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诗的创新_第1页
浅谈苏轼诗的创新_第2页
浅谈苏轼诗的创新_第3页
浅谈苏轼诗的创新_第4页
浅谈苏轼诗的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苏轼诗的创新姓名:康红磊学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学号:071171112指导教师:寇红星完稿日期:2009年4月浅谈苏轼诗的创新康红磊摘要:苏轼的”创新”,主要体现于苏轼的诗歌的方面,苏轼的诗歌,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简淡自然。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以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他将自己的人生遭遇,仕途坎坷等融入诗中,给诗坛吹入了新鲜空气,涌入了感情的波涛,使宋诗获得了新生。他的诗歌创作继承并发扬了唐朝浪漫主义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关键词:苏轼诗创新特点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家之一。苏轼在诗的创作方面,他的诗作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的戏谑讽刺诗;既有对自己生平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启人灵思的山水诗画和荡气回肠的爱情吟唱。他的诗风变化多端,他的诗清新豪健,语言平易畅达而精确简炼,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他开辟了宋代诗歌的新面貌,较之前人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创新。一、超越前人的创新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作用。他的诗有东坡体之称,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既有新鲜的比喻、多样化的风格和磅礴的气势,也有出于法度之中的新意和豪放之外的妙理。苏诗现存约2700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如果说《诗经》和《离骚》等先秦民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两条涓涓细流的话,那么,到了苏轼的时代,已经是百川交汇,形成一片浩瀚的海洋。在这个浩瀚的海洋里:“《风》、《雅》温厚和平,《离骚》怆恻浓至,东西二京,神奇浑璞,六朝俳偶,靡曼精工,唐人律调,清圆秀朗。苏轼就是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怀着“往意浩无边的理想而步入文坛的。他为了超越前人,不得不在创新上下功夫。他在自己的诗篇中,多次谈到了这一点。如他的“险韵新诗苦斗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些诗句,就反映出他超越前人的创新追求。对欧阳修创立新的文风,他表示了衷心的钦佩。除了深厚的文学造诣,苏轼又是一位书法大家,他有一些诗是专论书法技巧和奥秘的。从这些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创新思想。“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型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不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对能变法出新意的颜真卿书法大加推崇。在论述绘画时,同样也能反映出他的创新思想。如他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盖古今一人而已”。他把吴道子的画推为古今第一,主要原因就是吴道子的画能出新意。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苏轼运用各种方法来创新。其特点是“能造古人意,能造古人不到妙处”。他把熟悉的语言奇异化,或把奇异的语言通俗化,并以此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诗句。他的诗文字清新活泼,注重新颖微妙的趣味。苏轼这种处处求新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如他的许多诗篇在遣词造句上,意境风格上,都曾受过李白的影响,有些诗句甚至是从李白诗中原封不动借来的。如其《送张嘉州诗》就借用了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的原句,但是,苏轼在学李白时则“运以已法”,求新创新。纪昀在评苏轼诗时曾说:“源出李白,而运以已法,不袭其貌,故能各有千古。”他的出新意,不是有意雕琢出来的,是有感而发的自然天成,自出新意。二、苏诗的创新特点苏诗的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审美标准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上。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苏轼的许多诗篇,就是在一种背离正常的精神激动状态下写成的,而他又善于使用背离正常用法的语言,所以,他的许多诗篇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3、杂思与博学苏轼思想繁杂,儒、释、道、玄学思想兼有,非儒、非道、非佛、非玄的思想也有,东汉末的那种下层士子的绝望思想和心态也有。可以说苏轼的思想比他前代文人的思想都要繁杂。但是只有繁杂的思想,没有广博的学问,创新就会变成求怪。而苏轼则博学多才。如有人曾经把苏轼比作李白,而宋神宗则说:“不然,白有轼之才,而无轼之学。”若就才学而论,其生平之曲折自孔圣人不比;情趣之丰富当屈大夫莫至;性格之刚正则靖节先生所不及;人品之伟大似诗圣杜甫所难到;交谊之深广不短刘皇叔之度;智慧之聪睿仅次诸葛丞相之衡;审事之理性可与大唐名相魏征齐座;办案之明断可与一代青天包拯同堂。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音乐皆可称圣,精于武功和吏道,骑猎、制作、酿造、鉴物、工程设计均有造诣,甚至戏谑幽默的才能也是出类拔萃的。繁杂的思想与博学多才的有机结合,促使了苏诗创新特点的形成。4、求实态度与静空修练苏轼的文学成就,得力于他求实的治学态度和静空修练。苏轼自称《汉书》读过八遍。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目的。他提倡多读书、学而思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万卷始通神”。其弟苏辙说他读佛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茫然不见其涯也。”在考察事物时,苏轼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求实精神。他的《石钟山记》一文,就是亲驾小舟去考察石钟山为何声如洪钟而写的的一篇游记。他主张随着感情的激荡写去,构思时主张摒弃万物,要静、要空,以便容纳入宇宙的一切。他的文学成就,一方面得力于他求实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又得力于静、空的思想修练。这两者的结合而反映到文学创作中来,就促使了他创新特点的形成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