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黄沙中学高一数学理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河源市黄沙中学高一数学理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河源市黄沙中学高一数学理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河源市黄沙中学高一数学理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河源市黄沙中学高一数学理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河源市黄沙中学高一数学理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是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某地区中小学生人数和近视情况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解该地区中小学生的近视形成原因,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4%的学生进行调查,则样本容量和抽取的高中生近视人数分别为(

)A.400,40 B.200,10 C.400,80 D.200,20参考答案:A【分析】由扇形图能得到总数,利用抽样比较能求出样本容量;由分层抽样和条形图能求出抽取的高中生近视人数.【详解】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的学生进行调查,样本容量为:,抽取的高中生近视人数为:,故选A.【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概率统计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扇形图与条形图的应用,以及分层抽样的性质,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属于简单题目.2.已知扇形的弧长为4cm,圆心角为2弧度,则该扇形的面积为(A)

4cm2

(B)6cm2 (C)8cm2 (D)16cm2参考答案:A

3.已知a=log0.50.6,b=log1.20.8,c=1.20.8,则a,b,c的大小关系是(

)A.a<b<c B.b<a<c C.c<a<b D.b<c<a参考答案:B4.设集合A={x|x∈Z且﹣10≤x≤﹣1},B={x|x∈Z,且|x|≤5},则A∪B中的元素个数是()A.11 B.10 C.16 D.15参考答案:C【考点】并集及其运算.【专题】计算题.【分析】解出集合B中的不等式,然后列举出两集合中的元素,求出两集合的并集,即可得到并集中元素的个数.【解答】解:由集合A中的条件可得A中的元素有:﹣10,﹣9,﹣8,…,﹣1共10个;集合B中的不等式|x|≤5解得﹣5≤x≤5且x∈Z,所以B中的元素有:﹣5,﹣4,﹣3,﹣2,﹣1,0,1,2,3,4,5共11个所以A∪B中的元素有:﹣10,﹣9,﹣8,…,﹣1,0,1,2,3,4,5共16个故选C【点评】本题属于以不等式的整数解为平台,考查了并集的运算,是高考中常考的题型.5.已知图①的图象对应函数,则在下列给出的四式中,图②的图象对应的函数只可能是 (

)A.

B.

C. D.

图参考答案:C略6.在中,分别为角的对边,若,则的形状(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参考答案:B略7.已知的图象如图,则函数的图象可能为

A.

B.

C.

D.参考答案:C8.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关系式有几个

1)∈Q

2)0N

3){1,2}

4)={0}

A.0

B.1

C.2

D.3参考答案:B略9.某人在打靶中连续射击两次,事件“至多有一次中靶”的对立事件是A.至少有一次中靶 B.只有一次中靶C.两次都中靶 D.两次都不中靶参考答案:C【分析】至多有一次的反面是至少有两次.【详解】射击两次中靶的次数可能是0,1,2.至多1次中靶,即中靶次数为0或1,故它的对立事件为中靶两次.选C.【点睛】本题考查对立事件的概念,解题关键是掌握至少、至多等词语的否定.

10.已知向量,满足||=1,=(1,),且⊥(+),则与的夹角为()A.60° B.90° C.120° D.150°参考答案:C【考点】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分析】由题意可得||,由垂直可得?(+)=0,由数量积的运算代入数据可得夹角的余弦值,可得夹角.【解答】解:设与的夹角为α,∵||=1,=(1,),∴||==2,又⊥(+),∴?(+)=0,∴=12+1×2cosα=0,解得cosα=,∴α=120°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1.光线从A(1,0)出发经y轴反射后到达圆所走过的最短路程为

.参考答案:12.如果角θ的终边经过点(﹣,),则sinθ=

.参考答案:【考点】G9: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析】由角θ的终边经过点(﹣,),可得x=﹣,y=,r=1,再利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得sinθ的值.【解答】解:∵角θ的终边经过点(﹣,),∴x=﹣,y=,r=1,∴sinθ==,故答案为:.13.已知函数定义域为,值域为,则=

.参考答案:3略14.已知函数f(x)=Asin(ωx+φ)(A>0,ω>0,|φ|<π)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f(x)的解析式为.参考答案:【考点】由y=Asin(ωx+φ)的部分图象确定其解析式.【分析】由题意求出A,T,利用周期公式求出ω,利用当x=时取得最大值2,求出φ,得到函数的解析式,即可得解.【解答】解:由题意可知A=2,T=4(﹣)=π,可得:ω==2,由于:当x=时取得最大值2,所以:2=2sin(2×+φ),可得:2×+φ=2kπ+,k∈Z,解得:φ=2kπ+,k∈Z,由于:|φ|<π,所以:φ=,函数f(x)的解析式:f(x)=2sin(2x+).故答案为:.【点评】本题是基础题,考查由y=Asin(ωx+φ)的部分图象确定其解析式,注意函数的周期的求法,考查计算能力,常考题型.15.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1,且a2是a1和a6的等比中项,那么公差d=_________.参考答案:0或316.若总体中含有1650个个体,现在要采用系统抽样,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5的样本,分段时应从总体中随机剔除

个个体,编号后应均分为35段,每段有个个体。参考答案:5,47略17.已知函数是上的偶函数,若对于,都有,且当时,,则的值为

参考答案:1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8.计算下列各式:(1);

(4分)(2);

(4分)参考答案:(1);(2)6;19.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R,若对于任意的实数x,y,都有f(x+y)=f(x)+f(y),且x>0时,有f(x)>0.(Ⅰ)判断并证明函数f(x)的奇偶性;(Ⅱ)判断并证明函数f(x)的单调性;(Ⅲ)设f(1)=1,若f(x)<m2﹣2am+1对所有x∈[﹣1,1],a∈[﹣1,1]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考点】抽象函数及其应用.【分析】(Ⅰ)f(x)为奇函数,根据对于任意的实数x,y,都有f(x+y)=f(x)+f(y),分别令x=y=0,x=﹣y,可证得结论;(Ⅱ)f(x)为单调递增函数,根据增函数的定义,可证得结论;(Ⅲ)设f(1)=1,若f(x)<m2﹣2am+1对所有x∈[﹣1,1],a∈[﹣1,1]恒成立,只要m2﹣2am+1>1,即m2﹣2am>0恒成立.进而得到答案.【解答】解:(Ⅰ)f(x)为奇函数,理由如下:由题意知:f(x+y)=x+y,令x=y=0,得f(0)=0设x=﹣y,得f(0)=f(x)+f(﹣x)所以f(﹣x)=﹣f(x),即f(x)为奇函数.﹣﹣﹣﹣﹣﹣﹣﹣﹣﹣﹣﹣﹣﹣﹣﹣﹣﹣﹣(Ⅱ)f(x)为单调递增函数,理由如下:由题意知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设x1<x2,则f(x2)﹣f(x1)=f(x2)+f(﹣x1)=f(x2﹣x1),当x>0时,有f(x)>0,所以f(x2)>f(x1),故f(x)在R上为单调递增函数.﹣﹣﹣﹣﹣﹣﹣﹣﹣﹣﹣﹣﹣﹣(Ⅲ)由(2)知f(x)在[﹣1,1]上为单调递增函数,所以f(x)在[﹣1,1]上的最大值为f(1)=1,所以要使f(x)<m2﹣2am+1对所有x∈[﹣1,1],a∈[﹣1,1]恒成立,只要m2﹣2am+1>1,即m2﹣2am>0恒成立.令g(a)=m2﹣2am=﹣2am+m2,则,即,解得m>2或m<﹣2.故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2或m<﹣2.﹣﹣﹣﹣﹣﹣﹣﹣﹣﹣﹣﹣﹣﹣20.己知函数f(x)=loga(3x+1),g(x)=loga(1﹣3x),(a>0且a≠1).(1)求函数F(x)=f(x)﹣g(x)的定义域;(2)判断F(x)=f(x)﹣g(x)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4;(3)确定x为何值时,有f(x)﹣g(x)>0.参考答案:【考点】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专题】计算题;分类讨论;函数的性质及应用.【分析】(1)由真数大于零即可列出方程组,解出即可;(2)由F(﹣x)=loga(﹣3x+1)﹣loga(1+3x)=﹣F(x),再结合定义域即能得出答案.(3)不等式f(x)﹣g(x)>0转化为loga(3x+1)>loga(1﹣3x),然后分当a>1时和0<a<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列出方程组即得答案.【解答】解:(1)F(x)=f(x)﹣g(x)=loga(3x+1)﹣loga(1﹣3x),∴,解得.∴F(x)=f(x)﹣g(x)的定义域是(﹣,).(2)由(1)知F(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F(x)=loga(3x+1)﹣loga(1﹣3x),F(﹣x)=loga(﹣3x+1)﹣loga(1+3x)=﹣F(x).∴F(x)=f(x)﹣g(x)是奇函数.(3)∵f(x)﹣g(x)>0,∴f(x)>g(x),即loga(3x+1)>loga(1﹣3x),①当a>1时,,解得0<x<.②当0<a<1时,,解得﹣.综上所述:当a>1时,f(x)﹣g(x)>0的解是0<x<.当0<a<1时,f(x)﹣g(x)>0的解是﹣.【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及奇偶性的判断和分情况讨论思想.属于基础题.21.如图,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AD∥BC,AB=AD=AC=3,PA=BC=4,M为线段AD上一点,AM=2MD,N为PC的中点.(1)证明:MN∥平面PAB;(2)求点M到平面PBC的距离.参考答案:【考点】点、线、面间的距离计算;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分析】(1)设PB的中点为Q,连接AQ,NQ,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结合已知可得四边形AMNQ为平行四边形,得到MN∥AQ.再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可得MN∥平面PAB;(2)在Rt△PAB,Rt△PAC中,由已知求解直角三角形可得PE==,进一步得到S△PBC.然后利用等积法求得点M到平面PBC的距离.【解答】(1)证明:设PB的中点为Q,连接AQ,NQ;∵N为PC的中点,Q为PB的中点,∴QN∥BC且QN=BC=2,又∵AM=2MD,AD=3,∴AM=AD=2且AM∥BC,∴QN∥AM且QN=AM,∴四边形AMNQ为平行四边形,∴MN∥AQ.又∵AQ?平面PAB,MN?平面PAB,∴MN∥平面PAB;(2)解:在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