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知识讲座_第1页
中药学知识讲座_第2页
中药学知识讲座_第3页
中药学知识讲座_第4页
中药学知识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周萍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1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第五章中药的配伍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2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中药与中药学的概念1、中药的概念:是在西方医药学传入我国以后,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并有其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是以植物为主体,包括动物、矿物在内的自然药物及部分加工品。3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中药、草药、中草药、民族药的区别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草药:是流传于民间,为民间医生或百姓就地采集用来防治疾病的原生药,它有一定的地域性,在正规中医机构或药店内没有被普遍应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中草药:是指中药与草药的合称。由此可见,中药、草药、中草药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统一于中药的概念之中。4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具有本民族医药学特色和较强的地域性,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5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现代——“中药学”中药学广义:有关中药的一切学问狭义:6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广义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研究药用植物形态特征、植物分类、生长环境中药化学: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种类、化学结构、化学特性、提取分离法中药鉴定学:研究鉴别植物药的内部构造、性状、显微特征、理化特征、确定质量标准中药炮制学:研究中药加工成饮片的方法、工艺、标准及其成分变化7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中药制剂学:研究将中药制成中成药的方法、工艺流程中药制剂分析:分析中成药的化学成分、确定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临床中药学:研究中药的传统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及其应用8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狭义:中药临床应用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所指的为狭义中药学概念。9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0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道地药材”:1.概念: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人们习惯把产于某一地区的某药材质优效佳,而被普遍重视,称为道地药材)11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常见各地的道地药材:四川:黄连、川芎、附子、乌头、川楝子、川贝母、川牛膝、川续断;东北:细辛、人参、五味子、刺五加;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四大怀药)、山茱萸、禹白附、天南星;12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山东:阿胶、银花、香附、栝楼、大枣、北沙参;广东:陈皮、化橘红、藿香、高良姜、砂仁、草豆蔻、芦荟;13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甘肃:当归、黄芪、锁阳;内蒙古:黄芪、肉苁蓉、甘草;宁夏:枸杞子;山西:党参;14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河北(承德):黄芩;河北(易县):知母;浙江:香附、白芍、白术、杭菊花、浙贝母、杭白芷、台乌、延胡索;15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安徽:牡丹皮;云南:茯苓。西藏:冬虫夏草16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目的1、提高疗效2、降低毒副作用3、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适合临床需要4、利于贮存制剂5、纯净药材,保证用量准确,矫味、娇嗅,利于服用等。17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1、提高疗效

酒制:增强活血化瘀,如:酒制川芎、当归增强祛风除湿,酒制蕲蛇、豨签草升提上行头目,酒制大黄蜜炙:增强润肺止咳平喘,如:蜜款冬花增强补气作用,蜜炙黄芪、甘草18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姜汁炙:增强止呕功效,姜半夏、姜竹茹、姜黄连增强发散风寒,醋炙:加强入肝止痛,醋制延胡索、醋制香附盐炙:加强入肾,盐附子、盐知母、盐黄柏油炙:增强补益作用,油制淫羊藿胆汁制:增强息风止惊,胆汁制天南星19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童便炙:加强活血化瘀土、米、麸炒:增强健脾益胃如:土炒白术、米炒党参、麸炒枳壳20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降低毒副作用:生附子、生乌头毒性大

—→加水加热久煮—→制附子、制乌头毒性小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有毒

—→经白矾水、石灰水浸泡煎煮—→毒性降低马钱子大毒—→经砂炒—→毒性大大降低21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3、改变药物性能,使之更适合临床需要生地黄(甘寒,凉血、养阴)—→久蒸

—→熟地黄(甘温、补血、养阴)生首乌(解毒、通便、截疟)—→加酒伴蒸

—→制首乌(补血、益精、明目乌发)生大黄(攻积泻下)—→酒炒

—→酒大黄(活血化瘀、清热泻火)或—→炒炭存性—→大黄炭(收敛止血、止泻)

22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4、利于贮存和制剂干燥除去水分,预防腐烂变质。黄芩—→收割后,立即用沸水浸透,晒干。否则会变色变质。5、纯净药材,保证用量准确,矫味、娇嗅,利于服用等。23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炮制的方法一、修治1、纯净药材2、粉碎药材3、切制药材二、水制1、漂洗2、浸泡3、闷润4、喷洒5、水飞24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炮制方法三、火制1、炒:炒黄、炒焦、炒炭2、炙3、烫4、煅5、煨四、水火共制五、其他制法25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三、火制(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不加固体辅料(清炒)加固体辅料1.炒炒黄炒焦炒炭:缓和烈性,增强收敛止血。易于粉碎,缓和药性,种子类药物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麸、土、米:降低刺激性,提高疗效与砂、滑石哈粉同炒烫炒:使药物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便于服用。26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炒黄:用文火至药物表面微黄炒焦:用武火至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有悠香气者。炒炭: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部分炭化,内部焦黄,但仍保留有药材固有气味(即存性)者。27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称为炙——常用液体辅料及作用

蜜炙:使蜜水沸腾后加入药物饮片,拌炒至松散不粘手为度,用蜜量为药量的5%—40%,蜜制可提高补益、润肺。28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酒:以黄酒喷洒饮片拌匀,用微火炒至药物有酒香气略为干燥为止,黄酒用量约为药量的10%—15%,酒炙可使药物上行,提高活血,降低毒性。29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醋:植物类药物如用醋拌炒闷润,置锅内微火炒至醋意吸尽,药物微亦深色为止;脂类药物则先炒至微热,再喷洒醋液,拌炒至醋液吸尽为止,用醋量为药量的15%左右,入肝、止痛、降低毒性。30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姜汁:药物用姜汤拌炒至干燥微香即得,姜用量为6%—10%(姜汤用水为姜的8~10倍,浓缩至4—2倍),入中焦,散寒、止呕、解毒。

童便:活血通络。油:酥脆。盐水:以2%—3%盐水溶液与药物拌匀,闷润吸净,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带褐色,干燥即得,入肾下行。31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3.煅: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一般矿物及介壳类药物多用直接火煅的方法,可使药材性能改变,或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另一种是部分炭制品需要用间接煅烧法,又称闷煅,是将药物置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32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4.煨:将药物裹上湿纸或面糊放在近火处受热或置热火炭中加热至面或纸焦黑为度,可除去药物辛散峻烈之性,或脱去油脂,以改变药物的性能。33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其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作用趋向)、归经(作用部位)、毒性等,34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一节四气、五味四气一、四气的概念: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二、四气的产生: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不同反映35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三、四气的含义、作用及临床意义(一)四气:

1.四气含义、阴阳属性(1)内涵:寒、热、温、凉。(2)性质:寒凉同类属阴温热同类属阳二者具不同性质36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

(3)程度:大寒寒微寒凉平微温温热大热阴阳37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作用:温热药:减轻或消除寒证、阴证。如:温里散寒、温经通络、补火助阳等。如生姜、附子寒凉药:减轻或消除热证、阳证。如: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如大黄、黄连等38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3、临床意义:(1)应用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39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具体应用:

①寒凉性药用于阳、热证,温热性药用于阴、寒证。

②应针对病证寒、热的不同程度,选用程度相当的寒凉性药与温热性药。

③寒热错杂证,须寒药与热药并用。40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4.关于平性药:(1)概念:指药性之寒、热、温、凉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2)性能特点:作用平和,临床上多用于温药有顾虑,用凉药有困难,这类药物使用的灵活性较大,可随配伍而用于寒证或热证,阴证或阳证。如党参、甘草、山药等。41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

五味一、五味的含义及与阴阳、五行、脏腑关系1.含义: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和涩味。42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五味与阴阳及四气的关系:阳阴四气阳温、热寒、凉五味阴辛、甘酸、苦、咸

3.五味与五行及五脏的关系:43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44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二、五味的作用和应用1.辛味:散:发散(用于)行:行气(用于)

行血(用于)表证如麻黄气滞如陈皮血瘀如川芎45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甘味:补:滋补(用于)虚证如人参和:和中(用于)脾胃不和如甘草调和药性偏性(用于)药性太偏解毒(用于)药物中毒缓:缓急止痛(用于)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

46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3.淡味:渗:渗湿利:利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有云:“淡附于甘”,但从实际功效上看,淡与甘的功效不一致,可不附于甘。

47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4.酸味:收:收敛涩:固涩入肺:收敛肺气,固表止汗(用于)入大肠:涩肠止泻(用于)入肾:固精止遗(用于)入肝肾、冲任:固崩止带(用于)虚喘、虚汗久泻久痢、脱肛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另:生津(用于)安蛔(用于)津伤口渴蛔厥腹痛48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5.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但无生津安蛔之功。49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6.苦味:泄通泄:通泄大便(用于)降泄:降泄肺气(用于)清泄:清热泻火(用于)便秘如大黄喘咳如苦杏仁热盛心烦如栀子、黄连湿证苦温(用于)苦寒(用于)

燥:燥湿(用于)寒湿如苍术湿热黄芩坚:坚阴(泻火存阴)(用于)相火亢盛如知母、黄柏50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7.咸味:下:泻下通便(用于)软:软坚散结(用于)另:大便燥结如芒硝瘰疬瘿瘤、症瘕痞块入肾补肾(阴):如:龟板引药入肾:如:盐水炒知母、黄柏

走血分:如:犀角、玄参51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8.芳香味:化湿、醒脾(用于)湿阻中焦如藿香辟秽(用于)开窍(用于)痧瘴腹痛、阻恶中气神志昏迷(闭证)如麝香52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二节升降浮沉一、概念:是指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不同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一般有升浮和沉降两种。53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在上:头痛、目赤、口舌生疮等;在下:腹水、尿闭、脚气、足膝浮肿;在里:里实便秘、脘腹冷痛等;在表:外感表证、脘腹湿疹等。病位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麻毒内陷、表证不解病势54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二、升降浮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示意图作用趋势作用临床意义阴阳属性升浮药向上、向外达上、达表升阳举陷、解表发汗、散邪涌吐、开窍等适用于:病位在上在表;病势向下向内的病证。阳沉降药向下、向内达下、达里泻火通肠、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止呃及下气平喘等适用于:病位在下在里;病势向上向外的病证。阴55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三、决定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56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四气

五味

质地轻重

配伍

炮制

升浮

温热性“热无沉”

辛甘味“辛甘无降”

质轻:花叶类

少量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则升

酒炒升散、姜炒发散蜜炙补润

沉降

寒凉性“寒无浮”

酸苦咸涩味“酸咸无升”

质重:种子、矿物、贝壳

少量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则降

醋炒收敛入肝、盐炒下行入肾

决定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57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五、药物升降浮沉的“双向性”及“多向性”:中药药物中有些药物同时具有既升浮又沉降的“双向性”,这是药物作用趋势的一种表现,表明药物治疗范围扩大;有的药物既有升浮性,又有沉降性,具有“多向性”,但也有的药物升降浮沉均不明显。58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三节归经一、概念: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

59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二、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病证为依据。60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三、临床意义:

1.归经理论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方便,即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辨证审因,诊断出病变所在脏腑经络部位,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61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喘咳——贝母、杏仁——归肺经胁痛——青皮、香附——归肝经心悸——酸枣仁、远志——归心经食积——山楂、神曲——归脾胃经62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归经理论对相似药物的鉴别应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肺经咳嗽肺热:黄芩清肺肺寒:干姜温肺肺虚:银耳润肺肺实:葶苈子泻肺63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四、归经须与性味、升降浮沉合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同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气、五味说明药物具有不同的寒热属性和治疗作用,升降浮沉说明药物的作用趋向,归经则明确了药物的定位概念,故在应用时必须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指导临床用药。64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四节药物的毒性65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一、毒性与“毒药”的概念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和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66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毒药”——广义:西汉以前,所有能治疗疾病的药物均称为“毒药”。狭义:现代的毒药即为此义,指具有一定毒性的药物。这些药物用的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

67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五章中药的配伍一、概念: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

68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二、七情:(一)含义:

《神农本草经.序列》将单味药物的应用及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七情。69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

1.单行:单味药物使用治病。

2.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其原有疗效。如大黄配芒硝,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作用。大黄、芒硝即为相须配伍。

(二)内容:70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3.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伍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为主配伍茯苓,用治气虚水肿,以黄芪为主补气利水,茯苓为辅利水健脾,两者均能利水,以达到治疗气虚水肿的目的。黄芪、茯苓为相使配伍。——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71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注意:相须与相使:

①相须的药物大多为同章节药物,相使的药物不一定同类,而是一主一辅;

②相须与相使均能增强疗效,应充分利用;

③临床上有时常将相须、相使的配伍药物称为“药对”、“姊妹药”。72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73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

注意:相畏与相杀:为同一配伍关系站在不同的角度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应而言的。一般毒烈性药物需选用。如:

半夏

杀生姜

74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6.相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互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5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76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注意:相恶与相反:

①相恶产生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

②相反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其危害甚于相恶;

③二者导致的后果不一样,前者有时可以利用,后者为配伍禁忌。

77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三、七情的综合作用及临床意义:

1.增进疗效:相须、相使;

2.减弱药效:相恶:

3.相互减少副作用:相畏、相杀:

4.产生毒副作用:相反。78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六章用药禁忌一、含义:使用药物时应注意、禁止、忌讳的事,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及服药饮食禁忌。

79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二、配伍禁忌:

1.含义: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80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十八反:(1)内容:乌头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藜芦反人参、沙参、玄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81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歌括: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82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3)注意:其中乌头包括附子、川乌、草乌;瓜蒌包括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全瓜蒌;贝母包括川贝、浙贝、;沙参指南、北沙参;芍药包括赤芍、白芍;共计27味药。83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3.十九畏“(1)内容: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84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歌括: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褴(lan)炙莫相依。

《中国药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规定:“注明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85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

三、妊娠用药禁忌:

1.含义: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造成流产或堕胎的副作用,故在妊娠期间应慎用或忌用,称妊娠用药禁忌。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慎用与禁用两大类。

86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妊娠禁用药:大多是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妊娠期间绝对不能使用。如:水银、砒霜、雄黄、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87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3、妊娠慎用药:主要是活血通经祛瘀、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等辛热滑利药物,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斟酌使用。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88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四、饮食禁忌

1.含义: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简称食忌,俗称忌口。

89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内容:(1)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同食某些食物;古代文献记载的一些禁忌。

如:食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箩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xian)菜;蜜反生葱等。

90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2)由于治疗疾病的需要,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据情况予以避免,否则引起消化不良、胃肠刺激,或助热,助升散等不良反应。91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3)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92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七章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中药的用药剂量

93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剂量一、中药用量的概念及一般常用剂量:1.概念:中药是制成各种剂型并大都配成复方来应用的,因此剂量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2)指方剂中各药物的相对用量;(3)指制剂的实际服用量。94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

2.计量单位及新旧制换算:见表:现代明清进制公制16进位制1斤500克16两、160钱1两50克30克3克0.3克0.03克1钱1分1厘95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3.一般常用剂量:

①普通饮片:5-15克;

②花、叶等质轻的饮片:3-10克;在汤剂中分冲的散粉药物:1-5克

③金石、贝壳等质重的药材:15-30(60)克;

④新鲜的植物药材:30-60克;此常规剂量均指无毒者。

⑤有剧毒的药物:0.002-0.9克。

96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二节煎服法一、煎煮方法

1.煎药用具:有盖的陶瓷砂锅在目前多用;

2.煎药用水:前人有用长流水、泉水、酒水、米泔水等;现代多用井水、自来水、蒸馏水等。

97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3.煎药火候: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是小火、慢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武火是大火、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快速的火候,一般煎药是先用武火,后用文火,即先武后文。98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4.煎药方法:(1)一般煎药法:99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

(2)特殊煎药法:

先煎:因其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及介壳类药物,宜打碎先煎30分钟,然后再放入其它药物。如,磁石,龙骨,牡蛎等;某些有毒的药物,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如,附子、乌头等。

100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②后下:一些气味芳香含有挥发油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疗效,如薄荷、青蒿等。

或有效成分因煎煮时间过长而被迫坏的药物。如、大黄、钩藤等。一般在药物煎好前3-5分钟时下。

101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③包煎:A、一些质地过轻,煎煮时容易漂浮在药液面上的药物,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服用的药物,如,蒲黄,海金沙;B、质地较细,含有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如车前子,葶苈子;C、某些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辛夷,旋复花。这些药物宜用纱布包裹后入煎。102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④

冲服(另包):a某些贵重药物,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它药物煎液冲服。麝香、牛黄、珍珠。b提高药效: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一些药物研成散剂冲服。如:三七、白及、血余炭、蜈蚣、全蝎、乌贼骨、瓦楞子。c某些高温容易破坏其成分的药物:雷丸d难溶于水的药物:鹤草芽e一些入水即化,或汁液性药材,宜用煎好的药汁或开水冲服。如,芒硝、竹沥、藕汁、姜汁103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⑤泡服:又称“焗服”,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它药物滚烫的药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藏红花等。

104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

⑥溶化:又称烊化,某些焦类药及粘性大的药物,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的药物,影响煎煮药物,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如,阿胶。

105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⑦煎汤代水: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它药物同煎使药液浑浊,宜先煎后取上清液代水再煎其它药物,灶心土等。某些药物质地轻、体积大吸水性大,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106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⑧另煎:一些贵重药品,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它药渣吸附,造成浪费。如,人参另煎。107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四、服药方法:(一)服药时间:

1.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2次,分3次服;

2.一般在胸膈以上的如头痛、咽痛宜饭后服;在胸膈以下的如肝、肾等脏疾病宜饭前服。

3.滋补药宜空腹服;

4.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

108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5.安神药宜在睡前服;

6.慢性病定时服;

7.急性病、重病,均可不定时服。(二)服药多少(三)服药冷热多温服109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各论各论共收载常用中药400(或500)多味,按主要功效分为21章介绍。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原则、使用注意、现代药理研究等内容。每味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为主要依据,药名有注音、出处;药物来源,介绍原植物(动物、矿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及主要产地、采集和炮制方法;重点介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介绍药物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现代研究(或文献摘录)等110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八章解表药第九章清热药第十章泻下药第十一章祛风湿药第十二章化湿药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第十四章温里药第十五章理气药第十六章消食药第十七章驱虫药第十八章止血药111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第二十一章安神药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风药第二十三章开窍药第二十四章补虚药第二十五章收涩药第二十六章涌吐药第二十七章攻毒杀虫止痒药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药112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八章解表药概说一、含义: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113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二、共性:

1.性味归经:质轻(花叶),升浮,辛味,辛散轻扬,入肺、膀胱经

2.功效:发散表邪(开鬼门)兼有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114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3.适应证:

①表证:恶寒发热,头痛头昏,鼻塞流涕,无汗或有汗,咳嗽、气喘,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热: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苔薄黄,脉浮数。)寒:风寒表证(发热轻,恶寒重,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湿:风湿表证(身体酸痛或重痛)115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②咳喘水肿、风水麻疹、风疹风湿痹证疮疡初起初起兼有表证116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三、分类:

根据解表药的不同特性,故本章药物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热药药性特点 辛温 辛凉作用 发散风寒 疏散风热适应证 风寒表证 风热表证或卫分证发汗力 强 弱注意点①风热证,风寒表证禁用阴虚阳亢证禁用

②体虚者慎用 117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四、配伍原则:原则:表证的类型+病人的体质+不同的兼证选择配伍1.表证兼夹暑、湿、燥邪:配祛暑、化湿、润燥2.虚人外感:配补养药(补气、助阳、滋阴、养血),以扶正祛邪3.卫分证(温病初起):发散风热药配清热解毒药118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五、注意点:1.中病即止,不可过用,发汗以遍身微汗出为佳2.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久患疮疡,失血,阴虚发热,淋病宜慎用或禁用。3.大多药物味辛芳香,不宜久煎(10-15分钟),以免损失药效。4.汗后避风,以免重感。5.宜热服温服,以助发汗。119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六、现代研究:解表药具有发汗、解热、镇痛、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具有抗过敏、抗菌、抗病毒、镇咳、祛痰、平喘作用。120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共性:一、性味归经:大多辛温,二、作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三、适应证:主要用于

①外感风寒表证。

②痹证、咳喘、水肿、麻疹、风疹、疮疡、鼻渊等初期有表证。121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麻黄

《本经》★[来源]为麻黄科(Ephedraceae)植物中麻黄

Ephedraintermedia

SchrenketC.A.Mey.、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

Bunge的干燥草质茎。122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123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124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生用——发汗力强;蜜炙——长于止咳平喘125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应用】1、风寒表实证。2、肺气不宣的咳喘证。3、水肿兼有表证

126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配伍】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咳喘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佳。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127中药学知识讲座5/9/2024【使用注意】

1.发汗解表生用,止咳平喘炙用,体壮者生用,体弱老幼者炙用。

2.重证用,轻证慎。

3.表虚自汗,阴虚盗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