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

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

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

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

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如“铁生锈”和“铁易生锈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

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

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蜡烛、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

一、导入新课

师: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

学探究的方法。

二、推进新课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的“探究”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后,引发思考:

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

师:现在我们就来观察实验,解决我们的问题。

学生分组(两人一组)实验,边做实验边记录。

1.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每组学生观察分发给各个小组的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闻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蜡

烛放入水中看其是否沉入水底。

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小结]燃烧前蜡烛是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硬度较小,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各小组学生观察燃烧过程,记录燃烧现象。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放入火焰中,1秒钟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前后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的玻璃杯或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杯壁出现的现象;取下玻璃杯或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

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1)蜡烛熔化并发光发热,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从中间到两端逐渐变黑。(2)

玻璃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小结]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蜡烛熔化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火柴梗两端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玻璃

杯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

[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小结]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结论]

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圆柱、硬度小、略有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

燃着时到的现象是有水生成,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

变浑浊

熄灭后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冒白烟;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后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实验结论石蜡点燃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最高

教学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信息反馈,填写实验报告。

[总结]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

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受热时是否熔化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探究]1.对教材第13页图操作的改进。

(1)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教材图1-11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做实验的异议。

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结论:①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混浊现象不明显。

②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

3.填写实验报告

教材第13页“探究(或实验)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

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

教与板书<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观察到的现象

点燃前,

蜡结论

烛,,观察到的现象

燃'燃着时

结论

烧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后

.结论

教与反思<:«<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并从实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学生实验前,

教师要将实验的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作好预

判,以便及时应对一些突发的事件。

本节课的实验选择了蜡烛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对它

本身的构造、性质及其燃烧过程进行了探究,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兴趣高涨,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

确的方法和顺序操作,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蜡烛的固定问题、火柴梗的处理等。在课前,要安排学生

预习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及其注意事项,以便于在实验时省时省力。同时,要提醒学生边做实验边认真观察和记

录实验现象,认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教与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学会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用难用<:«<

重点正确完成实验操作过程。

难点正确得出实验结论。

教与:隹备<:«<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

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师: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生”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生2:吸入的是空气

师: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

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

二、推进新课

1.在进行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

(1)二氧化碳可以使过量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具体步骤如

下:

(1)“呼出的气体”——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

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

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

验桌上,“呼出的气体”就收集好了。

(2)另取两个空的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吸入的空气”就收集好了。

(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

3.组织学生组内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1)分别向一瓶吸入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

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后,吸入的空气瓶中无现象,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插入人体吸入的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体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

间要长。

[结论]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

[结论]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4.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实验,思考:以上实验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总结]

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少多

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多少

水蒸气少多

5.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教学版书<:«<

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人体

对,1.实验方案

2.实验步骤

空气

出r(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的

体3.结论{(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究、I(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教与反思

本节课的实验难度并不是太大,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进行自

主探究,进一步明确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同时,教师要做好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更

快更好地完成实验。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药品的取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2.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3.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

的关键。

重Q难Q<

重点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

难点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教与:隹备<

锌粒、食盐、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等药品,教科书附录I中的常用仪器及药匙、镜子、试管架等仪器(纸槽

学生自制)。

教与进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畅谈厨房中的液体与固体物质、模仿感悟倒水、倒食用油、倒醋、倒黄油、取食盐、取味精等动作。

让学生回忆家中厨房食品柜内生活品的摆放。

师: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

要场所。因此要想学好化学,就必然先要了解化学实验室。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相关图片。

二、推进新课

师: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它们是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教师利用

多媒体播放“实验室规则”图片。

指导学生阅读附录I中的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分类介绍药品的取用规则。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师: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

可用镣子(展示镶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镣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1)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

[分析]常用工具:镒子。

取用方法: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

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

(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分析]常用工具:药匙或自制的纸槽。

取用方法: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自制的纸槽,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

教师演示实验1-6和实验1—7后,让学生分组操作。

[强调]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分析]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①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②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倒还是缓慢地倒?

③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④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

师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做出具体解答:

①由于细口瓶塞子上沾有试剂,如果正放在桌面上,可能会腐蚀桌面。

②为了防止液体外洒或飞溅,试剂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应该由慢到快地倒。

③为防止试剂顺瓶口流出腐蚀标签,所以有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④有些试剂有挥发性,有些试剂吸水,还有些试剂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这些都将导致原试剂浓度发生

变化或变质,因此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紧瓶塞。

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注意事项:(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时,一般取1〜2毫升。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读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

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结论]仰视将导致读数偏小,俯视将导致读数偏大。

(4)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以用滴管。

演示:滴管的使用

注意事项:①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

帽。

②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

③滴管用过后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以备再用»

④严禁用未经清洗、润湿的滴管吸取别的试剂。

教与板书<:«<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药品的取用

’实验室安全规则

(■固体药品的取用

药品的取用<敦与反思:«<

药品的取用量筒的使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

滴管的使用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进行认真、严

谨的示范,学生要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初次接触操作较为复杂的量筒、滴管,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较多的错误,如滴管的拿法有些同学就会出

错。对待学生的错误首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事先多强调,再就是如果学生还是犯了这些错误,也要心平气和地

纠正,不可大声斥责,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巧对学习化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故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

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遵守化学实验规则和实验操作要求,形成严肃认真、

科学求实的实验态度。

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和洗涤玻璃仪器

致与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2.能正确地给液体物质进行加热。

3.学会常见仪器的洗涤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总结规律,形成一定的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F—«IIIALLfiii:«<

重点药品的加热、洗涤仪器的操作要点。

难点相关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形成

教与:隹备<:«<

酒精灯、教科书附录I中的常用仪器及药匙、镶子、试管架等仪器。

教与进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烧水做饭和洗刷碗碟是很平常的事情,相信同学们都做这些事情。但是生活中的这些经验都可

以应用到化学实验中来吗?在实验室中给物质加热和洗涤仪器时,所用的器具和生活中是不相同的,因此有些

不同的注意事项,需要我们牢记并遵守,否则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发生火灾、爆炸等危险事故。为了我们

的人身安全和实验的成功,就让我们快些来学习这些知识吧!

二、推进新课

物质的加热

(一)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或播放课件,学生讨论分析出图中提供的知识信息和技能要求。

1.引导学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处理,归纳出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加入酒精,以免失火。

(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o

(3)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酒精灯从“点灯到熄灯”的全过程。

[思考]如果酒精洒出失火怎么灭火?并分析灭火的原理。

(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与空气隔绝)

3.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实验1—9],然后分组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尝试判断各层温度高低的

方法。

4,请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到的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以及各层温度不同的验证方法和理由。

(对于火柴伸入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异常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

态度)。

(二)给物质加热

1.由瓦特观察水壶内蒸汽将壶盖冲起、掀开提出假设:

(1)若水壶内的水只有壶容积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会有什么现象?若达到五分之四又会怎么样?

(2)若将水壶的壶嘴堵上一个软木塞,并盖紧壶盖,可能有什么现象出现?

让学生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分析。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弄清实验的内容和操作要求。

学生分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3.小组汇报

(1)实验的结论;(2)四个讨论题的结果;(3)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结论]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住试管(大约距试管口

三分之一处);加热前要擦干试管的外壁;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

冷水冲洗。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材[实验1—6]进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规范操作。

洗涤仪器

1.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洗玻璃杯、碗、盘等的方法,并说说洗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2.学生自学仪器洗涤有关内容。

[思考](1)试管洗涤的一般程序;

(2)使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应注意的问题;

(3)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4)洗净的玻璃仪器如何存放。

3.让学生尝试用试管刷刷洗试管,并学会观察试管是否已经洗干净。

4.同学交流仪器洗涤的体验。

教学版书<

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和洗涤玻璃仪器

一、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2.给物质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二、仪器的洗涤

1.方法

2.标准:玻璃容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教学反思

酒精灯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最主要的热源,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使用不当可能造成危险;同样给

液体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也较多,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造成比较危险的后果。因此教师除了正确演示并严格要求

外,最好事先培训5—7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助手,让他们先掌握了正确操作,在其他学生练习时,帮老师来

巡视指导,以确保实验安全、成功。

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A.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的微粒一定是原子

B.合金的熔点低于组成其纯金属,所以焊锡的熔点一定低于锡

C.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所以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碱能使酚配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猷试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碱

2.“联合制碱法”的主要反应原理如下①NaCI+COz+NHj+HzO-NaHCOsl+NH/l②

2NaHCO3±Na2cO3+CO2T+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联合制碱法”制得的是纯碱

B.该工艺的原料是NaCl和NaHC03

C.氨盐水比食盐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

D.NaHC03比Na£03受热易分解

3.下列有关物质鉴别方案中,正确的是()

A.Na2C03,NaCl、KOH三种溶液用酸碱指示剂即可鉴别

B.Fe203>CuO、C、Fe只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

C.CaCl2,Na2cth、K2s0、三种溶液用Ba(OH)2溶液鉴别

D.(NH4)2cO3、Ca(OH)2、BaCk、HC1四种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4.如图中组线“-”表示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箭头“一”表示这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格中甲、

乙、丙、丁四种物质不符合对应转化关系的组是()

组别甲乙丙T

A组Ca(OH)2HC1C02NaOH

B组02CcoCuO

C组HC1FeCuOCuCl2

D组HC1Na2cO3AgNO3CaCl2

A.AB.BC.CD.D

5.下列过程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渍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蒸储水洗去试管内的氯化钠

D.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B.核电荷数少于核外电子数的一定是阳离子

C.粗盐经溶解、过滤、蒸发提纯后的盐是纯净物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7.下列坐标图分别表示四个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

向碱性溶液中加水

水的体积L

积I加MnCh

<7—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解

加\皿

0--------------------■

时间5

氯化

a卫

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水的质量g

D.量将足量的金属镁片和锌片分别和等质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

反应时间

8.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rBtt

-果汁

C.-;y.r自制汽水

一水

5横“

氯氧

溶海用

用大烧杯罩上两个小烧杯

B

9.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是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A.减少燃煤,使用清洁能源

B.向湖中大量抛撒含激素的饲料养鱼

C.启动大气污染强化治理督查

D.整治排放不达标企业

10.下列过程与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石墨变成金刚石B.活性炭吸附色素C.光合作用D.蜡烛燃烧

11.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电解水时,负极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在米饭上滴加碘水,呈现蓝色

D.铜片投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

12.室温下,Mg、Fe、Zn三种大小相同的金属片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其发生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

示,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消耗的金属质量;g

A.反应速率:Mg>Fe>Zn

B.消耗的金属质量:Mg<Zn<Fe

C.反应生成氢气质量:Mg>Fe>Zn

D.反应后溶液质量:Mg<Fe<Zn

13.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氮气、水蒸气和一种初中课本中出现的气体物质W,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W氧气氮气水蒸气

前质量/g6810022

反应后质量/gX458110

A.X的值应为0

B.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C.物质W中不含氧元素

D.W与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7:24

14.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物质甲乙丙T

反应前质量/g181232

反应后质量/gX262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

B.乙是反应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5.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B.C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C.D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D.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二、填空题

16.图中A是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B、C、D、E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数字“55.85”的意义是

(2)分析B、C、D、E可知:

①B、C、D粒子的共同点之一是»

②四种粒子中属于金属原子的是.

③可以相互转化的粒子是o

17.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科学。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o

(2)下图为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亚硫酸

钠(Na£Oj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o

③硒元素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山药等食物中富含硒元素。硒(Se)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硒。回答

下列问题:

A.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B.硒元素与氧、硫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它们的原子相同。

C.写出硒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o

18.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在尿素、氯化钾、磷酸钙三种化肥中,属于有机肥的是;用熟石灰

治理浓硫酸厂的污水的原理o

三、简答题

19.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水是人体营养素。检验某饮用水属于硬水还是软水。所用的试剂是;

(2)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_____性除去异味;

(3)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不同;

(4)水是重要化合物。用下图装置电解水时,a管与b管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

20.CaCk溶液和NaHCOs溶液反应生成CaCOs沉淀。为表示这个反应写出了下列两个反应方程式:

CaCL+NaHCOs—CaC031+NaCl+HCl

CaCl2+2NaHCO3—CaC031+2NaCl+CO21+H20

你认为哪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合理,并简述理由。。

四、实验题

21.下列有两组实验,请根据实验中的问题写方程式.

卖险二产生气泡哪个更快?

写出实验中“更高”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反应“更快”的化学方程式:.

五、流程题

22.某化学实验小组实验结束时,将含有CuSO,、ZnSO,、FeSO,的废液倒在废液缸里,为回收有关金属和盐,同

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回答:

(1)操作1是固体A的成分固体C是滤液1和滤液2中溶质相同,该溶质是

(2)加入物质a必须过量的原因是

(3)要检验加入的稀硫酸是否足量的方法是

(4)若实验过程中的物质损失可以忽略,最终所得硫酸锌的质量—(填或“=")原废液中硫酸锌

的质量.要计算该废液中硫酸铜质量,必须要称量—的质量.

六、计算题

23.下图为“xx”钙片商品标签图,请根据标签的有关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XX儿童咀嚼片

(50片装)

[主要画展赢、维森D

[功效]骞钙

[规格]缴发

道^>i.5g

维生素D100IU

[食用方法]嚼食:每日1片

(1)主要成分属于有机物的为.

(2)碳酸钙中钙、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3)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每片钙片中至少含钙元素的质量为。

24.为测定锌铜合金中锌的含量,取该合金放入如图盛有稀硫酸的锥形瓶中,发生反应:

Zn+H2S04-ZnS04+H21.多次实验后,取平均值所得数据如下表:

及及刖充分反应后装置及

装18和足量的稀硫酸质量反应剩余物质质量

锌铜合金质量

342.10g16.00g16.00g

若不考虑干燥剂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计算: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生成氢气的质量.

(2)该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七、探究题

25.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开展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探究。

[实验1]如图1所示,向NaOH溶液中通入CO?一段时间,用pH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绘制成的曲线如图2.

图1利用pH传感器探究Ca与NaOH溶液图2利用pH传感器探究CO?与NaOH溶液

反应装置反应实验结果

(1)反应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填“增强”或“减弱”).此现象可说明反应物中的减

少,从而证明CO?和NaOH发生了反应。

[实验2]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2)先把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推进烧瓶中,一会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这一现象

的原因是。小明认为该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与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3)要检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除了从反应物的角度外,还可从生成物的角度。实验如右图所示:

所加试剂A为,观察到的现象是,右边试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

BBDCBACDBBCDDBA

二、填空题

16.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5.85都有2个电子层EDE

17.离子得到2Na0H+S0z=Na2sO3+H2OA.34B.最外层电子数C.Se+OzW=SeO?

18.氧;尿素;污水中的硫酸与熟石灰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

三、简答题

19.肥皂水吸附分子构成1:8

20.第一个化学方程式不合理,因为CaCC>3将与HC1反应

四、实验题

21.C0z+2Na0H===Na2cO3+H2OMg+2HCl=MgCl2+H2t

五、流程题

22.过滤Cu、Zn、Fe铁粉ZnSO4将废液中的Cu"和Fe"全部置换出来取步骤④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

少量稀硫酸,若有气泡产生,则酸不足量(或若无气泡产生,则酸已足量)>固体D(或铜)

六、计算题

23.维生素D10:3:1240%0.6g

24.(1)0.4g(2)81.25%

七、探究题

25.减弱NaOH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进入烧瓶中(或烧瓶中出现喷泉等)烧瓶内C0,减少,压力变

小没有设置对照实验(或没有排除水对实验的干扰)盐酸(或可溶性钙盐/领盐或氢氧化钙/领等)溶

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出现沉淀等)Na2c。3+2HC1=2NaCl+H20+C02t(或NazCOs与相应盐或碱的反应)

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除去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选用的试剂正确的是()

A.H2(水蒸气)--浓硫酸B.CaO(CaCO3)--稀硝酸

C.C02(CO)--KOH溶液D.Ag(Zn)--FeSO,溶液

2.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与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洗洁精”能溶解油污,所以“洗洁精”可用来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B.二氧化碳能用于制碳酸饮料,说明二氧化碳显酸性

C.氧气能供给水中生物呼吸,说明氧气极易溶于水

D.金刚石可用于切割玻璃,说明金刚石硬度大

3.如图是“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C6H6)、六氯苯(化学式C6c卜)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说法正

确的是

你是不是不喜欢法宝宝了?苯宝宝多虑(氯)了

A.六氯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5

B.苯和六氯苯的碳元素质量分数相等

C.六氯苯中碳氯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六氯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氯原子构成

4.下列变化中,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A.铁水铸成锅B.积雪融化C.铁锅生锈D.瓷器破碎

5.有一物质X,分成等量的三份,分别加入到足量的Na2c溶液、Ba(N03”溶液、NaOH溶液中,产生的现象如

下表。则该物质X是下列各项中的

加入物质NaOH溶液Ba(N03)2溶液Na2c溶液

现象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出现白色沉淀产生大量气泡

A.NazSO,溶液B.HC1溶液

C.H2s0,溶液D.NaCl溶液

6.JC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

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烧杯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C.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都一定有固体析出

D.将温度升高到tzC,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

7.下列实验方案中,合理的是()

A.鉴别小、CH,、CO三种气体:分别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B.制备金属Ag:将Cu和AgCl混合后,过滤、洗涤、烘干

C.除去CaO中的CaCOs: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

D.证明BaCO3中混有BaSO“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是否有固体剩余

8.分离与提纯是获得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实验目的实验设计

A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氢钠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B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硫酸,蒸发结晶

C除去硝酸钾溶液中的少量硫酸钾加入过量的硝酸银溶液,过滤

D除去锌粉中混有的少量铜粉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AB.BC.CD.D

9.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反应原理之一是

4Ag+2H2s+02=2X+2H20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属于氧化反应B.X的化学式是AgzS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10.Oz和CO?总与我们如影随形,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2具有助燃性,而C02可用来灭火

B.空气中Oz过多无害,而C02过多会形成酸雨

C.它们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自然界里它们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转化

11.FeCL溶液常用于蚀刻印刷电路,反应原理为aFeCb+bCu=cCuC12+dX。向含溶质32.5g的FeCk溶液中

慢慢加入一定量的Cu粉,反应过程中FeCL、CuCb的质量随Cu粉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w

f

o

n

u

)

m(Cu),g

A.X为FeCkB.化学计量数c=l

C.方程式中a和b的比为1:2D.完全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25.4g

12.烧杯中盛有CuCL和HC1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滴加10%的NaOH溶液,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滴加溶液的

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080.0160.0NaOH溶港质量g

A.ab段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B.be段溶液增加80g

C.c点对应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9%

D.d点溶液显碱性

13.关于下列符号或图示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②Mg"③④

A.①表示两个氧原子B.②和④均表示阳离子

C.③和⑤所表示的微粒化学性质相似D.由⑥可知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14.说法正确的是()

A.ImolOz含有6.02X10外个氧分子

B.lmolH20中含有2mol氢和Imol氧

C.等物质的量的C02比co多一个氧原子

D.等质量的和。3,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15.为快速降低空气污染物SO2的含量,环保部门用飞机在空中喷洒X粉末,该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是2X+2S02+02

—2CaS04+2C02,X的化学式是()

A.CaC()3B.Na2cO3C.H?0D.CaO

二、填空题

16.化学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用下列五种物质的字母代号填空

A活性炭B糖类C氢气D硝酸钾E有机玻璃

(1)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是.

(2)大米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是。

(3)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4)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5)能除去水中有臭味的物质是。

17.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反应: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加入过融辅硫酸

再加少X

NaOH溶液

④一

实验一实验实验三

(1)根据实验一回答:该实验通过—的现象,验证了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2)实验二通过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氢氧化钙能反应,除需控制温度外,还需控制

、相同。

(3)实验三中,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写出三种不同类别的符合此条件的X

(4)实验二结束后,某同学将碳酸钠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