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题西林壁》中的生字生词及诗句意思。

2.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活动,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人生哲理,培养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题西林壁》中诗句的意思,把握诗人表达的情感。

2.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三、教学难点

1.深入剖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全面、客观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①展示美景: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庐山的多角度风光图片,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强烈的冲击,激发学生对庐山的向往之情。

②提问互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觉得庐山的景色怎么样?从哪些角度可以看出它的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活跃课堂氛围。

(2)揭示课题

①引入诗人:向学生介绍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简述他的文学成就和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题西林壁》打下基础。

②朗读课题: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题《题西林壁》,并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即诗人苏轼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这首诗。

③初步感知: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导入环节的设计,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对庐山的景色和诗人苏轼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初步体验

①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师先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为学生营造舒适、愉悦的阅读氛围。随后,鼓励学生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题西林壁》全诗,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语调,尽量模仿教师之前的范读。

②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于教室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对于发音不准确或朗读节奏不当的学生,教师会亲自示范并耐心纠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流畅地朗读全诗。

(2)教师范读,规范发音

①示范朗读,引领感知

教师以饱满的情感和准确的发音,为学生示范朗读全诗。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会特别注意诗句的停顿、重音和语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②对比分析,强化记忆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尝试模仿自己的朗读,并对其进行点评和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朗读与教师范读的差异,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诗句发音和韵律的记忆与理解。

(3)互动交流,共话感悟

①小组讨论,分享心得

学生按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在初读《题西林壁》时的感受和心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句的意思、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自己从诗中得到的启示等。

②全班分享,交流收获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小组的观点,从中汲取新的启示和思考。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分享进行及时的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

(三)字词解析与句子分析

(1)生字生词教学

①字词展示

“横看”:héngkàn,意思是从侧面看。在诗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展现了庐山的多变之美。

“侧成峰":cèchéngfēng,意为从侧面看像山峰一样陡峭。这描绘了庐山陡峭的一面,表现了山的雄伟和险峻。

②字词讲解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形态和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在这首诗中,“横看”和“侧成峰"就是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赞叹之情。

(2)句子分析与情感解读

①句子解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深刻地揭示了人们看待问题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当身处其中时,往往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

②情感解读

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赞美,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要想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就需要跳出自身的局限,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上去观察和理解。这样的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既具有教育意义,又能够引发他们对生活的深入思考。

(四)深入探究

(1)讨论诗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

①小组交流分享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诗中意象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岭”与“峰"的理解,探讨其如何在诗人笔下描绘出庐山的壮丽景色。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课堂活力。

②探究修辞手法运用

学生继续探讨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对比手法,以及“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隐喻意义。通过讨论,学生深入理解了诗人如何通过巧妙的修辞手法,将庐山的美景与人生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教师点拨与课堂总结

①教师针对讨论内容进行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补充。对于学生未能理解透彻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魅力。

②课堂总结与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逐段讲解

(1)第一段讲解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解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诗,随后引导学生想象苏轼站在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画面。通过板书或PPT展示不同角度的庐山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横看"和“侧看”的含义。接着,教师分析“岭"和“峰”两个字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别,理解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

②视角转换与景物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苏轼为什么会从横看和侧看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随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视角转换对景物观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视角转换发现景物的不同美。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是否也有过类似的观察体验。

(2)第二段讲解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理探索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默读诗句,并思考“真面目"指的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真面目”在诗中的含义,即庐山的全貌或真相。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苏轼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的讲解,理解这是由于诗人身处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诗句所蕴含的哲理,即只有跳出局限,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上,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

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悟

教师让学生齐读“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并引导学生理解“只缘”和“此山中"的含义。然后,教师结合前文的讲解,分析诗人身处庐山之中而无法看清庐山全貌的原因。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身处其他事物之中,是否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的理解和体会。最后,教师总结本段诗的讲解,强调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重要性。

(3)师生互动

在逐段讲解的基础上,教师设计多个互动环节,如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动环节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问题设计与讨论

(1)探索观察视角与感受差异

①诗人观察庐山的不同角度

师:同学们,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是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请大家再次朗读诗歌,找一找诗中描述了哪些角度。

生:诗中有“横看”和“侧看"两种角度。

师:没错,正是这两种角度让诗人对庐山有了不同的感受。那么,“横看”和“侧看"分别带给诗人怎样的感受呢?

②分析感受差异与表现方式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说明从横看和侧看,庐山的形状会不同。

师:很好!这种形状的变化其实反映了诗人观察视角的转换,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感受。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种感受通过诗句表现出来的呢?

(2)挖掘哲理内涵与现实意义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理

师:诗中提到“不识庐山真面目”,这究竟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呢?

生:意味着当我们在事物的内部时,很难看清事物的全貌。

师:对,这正是诗人想要传达的哲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呢?

②“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理解与运用

师:除了上述哲理,诗中还有一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生:就是说,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往往看不清真相,而旁观者却能看得更清楚。

师:非常棒!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一道理呢?

(3)总结启示与反思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对《题西林壁》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从中获得了许多人生哲理。那么,你们认为这些哲理对你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呢?

生: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真相。

师:说得很好!那么,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希望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