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学理论与实训全套可编辑PPT课件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第二节
货币形态的演变及层次划分第三节货币制度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一、货币的起源二、货币的本质三、货币的职能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货币的起源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第一,抽象的逻辑分析法。商品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即四种价值形态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二,具体的历史分析法。
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生,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原始社会不存在商品和货币社会劳动分工和私有制出现劳动者产品品种的单一性与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劳动者相互交换劳动产品商品生产和整个社会分工体系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货币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即货币“质”的规定性。(一)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二)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还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必要条件:1.价值的稳定性2.数量上的有限性3.普遍接受性4.供给富有弹性5.可分割性6.易于辨认与携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三、货币的职能(一)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述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二)从货币银行学角度论述货币职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价值储藏延期支付标准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货币的形态二、中国的货币三、货币层次的划分第二节货币形态的演变及层次划分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货币的形态货币形态的发展经历了:名实相符──名实不符──名实脱离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实物货币实物货币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非金属实物货币阶段和贵金属实物货币阶段。以黄金白银作为货币,几乎是所有国家共同的历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金属有以下几个特点:(1)币值稳定,便于携带;(2)价值大,易于分割;(3)不受场景、季节的影响、易于贮藏;(4)具有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二)代用货币代用货币是黄金等贵金属的替代品,代表黄金等贵金属发挥货币的职能,其本身的价值低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宋代的纸币)(三)信用货币1973年美国宣布取消了美圆含金量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代用货币也随之被信用货币取代。信用货币的主要形态有:(1)辅币(2)纸币(3)银行存款(4)支票(5)电子货币(6)信用卡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二、中国的货币
中国货币主要经历了从原始的实物货币到贝币、再到铸币、纸币等多个时期。中国最早的货币金属是铜和金两种始于西汉的白银到宋代逐渐成为主币,与铜并行流通清朝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单位“两”清光绪年间铸造了银币,单位“元”,发行纸币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制度,正式废除银本位中国当前的货币主要包括:现金(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三、货币层次的划分(一)西方国家货币层次划分的划分依据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共同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IMF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为:M0:流通中现金;M1:M0+可转让本币存款和在国内可直接支付的外币存款;M2:M1+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外汇存款+CDsM3:广义货币,M2+外汇定期存款+商业票据+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二)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现金(包含境外人民币流通量。);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准货币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三)货币数量与货币购买力
所谓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交换到的商品劳务数量的多少。在金属货币时期,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货币数量对其购买力的影响不大。在信用货币时期,由于货币本身的内在价值很小,其购买力与商品劳务的市场价格直接相关。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三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形成二、货币制度的类型三、人民币制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同家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一、货币制度的形成(一)本位货币以及货币的材料(二)货币单位(三)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四)金准备制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二、货币制度的类型
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金属货币本位制阶段和纸币本位制阶段。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当市场上金、银的比价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金币或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背离。这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就会被人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则会充斥市场。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三、人民币制度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民币的发行,标志着新中国货币制度的开端。①我国法定货币是人民币。②人民币是一种不兑现的信用纸币,是代表一定价值的货币符号。③人民币发行坚持高度集中统一和经济发行(也称信用发行)原则。④人民币是一种管理通货。⑤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
第一节信用概述第二节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第三节利息与利率第四节利率决定理论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第一节信用概述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二、信用的定义及其本质三、信用与现代经济的关系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一)信用产生人类最早的信用活动,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信用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经济范畴。信用活动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存在的;最早的信用是实物借贷。
(二)信用发展信用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发展,经历了:1.高利贷信用。2.资本主义信用。3.社会主义信用。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二、信用的定义及其本质(一)信用的定义信用是商品和货币的所有者把商品和货币让渡给需求者并约定一定时间由借者还本付息的行为。(二)信用的本质信用的本质就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1.信用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3.信用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三、信用与现代经济的关系(一)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二)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1.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第二节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一、信用形式的分类二、信用形式的演进关系三、信用工具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一、信用形式的分类(一)商业信用(二)银行信用(三)国家信用(四)消费信用(五)其他信用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二、信用形式的演进关系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①②③④⑤①银行购买国家债券②银行对已发行的国家债券办理贴现③商业票据向银行贴现④工商企业提供消费信用⑤银行提供消费信用三、信用工具信用工具是指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人或投资人权利的凭证,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前继续进行资金融通时,用来证明债权的各种合法凭证。(一)信用工具的特征1.收益性;2.风险性;3.流动性;4.偿还性。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二)信用工具分类按信用形式划分,信用工具可分为:商业信用工具银行信用工具国家信用工具社会信用和股份信用工具按期限划分,信用工具可分为:短期信用工具长期信用工具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第三节利息与利率一、利息及其本质二、利率及其种类三、利息的计算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一、利息及其本质利息是指在借贷活动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超过借贷本金的那部分货币资金。(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利息在本质上与利润一样,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资本主义的观点利息被看作资金所有者的收入。(三)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式利息是资本所有者由于借出资本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生产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二、利率及其种类(一)利率的概念利率又叫“利息率”,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的比率。(二)利率的种类(三)影响利率的因素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三、利息的计算1.单利和复利(1)单利-本金利息,利息不计息(2)复利-本金和利息都计息其中:I表示利息额,P表示本金,r表示利率,n表示时间,F表示本金与利息之和。2.现值和终值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第四节利率决定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利率决定理论二、西方经济学的利率决定理论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一、马克思主义的利率决定理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社会平均利润率就构成了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但利息率也不可能低到零。因此,利息率应该在0和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而且:(1)平均利润率,随着技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有下降趋势;(2)平均利润率虽有下降趋势,但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3)由于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因而使利息率的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二、西方经济学的利率决定理论(一)古典利率理论1.利率取决于边际储蓄曲线与边际投资曲线的均衡点;2.储蓄额是利率的递增函数:3.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二)流动偏好利率理论
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1.利率决定理论货币总需求公式:L=L1(Y)+L2(i
)式中,L1表示交易需求,L2表示投机需求,L1(Y)为收入Y的递增函数,L2(i
)为利率i
的递减函数。当L和M相交时,确定的均衡利率水平r。2.均衡利率的变动(1)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2)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3.流动性陷阱凯恩在指出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趋于无穷大。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投资、就业和产出都没有影响。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三)可贷资金理论
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均衡利率。其均衡条件为:
I+△H=S+△M
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四)IS-LM模型1.商品市场的均衡从商品市场来看,储蓄S与收入Y正相关,投资I与利率r负相关,均衡条件:S=I,得到IS曲线。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2.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货币市场来看,利率决定于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的均衡点,均衡条件:M=L,得到LM曲线。
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3.一般均衡状态下收入和利率的决定:IS=LM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第三章金融市场
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第二节
金融市场体系第三节金融市场的风险第三章
金融市场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一、金融市场的含义二、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三、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四、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功能五、金融市场分类第三章金融市场一、金融市场的含义金融市场(FinancialMarket):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以金融工具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资金供求关系的总和。
二、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第三章金融市场三、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一)交易主体(二)交易对象与交易工具(三)交易的组织形式(四)交易价格第三章金融市场四、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功能(一)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1.金融市场同其他市场之间的联系2.金融市场同其他市场的区别(二)金融市场的功能1.金融市场的微观功能2.金融市场的宏观功能第三章金融市场五、金融市场的分类(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二)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四)公开市场与协议市场(五)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六)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七)其他分类第三章金融市场第二节金融市场体系一、货币市场二、资本市场三、外汇市场四、衍生金融市场五、黄金市场第三章金融市场一、货币市场(一)货币市场的概念与特点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1年以内(包括1年)的资金交易市场,又称为短期资金市场。(二)货币市场的构成根据货币市场上的融资活动及其流通的金融工具,可将货币市场划分为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等。
第三章金融市场二、资本市场(一)资本市场的概念与特点资本市场(CapitalMarket),是指以期限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资本市场所交易的金融工具期限长;第二,交易的目的主要是为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的供求需要;第三,资金借贷量大,以满足长期投资项目的需要;第四,收益较高而流动性差,价格变动幅度大,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投机性。第三章金融市场(二)资本市场的工具1.债券2.股票3.投资基金(三)资本市场结构1.中长期借贷市场2.证券市场第三章金融市场三、外汇市场(一)外汇市场的含义及功能外汇市场是指从事外汇买卖或兑换的交易场所,或是各种不同货币彼此进行交换的场所,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汇市场的主要功能是:1.外汇买卖的中介;2.调节外汇的供求;3.宏观调控的渠道;4.保值与投机的场所。
第三章金融市场(二)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1.外汇银行;2.中央银行;3.外汇经纪人;4.非银行客户及个人。
第三章金融市场四、衍生金融市场
衍生金融市场是基础金融市场派生出来的,是以衍生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一)常见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1.利率衍生工具市场2.外汇衍生工具市场3.股票衍生工具市场4.商品衍生工具市场5.新生衍生工具市场(二)金融衍生品的功能1.金融工具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2.金融工具对金融业的负面影响第三章金融市场五、黄金市场黄金市场,是集中进行黄金买卖的交易场所。(一)黄金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二)黄金市场的构成(三)黄金市场的交易方式(四)世界主要黄金市场第三章金融市场第三节金融市场的风险一、金融市场风险概述二、金融市场风险的防范策略第三章金融市场一、金融市场风险概述(一)金融市场风险的定义及分类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导致金融工具价格变动受到的损失大小以及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二)金融市场风险的特征不确定性普遍性扩散性突发性第三章金融市场二、金融市场风险的防范策略(一)购买力风险的防范(二)利率风险的防范(三)经营风险的防范第三章金融市场第四章金融机构
第一节金融机构概述第二节
金融机构体系第三节国际金融机构第四章
金融机构一、金融机构的定义二、金融机构的功能三、金融机构的分类第一节 金融机构概述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各种法人组织。例如,银行、保险公司等。广义的金融机构则不仅包括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而且包括金融市场的监管者,以及国际金融机构。一、金融机构的定义
二、金融机构的功能在市场上筹资从而获得货币资金,将其改变并构建成不同种类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这类业务形成金融机构的负债和资产。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提供金融交易的结算服务。自营交易金融资产,满足客户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需求。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并把这些金融资产出售给其他市场参与者。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客户的投资组合。
三、金融机构的分类按照金融机构的管理地位分金融管理机构金融运行机构按照融资方式分
直接金融机构间接金融机构按照是否承担政策性业务分
政策性金融机构非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筹集资金方式分存款性金融机构非存款性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征分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一、金融机构的一般体系二、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第二节 金融机构体系(一)中央银行各国金融体系的中心和主导环节,居于特殊地位。(二)商业银行最早出现的现代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经营个人储蓄和工商企业的存、贷款,并为顾客办理汇兑结算和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一、金融机构的一般体系
(三)专业银行专门经营指定范围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特点:专门性、政策性、行政性。种类:1.开发银行2.储蓄银行3.进出口银行(四)非银行金融机构凡从事融资业务活动,又不称为银行的机构,国际惯例均称为非银行金融机构。1.保险公司2.投资银行3.投资基金4.养老或退休基金5.信用合作社(五)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是指在一国境内由外国投资者开设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合资金融机构则是指外国资本与本国资本联合投资开设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二、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业经营,相互协作。
(一)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全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包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
(二)商业银行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由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构成。(三)政策性银行1994年,我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1.保险公司我国境内的保险公司按出资人划分包括:中资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中外合资保险公司。2.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有:证券的经纪、投资与咨询、承销与保荐、自营,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等。3.信托投资公司是一种以受托人的身份代人理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我国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4.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我国的财务公司都是由企业集团内部集资组建的,是为本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筹资和融通金,以中长期金融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5.融资租赁公司是指以经营融资租赁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例如,我国的国银金融租赁公司、天津渤海租赁有限公司等。6.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指由国家出面专门设立的以处理银行不良资产为使命的金融机构。例如,我国的信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等。第三节国际金融机构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世界银行集团三、国际清算银行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四、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的。截至2022年,会员国为190个。创设特别提款权(SDR),是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PaperGold)”。基金主要来源于会员国缴纳的份额。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WBG)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国际开发协会(IDA)、国际金融公司(IFC)、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
任务: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帮助发展中国家减轻贫困,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资金来源:各成员国缴纳的股金、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以及发行债券和收取贷款利息。二、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BIS)1930年成立于瑞士巴塞尔。成员国:60家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宗旨:促进各国中央银行间的合作,为国际金融往来提供额外便利,以及接受委托或作为代理人办理国际清算业务等。资金来源:成员国缴纳的股金、向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借款、以及吸收存款。三、国际清算银行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1974年底建立,是国际清算银行的一个正式机构。1988年7月,通过《巴塞尔协议》,成为国际银行监管方面代表性的文件。
(一)亚洲开发银行(ADB)1966年11月在东京正式成立。宗旨:通过发放贷款和进行投资、技术援助,帮助亚太地区发展中成员消除贫困,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二)非洲开发银行(ADB)1964年成立。宗旨:为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协助非洲大陆制定发展规划,协调各国的发展计划,以期达到非洲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四、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三)欧洲投资银行根据《罗马条约》的规定,于1958年1月1日成立。宗旨: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和共同体内部资金,促进共同体的平衡和稳定发展。贷款对象主要是成员国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项目。(四)泛美开发银行集团1959年成立,包括泛美开发银行(IDB),泛美投资公司(IIC)和多边投资基金(MIF)三个机构。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地区性政府间开发金融机构。宗旨:促进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五章商业银行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第二节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信用创造第三节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第四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第五节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第五章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概述商业银行的概念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能为客户提供综合性、多功能服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概述商业银行的特征1.商业银行是企业2.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3.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概述商业银行的职能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商业银行概述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1)按组织形式分为总分行制和单一银行制(2)按业务结构分为全能银行制和分业银行制(3)按资本所有权分为股份制银行和独资银行商业银行概述《巴塞尔协议》概念
1975年2月成立的国际性常设跨国银行监督管理机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一系列统一银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文件的统称。商业银行概述《巴塞尔协议》的发展
1.《巴塞尔协议》Ⅰ(1)资本的构成(2)风险加权的计算(3)标准化比率的目标(4)过渡期的安排商业银行概述《巴塞尔协议》的发展
2.《巴塞尔协议》Ⅱ(1)第一支柱:最低资本的要求(2)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3)第三支柱:市场约束商业银行概述《巴塞尔协议》的发展3.《巴塞尔协议》Ⅲ(1)宏观审慎监管(2)微观审慎监管(3)过渡期的安排存款货币的信用创造
相关概念1.原始存款2.派生存款
存款货币的信用创造存款派生假设条件1.二阶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3.商业银行只保留活期存款,不保留超额准备金,没有现金漏损存款货币的信用创造多倍扩张公式D=R/r=R*1/r其中,D表示存款扩张总额,R表示原始存款,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商业银行主要业务1.资产业务2.负债业务3.中间业务4.国际业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负债业务概述1.存款负债2.借入款负债3.结算性负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资产业务的概述1.现金资产2.贷款3.证券投资业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中间业务概述1.金融服务类业务2.表外业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国际业务概述1.国际结算业务2.贸易融资3.国际信贷与投资4.国际筹资5.外汇买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原则1.安全性原则2.流动性原则3.盈利性原则4.三性原则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1.资产管理理论2.负债管理理论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1.向金融控股公司演变2.实施国际化改造3.资本补充渠道正常化4.全面的风险管理5.电子化趋势第六章中央银行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第三节中央银行的业务第四节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第六章
中央银行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过程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中央银行是瑞典国家银行。第二家出现的中央银行是英格兰银行,被视为现代中央银行的鼻祖。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中央银行产生发展的阶段初创时期(1694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扩展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强化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央银行形成的方式由私人或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演变而来直接按照中央银行制度设立的,成立之初就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责二、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一)统一银行券发行的需要(二)统一全国票据清算的需要(三)商业银行最后贷款人的需要(四)宏观调控的需要三、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一)单一中央银行制度单一中央银行制度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典型的中央银行制度形式。它是指国家设立专门的中央银行,其业务与一般商业银行的业务相分离,纯粹地行使各项中央银行职能。单一中央银行制度又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元制和二元制
⒈一元制一元制是指一国由独家中央银行及其众多的分支机构来行使中央银行职能。⒉二元制二元制是指在一国内部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利或管理机构,地方级机构受中央级机构的监督管理,但它们在各自的辖区内有较大的独立性。(二)复合中央银行制度复合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一国之内,不设立专门的中央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来行使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类银行的职能,即“一身两任”。复合中央银行制度主要存在于过去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我国在1983年以前也实行这种中央银行制度。
(三)跨国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设立共同的中央银行,通常是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国家共同设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地域相邻、经济上与某一发达国家联系密切的欠发达国家,为促进共同的经济发展,组建了货币联盟,并在联盟内成立参加国共同拥有的统一的中央银行。这种跨国的中央银行发行共同的货币,执行一致的货币政策。如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东加勒比货币联盟等设立的跨国中央银行以及欧盟成员国设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四)准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某些国家或地区没有建立通常意义的中央银行,而只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如新加坡、香港、马尔代夫、斐济等国家和地区。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和地区通常地域较小,同时又有一家或几家银行在本国处于垄断地位。四、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中央银行的权力分配结构中央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设置一、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性质的核心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一)地位的特殊性(二)业务的特殊性(三)管理的特殊性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二、中央银行的职能(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这指的是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发行货币是中央银行的首要职责。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一部分形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另外的大部分形成了流通中的现金,它们与存款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一起,共同构成了基础货币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⒈保管一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⒉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⒊充当整个金融体系的清算中心(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⒈代理国库⒉为政府提供信用⒊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四)中央银行是宏观调控的银行⒈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⒉监督和管理金融业。三、我国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总则”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我们知道,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机关,其服务对象不是企业单位和个人,而是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它的主要功能是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对全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加强金融监管,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一、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律规范、原则和分类(一)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律规范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律规范是各国的中央银行法,各国的中央银行法都是不断修改与完善的。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业务(二)中央银行的业务经营原则从总体上看,最基本的业务活动原则是必须服从于履行职责的需要在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中,中央银行一般奉行非盈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公开性和独立性五个原则中央银行具有自己独特的业务活动,不经营一般商业银行业务(三)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分类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与货币资金的运动相关,一般可分为银行性业务和管理性业务两大类:银行性业务包括:形成中央银行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资产负债业务;与货币资金运动相关但不进入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银行业务。管理性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当局所从事的业务。(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资金运用)
负债(资金来源)
再贴现和再贷款
现金发行
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
金融机构存款
金银外汇储备
财政和公共机构存款
其他资产
其他负债
资本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1.贷款业务2.再贴现业务3.有价证券买卖业务4.金银外汇储备业务
(三)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1.货币发行2.准备金存款3.政府存款4.其他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资金的支付清算和转移的业务。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票据交换清算;办理异地跨行清算;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提供跨国支付服务。三、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及必要性(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必要性第四节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内容(一)组织独立(二)目标独立(三)职能独立(四)财务独立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独立于政府各个部门和全国各个地区,在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和依法履行中央银行职责时,不受政府其他部门及地方政府、社会团体、个人的干涉。从实践方面看,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相对较弱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实行的是多目标制。当多个宏观经济目标发生冲突时,中国人民银行往往会忽略币值是否稳定,而更看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失业率的高低。其次,参与货币政策决策和咨询的组成人员缺乏稳定性。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实际任职时间较长以外,一方面行长和副行长均没有明确的任期,另一方面副行长和货币政策委员会中的多数成员变动十分频繁,而且金融专家数量太少。最后,货币政策工具刚性太强。中国人民银行经常采取当今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很少使用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即使是在制定和实施利率政策时,中国人民银行也常常是直接调整连接市场终端的金融机构对社会公众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第七章货币需求
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第七章
货币需求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二、货币需求的分类三、货币需求的决定和影响因素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业、政府)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包含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二、货币需求的分类(一)按是否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分名义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二)按货币需求的动机分主观货币需求客观货币需求(三)按货币需求的主体分微观货币需求宏观货币需求三、货币需求的决定和影响因素(一)收入水平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与收入间隔时间成正比。(二)消费倾向一般情况下,消费倾向与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三)利率水平正常情况下,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成反比。
(四)信用的发达程度一般情况下,信用发达程度与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五)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物价水平货币需求与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六)公众的预期和偏好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观因素,包括对利率的预期、对物价水平的预期、以及对金融资产的偏好。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二、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三、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四、新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货币流通规律,集中表现在其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中,即:M=P×Q/V式中:M—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P—商品价格水平;Q—流通中商品数量;P×Q—商品价格总额;V—货币流通速度。一、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
这一规律也可以表述为:“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结论:第一,货币需要量与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进而与商品价格总额呈正比。第二,货币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呈反比。马克思的分析是以19世纪金属货币流通为前提的。包括三层含义:第一,纸币无论发行多少,都能被商品流通所吸收。第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决定于流通中的纸币数量。第三,纸币的发行限于它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本身并不存在内在的价值;其价值纯粹源于其交换价值,即货币的价值是对商品和劳务的实际购买力。
(一)现金交易方程式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也称为费雪方程式。这一方程式为:MV=PT式中:M—流通中的货币量;V—货币平均流通速度;P—一般物价水平;T—所有商品、劳务的交易总量。二、古典货币数量论现金交易方程式是一个恒等式,V与T在短期内都不会变化,可以假定V/T为常数,因此P主要是由M决定。但当把P视为给定的价格水平时,这个交易方程式就成为货币需求函数:M=1/V·PT上式表明,在给定价格水平下,名义货币量与总交易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就是1/V。换言之,要使价格保持给定水平,就必须使货币量与总交易量保持一定比例关系。交易方程式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在一定时期内,为完成一定的交易规模,整个社会所需要的货币量。交易方程式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它片面的只把货币看做交易媒介,忽视了货币的其他职能。第二,商品交易并不全部都是通过货币来进行。第三,它把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仅仅归结为交易制度和技术条件,从而得出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结论。这与实际不符。第四,它认为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这一点与现实不符。(二)现金余额方程式由剑桥学派经济学家提出,也称为剑桥方程式。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罗伯逊等。该方程式为:Md=KPY式中:Md—货币需求量;P—平均价格水平;Y—社会总资源或国民收入;PY—名义总收入;K—常数,Md与PY的比例,总财富中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比例。结论:货币需求量受到价格、实际生产总量、以及人们持有货币的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剑桥学派经济学家注重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他们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的资产问题,而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困素。现金余额方程式与现金交易方程式的比较现金余额方程式现金交易方程式1强调货币的价值储藏手段功能重视货币作为媒介的功能2持有货币的比例K是变量货币的流通速度V是常数3重视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持有货币的满足程度的比较重视影响交易的金融及经济制度等因素4货币需求是指实际货币需求没有明确地区分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是从对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动机,即流动性偏好的研究出发的。流动性偏好: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三、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动机:1.交易动机2.预防动机3.投机动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L=L1(Y)+L2(r)L—货币需求量;L1—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量;L2—投机性货币需求量;Y—收入;r—利率。结论:
L1与收入成正比,L2与利率成反比。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降至一定低点之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时,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每个人只愿意持有货币,即进入了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述为:M/P=f(Yp,W;rm,rb,re,1/p·dp/dt,U)四、新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式中:M—名义货币需求量;P—一般物价水平;M/p—实际货币需求量;Yp—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W—物质财富占总财富的比重;rm—预期的货币名义收益率,rb—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re—非固定收益证券(股票)的收益率;1/p·dp/dt—预期物价变动率;U—货币的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其他因素。结论:第一,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这与恒久性收入的稳定相关,对利率变动不敏感;第二,货币需求通过货币数量影响总支出,从而转到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价格与产量上。因此,要稳定经济,就必须稳定货币供应。第八章货币供给
第八章货币供给第一节
货币供给概述第二节
货币供给模型第一节
货币供给概述一、货币供给的概念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向货币需求主体供给货币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货币供给会形成一定的货币数量,即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是一个货币区在某一时点上由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总量,即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数量,显然,这是个存量概念。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外生变量,又叫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由非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它是能够由政策决策人控制,并用于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它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供给具有外生属性,这是因为货币供给量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以外的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决定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认为,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决定的,因此,货币供给量是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只是相对的。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一)现金的供给机制中央银行向市场投放现金的渠道,一般说来,主要渠道有三:⒈对政府贷款(通常是财政当局),政府获得了现金的使用权;⒉对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获得了现金的使用权;⒊收购外汇和金银,出口商、金银持有者得到了现金所有权。(二)存款的供给机制三、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货币供给模型一、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概念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强力货币、初始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通常情况下,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如果用B代表基础货币,用C代表流通中的现金,用R代表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则基础货币可以表示为B=C+R。基础货币有三个特点:①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②派生性,即它运动的结果能够产生出数倍于它本身的货币量,具有多倍的伸缩功能;③可控性,即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它,并且通过对它的控制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货币乘数就是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Ms=k•B其中,Ms代表货币供给量,Ms=C+D,C代表现金,D代表银行存款k代表货币乘数B是基础货币,B=C+R,R代表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第二节货币供给模型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关系示意图
二、货币乘数的推导
各字母含义C:流通中的现金D: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Dd: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B:基础货币R: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法定存款准备金率e:超额存款准备金率n:活期存款在存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h:流通中的现金在存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即现金漏损率,也称通货比率根据货币定义:(8.1)(8.2)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8.3)根据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定义:根据上述字母含义,Dd、C与D的关系可写成:现将式(8.4)和式(8.6)代入式(8.3),得(8.4)(8.5)(8.6)(8.7)整理,得将式(8.8)带入式(8.5)得将式(8.8)带入式(8.6)得(8.8)(8.9)(8.10)将式(8.9)和式(8.10)带入式(8.1)得式(11)即为M1层次的货币供给模型,其中乘数K为它表示每一单位基础币的增减将引起倍货币供给量1的增减。将式(8.8)和式(8.10)带入式(8.2)得式(8.12)即为M2层次的货币供给模型,其中乘数K为它示每一单位基础货币增减将引起由以上两个乘数可以得出论,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部门共同决定的。但是,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占主要地位。(8.11)(8.12)倍货币供给量M2的增减。
资产
负债
现金B对商业银行债权A1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对政府债权A2政府财政存款L1国际储备资产A3其他负债L2其他资产A4对外负债L3
资本项目L4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三、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分析依据资产负债表的基本会计等式:A1+A2+A3+A4=B+L1+L2+L3+L4(8.13)可以推出:B=A1+A2+A3+A4—L1—L2—L3—L4(8.14)即基础货币=中央银行资产-中央银行非货币性负债和资本
(8.15)我们将式(8.14)整理可得:B=A1+(A2—L1)+(A3—L3)+(A4—L2—L4)
(8.16)
由上面的等式(8.15)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央银行非货币性负债和资本不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资产项目的变动,会使基础货币做同方向等额的变动;在中央银行资产不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非货币性负债和资本的变动,会使基础货币做反向等额的变动。(一)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方向会影响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中央银行制定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加基础货币的数量;中央银行制定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减少基础货币的数量。(二)财政收支状况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也会影响到基础货币的供给。财政收支状况会影响中央银行对政府的债权和债务之差,这一差额有时是被动变化的,有时是主动变化的。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差额的主动变化主要是指为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而引起的变化。中央银行为政府提供资金有两条渠道:一是贷款给政府以弥补财政赤字;二是购买政府债券。贷款给政府意味着赤字货币化,政府的财政赤字全部转化为增发的货币,会造成通货膨胀,通常各国都禁止这种做法;购买政府债券意味着中央银行对政府的债权增加,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差额的被动变化主要是指财政收支本身的变化。当财政收入增加时,政府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的负债增加,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就会减少;而当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时,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负债减少,或者说中央银行的资产增加,其他因素不变时,基础货币就会增加。(三)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会影响到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外净资产规模,国外净资产规模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基础货币。一般而言,中央银行资产增加的越多,负债方的基础货币增加的就越多。若国际收支顺差,则中央银行累计收购的外汇增加,央行的外汇储备增加,即资产项目增加,基础货币也会增加;若国际收支逆差,则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会减少,央行资产项目减少会导致基础货币减少。汇率制度,汇率政策,冲销干预等其他的因素也会导致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数量发生变化。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因此,从该因素看,货币供给具有外生性,是外生变量。需要说明的是,在现实的资产负债业务活动中,中央银行可以在各有关项目之间通过冲销操作来减轻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强化操作来加大对基础货币的作用。四、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分析从货币供给模型的推导可以看出,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通货比率或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与存款总额的比率。(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货币乘数减小,若基础货币数量不变,则货币供给量减少;反之,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货币乘数扩大,若基础货币数量不变,则货币供给量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商业银行的存款构成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和处所(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向变动关系。当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上升时,货币乘数就会变小,货币供给量下降;当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降时,货币乘数就会变大,货币供给量上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意愿,而这一意愿又主要取决于其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成本与收益。
影响超额准备金率的具体因素市场利率的高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导向存款外流的程度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三)现金漏损率现金漏损率也称现金比率或通货比率,其高低水平体现了社会公众持有金融资产的偏好。若现金漏损率提高,货币乘数会变小,在基础货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减少;若现金漏损率降低,货币乘数会变大,在基础货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增加。影响现金漏损率的因素主要有财富变动情况存款利率高低风险变动情况金融业的发达情况季节性因素(四)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率与货币乘数呈正向变动关系。当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比率上升时,货币乘数增大,货币供给增加;相反,当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比率下降时,货币乘数减小,货币供给减少。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率的影响因素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高低。存款利率的结构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并不能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特别是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和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率是受经济内部因素影响的变量,从这一意义上说,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是内生变量。第九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九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一节通货膨胀的一般理论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第三节通货膨胀的效应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治理第五节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第一节通货膨胀的一般理论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二、通货膨胀的度量三、通货膨胀的类型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不能将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过多划等号。不能将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划等号。不能将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划等号。二、通货膨胀的度量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是衡量城市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能反映直接影响一般民众生活状况的物价趋势。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PriceIndex,WPI)它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国民生产总额(GNP)平减指数(GNPDeflator)它是按照当年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三、通货膨胀的类型按形成原因划分需求拉动型。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由于工会力量或行业垄断引起工资水平或利润水平的提高超过物价上涨水平而推动通货膨胀。混合型。需求、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引起的通货膨胀。结构型。由于部门性经济结构不均衡引起的通货膨胀。国际传播型。又称输入型,指由于进口商品的物价上升,费用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按表现形式划分
开放型。也称公开的通货膨胀,即物价可随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自由浮动。抑制型。也称隐蔽的通货膨胀,即国家控制物价,主要消费品价格基本保持人为平衡,但表现为市场商品供应紧张、凭证限量供应商品、变相涨价、黑市活跃、商品走后门等的一种隐蔽性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按通货膨胀程度划分
爬行式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即允许物价水平每年按一定的比率缓慢而持续上升的一种通货膨胀。跑马式膨胀。又称小跑式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通货膨胀有明显感觉,不愿保存货币,抢购商品,用以保值。恶性通货膨胀。即货币急剧贬值,物价指数甚至可达到天文数字。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三、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四、结构型通货膨胀五、预期型通货膨胀六、输入型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Inflation)
经济中需求扩张超出总供给增长时所出现的过度需求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俗的说法就是“太多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使得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出了在现行条件下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其理论分析可用下图加以说明。图9-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Cost-pullInflation)
是指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的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其理论分析可用下图说明。图9-2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三、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尽管理论上可以区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但在现实生活中,需求拉动的作用与成本推进的作用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将这种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情况下的通货膨胀称为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HybridInflation)。其理论分析可用下图加以说明。图9-3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四、结构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StructuralInflation)是指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包括:需求转移型外部输入型。部门差异型。五、预期型通货膨胀
预期型通货膨胀(AnticipatedInflationorExpectationInflation)认为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作用途径包括: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提高名义利率提高对货币工资的要求六、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ImportedInflation)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通过国际传导过程,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第三节通货膨胀的效应一、经济增长效应二、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三、资源配置扭曲效应四、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紊乱效应
一、经济增长效应有益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状态。因此,政府可通过实施通货膨胀政策,增加赤字预算,扩大投资支出来刺激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有利于社会收入再分配向富裕阶层倾斜,而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会提高储蓄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出现后,公众预期的调整有一个时滞过程,在此期间,物价水平上涨而名义工资未发生变化,企业的利润率会相应提高,从而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总供给,推动经济的增长。有害论认为虽然通货膨胀初始阶段对经济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长期的通货膨胀会对经济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降低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阻碍经济的正常成长。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实际产出和经济增长既无正效应又无负效应。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观点是有害论,即认为通货膨胀是阻碍经济增长的原因。二、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
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是指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的实际收入和实际占有财富的价值会发生不同变化,有些人的收入与财富会提高和增加,有些人则会下降和减少。就收入再分配来说,在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工薪阶层和依赖退休金生活的退休人员等有固定收入者的收入调整滞后于通货膨胀,因而会使其实际收入减少;而一些负债经营的企业和非固定收入者能够及时调整其收入,因而可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就财富的再分配来看,通货膨胀时期,面值固定的金融资产如债券和票据等,其价值会下跌,而各种变动收益的证券和实物资产如股票和房地产等,其价值会增大。因此债权人是受害者,债务人是受益者。三、资源配置扭曲效应当发生通货膨胀时,特别是在非预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劳务的相对价格随之发生变化,因而资源的分配被扭曲。因此,通货膨胀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应通常是负面的。原因是:在通货膨胀中,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和扭曲,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通货膨胀会助长投机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在通货膨胀期间,为避免金融资产价值的损失,人们会尽量降低持有货币和各种金融资产的比例,并购入各种实物资产。因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通货膨胀会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环境,使购买者盲目抢购,不计质量,企业失去提高产品质量的外在压力,使经济结构失衡更为严重。通货膨胀会使实际利率下降,打击公众的储蓄意愿,使资本积累的速度降低。在通货膨胀期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往往滞后,使金融机构的正常融资渠道受阻。四、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紊乱效应
通货膨胀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还会破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甚至会引发社会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加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商品流通秩序的混乱。败坏社会风气,激化社会矛盾。助长贪污腐败,损害政府信誉。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治理一、需求管理政策二、所得政策三、收入指数化政策四、单一规则五、增加供给一、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就是政府利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操作,改变全社会的总支出,以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需求管理政策包括: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相关关系。当失业率越低时,通货膨胀率越高;反之,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就越低。图9-4菲利普斯曲线
政府在运用菲利普斯曲线制定经济政策时,首先要确定社会可接受或可容忍的最大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并将其作为临界点。如果经济处于B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低于这一点,政府不必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如果经济处于A点,此时失业率低于临界点,但通货膨胀率超过临界值。根据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在不使失业率超过临界点的前提下,以提高失业率为代价换取通货膨胀率的降低。如果经济处于C点,通货膨胀率低于临界点,但失业率超出了临界点,此时政府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使失业率降低到临界点以下。图9-5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制定宏观调控政策二、所得政策
所谓所得政策,即借助于管制手段抑制成本冲击对物价上涨的压力,阻止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为政府当局实现经济总体目标创造条件。具体包括:
工资管制利润管制工资管制是指政府以法令或政策形式对社会各部门和企业工资的上涨采取强制性的限制措施。工资管制一般是以货币工资增长率等于劳动生产率加上预期通货膨胀率作为控制工资增长的目标。政府所采取的具体办法包括:道义规劝和指导协商解决冻结工资开征工资税
利润管制是指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率或利润额实行限制措施,防止大企业或垄断性企业任意抬高产品价格,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利润管制的办法主要包括:管制利润率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三、收入指数化政策
收入指数化政策又称指数连动政策,是指对货币性契约订立物价指数条款,使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其他货币收入按照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行调整。四、单一规则----货币学派的政策
货币主义认为,政府必须首先停止扩张性的总体经济政策,将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最适当的增长率上,即采取所谓的单一规则政策,以避免货币供给的波动对经济和预期的干扰。五、增加供给----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的政策凯恩斯学派认为,总供给减少是导致经济滞胀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理经济滞胀必须从增加供给着手,对策主要包括:政府减少失业津贴的支付、改善劳动条件、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改进就业信息服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税收结构等。五、增加供给----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的政策供给学派则认为,政府税率偏高是总供给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理滞胀必须从降低税率入手,通过降低税率刺激生产力提高,从而增加供给,消除停滞膨胀的根源。第五节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一、通货紧缩的含义二、通货紧缩的分类三、通货紧缩的理论四、通货紧缩的成因五、通货紧缩的治理一、通货紧缩的含义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通常意义上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单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就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两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不仅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而且货币供应幅度下降,流通中的货币相对甚至绝对减少;三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不仅是指物价总水平下降、货币供应下降,而且伴随着经济衰退或缓慢增长。二、通货紧缩的分类按持续时间长短划分按严重程度划分按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状况划分按通货紧缩的成因划分三、通货紧缩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论述。凯恩斯于1923年在《币值变动的社会后果》一文中联系1914—1923年间英国物价水平的变化与货币政策讨论了通货紧缩问题。欧文•费雪也于1933年根据对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弗里德曼和施沃慈(1963年)认为,银行恐慌和信用收缩的产生也许加重了通货紧缩,并引发了信用危机。四、通货紧缩的成因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经济周期的变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投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展会食品供应合同3篇
- 2024年度海洋工程设备采购与海上安装合同3篇
- 2024年复印机质量保证合同3篇
- 合同模板壁纸干净
- 2024年水泥行业专利许可使用合同2篇
- fidic工程合同范例 中英
- 2024年度网络安全漏洞检测安全责任合同3篇
- 加盟自助鞋店合同范例
- 2024年度农业产业链融资担保服务合同范本3篇
- 瓷器订单合同范例
- 2024-2025学年 数学二年级上册冀教版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中建医院工程深基坑施工方案
- (高清版)DB5206∕T 140-2021 长裙竹荪种植及烘干技术规程
- Grid Coffee品牌介绍模版
- 国家开放大学《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期末模拟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 2024年下半年广东省广州越秀区总工会招聘工会组织员7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11260软件工程-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1月至7月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共2套)
- 大模型技术深度赋能保险行业白皮书2024
- GB/T 22924-2024复合肥料中缩二脲含量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