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轮复习历史单元检测(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_第1页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单元检测(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_第2页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单元检测(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_第3页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单元检测(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_第4页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单元检测(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解析:选B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故A项错误;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2.王韬《易言跋》:“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郑观应《危言新编》:“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这表明二人()A.否定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变革B.排斥西方社会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C.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趋同D.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根本对立解析:选B王韬与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思想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并不反对政治变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王韬与郑观应都主张维护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说明排斥西方近代民权民主思想,故B项正确;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进行一切变革,而王韬与郑观应主张进行政治体制与经济技术的变革,故C项错误;王韬、郑观应作为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其观点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3.光绪二年,郭嵩焘率随员在伦敦设立了使馆。他将赴英途中的见闻记入《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该书寄到总理衙门,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的攻击和谩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该书的遭遇反映了()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解析:选A根据材料不难得知,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提议遭到了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和攻击,这就说明中国近代化进程阻力强大,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4.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美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 D.从器物到制度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之后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因此应选D项。5.1895年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指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1912年严复又认为自古以来只有强人政治才能统治中国,在《与熊纯如书》中说道:“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由此可见()A.严复从提倡民权走向反对民权B.严复的思想主张日趋保守落后C.严复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D.严复的主张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解析:选D严复是维新思想家,主张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且材料未提及严复关于民权主张,故A项错误;严复从强调公权到强调强人政治在中国的重要性,不能得出其主张日趋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严复思想的作用,故C项错误;严复强调国家共有的民主政治,强人政治则强调实现民主政治需要强人——君主的领导,符合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故D项正确。6.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B.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C.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并未占据主导,故A项错误;题目中只是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现,并未说明西学的势力减弱,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翻译和理解可知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其他思想并存,故D项错误。7.1920年,《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递交到北京,该宣言宣布:苏俄放弃沙俄时期在华的特权,放弃赔款、租借地,废除中俄所订密约等。苏俄政府此举()A.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B.导致了中国革命方向的转变C.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D.推动了“三大政策”的确立解析:选D造成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改变的是五四运动,故A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方向是反帝反封,革命方向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国民大革命兴起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故C项错误;1920年苏俄对北京政府示好的行为,推动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故D项正确。8.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他主张()A.解决民生问题 B.废除封建剥削C.实行土地国有 D.践行社会主义解析:选A据材料“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可知孙中山关注民生问题,属于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孙中山意在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和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材料不涉及废除封建剥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平均地权”,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不涉及土地国有,故C项错误;孙中山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主张践行社会主义的是中国共产党,故D项错误。9.1956年4月,毛泽东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这反映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任务是()A.建立健全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B.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C.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解析:选C据材料“毛泽东在1956年4月”发表这一讲话时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已建立,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材料与此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这是毛泽东针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讲话,主张“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C项正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提出来的经济建设总路线,故D项错误。10.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当时这一讲话的现实意义是()A.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B.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C.有利于打破“右”的思想的禁锢D.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解析:选D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B项错误;有利于打破“左”的错误,故C项错误;邓小平的讲话成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故D项正确。11.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D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时间不对,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间不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留苏学生选择专业的情况,不涉及国内的文化教育改革,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由于“一五”计划的开展,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留苏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占绝大多数,故D项正确。12.如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A.互联网将逐渐取代其它大众传媒B.中国从2005年开始接入互联网C.互联网将很快成为“第一媒介”D.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人民生活解析:选D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成为新的传媒媒介,但不等于会取代其他媒介,故A项错误;中国接入互联网是在1994年,故B项错误;图示仅有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没有与其他媒介普及率做比较,故C项错误;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成为新的传媒媒介,在社会生产生活之中日渐占据重要席位,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力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材料二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的新的国家观念。(6分)(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4分)(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4分)(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国家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可得出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依据“‘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可得出君主即为国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传统的家国观念形成的原因有:政治方面:宗法制度的影响,思想方面: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思想)影响;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二“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可得出君民共治(君主立宪),依据“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可得出人民主权。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可得出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的不足是缺乏民族精神;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阐述是: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帝),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可得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据信息“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的群体利益而奋斗”可得出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四“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可以得出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依据材料四“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可以得出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依据“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可以得出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第(4)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是传统家国观念(家国一体、君主专制),材料二中国家观念是君民共治、人民主权,材料三中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观念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民族平等,材料四中国家观念是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视角,可得出第一条主线是从家国一体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主权国家),第二条主线是从专制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第二小问从材料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分析,促进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思想原动力是反侵略、求独立,反封建、求民主的现实需要,以及民族民主思潮的影响。答案:(1)内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君主即为国家。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观念:君民共治(君主立宪);人民主权。(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阐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帝);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3)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4)主线:一是从家国一体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主权国家);二是从专制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原动力:反侵略、求民主;民族民主思潮。14.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材料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0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