查
1.异丙醇沉淀试验意义不稳固血红蛋白病加入异丙醇溶剂在5min后即可发生沉淀,
20min可成絮状。HbH、HbF或高铁血红蛋白升高时也可显现阳性。
2.热变性试验意义同异丙醇沉淀试验。
六、免疫性溶血的检查
1.抗人球蛋白试验意义
1.直接试验阳性见于:
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除原发AIHA外,也可继发于结缔组织病、恶性淋
巴瘤、白血病、某些感染、药物等引起的AIHA;
②新生儿溶血病
③少数冷抗体型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间接试验慢性见于Rh和ABO血型妊娠免疫性溶血,母体血清中不完全抗体。
2.酸溶血试验意义本试验阳性,支持PNH的诊断。严重的AIHA、明显的球形细胞增多
症偶可阳性。
3.蔗糖水溶血试验意义本试验在PNH患者常呈阳性,且较酸溶血试验敏锐,但特异性
不强。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也可呈轻度
阳性反应。
4.冷热溶血试验意义本试验阳性支持PCH的诊断。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流行性腮腺炎偶可见阳性。
第二节:低色素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铁(SI)测定意义
1.血清铁降低见于:⑴体内铁总量减少。最常见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⑵铁丢失增多,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失血。
⑶铁需要量增加,如妊娠、哺乳期、婴幼儿生长期。
⑷铁转运障碍,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肝硬化等。
2.血清铁增高见于:
⑴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
⑵铁利用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⑶铁吸取增加,如铁剂治疗、长期接受输血、血色病;⑷贮存铁开释增加,如急性肝炎
等。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测定意义
1.血清总铁结合力降低见于:
⑴运铁蛋白丢失,如肾病、尿毒症。
⑵运铁蛋白合成减少,如遗传性运铁蛋白缺乏症;
⑶铁蛋白减少,如肝硬化;
⑷其他,如感染、肿瘤、溶血性贫血等。
2.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见于:
⑴运铁蛋白合成增加,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⑵铁吸取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注射铁剂治疗;
⑶铁蛋白开释增加,如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3如TIBC增高,血清铁降低时主要
见于缺铁性贫血;TIBC降低,血清铁增高时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如珠蛋白生成障碍
性贫血;两者均增高,提示慢性感染、肝硬化、肾病尿毒症等。
三、血清未饱和铁结合力(UIBC)测定意义参见血清铁及TIBC项。在缺铁性贫血时UIBC增加。
四、转铁蛋白(Tf)测定意义同TIBC,参见TIBC项。
五、血清铁蛋白(SF)测定意义
1.血清铁蛋白降低见于:
⑴缺铁性贫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⑵营养不良、严重慢性疾病体内贮存铁减少导致的继发性贫血。
2.血清铁蛋白增高见于:
⑴体内铁贮存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和不恰当的铁剂治疗;
⑵恶性肿瘤;
⑶急性感染和炎症;
⑷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坏死和心肌梗死等。
o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意义
1.根据MCV、RDW值可将贫血分为6种:
⑴小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⑵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⑶正细胞均一性贫血:MCV、RDW均正常,如各种慢性疾病所致的贫血。
⑷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
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⑹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RDW均增大,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用于缺铁性贫血治疗时的观察。缺铁性贫血RDW值增大,当给予铁剂治疗有
效时,RDW值可一过性进一步增大,随后再逐步降到正常。
o血小板比容(PCT)意义
1.血小板比容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2.血小板比容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化疗后等。
o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意义
1.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见于: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血栓
性疾病、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巨血小板综合征、镰刀细胞性贫血等。
2.平均血小板体积减小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亢、化
疗后等。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意义
1.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脾切除、巨血小板综合征及血栓性疾病等
第三章:骨髓检查
第一节:骨髓穿刺的应用
一.骨髓穿刺适用于:
1.诊断贫血的细胞形状学类型,观察治疗后的成效。
2.确立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原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等。
3.确立白血病的细胞学类型,决定治疗方案,观察治疗成效,判定病情及预后。
4.协助诊断骨髓中可显现的非常细胞的疾病,如骨髓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癌转移等。
5.明确原因不明的发热、肝脾肿大等。
6.类白血病反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的鉴别诊断。
二.骨髓穿刺不适用于血友病。
・骨髓采集:
1.骨髓液采集部位:
①骼后上棘最常用。
②骼前上棘。此处采集骨髓较安全。
③胸骨穿刺,非必要时较少选用。
2.抽吸量:以抽吸时在注射器中刚见到骨髓液(0.2〜0.3ml)即止,不宜过多,以避免
受外周血稀释影响结果。
3.骨髓液抽取后需立刻涂片,防止凝固。观察涂片状况,中意的涂片应可见有骨髓小
粒及脂滴。如被血液稀释、混血多时涂膜稀薄光滑,表面光感如血片。
・骨髓涂片检查:
1.涂片染色:瑞氏染色法。
2.低倍镜检查:
⑴观察涂片,染色是否中意。
⑵观察有核细胞的多少,判定骨髓的增生程度。一样将增生分为5级。
⑶观察大细胞或特别细胞,如转移癌细胞、淋巴瘤细胞、高雪细胞、尼曼-匹克细胞。
⑷计数巨核细胞。
⑸挑选涂片平均,染色清楚部位(以体尾交界的平均区最宜),进行各系细胞的分类计
数。
3.油镜检查:
⑴分类计数,根据细胞形状逐一辨认。
⑵运算粒/红比值。
⑶观察并描述各细胞形状,注意有否非常变化。⑷观察有无其他特别细胞及寄生虫。
・骨髓象:以下几种情形均考虑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细胞系占有核细胞的40%〜60%,原粒<2%,早幼粒<5%,中幼粒<15%,晚幼粒
<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料细胞,嗜酸粒<5%,嗜碱粒<1%,细胞形状学正常。
3.有核红细胞占有核细胞的20%〜25%,原幼<1%,早幼红<5%,中、晚幼红约各占
10%,细胞形状学正常。
4.淋巴细胞系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5.单核细胞一样<4%,浆细胞<3%,均为成熟型。
6.巨核细胞易见,多为成熟型,以产血小板型居多。
7.可见少量的非造血细胞,如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
8.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无特别细胞及寄生虫。
第二节:骨髓象的分析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义按增生程度分5级:
1.I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2.n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3.m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
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4.W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5.V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
1.比例增加见于:
⑴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
应等
⑵红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2.比例正常见于:
⑴正常人骨髓;
⑵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瘤、骨髓
转移癌等。
3.比例减低见于:
⑴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
⑵红系细胞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脾功能亢进等。
三、粒系细胞改变
・粒系细胞增多意义
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
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稳及嗜碱性粒细
胞增多。
2.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粒细胞缺乏的复原期。
3.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稳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⑵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复原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
⑵类白血病反应;
⑶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⑷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
⑸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⑵寄生虫感染;
⑶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
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⑶放射反应。
•粒系细胞减少见于:
1.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
2.再生障碍性贫血。
3.急性造血停滞。
・粒系细胞形状非常
1.胞核非常:
⑴分叶过多见于严重感染、肿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⑵Pelger-Huet畸形,见于先天性或继发于造血非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
2.胞质非常:
⑴中毒颗粒、空泡、吞噬非常;
⑵胞质中显现Chediak-Higashi颗粒或Dohle包涵体。前者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
征,偶见于淋巴瘤及白血病;后者见于急性感染、严重代谢障碍、中毒等。
四、红系细胞改变意义
・红系细胞真性增多
1.小幼红细胞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2.正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各阶
段幼红细胞仍保持正常比例。
3.正幼红细胞增多伴成熟受阻:见于脾功能亢进及增生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4.巨幼红细胞增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见多核巨幼红细胞。
5.巨幼红样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急性红血病。
6.大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难治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经治疗未完
全复原者。
7.铁粒幼细胞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系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粒细胞减少症、放射病等。
・红系细胞绝对性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转移
癌等。
・单纯红细胞系减少意义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淋巴细胞系改变意义
・恶性增生
1.以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生
1.形状非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
2.形状正常,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及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六、单核细胞系增多意义
・恶性增生: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有三种类型:
⑴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⑵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⑶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缺乏症、病毒感染、结核病、疟疾等。
七、巨核细胞系改变意义
・巨核细胞增多
1.巨核细胞增多出现左移,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瘢、脾功能亢进。
2.以产板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过敏性
紫瘢等。3.巨核细胞增多出现左移伴有形状非常、畸形,见于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4.巨核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多,形状非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白血病。
・巨核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八、浆细胞系改变意义
1.浆细胞恶性增生: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性白血病。
2.浆细胞反应性增多:见于疱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肝炎、结缔组
织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浆细胞相对性增多)。
九、组织细胞增多意义
1.恶性增生:组织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伴形状非常,可见淋巴样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
细胞、吞噬型组织细胞、多核巨型组织细胞、怪异的非常组织细胞,后两种异形组织细
胞常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
2.反应性增多:见于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及
其他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十、骨髓内特别病理细胞和病原体
1.癌细胞:如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细胞等,多自血行播散转移至骨髓,原发部位多见
于前列腺、乳腺、甲状腺、肺、肾、胃、结肠、胰腺及子宫等。
2.其他如Reed-sternberg细胞,见于霍奇金病。淋巴肉瘤细胞、网状肉瘤细胞,见于
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等,较少见如高雪细胞、尼曼-匹克细胞、海蓝组
织细胞等。
3.寄生虫:骨髓中发觉疟原虫、黑热病小体、恸丝虫等,可帮助确诊疟疾、黑热病、丝
虫病等寄生虫病。
十一、骨髓象与血象的关系检查骨髓象时,必须同时检查血象,常见有以下情形:
1.某些疾病骨髓象变化相似,但血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
血性贫血等。
2.某些疾病血象变化相似,但骨髓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再生
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3.某些疾病血象变化不明显,但骨髓象有明显变化,如多发性骨髓瘤、高雪病、尼曼-
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显现较多的异形淋巴细胞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而
骨髓象变化不明显。
5.急性白血病,特别在细胞分化不良时,确定细胞类型有时困难,若将骨髓片和血片结
合对比检查,有助对细胞类型的认定。
十二、骨髓象检查在临床诊断的价值
1.肯定性诊断:骨髓中具有特异性病理性细胞时,如白血病细胞、巨幼红细胞、骨髓瘤
细胞、异形组织细胞、癌细胞等,根据骨髓象即可肯定诊断。
2.符合性诊断:骨髓象表现非常变化,结合临床病史可符合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溶血
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脾功能亢进、类白
血病反应等。
3.提示性诊断:骨髓象可提供进一步诊断线索。如溶血性贫血需结合病史作溶血检查才
能明确诊断。
4.除外性诊断:骨髓象的检查能排除临床上被怀疑的疾病。如全白细胞减少,疑患急性
白血病而骨髓检查无相应改变时,可作出排除性诊断。
第三节血细胞化学染色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意义POX主要存在于粒细胞系,除原粒细胞外,随细胞成熟,POX
阳性反应增强(嗜碱性粒细胞反应阴性)。单核细胞系从幼单核细胞起呈弱阳性反应,淋巴细胞
系、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则任何阶段均呈阴性反应。本染色法最主要用于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
类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呈强阳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呈弱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呈阴
性反应。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意义
1.细菌性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增高,病毒性或寄生虫性感染经常无明显变化或减低。
2.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明显减低,类白血病反应时则显著增高。
3.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NAP活性明显减低,急变时活性增强。
4.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活性减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活性增高。
5.再生障碍性贫血时活性增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活性减低。
三、酸性磷酸酶(ACP)染色意义
1.单核细胞、网状细胞、吞噬细胞、组织细胞中此酶呈阳性反应,有助于急性单核细胞
性白血病、组织细胞性淋巴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
2.毛细胞白血病时呈阳性反应,且不为左旋酒石酸所抑制,有助于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3.高雪细胞呈阳性反应,尼曼-匹克细胞呈阴性反应,有助于两者鉴别。
四、特异性酯酶(SE)染色意义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原粒及早幼粒细胞的SE活性显著增强;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一样呈阴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性及巨核细胞性白血病时均呈阴性反
应。
五、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意义NSE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系,从原单细胞到成熟单核细胞其
活性逐步增强。在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呈强阳性反应,但其活性能被氟化钠抑制。急性粒细
胞性白血病时,有部分病例可呈弱阳性反应,但其活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有助于急性单核细胞
性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
六、糖原染色意义
1.鉴别良性与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2.鉴别幼红细胞增生的性质
3.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4.鉴别某些细胞类型:如巨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等。
七、铁染色意义
1.鉴别缺铁性与非缺铁性贫血
2.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第四章止血与凝血功能的检查
第一节:止血与凝血功能的检查
一、出血时间(BT)测定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1.血管结构或功能非常:如坏血病、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血友病(vonWillebrand
病)。
2.血小板数量非常: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血小板增多症。
3.血小板功能非常:如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
4.其他: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
质等。
二、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意义本试验是诊断血管性假血友病的重要方法,因该病的轻型患者出血
时间可仍正常,但服阿司匹林后出血时间可见延长。
三、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意义新出血点超过10个为阳性,表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可见于以下情
形:
1.毛细血管壁非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瘢、坏血病、感染性血
管性紫瘢。
2.血小板数量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3.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药物和某些疾病引起血小板获
得性功能缺陷等。
四、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测定意义
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减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友病携带者。
2.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增高见于:
⑴血管内皮伤害,如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
⑵高凝状态疾病,如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尿毒症等;
⑶其他如大手术后、糖尿病、高脂血症、DIC等。
五、6-酮-前列腺素Fla(PGFla)测定意义6-酮-前列腺素减低见于:
1.先天性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性疾病或口服阿司匹林等非俗体抗炎药后;
2.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糖尿病、肾小球病变、
外周血管血栓形成等。
第二节:血小板功能检查
一、血小板粘附功能(PAd)测定意义
血小板粘附功能减低见于:
1.血小板无力症、庞大血小板综合征;
2.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3.尿毒症、严重的肝脏疾病;
4.长时期应用阿司匹林、保泰松等降低血小板粘附的药物等。粘附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
态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糖尿病、静脉血栓等。
二、血小板集合功能(PAg)测定意义
1.血小板集合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继发于尿毒症、肝脏病)、骨髓增生综合
征,非常蛋白血症
2.血小板集合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态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炎、肾病综
合征、血栓形成、高脂蛋白血症、外科大手术后等。
三、血块退缩(RT)试验意义
1.血块退缩不良或血块退缩率〈40%,见于:
⑴血小板功能非常如血小板无力症;
⑵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⑶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减低;
⑷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血块过度收缩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XIH因子缺乏症及严重贫血等。
四、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测定意义
PF3有效性减低见于:先天性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肝脏病、非常蛋白血症、
骨髓增生综合征、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某些药物的
影响。
五、血小板球蛋白(6-TC)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测定意义增高表明血小板被激活及开
释反应亢进,见于:
1.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DIC、糖尿病、高脂
血症、妊娠高血压等;
2.其他,如恶性肿瘤、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六、血栓烷素B2(TXB2)测定意义
1.TXB2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血栓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
瘤等。
2.TXB2减低见于:先天性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障碍性疾病或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后。
七、血小板相关抗体测定意义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患者80%以上PAIgG增高明显,如同时测定PAIgM、PAIgA,
则阳性率更高。经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者,PAIgG下降,复发时增高,可用于观察病情及
疗效的估量。
2.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慢性活动性肝炎、
多次接受输血者等,PAIg也会增高。
第三节:凝血功能检查
一、凝血时间(CT)测定意义
1.凝血时间(玻璃试管法)延长,见于:
⑴血友病患者血小板因子V"、IX、XI显著减少和血管性假血友病;
⑵严重的凝血酶原减少,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等;
⑶严重的纤维蛋白原减少,如肝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4)应用抗凝剂,如肝素、双香豆素等;
⑸纤溶亢进,如Die、原发性纤溶等。
2.凝血时间缩短,见于:
⑴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
⑵高血脂症和高血糖;
⑶抽血时混有组织液。
二、复钙时间(RT)测定意义同凝血时间,但较凝血时间敏锐。
三、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意义
1.延长见于:⑴因子加、ix、xi、xn缺乏;
⑵因子V、X,凝血酸原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2.若同时作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同时延长见于因子V、X,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有
抗凝物质存在。
3.缩短见于:⑴因子皿、V增多;(2)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症等。
四、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T)意义
1.凝血酶原消耗不佳见于:
⑴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如因子m、ix、xi、xn减少及因子v严重缺乏;
⑵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如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等;
⑶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五、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意义本试验对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价值,即使轻
型者也可检出,并可检查血小板第3因子缺陷。但本法操作复杂,采血量大为其缺点,可作简易
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替代。
六、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意义非常见于:
1.血友病或血管性假血友病;
2.严重肝病;
3.抗凝治疗或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等。
七、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PT)测定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见于:各种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
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DIC早期及口服避孕药等。
八、蜂蛇毒时间(RWT)测定意义
1.蜂蛇毒时间延长见于:
⑴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减少及因子V、x减少;
⑵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病;
⑶循环中有抗凝物质、肝素、纤维蛋白裂解产物等。
2.时间缩短见于:血小板增多症及各种高脂血症。
九、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意义
1.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脏疾病、原发性
纤维蛋白溶解、DIC、非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及早产儿、某些产科意外、恶性肿
瘤等。
2.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见于:各种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栓塞病、月经期及妊娠期、糖尿病、
动脉硬化、结缔组织病、手术后、休克、癌肿、骨髓瘤、放射治疗后等。
十、凝血因子XIH挑选试验意义若凝块在24h内溶解,特别在2h内完全溶解,表示因子XIH缺
乏。见于先天性因子XII[缺乏症,一样较少见;获得性因子XIH缺乏常继发于肝病、结缔组织病、
淋巴瘤、DIC等。
4^一、凝血因子vni:c、ix:c、xi:c,xu:c测定意义
・1.VIII:C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2.VIH:C减低见于血友病甲,根据VHI:C减低程度分重型、中型、轻型、亚临床型;
其次为血管性假血友病(I、m型)和DIC。
・l.IX:C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2.减低见于:血友病乙。根据IX:C减低程度分重型、中型、轻型、亚临床型;另外维
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DIC和口服抗凝药物时也可减低。
・l.XI:C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病;
2.减低见于:血友病丙、DIC和肝脏疾病。
・i.xn:c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2.减低见于:先天性XII因子缺乏症(Hageman特点)、DIC和肝脏疾病。
十二、凝血因子n:c、v:c、vn:c>x:c测定意义
i..以上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肾病
综合征、恶性肿瘤以及口服避孕药等。
2.以上凝血因子活性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II、V、VII、X缺乏症,获得性减低如维生
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其他如DIC、口服抗凝药时也见减低。
十三、凝血因子XHI:C测定意义
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xm缺乏症,较少见;获得性因子xin缺乏则常见于肝脏疾病、系统性红
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瘤、DIC、原发性纤溶症等。
十四、凝血因子vm:cAg测定意义
1.V1U:CAg增高的意义同V1U:C增高。
2.vni:cAg减低主要见于;血友病甲和血管性假血友病。按Vffl:C和W:CAg测定结果可
将血友病甲分为两型,一型为VIII:C和VU1:CAg均减低;;另一型为V1II:C减低,VIII:CAg
含量正常。
十五、凝血因子IX:Ag测定意义用于血友病乙分型。如IX:C和IX:Ag均减低,表示因子IX合
成障碍;如IX:C减低而IX:Ag含量正常,表示因子IX分子结构非常。
十六、凝血因子11:Ag测定意义结合n:c测定也可将因子n减低分为两型。如n:c和n:Ag均
减低,表示因子n合成障碍;如n:c减低而n:Ag正常,表示因子H分子结构非常。
第四节:抗凝血功能检查
一、凝血时间交叉试验意义是检测血液抗凝物质的初筛试验,灵敏度低,且不能辨论抗凝物质
的类型。
二、复钙交叉试验意义本试验可区别复钙时间延长的原因,鉴别是凝血因子缺乏,还是有抗凝
物质存在,比凝血时间交叉试验敏锐。
三、凝血酶时间(TT)测定意义延长见于:
1.循环血液肝素增多或有其他抗凝血酶类物质;
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DIC等;
3.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非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抗凝血酶m(AT-II1)测定意义
1.减低见于: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AT-HI缺陷,前者少见,后见于高凝状态性疾病,如
妊娠中后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肝脏病、肾病、深静脉血栓
形成等。
2.增高见于:DIC低凝血期、某些肿瘤、血友病的出血期等。
五、蛋白C活性测定意义
1.减低见于: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蛋白C缺陷。先天性缺陷者常有反复血栓形成史,后
天获得性缺陷见于DIC、呼吸窘迫综合征、手术后、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等。
2.增高见于:冠心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妊娠后期等。
六、蛋白S测定意义减低见于:先天性蛋白S缺陷,常伴有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后天获得性缺
陷见于肝脏疾病、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
第五节: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检查
一、血块溶解试验意义如血块在24h内完全溶解,表示纤维溶活力增高。见于原发性及继发性
纤溶亢进。若凝块在lh内溶解,表示纤溶活力极强,若凝块在6h内溶解,表示纤溶有中度活力。
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测定意义溶解时间〈90min表示纤溶亢进,见于原发或继发性纤
溶亢进。
三、纤溶酶原(PLG)测定意义
1.含量减低见于:原发性及继发性纤溶,如DIC、羊水检查、肿瘤播散等。
2.含量增高:表明纤溶活性减弱,见于血栓性疾病。
四、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测定意义
1.含量增高表明纤溶亢进,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急性早幼粒细胞性
白血病。先天性t-PA活性增高极为罕见。
2.含量减低见于:血栓前高凝状态、冠心病、心肌梗死、血栓性疾病等。
五、纤溶酶活性(PLA)测定意义
1.活性增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以及应用尿激酶溶栓药物后。
2.活性减低见于:高凝状态、DIC、血栓性疾病等。
六、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意义
1.原发性纤溶时呈阴性反应;
2.DIC发生继发性纤溶时呈阳性反应,但到晚期或肝素治疗后可呈阴性;
3.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或局部有纤溶时可呈阳性;
4.溶栓治疗时,阳性反应表示药物治疗有效。
七、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免疫学检查意义
增高时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见于血栓性疾病、DIC继发纤溶亢进。D-二聚体
测定是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症的重要指标,原发性纤溶症时正常,继发性纤溶症则显著增高。
第六节: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一、毛细血管型出血性疾病特点
1.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表现为紫瘢、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等,而深
部组织如关节、肌肉血肿、内脏出血较少见。
2.局部伤害可导致即刻发生出血严重,但压迫止血有效,出血连续时间不长。3.手术
中出血明显,局部压迫止血后有效。
二、凝血障碍型出血性疾病特点
1.自发性深部组织、肌肉出血为主,而皮肤粘膜出血较少见。
2.外伤或手术即刻出血不多,但手术后出血、渗血常严重,局部止血可暂时有效,但不
持久。
3.出血可连续几小时甚至几周。
4.对输新鲜血或特别血制品有显效。临床特点可提供出血性疾病的诊断线索,确诊则
有赖实验室检查。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繁多,应先采用简便易行的项目作初步挑选试验,
初筛试验顼目包括:毛细血管脆性、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块退缩试验、凝血酶
原时间、凝血酶原消耗时间。
第五章血液流变学检验
一、全血粘度意义
㈠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1.血细胞比容增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慢性心肺疾病等。
2.红细胞变形力低下:如镰形红细胞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
红细胞增多症等。
3.红细胞和血小板集合性增高:如缺血性中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冠心病等。
㈡减低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等出血性疾病。
二、血浆粘度意义
增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高血脂症、高血压、高
纤维蛋白原血症、DIC等。
三、还原粘度意义
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四、红细胞电泳时间意义
减慢见于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
脉栓塞等缺血性疾病。
五、血小板集合试验意义
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第六堂血型检验
一、盐水介质配血试验意义
能检出完全抗体和IgM不完全抗体,主要用于ABO系统血型检测。无输血史和妊娠史的
病人多采用此配血法。
二、酶介质配血试验意义
可检出多数IgG不完全抗体。主要用于Rh系统血型检测。有输血史和妊娠史者采用此配
血法。
三、牛血清蛋白介质配血试验意义
用于Rh系统血型检测。
四、抗人球蛋白配血试验意义
⑴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用于检测被不完全抗体致敏的红细胞。阳性见于新生儿溶血病、
溶血性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⑵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不完全抗体,主要用于有多次输血史且有输血
反应病人的配血。
五、吸取和放射试验意义
用于ABO血型亚型的鉴定、全凝集或多凝集红细胞的定型等
第七章尿液检验
第一节理学检查
一、尿量意义
1.少尿:见于急性肾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腹泻、呕吐和
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及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等。
2.无尿或尿闭:见于严重急性肾性功能衰竭。
3.多尿:见于尿崩症、糖尿病、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肾小管
性酸中毒、肾移植术后肾血循环复原24h内、精神性多尿及使用利尿剂等。
4.夜间多尿:见于各种肾脏疾病、肝硬化腹水、心功能不全等。
二、尿液颜色意义
1.稀薄尿:多见于尿崩症、糖尿病等。
2.血尿:见于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膀胱炎、血小板减
少性紫瘢、血友病及肾外伤等。
3.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
反应等。
4.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5.菌尿和脓尿:见于各种泌尿系统感染。
6.乳糜尿:见于丝虫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
三、尿气味意义
1.氨臭味:多见于尿潴留、慢性膀胱炎等。
2.烂苹果样气味: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四、尿酸碱度意义
1.酸度增高:见于酸中毒、肾炎、糖尿病、痛风、严重腹泻及服用氯化钙、氯化胺等药
物。
2.碱度增高:见于碱中毒、膀胱炎、肾盂肾炎、连续呕吐、胃扩张及服用碳酸氢钠、硫
酸镁等药物。
五、尿比重意义
1.比重减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尿毒症、恶性高血压、使用利尿剂等。
2.比重增高:见于脱水、高热、急性肾炎、心功能不全、休克、使用造影剂等。
六、尿渗量浓度意义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国孔明灯纸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力机车模型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DB37T 3461-2018 山东省固定污染源废气颗粒物中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DB37T 3439.40-2018 鲁菜 济南油旋
- 2024年中国铸铁平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组合方块型网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电器塑胶套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火焰线材喷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中大学的课程设计
-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7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2.3.1 第2课时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 《反义词探秘》(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 2024年港澳台华侨生入学考试物理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详解)
- 2024年中国护坡网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材料智能生产与产品检验赛项)考试题库
- 期末复习知识点-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2024年动画制作员(高级工)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2024-2030年中国立式包装机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4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能竞赛备赛试题库-上(血吸虫病、疟疾)
- Scratch少儿编程知识试题
- 保安服务公司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