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规程》_第1页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规程》_第2页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规程》_第3页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规程》_第4页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3.120.20

A00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XXXX—2020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indoorairqualitymonitoringsysteminpulicbuildings

2020-XX-XX发布2020-XX-XX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TXXXX—2020

II

DB32/TXXXX—2020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1总则

1.0.1为保证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保护人员健康和安全,有序开展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工

作,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商场、餐厅、医院、学校、电影院、客运站场等公共建筑的

人员密集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既有建筑改造、其他类型建筑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可参照本

规程。

1.0.3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和江苏省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2术语

2.0.1室内空气质量indoorairquality

室内空气质量是对与室内空气环境中相关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素给人员身体健康和心理感受造

成影响的综合性描述

2.0.2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indoorairqualitymonitoringsystem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是通过安装的各类监测仪表或传感器,能连续自动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指

标,并上传至接收终端可查看和对公众显示发布的系统,其中应包括监测和公告两部分功能。

2.0.3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场所denselypopulatedenclosedspaceinpublicbuildings

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场所主要指同一时间内聚集人数超过50的公共建筑场所。

2.0.4数据集成中心dataintegrationcenter

数据集成中心是通过传输网络与自动监控设备连接,并对其发出查询和控制等指令的数据接收、处

理和管理系统。

2.0.5数据采集仪dataacquisitioninstrument

数据采集仪是从系统外部采集数据并输入到系统内部的数据接口设备,被采集的数据是已被转换为

电讯号的各种物理量,可以是模拟量,也可以是数字量。

2.0.6集成式数据采集仪integrateddataacquisitioninstrument

集成式数据采集仪是指将多个或者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模块集成于一体的设备。

3基本规定

3.0.1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场所应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应在建筑主要出入口和各楼

层实时公告。非人员密集但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公共建筑场所宜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其

他有监测室内空气质量需求的建筑场所可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3.0.2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与功能、使用要求、温湿度特点、环境空气情

况、建筑围护结构特征、能源状况等,结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环保、节能等政策、方针,通过经济

1

DB32/TXXXX—2020

技术指标分析比较确定。

3.0.3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应满足设计、施工、调试、验收及运营的要求,当有特殊要求时,应在

监测系统文件中加以说明。设有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公共建筑中,应设有监测系统等所需安装、操

作和维修的空间或在建筑设计时预留安装维修的空间。

3.0.4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应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抽检。

3.0.5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宜设置扩展功能,如噪声、照度、平均辐射温度等建筑物理参

数,或可与设置扩展功能的系统相兼容。

3.0.6应保障监测系统的数据安全,并符合保密规定。

4监测指标

4.0.1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应包含二氧化碳、PM2.5、PM10、甲醛。条件允

许时,可包含臭氧、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氨、氡、微生物等。

4.0.2非人员密集但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公共建筑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应包含PM10、

PM2.5、甲醛,宜包含二氧化碳,条件允许时,可包含臭氧、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氨、氡、微生物等。

4.0.3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应包含一氧化碳。

4.0.4有特定污染物的特殊空间,宜对相应污染物指标进行监测。

4.0.5室内物理环境监测指标应包含温度、相对湿度,可包含平均辐射温度、黑球温度、噪声、照度

等。

5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监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建筑场所用途、空间、污染物类别和空调通风气流组织形式确定,

应能反映建筑室内空气的污染情况。

5.1.2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传感器能自动或根据人工指令将采集的信息发回数据集成中心;

2具备室内主要污染物浓度超标实时报警功能。

5.1.3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连续运行1年后宜进行性能校验,PM10、PM2.5、二氧化碳、甲醛、TVOC

传感器连续运行半年后宜进行性能校验。当传感器性能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及时更换。

5.1.4新建建筑里的监测系统优先使用有线方式传递信号,既有建筑宜采用无线方式传递信号。

5.2监测点布置

5.2.1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点数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点数设置

房间使用面积监测点数(个)

(m2)

2

DB32/TXXXX—2020

<50不少于1

≥50,<200不少于2

≥200,<1000不少于3

≥1000≥1000m2的部分,每增加1000m2增设1,

增加面积不足1000m2时按增加1000m2计算

5.2.2监测点位置要求如下

1应布置在空气流通且能反映被测空间空气状态的位置;

2宜安装在距离地面高度0.5m~1.5m之间,或靠近回风口处;

3应避开强电磁感应干扰;

4应具有良好信号强度,确保无线监控仪器具有良好稳定的通信;

5应避开通风口或通风道等风速高的区域;

6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冷、热源的直接影响,距离冷、热源应不小于0.5m;

7当设置多个监测点时,监测点的位置应能反应监测空间的污染物分布特征。在没有源分析和CFD

计算时,应平均分布在被测空间,在有源分析和CFD计算时,可按照计算结果进行优化设置;

8可使用带监测系统的巡检机器人对监测点进行巡检,每个测点采样时间不应低于5分钟,每个

测点的巡检时间间隔不应高于2小时。

5.2.3宜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结果对测点位置和数量进行优化设计。

5.3传感器性能

5.3.1传感器性能要求如下:

1传感器测量范围和精度应与二次仪表匹配,并应高于工艺要求的控制和测量精度;

2当传感器精度不满足指定要求时,应重新调整或更换。

5.3.2传感器应设置通信接口,监测设备宜具有数据存储、输出功能。

5.3.3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性能要求如下:

1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测量范围宜为测点温湿度范围的1.2~1.5倍,其测量范围和精度应与二

次仪表匹配,并应高于工艺要求的控制和测量精度;

2温度传感器不确定度应为±1℃;

3相对湿度传感器不确定度应为±5%。

5.3.4二氧化碳传感器性能要求如下:

1最小分辨率应优于10ppm;

2测量范围应包括400ppm~5000ppm,精度优于±(50ppm+5%读数值);

3预热时间不应大于180s,响应时间不应大于60s,恢复时间不应大于60s;

424h零点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2.5%,24h量程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2.5%;

5传感器的比对测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

GB/T18204.2的规定,且总不确定度应小于20%。

5.3.5PM2.5、PM10传感器性能要求如下:

1最小分辨率应优于0.002mg/m3;

3

DB32/TXXXX—2020

3333

2PM2.5测量范围应包括0.001mg/m~0.5mg/m,PM10测量范围应包括0.001mg/m~0.8mg/m;

324h零点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2.0%,24h量程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2.0%;

4应采用重量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对传感器进行比对测试,且总不确定度应小于25%。

5.3.6甲醛传感器性能要求如下:

1最小分辨率应优于0.01mg/m3;

2测量范围应包括0.01mg/m3~0.5mg/m3;

3预热时间不应大于180s,响应时间不应大于60s,恢复时间不应大于60s;

424小时零点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2.5%,24小时量程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2.5%;

5应采用AHMT或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对传感器进行比对测试,且总不确定度应小于30%。

5.3.7TVOC传感器性能要求如下:

1最小分辨率应优于0.01mg/m3;

2测量范围应包括0.1mg/m3~2.0mg/m3;

3预热时间不应大于180s,响应时间不应大于60s,恢复时间不应大于60s;

424小时零点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2.5%,24小时量程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2.5%;

5应采用GC/MS法对传感器进行比对测试,且总不确定度应小于30%。

5.3.8一氧化碳传感器性能要求如下:

1最小分辨率应优于0.1ppm;

2测量范围应包括0ppm~50ppm;

3测量范围在0ppm~10ppm,误差不应大于±0.5ppm;测量范围在10ppm~50ppm,误差不应大于

满量程的±3%;

4响应时间不应大于90s。

5.4数据传输

5.4.1信号传输时应给出参数、数据和控制命令的格式及代码定义,允许扩展,但增加的扩展内容不

应与本规程中所使用或保留的控制命令相冲突,代码定义见附录B表B.0.11。

5.4.2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和数据采集传输仪之间的数据传输格式、代码应进行定义,并写入技术文档。

5.4.3系统结构、协议层次和通讯流程应满足附录A要求。

5.4.4集成式数据采集仪与数据集成中心首次链接时,数据集成中心应对集成式数据采集仪进行设置,

设置内容包括:

1数据采集仪时间校准;

2超时数据与重发次数设置;

3实时数据上报时间间隔设置;

4分钟数据上报时间间隔设置;

5实时数据是否上报设置;

6空气质量设备运行状态是否上报设置。

5.4.5非集成式数据采集仪与传感器间宜采用RS-485串行通讯标准实现数据通讯。

5.4.6数据接口规范应符合附录B要求。

5.5公告

5.5.1公告发布应位于建筑主要出入口和各楼层的主要交通位置。

5.5.2公告内容应包含监测场所、室内物理环境监测指标、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和等级评价。

5.5.3公告刷新时间应不大于2小时,公告的监测指标值为上次公告刷新周期内的平均值。

5.5.4同一空间内多个传感器的监测指标值应取其平均值。

4

DB32/TXXXX—2020

6施工

6.0.1施工前应做好下列技术准备:

1施工图交底,勘查施工现场,了解系统施工范围和特点;

2落实监测系统传感器的安装、调试过程中需要的专用工具和检测仪器。

6.0.2监测系统中的传感器装置应进行下列检查:

1检查产品外观和装箱清单、合格证书、技术说明书;查看相关技术检测报告和证书,核对生产厂

家,符合系统设计要求;

2对使用数量较多或有特殊要求的传感器,宜送交相关检测单位作计量精度的抽样测试,并核对测

试结果与设计要求无误。

3检查各类传感器的名称、编号、规格型号、制造厂名、装箱单号、数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填

写相关开箱检验记录:包装情况是否良好;传感器外观是否有完好;随机文件是否齐全;技术要求是否

符合设计文件;备件与附件是否齐全。

6.0.3监测系统安装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如下:

1各工序应按相关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应在上道工序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方可实施下

道工序,并记录;

2隐蔽工程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覆盖;

3系统调试阶段应逐点核对传感器装置的位置、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4系统完成试运行后,应保存系统试运行全部记录。

6.0.4传感器和数据设备安装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要求。

6.0.5信息系统缆线施工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要求。

7检验

7.1.1系统检验应在系统试运行期满后进行,试运行期限应不少于一个月。

7.1.2系统检验宜包括对设备安装、施工质量的检查,对系统功能、性能的测试以及系统安全性检查。

7.1.3检验前,应提交下列主要技术文件和资料:

1系统设计全套文件;

2设备材料清单及进场检验表单,设备使用说明书及技术文件;

3隐蔽工程和有关施工过程的检查、验收记录;

4系统调试、自检记录;

5系统试运行报告。

7.1.4系统内监测设备采用随机抽样检测方式,抽样率应不低于该类设备总量的20%,且不少于3台。设

备少于3台时,应全检。检测应覆盖监测设备的所有监测指标。

7.1.5检测中有不合格项时,允许整改后进行复测。复测时抽样数量应加倍,复测仍不合格则判该项不

合格。

8验收

8.1一般规定

5

DB32/TXXXX—2020

8.1.1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应当纳入竣工验收内容,本系统应经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

8.1.2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验收应纳入绿色建筑分部工程验收体系。

8.1.3工程验收应具备下列条件:

1按工程技术文件施工完毕;

2完成调试及自检和试运行,并出具系统相关记录文件;

3系统检测合格。

8.2主控项目

8.2.1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与数据终端之间的通信应保持稳定,不应出现经常性的通信连接中断、数据

丢失和信息不完整等通信问题。

8.2.2接口的技术文件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口技术文件应包括接口概述、框图、位置、类型与数量、通信协议、数据流向和责任边界等内

容;

2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修订的接口技术文件应经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接口提供单位和施工单

位等签字确认;

3接口测试文件应包括测试链搭建、测试用仪器仪表、测试方法、测试内容和测试结果评判等内容;

4接口测试应符合接口测试文件要求,测试结果记录应由接口提供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和项

目监理机构等签字确认。

8.2.3监测系统的保密级别和建筑整体对应的要求应保持一致。

8.3一般项目

8.3.1软件产品文档资料和技术指标应进行检查,并符合下列规定:

1商业软件的使用许可证和使用范围应符合合同要求;

2针对工程项目编制的应用软件,其功能和性能测试结果应符合工程项目设计要求。

9维护与管理

9.0.1系统管理单位应配备、培训相关的技术人员,并出具培训记录,对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进

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9.0.2维护管理人员应熟悉监测系统的原理、性能和操作方法,使用单位人员应按照系统操作方法维护

和保养。

9.0.3系统管理单位应通过系统运行历史数据健全系统运行管理,包括:健全机构,提高操作人员业务

能力,保障系统安全,定期检查、维护系统,确保数据采集、处理和发送过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9.0.4系统故障应及时修复,因故障造成系统停止或非正常运行的时间不应超过5个工作日,并确保历

史数据不丢失。

9.0.5监测系统宜将数据上传云端存储。

9.0.6建立巡查制度,规定巡查的时间、频次和内容等。

9.0.7建立校准制度,规定校准的周期和时间等,检查监测系统工作状态和监测数据准确性。

9.0.8传感器的维护与检定要求如下:

1传感器校准应满足本规程5.1.3中的要求;

2传感器生产厂家根据所用原理提供相应的检定设备和可靠的检定方法;

3周期检定时,校准后的传感器精度达不到本规程5.3节的要求时应予以更换。

6

DB32/TXXXX—2020

10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T5031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

GB50339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T18204.2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

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50155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HJ193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验收技术规范

HJ818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

HJ/T212污染物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

DGJ32/TJ111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DG/TJ08-2068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DB32/3962-2020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JGJ/T461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设计标准

7

DB32/TXXXX—2020

附录A

(规范性)

系统结构、协议层次和通讯流程

A.1系统结构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从底层逐级向上可分为现场机、传输网络和数据集成中心三个层次。

数据集成中心通过传输网络与现场机进行通讯(包括发起、数据交换、应答等)。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有两种构成方式:

1一台(套)现场机集自动监测、存储和通讯传输功能为一体,可直接通过传输网络与数据集成中心相

互作用,如图A.0.1-1所示;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从底层逐级向上可分为现场机、传输网络和数据集成中心三个层次。

数据集成中心通过传输网络与现场机进行通讯(包括发起、数据交换、应答等)。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有两种构成方式:

1一台(套)现场机集自动监测、存储和通讯传输功能为一体,可直接通过传输网络与数据集成中

心相互作用,如图A.0.1-1所示;

A.0.1-1系统构成方式1

2现场有一套或多套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具有数字输出接口,连接到独立的数据

采集传输仪,数据集成中心通过传输网络与数据采集仪进行通讯(包括发起、数据交换、应答等),如

图A.0.1-2所示。

8

DB32/TXXXX—2020

图A.0.1-2系统构成方式2

A.2协议层次

现场机与数据集成中心通讯接口应满足选定的传输网络的要求,本规程不作限制。

本规程规定的数据传输协议对应于ISO/OSI定义的协议模型的应用层,在基于不同传输网络的现场

机与数据集成中心之间提供交互通讯。协议结构如图A.0.2所示。

图A.0.2数据传输通讯协议结构

本规程中的基础传输层建构在TCP/IP协议上,而TCP/IP协议适用于如下通讯介质:

1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缩写GPRS);

2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symmetricalDigitalSubscriberLoop缩写ADSL);

3码分多址(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缩写CDMA);

4宽频分码多重存取(WidebandCDMA缩写WCDMA);

5时分同步CDMA(TimeDivision-SynchronousCDMA缩写TD-SCDMA);

6宽带CDMA技术(CDMA2000);

7电力线通讯(PowerLineCommunication缩写PLC);

8分时长期演进(TimeDivisionLongTermEvolution缩写TD-LTE);

9频分双工长期演进(FrequencyDivisionDuplexLongTermEvolution缩写FDD-LTE);

10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缩写WiMAX);

11其它能够满足要求的通讯介质。

由上述一种或多种通讯介质构成本规程所称的传输网络。

本规程的应用层依赖于基础传输层,基础传输层采用TCP/IP协议(TCP/IP协议有4层,即网络接

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TCP/IP协议建构在所选用的传输网络上,由TCP/IP协议中的网络

接口层实现与传输网络的接口,本规程的应用层替代TCP/IP协议中的应用层(只用其三层),整个应

用层的协议和具体的传输网络无关。本规程与通讯介质无关。

A.3通信流程

1请求命令(三步或三步以上)

请求命令流程图见图A.0.3-1所示。

9

DB32/TXXXX—2020

图A.0.3-1请求命令流程图

2上传命令(一步或两步)

上传命令流程图见图A.0.3-2所示。

图A.0.3-2上传命令流程图

3通知命令(两步)

通知命令流程图见图A.0.3-3和图A.0.3-4。

图A.0.3-3现场机通知数据集成中心命令流程图

10

DB32/TXXXX—2020

图A.0.3-4数据集成中心通知现场机命令流程图

11

DB32/TXXXX—2020

附录B

(规范性)

数据接口规范

B.0.1应答模式

完整的命令由请求方发起、响应方应答组成,具体步骤如下:

1请求方发送请求命令给响应方;

2响应方接到请求后,向请求方发送请求应答(握手完成);

3请求方收到请求应答后,等待响应方回应执行结果;如果请求方未收到请求应答,按请求回应超

时处理;

4响应方执行请求操作;

5响应方发送执行结果给请求方;

6请求方收到执行结果,命令完成;如果请求方没有接收到执行结果,按执行超时处理。

B.0.2超时重发机制

1请求回应的超时

1)一个请求命令发出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收到回应,视为超时;

2)超时后重发,重发超过规定次数后仍未收到回应视为通讯不可用,通讯结束;

3)超时时间根据具体的通讯方式和任务性质可自定义;

4)超时重发次数根据具体的通讯方式和任务性质可自定义。

2执行超时

请求方在收到请求回应(或一个分包)后规定时间内未收到返回数据或命令执行结果,认为超时,

命令执行失败,请求操作结束。缺省超时及重发次数定义(可扩充)如表B.0.2所示。

表B.0.2缺省超时及重发次数定义表

通讯类型缺省超时定义(秒)重发次数

GPRS103

CDMA103

ADSL53

WCDMA103

TD-SCDMA103

CDMA2000103

PLC103

TD-LTE103

FDD-LTE103

WIMAX103

B.0.3通讯协议数据结构

所有的通讯包都是由ASCII码(汉字除外,采用UTF-8码,8位,1字节)字符组成。通讯协议

数据结构如图B.0.3所示。

12

DB32/TXXXX—2020

图B.0.3通讯协议数据结构

B.0.4通讯包的结构组成

通讯包结构组成见表B.0.4。

表B.0.4通讯包结构组成

名称类型长度描述

包头字符2固定为##

数据段长十进制整4数据段的ASCII字符数,例如:长255,则

度数写为“0255”

数据段字符0≤n≤1024变长的数据,详见表B.0.5数据段结构组成

CRC校验十六进制4数据段的校验结果。接收到一条命令,如果

整数CRC错误,执行结束

包尾字符2固定为<CR><LF>(回车、换行)

B.0.5数据段结构组成

数据段结构组成见表B.0.5,表B.0.5中“长度”包含字段名称、‘=’、字段内容三部分内容。

表B.0.5数据段结构组成表

名称类型长度描述

请求编码QN字符20精确到毫秒的时间戳:QN=YYYYMMDDhhmmsszzz,用来唯一标

识一次命令交互

系统编码ST字符5ST=系统编码,系统编码取值详见表B.0.7系统编码表

命令编码CN字符7CN=命令编码,命令编码取值详见表B.0.11命令编码表

访问密码字符9PW=访问密码

13

DB32/TXXXX—2020

设备唯一标字符27MN=设备唯一标识,这个标识固化在设备中,用于唯一标识

识MN一个设备。

MN由EPC-96编码转化的字符串组成,即MN由24个0~9,

A~F的字符组成

EPC-96编码结构

名称标头厂商对象序列

识别代分类代号

码码

长度(比8282436

特)

拆分包及应字符6Flag=标志位,这个标志位包含是否拆分包、数据是否应答。

答标志FlagDA

A:命令是否应答;Bit:1-应答,0-不应答。

D:是否有数据包序号;Bit:1-数据包中包含包号和总包数

两部分,0-

数据包中不包含包号和总包数两部分。

示例:Flag=3表示数据段需要拆分并且命令需要应答

总包数PNUM字符9PNUM指示本次通讯中总共包含的包数

注:不分包时可以没有本字段,与标志位有关

包号PNO字符8PNO指示当前数据包的包号

注:不分包时可以没有本字段,与标志位有关

指令参数CP字符7≤n≤950CP=&&数据区&&,数据区定义见B.0.6章节

B.0.6数据区

1结构定义

字段与其值用‘=’连接;在数据区中,同一项目的不同分类值间用‘,’来分隔,不同项目之间

用‘;’来分隔。

2字段定义

1)字段名

字段名要区分大小写,单词的首个字符为大写,其他部分为小写。

2)数据类型

C4:表示最多4位的字符型字符串,不足4位按实际位数;

N5:表示最多5位的数字型字符串,不足5位按实际位数;

N14.2:用可变长字符串形式表达的数字型,表示14位整数和2位小数,带小数点,带符号,最

大长度为18;

YYYY:日期年,如2016表示2016年;

MM:日期月,如09表示9月;

DD:日期日,如23表示23日;

hh:时间小时;

mm:时间分钟;

ss:时间秒;

zzz:时间毫秒。

14

DB32/TXXXX—2020

3)字段对照表

字段对照表如表B.0.6所示,表B.0.6中“宽度”仅包含该字段的内容长度。

表B.0.6字段对照表

字段名描述字符集宽度取值及描述

SystemTime系统时间0-9N14YYYYMMDDhhmmss

QnRtn请求回应代码0-9N3取值详见表B.0.9请求

命令返回表

ExeRtn执行结果回应0-9N3取值详见表B.0.8执行

代码结果定义表

RtdInterval实时采样数据0-9N4单位为秒,取值

上报间隔30≤n≤3600之间

MinInterval分钟数据上报0-9N2单位为分钟,取值1、2、

间隔3、4、5、6、10、12、15、

20、30分钟

注:在一套系统中,分

钟数据上报间隔只能设

置一个值

RestartTime数据采集仪开0-9N14YYYYMMDDhhmmss

机时间

xxxxxx-SampleTime空气质量数据0-9N14YYYYMMDDhhmmss

开始采样时间“xxxxxx”是空气质量

数据类别编码

xxxxxx-Rtd被监测的空气0-9——

质量实时采样数

xxxxxx-Min空气质量数据0-9——

指定时间内最小

xxxxxx-Avg空气质量数据0-9——

指定时间内平均

xxxxxx-Max空气质量数据0-9——

指定时间内最大

xxxxxx-Flag监测仪器数据A-Z/0-9C1参见表B.0.10数据标

标记记表

xxxxxx-EFlag监测仪器扩充A-Z/0-9C4在线监测仪器仪表设

数据标记备自行定义

SBxxx-RS监测设施运行0-9N1监测设施运行状态取

状态的实时值0:关闭1:运行2:校

采样值准3:维护4:报警等;

15

DB32/TXXXX—2020

xxx为设备号

SBxxx-RT监测设施一日0-9N2.2xxx为设备号,单位为

内的运行时间小时,取值0≤n≤24之间

DataTime数据时间信息0-9N14YYYYMMDDhhmmss

NewPW新密码0-9/a-z/C6—

A-Z

OverTime超时时间0-9N2单位为秒,取值0<n≤99

之间

ReCount重发次数0-9N2取值范围为0<n≤99

CstartTime设备采样起始0-9N6hhmmss

时间

Ctime采样周期0-9N2单位为小时,取值

0<n≤24之间

Stime出样时间0-9N4单位为分钟,取值

0<n≤120之间

xxxxxx-SN在线监控(监0-9/A-FC24采用EPC-96编码转化

测)仪器仪表编码的字符串组成,由24个

0~9,A~F的字符组成

B.0.7代码定义

系统编码(可扩充),对应图B.0.3通讯协议数据结构中的系统编码。

1类别划分

系统编码分为三类,每个类别表示一种系统类型:

10~49表示监测指标类别;

50~90表示工况类别;

91~99表示系统交互类别;

A0~Z9用于未知系统编码扩展。

2系统编码方法

系统编码见表B.0.7,由两位取值0~9、A~Z的字符表示。

表B.0.7系统编码表

系统名称系统编码描述

温度10—

相对湿度11—

二氧化碳12

PM2.513—

PM1014—

甲醛15—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16—

一氧化碳17

臭氧20—

16

DB32/TXXXX—2020

苯21—

甲苯22—

二甲苯23—

氨24—

氡25—

微生物浓度26—

噪声27—

照度28—

平均辐射温度29

黑球温度30

二氧化硫31

氮氧化物32

扩充指标33-90可扩充

系统交互91用于现场机和数据集成中

心的交互

B.0.8执行结果定义

执行结果定义如表B.0.8所示。

表B.0.8执行结果定义表

编号描述备注

1执行成功

2执行失败,但不知道原因

3命令请求条件错误

4通讯超时

5系统繁忙不能执行

6系统故障

100扩充

B.0.9请求命令返回

17

DB32/TXXXX—2020

请求命令返回如表B.0.9所示。

表B.0.9请求命令返回表

编号描述备注

1准备执行请求

2请求被拒绝

3PW错误

4MN错误

5ST错误

6Flag错误

7QN错误

8CN错误

9CRC校验错误

100未知错误

B.0.10数据标记

数据标记如表B.0.10所示。

表B.0.10数据标记表

数据标记标记说明

N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工作正常

F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停运

M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处于维护期间产生的数据

S手工输入的设定值

D在线监测仪器仪表故障

C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处于校准状态

T在线监测仪器仪表采样数值超过测量上限

B在线监测仪器仪表与数据采集仪通讯异常

B.0.11命令编码

对应“图B.0.3通讯协议数据结构”中的命令编码。

B.0.11.1类别划分

共有四类命令(即请求命令、上传命令、通知命令和交互命令),命令编码分为以下四组:

1000~1999表示初始化命令和参数命令编码;

2000~2999表示数据命令编码;

3000~3999表示控制命令编码;

9000~9999表示交互命令编码。

18

DB32/TXXXX—2020

B.0.11.2命令编码方法

命令编码用4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如表B.0.11所示。

表B.0.11命令编码表

命令编码

数据集现场机命令类

命令名称描述

成中心向向数据集型

现场机成中心

初始化命令

设置超时时间1000请求命用于数据集成中心设置现场机的超时时间

及重发次数令及重发次数,超时时间及重发次数参考取值

参见表B.0.2缺省超时及重发次数定义表

预留初始化命预留命令范围1001-1010

参数命令

提取现场机时1011请求命用于提取现场机的系统时间

间令

上传现场机时1011上传命用于上传现场机时间

间令

设置现场机时1012请求命用于设置现场机的系统时间

间令

现场机时间校1013通知命用于向数据集成中心发送现场机时间校准

准请求令请求

提取实时数据1061请求命提取实时数据间隔

间隔令

上传实时数据1061上传命上传实时数据间隔

间隔令

设置实时数据1062请求命指定实时数据间隔

间隔令

提取分钟数据1063请求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