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提能训练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提能训练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提能训练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提能训练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提能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选择题1.(2023·湖北·7)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C)来源内容太平天国方面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清廷方面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民国前后革命党人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和清朝政府的立场根本对立,清朝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而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由于历史需要,称他为“英雄”“豪杰”,这个时期人们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是大义凛然的。故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正确;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也可能有相同之处,排除A项;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是立场不同的人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排除B项;太平天国和清政府处于同一时期,排除D项。2.(2024·西安)咸丰二年(1852年),清代漕粮海运,仅实行于江苏省。咸丰三年,清政府宣布,将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四府和太仓州等处“漕米,同办海运”。由上海招商船承雇,装载海运至天津。与上述变化密切相关的是(B)A.列强逐渐控制中国航运业B.国内政治局势的剧烈变化C.政府扶持民族航运业发展D.近代造船工业兴起的影响[解析]据本题材料“将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四府和太仓州等处‘漕米,同办海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镇江、扬州,江路受阻,国内阶级斗争的影响和运河淤塞,以及近代火车、轮船等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导致清代漕粮河运逐渐废止,因此材料所述变化与国内政治局势的剧烈变化有直接的关系,B项正确;1852年列强并未控制中国航运业,排除A项;“同办海运”指的是政府兴办海运,不是政府扶持民族航运业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近代造船工业兴起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3.(2024·茂名)有学者指出:“这一滚雪球式的民团联盟甚至曾从东山扩展到县城,包围城市,击溃了守城的太平军,并重新任命清政府的代理人。就像昔日东山的乡村英雄们解救了低地地区(明朝末年的一场叛乱)的精英并将该县置于他们的保护之下一样。”该学者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B)A.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引起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动C.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D.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序幕[解析]根据材料“击溃了守城的太平军,并重新任命清政府的代理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地方的民众击溃了太平军,并重新任命管理该地区的官员,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变动,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层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排除C项;武昌起义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排除D项。4.(2024·临沂)下图的门牌,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发的户籍凭证,据此推知,当时发给门牌的主要目的是(C)图:(注:图中门牌系发给“费鹤云”,四十一岁,家住石门县西乡(在杭州以北八十公里)。费鹤云与妻(三十七岁)、母(六十二岁)、子(十九岁)同住。为了防止擅自篡改资料,另有“共计”一栏)A.计算税额 B.统计可入伍人数C.加强基层治理 D.杜绝人口自由流动[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可知门牌是太平天国的户籍凭证,按户进行户籍登记,详细记载户口数量及个人信息,便于征税,征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三者都是加强基层治理具体措施,但是最主要目的是定都天京后加强基层治理的需要,C项正确;计算税额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统计可入伍人数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杜绝人口自由流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5.(2023·武汉)学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内容书名作者其责是不在于军事而在于政治……若再推究得深些,则其失败,亦可以说是在文化上《中国通史》吕思勉粤军的缺点,在于没有注意到民族文化传统势力之重要,只图激起革命,甚至对于传统文化加以过分的蔑弃,一切目之为妖,而别拥伪造的天父天兄,读圣书,做礼拜《国史大纲》钱穆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运动(C)A.未能顺应历史潮流B.动摇了正统思想统治地位C.缺乏科学思想武器D.深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若再推究得深些,则其失败,亦可以说是在文化上”“在于没有注意到民族文化传统势力之重要,只图激起革命,甚至对于传统文化加以过分的蔑弃”可知,吕思勉和钱穆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缺点和失败在于缺乏科学思想武器,不能提出先进的口号和指导思想,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新文化运动动摇了正统思想统治地位,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缺点和失败在于缺乏科学思想武器,未体现深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6.(2024·郴州)英国在华报刊《字林西报》评价中国洋务运动时说道:“开办同文馆、派遣一百名留学生、翻译科学著作、用外国方法训练士兵、建造军火库、开矿、架设电报等举措本该对中国有益,但是,这一改革的深层动机是坏的。”该评论意在说明洋务运动(C)A.呈现官僚化经营管理色彩B.并未孕育出社会革新力量C.旨在维护落后的封建体制D.近代外交的主权意识缺失[解析]根据材料“这一改革的深层动机是坏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国藩等地主阶级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而进行了洋务运动,因此题干中“这一改革的深层动机是坏的”表明当时仍然固守落后的封建上层建筑,C项正确;题干并非剖析洋务运动官僚化管理色彩,该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诱导下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因此“洋务运动并未孕育出社会革新力量”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近代中国外交的相关信息,因此无法得出近代外交的主权意识缺失的认识,排除D项。7.(2023·福州)福州船政学堂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在第一届驾驶班毕业留影中,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林永升赫然在列。这幅毕业留影可用来印证当时(A)A.晚清政府实施了自救运动B.甲午海战中英烈的精神风貌C.清末新政推行了教育改革D.道光帝勇于变革社会的决心[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致力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福州船政学堂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校,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林永升都是该校第一届驾驶班学员,A项正确;甲午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海战,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教育改革,且清末新政是在1901至190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的皇帝是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与道光帝无关,排除D项。8.(2024·银川)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提出,为了“开辟利源,杜绝外耗”,“必须自行设厂,购置机器,用洋法精炼,足杜外铁之来”,他还表示:“倘物力稍纾,尚拟将民间需用各铁器,及煤油、火柴等物,悉行自造”。这表明张之洞主张(A)A.钢铁生产与制造业相结合B.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C.重视工业化技术自主创新D.官商合办洋务以自强求富[解析]据材料可知,张之洞主张购买外国机器创办工厂,进行钢铁生产,体现了钢铁生产与制造业相结合的主张,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购买外国机器创办工厂进行产品的自我生产,未涉及自主创新工业化技术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商合办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9.(2023·徐州)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先是官办,后来出现“官督商办”,甲午战后“官商合办”成为主流,三种企业见表。这表明近代中国(B)官办政府指派官员、筹拨创办费和常年经费,政府直接经营官督商办政府派官僚募资,富绅、买办参与,政府任命官员担任企业要职官商合办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入股、共同参与经营管理、共同承担盈亏A.企业经营模式逐渐确立B.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C.国家治理能力趋向弱化D.民间资本额日益扩大[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挥私人资金的作用,采用“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入股、共同参与经营管理、共同承担盈亏”的近代管理方式,这表明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了三种企业经营模式,体现了政府的探索,不能证明企业经营模式逐渐确立,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国家治理能力”是一系列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材料说的是民用企业的经营,不能表明国家治理能力趋向弱化,排除C项;材料中“富绅、买办参与”和“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入股”只能体现私人资本投资到民用企业,不能说明民间资本额扩大,排除D项。10.(2024·石家庄)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D)A.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B.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C.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D.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解析]《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开办银行、铁矿、煤矿和纺纱厂,修筑铁路,满足了列强掠夺中国的目的,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化为资本输出为主,这使列强对通商口岸的要求不再强烈,D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排除A项;列强矛盾加剧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外国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与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无关,排除C项。11.(2023·宣城)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清政府颁布了《回疆则例》等法律,并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与民族地区上层人物的联系。当左宗棠进军新疆时,当地民众夹道欢迎,帮助清军驱逐了阿古柏。这表明清政府(A)A.因俗而治增强了国家认同B.制订法律捍卫边疆主权C.分而治之维系了羁縻统治D.依靠民众扩大统治基础[解析]根据材料“并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与民族地区上层人物的联系”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所推行的这些措施,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点,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发展趋势看,基本上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对于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稳定边疆政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根据材料“当左宗棠进军新疆时,当地民众夹道欢迎,帮助清军驱逐了阿古柏”可知,因俗而治增强了国家认同,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制定法律管理新疆,通过左宗棠西征捍卫边疆主权,排除B项;清朝时期对新疆的经略治理,其规模和深度皆远胜于此前中原历代中央王朝,并非分而治之和羁縻管理,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与民族地区上层人物的联系,扩大统治基础,未反映依靠民众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12.(2024·河池)甲午战前,由中国人执笔的《申报》对日本进行全面报道,对于中日实力对比非常乐观,“日人乌足以螳臂相当哉”。战后,《申报》感慨道:“夺我藩属,荡我边疆……振动我人民”,不少文章主张中国效法日本变革。由此可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D)A.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B.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C.激起国民盲目崇外心理D.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解析]根据材料“日人乌足以螳臂相当哉”“‘夺我藩属,荡我边疆……振动我人民’,不少文章主张中国效法日本变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前,国人认为日本不可能战胜中国,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国人要求效法日本进行变革,这主要是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B项是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不是盲目崇外心理的体现,排除C项。13.(2023·开平)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在各埠设立纱厂。“(陕西、河南、山西等省)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由此可知(A)A.资本输出推动了农业转型B.耕织分离在内地日益严重C.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D.农业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解析]据材料可知,因为日本人在内地办的纱厂的发展对原材料(棉花)的需求量增加,导致各地农民普遍种植经济作物,据所学可知,日本人在内地办的纱厂属于日本人的资本输出,因此,“资本输出推动了农业转型”的说法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近代中国“耕织”分离,材料体现的是甲午战后,由于日本人办纱厂,中国某些省份逐步以种植棉花为代表的经济作物为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材料主要体现了甲午战后随着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增多,中国某些省份逐步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某些省份在甲午战后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未涉及农产品商品化问题,排除D项。14.(2024·洛阳)“走西口赶大营,货郎数津帮”,“赶大营”始于140多年前,当时清朝大军给养难供,招募货郎,敢于闯荡的天津杨柳青人抓住机遇,一路随军贩售,到了西北边疆。这种“赶大营”行为(D)A.具有半殖民地商业的性质B.促进了商业经营方式变化C.加速了晚清王朝崩溃进程D.支持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解析]根据材料“‘赶大营’始于140多年前,当时清朝大军给养难供,招募货郎,敢于闯荡的天津杨柳青人抓住机遇,一路随军贩售,到了西北边疆”可知,“赶大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军队在西北边疆的需求,为巩固边疆,支持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了应有的贡献,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半殖民地性质,排除A项;“赶大营”是一种经营方式,没有体现其商业经营方式变化,排除B项;“赶大营”一定程度上巩固边疆,支持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15.(2023·眉山)甲午战争期间,面对清军的失败,伦敦《经济学家》杂志发出警告:“在日本获得完全胜利的时候,中国的未来将产生最值得担心的后果”,英国随即向德法俄美等国提议联合劝告中日和平解决;俄国《公民报》也说“当日本获得全胜而缔结和平条约时,不能不使日本懂得有它所不能要求的东西”。这反映出(B)A.日本取得战争胜利已成定局B.日本扩张引发列强担忧C.清政府“驭夷”外交效果显著D.列强舆论左右战争进程[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日本获得完全胜利的时候,中国的未来将产生最值得担心的后果……不能不使日本懂得有它所不能要求的东西”可知,列强对日本的不断扩张表示担忧,B项正确;日本取得战争胜利已成定局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由于晚清时期清政府缺乏强大的国力做后盾,其“驭夷”外交失败,排除C项;“左右”一词说法绝对,排除D项。16.(2024·佳木斯)1904年,《新民丛报》刊登《醒狮歌》:“狮兮,狮兮,尔前程兮万里,尔后福兮穰穰。吾不惜敝万舌、茧千指,为汝一歌而再歌兮。愿见尔之一日复为威名扬志气兮,慰余百年之望眼,消百结之愁肠。”这首歌曲体现了(B)A.效仿西方文化 B.民族危机加深C.民众思想解放 D.革命力量增强[解析]根据材料“狮兮,狮兮,尔前程兮万里,尔后福兮穰穰。吾不惜敝万舌、茧千指,为汝一歌而再歌兮。愿见尔之一日复为威名扬志气兮,慰余百年之望眼,消百结之愁肠”并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伴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各个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将中国比喻成“昏睡不醒的雄狮”是为了唤醒沉睡无知的群众,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效仿西方文化,排除A项;此时民众思想并未彻底解放,《醒狮歌》是为了唤醒民众,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革命力量的增强,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2023·北京·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致敬!致远舰!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材料一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材料二(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材料三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