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一级达标校五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一级达标校五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一级达标校五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一级达标校五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一级达标校五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宁德市一级达标校五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语文基础知识(本题共8小题,1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伶聘(pīng) 朝谇(suì) 隰泮(pàng) 门衰祚薄(zuò)B.舂米(chōng) 鞶鼓(pán) 小觑(qù) 放浪形骇(hài)C.青荇(xìng) 火钵(bō) 虫豸(zhì) 流觞曲水(shāng)D.踯躅(chú) 氽水(tun) 鼠麹(qu)草 茕茕孑立(júe)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不矜名节(怜悯) 偭规矩而改错(举措)B.微风鼓浪(激荡) 群贤毕至(全,都)C.趣舍万殊(兴趣) 女也不爽(爽快)D.多谢后世人(道歉) 听臣微志(任从,应许)3.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秋以为期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君既若见录 慈父见背C.誓天不相负 更相为命D.夫孰异道而相安 空中而多窍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 ③臣具以表闻 ④名余曰正则兮⑤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⑥西当太白有鸟道 ⑦死生亦大矣 ⑧郦元以为下临深潭A.①④/②③/⑤⑦/⑥⑧ B.④⑥/②③/①⑦/⑥⑧C.①④/③⑤/②⑦/⑥⑧ D.①⑧/②③/⑤⑦/④⑥5.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今臣亡国饿俘B.得双石于潭上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仰观宇宙之大 悟言一室之内D.恐年岁之不吾与 而刘夙婴疾病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茶馆》以老北京一个大茶馆为舞台,通过各色人物个人生活的一系列变化,来展示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B.《自然选择的证明》列举了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大量具体事实和现象,这些事实和现象成为作者分析原理、阐述观点的依据。C《再别康桥》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充分体现了新月派音乐美、结构美和建筑美的“三美”主张。D.鲍照的《拟行路难》开篇以“泻水”比兴,不同凡响。以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暗示了当时人的境遇取决于门第的社会现实。7.下列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新文学是“五四”以来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白话文学,属于中国现代文学体系,主要体裁包含诗歌、小说、散文、话剧等,鲁迅的《阿Q正传》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B.“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们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C.《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D.兴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朱熹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皆使用了该种手法。8.下列对课文有关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译:在外没有什么近亲,在内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译:我想接受诏命极速赴职,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迁就私情,但官吏告诉我:不能准许我这么做。C.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译:又有清激湍急的水流,在亭子的四周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的旁边。D.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译: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波浪)激荡冲击因而发出这种声音。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9-14题。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欲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智伯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①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②;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备注〗①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②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9.下列关于《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B.《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代史家所传承。C.《史记》忠实于历史事实,一向被称为“实录”,是一部“信史”。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极高的史学、文学成就。D.全书共130篇,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记述历代帝王政绩,西楚霸王项羽虽打入成阳,号令诸侯,但没有做过皇帝,因此司马迁没有把他列入“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B.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C.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D.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的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主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鸿门宴》“沛公参乘樊哙者也”句中的“参乘”就是这个意思。B.“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的“甲”指士兵、军队,与《晋灵公不君》中“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的“甲”意思相同。C.“知臣得其情故也”的“故”指缘故、原因,与《兰亭集序》中“故列叙时人”的“故”意思相同。D.“迁”文中指放逐。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句中的“左迁”就是指贬官,降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便请求出使齐国。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4分)(2)“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4分)14.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言的动作描写语句加以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本题共2小题,9分)三闾祠①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备注〗①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将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B.颔联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人无限的同情。C.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怀着祟敬之情祭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楚地的风物人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16.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3)_____________,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4)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客至》)(5)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蜀道难》)(6)《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借用典故,道出了诗人决意归隐江湖,而不存世俗机心。(7)《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8)《离骚》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26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材料一: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写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吉尔茨使用这个概念,是要回答在印度尼西亚,人口众多的爪哇岛为何没有像距离临近的其他岛屿那样,向资本和技术密集方向发展,而是不断向劳动密集型方向发展。“内卷”要回答的是一个地区经济模式为何没有“进化”的问题。而这个词在网络上走红是因为几张名校学霸争分夺秒学习的图片,这些图以及相关的“内卷”说法在高校学生中广泛流传,用来指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有些学生通过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超出要求的努力来追求更高的分数,导致评价标准越来越高,使得其他学生陷入一种死循环,比如别人学习了5个小时,那我就要学习6个小时,即使不一定会获得更高的分数,可别人的努力还是会逼自己走入这个怪圈。内卷化其实是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表现,人们意识到,不仅是学校,职场也有内卷化现象,看到别人加班,有的人倍感压力,于是也加入加班的行列,去产出更多的工作量,即使不一定达到更高的“质”,但环境的压力也会逼自己卷进圈子里。(摘自《看天下》)材料二:在中国网络舆论中,内卷被用于解释林林总总的现象,这种空泛化的使用,其实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现象与问题,也导致一些属于经济生产、政治、社会主导意识方面的问题,被简化为个体或组织的心态问题。这种模糊的使用方式,不仅无助于理解和改变现实,反而混淆了不同现象,容易演变为一种本质论和宿命论,除了加剧社会焦虑感即所谓的内卷之外,并无其他益处。因此我们应当区分被贴上内卷标签的不同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具体而言,有的内卷其实是边际收益递减效应的显现。改革开放之初,当传统的人为割裂市场、压抑创造力的桎梏被打破之后,中国出现了一轮飞速增长,这其实是原有增长潜力的释放。但在这一进程的能量逐渐耗尽后,靠发现新市场而赚快钱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需要进入精耕细作和耐心培育新的增长点的阶段。这时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就开始下降,但这其实是普遍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不值得为此而哀叹彷徨。(摘自刘波《空泛地谈论内卷没有意义》)材料三:大家日常使用的“内卷”完全没有在回望一种发展模式的停滞,而更多是在描述一种当下之“难”。大概是要说为了竞争,付出太多。或是说,没有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是在不断重复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来应对竞争。它混合着一种无出路、被压抑封闭之“内”的意味,与疯狂拉扯、吸入其中的“卷”的意味。内卷在展示“竞争激烈”之外,还有非常明确的“无意义”“荒谬”“被困”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现在从“内卷”这个词上想要的东西——种语言的释放和发泄。这个词将我们现在的所有感受总结为资源的稀缺、竞争的激烈、竞争中人的恶意和荒谬。这当然与最初的“内卷”已经有了几乎完全相反的意义,最初导致“内卷”的原因恰恰是现状不错,模式仍可持续;而现在已经成为了模式不可持续,也没有其他选择的一种绝望。(摘自李厚辰《误用“内卷”时,我们扔掉了什么问题和视角?》)材料四:内卷化可能是全世界也包括中国都会长期面临的问题。要打破内卷的约束,需要永远开放的态度,需要像乔布斯所说的“求知若饥,虚心若愚”,需要更多的尝试、探索以及容错,需要和外部世界更多的建设性互动,需要马斯克式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热忱,如此才能开创新局。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参加2020年腾讯科学WE大会时说,人类对于脑机未来的畅想是一种“巨大的快乐与敬畏”,这种情感可以与“500年前当葡萄牙的船员在危及生命的漫长旅行结束时,发现自己看到了新世界的灿烂沙滩时所产生的情感”相提并论。闯与创,才能打破内卷。“一种文明之所以停滞不前,并不是因为进一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已被完全试尽,而是因为人们根据其现有的知识成功地控制了其所有的行动及其当下的情势,以至于完全扼杀了促使新知识出现的机会。”内卷决不是我们的宿命。超越内卷,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摘自秦朔《超越内卷,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18.下列对材料中“内卷”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吉尔茨对内卷化的定义,内卷化可理解为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不能进化也无渐进式增长阶段的现象。B.吉尔茨使用内卷这一概念,要回答的是一个地区经济模式没有“进化”的原因。C.吉尔茨所说的“内卷”和现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的“内卷”,它们的内涵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内卷就是停滞与衰败,有时候指边际收益递减效应的显现,有时候指混合着一种无出路、被压抑封闭之“内”的意味,和疯狂拉扯、吸入其中的“卷”的意味。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今大家日常使用的“内卷”,其实是一种语言的释放和发泄,是模式不可持续也没有其它选择的一种绝望。B.我们应当区分被贴上内卷标签的不同现象,尽管它们的本质是一样,但外在的呈现方式是不一样的。C.对于“内卷”概念的模糊使用,不仅无助于理解和改变现实,反而混淆了不同现象,加剧了社会焦虑感,不可避免地演变为一种本质论和宿命论。D.只要人们愿意更多地尝试、探索、容错、建设性互动,拥有非凡的想象力和热忱,就能打破内卷。20.下列不属于大家日常所说的“内卷”现象的一项是()(3分)A.文凭贬值现象:伴随硕士、博士和海归人才的增加,会有许多以前本科生能从事的工作,涌入太多的博士海归和硕士。文凭的价值逐渐降低,但很多工作,实际上是不需要如此高的文凭的。B.单位的“996”等加班现象:本来单位的工作模式是955,就是上午9点上班,晚上5点下班,一周工作5天;后来变成了“996”的工作模式,就是上午9点上班,晚上9点以后下班,一周工作6天。类似地还有10106、886、8117等被“裹挟”加班现象。C.教育界的补课现象:一开始考清北只需要650分,排名前十的人能上。后来有人去补课了,其他人为了不落后,也跟着去补课了。最后分数线提高到了700分了,而能上清北的还是只有排名前十的那些人。D.职场白领的返乡现象:北上广等大都市的职场白领们厌倦了竞争激烈而又紧张的生活,一个随着一个离开大都市大企业,回到三四线城市的家乡或者转入农村山林,加入振兴乡村的行列或者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21.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当代年轻人应该如何应对内卷现象。(4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嫁衣陆蠡想叙说一个农家少女的故事,她出嫁时有一两百人抬的大小箱笼,被褥、瓷器、银器、锡器、木器,招摇过市的长长行列照红了每一个女儿的眼睛,增重了每一个母亲的心事。但是很少人知道这些箱笼的下落和这少女以后的消息。她快乐么?抱着爱子么?和蔼的丈夫对她千依百顺么?我仅知道属于一个少女的一只箱笼的下落,而这故事又是不美的,我感到失望了。但是耳闻目见的确很少美丽的东西。让这故事中的真实偿补这损失吧。假设她年已三十,离开华美出嫁的盛典有整整十个年头了。为了某种寂寞,在一个夜晚,擎了一盏手照,上面燃着一段短烛,摸索上摇摇落落的扶梯,到被遗忘的空楼一角。那儿有大的蛛网张在两柱中间,老鼠粪随地散着,楼板上的灰尘积得盈寸。为了某种寂寞,她来这古楼的一角,来打开她多年放在这里的木箱,这箱子上面盖了一层纸,纸上满是灰尘。揭开这层纸,漆色还是十分鲜艳的呢。这原是新的木箱,放上了这寂寞的小楼便不曾被开启过,也不曾被搬动过。在这箱子的上层,是白色的和蓝色的苎布。那织入了她的整个青春啊。她自从七岁便开始织苎。在知了唱个不停的夏天,搬了小凳到窄小的巷里,风从漏斗似的巷口吹进来,她在左边放着一只竹篮,右边放了苎槽和剪,膝上放了瓦片,她织着织着竟不知有炎夏的过了一个夏天,两个夏天,七八个夏天……等到母亲说:“再织上几两,我替你做成苎布,宽的给你裁衣,窄的给你做蚊帐,全部给你做嫁妆。”她脸微赧了。现在,锁在这箱里霉烂的是她织了整个青春的苎布啊。在冬时,她用蓝线作经,白线作纬,她是累寸盈尺地织起带子来了。带子有窄的,有宽的,有白的,有花纹的,也有字的。她没有读书,但能够在带上织字。“长命富贵,金玉满堂”呀,“河南郡某某氏”呀,字呀,回文呀,还有她锦绣般的心思,都织在这带上。“妈妈,我织了许多带子了。”她有一次说。“傻丫头,等到出嫁后,还有工夫织带子么?孩子身上的一丝一缕,都得在娘身边预备的。”“将来的日子有带般长才好呢。”“不,你的前途是路般长。”这母亲的祝福不曾落在她的身上。她没有孩子。展开在她前面的希望是带般的盘绕,带般的迂回,带般的曲折。她徒然预备了这许多给孩子用的带,要做母亲的希望却随同这带子霉腐于笥底了。在这箱子的底层,还有各色绣花的衣被、枕衣、孩子的花兜、披襟和各种大小的布料。她想到绣在这上面的多少春天的晨夕,绣在这上面的多少幸福的预期,她曾用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细针逢双或逢单地数剔布绸的纹眼,把很细的丝线分成两条四条,又用在水里浸胀了的皂角肉把弄毛了的丝线擦得光滑,然后针叠针地缝上去。有时竟专心地忘了午餐或晚餐,母亲跑来轻轻拧她的耳朵,她方才把绣花绷用白绢包好,放入细致的竹篮,一面要母亲替她买这样买那样。现在这些为了将来预备的刺绣随同她的青春霉烂于笥底了。幸福的船像是不平衡的一叶轻舟,莽撞的乘客刚踏上船槛便翻身了。母亲在她出嫁后不一年便病殁了。丈夫在婚后不久便出外一去不返,说是在外面积了钱,娶了漂亮的太太呢。她为他等了一年,两年,十年了,她的希望的种子落在碗瘠的岩石上,不会发芽,她的青春在出嫁时便被折入一对对的板箱,随着悠长的日子而霉烂了。这十载可怕的辛劳,夺去了她的健康。在严寒的冬月,她是汗流浃背地负起沉重无情的石杵;在幽静的秋夜的月光中,为节省些膏火,借月光独自牵着喂粮食的猪。偶尔想到她是成了一头驴子,团团转转地牵着永远不停地磨,她是发笑了。还有四月的麦场,五月的蚕忙,八月的稻,九月的乌柏,都是吸尽她肩上的血,消尽她颊边的肉的。原是丰满红润的姑娘啊,现在不加修饰的像一个吊死鬼。不过假如这样勤劳能得到一句公平的体恤的话,假使不至无由地横遭责骂,便这样地生活下去吧。“闲着便会把骨头弄懒了啊!”这不公的诟声。“闲着便会放辟逾闲啊!”这无端的侮辱。接着是可怕的病,除了出嫁了的妹妹是没有人来她的床边的。妹妹是穷的,来去都是空手,难怪这一家人看到她来谁也不站起招呼一声。母亲留下她们姐妹兄弟四人,兄弟们都各自成家,和她成了异姓。她富,妹妹穷,她是单身,妹妹是儿女多累,这奇异的命运啊!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富家媳是受这样的折磨!当时父母百般的心计是为要换得这活人的凌迟么?她呜咽了。假如生涯是短促的话,她已过了三分之二了。假如生涯是更短促的话,那,便在目前了。所以她挣了起来,楚上这摇摇落落的扶梯,来这空楼的一角,打开古绿的锁,检点嫁时的衣裳么?箱里有一套白麻纱的孝服,原是预备替长辈们戴孝的,现在戴的为了自己,岂不可怜!伏在箱子的一角,眼泪潸潸地流下来。手照落在地上,不知不觉地延烧了拖垂着的衣襟,等到她觉得周身火热才惊慌地呼喊时,一股毒烟冒进了她的口鼻,便昏厥过去。家人听见叫喊的声音跑来,拿冷水泼在她的身上,因而便不救了。假如当时用毡子裹住她,或想法撕去她的外衣,那么负伤的身至今还活着的吧。后来据他们说是“因为她身上的不洁,冒犯了这楼里的狐仙,所以无端自焚的”。不久之前,我曾去看这荒诞无稽的古楼,楼门锁着,贴上两条交叉的红纸条。这楼中锁着我的堂姐的嫁衣。(有删改)2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细致描写了女子刺绣的用心,而刺绣最终霉烂于笥底,凸显人物的悲剧性。B.文章开头强调故事的“真实”,结尾交代女主人公是作者的堂姐,这样写让原本虚构的故事更强烈地激发了读者的同情。C.本文以女主人公打开嫁衣箱笼最终不幸烧死的事件为主体,穿插叙述了筹备嫁衣的艰辛过程和出嫁后的不幸遭遇,叙事紧凑且层次丰富。D.本文在叙事过程中,不时插入“这不公的诟声”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3.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嫁衣”的深刻意蕴。(4分)24.在某校读书社集体研读《中国现代散文选》时,有同学提出本文更像是一篇小说,不应入选该书,请你简要说明本文的散文特征、为入选作出解释。(6分)四、语言表达与运用(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6小题。(本题共2小题,6分)这几年,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之中。我曾在书店抽中过唐代仕女盲盒,也曾在陶社接受过店主陶瓷文化的科普。看似“无用”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如粒子般在生活中自由碰撞,让我感觉自在,既没有①的搁置疏离,也没有只可远观的敬畏拘束。“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中华文化含蓄而深沉,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大多要经历一个②的过程。而文化机构和大众媒体的发展,则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个通往文化“桃花源”的入口。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调和,又会赋予年轻人更多感知生活的触角。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就大多源于对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孔子在齐国闻韶,③,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晏子以羹汤、五声为例,论述“和而不同”的道理……这些都仿佛让我戴上一层“文化滤镜”,重新审视、品读、热爱这片有着千年历史底蕴的土地。不论是瓷器、家具,还是诗词、书画,每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其实都像是掌握了一种新的语言,让人能够读懂现实生活中诸多“平平无奇”外表下的内在机妙,在面对人生百态时愈发④。25.下列在文中横线处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置若罔闻 ②曲径通幽 ③余音袅袅 ④从容不迫B.①束之高阁 ②寻幽探胜 ③余音袅袅 ④成竹在胸C.①置若罔闻 ②寻幽探胜 ③余音绕梁 ④成竹在胸D.①束之高阁 ②曲径通幽 ③余音绕梁 ④从容不迫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病句修改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就大多源于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B.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就大多源于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C.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就大多源于对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D.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就大多源于对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五、写作(60分)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有人说活着总要明白: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一念放下,便能得万般自在。从此,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材料二:史铁生说;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放下占有的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思考“执着与放下”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伶俜(pīng)隰泮(pàn)B.放浪形骸(hái)D.踯躅(zhú)氽水(tǔn)茕茕孑立(jié)2.〖答案〗B〖解析〗A.不矜名节(推崇)C.趣舍万殊(通“取”)女也不爽(差错)D.多谢后世人(告诉,告知)3.〖答案〗B〖解析〗B(“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A.把/因为;C.偏指一方,你/指双方,互相;D.表转折/表并列4.〖答案〗A〖解析〗①④(名动,同群)(名动,取名);②③(动使动,使……鸣)(动使动,使……听闻);⑤⑦(形名,美好的品质)(形名,大事)⑥⑧(名状,在西面)(名状,在下面)5.〖答案〗B〖解析〗A.状语后置句/判断句;B.均为状语后置句;C.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D.宾语前置句/被动句6.〖答案〗C〖解析〗“三美”主张是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并非结构美。7.〖答案〗A〖解析〗鲁迅的《狂人日记》才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8.〖答案〗B〖解析〗“告诉不许”应译为“向上申诉不被许可”。9.〖答案〗D〖解析〗“司马迁没有把他列入‘本纪’”错误,应该是“虽然没有做过皇帝,但还是把他列入‘本纪’”,为《项羽本纪》。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们让韩、魏两国的军队跟我们一起攻打赵国,赵国灭亡之后,灾难就要落到韩国和魏国头上。现在约定战胜赵国后,三家瓜分赵国土地,(现在)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赵国投降指日可待,但是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地心思,反而有担忧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中的“难”指灾难,做“必及韩魏矣”的主语,所以要断开,故排除AC。“无喜志,有忧色”句式对称,所以在“志”后要断开,故排除B。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重点词的含义的能力。C项《兰亭集序》中“故列叙时人”的“故”是所以、因此。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有误。原文是“当是时”,意思是只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13.〖答案〗(1)智伯的军队因为救水而乱作一团,韩国和魏国从侧面攻打,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伯的军队。(2)“计划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听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二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日期就送走他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翼”,意为“从两侧”;“犯”,意为“进攻”,“众”,意为“军队”;每词1分,大意对1分;(2)“伤”,意为“妨害”;“潜”,意为“秘密地”;“期”,约定;每词1分,大意对1分。14.〖答案〗①魏桓子用肘部碰韩康子,②韩康子踩魏桓子的脚背,〖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结合语境,“知其然”是早已知道智伯可能会来攻打韩国和魏国,从前文来看,“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中,可见,智伯知道可以引水灌城的方法,而桓子与康子都想到自己的国都也会容易被河流漫灌,二人没有说话,只是“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即魏桓子用肘部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用这些细微的动作表明二人心中已然明白唇亡齿寒,智伯打败赵国就将要攻打韩魏的道理。参考译文: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一起把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作为自己的采邑。晋出公非常愤怒,想要讨伐智、赵、韩、魏四卿。四卿恐惧,于是反过头去攻打晋出公。出公逃向齐国,死在路上。智伯就立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哀公。那时候,晋国的政事都由智伯决定。智伯向韩国和魏国要土地,韩国和魏国就划分了土地给他。又向赵国要土地,而赵国没给。智伯愤怒,就率领韩国和魏国的军队攻打赵国。赵襄子于是逃到晋阳。三国围困晋阳,一年多之后,引汾河的水灌晋阳城,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中的人只能把锅挂起来做饭,交换子女来吃,但百姓都没有反叛之心。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做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呀。”魏桓子用肘部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因为汾河可以灌魏国的安邑,绛河可以灌韩国的平阳。疵对智伯说:“韩国和魏国一定会反叛的。”智伯说:“您怎么知道的?”疵说:“我是根据人之常情判断的。我们让韩、魏两国的军队跟我们一起攻打赵国,赵国灭亡之后,灾难就要落到韩国和魏国头上。现在约定战胜赵国后,三家瓜分赵国土地,(现在)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赵国投降指日可待,但是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的心思,反而有担忧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第二天,智伯把疵的话告诉了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人说:“这是小人,想为赵国游说。”二人走后,疵进来问智伯:“主公怎么能把我的话告诉那两个人呢?”智伯说:“您怎么知道的?”疵答道:“刚才我见他们一见到我就匆匆离开了,这是他们已经知道我识破他们的心思的缘故啊。”智伯没有悔改。疵请求出使齐国。赵襄子派张孟谈偷偷去见魏桓子和韩康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和魏国来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就该轮到韩国和魏国了。”二人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是担心事情没有完成而计划先泄露,那么灾祸立即就会到了。”张孟谈说:“计划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听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二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日期就送走他了。赵襄子派人在夜里杀了守堤的官吏,决开堤口,用水灌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因为救水而乱作一团,韩国和魏国从侧面攻打,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又将智伯的家族全部诛杀。赵、韩、魏三国分割了智伯的土地。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封赵、韩、魏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掉晋国,瓜分其土地。晋静公被贬为庶人,晋国灭亡。15.〖答案〗D〖解析〗D项,“尾联运用拟人修辞”错误。“想见吟魂自往来”的不是湘兰沅芷,而是诗人。16.〖答案〗①开头以写景生发,荒凉景物触动诗人遐思,诗人由眼前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中间两联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②尾联则与首联相呼应,面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情回到景,虚实结合。③整首诗由景到情,又回归到景,最后以想象的场景作结,结构圆合,情感自然流转,情韵悠长。〖解析〗此题考查的重点是“构思之妙”,不仅仅是情景结合的手法。这首诗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诗人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黍离之悲油然而生。颔联触景兴怀,诗人由眼前之景自然地联想起屈原的平生遭际,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含了悲愤及同情。颈联正面抒写对屈原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象作结。全诗风格沉郁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17.(1)重湖叠巘清嘉(巘,无法输入简体字,按照课本原字给分)(2)亦足以畅叙幽情(3)念桥边红药(4)盘飧市远无兼味(5)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6)此心吾与白鸥盟(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18.〖答案〗D〖解析〗D.“衰败”曲解文意。由原文“但在这一进程的能量逐渐耗尽后,靠发现新市场而赚快钱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需要进入精耕细作和耐心培育新的增长点的阶段。这时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就开始下降,但这其实是普遍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不值得为此而哀叹彷徨”可知,“内卷”并不是衰败,而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19.〖答案〗A〖解析〗B.“本质是一样”错,由原文“内卷被用于解释林林总总的现象,这种空泛化的使用,其实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现象与问题”可知,不同的现象本质不同。C.“不可避免”错,原文是“容易演变”,将可能变成必然性。D.“只要……就”是充分条件,原文“要打破内卷的约束,……需要更多的尝试、探索以及容错,需要和外部世界更多的建设性互动,需要马斯克式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热忱”强调的是必要条件。20.〖答案〗D.〖解析〗职场白领的返乡现象属于另辟蹊径求突破或者躺平,并非人们日常所谓的内卷。“大家日常使用的‘内卷’完全没有在回望一种发展模式的停滞,而更多是在描述一种当下之‘难’。大概是要说为了竞争,付出太多。或是说,没有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是在不断重复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来应对竞争。它混合着一种无出路、被压抑封闭之“内”的意味,与疯狂拉扯、吸入其中的“卷”的意味。”21.〖答案〗①厘清内卷的概念,区分被贴上内卷标签的不同现象与实质,避免模糊使用和空泛谈论;②正确看待内卷现象。它不是宿命而是使命,不盲目哀叹彷徨。③需要持永远开放的态度。求知若饥、虚心着愚,需要更多的尝试、探索、容错、建设性互动、丰富的想象力和热忱。④做到闯与创。打破并超越内卷。〖解析〗结合“在中国网络舆论中,内卷被用于解释林林总总的现象,这种空泛化的使用,其实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现象与问题,也导致一些属于经济生产、政治、社会主导意识方面的问题,被简化为个体或组织的心态问题”“这种模糊的使用方式,不仅无助于理解和改变现实……除了加剧社会焦虑感即所谓的内卷之外,并无其他益处”概括出应该厘清内卷的概念,区别对待不同的现象;结合“我们应当区分被贴上内卷标签的不同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具体而言,有的内卷其实是边际收益递减效应的显现”“这时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就开始下降,但这其实是普遍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不值得为此而哀叹彷徨”概括出要正确看到内卷现象;结合“要打破内卷的约束,需要永远开放的态度,需要像乔布斯所说的‘求知若饥,虚心若愚’,需要更多的尝试、探索以及容错,需要和外部世界更多的建设性互动,需要马斯克式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热忱,如此才能开创新局”概括出要保持永远开放的态度;结合“闯与创,才能打破内卷”“超越内卷,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概括出要敢闯,要勇于开创,才能打破内卷。22.〖答案〗B〖解析〗B.“这样写让原本虚构的故事更强烈地激发了读者的同情”错误,原文有“让这故事中的真实偿补这损失吧”,这说明这个故事并非虚构。23.〖答案〗①用心制作的嫁衣最终却霉烂于箱笼,象征了女主人公辛劳一生却被抛弃被鄙视的悲惨人生;②“嫁衣”隐含“为人作嫁”之意,揭示了旧时代无数劳动妇女为人辛苦、徒劳一生的共同遭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关于文章标题的含义,一般注意字面义和文章义,而文章义主要是深层含义,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本文中的“嫁衣”,从字面来看,文中的嫁衣是女主人公用心制作的,但是,最终却“锁在这箱里霉烂的是她织了整个青春的苎布啊”。本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嫁衣”的深刻意蕴,从文章来看,主要是比喻义。原文有“这十载可怕的辛劳,夺去了她的健康。在严寒的冬月,她是汗流浃背地负起沉重无情的石杵……现在不加修饰的像一个吊死鬼。不过假如这样勤劳能得到一句公平的体恤的话,假使不至无由地横遭责骂,便这样地生活下去吧”。女主人公一如嫁衣,她辛苦劳作一生,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鄙视被抛弃的命运。由此可以推知“嫁衣”的含意,用心制作的嫁衣最终却霉烂于箱笼,象征了女主人公辛劳一生却被抛弃被鄙视的悲惨人生。此外,再考虑引申义。“为他人作嫁衣裳”,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看,作品揭露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苦命运,因此“嫁衣”隐含“为人作嫁”之意,揭示了旧时代无数劳动妇女为人辛苦、徒劳一生的共同遭遇。24.〖答案〗①本文虽然以叙述为主,但无完整故事情节;②虽有中心人物,但并没有着力刻画形象;③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在叙事过程中加以抒情,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④以嫁衣为线索,串联起堂姐一生的若干片段,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文体特征及对作品赏析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对小说和散文的特征清楚。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而散文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先分析本文的人物,本文的中心人物就是女主人公,但是作者对该主人公并没有像小说那样细致刻画,因此不符合小说的特征。再分析作品的情节,小说情节讲究的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是本文没有完整的情节,因此也不符合小说的特征。接着分析本文的表达方式,小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而本文的表达方式非常灵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抒情的意味更浓郁一些,因此也不符合小说的特征。最后,本文中“嫁衣”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始终,把堂姐一生相关的片段内容串联起来,这更符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25.〖答案〗D〖解析〗①置若罔闻: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不加理睬;束之高阁:意思是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②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风景美丽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寻幽探胜: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③余音袅袅:原意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余音绕梁:原义是音乐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后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④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成竹在胸: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26.〖答案〗D〖解析〗①语序不当,“自豪感和归属感”应对调语序;②成分残缺,“齐国历史文化”缺介词。27.略福建省宁德市一级达标校五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语文基础知识(本题共8小题,1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伶聘(pīng) 朝谇(suì) 隰泮(pàng) 门衰祚薄(zuò)B.舂米(chōng) 鞶鼓(pán) 小觑(qù) 放浪形骇(hài)C.青荇(xìng) 火钵(bō) 虫豸(zhì) 流觞曲水(shāng)D.踯躅(chú) 氽水(tun) 鼠麹(qu)草 茕茕孑立(júe)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不矜名节(怜悯) 偭规矩而改错(举措)B.微风鼓浪(激荡) 群贤毕至(全,都)C.趣舍万殊(兴趣) 女也不爽(爽快)D.多谢后世人(道歉) 听臣微志(任从,应许)3.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秋以为期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君既若见录 慈父见背C.誓天不相负 更相为命D.夫孰异道而相安 空中而多窍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 ③臣具以表闻 ④名余曰正则兮⑤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⑥西当太白有鸟道 ⑦死生亦大矣 ⑧郦元以为下临深潭A.①④/②③/⑤⑦/⑥⑧ B.④⑥/②③/①⑦/⑥⑧C.①④/③⑤/②⑦/⑥⑧ D.①⑧/②③/⑤⑦/④⑥5.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今臣亡国饿俘B.得双石于潭上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仰观宇宙之大 悟言一室之内D.恐年岁之不吾与 而刘夙婴疾病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茶馆》以老北京一个大茶馆为舞台,通过各色人物个人生活的一系列变化,来展示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B.《自然选择的证明》列举了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大量具体事实和现象,这些事实和现象成为作者分析原理、阐述观点的依据。C《再别康桥》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充分体现了新月派音乐美、结构美和建筑美的“三美”主张。D.鲍照的《拟行路难》开篇以“泻水”比兴,不同凡响。以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暗示了当时人的境遇取决于门第的社会现实。7.下列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新文学是“五四”以来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白话文学,属于中国现代文学体系,主要体裁包含诗歌、小说、散文、话剧等,鲁迅的《阿Q正传》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B.“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们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C.《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D.兴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朱熹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皆使用了该种手法。8.下列对课文有关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译:在外没有什么近亲,在内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译:我想接受诏命极速赴职,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迁就私情,但官吏告诉我:不能准许我这么做。C.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译:又有清激湍急的水流,在亭子的四周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的旁边。D.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译: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波浪)激荡冲击因而发出这种声音。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9-14题。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欲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智伯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①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②;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备注〗①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②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9.下列关于《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B.《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代史家所传承。C.《史记》忠实于历史事实,一向被称为“实录”,是一部“信史”。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极高的史学、文学成就。D.全书共130篇,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记述历代帝王政绩,西楚霸王项羽虽打入成阳,号令诸侯,但没有做过皇帝,因此司马迁没有把他列入“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B.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C.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D.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的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主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鸿门宴》“沛公参乘樊哙者也”句中的“参乘”就是这个意思。B.“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的“甲”指士兵、军队,与《晋灵公不君》中“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的“甲”意思相同。C.“知臣得其情故也”的“故”指缘故、原因,与《兰亭集序》中“故列叙时人”的“故”意思相同。D.“迁”文中指放逐。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句中的“左迁”就是指贬官,降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便请求出使齐国。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4分)(2)“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4分)14.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言的动作描写语句加以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本题共2小题,9分)三闾祠①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备注〗①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将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B.颔联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人无限的同情。C.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怀着祟敬之情祭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楚地的风物人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16.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3)_____________,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4)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客至》)(5)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蜀道难》)(6)《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借用典故,道出了诗人决意归隐江湖,而不存世俗机心。(7)《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8)《离骚》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26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材料一: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写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吉尔茨使用这个概念,是要回答在印度尼西亚,人口众多的爪哇岛为何没有像距离临近的其他岛屿那样,向资本和技术密集方向发展,而是不断向劳动密集型方向发展。“内卷”要回答的是一个地区经济模式为何没有“进化”的问题。而这个词在网络上走红是因为几张名校学霸争分夺秒学习的图片,这些图以及相关的“内卷”说法在高校学生中广泛流传,用来指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有些学生通过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超出要求的努力来追求更高的分数,导致评价标准越来越高,使得其他学生陷入一种死循环,比如别人学习了5个小时,那我就要学习6个小时,即使不一定会获得更高的分数,可别人的努力还是会逼自己走入这个怪圈。内卷化其实是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表现,人们意识到,不仅是学校,职场也有内卷化现象,看到别人加班,有的人倍感压力,于是也加入加班的行列,去产出更多的工作量,即使不一定达到更高的“质”,但环境的压力也会逼自己卷进圈子里。(摘自《看天下》)材料二:在中国网络舆论中,内卷被用于解释林林总总的现象,这种空泛化的使用,其实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现象与问题,也导致一些属于经济生产、政治、社会主导意识方面的问题,被简化为个体或组织的心态问题。这种模糊的使用方式,不仅无助于理解和改变现实,反而混淆了不同现象,容易演变为一种本质论和宿命论,除了加剧社会焦虑感即所谓的内卷之外,并无其他益处。因此我们应当区分被贴上内卷标签的不同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具体而言,有的内卷其实是边际收益递减效应的显现。改革开放之初,当传统的人为割裂市场、压抑创造力的桎梏被打破之后,中国出现了一轮飞速增长,这其实是原有增长潜力的释放。但在这一进程的能量逐渐耗尽后,靠发现新市场而赚快钱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需要进入精耕细作和耐心培育新的增长点的阶段。这时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就开始下降,但这其实是普遍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不值得为此而哀叹彷徨。(摘自刘波《空泛地谈论内卷没有意义》)材料三:大家日常使用的“内卷”完全没有在回望一种发展模式的停滞,而更多是在描述一种当下之“难”。大概是要说为了竞争,付出太多。或是说,没有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是在不断重复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来应对竞争。它混合着一种无出路、被压抑封闭之“内”的意味,与疯狂拉扯、吸入其中的“卷”的意味。内卷在展示“竞争激烈”之外,还有非常明确的“无意义”“荒谬”“被困”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现在从“内卷”这个词上想要的东西——种语言的释放和发泄。这个词将我们现在的所有感受总结为资源的稀缺、竞争的激烈、竞争中人的恶意和荒谬。这当然与最初的“内卷”已经有了几乎完全相反的意义,最初导致“内卷”的原因恰恰是现状不错,模式仍可持续;而现在已经成为了模式不可持续,也没有其他选择的一种绝望。(摘自李厚辰《误用“内卷”时,我们扔掉了什么问题和视角?》)材料四:内卷化可能是全世界也包括中国都会长期面临的问题。要打破内卷的约束,需要永远开放的态度,需要像乔布斯所说的“求知若饥,虚心若愚”,需要更多的尝试、探索以及容错,需要和外部世界更多的建设性互动,需要马斯克式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热忱,如此才能开创新局。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参加2020年腾讯科学WE大会时说,人类对于脑机未来的畅想是一种“巨大的快乐与敬畏”,这种情感可以与“500年前当葡萄牙的船员在危及生命的漫长旅行结束时,发现自己看到了新世界的灿烂沙滩时所产生的情感”相提并论。闯与创,才能打破内卷。“一种文明之所以停滞不前,并不是因为进一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已被完全试尽,而是因为人们根据其现有的知识成功地控制了其所有的行动及其当下的情势,以至于完全扼杀了促使新知识出现的机会。”内卷决不是我们的宿命。超越内卷,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摘自秦朔《超越内卷,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18.下列对材料中“内卷”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吉尔茨对内卷化的定义,内卷化可理解为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不能进化也无渐进式增长阶段的现象。B.吉尔茨使用内卷这一概念,要回答的是一个地区经济模式没有“进化”的原因。C.吉尔茨所说的“内卷”和现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的“内卷”,它们的内涵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内卷就是停滞与衰败,有时候指边际收益递减效应的显现,有时候指混合着一种无出路、被压抑封闭之“内”的意味,和疯狂拉扯、吸入其中的“卷”的意味。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今大家日常使用的“内卷”,其实是一种语言的释放和发泄,是模式不可持续也没有其它选择的一种绝望。B.我们应当区分被贴上内卷标签的不同现象,尽管它们的本质是一样,但外在的呈现方式是不一样的。C.对于“内卷”概念的模糊使用,不仅无助于理解和改变现实,反而混淆了不同现象,加剧了社会焦虑感,不可避免地演变为一种本质论和宿命论。D.只要人们愿意更多地尝试、探索、容错、建设性互动,拥有非凡的想象力和热忱,就能打破内卷。20.下列不属于大家日常所说的“内卷”现象的一项是()(3分)A.文凭贬值现象:伴随硕士、博士和海归人才的增加,会有许多以前本科生能从事的工作,涌入太多的博士海归和硕士。文凭的价值逐渐降低,但很多工作,实际上是不需要如此高的文凭的。B.单位的“996”等加班现象:本来单位的工作模式是955,就是上午9点上班,晚上5点下班,一周工作5天;后来变成了“996”的工作模式,就是上午9点上班,晚上9点以后下班,一周工作6天。类似地还有10106、886、8117等被“裹挟”加班现象。C.教育界的补课现象:一开始考清北只需要650分,排名前十的人能上。后来有人去补课了,其他人为了不落后,也跟着去补课了。最后分数线提高到了700分了,而能上清北的还是只有排名前十的那些人。D.职场白领的返乡现象:北上广等大都市的职场白领们厌倦了竞争激烈而又紧张的生活,一个随着一个离开大都市大企业,回到三四线城市的家乡或者转入农村山林,加入振兴乡村的行列或者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21.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当代年轻人应该如何应对内卷现象。(4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嫁衣陆蠡想叙说一个农家少女的故事,她出嫁时有一两百人抬的大小箱笼,被褥、瓷器、银器、锡器、木器,招摇过市的长长行列照红了每一个女儿的眼睛,增重了每一个母亲的心事。但是很少人知道这些箱笼的下落和这少女以后的消息。她快乐么?抱着爱子么?和蔼的丈夫对她千依百顺么?我仅知道属于一个少女的一只箱笼的下落,而这故事又是不美的,我感到失望了。但是耳闻目见的确很少美丽的东西。让这故事中的真实偿补这损失吧。假设她年已三十,离开华美出嫁的盛典有整整十个年头了。为了某种寂寞,在一个夜晚,擎了一盏手照,上面燃着一段短烛,摸索上摇摇落落的扶梯,到被遗忘的空楼一角。那儿有大的蛛网张在两柱中间,老鼠粪随地散着,楼板上的灰尘积得盈寸。为了某种寂寞,她来这古楼的一角,来打开她多年放在这里的木箱,这箱子上面盖了一层纸,纸上满是灰尘。揭开这层纸,漆色还是十分鲜艳的呢。这原是新的木箱,放上了这寂寞的小楼便不曾被开启过,也不曾被搬动过。在这箱子的上层,是白色的和蓝色的苎布。那织入了她的整个青春啊。她自从七岁便开始织苎。在知了唱个不停的夏天,搬了小凳到窄小的巷里,风从漏斗似的巷口吹进来,她在左边放着一只竹篮,右边放了苎槽和剪,膝上放了瓦片,她织着织着竟不知有炎夏的过了一个夏天,两个夏天,七八个夏天……等到母亲说:“再织上几两,我替你做成苎布,宽的给你裁衣,窄的给你做蚊帐,全部给你做嫁妆。”她脸微赧了。现在,锁在这箱里霉烂的是她织了整个青春的苎布啊。在冬时,她用蓝线作经,白线作纬,她是累寸盈尺地织起带子来了。带子有窄的,有宽的,有白的,有花纹的,也有字的。她没有读书,但能够在带上织字。“长命富贵,金玉满堂”呀,“河南郡某某氏”呀,字呀,回文呀,还有她锦绣般的心思,都织在这带上。“妈妈,我织了许多带子了。”她有一次说。“傻丫头,等到出嫁后,还有工夫织带子么?孩子身上的一丝一缕,都得在娘身边预备的。”“将来的日子有带般长才好呢。”“不,你的前途是路般长。”这母亲的祝福不曾落在她的身上。她没有孩子。展开在她前面的希望是带般的盘绕,带般的迂回,带般的曲折。她徒然预备了这许多给孩子用的带,要做母亲的希望却随同这带子霉腐于笥底了。在这箱子的底层,还有各色绣花的衣被、枕衣、孩子的花兜、披襟和各种大小的布料。她想到绣在这上面的多少春天的晨夕,绣在这上面的多少幸福的预期,她曾用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细针逢双或逢单地数剔布绸的纹眼,把很细的丝线分成两条四条,又用在水里浸胀了的皂角肉把弄毛了的丝线擦得光滑,然后针叠针地缝上去。有时竟专心地忘了午餐或晚餐,母亲跑来轻轻拧她的耳朵,她方才把绣花绷用白绢包好,放入细致的竹篮,一面要母亲替她买这样买那样。现在这些为了将来预备的刺绣随同她的青春霉烂于笥底了。幸福的船像是不平衡的一叶轻舟,莽撞的乘客刚踏上船槛便翻身了。母亲在她出嫁后不一年便病殁了。丈夫在婚后不久便出外一去不返,说是在外面积了钱,娶了漂亮的太太呢。她为他等了一年,两年,十年了,她的希望的种子落在碗瘠的岩石上,不会发芽,她的青春在出嫁时便被折入一对对的板箱,随着悠长的日子而霉烂了。这十载可怕的辛劳,夺去了她的健康。在严寒的冬月,她是汗流浃背地负起沉重无情的石杵;在幽静的秋夜的月光中,为节省些膏火,借月光独自牵着喂粮食的猪。偶尔想到她是成了一头驴子,团团转转地牵着永远不停地磨,她是发笑了。还有四月的麦场,五月的蚕忙,八月的稻,九月的乌柏,都是吸尽她肩上的血,消尽她颊边的肉的。原是丰满红润的姑娘啊,现在不加修饰的像一个吊死鬼。不过假如这样勤劳能得到一句公平的体恤的话,假使不至无由地横遭责骂,便这样地生活下去吧。“闲着便会把骨头弄懒了啊!”这不公的诟声。“闲着便会放辟逾闲啊!”这无端的侮辱。接着是可怕的病,除了出嫁了的妹妹是没有人来她的床边的。妹妹是穷的,来去都是空手,难怪这一家人看到她来谁也不站起招呼一声。母亲留下她们姐妹兄弟四人,兄弟们都各自成家,和她成了异姓。她富,妹妹穷,她是单身,妹妹是儿女多累,这奇异的命运啊!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富家媳是受这样的折磨!当时父母百般的心计是为要换得这活人的凌迟么?她呜咽了。假如生涯是短促的话,她已过了三分之二了。假如生涯是更短促的话,那,便在目前了。所以她挣了起来,楚上这摇摇落落的扶梯,来这空楼的一角,打开古绿的锁,检点嫁时的衣裳么?箱里有一套白麻纱的孝服,原是预备替长辈们戴孝的,现在戴的为了自己,岂不可怜!伏在箱子的一角,眼泪潸潸地流下来。手照落在地上,不知不觉地延烧了拖垂着的衣襟,等到她觉得周身火热才惊慌地呼喊时,一股毒烟冒进了她的口鼻,便昏厥过去。家人听见叫喊的声音跑来,拿冷水泼在她的身上,因而便不救了。假如当时用毡子裹住她,或想法撕去她的外衣,那么负伤的身至今还活着的吧。后来据他们说是“因为她身上的不洁,冒犯了这楼里的狐仙,所以无端自焚的”。不久之前,我曾去看这荒诞无稽的古楼,楼门锁着,贴上两条交叉的红纸条。这楼中锁着我的堂姐的嫁衣。(有删改)2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细致描写了女子刺绣的用心,而刺绣最终霉烂于笥底,凸显人物的悲剧性。B.文章开头强调故事的“真实”,结尾交代女主人公是作者的堂姐,这样写让原本虚构的故事更强烈地激发了读者的同情。C.本文以女主人公打开嫁衣箱笼最终不幸烧死的事件为主体,穿插叙述了筹备嫁衣的艰辛过程和出嫁后的不幸遭遇,叙事紧凑且层次丰富。D.本文在叙事过程中,不时插入“这不公的诟声”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3.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嫁衣”的深刻意蕴。(4分)24.在某校读书社集体研读《中国现代散文选》时,有同学提出本文更像是一篇小说,不应入选该书,请你简要说明本文的散文特征、为入选作出解释。(6分)四、语言表达与运用(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6小题。(本题共2小题,6分)这几年,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之中。我曾在书店抽中过唐代仕女盲盒,也曾在陶社接受过店主陶瓷文化的科普。看似“无用”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如粒子般在生活中自由碰撞,让我感觉自在,既没有①的搁置疏离,也没有只可远观的敬畏拘束。“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中华文化含蓄而深沉,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大多要经历一个②的过程。而文化机构和大众媒体的发展,则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个通往文化“桃花源”的入口。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调和,又会赋予年轻人更多感知生活的触角。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就大多源于对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孔子在齐国闻韶,③,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晏子以羹汤、五声为例,论述“和而不同”的道理……这些都仿佛让我戴上一层“文化滤镜”,重新审视、品读、热爱这片有着千年历史底蕴的土地。不论是瓷器、家具,还是诗词、书画,每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其实都像是掌握了一种新的语言,让人能够读懂现实生活中诸多“平平无奇”外表下的内在机妙,在面对人生百态时愈发④。25.下列在文中横线处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置若罔闻 ②曲径通幽 ③余音袅袅 ④从容不迫B.①束之高阁 ②寻幽探胜 ③余音袅袅 ④成竹在胸C.①置若罔闻 ②寻幽探胜 ③余音绕梁 ④成竹在胸D.①束之高阁 ②曲径通幽 ③余音绕梁 ④从容不迫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病句修改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就大多源于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B.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就大多源于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C.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就大多源于对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D.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就大多源于对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五、写作(60分)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有人说活着总要明白: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一念放下,便能得万般自在。从此,与世界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