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钼矿床成矿特点_第1页
中国的钼矿床成矿特点_第2页
中国的钼矿床成矿特点_第3页
中国的钼矿床成矿特点_第4页
中国的钼矿床成矿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钼矿资源一、资源状况

截至1996年底,我国已探明钼矿区222处,分布于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钼的保有储量达到840.20万t,其中A+B+C级占储量的39.8%,为334.50万t,如以我国的工业储量(A+B+C级)与西方国家的储量基础相比,我国低于美国(540万t,储量基础),而高于智利(250万t,储量基础),居世界第二。

图3.14.1示出了我国40多年来保有储量和工业储量(A+B+C级)增长状况。图3.14.1中国钼矿保有储量增长曲线图二、储量分布

我国钼矿分布就大区来看,中南占全国钼储量的35.7%,居首位。其次是东北19.5%、西北14.9%、华东13.9%、华北12%,而西南仅占4%。就各省(区)来看,河南储量最多,占全国钼矿总储量的29.9%,其次陕西占13.6%,吉林占13%。另外储量较多的省(区)还有:山东占6.7%、河北占6.6%、江西占4%、辽宁占3.7%、内蒙古占3.6%。以上8个省(区)合计储量占全国钼矿总保有储量的81.1%,其中前三位的河南、陕西、吉林三省就占56.5%。表3.14.4和示出了我国主要的钼矿床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表3.14.4中国钼矿主要产地一览表图3.14.2中国钼矿分布图三、资源特点

我国钼矿探明储量虽多,但其品位与世界主要钼资源国美国和智利相比,显著偏低,多属低品位矿床。矿区平均品位小于0.1%的低品位矿床,其储量占总储量的65%,其中小于0.05%的占10%。中等品位(0.1%~0.2%)矿床的储量占总储量的30%,品位较富的(0.2%~0.3%)矿床的储量占总储量的4%,而品位大于0.3%的富矿储量只占总储量的1%。

我国钼矿虽然品位低,但伴生有益组分多,经济价值高。据统计,钼作为单一矿产的矿床,其储量只占全国总储量的14%。作为主矿产,还伴生有其他有用组分的矿床,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4%。与铜、钨、锡等金属共生和伴生的钼储量占全国钼储量的22%。

我国钼矿的第三个特点是规模大,并且多适合于露采。据统计,储量大于10万t的大型钼矿,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76%,储量在1~10万t的中型矿床,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20%。适合于露采的钼矿床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4%。大型矿床大多可以露采,而且辉钼矿的颗粒往往比较粗大,属于易采易选型。

就矿石类型来看,在我国已探明的钼矿储量中,以便于利用的硫化钼矿石为主,其储量约占钼矿总保有储量的99%,而不便利用的氧化钼矿石,混合钼矿石及类型不明的钼矿石只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1%。

我国钼矿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地质工作程度比较高。经过地质工作达到勘探程度的储量占总保有储量的50.5%,达到详查程度的储量占41.8%,二者合计,详查以上工作程度的储量占到我国钼矿总保有储量的92.3%。钼矿资源地质特征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我国东部的钼、铜-钼、钼-钨等矿床归属于环太平洋钼成矿带,西部在三江地区的铜-钼矿床隶属三江褶皱系铜-钼成矿带(属古地中海成矿带)。根据钼矿床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关系及成矿特点,把东部环太平洋钼成矿带进一步划分成为四个成矿省:①中朝准地台钼成矿省;②东北海西褶皱系铜-钼成矿省;③扬子准地台铜-钼成矿省;④华南褶皱系钨-铜-钼成矿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朝准地台钼成矿省。业已查明,北缘的燕辽钼矿带和南缘的东秦岭钼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两个钼矿带,它们约占全国已探明工业钼储量的60%以上,尤其是东秦岭钼矿带,钼矿总储量达360万t,共有钼(钨)矿床(点)46个,其中特大型矿床4个:金堆城钼矿、上房沟钼(铁)矿、南泥湖钼(钨)矿、三道庄钼(钨)矿;大型矿床4个:大石沟钼(铼)矿、石家湾钼矿、夜长坪钼钨矿、雷门沟钼矿;中型矿床有:南台钼钨矿、银家沟钼矿、秋树湾铜钼矿等等。区内东西向构造具有一级控制意义;不同构造体系的联合、复合部位控制着岩群及矿带的分布,具有二级控制意义,成矿带内的大矿田或矿区等,均处在新华夏系或弧形构造与纬向构造斜接叠加部位,像金堆城、黄龙铺等矿区处于纬向构造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复合部位,栾川南泥湖矿田处在纬向构造与伏牛-大别弧形构造叠加部位;低序次的构造变动或构造交接复合部位,控制着小岩体或矿体,具有三级控制意义。

西部三江印支褶皱系铜-钼成矿带。该区沿深断裂带的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燕山-喜马拉雅早期的中酸性岩浆活动频繁,在喜马拉雅期形成玉龙斑岩型铜(钼)矿床和马厂箐斑岩-夕卡岩型钼(铜)矿床。

钼矿床的成矿时代,就全世界而言,主要为中生代和新生代,这两个时期形成的钼矿床约占世界上已探明钼总储量的90%左右。我国除少数铜(钼)矿床形成于古生代的海西期和新生代的喜马拉雅期外,绝大多数钼矿床和铜(钼)矿床均为中生代燕山期的产物,这是由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的燕山期断裂构造和花岗岩类侵入活动广泛发育所致。二、矿床类型

我国钼矿床不仅规模大,而且类型多。已探明的矿床包括有斑岩型、斑岩-夕卡岩型、夕卡岩型、脉型、沉积型等各种类型。

斑岩型钼矿床该类矿床又称细脉浸染型钼矿床,呈网脉状产在花岗斑岩体内部及其近旁的围岩中。钼的主要成矿作用明显地晚于岩体的成矿作用,即在主要成矿作用时岩体一般作为容矿岩石存在。矿床的容矿岩石可以是岩体,如吉林大黑山钼矿,矿化主要赋存于燕山期斜长花岗岩体内,有的矿床容矿岩石既可以是岩体,也包括近旁的围岩,如陕西金堆城钼矿,钼矿化发育于燕山期的斑岩体及其外接触带的黑云母化和角闪岩化的细碧岩内;还有的矿床,其容矿岩石可以是爆破角砾岩筒,如北京大科庄钼矿。

(1)斑岩-夕卡岩型钼矿床花岗岩类侵入体形成过程中,由于围岩性质不同,产生不同的接触热变质和接触交代作用,结果铝硅酸盐围岩发育有角岩化,碳酸盐围岩发育了夕卡岩化。随之而来的成矿热流体活动,导致矿化叠加花岗岩类岩石、角岩化围岩和夕卡岩之上。典型代表有河南栾川的上房沟、三道庄等矿床。

斑岩型和斑岩-夕卡岩型钼矿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二类矿床合计储量占到了全国钼矿总储量的71%。

(2)夕卡岩型钼矿床这类矿床主要产于花岗岩类岩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以及在外接触带沿层发育。硫化物的主要成矿作用一般晚于夕卡岩的形成,夕卡岩既可与钼成矿作用有一定的生成联系,而在主要成矿作用时又是作为容矿岩石存在。矿床中除夕卡岩化外,还经常发育一系列的热液蚀变。矿体形态多样。如辽宁锦西杨家杖子钼矿,矿体大部分位于夕卡岩内。河南卢氏夜长坪、河北涞源大湾等也属于这种类型。该类矿床在我国居次要地位,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24%。

(3)脉型钼矿床这是由产在各种地质体裂隙中的含辉钼矿脉状矿体组成的矿床。脉旁经常发育有线型蚀变,矿脉可以是较宽的含矿脉体,也可以是细脉状矿石组成的脉带,脉旁蚀变岩经常形成浸染状矿石。矿脉的主要脉石矿物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石英脉,次为伟晶岩或石英岩脉及硫酸盐脉等。此类矿床意义不大,在已探明储量中仅占2.2%。典型矿床有:浙江青田石坪川、江西大余大龙山、河南嵩县黄水庵等。

(4)沉积型钼矿床按其产出地质体的岩石性质不同,可分为砂岩型及黑色(硫质、沥青质)页岩型两类。该类矿床意义不大,仅占已探明储量的0.68%。三、典型矿床(区)(一)吉林大黑山钼矿

该矿是50年代发现和勘探的一个大型钼矿,储量很大,达109万t(钼金属),但品位相当低,平均只有0.066%。除了钼外,还含有49万t铜(平均品位0.03%)和相当数量的金、镓、铼、硫铁矿。矿床位于永吉复背斜西翼,在北东走向的吉林盘石构造带与近东西走向的桦甸-双河镇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斜长花岗岩内极为发育的北东及北西向破碎带、节理和裂隙为容矿构造,形成细脉浸染状矿体。工业矿体主要赋存于斜长花岗岩体内。按矿石钼品位圈定的矿体形态呈锅形,长约为1500m,宽约1600m,厚(300~700m)(图3.14.3),可露采,剥离系数为0.3。图3.14.3大黑山钼矿体的横剖面形态示意图1.斜长花岗岩;2.钼矿体

m3-14-3.jpg

主要的矿石矿物为辉钼矿,次要的有黄铁矿、黄铜矿,还含有少量方铅矿和闪锌矿。辉钼矿可呈细脉状充填于岩石的裂隙或节理中,或产于石英细脉的两侧;也可呈浸染状较均匀散布于斜长花岗岩内;还有的辉钼矿呈星点状粗粒晶体散布于轻微蚀变地段及矿体的边缘部位。含矿岩体普遍遭受热液蚀变作用,发育有硅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沸石化和碳酸盐化,其中以前三种为主。(二)陕西金堆城钼矿

金堆城钼矿位于秦岭东段著名的西岳华山南麓,矿区面积4.5km2。

该矿是1955年普查发现的,1958年转入详细勘探,1959年提交了《陕西省华县金堆城钼矿床最终地质勘探报告》。1959年建成日处理500t矿石的小厂。1966年,日采选500t矿石量的选矿试验厂建成投产,1970年,日采选矿石5000t的一期工程正式投产,1984年日采选矿石15000t的二期工程建成,为该工程的配套项目——华县莲花寺冶炼厂也于1989年正式投产,为此金堆城成为我国采选冶配套的重大的钼业生产基地。该矿累计探明储量达97.8万t,钼品位0.099%。根据工业指标,圈定的钼矿体在平面上呈近似椭圆形的扁豆体(图3.14.4),长为2200m,宽600~800m,厚500~700m。北段和中段较宽大,裸露地表,南段隐伏于地下。

钼矿化发育于斑岩体及其外接触带的黑云母化和角岩化的细碧岩内。矿体由不同方向纵横交错的细网脉组成。辉钼矿在矿脉中的产出方式有:①呈浸染状斑点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中;②辉钼矿叶片有时在矿脉中呈放射状排列;③沿矿脉的两壁呈几乎纯净辉钼矿薄膜产出;④辉钼矿与石英呈相间条带分布;⑤辉钼矿沿岩石的微裂缝充填,形成微细的辉钼矿脉。钼矿石的自然类型有三种:花岗斑岩矿石(占总储量的25%)、变细碧岩矿石(占70%)、石英岩和板岩矿石(仅占5%)。围岩热液蚀变呈面型特征,即自斑岩体向外,大致呈现出钾化、绢英岩化-硅化-青磐岩化的分带现象。图3.14.4钼矿体的横剖面示意图1.第四纪;2.黑云母化细碧岩;3.花岗斑岩;4.氧化带;5.表内矿石;6.表外矿石

m3-14-4.jpg补充资料:细碧岩spilite

一种基性熔岩。灰绿色,常具间粒结构、辉绿结构、凝灰结构和枕状构造。矿物成分复杂,变化大。斑晶矿物主要为钠长石和辉石,基质由绿泥石、阳起石、方解石、绿帘石、葡萄石、石髓等组成。常与角斑岩、石英角斑岩一起组成海底火山喷出岩系。水化和碳酸盐化普遍。一般不含橄榄石或已变成蛇纹石假象。常伴有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富集层。通常认为它是地槽早期海相火山作用的产物,有些学者认为,它不一定是原生的,也不一定出现在地槽区,而是在水的参与下形成的变质基性火山岩,或是变了质的玄武岩。细碧岩(Spilite)细碧岩一词由A·布龙尼亚于1827年提出,用以描述无斑或少斑、高钠富次生矿物的喷出岩。细碧岩是一种以钠质斜长石为主要浅色矿物的基性火山岩。主要矿物组分为钠长石或更长石,绿泥石和铁钛氧化物,有时含绿帘石、阳起石、方解石和少量石英。偶尔含辉石和橄榄石。常具填间结构、间粒结构等结构。细碧岩的SiO2含量与玄武岩的相仿,但变化范围较大,约44-55%,富碱,并常以Na2O含量(一般为4-6.5%)显著高于K2O为特征。细碧岩是地槽早期海相火山作用最初喷发的火山岩,常以海底熔岩流的形式产出。由于是水下喷发,可具枕状构造。由于淬冷作用,枕状体中钠长石、辉石微晶,呈燕尾状骸晶结构,铁钛氧化物呈树枝状结构。细碧岩一般角斑岩、石英角斑岩以及相应成分火山碎屑岩共生。细碧岩(手标本)碧口群火山岩地质概况中元古代-新元古代碧口群火山岩系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交界区,东起陕西勉县,经甘肃阳坝、碧口,西至四川平武,出露面积近10000平方公里。碧口群位于扬子地块北缘、秦岭造山带西南侧的碧口微地块上。碧口群火山岩系具大陆裂谷火山岩特点,形成于大陆裂谷作用构造环境。火山岩系特征为:①具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火山岩系由基性火山岩(细碧岩及细碧质凝灰岩)及酸性火山岩(石英角斑岩及石英角斑质凝灰岩)组成。②基性火山岩包括两个岩浆系列的岩石,即碱性玄武岩浆系列及拉斑玄武岩浆系列。③火山岩富集LREE及LIL。微量元素及同位素(Sm-Nd,Rb-Sr)研究表明,基性火山岩形成于相似于洋岛玄武岩源的地慢柱源,酸性火山岩为地壳重熔的产物。扬子地块北缘分布有碧口群、西乡群等中元古代一新元古代大陆火山岩系,表明在这一时期大陆裂谷拉张火山作用发育,成为秦岭地壳的主要增生成壳期。碧口群火山岩系从下至上可划分为3个火山旋回,每一旋回下部为基性火山岩,上部为酸性火山岩。岩石类型碧口群火山岩为变质火山岩,其突出特点是:岩石中的长石全为钠长石,据电子探针测定数据计算,其An值均低于2%,Ab值>98%。基性火山岩含有钠长石、绿泥石,其次有绿帘石或纤闪石。酸性火山岩中除钠长石外,其他主要矿物为石英,其次有绢云母。有以下岩石类型:(l)细碧岩类包括细碧岩、细碧玢岩、细碧质凝灰岩及细碧质火山角砾岩。在陕西勉略宁地区细碧岩及细碧玢岩保存较好的枕状构造。细碧质凝灰岩在各地各旋回中均出现。(2)石英角斑岩类包括石英角斑岩、石英角斑质凝灰岩。石英角斑岩除在第三旋回的个别地区以厚层状出现外,其他多呈薄层状产于凝灰岩中。(3)角斑岩在本区很少出现,与细碧岩共生的角斑岩具与基性火山岩相同的斑状及间隐结构,只是钠长石含量较细碧玢岩多;与石英角斑岩共生的角斑岩具斑状及正斑-交织结构。(三)河南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

该矿床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进行普查,80年代初进行勘探而查明的一个大型钼矿。累计探明储量合计达133.7万t,南泥湖矿床品位低,为0.076%,三道庄矿体品位高,为0.115%。

本矿床由南泥湖钼矿床和三道庄钼钨矿床所组成。南泥湖共有62个矿体,除小部分赋存于岩体中外,大部分产于岩体外接触带北西、北东方向的钙硅酸角岩及黑云长英角岩内。最大的1号矿体长2400m,宽1179m,厚2~420m;三道庄钼钨矿体主要产于钙夕卡岩里。矿体呈层状或似层状产出,在其顶、底部位有零星小矿体存在,且具分分复合现象(图3.14.5)。主要的上层矿体长1420m,宽1120m,厚一般80~150m。图3.14.5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床横剖面的矿体形态略图1.南泥湖组角岩;2.三川组角岩和夕卡岩;3.斑状花岗岩;4.黑云正长斑岩;5.钼钨矿体;6.钼表内矿体;7.钼表外矿体;8.断层

m3-14-5.jpg

钼、钨矿体的空间分布与构造、岩性和热液交代作用强度有关。矿石自然类型主要是夕卡岩型(占金属储量的51%)、角岩型(长英角岩型+透辉斜长角岩型,占42%)和花岗岩型(占7%)。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为钾长石化、硅化、绢英岩化和碳酸盐化等,矿化和蚀变作用呈多阶段性。(四)辽宁杨家杖子钼矿

杨家杖子钼矿发现于本世纪40年代,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大型钼矿山。累计探明钼储量11.75万t,钼品位为0.141%。与钼矿化有关的岩体通常称为“舌状突出体”(虹螺山粗粒花岗岩基向南的突出部分),是由细粒似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的复式岩体。自舌状体向南横穿岩体接触带,大致呈以下的分带现象:细粒似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透辉石夕卡岩→透辉石石榴石夕卡岩或石榴石透辉石夕卡岩→石榴石夕卡岩→夕卡岩化灰岩。矿区中所见夕卡岩有简单的干夕卡岩和复杂的湿夕卡岩。共有39个钼矿体,主要沿着似层状复杂夕卡岩分布,少部分钼矿体也往往产于顶底板岩体不同(灰岩夹页岩)的层间(图3.14.6)。在“舌状体”的周围,也就是在弧形构造的转折部位,次级节理、裂隙较发育,往往成为矿体的膨大部位和钼富集的场所。矿体形态呈似层状,产状与夕卡岩和地层相一致。岭前矿的6号矿体长2150m,宽400m,厚14.7m,矿体埋深550m。辉钼矿在矿床中呈以下方式产出:①呈浸染状散布于夕卡岩的矿物粒间,或石榴子石的裂纹中;②呈细脉状产出的有纯辉钼矿细脉、辉钼矿-石英细脉和含辉钼矿的方解石细脉;③呈结晶粗大的菊花状辉钼矿产出。围岩蚀变作用与围岩性质有关,夕卡岩的热液蚀变有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硅化,其中以硅化作用与钼矿化关系较为密切。细粒似斑状花岗岩常呈绢云母化和硅化。这些作用较强烈的地段,钼矿化也较为强烈。图3.14.6杨家杖子钼矿床地质剖面示意图1.页岩;2.薄层灰岩夹页岩;3.厚层灰岩;4.夕卡岩;5.细脉似斑状花岗岩;6.钼矿体(含钼夕卡岩);7.断层

m3-14-6.jpg(五)陕西黄龙铺钼(铅)矿床(大石沟钼矿床)

该矿床与金堆城钼矿相距约12km,但成因类型和金堆城钼矿却截然不同,为碳酸岩脉型钼矿床。保有钼储量11.5万t,钼品位0.086%。工业钼矿体主要由含钼(铅)石英方解石碳酸岩脉组成。根据钼品位所圈定的矿体呈似层状和透镜状(图3.14.7)。矿脉以规模大、矿石物质成分复杂、辉钼矿富含铼,与方解石与辉钼矿关系密切,不同于邻近的金堆城和石家湾两个斑岩钼矿床。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