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7《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篇文章的论证层次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两个分论点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剖析文章结构的技巧和方法,才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层次递进论证的思路。教学目标1.掌握论证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如何分层次递进论证。2.理解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法和道理论证法的作用。3.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教学重难点:掌握论证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如何分层次递进论证。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搜集名句。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板书标题,提问引发思考:怀疑和学问,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史学家顾颉则又是怎样认识和阐发的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研究《怀疑与学问》一课。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一1980),当代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吴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顾颉刚从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曾编写《古史辨》《辨伪丛刊》《崔东壁遗书》。解放后编写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他出版的著作有《秦汉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吴歌甲集》《伦巴蜀与中原的关系》《尚书通检》《顾颉刚通俗论著集》等。或者以小故事作为补充,介绍作者:顾颉刚(1893-1980),是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在于他的善疑。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他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更是把学问与怀疑的关系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他对怀疑与学问有怎样的观点,他又是怎样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设计意图】在学生所掌握有关作者的信息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是作者的身份,即“历史学家”。为什么?因为文章基本上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立论的,选材也多为“历史”内容,这一点对学习本篇文章非常重要。二、初读感受熟读文中名句:程颐:“学者先要会疑。”张载:“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在预习阶段可以请学生搜集名句:有关名句(俗语):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刘开《问说》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也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而应该推敲细想。——(英)培根《论求知》古训: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不疑不进。戴震的故事:打破砂锅问到底。活动设计:研读标题这是一个论题式标题,不是论点式标题,也就是说标题中没有表达作者的观点。“怀疑与学问”究竟是什么关系,不清楚。作者为什么要以这样一个并列短话作为题目呢?换一个题目怎样?让学生试着换一下。比如:换成“必须要具有怀疑精神‘“学问要从怀疑中来”等等。学生简述理由,教师略加评价。结论:作者论述的论点,是由分论点来支撑的,用一句话很难概括出其内容和范围。“怀疑对“学问”究竟起到什么作用,这也是需要证明的,不能妄下断定。由题目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点,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也就产生了研读的引力。思考:论点是什么,论证的基本层次如何。研读论点:论点是什么,怎样出现?提出这样的问题后,让学生简单来回答。通常情况下,论点是由作者直接明确地提出来的,但本文作者并没有把论点“治学必须先有怀疑精神”提出来,而是引用了两位古代学者的话,很特别。结论:让古人代为立论,有说服力,并且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论点显得很有气势。更重要的是作者不直接道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读者仔细深入地去进行思考,产生和作者等距离的认同感。从表达上看,两句名言本身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三、深入探究本篇文章的论证层次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两个分论点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剖析文章结构的技巧和方法,才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在分析结构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一句话,也就是第5、6自然段之间的过渡句,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然后研读第一个分论点:即“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其内容范围是第3-5自然段。这里的“消极方面”,实际上是从“接受学问”的角度来论证的。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接受学问”的呢?第3、第4自然段,可以认为是第一层次,是从“传说”的角度来讲的。第3自然段是现实生活中的口头传说,第4自然段侧重的是古代社会的传说。作者的结论是,对于现实的传说,“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对“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要“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这第一层的意思是: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精神。第5自然段,是第一分论点的第二层次,是从“一本书”“一种学问”的角度来论述的,强调了“怀疑”“思索”“辨别”三个阶段,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最后总结到对于“书”和“学问”的态度,“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总结:从第一个分论点的论证层次来看,先说传说,然后再说一本书,一种学问。在传说中,又从现代传说到古代传说,应该说由浅入深,由生活到学问,层次非常清楚,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也会感到自然、信服。研读第二个分论点,即“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二分论点所在的第6自然段,层次的划分至少有两种结论,教师可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来处理。一般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句),提出分论点;第二层(第2-5句),论述有没有怀疑精神对学问形成的重要作用;第三层(第6-10句),先例证,然后得出结论,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在文化史上起到巨大作用;第四层(第11句),从反面得出结论,指出“墨守”前人旧说的害处。问题:第二分论点和第一分论点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比较容易回答出是递进关系。但其中的好处和作用学生倒不一定能理解到位,如果反问一下,把两个分论点的位置颠倒一下行不行,学生肯定回答不行,原因也就比较清楚了。作者先谈接受学问,然后再谈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也就是“创立学说”,内在的联系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人们的认识层次。由此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楚,论证严谨。关于论证结构的总结,如“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图: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怀疑是从消极方面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2课时一、回顾复习生活中,同样的道理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不一样;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不相同。特别是一些尚待证明的观点,更是如此。怀疑与学问的关系,作者想让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就运用了“名人”的事例和效应,还采用了有力的论证表达方式。首先让学生熟悉一下主要的论证方法,教师可以归纳一下: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证论证,等等。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举例和道理论证。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请列举论据,并结合原文进行分析。1.举例论证。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d戴震善问的例子。如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如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3.对比论证。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事实论据:(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3)听说“腐草为萤”(4)戴震善问的例子道理论据:(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疑”—张载
(3)“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二、探究语言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2.“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中的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判定”“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3.第六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他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第一个“这样”指代“对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4.“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中“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西藏电子劳动合同推广与应用信息反馈合同3篇
- 2025年滕秋离婚协议书保障婚姻解除权益6篇
- 2025年度高校与企业实践技能培训协议范本2篇
- 2025房屋借住合同范本
- 个人抵押借款合同协议范文
- 2025电脑网络维护合同范
- 年度专业设计服务产业分析报告
- 场地租赁合同书范文
- 2025煤炭储运承包合同
- 专家聘用协议书范文
- 2024年黑河嫩江市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
- 第22单元(二次函数)-单元测试卷(2)-2024-2025学年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含答案解析)
- 蓝色3D风工作总结汇报模板
- 安全常识课件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2024年江苏省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表格型解题技巧讲解(含练习题及答案)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2025届数学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保安公司市场拓展方案-保安拓展工作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