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认“陂、漪”2个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画面。

3.感受古诗炼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对语言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4.引导发现,找到自己的《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在品读诗句中,通过猜出心声,展开动作,添加角色,形成对话等方法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出的童真、童趣、童心的美好。

【教学难点】

运用阅读中提炼出的展开想象的方法,把描写美好童年的诗句改写成一段白话文,为课后小练笔的完成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回忆同类,古诗导入:

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给我们又增加了两首有关童趣的古诗,回顾以往所学:

师:我们曾经怀念过这样一种指路

(生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们曾经欣赏过这样一种垂钓

(生读):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我们曾经笑看过这样一种玩耍

(生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我们也曾经记得这样一种放飞

(生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将认识这样一个吹奏

(生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古诗《村晚》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的诗句和同类有关童趣的古诗句,温故而知新,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体会牧童不同姿态的可爱和情趣。

二、读出节奏,读出重音

1.这是一段宋代乡村美景。这段美景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名字叫——雷震。

解题:看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2.指导认字:beiyi

3.诗歌讲究音律美,除了停顿和节奏,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读出什么呢?(指名说:重音、语调)

4.学生再读。

5.指读(读出陂,浸,横,背,信口)学生评议。

教学设计意图: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好停顿。其次指导学生读好重音、读好语调的高低。在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明确目标,为找到自己的村晚,打下基础。

三、深读古诗,体会炼字

过渡:看来大家读诗已经能读出自己的味道,真了不起。可是朗读中的画面感好像还不够。下面根据注释,先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再汇报。对于你的发现,可以做批注。(小组交流,师相机指导)

(一)理解一二两句

(1)诗中“陂”意思是?

古人作诗,在一首诗中,同一个字往往不会再用第二次。但第一句七个字中,有一个字,却出现了两次?

你能从炼字的角度说说满字的好处吗?学生回答,说充分:两个“满”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草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池水满塘的美景。

(2)第二句,还有哪个字用得很好呢?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

为什么要用“衔”字呢?

师简笔画两座山,让学生画太阳位置。可以半截太阳,也完整的太阳可以贴着山。指出太阳可以落在这里,也可以落在那里,都是衔。

(“衔”写出了太阳落山时,两山像一张嘴一样,把太阳叼住了。把夕阳落山一刹那的动态景象形象的表现出来。)

(3)结合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学生总结体会:山既能衔日,也能吐月,古人用字非常精准、传神。这就是中国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寒漪(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结合《桂花雨》,全村都浸在桂花香里了。意思一样吗?(弥漫和倒映)

(4)读读一二两句,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你看到的画面:绿油油的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澄碧的池水漫上了塘岸。夕阳下,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教学设计意图:从炼字的角度让学生找出两个“满”所包含的画面;用让学生在黑板上上的简笔画上,在合适地方画太阳的方法,理解“衔”用字的精妙;用出示杜甫诗句,让学生说出山既能衔日,也能吐月,体会古人用字精准、传神,进而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这个环节,也增加了品析古诗的能力。

(二)理解三四两句:

(1)“牧童”指什么人?“归去”是去哪?“横牛背”“横”可换成什么字?预设:躺,撑,骑……

适时出示诗句、对比:袁枚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说说你的理解?(体会“横”比“骑”更加自由。)

猜一猜:体现牧童活泼可爱自由自在,除了牧童横牛背,还可以怎么说?(坐,跪,趴……)

(2)牛背上的牧童形象,是表现乡村儿童生活古诗中的典型意向,在后代画家的笔下也曾多次出现。他们姿态各异,充满童趣。在国画大师李可染的笔下,更是出现了牛背上多种姿态的牧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PPT出示《牧童图》。

大家看到的图上是?(牧童牛背)。(跪、趴、撑、坐)

学生说体会:牧童姿态不一样,但是是一样的天真可爱。同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

(3)最后一句有哪个字用得好?“信口”体会到?(牧童悠闲自得的样子。)

如果你是这个小孩,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信口吹?(疲劳,放松,吃饱)

(4)读读三四句,连起来说一说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教学设计意图:同类古诗句的对比,仍然在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准和其中的情趣,提高品词析句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大胆猜测黄牛上的牧童还有哪些姿态,再出示李可染的多幅牧童骑牛图,学生会惊喜地看到自己猜测的姿态居然都在大家的画上。猜测和观察这两个环节,在调动兴趣的同时,也很自然的让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形成了自己对古诗《村晚》的理解,形成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四、拓展想象,语言训练

1.本诗,诗中有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题是村晚,想一想:村晚在哪?说一说(根据学生所说相机补充:村晚在山衔落日中,村晚在牧童归途中,在昼出耘田的忙碌中,在滚滚麦浪中,在飞鸟投林中,在村子的小巷深处犬吠中,在悠扬无腔的笛声中,妈妈对孩子呼唤声中)

还在哪里?大家写一写。(相机贴黑板贴,齐读:村晚在落日余晖中,在炊烟袅袅中,在声声蛙鸣中,在金色的田间小路上)

2.师指着板贴总结:这里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板书)的了。你们都是诗人。大家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也就有了自己的发现。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村晚。这里又何尝不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呢!

3.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有了自己的发现。让我们绘声绘色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4.配乐站起来,读三首古诗,读出画面感。

教学设计意图:上个环节中,学生脑海中的《村晚》画面已经形成,再用“村晚在哪里?”这个问题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