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选读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含答案高中语文试题试卷网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选读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含答案高中语文试题试卷网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选读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含答案高中语文试题试卷网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选读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含答案高中语文试题试卷网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选读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含答案高中语文试题试卷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一〉杨振宁(1922—),安徽省合肥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在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一)求学经历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1938年他才16岁,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1944年在西南联大研究院毕业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二)喜获诺奖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心系祖国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先后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授予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四)主要成就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耳斯(R.L.Mills)提出了“杨振宁—米耳斯规范场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二〉吴学东,女,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获讲师职称。1991年调任桂林文化研究中心任研究人员,1996年调到广西大学社会科学部任“中国革命史”的公共政治课教师。1999年在广西大学就读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班,2001年获研究生学历。1999年底获副教授专业技术职称,迄今在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教师。梁国钊,1940年11月出生,广西容县人。1963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物理专业,1978年起从事科学技术哲学教学与研究,1986年至今任硕士生导师,1990年晋升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现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哲学(科技史)教授。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梁国钊教授神往漫步于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精神世界之中。发表在十多种核心刊物和其他学术杂志上的论文有七十篇之多。已出版著作《科研与道德》《失败的科学》《教子有方——诺贝尔奖获得者家教故事》《预约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生涯》《诺贝尔奖获得者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等,足见他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涉及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整个人生。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生历程中去研究他们,揭示生命的价值,这是梁国钊教授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的最大贡献和成功。本文是他与吴学东合作完成的。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负笈(jí)纨绔(wánkù)造诣(yì)夯实(hānɡ)吴大猷(yóu)不啻(chì)跻身(jī)谬误(miù)热忱(chén)潜在(qián)步骤(zhòu)契机(qì)租赁(lìn)麾下(huī)剔除(tī)逃遁(dùn)窘相(jiǒnɡ)憎恶(zēnɡ)惊愕(è)2.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隽eq\b\lc\{\rc\(\a\vs4\al\co1(隽秀jùn,隽永juàn))折eq\b\lc\{\rc\(\a\vs4\al\co1(周折zhé,折耗shé))强eq\b\lc\{\rc\(\a\vs4\al\co1(勉强qiǎnɡ,强盛qiánɡ,倔强jiànɡ))胖eq\b\lc\{\rc\(\a\vs4\al\co1(肥胖pànɡ,心广体胖pán))(2)语境辨析法①重庆的冷某一脸沮丧(sànɡ),不知所措。前几天,为家中老人办丧(sānɡ)礼时,狂风袭来,酿成2死21伤的惨剧。②拜谒中山陵时,他拾(shè)级而上,看到有人不断拾(shí)起路边的落叶。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eq\b\lc\{\rc\(\a\vs4\al\co1(pìn聘请,驰chěng骋))eq\b\lc\{\rc\(\a\vs4\al\co1(告jiè诫,jiè戒严))eq\b\lc\{\rc\(\a\vs4\al\co1(xiá遐想,闲xiá暇))eq\b\lc\{\rc\(\a\vs4\al\co1(diān巅峰,diān颠倒))eq\b\lc\{\rc\(\a\vs4\al\co1(miù谬误,杀lù戮))eq\b\lc\{\rc\(\a\vs4\al\co1(shàn擅长,shàn嬗变))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踪迹·踪影“踪迹”指行动所留的痕迹。“踪影”指踪迹形影指寻找的对象,多用于否定式。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拍摄这张照片的网友说,目前他也不知道“深邃哥”的踪迹(踪迹/踪影)。而我们之前也在南窑火车站找过“深邃哥”,但毫无踪影(踪迹/踪影)。2.以致·以至“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也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①谁要想学习理论物理,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借阅王竹溪先生的笔记,以至(以致/以至)他的各门课的笔记,都为他的历代弟子所“必读”。②华能国际电力燃料成本上涨,以致(以致/以至)该公司利润受压。3.云集·聚集两者都有共同的语素“集”,都有“集合”的意思。“云集”是偏正式结构,指像天空的云一样从各处聚集在一起。“聚集”是并列式结构,指集合,凑在一起。,前者表明的人数比“聚集”多,且有强调来自四面八方的意思。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两会是人民关注的盛会,也是媒体竞技的“战场”。人民大会堂前云集(云集/聚集)了各路记者,大家通过镜头、文字和网络沟通会场内外,让更多的人第一时间了解两会现场。4.不止·不只“不止”指继续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指不但,不仅。,前者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副词;后者是连词,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他恐怕不止(不止/不只)六十岁了。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1)NBA常规赛湖人客场挑战太阳时遭到继往开来的快攻,最终没有顶住压力,输掉了比赛。(×)请说明理由:句中强调连续不断的进攻,应用“前赴后继”。(2)刘思伟表示:“能够被老百姓喜欢就是好的,不论是我的表现爱情无奈的《找个好人就嫁了吧》,还是表现爱情痴情与负心的《爱情买卖》,都是讲述很纠结的事情,但和没有歌词、更加纠结的《忐忑》相比,我五体投地。”(×)请说明理由:本句表达的意思是自愧不如,在此语境下改为“甘拜下风”较合适。因为“甘拜下风”除去“佩服”外,更强调的是“自认不如”。(3)作为一名立志钻研语言学的人,地震的时候我不如地质系的孩子分析得头头是道,核泄漏的时候我不如核工业系的孩子分析得井井有条,但灾后谣言四起之时,我却兴奋地发现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请说明理由:“井井有条”强调说话办事的条理性。用在此句中符合语境。(4)1937年日寇大举入侵中国,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他们浴血奋战,继往开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请说明理由:“继往开来”和“前赴后继”都有继承前人事业的意思,但词义的侧重点不同。“继往开来”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前赴后继”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从语境看,“国共两党”在抗战中与日寇浴血奋战,题目强调的是不怕牺牲,“踊跃前进”,与“为将来开辟道路”无关,应该用“前赴后继”。(5)外交艺术似乎高深莫测,但邓小平的对外谈话总是通俗易懂,让一般老百姓也能对国家的外交方略心领神会,他常常会在机智中不乏幽默,一语中的、举重若轻,甚至令人捧腹大笑。(×)请说明理由:“一语中的”和“一针见血”都可指很容易地说出问题的实质,但词义范围不同、程度不同。“一语中的”程度较轻,指用于说话。“一针见血”程度较重,不仅指说话,也可指写文章。语境讲邓小平的对外谈话的艺术,且与“举重若轻”连用,程度较重,应该用“一针见血”。(6)3月8日,一场另辟蹊径的庆“三八”妇女巧手编织展在本市妇女手工艺编织基地举行,栩栩如生的“鲤鱼跃龙门”“孔雀开屏”“雄鸡报晓”“金龙腾飞”等自创作品令人赞不绝口。(×)请说明理由:“别开生面”和“另辟蹊径”都可指另创一种新风格,但“别开生面”还可指另外创造新的形式;“另辟蹊径”还可指另找一个新途径、新方法。从语境看,庆“三八”妇女巧手编织展应属于形式方面的创新,应该用“别开生面”。(7)某市将对地理位置相邻的学校,实施“一校多区”的实质性兼并,实施强校对弱校兼并管理。统一管理后,学校之间扬长避短,互相借鉴和学习的机会就多了。(×)请说明理由:“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都涉及长处和短处,结构相同,经常会误用。“扬长避短”指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前者重在“避”,后者重在“补”。从语境看,学校之间互相借鉴和学习,应该用“取长补短”。(8)安全生产无止境,安全生产无最好。若企业都能够将既有的隐患、问题触类旁通,那么企业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一个地区乃至全国逐年好转的安全生产形势才会得到保持。(×)请说明理由:“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都可指由一推知多的意思,但词义侧重点不同。“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强调效果。“触类旁通”指掌握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强调行为。语境强调的是总结、借鉴有关“既有的隐患、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后的效果,应该用“举一反三”。[整体·感知]本文以传主杨振宁如何“合璧”中西文化,取得事业成功为主线,主要讲述了家庭对其的熏陶。西南联大及美国求学的经历,展示了杨振宁深厚的文化底蕴、过人的胆识及执着、坚定的人生追求,颂扬了杨振宁献身科学的精神,体现了作为炎黄子孙的杨振宁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文脉·梳理]eq\b\lc\\rc\(\a\vs4\al\co1(杨,振,宁))eq\b\lc\{\rc\(\a\vs4\al\co1(引言:获奖感言——中西文化的产物,一家学渊源:书香门第,学养深厚,二奠定基业的西南联大:名家云集,高手荟萃,三万里寻名师:获得学位,明确方向,))eq\b\lc\\rc\(\a\vs4\al\co1(杨,振,宁))eq\b\lc\{\rc\(\a\vs4\al\co1(四成功之路初探\b\lc\{\rc\(\a\vs4\al\co1(荣获诺贝尔奖,铸就辉煌,原因初探\b\lc\{\rc\(\a\vs4\al\co1(抓住机遇,追随名师,扬长避短,中西合璧))))))[文本·层析]一、阅读“奠定基业的西南联大”部分,回答问题。1.引用华罗庚的回忆表现了什么?[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段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文字,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西南联大师生艰苦的学习条件,道出了大家坚忍不拔的毅力;也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深厚的文化底蕴。2.第9段“挖出了几本压歪了的但仍可用的书本,欣喜若狂”表明了什么?[对应考点:分析传主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明了当时的杨振宁对书籍的珍爱,从侧面赞扬了他的好学精神。3.本部分倒数第1段“参天的大树,离不开根本。杨振宁物理学的茁壮根系,在西南联大这片沃土往深里钻,往广处长,为大树的繁茂,汲取着丰富的营养”一句的含意是什么?[对应考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个比喻句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杨振宁与西南联大的关系,就像一棵大树永远不能离开根一样,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这片沃土,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二、阅读“万里寻名师”部分,回答问题。4.阅读第8段,请简析泰勒的考试方式。[对应考点:概括内容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泰勒这种唠家常式的别开生面的口试,独特新颖,足见名家之风采。而杨振宁则如愿以偿,成为泰勒的研究生。5.文章为什么详细写投名师的具体过程?[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杨振宁想进行实验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弥补在西南联大的缺陷;②突出杨振宁取得成功的艰苦过程;③交代杨振宁如何从实验物理学转向了理论物理学的研究;④显示三位大师各自对杨振宁的影响。6.费米是如何评价杨振宁的?[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为人不求闻达;②悟性高,能举一反三;③不怕困难;④解决问题时态度持重、沉静。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7.文章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对应考点:概括内容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家庭的熏陶,既有优秀传统文化,又有父亲的现代数学启蒙;②当时在西南联大的优良教育;③到美国学习,师从费米和泰勒等名师。8.作者为什么从杨振宁获诺贝尔奖及其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讲写起?[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一上来就抓住读者要急于了解杨振宁何以会获此大奖的心理;②通过演讲的内容透出杨振宁的自豪,点出了杨振宁获奖的原因;③紧紧扣住题目“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写法·借鉴]小标题选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了杨振宁的家庭状况及他在西南联大、芝加哥大学时求学研究的经历,总结了他成功的经验,表明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基础、大胆的质疑和敏锐的洞察力是成功的关键。对于如何正确把握自己、扬长避短,如何看待、运用中西文化等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同时也赞扬了他勤奋执着、严谨治学的品质和爱国的精神。使用小标题,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写法指点:拟写小标题常用的方法有:(1)时间串联法,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2)空间排列法,即按不同的空间安排材料。(3)层层递进法,即按事情或由轻到重、或由深入浅地安排材料。(4)并列组接法,即把材料用分镜头的方式组接起来。(5)情感串联法,即以“喜、怒、哀、乐”等组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请为以“寝室三色”为题的文章拟三个小标题,要用三种颜色来体现你不同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红色——兴奋不眠夜灰色——时时心无奈黑色——夜深人静[佳作·领悟]杨振宁的希望前不久,杨振宁、翁帆夫妇出席了全国图书博览会,并且成了最受追捧的“明星”,在“我的生活”演讲中,85岁高龄的杨振宁用一个半小时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略带失落地坦白了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和李政道关系的破裂。他们两人早年都是西南联大出身,杨振宁比李政道年长四岁,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获得硕士学位后,1945年赴美留学,很快成为同学口中的“天才”。1946年秋天,在国内读了两年大学的李政道到芝加哥大学当研究生,他在学习中,总是向长他几岁的先辈杨振宁寻求指导,很多物理根基是杨振宁帮他打下的。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1947年,他们凑钱买了辆旧车到美国西部游玩了7个礼拜,一起参加猜字谜比赛,真是就如亲兄弟一样。1949年,两人在事业上开始合作,在外人眼里,他们的合作非常默契,让整个物理学界羡慕和妒忌。李、杨合作16年,其成果举世有目共睹,1956年,杨、李两人合作写了一篇论文,对物理学家一向深信不疑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弱作用中的有效性质疑,这篇论文造成了科学概念上的一次革命,连爱因斯坦都大为赞赏。1957年,两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合作完成科学研究并分享诺贝尔奖,他们成了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一度成为科学界的美谈。那一年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此后他们富有成果的合作还继续保持了5年。不幸的是,到了1962年,因为各种原因,杨、李亲密关系转为冲突,症结源于:获诺贝尔奖的论文中关于“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思想,是谁先提出来的。杨振宁说自己先想到的,李政道则揭露杨贪天之功,掠人之美。尽管李、杨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盛誉满载,但他们对于个人在科学史上的名誉和地位依然锱铢必较,难以调和。1962年4月18日,李、杨有过一次和解的长谈,那是一个感情非常激动的场面,杨振宁哭了,李政道也哭了,但和解没有得到保持。这之后,二人的关系稍有好转,然而6月以后,又开始谣言纷纷,说李、杨的不和,是由于杨小气,斤斤计较等。杨振宁大怒之下给李政道写了一封信,李政道看到这封信后,二人永远地分手了。13年的研究合作终止,“兄弟”形同陌路,朋友不再交往。杨振宁后来在一次采访时坦承:“我们两个人的关系,有的时候比我们和我们的太太之间的关系还要密切……这样深厚的关系,在破裂的时候,我想跟一个婚姻的破裂,是在同一等级的痛苦。”李、杨反目40年,始终针锋相对,彼此缺乏应有的包容。他们的很多师友,还有中国物理学界,在过去很多年里想做两者的协调人,促使他们第二次握手,但事实证明一切都是徒劳。杨振宁和李政道已“分手”四十一年,随着《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一书在2002年底的出版,杨、李的恩怨因旧事重提而在紧接而来的2003年风波再起。李政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该书有关他的很多描述“与事实不相符合”,“杨振宁是想通过此书重写历史”,通过对他进行诬蔑和贬低来“索取根本不属于他的荣誉”,并认为这是杨振宁与作者共同谋划的。前不久杨振宁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专访时,王志问:我们中国有句老话“相逢一笑泯恩仇”,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希望看到你们俩和好。杨振宁:对,这也是我现在的想法和决定。这次图书博览会上,40多年过去了,回忆起这段往事,杨振宁深情地表示:“李政道是我最成功的合作者,分手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他引用苏轼写给兄弟的诗句来缅怀兄弟之情:“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此生未了因。”对于一个已经85岁的老人来说,名利、地位、金钱等,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离开这个世界时,不带遗憾地离去。【范文赏析】无论谁在最后做出让步,几十年中依然不肯言和,虽然其中是非我们后人难以定论,但能被名利羁绊上几十年而不能舍、不能放,不能因“争执”而再次回念昔日共同奋斗的友谊,毕竟有些让后辈难以苟同。也许这也染上了“科学性”吧,一是一,二是二,马虎不得。这其中孰是孰非,可能后人也难以评价清楚。eq\a\vs4\al([语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为《我们的民族小学》的作者,吴然对本文入选教材前后的修改之处进行了对比,并讲解了教学中的难点。听作者点评自己的文章,现场的师生和家长受益匪浅。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C.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李春阳感慨道,老一辈各族科技工作者献身新疆科技事业矢志不渝,他们在新疆科技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D.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解析】A项,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使用正确。B项,耳濡目染:耳听眼见,不知不觉受到影响。使用正确。C项,矢志不渝:表示永远不变心。使用正确。D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水平。此处望文生义。【答案】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战略构想的逐步实施,新疆作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地位更为凸显。B.越南人学习中文的势头近年来蓬勃发展,双方虽然因南海紧张局势而关系恶化,但是越南的“中文热”没有降温。C.有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石材外贸发生了高增长的态势。广东云浮、福建南安作为我国两大石材出口基地,已占到全球石材贸易额的百分之十五以上。D.整治行动中发现目前市面上在售的电动车存在超重,超速等违规现象,有些电动车经改装后时速可达每小时60公里。【解析】B项,语序不当。将“虽然”移至“双方”前。C项,搭配不当。“发生”与“态势”不搭配,将“发生”改为“保持”。D项,成分赘余。“时速”的“时”与“每小时”重复,可删除“每小时”。【答案】A3.仿照下面句子的整体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写一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在意蕴上要与上句保持一致。杨振宁专注粒子忘我追寻,却不时领略舒伯特的小夜曲,愉悦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史铁生辗转轮椅艰难跋涉,却经常倾听贝多芬的交响乐,汲取力量。4.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该图应属于思维导图类,要注意理清思维框架的层次。最低端是整个框架的中心:“瑶族村3日行。”下级节点分为两个方面——“准备”和“实施”,每个方面又包含新的子节点。【答案】(示例)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潜藏着教育资源,必须让它们都会说话。那就是——校园隐形文化。材料二走进温州市实验中学的校园,随处可见精心的环境艺术布景:用木雕展现的校训墙、园艺造型的春草池、刻着《爱莲说》的休闲庭院的石桌、架空大厅的三角钢琴、楼层的图书角、定期举办学生个展与群展的艺术长廊,还有棋社活动区、天文长廊、师生墙的布置,走廊上、橱窗里定期更换的“班级文化建设”风采榜等。(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第(1)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材料叙述的主体或对象,即“校园隐形文化”;其次要明确材料的主旨,即这种文化大有可为。第(2)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诸如教育要潜移默化、见缝插针等,然后围绕观点展开阐述,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答案】(1)校园隐形文化,大有文章可做。(2)无论什么教育形式,只有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绝对不能暴风骤雨,更不能山洪暴发,否则,原本蓄势待发的生命将被扼杀在萌芽之中。温州市实验中学注重校园隐形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启迪、激励着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如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eq\a\vs4\al([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仰望星空的秘密——“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郭爽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②百年钱学森的故事犹如史诗,包含了二十世纪最惊心动魄的技术革命和政治冲突,包含了一个王朝的瓦解和太空时代的诞生。不过,国际环境的大变迁于钱学森自己的经历而言,却显得简单而平淡:“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这位科学巨擘最终排除万难回到祖国。他的学问与胆识,他的智慧与情怀,或许为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开启了另一扇窗。③1989年,钱学森获得当今世界理工界最高荣誉“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奖章。人们称他是一个三维科学家,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④在钱学森儿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钱均夫。钱均夫是个业余标本制作家,深谙现代教育之道。他曾告诉儿子,捕捉昆虫是理解生物学的开始,寻找化石和岩石碎片则可小窥地理学的门径,学习绘画则有助于理解美的概念。⑤夏日来临时,年幼的钱学森会捕捉蝴蝶,收集标本。他学习钢琴、小提琴和水彩画,房间里堆满了自然科学和数学书籍。⑥钱学森成年后曾回忆说,“父亲为我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新世界……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⑦钱学森之母章兰娟本为杭州富商之女,她家教甚严,多才多艺。每天,她督促钱学森按时起床、锻炼身体、吟诗诵词。闲时,她为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和杨家将血战沙场,以及孔融让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发愤故事。母亲的谆谆教诲在钱学森心灵上刻下烙印。⑧钱学森生前自己总结的两个人生高潮中,除了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光,另外一个则是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的6年。钱学森入学时,校长林励儒领导下的师大附中弥漫着开拓创造之学风,在那个积贫积弱年代,这里可谓是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沃圃佳苑。在他的记忆中,“教生物的于君石老师,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我记得他给我一条蛇,让我做标本”;“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教画西洋画。我买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学画,后来我画得很不错”;“国文老师董鲁安教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我对用文言文写的文章小品特别感兴趣”;“我们的音乐老师用一部手摇的机械唱机放些唱片,教我们学唱中外名曲,欣赏各种音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后来,贝多芬憧憬世界大同的声响,一直在我心中激荡”……⑨钱学森曾这样告诉他的学生:“附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培养了我的科学兴趣。”他还曾亲笔手书一份珍贵名单,列出了给予他一生深刻影响的17个人的名字,其中7人是北师大附中的老师。⑩其实在钱学森留美期间,他一直心系祖国发展。1947年,他与妻子蒋英在上海结婚时曾考虑留下为国家效力。但当时目睹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作风后,他失望地返回美国潜心研究。直到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钱学森下定决心要回国。而当时,美国已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非法扣留钱学森行李和书籍的美国当局咆哮,“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宁愿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⑪历经6年波折后,钱学森终于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一偿回国心愿。和钱学森一家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还有二三十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10月1日,大家在船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周年,钱学森奏响长笛,妻子蒋英、儿子钱永刚和女儿钱永真则演唱了中国民歌。⑫从钱学森回国之日起,中国的空间研究开始高速发展。1956年1月,钱学森主持建立的力学研究所在北京成立;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第一份绝密报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这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之作,就在这份手稿上,钱学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中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⑬随后的日子里,钱学森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和参与制定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1964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导弹。4个月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进行。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⑭钱学森一直拒绝重回美国。即便是在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授予钱学森“杰出校友奖”时,钱学森也没有改变主意。⑮“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些平实而高远的话语,道出了钱学森对祖国的情感和对科学的荣誉感,而它们也正是中国人今天站在巨人肩膀上,得以仰望更辽阔星空的重要原因。(节选自2011年12月《国际先驱导报》)6.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北师大附中的六年学习阶段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光是钱学森形成科学创新意识的两个时期,这也足以说明读书深造对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B.面对回国心切的钱学森,美国政府认为钱学森的回国会给美国的对手——中国带去强有力的军事技术,所以依照法律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物品。C.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携妻儿返回祖国,与他们一起如愿的还有二三十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而且文中在此处对钱学森一家人进行了细节刻画,将其一家人返回祖国时的喜悦心情展示出来。D.钱学森在新中国的军事科研领域投入了极大的工作热情,他亲自领导和参与制定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近程导弹和中近程导弹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两弹结合”试验、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E.作者以平实的叙述语言向读者展示了钱学森的求学、回国、研究之路,其中偶用描写,最后作者以议论收尾,借中国的发展表达了对钱学森先生的高度评价。【解析】A项,除了这两个时期,在家中父亲的教育也启迪了他创新意识,且最后一句本文未提到;B项,“依照法律”错;D项,文中提到的“亲自领导和参与的”有“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答案】CE7.钱学森为什么被誉为“三维科学家”?他拥有如此的荣誉都有哪些必然性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因为他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2)首先是深谙教育之道的父亲为钱学森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世界,这些都启迪了他在科学上的创新意识;其次是家教甚严、多才多艺的母亲的谆谆教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还有北师大附中培养了他的科学兴趣;还有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求学生活,给了他研究的机会。8.请指出第⑥段和第⑧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共同点是都使用了直接引用的写法(对传主的语言描写)。这样引用能够突出他的父亲及北师大附中的师长们对他形成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的直接、深远影响,表达出钱学森对他们的深深敬意和感谢之情,也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9.“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对此有人也曾说过:既然一切都在中国,那你又何必去美国呢,这不是前后矛盾么?请结合文章和实际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既要从钱学森的角度来说,又要从现实解说)不矛盾。钱学森出国留学为的是在科学研究中更有造诣,而且他在新旧中国两个时期都有回国效力的想法,只不过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作风让他感到失望。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积极回国,并且在回国后不断地为祖国的军事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科研是需要增进国际的交流学习的,所以现今很多人留学国外的做法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研究本领。回国效力、使中国人民更有尊严地幸福生活也是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义务。高考传记突破系列之八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高考动态]【考点阐释】“探究”就是探讨研究的意思。“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是探究的对象,它主要包括文本内容方面和形式方面的某些问题。eq\b\lc\\rc\(\a\vs4\al\co1(\x(\a\al(提出自,己的,见解))))eq\b\lc\{\rc\(\a\vs4\al\co1(\x(提出的见解具有独创性,不因袭他人成说),\x(\a\al(提出的见解不要求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这是对“新课标”“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做出评判”等阅读要求的提炼概括。[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严歌苓:厚积薄发不事雕琢金涛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就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书,很糟糕。”严歌苓说。厚积薄发不事雕琢在严歌苓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虽然她和李商隐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但严歌苓觉得这可以使她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平常读好的语言,包括英文,总是在给我营养。作家要不断地被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有的养分,也可以从古文和现代文字中吸取大量养分。”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发。”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这种精神是普世的。”严歌苓说,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现象,《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创作时是支燃烧的蜡烛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就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得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第一主题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我写出来的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有好几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