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疆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新疆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新疆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新疆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新疆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新疆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自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末期,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地域特征明显。然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不仅始终保持着,而且范围和程度也稳步地扩大和加深,直至秦汉帝国的建立。这说明中国文化()A.具有南北对立特征 B.在发展中不断交融C.深受社会形态影响 D.从多元转变为一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文化发展虽然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一体化趋势始终存在并不断扩大加深,说明各地文化在发展中不断融合,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元一体化趋势在不断加强,没有涉及到南北对立的特点,再者南北对立也不符合秦汉之前的史实,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自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末期,直至秦汉帝国的建立,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程度不断加深,并没有受到社会形态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的信息是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同时,一体化趋势始终存在,并不是从多元转变为一体,表述不当,排除D项。故选B项。2.唐朝有不少僧尼参与家庭佛事活动,与世俗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当俗家亲人去世时,出家僧尼会返回俗家为亲人送葬:有些僧尼出家后仍住在俗家,甚至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由此可知,当时()A.政府的宗教政策非常开明 B.佛教得到民众支持C.佛教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D.寺院经济遭遇困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与世俗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当俗家亲人去世时,出家僧尼会返回俗家为亲人送葬”等可知,唐朝的僧尼行为和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密切相关,比如家人为亲人送葬是儒家提倡的孝道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交代唐朝的僧尼活动是否和政府的宗教政策相关,排除A项;B项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唐朝佛教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D项不能在材料中体现,材料体现的是唐朝佛教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3.北宋时期,朝廷规定:朝臣任提点刑狱,须是曾任知州及实经两任通判以上之人;任提刑司检法官者,经大理寺试断案、刑名约七件以上十件以下,及格者方得除授。该规定反映了()A.官员实践能力得到重视 B.官吏考核程序较为规范C.地方权力日益收归中央 D.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提点刑狱的任命必须担任过知州或两任通判,任提刑司检法官者必须有相应的断案经验,说明北宋时重视官员的实践经验,其能力受到重视,A项正确;材料仅提到了任命时注重实践经验,并没有涉及到考核的程序,无法得知是否规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任命时的条件,没有涉及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制约,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官员选拔的条件要求,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明季北略》载:"明制最重进士,可仕至六部。进士中,翰林为最。一入翰林,则不屈膝,虽拱揖,腰背不甚折,所以养相体也。举人止可仕至太守而已。故进士观举人颇卑,虽同处不甚欺接。若武职则微甚,虽大至总戎,自文臣视之,抑末也。”这表明明朝()A.文官政治最终形成 B.考试成绩决定官职高低C.科举制度地位突出 D.精英治国思想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朝时,最看重进士特别是进入翰林院的,地位最高,说明明朝科举制度地位突出,C项正确;在宋代文官政治就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进士的地位高,并不没有涉及到决定官职高低的标准,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突出科举制的地位,文官比武官(“虽大至总戎”)的地位高,并不是在强调精英治国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5.1898年3月,总理衙门先后两次上奏朝廷,建议将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和直隶秦皇岛三地“开设通商口岸”,当即获旨允准。8月,朝廷再次颁布谕旨,号召各省督抚将军积极响应,在全国范围内增开口岸。清廷自开商埠的目的是()A.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B.鼓励民间创办近代企业C.与外商竞争欲收回主权 D.开辟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在内外交困严峻形势下,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增开口岸以扩大财源,D项正确;腐朽的清王朝无力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也没有收回主权的勇气,排除AC项;材料没有清政府鼓励民间创办近代企业的信息,排除B项。故选D项。6.1921年,###的第一个党章草案就明确提出"男女一律平权"。1922年,中共二大则进一步提出:"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这说明()A.妇女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 B.追求社会平等是党的使命担当C.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传播 D.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妇女解放〖答案〗B〖解析〗由材料“男女一律平权”“一律享受平等权利”,说明追求社会平等是党的使命担当,B项正确;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不可能因为党的党章或者会议实现妇女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排除A项;材料无关民主共和观念,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党章和中共二大的内容,无法说明中国妇女解放的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7.1938年,国民政府决定由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大银行组成联合办事处,负责筹划和推行战时金融统制政策、统一核定生产事业的放款数额,对粮食、交通、工矿及商贸物资的收购等给予优先放款。据此可知,联合办事处的成立()A.旨在打击私人银行的违法行为 B.成为官僚资本巧取豪夺的工具C.粉碎了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 D.加强了国家对战时经济的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38年”“战时”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一切以抗战为前提,国民政府成立“四行联合办事处”是为了整合金融资源和进行物资管制以应对战时形势,加强了国家对战时经济的控制,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联合办事处的职责,可以看出是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并不是针对私人银行,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四大银行虽然是官僚资本巧取豪夺的工具,但材料主要是介绍联合办事处在战时的职能,没有体现出巧取豪夺的特点,排除B项;###组织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8.中国改革前的企业领导体制是“党委发号召,厂长做报告,代表举举手,工会跑龙套”,一些不大懂经济、技术和管理的干部掌握着企业的决策权和指挥权;1984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厂长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法人代表,对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全面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这一改变()A.加快了城乡经济发展 B.推动了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C.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D.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由材料“一些不大懂经济、技术和管理的干部掌握着企业的决策权和指挥权”“1984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厂长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法人代表,对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全面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可得出城市改革以来,国企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C项正确;材料无关农村改革,得不出城乡经济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项;我国是1992年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材料无关经济体制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9.公元前336年,当马其顿迫近国门时,雅典再次通过"攸克拉提斯法案"。这是雅典人在"非常时期"为防范僭主制复辟采取的"非常手段",因为"在看似清白的公民和日常政治活动中也深藏着让人难以察觉的僭主制的潜在威胁……全体公民必须对之保持警惕。"这说明当时雅典旨在()A.防范城邦危机催生独裁 B.阻止僭主与外敌相勾结C.确保公民大会最高地位 D.动员民众抵御外来入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攸克拉提斯法案"是雅典人在“非常时期”为了防范僭主制复辟采取的“非常措施”,要求全体公民警惕僭主制的潜在威胁,说明雅典旨在防范城邦危机催生独裁,A项正确;材料的意思是防范僭主制产生,并不是阻止僭主与外敌相勾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全体公民要警惕僭主制的威胁,并没有涉及到公民大会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防范僭主制的产生,并没有号召民众抗敌,排除D项。故选A项。10.如表是英美德三国能源转型关键时间节点。由此可知()国家煤炭系统石油系统天然气系统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开始时间完成时间英国1560年之前1619年(49.1%)19261971年(48.5%)1970未完成1973年(11.1%)美国1850年前1885年(50%)1910年前1950年(38.4%)1925年未完成1973年(30.1%)德国1815年1853年(49.6%)1954年1972年(46.1%)1971年未完成1973年(87%)(注:括号内数字为特定时间点相关能源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A.煤炭的推广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 B.石油的开采利用仍在发挥重要作用C.天然气取代了煤炭和石油的地位 D.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新能源开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虽然英美德三国先后完成了石油能源转型,并在能源总消费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B项正确;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排除A项;“取代了”说法绝对,天然气没有取代煤炭和石油的地位,排除C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属于常规能源,不属于新能源,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11.1789年,美国首届国会通过的《司法法》提出:每州设立一个地方法院,并将全国分为三个巡回区,设立巡回法院,由两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与地方法院法官组成的合议庭进行巡回审判。这表明当时美国()A.侧重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确立了分权制衡原则C.兼顾联邦与州的权力诉求 D.完善了刑事法律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每州设立了地方法院,美国巡回法庭由最高法院大法官和地方法官集体审理,说明兼顾了联邦与州的权力诉求,C项正确;材料强调了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共同审理案件,并没有涉及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司法部门,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的配合,没有涉及到有关三权分立以及各部门间制约平衡利益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的信息有助于推动全国司法的统一,并没有涉及到刑事法律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一些历史解释中,历史事实的表述往往带上了言说者特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立场甚至个人的偏好。以下表述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B.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C.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答案〗A〖解析〗站在西方殖民者立场上,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以征服者的身份取得对美洲的殖民统治地位,A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属于客观表述,排除B项;两极格局结束后,各种力量分化组合,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属于客观表述,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属于客观表述,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以来,以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尚俭去奢”观念进行了猛烈批判,积极构建“崇奢黜俭”消费观。梁启超认为“尚俭”是“上古不得已之陋俗”、谭嗣同指出:奢伦本非天生地就,而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等级特权的伦理教条。严复在翻译《原富》时对亚当·斯密的“财无滞者,尽家之财皆有息利,尽已之有皆以养工……一国之获利亦阅(大)矣”表示了认同。他认为,“尚俭”容易造成人们只重“节流”、不重“开源”的思维定势,“崇奢”才能促使财富流动,或是通过交换进入市场,或是转化为生产资本,从而避免财产壅积和因财富不均引起的混乱。他主张将资金投放于新式企业的创办,实现财富增殖,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摘编自黄娟《“崇奢黜俭”思想与近代消费观的重构》材料二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形成,过去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阶层的消费清单,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取代了“贫穷效用”理论,逐步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生活舒适和便利同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能够对工业形成强有力的促进。曼德维尔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直截了当地挑战奢侈品和必需品的界限,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奢侈品的认识,大家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而是从商业经济角度出发,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也使进口商和制造商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崇奢黜俭”消费观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产生的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中英两国消费观转变对社会转型的作用。〖答案〗(1)原因:传统消费观念的弊端;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文化的传播。(答出3点即可)(2)背景:代议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兴起;消费社会的形成。(答出3点即可)(3)作用:中国: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出4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英国: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加快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析】原因:根据材料中的“以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尚俭去奢’观念进行了猛烈批判”可得出传统消费观念的弊端;根据材料中的“他主张将资金投放于新式企业的创办,实现财富增殖,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根据材料中的“严复在翻译《原富》时对亚当·斯密的‘财无滞者,尽家之财皆有息利,尽已之有皆以养工……一国之获利亦阅(大)矣’表示了认同。”可得出西方文化的传播。【小问2详析】背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根据材料的时间可得出政治上代议制度的确立;根据材料中的“……逐步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生活舒适和便利同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能够对工业形成强有力的促进”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从商业经济角度出发,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也使进口商和制造商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可得出启蒙运动的兴起,消费社会的形成。

【小问3详析】作用: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以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尚俭去奢’观念进行了猛烈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根据材料中的“他主张将资金投放于新式企业的创办,实现财富增殖,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根据材料中的“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形成,过去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阶层的消费清单,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现象”可得出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根据材料中的“这场大讨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奢侈品的认识,大家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而是从商业经济角度出发,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可得出加快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根据材料中的“……能够对工业形成强有力的促进。”可得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别于现代民主选举制度的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从西汉到晚清、从察举到科举两千多年的发展、这一发展趋势使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与名望这些在传统社会中结为一体的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基本上是通过选拔来实现,终于使中国的社会形态从西周至春秋的“世袭社会”转变为一种“选举社会”,亦即从一种封闭的等级制社会转变为一种流动的等级制社会。尤其在宋以后,“士大夫多出草野”,统治阶级的再生产发生了一种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深刻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观瞻,以及个人和家族想要上升的途径选择。正是基于此,用“选举社会”的概念来解释从秦汉到晚清的社会结构的演变,比较符合历史的真相和历史上人们对自身所处社会的理解、——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的概念: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命名初探》上述材料是学者对秦汉至晚清时期“选举社会”的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选举社会”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选举社会逐步确立。阐述:夏商西周时期,在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政治下,王族与贵族共同治理国家,实现了权力的初步集中。作为政治回报,贵族垄断了教育和出仕的机会,社会阶层高度固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伴随着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并且通过奖励耕战等措施的实施,广大平民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从而实现了选举社会的初步构建。到秦汉时期,随着郡县制、察举制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行,官僚政治最终取代贵族政治,这一制度转型体现了选举社会的逐步确立。

示例二论题:魏晋时期中国古代选举社会出现了曲折。阐述:曹魏政权建立后,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为九个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但到西晋时期,选官标准从初创时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南迁建立东晋,为了能快速地稳固政权,出现了“皇权与贵族共天下”的局面。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门阀政治导致世家大族长期控制社会晋升通道,选举社会出现了曲折。

示例三论题:两宋时期中国古代选举社会逐步走向成熟。阐述:自隋代确立科举制度以来,儒生文人成为官僚的主要来源,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相对公平的科举考试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特别是到了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录取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就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形成了“皇权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这就使中国古代选举社会走向成熟。〖解析〗本题要求就某一历史时期对秦汉至晚清时期“选举社会”进行阐释。由材料“中国的社会形态从西周至春秋的‘世袭社会’转变为一种‘选举社会’,亦即从一种封闭的等级制社会转变为一种流动的等级制社会”,可拟定论题为: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选举社会逐步确立。论证环节,夏商西周时期,贵族政治,地方分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广大平民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从而实现了选举社会的初步构建。到秦汉时期,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最终取代贵族政治,这一制度转型体现了选举社会的逐步确立。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选举社会出现了曲折。论证环节,魏晋时期,选官制上实行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豪门大姓垄断高官厚爵,社会缺乏流动性。九品中正制沦为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它和门阀政治一起,导致社会缺乏流动性,选举社会出现了曲折。由材料“统治阶级的再生产发生了一种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深刻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观瞻,以及个人和家族想要上升的途径选择”,可分析得出两宋时期中国古代选举社会逐步走向成熟。论证环节,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形成了“皇权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这就使中国古代选举社会走向成熟。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南京条约》的签订,使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者英意识到,对英法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帝采纳了他的"权宜之计",设置“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深感清廷“夷务”处理混乱不堪,萌生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并为咸丰帝接受。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详务。但总理衙门地位不明、职责不专、遇事拖延的工作状态和衙门作风,备受各国公使批评。八国联军之役后,列强在《辛丑条约》中对“革改更新”总理衙门提出强烈要求。1901年7月,清政府诏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由原来的临时衙门改为常设机构,这就为外交机构的正规化建制提供了前提。1912年3月,北京政府将外务部改称外交部,并"把驻外使馆和领事馆改为专业机构,从事外交的人员为职业外交官。"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成立,完成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摘编自王承东《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体制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外交体制演变的影响。〖答案〗(1)特点:深受西方列强的冲击;发展历程曲折复杂;外交机构负责范围不断扩大;外交机构地位不断提升;正规化、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答出4点即可)(2)影响:便于列强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外之间的联系;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改变传统的"重华轻夷"观念;为中国现代外交提供借鉴。(答出4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的签订,使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者英意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深感清廷‘夷务’处理混乱不堪”可概括出深受西方列强的冲击;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外交体制的演变历经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体现了发展历程曲折复杂;根据材料“清政府诏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由原来的临时衙门改为常设机构”可概括出外交机构负责范围不断扩大;外交机构地位不断提升;根据材料“这就为外交机构的正规化建制提供了前提”“把驻外使馆和领事馆改为专业机构,从事外交的人员为职业外交官”可概括出正规化、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小问2详析】影响:根据材料“但总理衙门地位不明、职责不专、遇事拖延的工作状态和衙门作风,备受各国公使批评。八国联军之役后,列强在《辛丑条约》中对‘革改更新’总理衙门提出强烈要求”可知,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是应列强要求而改变的,便于列强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控制;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外交专门化、正规化,有利于加强中外之间的联系;根据材料“完成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可概括出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结合所学从改变传统的"重华轻夷"观念;为中国现代外交提供借鉴等角度作答。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年12月,主要任务是处理二战后欧洲的难民问题。到50年代中期,美国出于反对苏联的需要转而支持联合国难民署,这使它收到更多国家的资金捐赠。50年代后期,随着美苏争霸范围的扩大和第三世界反帝反难斗争的高涨,苏联和不少亚非国家也开始支持联合国难民署。60年代,联合国大会授权它在世界各地设立公署机关,从而使它拥有较大自主权,工作范围进入到因为南北差异造成的新的难民问题领域。80年代末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内部及地区性战争频发,亚非拉甚至欧洲地区都出现了难民潮。联合国难民署始终是解决世界难民问题的中坚力量。然而,联合国难民署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各国的自愿捐助,伴随国际危机的日益增多,其经费短缺现象愈发严重,此外,来自捐赠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压力也使它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成为大国的御用工具,要么丧失在国际难民救援工作中的应有地位。——摘编自何慧《论联合国难民署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联合国难民署成立和发展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际社会为解决联合国难民署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的策略。〖答案〗(1)因素:二战带来难民问题;美苏争霸的影响;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南北经济差距拉大;国家内部和地区性冲突频发;联合国的支持。(答出4点即可)(2)策略:呼吁大国担当;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答出4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析】因素:根据材料中的“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年12月,主要任务是处理二战后欧洲的难民问题。”可得出二战带来的难民问题;根据材料中的“随着美苏争霸范围的扩大和第三世界反帝反难斗争的高涨,苏联和不少亚非国家也开始支持联合国难民署。”可得出美苏争霸的影响,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根据材料中的“60年代,联合国大会授权它在世界各地设立公署机关,从而使它拥有较大自主权,工作范围进入到因为南北差异造成的新的难民问题领域。”可得出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根据材料中的“80年代末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内部及地区性战争频发,亚非拉甚至欧洲地区都出现了难民潮。”可得出国家内部和地区性冲突频发;根据材料中的“联合国难民署始终是解决世界难民问题的中坚力量。”可得出联合国的支持。【小问2详析】策略:根据材料中的“联合国难民署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各国的自愿捐助,伴随国际危机的日益增多,其经费短缺现象愈发严重”可得出呼吁大国担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根据材料中的“联合国难民署始终是解决世界难民问题的中坚力量。”可得出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根据材料中的“来自捐赠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压力也使它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成为大国的御用工具,要么丧失在国际难民救援工作中的应有地位。”可得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祖逖(266—321年),范阳道县(今河北浪水)人,史称他“梗概有大志”,留下了“闻鸡起舞”的佳话。西晋末年,洛阳被匈奴攻陷,祖逖遂率亲族乡党数百家南迁,“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奋之志,因而进说(司马睿)曰:‘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凶因风向赴,沉溺之士欣於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司马睿乃任命祖逖为前锋都督出师北伐,但仅给千人给养和三千匹布。313年8月,祖逖“将本流徙部曲百馀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由此拉开了艰苦卓绝的北伐序幕。祖逖北伐的过程分为四步:屯兵淮阴,制造兵器,招募和训练士兵;占据谯城,立稳脚根;反复争夺,控制整个河南地区;练兵积谷,北渡黄河。史称祖逖“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富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他善于招揽军民,长于御军抚民,故在严酷的战斗中实力越来越大,北伐因而取得了相当成效。321年,随着祖逖去世,轰轰烈烈的北伐事业从此中断。——摘编自杨德炳《论祖逖与北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祖逖北伐取得成效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祖逖北伐产生的积极作用。〖答案〗(1)原因:匈奴政权的侵扰不得民心;东晋政府的支持;民众的大力支持和响应;采取的正确战略方针:个人品质优秀、能力出众。(2)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促进了东晋政权的巩固和政局稳定;有利于保存和延续先进的中原文化;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精神影响深远。〖解析〗【小问1详析】原因:由材料“洛阳被匈奴攻陷”,可分析得出匈奴政权侵扰不得民心;由材料“司马睿乃任命祖逖为前锋都督出师北伐”,可分析得出东晋政府的支持;由材料“善于招揽军民,长于御军抚民”,可分析得出民众的大力支持和响应;由材料“屯兵淮阴,制造兵器,招募和训练士兵;占据谯城,立稳脚根;反复争夺,控制整个河南地区;练兵积谷,北渡黄河”,可分析得出采取的正确战略方针:由材料“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富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可分析得出个人品质优秀、能力出众。【小问2详析】积极作用:在军事上,祖逖北伐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在政治上,祖逖北伐促进了东晋政权的巩固和政局稳定;在文化上,祖逖北伐有利于保存和延续先进的中原文化;在经济上,祖逖北伐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对后世而言,祖逖北伐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精神影响深远。新疆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自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末期,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地域特征明显。然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不仅始终保持着,而且范围和程度也稳步地扩大和加深,直至秦汉帝国的建立。这说明中国文化()A.具有南北对立特征 B.在发展中不断交融C.深受社会形态影响 D.从多元转变为一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文化发展虽然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一体化趋势始终存在并不断扩大加深,说明各地文化在发展中不断融合,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元一体化趋势在不断加强,没有涉及到南北对立的特点,再者南北对立也不符合秦汉之前的史实,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自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末期,直至秦汉帝国的建立,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程度不断加深,并没有受到社会形态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的信息是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同时,一体化趋势始终存在,并不是从多元转变为一体,表述不当,排除D项。故选B项。2.唐朝有不少僧尼参与家庭佛事活动,与世俗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当俗家亲人去世时,出家僧尼会返回俗家为亲人送葬:有些僧尼出家后仍住在俗家,甚至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由此可知,当时()A.政府的宗教政策非常开明 B.佛教得到民众支持C.佛教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D.寺院经济遭遇困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与世俗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当俗家亲人去世时,出家僧尼会返回俗家为亲人送葬”等可知,唐朝的僧尼行为和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密切相关,比如家人为亲人送葬是儒家提倡的孝道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交代唐朝的僧尼活动是否和政府的宗教政策相关,排除A项;B项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唐朝佛教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D项不能在材料中体现,材料体现的是唐朝佛教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3.北宋时期,朝廷规定:朝臣任提点刑狱,须是曾任知州及实经两任通判以上之人;任提刑司检法官者,经大理寺试断案、刑名约七件以上十件以下,及格者方得除授。该规定反映了()A.官员实践能力得到重视 B.官吏考核程序较为规范C.地方权力日益收归中央 D.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提点刑狱的任命必须担任过知州或两任通判,任提刑司检法官者必须有相应的断案经验,说明北宋时重视官员的实践经验,其能力受到重视,A项正确;材料仅提到了任命时注重实践经验,并没有涉及到考核的程序,无法得知是否规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任命时的条件,没有涉及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制约,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官员选拔的条件要求,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明季北略》载:"明制最重进士,可仕至六部。进士中,翰林为最。一入翰林,则不屈膝,虽拱揖,腰背不甚折,所以养相体也。举人止可仕至太守而已。故进士观举人颇卑,虽同处不甚欺接。若武职则微甚,虽大至总戎,自文臣视之,抑末也。”这表明明朝()A.文官政治最终形成 B.考试成绩决定官职高低C.科举制度地位突出 D.精英治国思想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朝时,最看重进士特别是进入翰林院的,地位最高,说明明朝科举制度地位突出,C项正确;在宋代文官政治就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进士的地位高,并不没有涉及到决定官职高低的标准,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突出科举制的地位,文官比武官(“虽大至总戎”)的地位高,并不是在强调精英治国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5.1898年3月,总理衙门先后两次上奏朝廷,建议将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和直隶秦皇岛三地“开设通商口岸”,当即获旨允准。8月,朝廷再次颁布谕旨,号召各省督抚将军积极响应,在全国范围内增开口岸。清廷自开商埠的目的是()A.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B.鼓励民间创办近代企业C.与外商竞争欲收回主权 D.开辟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在内外交困严峻形势下,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增开口岸以扩大财源,D项正确;腐朽的清王朝无力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也没有收回主权的勇气,排除AC项;材料没有清政府鼓励民间创办近代企业的信息,排除B项。故选D项。6.1921年,###的第一个党章草案就明确提出"男女一律平权"。1922年,中共二大则进一步提出:"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这说明()A.妇女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 B.追求社会平等是党的使命担当C.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传播 D.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妇女解放〖答案〗B〖解析〗由材料“男女一律平权”“一律享受平等权利”,说明追求社会平等是党的使命担当,B项正确;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不可能因为党的党章或者会议实现妇女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排除A项;材料无关民主共和观念,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党章和中共二大的内容,无法说明中国妇女解放的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7.1938年,国民政府决定由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大银行组成联合办事处,负责筹划和推行战时金融统制政策、统一核定生产事业的放款数额,对粮食、交通、工矿及商贸物资的收购等给予优先放款。据此可知,联合办事处的成立()A.旨在打击私人银行的违法行为 B.成为官僚资本巧取豪夺的工具C.粉碎了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 D.加强了国家对战时经济的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38年”“战时”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一切以抗战为前提,国民政府成立“四行联合办事处”是为了整合金融资源和进行物资管制以应对战时形势,加强了国家对战时经济的控制,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联合办事处的职责,可以看出是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并不是针对私人银行,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四大银行虽然是官僚资本巧取豪夺的工具,但材料主要是介绍联合办事处在战时的职能,没有体现出巧取豪夺的特点,排除B项;###组织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8.中国改革前的企业领导体制是“党委发号召,厂长做报告,代表举举手,工会跑龙套”,一些不大懂经济、技术和管理的干部掌握着企业的决策权和指挥权;1984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厂长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法人代表,对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全面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这一改变()A.加快了城乡经济发展 B.推动了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C.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D.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由材料“一些不大懂经济、技术和管理的干部掌握着企业的决策权和指挥权”“1984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厂长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法人代表,对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全面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可得出城市改革以来,国企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C项正确;材料无关农村改革,得不出城乡经济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项;我国是1992年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材料无关经济体制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9.公元前336年,当马其顿迫近国门时,雅典再次通过"攸克拉提斯法案"。这是雅典人在"非常时期"为防范僭主制复辟采取的"非常手段",因为"在看似清白的公民和日常政治活动中也深藏着让人难以察觉的僭主制的潜在威胁……全体公民必须对之保持警惕。"这说明当时雅典旨在()A.防范城邦危机催生独裁 B.阻止僭主与外敌相勾结C.确保公民大会最高地位 D.动员民众抵御外来入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攸克拉提斯法案"是雅典人在“非常时期”为了防范僭主制复辟采取的“非常措施”,要求全体公民警惕僭主制的潜在威胁,说明雅典旨在防范城邦危机催生独裁,A项正确;材料的意思是防范僭主制产生,并不是阻止僭主与外敌相勾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全体公民要警惕僭主制的威胁,并没有涉及到公民大会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防范僭主制的产生,并没有号召民众抗敌,排除D项。故选A项。10.如表是英美德三国能源转型关键时间节点。由此可知()国家煤炭系统石油系统天然气系统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开始时间完成时间英国1560年之前1619年(49.1%)19261971年(48.5%)1970未完成1973年(11.1%)美国1850年前1885年(50%)1910年前1950年(38.4%)1925年未完成1973年(30.1%)德国1815年1853年(49.6%)1954年1972年(46.1%)1971年未完成1973年(87%)(注:括号内数字为特定时间点相关能源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A.煤炭的推广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 B.石油的开采利用仍在发挥重要作用C.天然气取代了煤炭和石油的地位 D.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新能源开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虽然英美德三国先后完成了石油能源转型,并在能源总消费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B项正确;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排除A项;“取代了”说法绝对,天然气没有取代煤炭和石油的地位,排除C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属于常规能源,不属于新能源,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11.1789年,美国首届国会通过的《司法法》提出:每州设立一个地方法院,并将全国分为三个巡回区,设立巡回法院,由两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与地方法院法官组成的合议庭进行巡回审判。这表明当时美国()A.侧重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确立了分权制衡原则C.兼顾联邦与州的权力诉求 D.完善了刑事法律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每州设立了地方法院,美国巡回法庭由最高法院大法官和地方法官集体审理,说明兼顾了联邦与州的权力诉求,C项正确;材料强调了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共同审理案件,并没有涉及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司法部门,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的配合,没有涉及到有关三权分立以及各部门间制约平衡利益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的信息有助于推动全国司法的统一,并没有涉及到刑事法律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一些历史解释中,历史事实的表述往往带上了言说者特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立场甚至个人的偏好。以下表述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B.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C.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答案〗A〖解析〗站在西方殖民者立场上,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以征服者的身份取得对美洲的殖民统治地位,A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属于客观表述,排除B项;两极格局结束后,各种力量分化组合,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属于客观表述,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属于客观表述,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以来,以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尚俭去奢”观念进行了猛烈批判,积极构建“崇奢黜俭”消费观。梁启超认为“尚俭”是“上古不得已之陋俗”、谭嗣同指出:奢伦本非天生地就,而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等级特权的伦理教条。严复在翻译《原富》时对亚当·斯密的“财无滞者,尽家之财皆有息利,尽已之有皆以养工……一国之获利亦阅(大)矣”表示了认同。他认为,“尚俭”容易造成人们只重“节流”、不重“开源”的思维定势,“崇奢”才能促使财富流动,或是通过交换进入市场,或是转化为生产资本,从而避免财产壅积和因财富不均引起的混乱。他主张将资金投放于新式企业的创办,实现财富增殖,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摘编自黄娟《“崇奢黜俭”思想与近代消费观的重构》材料二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形成,过去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阶层的消费清单,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取代了“贫穷效用”理论,逐步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生活舒适和便利同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能够对工业形成强有力的促进。曼德维尔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直截了当地挑战奢侈品和必需品的界限,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奢侈品的认识,大家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而是从商业经济角度出发,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也使进口商和制造商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崇奢黜俭”消费观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产生的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中英两国消费观转变对社会转型的作用。〖答案〗(1)原因:传统消费观念的弊端;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文化的传播。(答出3点即可)(2)背景:代议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兴起;消费社会的形成。(答出3点即可)(3)作用:中国: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出4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英国: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加快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析】原因:根据材料中的“以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尚俭去奢’观念进行了猛烈批判”可得出传统消费观念的弊端;根据材料中的“他主张将资金投放于新式企业的创办,实现财富增殖,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根据材料中的“严复在翻译《原富》时对亚当·斯密的‘财无滞者,尽家之财皆有息利,尽已之有皆以养工……一国之获利亦阅(大)矣’表示了认同。”可得出西方文化的传播。【小问2详析】背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根据材料的时间可得出政治上代议制度的确立;根据材料中的“……逐步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生活舒适和便利同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能够对工业形成强有力的促进”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从商业经济角度出发,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也使进口商和制造商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可得出启蒙运动的兴起,消费社会的形成。

【小问3详析】作用: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以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尚俭去奢’观念进行了猛烈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根据材料中的“他主张将资金投放于新式企业的创办,实现财富增殖,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根据材料中的“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形成,过去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阶层的消费清单,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现象”可得出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根据材料中的“这场大讨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奢侈品的认识,大家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而是从商业经济角度出发,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可得出加快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根据材料中的“……能够对工业形成强有力的促进。”可得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别于现代民主选举制度的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从西汉到晚清、从察举到科举两千多年的发展、这一发展趋势使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与名望这些在传统社会中结为一体的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基本上是通过选拔来实现,终于使中国的社会形态从西周至春秋的“世袭社会”转变为一种“选举社会”,亦即从一种封闭的等级制社会转变为一种流动的等级制社会。尤其在宋以后,“士大夫多出草野”,统治阶级的再生产发生了一种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深刻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观瞻,以及个人和家族想要上升的途径选择。正是基于此,用“选举社会”的概念来解释从秦汉到晚清的社会结构的演变,比较符合历史的真相和历史上人们对自身所处社会的理解、——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的概念: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命名初探》上述材料是学者对秦汉至晚清时期“选举社会”的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选举社会”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选举社会逐步确立。阐述:夏商西周时期,在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政治下,王族与贵族共同治理国家,实现了权力的初步集中。作为政治回报,贵族垄断了教育和出仕的机会,社会阶层高度固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伴随着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并且通过奖励耕战等措施的实施,广大平民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从而实现了选举社会的初步构建。到秦汉时期,随着郡县制、察举制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行,官僚政治最终取代贵族政治,这一制度转型体现了选举社会的逐步确立。

示例二论题:魏晋时期中国古代选举社会出现了曲折。阐述:曹魏政权建立后,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为九个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但到西晋时期,选官标准从初创时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南迁建立东晋,为了能快速地稳固政权,出现了“皇权与贵族共天下”的局面。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门阀政治导致世家大族长期控制社会晋升通道,选举社会出现了曲折。

示例三论题:两宋时期中国古代选举社会逐步走向成熟。阐述:自隋代确立科举制度以来,儒生文人成为官僚的主要来源,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相对公平的科举考试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特别是到了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录取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就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形成了“皇权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这就使中国古代选举社会走向成熟。〖解析〗本题要求就某一历史时期对秦汉至晚清时期“选举社会”进行阐释。由材料“中国的社会形态从西周至春秋的‘世袭社会’转变为一种‘选举社会’,亦即从一种封闭的等级制社会转变为一种流动的等级制社会”,可拟定论题为: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选举社会逐步确立。论证环节,夏商西周时期,贵族政治,地方分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广大平民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从而实现了选举社会的初步构建。到秦汉时期,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最终取代贵族政治,这一制度转型体现了选举社会的逐步确立。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选举社会出现了曲折。论证环节,魏晋时期,选官制上实行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豪门大姓垄断高官厚爵,社会缺乏流动性。九品中正制沦为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它和门阀政治一起,导致社会缺乏流动性,选举社会出现了曲折。由材料“统治阶级的再生产发生了一种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深刻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观瞻,以及个人和家族想要上升的途径选择”,可分析得出两宋时期中国古代选举社会逐步走向成熟。论证环节,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形成了“皇权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这就使中国古代选举社会走向成熟。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南京条约》的签订,使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者英意识到,对英法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帝采纳了他的"权宜之计",设置“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深感清廷“夷务”处理混乱不堪,萌生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并为咸丰帝接受。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详务。但总理衙门地位不明、职责不专、遇事拖延的工作状态和衙门作风,备受各国公使批评。八国联军之役后,列强在《辛丑条约》中对“革改更新”总理衙门提出强烈要求。1901年7月,清政府诏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由原来的临时衙门改为常设机构,这就为外交机构的正规化建制提供了前提。1912年3月,北京政府将外务部改称外交部,并"把驻外使馆和领事馆改为专业机构,从事外交的人员为职业外交官。"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成立,完成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摘编自王承东《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体制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外交体制演变的影响。〖答案〗(1)特点:深受西方列强的冲击;发展历程曲折复杂;外交机构负责范围不断扩大;外交机构地位不断提升;正规化、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答出4点即可)(2)影响:便于列强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外之间的联系;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改变传统的"重华轻夷"观念;为中国现代外交提供借鉴。(答出4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的签订,使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者英意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深感清廷‘夷务’处理混乱不堪”可概括出深受西方列强的冲击;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外交体制的演变历经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体现了发展历程曲折复杂;根据材料“清政府诏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由原来的临时衙门改为常设机构”可概括出外交机构负责范围不断扩大;外交机构地位不断提升;根据材料“这就为外交机构的正规化建制提供了前提”“把驻外使馆和领事馆改为专业机构,从事外交的人员为职业外交官”可概括出正规化、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小问2详析】影响:根据材料“但总理衙门地位不明、职责不专、遇事拖延的工作状态和衙门作风,备受各国公使批评。八国联军之役后,列强在《辛丑条约》中对‘革改更新’总理衙门提出强烈要求”可知,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是应列强要求而改变的,便于列强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控制;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外交专门化、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