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一单元PAGE1第一单元PAGE2点典教案五年级语文·下(R版)PAGE2点典教案五年级语文·下(R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PAGE7第二单元PAGE7第二单元PAGE4点典教案五年级语文·下(R版)PAGE4点典教案五年级语文·下(R版)本单元围绕“风趣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杨氏之子》赞扬了杨氏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手指》描写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童年的发现》赞扬了孩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的精神。口语交际引导学生讲笑话,单元习作要求学生读懂漫画,写清从中获得的启示,从不同层面体现了语言艺术的博大精深。2.单元重点(1)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描写了主客双方围绕姓氏展开的一场巧妙的对话。《手指》一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和趣味盎然的语言,把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写得活灵活现。《童年的发现》则是以儿童的视角叙述了“我”九岁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有趣过程,俏皮的语言和幽默的自我调侃令人忍俊不禁。(2)看懂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编排了华君武的两幅漫画。本次习作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看懂漫画的基础上不仅要把漫画的内容写清楚,更要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学情建议学情建议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对于漫画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如何能够从风趣幽默的漫画中体会漫画的含义,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是需要进一步练习的。这需要学生进一步提高思辨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希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风趣幽默的语言中体会智慧,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教法建议教法建议1.关注读写之间的联系,有层次、有梯度地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的表达效果,再结合“小练笔“让学生进行迁移运用,加深认识。单元习作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引导学生学会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表达。2.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注意适当拓展教学资源。《杨氏之子》是文言文,要指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手指》一课要在出示图片和观察五根手指的特点的同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童年的发现》可以采用默读和自学的方式,概括作者童年的发现、探究的过程,交流阅读感。课时安排课时安排分类内容课时课文21.杨氏之子222.手指223.*童年的发现2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1习作漫画的启示2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2合计1121杨氏之子(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会写3个字,理解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的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心理。教学难点: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会写3个字,理解重点词语。(重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重点)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自由阅读。(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互相交流: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都是文言文,也叫古文。)3.互相交流:(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的意思。)(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吾)(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汝)(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用文言文可以怎么说?(孺子可教也。)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指名背诵《自相矛盾》。)5.谈话导题: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文言文文字简约,却意义深远;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6.理解课题:“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之”是“的”的意思。“子”指儿子。“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7.了解《世说新语》。《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8.简介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的主要作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9.教师范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1)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回忆以前了解的与文言文有关的知识。)2.自学生字,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理解、识记生字。梁诣禽3.教学重点字。(1)“曰”不能写成“日“,注意“惠”和“禽”的结构和笔画顺序。(2)两个多音字要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仓i”,二是“应声”的“应”读"ylng"o4.检查学习效果,教师相机指导。三、再读感知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件事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四、指导朗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节奏。2.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3.教师领读,学生再读。五、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PAGE7第二单元PAGE7第二单元PAGE4点典教案五年级语文·下(R版)PAGE4点典教案五年级语文·下(R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重点)2,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难点)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二、再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讲述这个故事。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语句一: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1)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①杨氏子是梁国人,他只有九岁,比我们大家还要小。②“甚”是“非常、很”的意思。“惠”是通假字,同“慧”。“甚聪惠”的意思是很聪明,非常聪明。(2)你是怎样读懂上面词语的意思的?(看注释、结合所学知识、查字典)(3)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甚)为什么?(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5)朗读指导:读出杨氏子的聪明,读出对杨氏之子的喜爱。(6)教师小结: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板书概述:杨氏之子很聪明)语句二: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1)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孔君平是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原名孔坦,字君平。曾为太子舍人,累迁廷尉,所以也称孔廷尉。)(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访小孩的父亲)“诣“是什么意思?(拜访。)(3)“乃”是什么意思?(就,于是。)“其”是什么意思?(他,指杨氏子。)(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5)从这句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从孔君平来拜访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君平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君平与孩子很熟。)(6)自由朗读。语句三:为设果,果有杨梅。(和吊实例: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孩子待客)(1)“设”是什么意思?(端来,摆上。)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可知,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可以看出孩子很有礼貌。)(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3)读一读,读出杨氏之子的可爱,读出对热情好客的杨氏子的赞扬。语句四: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此”是什么意思?(这,这里指杨梅。)“示”是什么意思?(给……看。)“未闻”是什么意思?(没听说过。)“夫子”是什么意思?(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2)句子中的“家禽”是什么意思?(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禽”指家中的鸟。)(3)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你能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音吗?(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氏,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有趣。)(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说说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幽默。)(板书巧答客问: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6)指导朗读,分角色表演朗读,读好人物对话。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三、互相交流1.体会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氏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以为“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却听出来了,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杨氏子的言外之意是“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足见杨氏子的聪慧。2.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自由发言)3.比晓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孔雀是君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未闻”是没有听说过的意思,用上这个词,整个句子显得委婉。第一句显得太生硬了。(2)“夫子“一词表现了杨氏子有礼貌。4.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思考了很长时间吧?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预设:没有,杨氏子“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思维就、机智幽默、有礼貌。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迅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四、课文主旨本文通过写梁国杨氏之子妙答宾客的故事,赞扬了杨氏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板书风趣机智)五、课堂小结杨氏子年仅九岁,就如此聪慧,他的表现的确让人称赞,更让我们感受到智慧、幽默、委婉地说话是一门学问。同学们,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会杨氏之子应答语言的巧妙。教师在引导学生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节奏朗读文章,同时通过问答的形式进行疑难解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法的迁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把握课文内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宜过多。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注意有的放矢地引导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22手指(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写15个字,认识多音字“薄”,理解重点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五根手指的作用,能展开联想,了解五指分别代表了生活中的哪些人。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4.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教学重点:理解字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写15个字,认识多音字“薄”,理解重点词语。(重点)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激趣:俗话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足见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手呢?请把你们的手伸开,仔细观察自己的双手。2.相互交流:同学们,你们觉得哪根手指最好看,哪根手指最有用?(学生自由发言。)3.导入课题:对于五根手指的美丑和作用,同学们的说法各异。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著名作家丰子恺是怎么说的。4.简介作者丰子恺(1898年一1975年),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石门镇)人。我国现代画家、作家、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丰子恺绘画鲁迅小说》等,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二、初读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1)默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重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生字,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会认字:拇弦掀搔窈窕秽轧拧纽仓薄庸憎会写字:拇搔痒秽轧拧螺纽扣貌仓渺享庸憎3.理解词语。堂皇:形容气势宏大。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养尊处优: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文中指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的优裕环境。姿态:姿势;样儿。窈窕: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秽物:肮脏的东西。消受:忍受;禁受。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三、再读感知1.指名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2.互相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预设:本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3.瞧课文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总写)第二部分(第2至5自然段):具体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分写)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点明阐述的道理“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总写)4.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读完这篇课文,我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四、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和词语,并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结构。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PAGE8第二单元PAGE8第二单元PAGE4点典教案五年级语文·下(R版)PAGE4点典教案五年级语文·下(R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五根手指的作用,能展开联想,了解五指分别代表了生活中的哪些人。(重点)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重点)3.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难点)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字词,并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了解作家丰子中岂笔下的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二、品读课文(一)品读课文,认识手指。1.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手指特点的语句。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1)大拇指的特点: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2)食指的特点: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3)中指的特点: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4)无名指和小指的特点: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介绍五根手指的,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1)大拇指:①作者是怎样介绍他的特点的?(指名多个学生发言。)例如拉胡琴……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以举例的方式写出了大拇指的吃苦耐劳,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做什么事都愿意出力的无名英雄,再以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他踏实、忠诚却不好大喜功的特点。②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拇指的肯吃苦?(“死力““拼命“"用劲“)⑵食指:①作者是怎样介绍他的特点的?(指名多个学生发言。)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终是要他主干的。这几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特点。②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特点?(“全靠”“都要”“最多”“机敏”“必须”“主干”)③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食指的重要性。(3)中指:①作者是怎样介绍他的特点的?(指名多个学生发言。)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中指所处的地位最优,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曲线优美”“养尊处优”。这几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②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特点?(“曲线优美”“养尊处优”)③启发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观察自己的中指,感受中指的特点。(4)无名指和小指:①作者是怎样介绍他们的特点的?(指名多个学生发言。)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很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②启发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做一些动作,观察自己的无名指和小指,感受他们的特点。(5)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三、读文明理1.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预设: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2.作者从“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感悟其中的道理。(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最后一段说明的道理。小结:大拇指做吃力的工作,食指做危险、复杂的工作,中指扶衬大拇指、食指工作,无名指、小指在丝竹管弦上会被重用。大拇指吃苦耐劳,不显摆,像是生活中那些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人;食指很机敏,敢于冒险,像生活中的探险家、领头人。五根手指虽然各有不同,但“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四、课文主旨本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五、课堂小结本文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的形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课的重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蕴含的道理;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通过讲授和小组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有了整体的把握,学习目标基本达成。不足之处:教师应当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利用好课本上的插图,更加充分地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仔细观察,学习作者阐明观点的方法,体会文中风趣的语言,增强语言积累。针对课后的小练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写作,并进行评改、展示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3*童年的发现(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弄清楚“我”是怎样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的。教学重点:理解生字词,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的大胆想象。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重点)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你们的童年一定也曾发生过让你们至今都难以忘怀的趣事吧!你们童年时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呢?(我发现了山洞里的一个小秘密;我发现鸡经常吃一些小石子;我发现在下雨前夕蚂蚁们会搬家;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我发现雨过天晴时天空会有彩虹……)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都发现了不少有趣的现象,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的发现》看看作者在童年发现了什么。(板书童年的发现)2.简介作者费奥多罗夫:苏联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其编著的资料集《伊•伊•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识记生字。会认字:胚祸患赋痴绞嘿伊娜窘3.理解词语。澄澈:清澈透明。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运转自如:指活动不受阻碍,运动得非常熟练自然。绞尽脑汁:费尽脑筋。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三、再读感知1.学生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预设:本文记述了“我”由寻梦而发现胚胎发育规律,但因在课堂上发笑而受到惩罚的事。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4.想一想本文是按照什么I质序记叙的,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又写了什么。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有一次“我”因想起了自己的发现而笑出了声,却受到了惩罚。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先是好奇梦中飞行是怎么回事,然后好奇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最后思考母亲怀胎为什么是9个月。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第19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六年级时在一次生物课上,因想到“我”的发现而发笑,却被误会、惩罚。“我”也因此明白了一个道理。5.读了文章,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预设:“我”是个幽默、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四、课堂小结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给自己招来麻烦,但依然希望大家对世界充满好奇、善于发现、勇于探索。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思考,坚持不懈地勤奋钻研。PAGE3第二单元PAGE3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2.体会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弄清楚“我”是怎样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的。(难点)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看看作者童年时到底发现了什么,又是怎么发现的。(板书童年的发现)二、细读文本(一)指导品读。[板书概括叙述:童年的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1.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1)“我”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2)“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可是生物学家研究的大课题、大难题啊!有些生物学家费尽毕生心血也不一定能有这个发现,可一个九岁的孩子却发现了,这太令人惊讶了。(3)本文运用了倒叙手法,开头就制造了悬念,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激发了阅读兴趣。(4)谈话过渡:如果这个发现是从书上看来的,是爸爸妈妈或老师告诉他的,那还可以理解,而“我”偏偏说,“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同学们,你们相信吗?让我们继续阅读后面的内容,了解“我”是怎样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说说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身的体会。(二)指导品读。(板书具体叙述)1.梦中飞行,引发思考。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再谈谈自己的体会。(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体会到了“我”梦中飞行时的快乐和惬意。(4)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想一想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身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5)谈话过渡:“我”发现自己在梦中飞行,并且得知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疑问,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我”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板书梦中飞行产生疑惑)2.师生对话,求解疑问。(1)“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老师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老师是怎样解答的?(学生自由发言)(2)读一读,并思考老师给出令“我们”满意的答案了吗?(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3)教师小结:“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老师都快招架不住了,于是说:“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老师虽然没有解释清“我们”所有的疑问,但和老师的这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板书老师解释继续追问)(4)朗读指导:“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5)谈话过渡: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因此“我”更加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3.绞尽脑汁,惊人发现。(1)谈话引导:“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引导“我”进一步探究、思考,最终有了“发现”。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是怎样寻找答案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眼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①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②教师小结:课文中有两个词写出了“我”寻找答案时的执着和努力——“痴迷”“翻来覆去“。③学生交流:“我”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学生发言,教师小结。)(2)“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①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的含义。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③教师小结:要联系上文理解句子,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等词语体会发现这个规律的不容易,从而体会发现规律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④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板书绞尽脑汁发现规律)(三)指导品读。(板书得到证实:老师的讲解“我”发笑被驱逐)1.证实发现。(1)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发现是怎样被证实的。又过了三四年……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2)引导交流: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这“笑”没有丝毫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因为在当时,对于同学和老师们来说,人的发育是一件神秘又严肃的事情,老师认为这件事应当以严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