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检)历史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1页
南平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检)历史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2页
南平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检)历史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3页
南平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检)历史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4页
南平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检)历史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平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24.05本试卷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现了丰富的海、陆动物遗存,还发现了稻、粟、黍谷物及陶片的印痕。在遗址呈现的史前聚落中,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清晰。据此可知,当时的先民A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B.具有多样化的生计模式C.开发利用海洋优势资源D.已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2.河南密县出土的汉画砖驼车乘御者多为胡人,南阳汉画资料也多有从事营商、兽医、守卫等工作的诸“胡”,以及参加各种底层劳作的“胡奴”。这一现象可说明A.胡人政权显现中原B.北方移民大量南流C.民族交融业已寻常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唐太宗在《帝范·阅武》中写道:“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则?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据此可知,唐太宗A.认为治国理政应该因势而异B.总结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C.强调文治武功需要统筹兼顾D.主张安不忘战的军事思想4.表1元朝科场政治议题及考生对策情况统计(部分)科次议题考生对__策延祐元年江浙乡试冗官方希愿严吏部之选法,重宪臣之事权吏制黄溍推广教化延祐二年会试冗官杨宗瑞严其赏罚延祐四年江浙乡试吏制沈云超加强监察后至元元年江西乡试用人李廉考试任命吏员吏制涂溍生提高俸禄,以养其廉也高三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据表1可知,元代A.科考专注热门政治话题B官府有效推动人事改革C.着力拓宽官员选拔路径D.士人借助科举平台议政5观察图1,导致两条统计数据线趋向一致的主要因素是A.赋役制度的变革B.户籍管理的完善C.基层治理的加强D.人口流动的减少6.近代碑学书法大师于右任认为,北朝碑刻蕴含尚武精神,中国自宋以后,正缺乏尚武精神,所以提倡人们学习。《时务报》《清议报》《革命军》《民报》纷纷采用豪迈威武的魏碑体。近代魏碑体的复兴A.迎合中体西用的救亡主张B.折射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C.体现文学革命的进步思想D铸就社会革命的锐利武器7.1939年9月,毛泽东提出“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巩固团结,反对分裂”“力求进步,反对倒退”等口号。这些口号A.扭转了严峻的国内外形势B.打击了国民党顽固势力C.推动了反法西斯联盟建立D.消除了国共合作的隐患8.1949年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为“使我们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故将外国政府派在中国的代表作为外国侨民而非正式的外交人员对待。这一规定A.承继了三民主义提出的反帝主张B.表明了中共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C.适应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需要Đ.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自主性9.图2是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体现了A.红军长征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B.女性参加地质勘探的巾帼气魄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时代风貌D.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10.1981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只有520万元,不足全国税收收入的万分之零点八。2019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达到10388.5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6.6%。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加A.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B.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实现C.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D.有利于财政收支的平衡11.有学者认为,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文明的空间距离不过几百公里,彼此也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但却出现了大于印加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之间的差别。这一观点强调A.农耕生活决定文明差异B.相互借鉴推动文明进步C自然环境塑造文明形态D.人类活动影响文明取向12.14世纪英格兰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他认为“依《圣经》之言,英格主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15世纪捷克思想家约翰·胡司主张用捷克语作礼拜,教权应服从俗权,神职人员应服从国家,他们的思想主张推动了欧洲A.近代民族意识的发展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C.人文主义思潮的萌发D.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13.17世纪,洛克在《政府论》中强调:人民的福利是最高的法律,这是公正的和根本的准则,谁真诚地加以遵守,谁就不会犯严重的错误。洛克意在A.重视政府权力结构的调整B.强调人民主权的思想主张C.缓和民众福利差异的矛盾D.诠释三权分立的制度构想14.表2普鲁士王国的城市化水平年代总人口(百万)城市数量(座)城市人口(百万)城市化率(%)187525.69151710.3640.3189029.96172614.5148.4191040.17216724.6961.5表2反映的现象,主要是因为A.交通运输业的快速进步B.城市人口数的明显增加C.西方代议制的逐步完善D.电气化革命的大力推进15.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解决技术干部问题,斯大林先后提出“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这A.促进了苏联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B.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C.适应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D.扭转了苏联阶级矛盾尖锐的局面16.2023年1月,美国财长耶伦访问非洲国家期间,要求赞比亚按照美国要求重组国家债务,以获得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赞比亚境遇在非洲国家广泛存在。这说明A.殖民主义思维仍未终结B.全球财富分配两极分化C.美非积极构建共同价值D.IMF促进非洲社会发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沙龙是介于公共空间和私密场所之间的社交圈子,并演变成了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的新的活动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表3欧洲“沙龙”发展史时间主要成员热门议题17世纪前贵族、新兴市民仪式化舞蹈、表演、风情言谈17世纪贵族、学者、艺术家社交、精神、艺术的创造性;消弭社会等级和歧视;文学、哲学和政治18世纪更多元的社会群体批评现实、主权在民、新思想——摘编自方维规《欧洲“沙龙”小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沙龙”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18.“度牒”为古时僧道身份凭证,起于南北朝盛于唐,明末名存实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根据材料,概括图3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度牒的积极作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16世纪,西式建筑在中国出现,多集中于澳门,主要由传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18世纪,由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设计,中国工匠精心修建的圆明园分园——长春园的欧式宫殿,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光辉典范。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体现,开始大量传入中国,给国人巨大的思想冲击,如康有为见识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齐后,认为西人治国有方,进而摒弃了“西人为古之夷狄”的看法。20世纪上半叶,西式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上海国际饭店高达24层。另外,资政院、教堂、医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国传统建筑“城高池深”的特点,体现了某些近代社会的气息。——摘编自田毅鹏《西式建筑进入中国的沧桑往事》材料二早在秦汉时期,西方就通过陆路交通,从中国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风景图案信息来猜想推测中国园林。16世纪末开始,来华传教士的著作中对中国园林的记录让西方全新高三历史试题第5页(共6页)认知了中国园林,如《张诚日记》认为中国屋宇、花园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对自然的模仿。18世纪,传教士马国贤、王致诚分别将《避暑山庄图咏》《圆明园图咏》传到西方,让西方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到图像时代。受中国园林艺术影响,英国率先在西方兴建了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自然风景园。——摘编自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大量传入中国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式建筑风格东渐和中国园林艺术西传的不同。(1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历史动力学理论认为,社会通常是在时间递进型与空间传动型动力作用下向前发展的。时间递进常指一个社会靠自身的动力机制向前发展,而空间传动则指社会的发展是在外力的冲击和压迫下实现.嬗变。在时间递进型动力作用下所实现的社会转型是其内在矛盾展开、激化、质变的结果,它给价值系统带来的往往是传统与现实、新与旧的纷争;在空间传动型动力作用下,社会的转型是在外力刺激下发生的,价值系统内部呈现的通常是内与外、中与西、自生的与舶来的冲撞与涤荡。——摘编自李培超《社会转型与道德冲突》根据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南平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命制说明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现了丰富的海、陆动物遗存,还发现了稻、粟、黍谷物及陶片的印痕。在遗址呈现的史前聚落中,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清晰。据此可知,当时的先民A.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B.具有多样化的生计模式C.开发利用海洋优势资源D.已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文化遗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材料提到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发现了丰富的海、陆动物遗存,还发现了稻、粟、黍谷物及陶片的印痕,并有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区域。显而易见,当时的先民具有多种多样的生计模式(生存方式),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摆脱渔猎采集、迈入阶级社会的信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也仅是当时先民的部分生计内容,A、C、D不符合题意。2.河南密县出土的汉画砖驼车乘御者多为胡人,南阳汉画资料也多有从事营商、兽医、守卫等工作的诸“胡”,以及参加各种底层劳作的“胡奴”。这一现象可说明A.胡人政权显现中原B.北方移民大量南流C.民族交融业已寻常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现象,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从材料中的“胡人”“诸‘胡’”“胡奴”等字眼,就能了解当时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已经十分频繁,C项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3.唐太宗在《帝范·阅武》中写道:“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则?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据此可知,唐太宗A.认为治国理政应该因势而异B.总结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C.强调文治武功需要统筹兼顾D.主张安不忘战的军事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军事思想,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唐太宗这段话的意思是:春秋时期越国国君勾践见蛙,而俯凭车的横木以敬之,敬其见敌而有怒气的蛙,以激励士兵怒对强敌吴国的士气,终于得士之死力而成霸业;徐偃王是周穆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王时徐国的国君,平时好行仁义,连最起码的武事也不讲,完全松懈了斗志,最终被楚兵所灭。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越王勾践平时习其军威,而徐偃王完全忘失其武备的缘故。D项符合题意。其它三个选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内涵。4.表1元朝科场政治议题及考生对策情况统计(部分)科次议题考生对策延祐元年江浙乡试冗官方希愿严吏部之选法,重宪臣之事权吏制黄_溍推广教化延祐二年会试冗官杨宗瑞严其赏罚延祐四年江浙乡试吏制沈云超加强监察后至元元年江西乡试用人李廉考试任命吏员吏制涂溍生提高俸禄,以养其廉也据表1可知,元代A.科考专注热门政治话题B.官府有效推动人事改革C.着力拓宽官员选拔路径D.士人借助科举平台议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科举考试,试题从元朝科举考试的政治议题及考生对策情况,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材料提供了六次科考议题“冗官”“吏制”“用人”,可见元代科考并不是专注热门政治话题,A项不符合题意。科举考试与推动人事改革是不相干的两件事,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呈现的是元朝科举考试的政治议题及考生对策情况,与拓宽官员选拔路径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元朝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议题抒发个人的建议和对策,是议政的表现,D项符合题意。5.观察图1,导致两条统计数据线趋向一致的主要因素是A.赋役制度的变革B.户籍管理的完善C.基层治理的加强D.人口流动的减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赋役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折线图中,两条统计数据线趋向一致大约在18世纪中期,正值清朝前期。这时,清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朝政府实行“摊丁入亩”制度,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是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正因人头税的取消,隐瞒人口就变得没有意义,统计人口数和实际人口数两条统计数据线才会趋向一致。A项正确。其它三项无材料无关。6.近代碑学书法大师于右任认为,北朝碑刻蕴含尚武精神,中国自宋以后,正缺乏尚武精神,所以提倡人们学习。《时务报》《清议报》《革命军》《民报》纷纷采用豪迈威武的魏碑体。近代魏碑体的复兴A.迎合中体西用的救亡主张B.折射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C.体现文学革命的进步思想D.铸就社会革命的锐利武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魏碑体的复兴,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识的能力。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是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他认为,北朝碑刻蕴含尚武精神,倡导人们学习。材料列举了四种报刊、书籍采用豪迈威武的魏碑体:《时务报》是清末变法维新运动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清议报》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段改良派在国外创办的第一个重要刊物;邹容所著的《革命军》以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为主旋律;《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派的主要宣传阵地。结合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特征,符合题意的选项是B.折射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其它三项与题意不符。7.1939年9月,毛泽东提出“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巩固团结,反对分裂”“力求进步,反对倒退”等口号。这些口号A.扭转了严峻的国内外形势B.打击了国民党顽固势力C.推动了反法西斯联盟建立D.消除了国共合作的隐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集中兵力向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攻势,对国民党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竭力挑拨国共关系。国民党投降派汪精卫集团在年底公开投敌,国民党顽固派在抗战问题上也处于动摇之中。1939年9月,毛泽东提出“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巩固团结,反对分裂”“力求进步,反对倒退”等口号,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存亡而抗日到底和为争取人民民主而不懈斗争的坚定立场,有力打击了国民党顽固势力。B项符合题意。8.1949年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为“使我们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故将外国政府派在中国的代表作为外国侨民而非正式的外交人员对待。这一规定历史试题第3页(共6页)A.承继了三民主义提出的反帝主张B.表明了中共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C.适应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需要D.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自主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识的能力。材料呈现的背景信息是1949年1月,三大战役基本结束,渡江战役尚未进行,中共中央强调,为“使我们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故将外国政府派在中国的代表作为外国侨民而非正式的外交人员对待。显然,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这不仅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是中华民族独立解放需要。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反映“三民主义”“获取国际支持”相关内容,A、B项不符合题意;1949年1月新中国还未建立,D项不符合题意。9.图2是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体现了A.红军长征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B.女性参加地质勘探的巾帼气魄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时代风貌D.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根据材料可知,这是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号召人民以无畏的胆魄和坚韧的意志去进行工业化建设,故选择C项。ABD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10.1981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只有520万元,不足全国税收收入的万分之零点八。2019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达到10388.5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6.6%。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加A.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B.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实现C.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D.有利于财政收支的平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个人所得税收入。根据材料可知,从1981年至2019年,我国个税收入总额不断增加,其占全国税收收入比重不断加大,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结果与表现,故选择A项。历史试题第4页(共6页)2019年脱贫攻坚尚未实现,排除B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仅个税收入增加无法直接与财政收支平衡建立关联,排除D项。11.有学者认为,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文明的空间距离不过几百公里,彼此也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但却出现了大于印加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之间的差别。这一观点强调A.农耕生活决定文明差异B.相互借鉴推动文明进步C.自然环境塑造文明形态D.人类活动影响文明取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明差异。根据材料可知,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更为接近、且保持密切联系的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却存在着巨大的文明差异,可知该学者的观点意在强调,不同区域的人的活动,对文明的发展影响巨大,故选择D项。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是农耕文明,排除A项;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有密切联系,说明存在相互借鉴,排除B项;三者中,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更为接近,自然环境差异更小,文明差别却更大,表明核心因素不是自然环境,排除C项。12.14世纪英格兰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他认为“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15世纪捷克思想家约翰·胡司主张用捷克语作礼拜,教权应服从俗权,神职人员应服从国家。他们的思想主张推动了欧洲A.近代民族意识的发展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C.人文主义思潮的萌发D.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意识发展。根据材料可知,14、15世纪的欧洲,民族语言开始传播和使用,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国家的认同逐渐高于宗教认同,这将推动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与发展,故选择A项。BCD项的时间及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13.17世纪,洛克在《政府论》中强调:人民的福利是最高的法律,这是公正的和根本的准则,谁真诚地加以遵守,谁就不会犯严重的错误。洛克意在A.重视政府权力结构的调整B.强调人民主权的思想主张C.缓和民众福利差异的矛盾D.诠释三权分立的制度构想【答案】B历史试题第5页(共6页)【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法律。根据材料可知,洛克认为人民的福利应当得到重视和保护,强调人民主权,故选择B项。ACD与题意不符,排除。14.表2普鲁士王国的城市化水平年代总人口(百万)城市数量(座)城市人口(百万)城市化率(%)187525.69151710.3640.3189029.96172614.5148.4191040.17216724.6961.5表2反映的现象,主要是因为A.交通运输业的快速进步B.城市人口数的明显增加C.西方代议制的逐步完善D.电气化革命的大力推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普鲁士城市化。从1875年到1910年,普鲁士王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故选择D项。A项不足以称为主要原因,B项更偏于现象而非原因,C项与材料所呈现象缺乏直接关联,且与普鲁士王国实际情况不符,排除。15.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解决技术干部问题,斯大林先后提出“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这A.促进了苏联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B.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C.适应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D.扭转了苏联阶级矛盾尖锐的局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根据材料可知,在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期间,斯大林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故选择C项。ABD与题意不符,排除。16.2023年1月,美国财长耶伦访问非洲国家期间,要求赞比亚按照美国要求重组国家债务,以获得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赞比亚境遇在非洲国家广泛存在。这说明历史试题第6页(共6页)A.殖民主义思维仍未终结B.全球财富分配两极分化C.美非积极构建共同价值D.IMF促进非洲社会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殖民主义。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对非洲国家进行的援助是有条件的,意图通过经济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是新殖民主义,故选择A项。BCD与题意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沙龙是介于公共空间和私密场所之间的社交圈子,并演变成了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的新的活动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表3欧洲“沙龙”发展史时间主要成员热门议题17世纪前贵族、新兴市民仪式化舞蹈、表演、风情言谈17世纪贵族、学者、艺术家社交、精神、艺术的创造性;消弭社会等级和歧视;文学、哲学和政治18世纪更多元的社会群体批评现实、主权在民、新思想——摘编自方维规《欧洲“沙龙”小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沙龙”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解读材料】趋势:根据表格内主要成员的变化可知成员从显贵阶层向大众化发展;根据“仪式化舞蹈”“主权在民、新思想”可知议题从生活向文艺、政治发展;根据“介于公共空间和私密场所之间的社交圈子”可知形式从私密性向公共开放性发展。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正处于封建社会没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思想解放运动掀起浪潮的阶段;根据“17世纪前”可知沙龙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欧洲文化传统的影响。【参考答案】趋势:成员从显贵阶层向大众化发展;议题从生活向文艺、政治发展;形式从私密性向公共开放性发展。(4分。答出符合题意2点即可)成因:封建社会没落(社会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欧洲的文化传统。(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历史试题第7页(共6页)18.“度牒”为古时僧道身份凭证,起于南北朝盛于唐,明末名存实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摘编自赵轶峰《明代僧道度牒制度的变迁》根据材料,概括图3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度牒的积极作用。【解读材料】信息:该度牒为原始史料;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对度牒的发放已形成制度,管理严格,不允许私自簪剃,可推知当时社会宗教盛行,政府出于保障赋税和控制人口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对宗教的管理;官府文书同意张永馨入正一教,可知正一教是合法宗教。作用:作为原始史料,度牒为研究明代社会提供重要资料;借助度牒对宗教进行控制与管理,有助于强化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参考答案】信息:张永馨度牒为原始史料;宗教盛行;政府加强对宗教的规范管理(度牒发放制度严格);正一教合法合规。(4分。答出符合题意2点即可)作用:为研究明代社会提供重要资料;强化国家治理;有利于社会稳定。(4分。答出符合题意2点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16世纪,西式建筑在中国出现,多集中于澳门,主要由传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18世纪,由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设计,中国工匠精心修建的圆明园分园——长春园的欧式宫殿,历史试题第8页(共6页)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光辉典范。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体现,开始大量传入中国,给国人巨大的思想冲击,如康有为见识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齐后,认为西人治国有方,进而摒弃了“西人为古之夷狄”的看法。20世纪上半叶,西式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上海国际饭店高达24层。另外,资政院、教堂、医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国传统建筑“城高池深”的特点,体现了某些近代社会的气息。——摘编自田毅鹏《西式建筑进入中国的沧桑往事》材料二早在秦汉时期,西方就通过陆路交通,从中国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风景图案信息来猜想推测中国园林。16世纪末开始,来华传教士的著作中对中国园林的记录让西方全新认知了中国园林,如《张诚日记》认为中国屋宇、花园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对自然的模仿。18世纪,传教士马国贤、王致诚分别将《避暑山庄图咏》《圆明园图咏》传到西方,让西方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到图像时代。受中国园林艺术影响,英国率先在西方兴建了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自然风景园。——摘编自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大量传入中国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式建筑风格东渐和中国园林艺术西传的不同。(1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4分)【解读材料】(1)原因:根据“鸦片战争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殖民者不断扩张;根据“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西交往增多;根据“西式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体现”可知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康有为见识了……摒弃了……”可知士人阶层的推动和国人观念的改变;根据“一改中国传统建筑‘城高池深’的特点”可知中国传统建筑相对封闭。(2)不同:根据“16世纪,西式建筑在中国出现”“早在秦汉时期”可知开始时间不同;根据“殖民商人”“来华传教士的著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体不同,由此进一步推知实质不同;根据“欧式宫殿”“图案信息”等可知方式媒介不同;根据“工业文明的体现”“布置得宜和对自然的模仿”可知观念不同;根据“体现了某些近代社会的气息”“受中国园林艺术影响”可知影响不同。(3)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