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部分_第1页
世界现代史部分_第2页
世界现代史部分_第3页
世界现代史部分_第4页
世界现代史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现代史部分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世界现代史通史知识体系(一)总体划分

1、整体时间:1917年十月革命~

2、具体阶段:⑴1917~1939年: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⑵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⑶1945~20世纪80年代:两极格局下的世界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与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二)阶段特征和大事件⑴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1917~1939年

【阶段特征】⑴1917~1929年:①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十月革命);③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发展;④民族意识的蓬勃高涨。⑵1929~1939年: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②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在全球的侵略;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大事件】⑴经济:苏俄(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929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⑵政治: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甘地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⑵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战)⑶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20世纪80年代【阶段特征】①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以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但也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③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但在60年代趋于解体。④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兴起。⑤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和中国崛起,美苏实力相对下降,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大事件】⑴经济: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⑵政治: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曲折发展⑶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与现代信息技术⑷多极化趋势加强与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阶段特征】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②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一超多强)。③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

【大事件】⑴经济: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⑵政治:两极格局瓦解;当今世界形势;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现代史模块专题1、政治⑴俄国十月革命和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①十月革命②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内容及其严重后果③甘地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⑵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①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②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③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考试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选修:甘地核心点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月革命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过程、趋势例题

材料一1851年伦敦世博会,组委会非常希望中国参加世博会,但是中国置之不理。英国当时想,中国不参加,中国商家也可以代表中国参加。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托运往英国。终于质压群芳,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材料二实业家周志俊参加了1933年的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天天清早起来一直看一直走,整整7天,等到闭馆才回来,连吃午饭都是在世博会里。然后写了一篇《芝博琐言》,有1.2万多字,重点讲述了展出飞机、汽车等先进工业产物的科学馆,其中他又一个先进理念值得学习,就是我们不能只展示传统的与时代脱节的东西。”材料三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和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是以政府名义举办的两次类似于世博会的大型展览会,可以视为中国在上世纪初的两次世博“预演”,进一步佐证了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队世博会的参与热情……

材料四2010年4月30日,上海世界博览会盛大举行。世博会上写满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遗憾与悲壮,而今天,中国再一次实现华丽的转身。(1)阅读材料一,举例说明“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英国可能给伦敦博览会带来哪些最新技术成果?指出当时世界市场的进程。(2)材料二中周志俊认为“我们不能只展示传统的与时代脱节的东西”,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3)材料三中,1929年以政府名义举办的大型博览会有哪些有利条件?

成果:蒸汽机、纺纱机、蒸汽机车。进程:基本形成。

赞同。理由:世博会是各国最新科技、产品的展示和交流,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优势。中国的传统奇珍异宝和土特产无法体现世博会的主流。不赞同。理由:世博会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习俗的展示,而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科技落后,展示传统和文化习俗就是最好的体现。

经济条件: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政治条件: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4)四则材料反映中国与世博会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你有什么启示?

历程:政府置之不理(民间自行组织参展)——政府”预演“——盛大开幕。启示:世博会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并获得进步;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的曲折历程;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现代史模块专题2、经济(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②斯大林模式③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2)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②罗斯福新政③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②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③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考试说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2)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欧联;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3)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核心点拨对罗斯福新政“新”的认识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原因、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例题

材料一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发》、《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德国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材料二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其运用手段主要有哪几种?

政府干预经济。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2)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中“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斯大林经济体制”主要不同点是什么?(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突破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实践?(4)上述材料可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新经济政策是政府控制与市场、货币关系相结合;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90年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计划与市场不是区别不同社会性质本质的依据;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世界现代史模块专题3、科技与文化(1)现代信息技术①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②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世界现代文学艺术①文学:西方20世纪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亚非拉民族文学②绘画:现代主义③电影与电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考试说明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与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2)现代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19世纪以来的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2)19世纪以来的美术: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品。(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与发展;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核心点拨“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发明的异同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伟大意义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例题

材料一公元64年,某罗马作家说:“中国人制造的珍贵的彩色丝绸,它的魅力像野地上盛开的或多,它的纤细可和蛛丝媲美。”当时,罗马城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罗马贵族不惜重金竞相购买。材料二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伏尔泰认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斯塔夫里阿诺斯材料三(同治初年)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材料四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联网的计算机传递产生了一个地球村,消除了以往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孤立。……这个新的互相联系的世界也遭到了某些人的批评……一个具体的影响就是英语成为全球通信体系的主要语言,这实际上将本国的语言限制在小范围内。——《新全球史》(1)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所述历史现象的社会背景。(2)材料二反映了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人对中国兴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中国古代丝绸技术高超;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绸输往欧洲。

变化:从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感兴趣到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原因: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的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等阻碍社会进步;西方人对中国的科举制、儒家的仁政都很感兴趣。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部分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开始进行、加强海外殖民扩张,中国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引起西方人极大的兴趣。(3)材料三中,在梁启超看来,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史实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4)结合材料四,概括现代化文化传播的特点及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不同:日本人重点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