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版)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版)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版)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版)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史料实证)1.下列所示内容共同反映了清朝(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C.思想文化的发展 D.海外贸易的兴盛【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开荒执照》是清朝土地开发的重要凭证,《耕织图》描绘了中国古代美好的小农经济图景,《前门街市图》描绘了城市经济繁荣的景象,因此三幅图反映了清代社会经济繁荣发展,A项正确;民族文化交融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清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小说、戏曲等,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清代闭关自守,海外贸易兴盛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史料实证)2.票号”也称为“票庄”或“汇兑庄”,是古代一种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的机构,广泛开设于乾隆时期,便于货币的流通.这从侧面说明了清朝前期(

)A.农业发展很快 B.商业很发达C.手工工场很成熟 D.人口快速增长【答案】B【解析】据题干“票号”也称为“票庄”或“汇兑庄”,是古代一种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的机构,广泛开设于乾隆时期,便于货币的流通”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乾隆时出现的在全国各地开设的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便于货币流通的机构“票号”,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清朝前期的商业发展情况,农业发展很快,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清朝前期的商业发展情况,手工工场很成熟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清朝前期的商业发展情况,人口快速增长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史料实证)3.《盛世滋生图》是研究乾隆盛世的重要史料,画中“商贾辐转百货骈阗[piántián]”,该画可以佐证清朝前期(

)A.人口增长迅速 B.商品经济繁荣C.地域商帮出现 D.边疆治理稳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1225厘米,它完整地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反映了苏州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商贾辐转是指商人像辐条一样聚集,多用来形容市场等销售地点热闹非凡,不能说明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排除A项;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清朝时以晋商、徽商、粤商、秦商、山东商帮、苏南商帮、浙江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河南商帮等十大商帮为主。题干中没有涉及相关信息,排除C项;根据不同边疆地区的情况,清政府通过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册封等形式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历史解释)4.虽然从明朝中期至清代,全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宋元时粮食丰裕的江南地区,从明代中期以后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一变而为“湖广熟,天下足”了。江南地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经济作物种植区域扩大C.农民脱离生产 D.水灾严重耕地面积减少【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一变而为‘湖广熟,天下足’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土地让位于经济作物,导致江南地区粮食匮乏,而自然条件优越的湖广之地成为新的粮食产区,B项正确;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口增长过快无关,排除A项;无论种植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需要农民从事生产,因此农民脱离生产说法错误,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从种植粮食为主变成种植经济作物为主,无法得出当时水灾严重耕地面积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史料实证)5.河南北舞渡在清代是商业名镇。乾隆年间,此处“秦晋吴楚商贸往来,陆行者易舟,水行者易车”。道光年间,“花、煤、粮各行户尚有本地人充当,余则全系西商(山西、陕西商人)。”这主要反映了清朝时期(

)A.商帮垄断了商业贸易 B.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C.陆路水路交通较发达 D.出现成熟手工业工场【答案】A【解析】据题干“河南北舞渡在清代是商业名镇。乾隆年间,此处“秦晋吴楚商贸往来,陆行者易舟,水行者易车”。道光年间,“花、煤、粮各行户尚有本地人充当,余则全系西商(山西、陕西商人)。”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江南的微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商帮垄断了商业贸易,没有体现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经济方面,陆路水路交通较发达是交通方面,排除C项;清朝出现成熟手工业工场,但是不能反映题干中商帮垄断了商业贸易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唯物史观)6.清代中期,苏州织机的总数比明代后期至少增加了7倍,增至12000部以上,总共需要工人6万人,加上管理维修等各道工序,人员合计达到大约10万人。这说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的彻底废除 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开始出现C.江南地区手工业迅速发展 D.男耕女织在江南地区的流行【答案】C【解析】据题干“清代中期,苏州织机的总数比明代后期至少增加了7倍,增至12000部以上,总共需要工人6万人,加上管理维修等各道工序,人员合计达到大约10万人”和所学知识可知,苏州织机数量和从业人数上都有大幅度的增加,这正是手工业迅速发展的表现,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的传统政策,一直持续到清朝后期,排除A项;雇佣关系在纺织业开始出现是在明朝的中后期,且题干所给材料并不是雇佣关系开始出现时期的表现,排除B项;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的特点,题干所给材料所叙述的并不是农业而是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史料实证)7.明清时期,“汉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盐)商典库,咸数十处,千樯万舶之所归,货宝奇珍之所聚,洵为九州名镇”。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边疆地区的经营开发C.商品经济的活跃 D.水陆交通的四通八达【答案】C【解析】据题干“明清时期,“汉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盐)商典库,咸数十处,千樯万舶之所归,货宝奇珍之所聚,洵为九州名镇”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情况,而不是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汉镇”不属于边疆地区,无法得出边疆地区的经营开发,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情况,水陆交通的四通八达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史料实证)8.“清朝人在耕作时首先给耕地合理的施肥,然后把土地翻耕到一定的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材料说明清朝农业发展得益于(

)A.优越的地理环境 B.统治者的重视C.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D.高产作物的引进【答案】C【解析】据题干“清朝人在耕作时首先给耕地合理的施肥,然后把土地翻耕到一定的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可知,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农业上的精耕细作,没有涉及到“优越的地理环境、统治者的重视、高产作物的引进”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时空观念)9.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史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图②里的各类史料都反映了中国古代(

)A.畜牧业的发展 B.商业的发展 C.手工业的发展 D.农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信息“集市、西夏货币、北宋交子是最早的纸币、清北京前门贸易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内容都与商业相关,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B项正确;图片“集市、西夏货币、北宋交子、清北京前门贸易情景”都与商业相关,没有涉及畜牧业的发展,排除A项;图片“集市、西夏货币、北宋交子、清北京前门贸易情景”都与商业相关,没有反映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图片“集市、西夏货币、北宋交子、清北京前门贸易情景”都与商业相关,没有反映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时空观念)10.“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业、棉织业所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A.宋元时期 B.隋唐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等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项正确;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但是还没有出现早起工业化的现象,排除A项;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但是与“早期工业化”现象不符,排除B项;五代十国时期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政局混乱,制约了经济发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史料实证)11.“1776—1910年间引种玉米的州府的份额增加了46.7%,此期间玉米贡献了中国人口增长的18.7%。”这两个数据说明了(

)A.玉米的引进使我国人口压力有所缓和 B.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开始对外传播C.我国的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引种玉米对我国人口和经济增长的作用【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1776—1910年间引种玉米的州府的份额增加了46.7%,此期间玉米贡献了中国人口增长的18.7%。”材料可知,玉米在中国的推广促进了人口的增长,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玉米推广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并未提及缓和人口压力,排除A项;这一时期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开始对外传播说法错误,玉米在明代就已引进我国,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其他农作物的数据,因此无法说明我国的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史料实证)12.清嘉庆《汉中府志》记载:“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玉米),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这反映出当时汉中地区(

)A.坚持种植传统作物 B.缓解了粮食短缺危机C.耕地的利用率降低 D.高产作物种植较广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玉米),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可知,材料说明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高产作物种植较广泛,D项正确;由大量种植粟谷改为广泛种植包谷,排除A项;缓解了粮食短缺危机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高产作物种植较广泛,与耕地的利用率降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家国情怀)13.清朝时期从外国引进并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A.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 B.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C.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D.促进清朝农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清朝时期从外国引进并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可知,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有利于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解决的是国内问题,与海外贸易的繁荣无关,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说法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表述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促进清朝农业的发展,表述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史料实证)14.下面两幅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

)耕织图(局部)清朝开荒执照A.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和商业发展C.江南已成为鱼米之乡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耕织图》局部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农业发展;《清代开荒执照》说明清朝前期鼓励垦荒,鼓励垦荒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不能反映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地区,无法得知江南已成为鱼米之乡,排除C项;材料强调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无法反映城镇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二、综合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清朝前期我国耕地面积统计简表年份1661168517241766耕地面积(公顷)5493576607843068379147414495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1736一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中,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答案】(1)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进一步推广。(2)变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朝一统全国,社会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面积。(3)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进一步推广。(2)变化:根据图表信息“1661年耕地面积5493576公顷”到“1766年耕地面积7414495公顷”可以看出清朝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朝一统全国,社会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面积。(3)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1736一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三“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下图材料二在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清中期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1)从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我们分别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简要说明两者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答案】(1)图一:清朝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图二: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