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 必修1-人教版高三必修1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 必修1-人教版高三必修1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 必修1-人教版高三必修1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 必修1-人教版高三必修1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 必修1-人教版高三必修1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单项选择题1.(2019·广东六校联考)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这说明西汉时期()A.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B.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C.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 D.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2.(2019·河北衡水中学)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使王国领地缩小,中央集权加强C.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扩大王国的辖区,皇权得以巩固3.(2018·江西五市八校一联)西魏诏书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惟在得人。”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这表明当时 ()A.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 B.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C.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 D.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4.(2019·安徽皖南期初)隋代在其监察机构台院设御史若干员,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从七品,主要职责为纠察朝会时百官的言行,并且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仓库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材料可用来说明隋代台院监察的特点之一是 ()A.职责广泛 B.越级行政C.位卑权重 D.独立执法5.(2018·湖南郴州质监)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秉公执法B.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C.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6.(2019·河北廊坊示范高中联考)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 ()A.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B.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C.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D.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7.(2018·郑州一模)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市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8.(2018·湖南五市十校联考)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幸,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这说明监察官选任 ()A.逐渐趋于民主科学 B.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C.不再受到皇权干扰 D.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9.(2018·广州二模)元代划分行省边界时基本不考虑山川形胜,于是出现了许多跨山越岭、逾河渡江的政区。明朝时政区划分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明代 ()A.形成了国家政治统一的局面 B.经济重心南移C.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 D.边患危机解除10.(2018·厦门二模)记述出处“(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漠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明政统宗》“(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殿阁词林记》“(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明宪宗实录》“(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西园闻见录》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11.(2018·广东深圳二模)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A.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12.(2019·湖北黄冈期初质检)据《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可知军机处 ()A.取代了内阁的职能,位高权重B.是正式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C.使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的强化D.权力巨大已经凌驾于六部之上二、非选择题13.(2018·郑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明史辑要》材料三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取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摘编自《中国历史同典》(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14.(2018·河南中原名校四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第二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B【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既有定期监察又有突击督察,既有刺史监察又有司隶校尉监察,这说明当时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西汉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是说明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郡守的履职权限的扩大,故D项错误。故选B。2.B【解析】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在汉初就已形成,A项错误;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中的吴国原本就是刘姓诸侯王,因此C项说法错误;此项措施缩小了王国的辖区,D项的说法与材料相冲突,可排除;所以本题选B项。3.C【解析】材料中西魏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出现在之前的两汉时期,A项错误;材料中西魏选才“惟在得人”,没有体现出门阀士族政治对人才选拔的垄断,B项错误;材料中西魏选才“惟在得人”,可见九品中正制重视才能,选举不全凭门第,C项正确;材料中西魏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出现在之后的隋唐时期,D项错误。4.C【解析】“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可以得出隋朝的监察员位卑权重,故C项正确。材料虽有涉及监察员的职责,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监察官员受到皇权的制约,并不是独立的,故排除D项。5.C【解析】中书省和门下省不是执法部门,A项错误;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皇权有所加强,B项错误;从材料表述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装置诏敕的封袋、用笔颜色都不敢惯用常例,说明了三省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方式或程序,无从体现民主性质,D项错误。6.B【解析】材料可知“内命”没有“经中书门下省”,说明没有经过三省程序集思广益,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排除A;“内命”“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体现了皇帝独断专行,皇权至高无上,故选B;既然“内命”不经中书门下省,说明“内命”与宰相无关,不可能实现宰相相互制约平衡,排除C;在专制皇权之下,不可能规避官吏擅权现象,排除D。7.A【解析】根据材料得出三省长官合并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执行,避免互相扯皮,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三省长官的职权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六部制内部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为了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项错误;根据史实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所沿用,D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8.D【解析】据材料监察官选任标准的演变趋势由重德到重才,重视才能不能推断出是民主和科学,A项错误;宋代以前注重德行而不是门第,B项错误;监察官的选任一直受到了皇权的控制,C项错误;据材料监察官选任标准的演变趋势由重德到重才,D项正确。9.C【解析】元代和明代都实现了国家政治统一,A项错误;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使用山川形便的原则进行划分,使得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相一致,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明代边患危机始终存在,D项错误。10.B【解析】明朝内阁不是行政机构,不掌握行政权,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不同的时代,内阁的权力不同,说明内阁权力大小要看皇帝的需要,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阁臣政治地位并不低下,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内阁首辅的意见,其他人无法改变,D项错误。11.C【解析】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主要是指废丞相、设内阁,而题干并没有提及,A项错误;明朝时朝鲜属于中国的藩属国,不是平等外交,B项错误;明朝皇帝颁赐的书籍主要是儒家经典,所以这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C项正确;朝鲜本就属于中华文化圈,所以这里说“开始接受”不正确,D项错误。12.C【解析】“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说明军机处的职权较大,军机处是皇帝处理政事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到达顶峰,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只是说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故A项错误。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军机处与六部权力的比较,故D项错误。13.(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2)作用: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