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_第1页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_第2页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_第3页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_第4页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主编:陈盛祖副主编:张永学匡安仁黄钢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凡王铁王金城王荣福史蓉芳叶广春田嘉禾乔宏庆匡安仁朱家瑞朱瑞森吴华吴锦昌张永学张桂仙张锦荣李小华李立伟李亚明李思进李培勇陈绍亮陈盛祖周绿漪姚稚明胡雅儿赵军贾少微高再荣黄钢蒋长英蒋宁一缪蔚冰主审:王世真副主审:周前林祥通刘秀杰屈婉莹审稿专家:(按姓氏笔画为序)丁虹马寄晓王世真邓敬兰卢倜章田嘉禾刘秀杰匡安仁朱承谟张永学张锦荣陈盛祖周前屈婉莹林祥通夏宗勤夏振民黄钢蒋长英蒋茂松裴著果谭天秩学术秘书:周绿漪高再荣姚稚明中华医学会前言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医学学科的形成不仅代表了核技术这一尖端科技的发展水平,而且核医学的发展还不断融入了相关先进技术的丰硕成果,不断完善和丰富其学科内容。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核医学探测仪器实现了自动化、定量化与断层重建技术的建立,而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与医学技术的融入,促进了核医学新的分支——分子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的形成,令世人瞩目。随着核技术和测量仪器的迅猛发展,核医学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疾病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核素显像也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医学显像在反映脏器或组织代谢、血流和功能变化方面,特别是在获得疾病分子水平变化的信息方面所具有的突出优势,为临床提供了灵敏、特异、简便、安全的诊断手段,核医学正成为早期诊断疾病、指导治疗、判断疗效和预后估计的有用工具,同时放射性核素治疗又是无创伤性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为了逐步规范核医学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的行为,提高核医学诊疗工作的质量,保护病人以及医护人员的利益,促进核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核医学分会编写出版《核医学技术操作规范》,供广大核医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用,并作为今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中执法的重要依据。参编人员主要是由核医学分会的常委和部分委员组成,同时也吸收了国内部分优秀的中青年专家参加。为了保证该规范内容的学术质量和权威性,每个章节内容均聘请了一名知名的专家教授进行初审,再经过常委会专家二审,最后由五位前任全国主任委员担任正、副主审,力求规范的内容更具科学性、先进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要求,《核医学技术操作规范》重点是介绍核医学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收录的内容基本上是较为成熟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同时还组织编写一部与规范配套的《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作为广大核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的参考书,同时也是对本规范的重要补充。由于核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其发展十分迅速,新的方法不断涌现,因此,该规范收录的内容不一定很完善,尤其是在某些观点或认识上可能还存在不同的意见。尽管在编写中力求考虑到权威专家和多数学者的意见,但仍难免存在某些局限性和不足,需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补充和修订。最后,希望本规范将为核医学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王世真二零零二年二月《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前言第一章核医学科(室)组建及其规章制度第一节组建核医学科(室)的基本要素第二节核医学科(室)的主要规章制度第二章γ照相机和SPECT技术操作第三章核医学显像仪器的质量控制第一节γ相机质量控制第二节SPECT质量控制第三节PET质量控制第四章18F-FDG多探头符合显像技术操作第五章放射性测量仪器与质控第一节医用核素活度计第二节脏器功能测量仪器第三节体外γ射线测量仪器第四节污染与剂量监测仪第六章体外分析技术第一节放射免疫分析第二节免疫放射分析法第三节受体的放射配基结合分析第四节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第五节发光免疫分析第六节酶免疫分析第七节甲状腺相关激素及抗原、抗体第八节肿瘤标志物第九节生殖生理激素第十节病毒性肝炎第七章核医学高活性室操作规程第八章放射性药物制备与质控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放射性药物的制备第三节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与质量检验第四节临床常用的放射性药品简介第五节放射性药品的管理第九章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第一节门诊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第二节住院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第十章放射性核素储存、使用与管理第十一章核医学科放射性废物处理第十二章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防护与剂量监测第十三章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规范第十四章内分泌系统第一节甲状腺静态显像第二节甲状腺血流显像第三节甲状腺吸131I功能试验 第四节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第五节TSH兴奋试验第六节TRH兴奋试验第七节过氯酸钾释放试验第八节甲状旁腺显像第九节肾上腺皮质显像第十节肾上腺髓质显像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第一节脑血流灌注显像第二节脑血流灌注显像介入试验第三节18F-FDGPET脑显像第四节PET神经受体显像第五节脑脊液系统显像第十六章循环系统第一节心肌灌注显像第二节心肌灌注显像硝酸甘油介入试验第三节急性心肌梗死显像第四节平衡门控心血池显像第五节首次通过心血池显像第六节心脏负荷试验第七节18F-FDG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第八节放射性核素大动脉显像第九节放射性核素静脉显像第十七章骨骼系统第一节全身骨显像第二节局部骨、关节平面与断层显像第三节骨血流显像第四节骨矿物质含量测定第十八章呼吸系统第一节肺灌注显像第二节肺通气显像第十九章肿瘤疾病第一节18F-FDGPET肿瘤显像第二节201Tl、99mTc–MIBI亲肿瘤显像第三节99mTc(V)-DMSA肿瘤阳性显像第四节67Ga肿瘤与炎症显像第五节炎症显像第二十章消化系统第一节肝脏胶体显像第二节肝血流与肝血池显像第三节肝脏肿瘤阳性显像第四节肝胆动态显像第五节十二指肠-胃反流显像第六节门静脉分流显像第七节肠道出血显像第八节异位胃粘膜显像第九节胃食管反流测定和显像第十节食道通过时间测定第十一节胃排空功能测定第十二节小肠通过时间测定第十三节唾液腺显像第十四节尿素呼气试验第二十一章泌尿系统第一节肾动态显像第二节肾静态显像第三节肾小球滤过率测定(GFR)第四节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第五节肾图第六节肾功能检查介入试验第七节阴囊显像第八节膀胱输尿管反流显像第二十二章造血与淋巴系统第一节骨髓显像第二节淋巴显像第三节脾脏显像第二十三章甲状腺疾病的131I治疗第一节131I治疗Graves病第二节131I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第三节131I治疗非毒性甲状腺肿第四节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第二十四章32P治疗血液病第一节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第二节32P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第二十五章骨转移瘤和恶性骨肿瘤的核素治疗第二十六章核素介入治疗第二十七章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二十八章肾上腺素能肿瘤的131I-MIBG治疗第二十九章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第一节90Sr敷贴器治疗应用第二节32P敷贴治疗第三十章组织间质治疗第一节放射性药物注入法第二节放射性粒子植入法第三十一章90Sr-90Y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第一章核医学科(室)组建及其规章制度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上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应用核素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其性质是临床科室。按照卫生部医院等级验收标准,二级和三级医院应设立核医学科(室)。第一节组建核医学科(室)的基本要素一、核医学科(室)的特点1.核医学技术是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重要手段。核医学科(室)的业务工作不仅为临床各科提供诊疗服务,而且还承担相应的科研与教学任务。建立核医学科(室)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之一。2.核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生物学、核物理学、放射化学、药学、电子工程学、计算机等学科。因此,核医学科(室)是一个多专业、多层次的综合技术结构体。科室工作人员除医护人员外,应根据需要配备其他有关专业人员。由于核医学技术发展迅速,应重视专业人员业务技术的培养和提高。3.核医学工作大多采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操作者及周围人员可能受到电离辐射的外照射,还可因操作不慎造成内照射以及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按照国家放射防护规定,对工作场所的设计、剂量监督、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放射性污染的清除、放射性工作安全操作、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和保健等各个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工作人员和周围人群的安全以及保护环境。4.开展核医学科(室)业务工作必须配有仪器设备和放射性药物(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标记物、放射性试剂盒)等基本条件,并有计划地更新设备,扩大放射性药品种类,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5.核医学专业涉及面广,诊疗内容繁多,与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关系密切,应加强科室间的联系与协作,充分发挥核医学技术的特长和作用。二、组织建制1.原则和要求核医学科(室)的建设原则上应根据医院的等级规模,考虑到科室的专业特性、承担的工作任务、发展趋势和各地具体情况等诸因素来确定。要求有利于放射、超声、核医学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完整的医学影像学科;有利于科室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诊疗质量和工作效率。2.科室设置根据我国核医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省、市、县各级综合性医院核医学科(室)设置模式建议见表1-1、1-2和1-3。3.编制和人员结构核医学专业涉及面广,技术更新快,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提高任务重;核医学科(室)的医技人员除工龄假外,尚有法定放射保健休假;核医学检查大多需动态和定量分析,检查较费时。因此,核医学科(室)的人员编制应考虑上述因素。各级医院核医学科(室)的编制在国家尚未明确规定之前可暂按100张床位配备1.5人定编(医药院校附属医院教学人员编制另定)。各级医院可根据核医学科(室)的设备条件,承担诊疗、教学、科研任务,开展的项目和工作量等实际情况适当增减人员编制,开设有治疗病房的科室或PET中心的人员编制也应相应增加。表1-1省级以上医院核医学科的设置组别主要工作内容脏器显像室(PET可设独立室)SPECT、PET显像等功能测定室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其他功能测定体外分析室放射免疫分析、其他相关的非放射体外分析核素治疗病区(室)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介入治疗、敷贴治疗等高活性室发生器淋洗、放射性药物制备、分装等回旋加速器室正电子药物生产、制备与研究核医学研究室核医学有关实验研究、研究生培养工程技术室(按各医院实际情况定编)仪器检修、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软件开发表1-2市级医院核医学科的设置组别主要工作内容脏器显像室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功能测定室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其他功能测定体外分析室放射免疫分析、其他体外分析核素治疗病室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敷贴治疗高活性室发生器淋洗、放射性药物制备、分装等表1-3县级医院核医学科的设置组别主要工作内容脏器显像室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或γ照相功能测定室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其他功能测定体外分析室放射免疫分析或其它体外分析核素治疗室根据实际条件开展核素治疗工作高活性室发生器淋洗、放射性药物制备、分装等科室人员组成有医、护、技和工勤人员。省级医院、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规模较大的市级医院的核医学科除医护技人员外,尚应配有放射药物专业和核仪器工程技术人员l~2名。有PET和回旋加速器的单位还应配备化学合成的专业人员。各级医院核医学科〈室〉实行科室主任负责制。县级医院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科(室)主任;市级和省级医院由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以上人员担任科主任。科内各专业室(组)由相应专业的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室(组)长。三、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是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必要条件。鉴于核医学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快,少数设备经费投资较大,各级医院在装备时应遵循下述原则:(1)根据医院分级管理要求及目前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添置或更新大型设备。(2)国产设备如能满足技术要求,应立足于国产设备。(3)为了充分发挥仪器的效用,加强放射卫生防护,凡设立有核医学科(室)的医院或研究机构,核仪器设备应集中于核医学科(室)管理,并由具有上岗资格的专业人员使用,避免各科分散装备,且易造成设备浪费和放射性污染。(4)贵重设备的购置(如SPECT、PET等)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引进。各级医院可根据各自核医学科(室)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开展的项目及工作量等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四、建筑要求临床核医学是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存在内、外照射和环境污染等放射防护问题。因此,核医学科(室)的建筑设计除满足使用和管理需要外,还应符合放射性防护要求。科室的建筑面积应根据科室开展的业务范围、工作量并兼顾近期需要和远期发展,县级医院不小于200m2,地市级医院不小于500m2,省级医院不小于800m2(开设病房者,根据床位数另定)。配备有PET和回旋加速器的科室,其建筑面积需在原标准基础上增加800~1000m2左右。建筑要求主要根据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的类别和工作场所的级别而定。具体内容包括正确选址、用房的合理布局、内部设施及附属设施应符合放射防护要求等。临床核医学科(室)多属第3类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可以设在医院的一般建筑物内,但应集中在建筑物的一端或一层,与非放射性工作科室相对隔离,有单独的出入口,注意远离产科、营养室等部门。核医学治疗专用病房应与普通病房分开。核医学科的显像检查室最好与放射、超声等专业科室集中在同一建筑物内,以便相互联系和统一管理,组成完整的影像科室。根据放射防护法规,新建、扩建、改建放射性工作场所,工程项目的选址和设计必须报经所在地区卫生、公安、环保部门同意后,报省卫生、公安、环保部门验收合格,领取许可证后,方可启用。第二节核医学科(室)的主要规章制度一、工作制度(1)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科室管理系统,加强思想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诊疗质量,密切与临床科室联系,积极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和培干工作。(2)根据医院年度工作要求,结合科室具体情况,制定科室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定期检查。年终总结,肯定成绩,找出差距,以便改进与提高。(3)贯彻执行各类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人员相对固定,适当轮换,以扩大知识面,适应科室工作需要,保证诊疗质量。(4)健全会议制度。每周召开科室会一次,传达院周会内容与要求,小结本周科室工作,研究和安排下周科室工作。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5)自觉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严格考勤考核。(6)根据工作需要和技术条件,可设核医学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安排高级职称医师或有一定经验的医师担任门诊诊治工作。对患者检查要认真,病历书写简明扼要,符合规范。关心病员,态度和蔼、耐心。(7)建立和执行医师接诊制度,其工作内容包括:掌握适应证,填写或补充患者的病史、体检及其他有关特殊检查结果,确定检查项目、部位、方法、放射性药物的品种、剂量;及时处理在检查中出现的问题,显像检查完成后,决定病人可否离去或复查;,及时发报告,并安排必要的进一步检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或科主任等。(8)根据工作需要,可设核素治疗病房。病房应保持整齐清洁,非住院患者不得进入病房。患者服用放射性核素后,须在专用厕所大小便,不得随意走出病房。病历应完整,记载内容准确。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每日至少查房两次。出院时,应向患者详细交代有关事宜。(9)加强质量管理,保证检查质量。检查结果如与临床表现不符,应研究其原因,必要时应复查。(10)建立集体阅片制度,必要时与放射、超声科组织联合阅片,研究诊断和检查技术,解决疑难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报告书写项目应填写完整,叙述准确、客观、结论合理。(11)加强与其他临床科室联系,不断开展新项目、新技术,及时总结工作经验。(12)物品管理应指定专人负责,合理使用。(13)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制度。二、仪器管理、操作、保养和维修制度(1)科室仪器设备应建立帐册,专人负责,做到帐物相符。(2)每台仪器均应有操作规程,使用时严格按照规定步骤操作。新来或进修人员在未掌握使用方法前,不得独立操作仪器。贵重仪器应专人使用,指定专人负责仪器的保养工作。(3)建立仪器技术档案(使用说明书、线路图、故障及维修记录)。(4)仪器发生故障,应及时报告维修人员,尽速修理。(5)做好“五防”(防寒、防热、防潮、防尘和防火)工作。(6)每日清洁仪器外壳,保持仪器清洁。(7)每3个月清除机内积尘一次,做到定期保养。(8)在非空调室内,高温季节开机时间不得过长,如工作需要,应采取散热措施,必要时可停机散热后再继续使用。(9)SPECT室应保持恒温(温度范围可定在18~25℃),温度梯度不超过3℃/h,相对湿度范围为20%~80%。(10)检查结束后,必须认真搞好室内整洁工作。(11)未经科室批准,仪器设备不得外借。(12)有计划地做好仪器设备更新工作。三、放射性同位素订购、领取、保管、使用制度(l)国家规定订购与使用放射性核素实行许可证制度。应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在规定允许使用量范围内,制定年度订购计划。(2)放射性核素及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应有专人领取和保管,到货后迅速取回,及时登记,妥善保存,防止丢失或变性。(3)使用时,将放射性核素移入专用铅罐内,盖上铅盖,贴妥标签,注明放射性核素种类、放射性浓度及日期,出厂说明书妥加保存,以备查对。(4)99mTc和ll3mIn发生器按规定步骤与要求安装,质量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5)标记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应严格核对,防止发生差错。应定期质控检查,如需要可随时检测。(6)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不符合质控指标者不得使用,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7)放射性核素到货后,应及时通知患者检查或治疗,以减少浪费。(8)放射性核素空容器应固定地点集中存放和按规定退回生产厂家。四、查对制度(1)接受检查申请单时,做到三查(查申请单填写是否符合规范、查临床诊断及检查目的是否清楚、查是否已交费)。(2)收集检测标本时,除做到上述三查外,还应检查样品是否符合检测要求。(3)放射免疫分析时,检查试剂盒种类是否相符,有无超过有效期。(4)标记放射性药物时,要查药物种类是否与检查目的相符,查注射放射药物的剂量是否符合检查要求,查注射方法是否符合检查目的。(5)查对检查报告是否符合规范,图片与报告是否一致,SPECT报告有无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审签。(6)放射性核素治疗剂量必须经两人计算及核对。五、资料管理制度(1)检查申请单项目应填写齐全。检查结束后,申请单应保留存档。(2)患者应用药物种类、药物标记质量、给药剂量、检查时间以及仪器条件应记录详细。(3)各种检查登记簿应保持整洁,项目填写齐全,及时更换,妥善保存。(4)X线片、软盘及磁带按规定地点存放。借阅照片应办理借片手续,经借医师签名,按期归还。(5)供教学示教的特殊病例图片应另行存放,应在登记簿上注明,以便查对。(6)加强随访工作,有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者,应及时在登记簿注明。(7)建立主要病种随访制度,由医师负责随访,填写随访登记卡片、统计报告与疾病诊断符合率。六、安全管理制度(1)工作人员应妥善保管科室大门及房门钥匙,防止丢失,一旦不慎遗失,应及时报告,并作应急处理。(2)科室设有病房者,在大剂量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每日应有专人值班,病房内不得接待非住院患者,不得会客。(3)工作人员下班前必须检查仪器、水、电、煤气及关窗锁门。全科(室)人员应熟知总电源开关位置,灭火机置于醒目地点,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灭火机的使用方法。(4)非工作需要,在科室内不得使用电炉。(5)室内无人时,工作人员应随手关门,高活性区(室)闲人不得入内。(6)放射性核素及放射免疫试剂盒应有专人负责妥善保管,不得遗失。(7)未经科室同意,本科工作人员不得在科室留宿。(8)提高警惕,发现非本科(室)就诊人员应及时查问,发生重大事故应及时向领导汇报。(9)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应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七、消毒隔离制度(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制备和操作注射用放射性药物时,应佩戴口罩及工作衣、帽。(2)器械要定期消毒和更换,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3)传染病及可疑传染病患者检查后,应立即更换检查床单,有关物品要严密消毒。(4)通风橱要保持整齐清洁,定期用紫外线消毒。(5)接受放射性核素治疗或检查的患者,必须使用专用厕所,严禁随地吐痰,污染地面。(6)带有放射性的器具和一次性用品应按放射卫生防护要求妥善处置,防治污染环境。八、清洁卫生制度(1)核医学科(室)是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又是电子仪器比较集中的科室,应重视科室清洁卫生工作。(2)科室应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墙壁不得随意张贴,物品用后归还原处。(3)科室清洁工作应由专人负责,具体实施办法视单位实际情况决定。(4)每日上下午各清扫科室一次,并定期组织进行清洁卫生,集中处理仪器清洁、室内外清扫、物品换洗等事宜,结束时应有检查。(5)毛巾每日换洗一次,其他布类物品每周换洗两次,遇有特殊情况随时更换。(6)进入贵重仪器检查室(SPECT室、PET室、γ照相机室及药物制备室等)时,应换穿工作鞋。(7)高活性区(室)清洁工具应专用,不得拿至其它区(室)使用,以防污染扩散。第二章γ照相机和SPECT技术操作γ照相机和SPECT是核医学显像设备,由准直器、NaI(Tl)晶体、光电倍增管矩阵、位置和能量电路、机架和计算机等部分构成。准直器使放射性核素发出的γ射线按一定规律入射到晶体,晶体将γ光子转换为闪烁光,光电倍增管将闪烁光转换为电脉冲,由位置和能量电路处理。位置电路计算γ光子的入射位置,能量电路获取并分析γ光子的能量。对一个能量在预定范围内的入射γ光子,计算机使其图像矩阵中与入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计数增加1。记录足够的入射γ光子,图像矩阵中的计数分布就能代表受检者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分布。通过色表将计数分布变为亮度或颜色的分布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形成视觉图像。一、准直器选用(一)准直器类型:准直器按适用能量范围分为低能、中能、高能、超高能;按几何类型分为针孔型、平行孔型、汇聚型、发散型;按性能参数分为通用、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类型。(二)准直器的选用:根据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γ射线的能量和显像项目选用适当的准直器。一般情况下可使用通用型,静态图像,断层和全身扫描可用高分辨率型,动态图像可用高灵敏度型。在特殊情况下,采集较低能量的γ射线也可用较高能量的准直器。二、能量窗设置(一)原理:每种放射核素发射特定能量的γ光子,γ照相机根据γ光子的能量鉴别不同的核素,能量窗应对准显像核素产生的光电峰。(二)能量窗位和窗宽:按显像核素设置能量窗位和窗宽,通常采用对称于光电峰的15%或20%的窗宽,以使能量窗包括大部分光电峰。对发射多种能量γ射线的显像核素可设置多个对应的能量窗。三、图像采集(一)静态采集1.目的:静态图像用于观察被检器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放射性分布情况,如增高、降低、正常或缺如。2.参数:静态图像应有适当的分辨率和计数,通常采用较大的数字矩阵(如256×256或128×128)和字模式。大视野γ照相机采集小器官图像时可使用适当的模拟放大倍数。3.方法:静态图像采集可以在下列三种条件下结束。(1)手动结束:对图像特性缺乏预先了解时,可以让采集一直持续到获得满意的图像为止。采集过程中可通过调节显示窗口、读取像素计数等方法判断图像是否符合要求。(2)定数:图像总计数到达预定值时自动停止采集,保证同类型的检查有相同的图像总计数,便于图像的判读。(3)定时:图像采集时间到达预定值时自动停止采集。用相同定时采集同一受检者的系列图像,便于在相同的色表和显示窗口条件下比较图像,或比较器官在不同时间的计数变化。(二)动态采集1.目的:动态图像用于观察图像的连续变化,或获得器官的时间-计数曲线以计算功能参数。2.参数(1)时间间隔:动态采集方式以预定的时间间隔采集图像。时间间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被观察过程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定量功能参数为主要诊断依据时可采用较小的时间间隔;以图像为主要诊断依据时可采用较大的时间间隔。(2)动态图像矩阵大小和模式:根据具体的检查项目,可选择较小的矩阵(如64×64)和字节模式,以节省图像文件的存储空间,提高图像处理速度。3.方法:基本方法是预先设置时间间隔进行采集。也可先以列表模式采集,然后以适当的时间间隔组成图像。(三)门控动态采集1.目的:以心电R波为标志,将多个心动周期内相同时相的动态图像相加,使综合图像有足够的计数,以获得心脏功能参数或参数图像。2.参数(1)每R-R间期的帧数:用于测量射血分数时不少于16帧;用于测量时间相关参数(如充盈率)时应不少于24帧。(2)图像矩阵:用适当的模拟放大倍数使视野为25厘米左右,采用64×64矩阵。(3)总计数:为了控制定量指标和功能参数图像的统计误差,图像总计数应不少于5000k。(四)全身扫描采集1.目的:通过探头与受检者的相对移动,采集受检者全身的放射性核素分布的完整图像。2.方式(1)连续运动:根据身体指定部位的计数率,自动确定床速或探头移动速度,探头或床连续运动,获得全身核素分布图像。(2)拼接:用静态采集的方式,由探头或床运动到不同部位,使采集的多幅静态图像覆盖全身,最后将图像拼接成完整的全身核素分布图像。3.参数(1)图像矩阵:图像沿受检者身高方向的像素数目应不小于512。(2)扫描速度:根据计数率和具体检查项目所需要的总计数决定。(3)总计数:根据具体检查项目需要决定。一般不应小于1000k。(五)断层图像数据采集1.断层数据采集前应对机器进行均匀性和旋转中心进行校正。详细校正方法每台机器均有说明,按说明逐项进行。2.正确选择准直器:SPECT断层一般选用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对少数信息量低的断层显像也可选用低能通用型准直器。3.摆位:成像的靶器官原则上应位于视野中心,方位正确,病人舒服,无移动。为了使靶器官在整个断层采集的过程中位于视野内,应使探头在0°和90°两个位置靶器官均位于视野内。4.采集条件:采集矩阵64x64或128x128。64x64矩阵用每帧6°间隔采集360°;128x128矩阵用每帧3°间隔采集360°。旋转方式可以是步进,也可以是连续。采集总计数应保证每帧计数不小于100k。5.断层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滤波函数选择,首先应采用机器内提供的参考条件。如要变动,首选Butterworth滤波函数,取陡度因子小于10,截止频率取中间值,然后根据信息量及临床对病灶分辨的要求作适当调节。如要空间分辨好,截止频率往上调;如要图像平滑,噪声小,截止频率向下调。四、图像处理1.显示:选择适当的色表并调节显示上阈和下阈,以便视觉图像分析。2.图像运算:适当的图像运算如迭加、相减、增强、平滑等,有助于图像的视觉分析以及定量和半定量分析。3.感兴趣区分析:方法包括比较感兴趣区的计数、分析感兴趣区时间-计数曲线、获取功能参数图像等。五、数据存储1.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包括软盘、硬盘、光盘等。2.文件格式:包括INTERFILE文件格式、DICOM文件格式、厂家专用文件格式、通用图像文件格式。3.数据压缩:对原始图像数据采用无损压缩方法;对结果图像可采用有损压缩方法。六、注意事项1.及时采集和记录显像项目所需受检者相关资料,如身高和体重等。2.适当处理受检者佩戴或使用的可能影响显像的物品。3.对体形大、体重高、体位受限的受检者,应注意γ照相机的相关极限参数是否满足要求。4.准直器和探头体积大、重量高,使用中应注意受检者和操作者的安全。5.使用平行孔准直器时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其尽量贴近受检者。第三章核医学显像仪器的质量控制本规范适用于γ照相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仪(PET)的日常质量控制。第一节γ相机质量控制一、放射源和模型(一)点源点源用于测试探头固有均匀性、空间分辨率、空间线性、能量分辨率,以及最大计数率。点源可由99mTc或57Co制成。点源直径一般要求在5mm以内,点源的强度应保证其产生的计数率20kcps。(二)线源线源用于测试探头的分辨率和全身扫描分辨率。线源为57Co固体线源或99mTc可灌注线源。线源内径1mm,长度30cm40cm,几何线性良好,强度12mCi。(三)四象限铅栅模型四象限铅栅模型用于测试探头固有分辨率。模型的几何形状如图3-1所示,模型分为四个象限,在每一象限铅栅的宽度和间隔相等,分别为2mm、2.5mm、3mm、4mm,铅板厚度3mm。模型的面积应能完全覆盖探头有效视野(UFOV)。(四)SLIT铅栅模型SLIT铅栅模型用于测试探头固有空间分辨率和固有空间线性。3mm厚铅板上开有若干条宽1mm的平行线槽,相邻两条线槽中心距离为30mm(图3-2为SLIT铅栅模型的几何形状图)。模型的面积应能在X和Y两个方向完全覆盖探头有效视野(UFOV)。(五)系统灵敏度测试面源系统灵敏度测试面源用于测试系统灵敏度。直径为100mm的有机玻璃空心平面模型,使用时注入3mm深度的99mTc液体。44mm图3-1四象限铅栅模型的几何形状图2.5mm3mm30mm1mm图3-2SLIT铅栅模型的几何形状图图3-1四象限铅栅模型的几何形状图2.5mm3mm30mm1mm图3-2SLIT铅栅模型的几何形状图2mm2mm二、探头固有泛源均匀性(一)测试条件及设备20%光电峰对称窗,使用仪器所提供的探头能量、线性和均匀性校正技术。将探头的准直器卸下,装上UFOV铅环。点源,计数率不超过20kcps。(二)测试步骤将点源置于探头中心正前方,与探头表面的距离至少为该探头UFOV最大直线长度的5倍(除非系统所提供的均匀性测试软件带有距离校正)。采集16M计数泛源图像,图像存储在64×64×16矩阵中(或按系统提供的均匀性测试软件指定的矩阵尺寸)。(三)计算和分析1.使用被测试γ相机提供的均匀性测试软件。2.如果被测试仪器没有提供均匀性测试软件,按下列步骤进行:(1)确定CFOV和UFOV范围:在泛源图像上,以计数为1/2视野中心像素计数的边沿像素作出图像半高边界线,对于半高位置相邻的像素可用线性插值法,确定平均半径Rave。则,UFOV=0.95Rave,CFOV=0.75Rave。(2)按下列加权因子在UFOV内对泛源图像进行9点平滑一次。UFOV范围以外像素的加权因子为0。用平滑后的值除以非0加权因子之和作归一化处理。121242121(3)积分均匀性:分别在UFOV和CFOV内找出最大像素计数值(Max)和最小像素计数值(Min),计算:积分均匀性=±[(Max-Min)/(Max+Min)]×100%(4)微分均匀性:分别在UFOV和CFOV内,以X方向的每一行或Y方向的每一列上5个相邻像素为一组,找出最高像素计数值(High)和最低像素计数值(Low),计算:微分均匀性=±[(High-Low)/(High+Low)]×100%计算从图像边沿的一端开始,对第一组(5个像素)计算后,向后移动一个像素,对第二组(同样为5个像素)进行计算,再移动到下一个像素进行计算,直至行末端或列末端。以上过程循环往复,计算泛源图像的所有行和列,最后取最大值作为微分均匀性结果。(四)结果报告CFOV的积分均匀性和微分均匀性,UFOV的积分均匀性和微分均匀性。三、探头固有空间分辨率(一)测试条件及设备20%光电峰对称窗,使用仪器所提供的探头能量、线性和均匀性校正技术。探头卸下准直器,装上UFOV铅环,SLIT铅栅模型(仪器提供固有分辨率测试软件)或四象限铅栅模型置于探头表面,尽可能紧贴晶体。点源,计数率不超过20kcps。测试要分别在探头的X和Y方向进行。(二)测试步骤将点源置于探头中心正前方,与探头表面的距离至少为该探头UFOV最大直线长度的5倍。采集3000K计数四象限铅栅模型图像,图像存储在256×256以上矩阵中。使用SLIT模型时,采集计数和存储矩阵按测试软件要求设置。(三)计算和分析1.使用被测试γ相机提供的固有空间分辨率测试软件。2.如果被测试仪器没有提供均匀性测试软件,按下列步骤进行:仔细观察四象限铅栅模型图像,分别在UFOV和CFOV确定基本清晰可见的铅栅间隔BUFOV和BCFOV,单位为mm。使用经验公式FWHM=1.75B,将BUFOV和BCFOV转换为FWHM。按所使用的矩阵像素尺寸(mm/pixel)将FWHM单位换算为mm。(四)结果报告X和Y方向上,CFOV的固有空间率FWHM,UFOV的固有空间分辨率FWHM,单位mm。四、探头固有空间线性(一)测试条件及设备20%光电峰对称窗,使用仪器所提供的探头能量、线性和均匀性校正技术。探头卸下准直器,装上UFOV铅环,SLIT铅栅模型置于探头表面,尽可能紧贴晶体。99mTc点源,计数率不超过20kcps。测试要分别在探头的X和Y方向进行。(二)测试步骤将点源置于探头中心正前方,与探头面的距离至少为该探头UFOV最大直线长度的5倍。采集3000K计数SLIT栅模型图像,图像存储在256×256以上矩阵中。(三)计算和分析仔细观察探头视野范围内SLIT铅栅模型图像的线条有无明显弯曲及弯曲程度。(四)结果报告探头视野范围内X和Y方向上SLIT铅栅模型图像的线性情况。五、探头固有能量分辨率(一)测试条件及设备20%光电峰对称窗,使用仪器所提供的探头能量、线性和均匀性校正技术。探头卸下准直器,装上UFOV铅环。99mTc点源,计数率不超过20kcps。57Co点源作为参考源,强度与99mTc点源相近。要求被测试的γ相机或SPECT具有多道分析器,能够存储核素能谱。(二)测试步骤将点源置于探头中心正前方,与探头面的距离至少为该探头UFOV最大直线长度的5倍。分别存储99mTc和57Co的能谱,能谱光电峰所在的通道至少有10k计数。参考源57Co用于标定多道分析器的道宽(keV/道),根据99mTc和57Co的光电峰位置换算出道宽。对于带有能量分辨率测试软件的仪器,测试步骤按该软件要求进行。(三)计算和分析1.使用被测试γ相机提供的能量分辨率测试软件。2.如果被测试仪器没有提供能量分辨率测试软件,按下列步骤进行:(1)分别在99mTc和57Co能谱上确定光电峰位置,则:道宽(keV/道)=(140.5-122.1)(keV)/99mTc与57Co光电峰距离(道)(2)使用线性插值法,计算99mTc能谱光电峰的半高宽FWHM,并转换为单位keV。(3)计算能量分辨率:能量分辨率=FWHM(keV)/140.5(keV)×100%(四)结果报告探头视野范围内的能量分辨率。六、最大计数率(一)测试条件及设备20%光电峰对称窗,使用仪器所提供的探头能量、线性和均匀性校正技术,关闭快速采集模式。探头卸下准直器,装上UFOV铅环。99mTc点源,点源的强度要足以使系统进入瘫痪状态,约4MBq。一个悬挂点源的移动架。(二)测试步骤1.探头面与地面垂直,点源固定在移动架上,调节点源和移动架位置使其对准探头中心。点源尽可能远离其它物体,从而将散射线降低到最小程度。2.移动点源,逐渐靠近探头,观察计数率变化,当计数率增加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时,记录最大计数率。(三)结果报告最大计数率,单位为kcps。七、系统灵敏度(一)测试条件及设备20%光电峰对称窗,使用仪器所提供的探头能量校正技术。装上低能通用型或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所需的设备包括15ml的一次性注射器,经校正的活度计和系统灵敏度测试面源。(二)测试步骤1.注射器内的放射性活度用活度计准确测定,然后注入系统灵敏度测试面源,模型内溶液深度约为3mm。2.用活度计再测量注射器的剩余活度,注射器的原活度减去剩余活度得到模型内的活度。3.系统灵敏度测试模型置于中心视野内,模型距离准直器表面100mm,周围没有散射物体。4.测量、记录每分钟计数。(三)计算与分析将测量时的模型放射性活度(单位为MBq或μCi)除以每分钟测量计数,得到系统灵敏度。测量时的放射性活度是由模型放射性活度经时间衰变校正得到。(四)结果报告系统灵敏度,单位为Counts/(μCi·min),注明所使用的准直器。八、全身扫描分辨率(一)测试条件及设备20%光电峰对称窗,使用仪器所提供的各种探头校正技术。装上低能通用型或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扫描视野内放置两支99mTc或57Co线源,线源置于全身扫描床面,平行于探头平面,计数率10~20kcps。1.平行于探头运动方向的分辨率:将一支线源置于扫描视野中心(即扫描全程中心),垂直于探头运动方向,偏差不超过1mm。另一支线源平行于第一支放置,距离100mm。2.垂直于探头运动方向的分辨率:将一支线源置于扫描视野中心,平行于探头运动方向,偏差不超过1mm。另一支线源平行于第一支放置,距离100mm。(二)测试步骤探头在扫描床上方对线源作扫描,线源与准直器表面的距离为100mm,扫描速度1015cm/min,采用系统推荐的扫描存储矩阵。(三)计算和分析在平行和垂直扫描的线源图像上作剖面,得到线扩展函数。采用线性插值法,计算每线源图像的FWHM,分别去平行和垂直方向的平均值。FWHM单位要换算为mm,像素的平均尺寸(mm/pixel)可从已知的线源间隔求出,平行和垂直方向要分别计算。(四)结果报告平行、垂直于探头运动方向的FWHM,单位mm,注明所使用的准直器。九、紧急停止开关紧急停止开关包括应急停止按键、探头和准直器上的压力传感器等部件,应根据其使用方法和功能逐一检查,并报告结果。第二节SPECT质量控制SPECT断层性能测试应在γ相机性能测试之后进行,γ相机性性能的下降会显著影响断层性能。一、放射源和模型(一)点源点源用于测试断层旋转中心漂移。点源可由99mTc或57Co制成。点源直径应小于2mm。(二)断层模型断层模型用于测试SPECT断层总体性能。本规范推荐使用ECT模型(美国DataSpectrum公司生产)或SPECT/PET模型(美国CAPINTEC公司生产)。图3-3是ECT模型和SPECT/PET模型的示意图。使用时模型内注入充分均匀的99mTc液体,放入插件,其中插件部分用于测试断层分辨率、线性和对比度,均匀溶液部分用于测试断层均匀性。图3-图3-3(A)ECT模型的容器及插件,(B)SPECT/PET模型的容器及插件二、旋转中心漂移(一)测试条件及设备20%光电峰对称窗,使用仪器所提供的各种探头校正技术。装上低能通用型或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点源。(二)测试步骤1.使用被测试SPECT系统提供的旋转中心漂移测试软件。2.如果被测试系统没有提供旋转中心漂移测试软件,按下列步骤进行:(1)探头面置于水平位置(0°),旋转半径为25cm。(2)点源置于过旋转轴的水平面上(可放在断层床面),在X方向(床的左右方向)上距旋转轴5cm,在Y方向(床的头脚方向)上与视野中心平齐。(3)使用256×256矩阵(或128×128矩阵,ZOOM=2)采集点源图像,采集计数10k。(4)转动探头到180°,采集第二幅点源图像。(5)探头面置于垂直位置(90°),点源置于过旋转轴的垂直面上,距旋转轴5cm。按水平面时的相同条件采集点源图像。(6)转动探头到270°,采集第四幅点源图像。(三)计算和分析被测试系统没有提供测试软件,按下列步骤进行:1.计算第一、二幅点源图像的点源X方向重心坐标:COGx1,2=[xMATRIX(x,y)]/[MATRIX(x,y)]。2.计算:COR0-180=[(COGx1+COGx2)/2]-N/2,式中N/2为采集矩阵的中心坐标。3.按1相同方法计算第三、四幅点源图像的X方向重心坐标COGx3,44.按2相同方法计算COR90-270。5.计算COR0-180和COR90-270的平均值得到旋转中心漂移COR。6.按所用矩阵的像素尺寸,将COR单位换算为mm。(四)结果报告旋转中心漂移,单位mm,注明所使用的准直器。三、总体性能(一)测试条件及设备20%光电峰对称窗,使用仪器所提供的各种探头校正技术。装上低能通用型或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ECT模型或SPECT/PET模型及插件,模型内注入20mCi充分均匀的99mTc液体,放入插件。(二)测试步骤1.模型固定在断层床,置于断层视野中心位置。模型长轴平行旋转轴。2.探头置于断层起始位置,旋转半径25cm,128×128矩阵,ZOOM=1。3.进行360断层采集,64投影角度,每投影采集200M计数。4.使用RAMP滤波器重建整个模型的横断切面,重建厚度为1像素。对横断切面做线性衰减校正,衰减系数μ=0.12。(三)计算和分析横断切面包括四个测试部分:冷区分辨率、热区分辨率、均匀性,以及线性(仅SPECT/PET模型)。在分辨率部分仔细观察能够较为清晰分辨的最小冷热区,在均匀性部分观察是否存在环形伪影,线性部分观察是否存在非线性失真。(四)结果报告描述断层横断切面的分辨率、均匀性和线性,注明所使用的准直器,记录所有采集和重建条件。第三节PET质量控制一、模型用于测试PET总体性能。本规范推荐使用SPECT/PET模型(美国CAPINTEC公司生产)。模型示意图见图3(B)。使用时模型内注入充分均匀的18F液体,放入插件,其中插件部分分别用于测试分辨率、线性和对比度,均匀溶液部分用于测试均匀性。二、总体性能(一)测试条件及设备使用仪器所提供的各种校正技术,SPECT/PET模型及插件。模型内注入10mCi充分均匀的18F液体,放入插件。18F的强度应使其在采集开始时产生的死时间丢失率或随机符合率不超过总事件率的20%。(二)测试步骤1.模型置于探测器的有效视野FOV中心位置,模型长轴平行于FOV轴向。2.128×128采集矩阵,ZOOM=1。3.采集时间要保证模型均匀部分重建横断面的平均计数不小于20M。4.使用仪器提供的所有校正方法,如衰减、死时间、随机、散射校正等,用RAMP滤波器重建整个模型的横断切面,重建厚度为1像素。(三)计算和分析横断面包括四个测试部分:冷区分辨率、热区分辨率、均匀性,以及线性。在分辨率部分仔细观察能够较为清晰分辨的最小冷热区,在均匀性部分观察是否存在不均匀部分,线性部分观察是否存在非线性失真。(四)结果报告描述横断面的分辨率、均匀性和线性,记录所有采集和重建条件。第四章18F-FDG多探头符合显像技术操作一、显像原理、显像剂、适应证、病人准备、注意事项等与PET肿瘤显像相同。二、显像步骤1.透射显像:病人仰卧并固定。采用放射源(137Cs、133Ba等)行局部透射显像或利于X线进行断层图像的采集。2.发射显像:病人保持同一位置,行符合探测采集。注:透射和发射显像的顺序可互换。三、显像方法(以GEHawkeye为例)1.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固定好体位,嘱病人检查过程中勿移动。2.将检查床移至病人胸部,仪器设定511keV能峰后,计算正位每个探头的计数,一般要求每个探头处理计数在150~450K范围内,丢失率在5%~20%之间。根据所计算出的计数范围和丢失率,选择适合此病人的采集程序,并按要求输入病人资料后开始采集。行X线平扫,在80cm的平片上确定40cm的检查范围。3.X线平扫:确定检查床处于可检查范围内(检查床的高度及长度检查范围),按机架系统提示按压遥控器“开始”键,使仪器处于准备透射采集状态,确定检查室内无其它情况后(避免无关人员的射线照射,确认开始X线平片采集,平片范围80cm,在平片上确定所要求检查的范围(40cm)。4.透射显像:检查床自动移至平片设定的检查起始位置,开始CT显像。CT采集层厚为1cm,共采集40层,采集时间为11min。约10min完成;5.发射显像:检查床自动恢复到透射显像的位置(平片确定的位置),开始进行发射采集(符合探测采集)。程序提供的3°,60个投影采集方式共采集10圈,每圈旋转时间为2min,发射采集时间为20min;程序提供的2°,90个投影采集方式共采集10圈,每圈旋转时间为3min,发射采集时间为30min。5/8英寸厚度晶体的仪器采集时间为20~30min;1英寸厚度晶体的仪器采集时间可缩短。6.透射显像与发射显像完成后,仪器自动运行处理,分别获得用于融合的图像(X-rayforfusion)和衰减校正图(ATTMAP)。四、图像处理1.选择发射图像数据(NMproj)和衰减校正图(ATTMAP)进行重建处理,计算方法使用迭代法,计算机自动处理出有衰减校正的重建图像(IRACCOSEM)和非衰减校正的重建图像(IRNCCOSEM)。2.选择用于融合的图像(X-rayforfusion)和有衰减校正的经过重建的功能图像(IRAC_3DF)进行同机图像融合。3.符合探测图像与CT图像进行同机图像融合。五、报告要求1.如果使用了多功能SPECT的CT功能,报告中应当包括放射性分布与解剖结构关系的描述。2.其它同PET肿瘤显像。第五章放射性测量仪器与质控核医学射线测量仪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射线探测器,利用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效应,如电离电荷、荧光现象等,将射线的辐射能转变为电子线路部分能处理的电信号。常根据需要把探测器和最基本的电子线路,如前置放大器等封装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这部分常称为探头。二是电子线路部分,即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和探测器的特点而设计的分析和记录电信号的电子测量仪器,如放大器、脉冲幅度分析器、计数率计、计数器等。三是各种附加部件,该部分在仪器中起辅助作用,如按不同的检测目的和需要而配备的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和储存系统等。第一节医用核素活度计一、原理(一)探测原理:医用核素活度计的射线探测器是工作在饱和区的电流电离室。电离室通常为密封的圆柱型,内部充入惰性气体。在圆柱的中央有开口,以放置待测样品。(二)电流-活度刻度:医用核素活度计可测量各种放射性核素产生的电离电流,由于其工作在饱和区,电子和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的运动速度快,被全部收集。这时的电流大小与样品的放射性活度成正比。对常用放射性核素,工厂已利用—系列已知活度的放射性核素的标准源进行刻度,获得不同放射性核素活度的刻度系数或能量响应曲线。使用时只要选择了待测核素的按钮或菜单,就能利用相应的刻度系数将电离电流转换成活度的读数。二、质量控制(一)强制检定:医用核素活度计属于应强检的仪器,应两年一次送检。(二)每日质控1.测量本底读数(1)目的:利用本底读数了解仪器的基本性能变化情况。(2)方法:将仪器设置为测量常用核素(如99mTc)状态,测量本底读数。(3)本底扣除:应从样品读数中扣除本底读数,或通过相应设置使仪器自动扣除本底。(4)结果判断1)高活度样品:如样品活度远大于本底读数,可以忽略本底读数。2)低活度样品:如果本底读数与样品活度相比不能忽略,当本底读数增高20%以上,应暂停使用,查明原因予以排除。(5)本底增高的可能原因及解决方法1)内部污染:如电离室隔套和样品托架受到放射性核素污染,应予以更换。可清洗被更换的隔套和样品托架,必要时应放置一段时间,使污染源衰变至可以接受的水平。2)外部污染:清除活度计附近的放射源;恢复电离室的屏蔽。3)其它原因:排除仪器故障、供电电源变化等因素。2.仪器稳定性测试(1)目的:利用长半衰期的监督源(如137Cs)检查仪器在测量常用核素条件下的稳定性。(2)材料:仪器配备的监督源,如133Ba、137Cs、226Ra等,活度约3.7MBq(100μCi)(3)方法:将仪器设置为测量常用核素(如99mTc)状态,测量监督源的活度读数,将其描记在质控图上。(4)结果判断:如果在质控图上测量值落在±10%限值线范围之外,应暂停使用,查明原因。(5)导致稳定性变化的因素1)污染:可通过更换离室隔套和样品托架、清除外部放射源等方法减少或消除。2)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可多次重复测量监督源的读数,通过精度分布和平均值的变化判断。三、注意事项1.医用核素活度计在原理上没有核素选择功能。使用时应选择正确的核素按键或菜单,使仪器能利用正确的刻度系数,保证活度读数的正确性。2.使用活度计时,要注意几何因素的影响,样品的测量井中的位置(高度)对测量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样品离井口越近,探测效率越低。体积大的样品探测效率低于体积小的样品。3.注意本底变化、污染、屏蔽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4.样品测量和质控测试应在仪器预热后进行,预热时间应符合仪器说明书要求。5.样品放入测量井后,应等待足够时间使读数稳定。第二节脏器功能测量仪器一、原理脏器功能测量仪器的探测器通常是配备NaI(Tl)晶体的闪烁探测器,同准直器一起装在固定的或可移动的支架上作为探头。探头的数目根据测定需要有一个(如甲状腺吸碘功能仪)或多个(如肾脏功能测定仪)。电子线路部分通常有放大器、单道或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定时计数器、记录装置等。很多仪器还配备计算机作数据采集和处理。准直器通常由铅构成,为来自感兴趣器官的射线提供到达探测器敏感区的的通道,而吸收来自其它部位的射线。常用于器官功能测量的准直器有单孔圆柱型准直器和单孔张角型准直器。二、每日质量控制(一)探头检查:检查准直器和探测器有无松动、变形等情况。发现异常后应暂停使用,采取措施恢复正常。(二)能峰设定检查1.目的:检查脉冲幅度分析器的能量窗与待测核素是否匹配。2.材料:待测核素样品约400kBq(10μCi),放入试管或者注射器中。3.方法1)将仪器工作条件调节到待测核素位置。仪器工作条件包括光电倍增管高压、放大器的放大倍数、脉冲幅度分析器阈值和道宽等参数,工作条件的调节可能涉及这些参数中的一个、多个或全部。2)将样品置于探头前适当位置,测量至少10,000计数;计算计数率。3)将脉冲幅度分析器的阈值调高10%左右,测量至少10,000计数;计算计数率。4)将脉冲幅度分析器的阈值调低10%左右,测量至少10,000计数;计算计数率。4.结果判断:在仪器工作条件位置测得的计数率应高于调高和调低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阈值后测得的计数率。否则表明仪器工作条件设置不适当,应重新设置。5.设置仪器工作条件的方法简要:调节光电倍增管高压、放大器的放大倍数、脉冲幅度分析器阈值和道宽,使待测核素的光电峰位于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窗口的中心。6.多测量通道和多探头系统:对有多个独立测量通道或者多个探头的系统,应针对每一测量通道和探头作上述测试,必要时重新设置仪器工作条件。(三)灵敏度对比1.目的:对比并调整仪器中同类型探头的灵敏度。2.材料:待测核素样品约400kBq(10μCi),放入试管或者注射器中。3.方法1)将仪器工作条件调节到待测核素位置。2)对每一个同类型的探头,将样品置于探头前相同位置,测量至少10,000计数;计算计数率。3)适当调节工作条件,使各个同类型探头的计数率接近。4.结果判断:在调节工作条件后,各个同类型探头间的计数率差别应不大于4%。5.调节仪器灵敏度方法简要:最简单的方法是增大或减小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的道宽。也可降低初次测量时计数率高的探头的光电倍增管高压或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四)本底计数率测试1.目的:通过本底计数率测试检查仪器的基本功能。2.方法:对每一个独立测量通道或探头,将仪器工作条件调节到待测核素位置,测量本底计数率,测量时间通常为1分钟。3.结果判断:如果本底计数率比日常增高20%以上,应排除探头污染、仪器故障导致的噪声等因素。(五)探测效率逐日比较1.目的通过逐日比较探测效率检查仪器状况,替代“(二)能峰设定检查”。2.应用范围1)采用脉冲幅度鉴别器替代脉冲幅度分析器的仪器。2)工作条件调节装置在仪器内部,或由仪器自动设置,日常使用情况下无法调节的仪器。3)能谱上不形成单一光电峰的核素(如125I)。3.材料:待测核素样品(如133I)约400kBq(10μCi),放入试管或者注射器中,密封,作为参考源。4.方法1)将仪器工作条件调节到待测核素位置。2)在制作参考源当日测量其计数,计数应大于10,000;计算计数率,作为参考源计数率的初始值。3)在工作日测量参考源的计数,计数应大于10,000;计算计数率。5.结果判断:计算参考源计数率初始值衰变到本工作日应有的计数率,并与本日测量计数率比较。如果计数率相差大于±5%,说明仪器状态有较大变化,应暂停使用,采取措施恢复仪器正常状态。三、注意事项1.注意探头的方位和距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2.测量前按仪器说明书要求预热仪器。第三节体外γ射线测量仪器一、原理体外γ射线测量仪器用于测量样品中的γ射线,通常采用配备井型闪烁探测器的γ计数器。井型探测器的几何条件接近4π立体角,探测效率较高。还易于用铅等材料屏蔽探测器,降低本底计数。电子线路部分通常有放大器、单道或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定时计数器、打印机等。很多仪器还配备计算机作数据采集和处理,并有自动换样功能。二、每日质量控制(一)能峰设定检查1.目的:检查脉冲幅度分析器的能量窗与待测核素是否匹配。2.材料:待测核素样品约4kBq(0.1μCi),放入试管或者其它适宜测量的容器中。3.方法1)将仪器工作条件调节到待测核素位置。仪器工作条件包括光电倍增管高压、放大器的放大倍数、脉冲幅度分析器阈值和道宽等参数,工作条件的调节可能涉及这些参数中的一个、多个或全部。2)将样品置于探头前适当位置,测量至少10,000计数;计算计数率。3)将脉冲幅度分析器的阈值调高10%左右,测量至少10,000计数;计算计数率。4)将脉冲幅度分析器的阈值调低10%左右,测量至少10,000计数;计算计数率。4.结果判断:在仪器工作条件位置测得的计数率应高于调高和调低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阈值后测得的计数率。否则表明仪器工作条件设置不适当,应重新设置。5.设置仪器工作条件的方法简要:调节光电倍增管高压、放大器的放大倍数、脉冲幅度分析器阈值和道宽,使待测核素的光电峰位于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窗口的中心。6.多测量通道和多探头系统:对有多个独立测量通道或者多个探头的系统,应针对每一测量通道和探头作上述测试,必要时重新设置仪器工作条件。(二)本底计数率测试1.目的:通过本底计数率测试检查仪器的基本功能。2.方法:对每一个独立测量通道或探头,将仪器工作条件调节到待测核素位置,测量本底计数率,测量时间通常为1分钟。3.结果判断:如果本底计数率比日常增高50%以上,应排除探头污染、仪器故障导致的噪声等因素。(三)探测效率逐日比较1.目的通过逐日比较探测效率的变化检查仪器状况,替代“(一)能峰设定检查”。2.应用范围1)采用脉冲幅度鉴别器替代脉冲幅度分析器的仪器。2)工作条件调节装置在仪器内部,或由仪器自动设置,日常使用情况下无法调节的仪器。3)能谱上不形成单一光电峰的核素(如125I)。3.材料:待测核素样品(如125I)约4kBq(0.1μCi),放入试管或者注射器中,密封,作为参考源。4.方法1)将仪器工作条件调节到待测核素位置。2)在制作参考源当日测量其计数,计数应大于10,000;计算计数率,作为参考源计数率的初始值。3)在工作日测量参考源的计数,计数应大于10,000;计算计数率。5.结果判断:计算参考源计数率初始值衰变到本工作日应有的计数率,并与本日测量计数率比较。如果计数率相差大于±5%,说明仪器状态有较大变化,应暂停使用,采取措施恢复仪器正常状态。三、注意事项1.样品体积过大会影响测量结果。当比较不同样品的活度或计数率时,样品的体积应尽量相同。2.井型γ计数器的探测效率高,如果放射性样品的活度过高,计数器的死时间(分辨时间)会影响测量结果。必要时应作死时间校正。3.测量前按仪器说明书要求预热仪器。第四节污染与剂量监测仪一、原理核医学中常用个人剂量监测仪和表面污染及场所剂量监测仪。个人剂量监测仪是用来测量个人接受外照射剂量的仪器,如笔式剂量仪、胶片剂量仪、热释光剂量仪等,其射线探测器部分体积较小,可以佩带在人体的适当部位。表面污染监测仪是用于对体表、工作服、工作面等受到的放射性污染进行监测的仪器。场所剂量监测仪是测量工作场所的射线照射量的仪器。这些仪器按使用目的配备不同的探测器,可完成对各种射线的计数(率)、照射量(率)、吸收剂量(率)的测量。有的仪器还配备各种可置换的探头,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射线条件。二、质量控制(一)强制检定这类仪器中很多属于强制检定的仪器,应按规定周期与要求送检。(二)日常质控1.刻度和校准非强制检定仪器应定期刻度和校准。一般情况下应将仪器交生产厂家完成,具备条件时可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方法自行刻度和校准。2.使用前检查检查仪器各部分是否完好;连接探测器的电缆有无破损,连接是否牢靠。开机后通过仪器自检功能检查基本功能是否正常,对便携式仪器应特别检查电池电量是否符合要求。在本底环境下检查仪器指针或读数是否有异常摆动或跳动。3.个人剂量监测质控使用笔式剂量仪、剂量胶片、热释光剂量元件等个人剂量监测设备时,应配合监测机构做好发放和收集工作,避免丢失、损坏和混淆。使用时应佩戴在规定的部位。三、注意事项1.便携式仪器要及时更换电池或充电,使用完毕后要关闭电源。2.避免仪器的放射性污染。3.遵守仪器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第六章体外分析技术体外分析技术是指在试管内进行反应从而测定某生物活性物质的超微量分析技术。该类技术的特点是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广泛用于临床和科学研究的很多领域。应用最多的是:放射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受体的放射配基结合分析及非放射性免疫分析。第一节放射免疫分析一、原理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的基本原理是,限量标记抗原[*Ag]和可变量的非标记待测抗原[Ag]与定量的特异抗体[Ab]发生竞争结合反应,通过测定复合物的放射性来计算出待测非标记抗原的量。这一过程可用下式表示:*Ag+Ag+Ab[AgAb]*+[AgAb]上述式中,Ab的分子数少于*Ag,因此即使系统中没有Ag,仅有*Ag,当反应达到平衡时,绝大部分(因为是可逆反应,不会是100%)Ab将形成*AgAb复合物。如果系统中加入Ag,则Ag与*Ag竞争结合Ab,形成AgAb,*AgAb将减少。Ag越多则*AgAb越少。实践和理论推导都证明,*AgAb和Ag呈二次方程的函数关系,如以Ag为横坐标,*AgAb(B)或*AgAb占加入总*Ag的%(B%)为纵坐标,是一条斜率逐步由大变小的下降曲线。如以游离的*Ag(F)或游离*Ag占加入总*Ag的%(F%)为纵坐标,则是一条斜率逐步由大变小的上升曲线。也可以*AgAb/*Ag的比值(R)为纵坐标,也是一条斜率逐步由大变小的上升曲线。分析中,首先以不同量的已知标准品Ag和定量*Ag及限量Ab进行竞争结合反应,得到以B或B%、F或F%、或R为纵坐标的剂量效应曲线(也称标准曲线),然后以未知样品测得的B或B%、F或F%、或R从曲线上查出相应的剂量。二、试剂盒基本试剂试剂盒由国家批准的生产单位提供,提供RIA的主要试剂、操作方法、保存条件及保存期限。使用者应按说明书的要求合理使用。如果临床工作需要,使用者可以对试剂稀释度、操作步骤等进行适当修改,但应当对改变了的方案进行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等考核,并作详细记录。一般试剂盒都包括三种主要试剂:抗体、标记抗原、非标记标准抗原(标准品),很多试剂盒还提供分离试剂或材料、缓冲液及质量控制用的样品。1.抗体一个好的抗体应具备三个条件,即高亲和力、高特异性、高滴度。高亲和力的抗体是高质量RIA的前提。只有这样的抗体才能获得高灵敏度和高精密度的标准曲线。高特异性也非常重要,样品中往往含待测物质结构相近的类似物,如果抗体特异性不高,则类似物也能与抗体结合,成为干扰物质,影响分析结果目前,RIA用的抗体大多由专门的研究单位或生产RIA试剂盒的厂家提供。可以是多克隆(polyclonal),也可以是单克隆(monoclonal)抗体。一般说前者容易获得高亲和力,后者的特异性更好,而且后者可使抗体的来源得到长期保证。对RIA的使用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能了解抗体的主要性能。亲和力的测定最常用的方法是Scatchard作图,得到以AgAb的浓度为横坐标,以B/F为纵坐标的直线,直线的斜率即KA。2.标记抗原对标记抗原的主要要求是:①比活度和放化纯度必须足够高,以保证分析的灵敏度;②半衰期不能太短,以便完成运输、保存和整个分析过程;③不改变原有抗原的特性(特异性、亲和力、免疫活性等)。基于以上要求,目前大分子抗原(蛋白质)主要用125I标记。小分子半抗原可选125I或3H。用125I标记蛋白质,应使每一蛋白分子不超过一个原子的125I,125I过多可导致蛋白质免疫活性或其它特性的变化。标记方法应较温和,强氧化或强还原反应易使蛋白质性质发生变化。3H标记半抗原可以每一分子达1~4个3H原子甚至更多,但也需保证不改变抗原的特性。3.标准品或校准试剂标准品是定量的依据,要求纯度尽量高,配制时浓度应准确,并注意保存。4.质量控制样品质控样品(QCpool)是专为质控而制备的与待测样品性质相同(例如最常用者为人血清样品)而含量为已知的样品。它们在偏差和漂移的监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对质控样品的基本要求是:在分析的全过程中与待测样品有相同的行为特点;制备和保存必须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应有足够的量供长期使用,新旧两批质控样品交接时必须平行测定至少两次,以保证它们的连贯性;应包括与标准曲线使用范围相呼应的高、中、低三种剂量。5.分离试剂和材料放射免疫分析中,绝大多数情况是保留和测定复合物的放射性,除去游离抗原。少数情况是除去复合物,测定游离抗原的放射性。游离抗体无放射性,不干扰测量,是否除净并不重要。分离方法可分两大类,分述如下。抗原抗体在液相环境中起反应,终止反应时用一定方法收集复合物测量放射性。常用者有双抗体沉淀法、聚乙二醇(PEG)沉淀法或PEG与双抗体法联合使用、葡萄球菌A蛋白(SPA)沉淀法等,使复合物沉淀测定B部分。另一种吸附分离,用右旋糖苷包被活性碳(称DCC)或其它吸附剂,吸附小分子抗原,离心后复合物留在上清液中供测量。另一类方法是预先将抗体吸附在某种固体支持物上,抗原抗体反应就在支持物上进行,反应结束后只需将周围未结合的游离抗原洗去,测定固体支持物上的放射性。很多材料可供选用,如塑料(聚乙烯、聚苯乙烯、尼龙等)、纤维素、凝胶颗粒(葡聚糖、琼脂糖、聚丙烯酰胺等)、多孔玻璃微球。固相分离法是RIA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领域。例如磁性颗粒法将固相颗粒(如纤维素)与含铁化合物(如氧化铁)连接,再与抗体连接,此种颗粒在磁场吸引下不需离心即可与游离标记抗原分开。三、测定方法RIA的操作一般都包括加样、孵育、分离结合和游离部分、测放射性、数据处理等五个步骤。1.加样在冰浴(有的系统可在室温)中进行,一系列试管中加入相同剂量的抗体、相同剂量的标记抗原、不同剂量的标准抗原(作标准曲线)或一定量样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典加样法,即抗体、抗原及标准抗原或样品全部加完后开始孵育,一种是顺序加样法,即先加抗体和非标记抗原或样品,孵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标记抗原。后一种加样法可以提高非标记抗原竞争抗体的能力,因而灵敏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