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_第1页
《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_第2页
《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_第3页
《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_第4页
《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二○一九年十月矿山基本情况表项目名称: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基本情况采矿权人企业性质开采矿种建筑用片方案编制单位湖北省地质调查院资质证号项目性质改扩建编制目的挂牌出让采矿权拐点数量5交通及建设条件矿区交通十分便利,水、电及物资供应充足。矿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矿区通信条件良好。面积(km2)0.164开采标高(m)+155m~+55m编制的主要依据采矿证黄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普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2019]53号)其它文件依据《县人民政府关于拟设立建筑用石料采矿权的批〔2019〕13号范围划定文件红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书》以往开采已开采范围储量消耗1121千立方米设计主要开采指标(%)贫化率3433485.00,38548983.003433453.72,38549352.933433209.46,38549262.543433269.65,38548905.4595%回采率(%)95%资源利用率81.70%矿石资源量计)6285千立方米(1760万设计储量设计损失矿量723千立方米(202可采储量4497千立方米(1259万吨)4441千立方米(1283万吨)667千立方米矿层(体)特征矿体主要赋存于上-中元古界随县群李家寨组(SX1l)之中;矿区范围内矿体(层)在平面上平面上呈近四边形,南北长420m,东西宽365~380m出露标高+155米~+55米;矿体(层)总体呈层状分布,矿体倾向约28~42°,倾角45~60。。矿体沿走向延伸稳定性好。开采技术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总体评价类型涌水量(m³/d)类型矿体类型中等Ⅱ-3开拓方式公路开拓开采方法露天开采开采规模(万吨/年)近期服务年限(年)全区可采储量(万吨)全矿山1181分采区二级矿量(万吨)开拓工程布置简要描述公路开拓汽车运输的开拓系统。开拓工程量工作项目工作量新增设备名称设备名称千立方米潜孔钻机KQG200型1变压器KS9-500/10/0.42km挖掘机CAT374FL型1装载机1汽车东风天锦35T5推土机PD320Y-11空压机LGCY-15/13型1潜水泵6618×72选矿及尾库设施法尾砂尾砂库容量(万经济效益总投入(万元)年销售收入(万元)年生产成本(万元)年税后利润(万返本期(年)收益率239946201079.8274.19%主要附图1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地形地质及开采现状图2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资源储量分布图3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3-3’线资源量估算剖面图4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基建终了及总平面布置图5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露天开采终了平面图6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露天开采边界典型纵剖面图7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露天开采边界典型横剖面图8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石料用片麻岩矿露天采矿方法及矿石加工工艺示意图9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部署图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土地利用现状图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土地损毁预测图1:10000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土地复垦规划图主要附件序号附件名称序号附件名称1矿山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设计委托书2《县人民政府关于拟设立建筑用石料采矿权的3黄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普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黄自然资规储备字[2019]53号)4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表5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6土地复垦费用预算表7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回复函及相关资料8方案公众参与调查表9土地复垦方案现场踏勘表 1 11第一节矿山基本情况 11第二节问题与建议 17第三节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18第二章矿产资源概况及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20第一节矿产资源概况 20第二节矿区资源概况 20第三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33第一节主要建设方案的确定 33第二节矿床开采 40第三节矿石加工及尾矿设施 46第四节总图运输及公用辅助设施 49第五节职业卫生与安全 54第六节环境保护 59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 63第一节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63第二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74第三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 75第四节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79第五章土地复垦方案 88第一节土地复垦方向性与可行性分析 88第二节土地复垦质量要求与复垦措施 101第三节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工程量测算 106第六章建设工期与技术经济 110第一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110第二节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114第三节土地复垦费用估算 120第七章生态复绿效益分析和保障措施 126第一节生态复绿效益分析 126第二节保障措施 127第八章开发方案简要结论 1342、红安县政府关于拟设采矿权的批复3、黄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普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黄自然资规储备字4、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表5、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6、土地复垦费用预算表7、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回复函及相关资料8、方案公众参与调查表9、土地复垦方案现场踏勘表1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地形地质图2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资源储量分布图3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3-3’线资源量估算剖面图4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基建终了及总平面布置图5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露天开采终了平面图6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露天开采边界典型纵剖面图7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露天开采边界典型横剖面图8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石料用片麻岩矿露天采矿方法及矿石加工工艺示意图9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部署图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土地利用现状图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土地损毁预测图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土地复垦规划图一、项目建设背景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为老矿山,位于红安县城南南西195°方向,直距约33千米处,属红安县觅儿寺镇管辖,采矿权人待红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招拍挂后确定。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受红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委托,湖北省地质调查院于2019年1月对铁佛寺矿区建筑石料用片麻岩矿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并编制了《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普查报告》(以下简称《普查报告》为设置采矿权提供地质自然资规储备字[2019]53号”予以备案。根据《湖北省金属非金属矿山整顿关闭实施方案》(鄂政办函〔2013〕23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鄂政发〔2015〕60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15〕53号)等相关文件精神,按照新建、改扩建矿山必须满足露天开采矿山最低生产能力不小于30万吨/年、最低服务年限不少于5年的要求,红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设置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采矿权,并依法按程序出让该采矿权。为认真贯彻十九大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家有关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的政策法规,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规范矿山开采活动,合理开发利用矿区内矿产资源,推动矿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实现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受红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了《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的编制工作。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严格执行责任清单推进简政放权提高矿业权政务服务效能的通知》(鄂土资规〔2016〕2号)规定,省、市、县三级发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合并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该方案的编制,主要是为该矿区采矿权出让、筹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及土地复垦备用金提供依据,同时作为矿山办理采矿权登记、变更及延续手续、矿山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的必备要件之一。从本矿山生产建设的自身特点出发,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确保《方案》经济上可行、技术科学合理、综合效益最佳的原则,矿山企业应严格按照《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号)文件要求进行绿色矿山建设。(1)坚持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原则,以建设“安全矿业、绿色矿业、和谐矿业”为目标,提升办矿水平,促进矿山开采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2)建设成为管理科学、开采规范、绿色环保、安全和谐、技术先进的新型矿山,形成科学管理、规范开采的长效机制,促进矿山开采企业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服务。(3)对采矿区采取“人防、技防、物防”(即动态巡查、录像监控、设置路障)等手段进行全方位监督,坚决杜绝违章开采行为,消除安全隐患。(4)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原则,定期开展地质环境治理恢复。1、法律、法规和规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09年8月27日);(2)《湖北省矿产资源开采管理条例》(1997年12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19年4月23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主席令第65号,2009年8月27日(7)《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2010年7月);(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1年1月);(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7年6月27(1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2年12月修订(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12)《土地复垦条例》(2013年3月);(13)《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2013年3月);(1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12月1日(1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6年7月2日(1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华(17)《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政策性文件(1)《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执行(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鄂财综发〔2007〕42号;(3)《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切实做好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工作的通知》(鄂国土资发〔2007〕77号);(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1号);(5)《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改进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工作的通知》(鄂国土资发〔2009〕63号);(6)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鄂土资办文);(7)《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0]119号(8)《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实施〈土地复垦条例〉的通知》(鄂);(9)《湖北省金属非金属矿山整顿关闭实施方案》(鄂政办函〔2013〕);(10)《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鄂);(11)《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鄂);(12)《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严格执行责任清单推进简政放权提高矿业权政务服务效能的通知》(鄂土资规〔2016〕2号);(13)《关于开展矿产资源生态开发试点创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的意见》(鄂土资发〔2016〕16号);(14)《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725);(15)《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16)《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关于取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指导意见》(财建[2017]638号(18)《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鄂自然资办函〔2019〕57号)。(19)《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与监督检查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9号)。3、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2)《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2008(3)《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4)《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GB8196-2003(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2013(6)《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9)《劳动保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2008(10)《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GB13955-92(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50065-2011(12)《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13)《防洪标准》(GB50210-2014(14)《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15)《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1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第3号);(17)《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2006年9月1日);(18)《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国务院令第344号);(19)《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的通知》(国经贸安全〔2000〕(20)《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2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2)《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18号令(2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安监总办(24)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固体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要求(试行)的通知,鄂土资发〔2012〕108号;(25)《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27)《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1031.1-2011)(28)《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29)《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3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标准》(2011)(31)《全国土地利用分类》(GB/T21010-2017)(3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1999)(33)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12719-1991(3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35)区域地质图图例(GB958(36)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37)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3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3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172009版(40)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1995(41)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0179-1997(42)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2016(4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44)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4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46)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4(47)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2005(48)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49)《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14-2018);(50)《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16-2018);(5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4、其他技术资料(1)《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2)黄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普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红土资函[2019]53(3)红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相关报告编制的委托书(含矿区范围);(5)现场调查资料。矿山设计为露天开采,设计生产规模500千立方米/年。矿山拟开采范围内保有(122b)基础储量为4497千立方米,设计损失资源量为723千立方米,设计利用资源储量4441千立方米,回采率95%,矿山可采储量为4218.95千立方米,则生产服务年限为8.4年,基建期0.5年,矿山总服务年限8.9年。边开采边治理的方法。考虑到矿山闭坑后的生态复绿及后期监测管护时间预每5年应对方案进行修编。由于矿山环境问题是一个动态问题,它是随着矿山开采的进程而随之变化产生新的环境问题,故本方案适用年限为5年。矿权人申请变更矿区范围、矿种、规模、开采方式,必须重新编制或修编本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摘要(1)开采对象:拟开采矿区范围内建筑用片麻岩矿;(2)地质储量:根据《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建筑用片麻岩矿普查报告》,铁佛寺矿区拟开采范围内保有建筑用片麻岩矿(122b)基础储量为4497千立方米,另估算开采边坡压占损失资源量为(333)667千立方设计损失矿量主要为边坡压占723千立方米,设计利用资源储量为4441千立方米,可采储量为4218.95千立方米。(3)建设规模:500千立方米/年。(4)矿山生产服务年限8.4年,基建期0.5年,矿山总服务年限8.9年;(5)产品方案:建筑石料;(7)税后利润:1079.82万元/年;(8)开采方式:露天开采;(9)开拓运输方案:公路开拓、汽车运输;(10)采矿方法:自上而下水平台阶采矿工艺;(11)选矿工艺:不选矿,只需破碎加工即可销售。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摘要(1)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为较重要区,矿山建设规模为大型,故综合确定本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确定为一级评估,评估区面积0.3557km2。(2)现状评估结果: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规模小,危险性小,影响程度较轻;对含水层的破坏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较严(3)预测评估结果:预测评估结果:矿山开采形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危害程度大,危险性大;矿山排土场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矿山开采对区内含水层影响较轻;矿山开采对土地资源影响严重;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露天工业场区、矿山公路次重点防治区;评估区内的除重点及次重点防治区以外防性防治措施,包括采矿工业场地、矿山道路、生产办公区、生活区及排水系统工程,在排土场周边修建截(排)水沟。对地表露天采区实施监测,消除潜在地质灾害隐患。中期(2024年10月—2028年10月)恢复治理工作:完善监测体系,进一步加强监测;整治露天采坑使其达到基本稳定;在采场基底的修建截(排)水沟。远期(2028年10月—2031年12月)作:对矿区露天采场(含排土场)、矿山公路、工业场区等占用、破坏的土地进行植被恢复工程。万元,监测费用44.56万元,施工临时工程1.88万元,独立费用18.60万元,基本预备费5.72万元。3、土地复垦摘要(1)土地利用情况项目区由露采坑、工业场地、矿山公路和排土场构成,总面积为22.9696hm2,占地范围内土地属红安县觅儿寺镇普安桥村集体所有,土地现状为旱地、水田、有林地、采矿用地和坑塘水面。(2)土地损毁情况项目区开采将共损毁土地22.9696hm2,其中已损毁土地面积12.4167hm2,拟损毁土地面积10.5529hm2,按地类分为旱地、水田、有林地、采矿用地和坑塘水面,按损毁类型为挖损17.6475hm2,压占5.3221hm2。(3)土地复垦目标项目区已损毁和拟损毁土地面积共22.9696hm2,经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实际复垦土地面积22.9696hm2,设计复垦率为100%。通过土地复垦,预计恢hm2。(4)土地复垦投资情况本项目土地复垦总面积22.9696hm²(344.544亩),采用综合单价法进行计算项目土地复垦静态总投资227.73万元,单位面积投资6610元/亩;动态投资总额为277.11万元,单位面积投资8043元/亩。第一节矿山基本情况一、矿区概况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原设有一个采矿权,证号C4211222011017120103420,采矿权人为红安县隆盛石料有限公司,由于采矿让后予以确定。(一)交通位置矿区中心点位于觅儿寺镇镇中心南西方向直距约6.5km处的铁佛寺,属觅儿寺镇管辖。矿区内及外围简易公路较发达,矿区东侧约2.5km为“红安~武汉”省麻”铁路,交通十分便利。根据红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范围的委托,拟设矿区范围由5个拐点圈定,面积0.164km2,开采标拐点编号2000坐标系80坐标系XYXY13433631.8538549142.213433631.9638549025.2923433605.8938549448.903433606.0038549332.2833433546.8338549554.223433546.9438549437.3043433200.8938549429.643433201.0038549312.7253433271.2338549012.353433271.3438548895.43采矿权开采标高在+155~+55m,面积0.164km2。 矿区位置■照片2-1矿区地貌红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7℃,最高气温为41.5℃,最低气温为-14.5℃。全县无霜期平均为236.4天;年均总日照为1998.8小时,占可照时数45%。全县年平降水量为1116.2mm,夏季降雨量占年总雨量的一半,年平降雪日为8.3天,年平相对湿度77%,年平均风力3级。矿区土壤质地野外鉴定属砂质土:干时手握成团,但极易散落;润时握易耕作。土壤含砂粒较多,粘粒少,颗粒间空隙比较大,所以蓄水力弱,抗旱能力差。砂质土适宜种植耐旱、耐瘠、生育期短、早熟的作物。 矿区土壤照片2-2矿区土壤灌木、杂草等,野生木本植物主要有马尾松、苦楝、马桑、牡荆、白背叶、盐肤木、山槐、女贞、构树、野桑树、山胡椒、火棘茅、天葵、香茅草、狗尾草、车前草、野菊花、狗牙根、浦公英等。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蔬菜、水稻等。项目区内没有需要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项目区内野生动物较少,主要有野猪、锦鸡、野兔、黄鼠狼、鼠类、蛇类、青蛙、山雀、八哥等。水生鱼类资源主要有草鱼、鲤鱼、鲫鱼、鲭鱼、鲢鱼、鳊鱼、白鱼等。矿区位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径流区。地表排水通畅,水系呈放射状,矿区自然分水岭以各山顶为准向四周呈放射状排泄,区内有多条干旱冲沟,长度一般在200~400m左右,为大气降水的地表径流,降水终止则断流。矿区内矿体为地表矿,矿体底部略低于当地侵蚀基准面。本区为农业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油菜、花生、芝麻、苎麻及果树类等。矿区距附近居民地较近,但人口较稀疏,工业生产欠发达,仅见碎石场、砖瓦厂、粮食加工厂及零星小商店,经济相对落后。目前矿山供水、供电设施基本满足开发需要。二、矿权设置根据红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区范围的委托,拟扩建矿区范围由5个拐点圈定,面积0.164km2,开采标高由+55m至+155m。拐点编号2000坐标系80坐标系XYXY13433631.8538549142.213433631.9638549025.2923433605.8938549448.903433606.0038549332.2833433546.8338549554.223433546.9438549437.3043433200.8938549429.643433201.0038549312.7253433271.2338549012.353433271.3438548895.43采矿权开采标高在+155~+55m,面积0.164km2。本次拟变更采矿权范围与《普查报告》储量估算范围一致。矿区附近无其他矿业权设置情况。三、以往矿山开采及现状最近的采矿许可证由红安县隆盛石料有限公司于2016年3月更换,为红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颁发(证号:C4211222011017120103420)。矿区面积A、B、C、D共四个拐点圈定,各拐点坐标为:表2-2采矿许可证范围及拐点坐标表拐点编号2000坐标系80坐标系XYXYA3433484.8938549099.923433485.0038548983.00B3433453.6138549469.853433453.7238549352.93C3433209.3538549379.463433209.4638549262.54D3433269.5438549022.373433269.6538548905.45开采标高(m)+150~+75面积(km2)0.0874目前矿山已停采。截至2018年7月底,矿山累计开采消耗建筑石料用片麻岩为1121千立方米。矿山开采现状:采坑分布长约348米,宽约198米,面积约49820平方米;采坑底面由西向东有逐渐抬高趋势,但高差不大,约高+75米,实际采坑开采标高+75米左右,采坑开采最高处落差大于50米,采坑高度大,局部形成两层台阶。图1采坑全貌(摄向南西)矿山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下:开发利用方案规定边坡角不大于60度,并按每15米留一个安全平台,平台宽度大于等于30米。目前,局部出现边坡角大于60度左右,釆坑存在安全隐患,在遇到暴雨期间,会造成崩塌、掉块及滑坡等地质灾害。四、外部建设条件矿山供水、供电及通信条件良好,矿区有简易道路与矿区东侧约2.5km的“红安~武汉”省道相连,交通较为便利,矿山建设所需建筑材料可就近在新市镇购买,货源充足,能够满足矿山建设要求,外部建设条件良好。1、交通条件矿区有简易道路与“红安~武汉”省道相通,矿区距觅儿寺镇中心约6.5公里,交通较为便利。2、供电条件矿区供电线路可从觅儿寺镇镇变电站架入10千伏高压电源至本矿区变、配电房,基本可为矿山开发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保障。3、供水条件觅儿寺镇铁佛寺矿山生活来自自来水管、生产用水一般是采用水库抽水供应。考虑到本项目不设选厂,用水量较小,通过采取适当措施节约用水、循环利用,基本可以满足矿山用水需要。4、通讯条件区内已经开通电信线路、移动网络覆盖全区。5、劳动力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可为矿山未来建设和生产就近用工提供有利条件。综上所述,矿山建设外部条件较好。第二节问题与建议1、加强安全措施,矿山严格按照相关的爆破规定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严格按自上而下分层和采场构成要素进行开采,加强边坡稳定性及爆破安全管理和预防。2、加强环保措施,加强对居民安全及环保措施;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处理,综合利用;加强土地复垦和水土保持;加强对粉尘、噪声的治理。3、矿山生产所产生的危岩要及时排险。废岩、废渣应做好妥善的处理,不应随意丢弃,应有固定的堆放场所,达到一定范围后种草植树,以防止诱发矿山地质灾害。4、矿山应建立现场的定点、定时、定人巡回检查制度,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第三节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一、矿产品需求分析1、现状分析我国是世界上非金属种类最齐全、资源最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现阶段国内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中高档产品最有限,与国际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低水平、小规模重复建设,分散供应、质量不稳定的初级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求。矿区周边同类矿山生产加工实践证明,建筑石料用片麻岩矿经颚式破碎、细碎及过筛分级等加工流程后,生产出的各种粒级的建筑用石子,可达到粒度均匀,针、片状颗粒极少的混凝土骨料的质量要求,矿石的加工技术性能能满足现行加工工艺要求。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建材业等对建筑石料用片麻岩矿的需求不断增加,矿产品的用途也在不断地扩大,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矿山产品主要为建筑用碎石料,石料目前主要销往松柏镇及周边县市,销售情况良好。2、未来需求预测经市场调查表明,目前开发利用建筑石料需求量较大,买方市场较为稳定。尤其是在国家扩大内需,拉动基础产业的市场需求,其矿产品价格相对稳定并稳中有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该矿产品为建筑石料,主要销往林区内及周边县市,销售情况一般。但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大型基础工程的兴建,市场需求逐年上升,致使矿区生产的建筑石料碎石产品处于热卖之中,市场前景看好。根据湖北省自然资源厅2019年3月30日发布《湖北省产品销售价格动态监测月度报告》,参考麻城市片麻岩2019年6月-9月价格(黄冈市无该类矿石矿价格片麻岩矿石销售价平均为66-73(196元/立方米)矿山当前生产实际情况,开采成本为50元第二章矿产资源概况及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第一节矿产资源概况一、矿区总体概况2016年,红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红安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二、本项目与矿区总体规划关系本项目范围为上述规划采矿权拟变更范围,拟变更采矿权范围周边300m范围内无其他矿业权设置。拟变更采矿权范围内,不属于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禁采范围,不属于自然保护区、人文古迹保护范围,也不是军事、水利、电信等单位的禁采区,不是省级以上交通干线、主要水源地、村庄保护区,不是旅游、环保、大型厂矿企业等单位的保护区,亦不是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区,拟设采矿权范围内可以依法依规进行采矿活动。第二节矿区资源概况一、矿区地质矿区位于麻城~团风断裂的西侧,大悟褶皱束塔耳岗向斜南西翼。(1)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hedl):主要为一套含砂砾石的松散粘土层,砾石呈次棱角-棱角状。厚度一般数厘米-数米。主要分布于勘查区西部及南东部。(2)上-中远古界随县群李家寨片岩组(SX1l主要岩性为白云钠长石英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局部夹绿帘白云钠长变粒岩、浅粒岩和绿帘绿泥阳起片岩。为勘查区主要岩组,亦为勘查区矿体(层)。随县群李家寨片岩组(SX1l):根据区调资料,区域上,白云钠长石英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相对较稳定,顺片掩卧“A”性褶皱(鞘褶皱)以及同构造分异脉体发育。原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夹陆源碎屑岩。主要矿物组分:钠长石、阳起石、钾长石、石英、绿帘石、白云母、绢云母等,呈粒状变晶结果、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片麻岩总体北东向,片理(片麻理)产状为28~42°∠45°~62。。2、构造矿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在东部可见有一条韧性剪切带,区内长240m,宽1-3m,其走向为10~50°,倾向280~320°,倾角55~77°,主要构造形迹表现为:①断层构造带内发育大量角砾岩及透镜体;②断层切穿基岩片理(片麻理),显示发育于变质后期。矿区内节理极为发育,主要有三组:280~295°∠65~80°;210~220。3、岩浆岩矿区内未见规模岩浆岩,仅于矿区东部见两条基性岩脉体,近地表经风粒状变晶结构,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以角闪石、长石为主。两条脉体呈近北东向展布,产状分别为320°∠54°及280°∠77°,宽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Ⅵ,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1、矿体特征矿区范围内圈定了一个建筑石料用片麻岩矿体。矿体(层)特征简述如矿体(层)平面上呈近四边形,西止于7-7’剖面西侧,东止于8-8’剖面西侧附近。矿体(层)总体呈透镜状、层状分布,拟设采矿权范围内矿体长420m,拟设采矿权范围外矿体向南延伸至矿区范围之外。矿体倾向约28~42°,倾2、矿石特征(1)矿石的物质组成矿区内主要岩性为白云绿帘二长片岩、二云绿帘钠长片岩、黑云绿帘钠长片岩、白云钠长浅粒岩、钠长绿帘阳起石岩、石英白云钠长片麻岩夹片麻岩等组成,主要矿物为钠长石、阳起石、钾长石、绿帘石、石英、石榴石,另见少量白云母、黑云母、绢云母、角闪石、蓝闪石等。常见副矿物为石榴石、绿帘石、黄铜矿、孔雀石、方铅矿、闪锌矿、赤铁矿、榍石、磁铁矿、黄铁矿、褐铁矿、角闪石等。(2)矿石化学成分作为建筑石料用对化学成份不作明确要求。根据矿区勘查报告,片麻岩矿体中采集3个化学样品。分析结果见下表2-2。表2-3矿石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样品编号岩石名称备注SiO2Fe2O3Al2O3TiO2CaOMgOH1白云绿帘二长片岩70.225.790.260.49风化层H2二云绿帘钠长片岩46.079.8215.390.948.427.14H3变质闪斜煌斑岩53.556.913.845.886.7样品编号岩石名称备注MnOP2O5烧失量K2ONa2OSO3H1白云绿帘二长片岩0.050.1143.730.014风化层H2二云绿帘钠长片岩0.320.2075.670.733.770.031H3变质闪斜煌斑岩0.110.2674.483.343.730.101(3)矿石的物性特征矿区通过岩石原试验样品分析报告显示,岩石抗压强度为70MPa左右,软化系数为0.8,密度为2.72-2.87g/cm3,吸水率为0.17-0.55%,集料的视密度、针片状、压碎值、磨耗损失均满足规范要求。此次天然放射性测量表明,该矿石天然放射性强度并不高,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比活度IRa在0.0-0.1、Ir在0.1-0.3。根据《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10矿石放射性强度在允许范围之内,对人体无害。上述矿石的物理性质表明其质量能满足规范要求。3、矿石类型和品级矿区矿石自然类型为白云绿帘二长片岩、二云绿帘钠长片岩、黑云绿帘钠长片岩。工业类型属天然建筑石料用片麻岩。矿石工业类型主要以建筑用碎石类为主,矿石品种较为单一。颜色以灰白色、浅灰色为主体。其化学成份、物质成份较为稳定,硬度较大,结构完整均匀,质量较好(部分由于构造影响糜棱岩化,矿石质量一般,可以人工剔除)。根据《建筑用卵石、碎石》(GB/14685-2011)的划分标准,结合矿区矿石采样分析结果,本矿区矿石品级可以划分为建筑用石II~III类。4、夹石夹层及风化带(1)夹石夹层矿体中夹石为矿体东部基性岩脉,裂隙发育,遭强风化呈松散砂粒状,不满足建筑用,但规模小,厚度一般不超过1米,达不到剔除厚度,且开采时易于剔除,不会混入矿石中,不影响碎石质量,一般圈入矿体之中。(2)矿床风化带矿区内不同的岩石类型,其风化(覆盖)层深度不一致,总体风化(覆盖)层相对较厚,地表多被残坡积物(风化层)覆盖,风化(覆盖)层深度一般大于14-22m,局部达26m,平均达20m,故作围岩(风化层)圈定。矿区东侧受构造影响较大,风化近26m厚左右。勘查工作没有单独开展选矿加工实验工作,只是依据市场调查结果,并与国内同类矿山生产实验成果进行类比,即采用“类比法”。块石生产的工艺流程为:剥离覆盖层-潜孔钻凿岩—中深孔爆破-机械采装-破碎运输—块石。石料生产的工艺流程为:凿岩爆破-机械采装-运至加工场-料仓—给料机—颚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振动筛筛分-不同规格的石料,其中间的机器之间用输送机相接。矿区矿石类型较简单,结构构造简单,矿石成份比较均一,通过类比邻近矿山的生产实际,矿山矿石加工、选矿流程简单,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较好。一、水文地质(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矿区属低丘陵地貌,矿区内海拔标高155~75m,相对高差约80m左右,山体总体走向北东转北西向。山顶呈浑圆状、馒头状、长条状,山体自然坡放射状,长度一般小于0.2~1.0km,区内排水以自然排水为主,先汇集至低矿区内矿体为地表矿,矿体底部略低于侵蚀基准面(+65m)。(二)含水层和隔水层含水层:按含水介质的空隙性可分为两大类,即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片麻岩类裂隙水。按地层顺序自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残坡积松散物弱孔隙潜水含水层分布于半山坡及山脚一带,风化及含水层厚度大于10m,水位埋深0.5~10m,水量极少,易疏干。2、片麻岩风化裂隙含水层分布于地表以下约20m以内,属片麻岩风化裂隙充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水位埋深约在10m,水量不大,泉流量一般在0.2~0.5l/s。隔水层:矿区主要见有残坡冲积粘土隔水层和新鲜完整岩矿石隔水层两(三)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气降水大部分经地表径流进入沟谷,少部分经下渗作用进入地下水循环。地下水径流方向严格受地形、岩性及岩层产状控制。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部分呈散流状的形式沿沟谷或隔水层顶部泄出,一部分经植被蒸发作用进入大气层。(四)含水层间及其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矿区岩矿石片理、节理、裂隙较发育,各含水层之间在风化带下限以上,各层与其相邻或上覆含水层都有水力联系。同时,区内多为片岩裂隙含水层,含水量相对较小,地下水通道较差,地表水通过地表第四系及进入到片麻岩风化裂隙含水层中,联系较密切。(五)未来矿坑充水因素的分析矿区最低开采标高55m,低于静止水位和地下水位标高(海拔标高约+65米),矿坑与外面无大的地表水相连,自然排水条件较差,开采中需采用抽水设备进行矿坑大气降水的进行抽取排放,故而矿坑充水主要因素为大气降水。由于开采近地表且基岩透水性较差,地下水对矿坑涌水量影响很小。(六)矿坑排水由于区内矿体埋深不大,未来采用地表露天方式开采,矿坑主要充水水源为大气降水,次为表层风化裂隙水。矿山开采过程中应加强矿坑排水工作,做好采坑抽水、地表排引水工作,防止大气降水,尤其是暴雨形成洪水。综上所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二、工程地质(一)矿区工程地质特征矿区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简单,依据其工程地质特征可划分二个工程地质岩类。现分述如下。1、松软工程地质岩组区内第四系残坡积层和表层基岩强—中等风化片麻岩、多为松散状,该力学强度低。2、坚硬-半坚硬片岩工程地质岩组区内矿体自然类型为花岗质糜棱岩、白云绿帘二长浅粒岩、二云绿帘钠长片岩、黑云绿帘钠长片岩,属坚硬-半坚硬工程地质岩组,新鲜岩石抗压、抗拉、抗剪切程度较高,结构较致密,力学性质好。(二)矿体及围岩的稳定性测区矿体及围岩一致,为片岩、浅粒岩,其结构致密坚硬,抗压、抗剪切性能强,其间无软弱夹层,不易分解破碎,属坚硬-半坚硬工程地质岩组。局部风化层较厚,在开采时予以剥离即可,不影响矿体开采。倾向280~320°,倾角55~77°。对矿体整体性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考虑到破碎基岩开采时易于剔除,不会混入矿石中,不影响碎石质量。40~70°;105°∠80°。多将基岩切割为平行六面体或不规则多面体,不影响矿体开采,但在开采过程中防范落石、滚石。据上述可知,矿区采用露天开采为主,矿体及围岩的稳固性较好,矿区内断层对开采影响较小,区内节理发育,开采中易发生崩塌、山体开裂等人为地质灾害,在开采过程中及边坡治理中要加以注意。局部地段风化层较厚,在清除地表浮土层及碎块时要选好堆放场地,防止在雨水作用下发生滑坡、开采的安全性较好。(三)矿区未来开采工程地质条件矿区未来采用露天开采为主,开采后工程地质条件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1、爆破等行为破坏原有岩体的稳固性,岩体力学性能变差,开采时应引起足够重视。2、在采坑及周边,岩石变得松动,力学性能降角或进行人工处理。3、随着开采面积的增大,深度增加,边坡高差更大,其稳定性更差;4、由于矿区的开采,边坡附近可能诱发山体开裂。未来阶段回采边坡角按55。保留,最终边坡小于55。活石,保留台阶式边坡形态,并经常清理坡面,矿山生产是比较安全的。由上分析,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三、环境地质条件(一)矿区现状环境地质条件1、矿山自然环境现状矿区及周围地貌属丘陵地貌,地势总体呈北东高南西低,拟申请变更矿区范围内海拔高程为+155~+75m,地形切割较浅,相对高差75m。矿区自然坡度一般在10°~20°,自然水系分布呈树枝状,放射状,长度一般小于0.2~1.0千米,区内排水以自然排水为主,先汇集至低凹山脚,后汇集至低凹的沟、水渠、河流,最终汇集到南东倒水河,汇入长江。矿区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65m左右(南倒水河中下游常年水位)造活动频繁。历史上1933年蕲春曾发生过4.7级地震。据武汉地震局资料显示,测区及邻近地区地震频繁,其特点是强度小,频率低,属Ⅶ度地震防护区。测区处于五级地震危险区内,但近期内发生强震的机率不大。依据湖北省主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测区划归为“大别山泥石流较易发区”内,但现状条件下,测区未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无其它环境污染问题、无地质遗迹、古文物及自然风景保护对象,自然环境2、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工程建设、废渣堆占压了部分土地资源,且其植被资源均遭受较大的破坏。构、降低地层(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诱发滑波、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矿山已有多处地段发生了小规模的崩塌。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主要为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受污染、采空区地表水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等。3、矿山开采对地下水及环境污染的影响矿区拟申请范围未来开采高差一般在+55~+155m,形成的采坑具有一定的范围,可影响地下水均衡及水位下降,并有可能疏干附近的地下水,对植被生长及土地复垦不利。开采的废石废碴流入山下的农田及水塘时,有较小的污染现象。由上分析,只要矿山在采矿过程中及采矿闭坑后,及时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其开采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即环境地质条件一般。(二)矿山环境预测评价未来矿山主要为地表露天开采,开采过程中的掘进、废石渣堆积、矿坑水排放势必加剧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对松散土体边坡较为严重,软弱岩石次之,即剥落灾害主要发生在矿区边坡的表部、浅部,由于松散土体或软弱岩体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差,亲水地表水冲刷、渗入作用下,易形成剥落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较陡的边坡或结构面发育的地段,由于矿山矿石结构面较发育,且主(大)结构面中常夹软质泥砂等软弱土岩,其易遭受湿化、软化、浸切,并被冲刷淘空,造成硬质岩(矿)体呈悬空的迹象,在自重或放炮震动作用下,沿节理裂隙或岩层层理面形成崩塌地质灾害。2、泥石流由于矿山尾矿成份主要为碎石、块石,少量的表层风化物或第四系残坡积砂土,同时矿山采用先剥后采的开拓方法,故尾矿库底部多为松散砂土或块度小的碎裂风化基岩,上部则多为块度较大的新鲜岩块,在雨水冲刷和浅层潜水的入渗淘蚀作用下,底部泥砂物质易流失,长期堆载易形成滑坡、崩塌、地面开裂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山开采和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爆破作业、机车运输作业、加工作业等会形成高频噪声,对矿山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动物栖身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在采矿、上下矿石、运输等过程中亦会形成大量的粉尘,既增加了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亦对矿山作业人员及周边动植物生存环境有一定的影响。3、水环境改变由于矿体规模较大,开采过程中排水,爆破等工程作用,势必造成水环境改变,一方面局部地段地下水枯竭,另一方面造成水体污染。4、破坏、占用土地资源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露天采坑、基建、道路修建、矿石矿渣堆放,一(三)防治措施1、采矿最终边坡防治处理措施采矿过程中及采矿结束后必须采取下列防治措施:①建立边坡监测系统,采用定人、定时、定点的方式对边坡进行监测,并及时在设计和施工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②对围岩、地表的松散土坡、软弱岩类边坡,必须加强植被工程,最大限度的降低风化作用和气候作用等对边坡的影响。③对围岩、矿体裂隙潜水,要查明其出露点,并及时疏导,避免地下水对边坡侵蚀作用。④采用分级放坡、保留安全平台、保证最终边坡角,并控制合理的开采高差,杜绝不正确的开采方式。⑤若边坡发生了破坏,应根据破坏形式及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并实施加固整治措施。2、尾矿库防治处理措施矿山开采过程中,废石堆堆积存放必须避开自然排水通道、居民区、基建设施和矿山运输道路,外围应有挡土墙和拦渣坝,并修建排洪排水系统,并采取下列措施:①对地表是倾斜的基底,要先清除表土层和软岩层,然后开挖成阶梯状,以增强基底表面的抗滑力。②对含水的潮湿的基底,应将不易风化的剥离物堆排在基底之上,并设置排水通道将地下水引出废石场。表面的粗糙度和抗滑力。④搞好矿石的综合利用,减少废石堆积量,控制废石堆积高度(≤5-10米),并避开运输道路、自然排水通道和居民区。⑤搞好植被措施(种树、种花、种草等)和工程防治措施(挡墙工程、拦渣坝工程、复垦工程)。3、矿坑排水防治处理措施矿山开采过程中,必须修建临时疏排水通道,必须设置沉淀池沉淀粉尘和矿渣,且尽可能避开通过废石堆、交通道路、居民区及厂区等建筑设施,以防止暴雨期间出现崩塌、滑坡或泥石流。4、粉尘、噪声和废气防治处理措施采取“湿式作业、洒水降尘”等措施减少、降低运输矿石和爆破过程中粉尘浓度;作业人员穿防尘工作服、戴口罩减少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实行机械化作业,减少作业人员。由上分析,只要矿山在未来采矿过程中及采矿闭坑后,及时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其开采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即环境地质条件一般。综合矿区水文、工程、环境条件均为简单类型,故本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属简单类型矿床。建议做好植被恢复与保护,以防止水土流失;规范和合理进行采矿作业,尽量避免和控制地质环境的过大扰动;密切关注地下水(矿坑涌水量)变化情况,加强涌水量和地表沉降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综上所述,矿区开采技术条件较好。(1)矿物分布均匀,结构组织致密,矿石新鲜,结构较完整;(2)莫氏硬度>3;(3)抗压强度≥45Mpa;(4)吸水率<1%;(5)SO3<0.5。2、开采技术条件(1)矿层最小可采厚度≥4m;(2)夹石最小剔除厚度≥1m;(3)矿床开采最终边坡角≤53°;(4)矿床最小底盘宽度≥60m;(5)最低开采标高+55m,最高开采标高为+155m;(6)爆破安全距离大于300m。(7)剥采比≤0.5:12、矿产资源储量(1)资源储量估算结果经估算,普查区保有(122b+333)资源储量共计5164千立方米(1446万吨)。其中:保有(122b)基础储量为4497千立方米(1259万吨);保有不能利用的(边坡压覆(333))资源量为667千立方米(187万吨)。(2)剥采比估算剥采比约为2389:5164=0.46:1。六、共伴生矿产情况本次地质普查工作,大致查明了矿区地层层序、构造、赋矿层位、岩石组合等地质概况;大致查明了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总体分布特征;大致查明了矿石类型、矿石质量及其分布特征,矿石为建筑用石II~III类,用作普通建筑石料用;合理准确地估算了勘查区范围内+55m标高以上建筑用片麻坡角采用55。,估算参数的确定及资源储量类型划分合理,估算结果正确。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大致了解;对铁佛寺矿区进行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大致查明了矿区内的含水层、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岩体结构面及软弱夹层特征;大致查明了地质环境情况;无深部工程控制;并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分析评价,为今后矿山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次勘查工作所估算资源储量数据可作为矿山建设、管理的依据。第三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第一节主要建设方案的确定矿体最低开采标高(+55m)略低于当地最低侵蚀②台阶坡面角及最终边坡角: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及《采矿设计手册》,要求坚硬稳固的矿岩终了边坡角不大于70°,最终边坡角是根据较好。按照以上原则并结合矿床条件,确定露天采场终了台阶坡面角取70°,最终边坡③开采标高:根据矿体赋存状态,矿体埋藏标高为推进方式和爆破规模,最小工作线长度为150m(CAT32按以上参数圈定露天开采境界,最低开采标高为+55m,矿床风化覆盖层总体剥离千立方米333)资源量为667千立方米。表3-1006表3-3矿山开采技术指标汇总表123岩性单一,构造不发育,岩石强度高,稳定性好,且矿体在地表出露,矿山属山坡-凹3.2.2.1厂址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对高差约85m左右,自然山体总体走向约10-30°,山体坡度~般10-25°,最大约措施节约用水、循环利用,基本可以满足矿山用水需要。生3.2.2.2厂址选择的原则矿山企业应严格按照《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3.2.2.3厂址方案的确定矿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矿床为山坡-凹陷露天开采,矿床充水因采场范围内的降水全部汇集采场,矿山为山坡-凹陷露天开采,采场最低底部标高集水池设计选取型6618×2水泵2台,流量Q=280m3/h,扬程H=3矿山企业应严格按照《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矿山采用山坡-凹陷露天开采方式,公路开拓方式,采用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中70°,孔径200mm。采用多排孔交错排列,梅花形布孔。(2)穿爆参数参考类似矿山开采技术参数及国家关于建筑石料用片麻岩矿山相应的技术参数,并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爆破参数列于下表:1m2°34m5m6m7m8m9m5mm3/m(3)爆破器材起爆器材:导爆管雷管。4、装药、堵塞、起爆矿山生产规模为500千立方米/年,考虑采用人工装药。炮孔装药后进行堵塞,堵塞料采用黄泥和穿孔作业留下的岩粉,保征堵塞长度和堵塞质量。开采过程中采用非电导爆管微差爆破,炮孔中装2个导爆管(孔底及孔中间部位各一个各炮孔引出的塑料导爆管在地面进行网路连接(根据爆区大小确定网路连采用中深孔爆破时,安全距离一般为反坡200m、顺坡为300m。本矿山设计采用行人及工作人员的安全。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的爆破参数均为参照类似矿山所取山企业在爆破作业前应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爆破设计单位进行专项设计,对单次爆破炮孔个数、单次爆破装药总量以及爆破安全距离、爆破冲击波安全距离进行计算,并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合格后方可开展爆破作业。本项目为山坡-凹陷露天开采矿山,设计年生产规模为500千立方米,年工作天日采剥总量约为2433m3。N==7300.00.08)=0.8型反铲液压挖掘机,斗容1.8m3,该挖掘机台班生产能力QB=403.9m3/台班,年生因开采规模扩大为500千立方米/年,故本次拟选用CAT374FL型反铲液压挖掘挖掘机台班生产能力计算:型轮式装载机(斗容5.0m3)辅助进行铲装、排土等作业。1台10012辆20053台10CAT374FL型014台10台015台116台107台108台10台029辆10第三节矿石加工及尾矿设施为了减少采场矿石运输距离,降低采矿作业成本,破碎站及矿石堆场布置在爆破3)在破碎站旁设置了避炮掩体,矿山爆破时,爆破危险区内滞留在办公室、仓库),⑦排土场的建设和排土场的规划应结合排土场结束或排土期间的复垦计划统一安第四节总图运输及公用辅助设施农田和土地。工业场地应尽量平整,并有排水措施2)工业场地布置应尽量避开采场爆破抛掷方向3)对外交通畅通,有环形车道或宽松的调车场地,如需夜间作业需有足够的照明,道路交叉口有明显的警告标志、信号4)场地内和重要建筑物内有必要的消防设施5)矿山内电气设备可能被人触及的裸露部分,必须设置保护罩或遮拦及警示标志6)易爆物品临时贮存库与工业场地的安全距离应符合安全规程),该矿为改扩建矿山项目,现有矿山公路通至+75m、+90m标高。内部运输采用东表3-512288222332422522622722822911矿区用水主要包括生活用水、降尘用水和车辆用水。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等标准,用水量应能满生活用水取自当地自来水管网,水质标准要符合国家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采场范围内的降水全部汇集采场,采场最低底部标高为+55m,低于最低侵蚀基准矿区环境地质条件中等,为山坡-凹陷露天矿,现状条件下形成的采坑、道路、基矿区扩大范围未来开采高差一般在最低开采标高+55m,形成的采坑具有一定的范围,以较坚硬-坚硬类岩石为主,岩层倾向与坡面倾向多为逆向坡,且边坡普遍较高,可能2、委托地质测量部门负责对采坑可能发生的形变进行定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2)生产过程危害因素主要有坍塌、滑坡、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物体打击、高处根据非煤露天矿山采矿场企业的特点,露天矿的矿体自然条件决定矿床的开采方坍塌:严格按开采设计要求从上而下台阶开采,在生产过程中经常检查台阶(边坡)在电源线路上断电作业时,该线路的电源开关把手,应加锁或设专人看护,并悬挂“有防潮及防止小动物窜入带电部位的措施;7)在所有用电设备上,装有接地保护;同时5)凡已取得主要负责人或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的人员,若继续从事原岗位1)矿山应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岗位人2)矿长应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矿山事故的能力,并经依3)特种作业人员(如爆破工、凿岩工、车辆司机、电工等)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4)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进入矿山作业5)在要害岗位、重要设备和设施及危险区域,设置符合要求的安全警示标志。不6)对易发生重大事故的运输设备要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其8)矿山应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案及时进行修改。每个职3.7.3.1矿山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3.7.3.2破碎生产线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声,根据对同类噪声源的调查,各类机械噪声级在80-90dB(A)之间3.7.4.2粉尘3.7.4.4废气、废水本本矿采用自上而下分台阶露天开采,+75m以上采场汇水以自然方式排泄,+7655m以下采用机械排水,采场底部设集水池,3.7.4.5矿山绿化和闭坑措施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第一节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展到第一斜坡,综合考虑工业场地、排土场和矿石堆场,由此确定评估区面积约为表4-1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2.分布有二级公路、小型水2.无重要交通要道或建筑设3.矿区紧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表4-2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为20~30°,相对高差较大,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逆向。表4-3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位以下,采场汇水面积大,采场进水边界条件复杂,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密切,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好,采场采矿活动和疏干排水容易导致1.采场矿层(体)局部位于较大,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较密切,采坑正常涌水量排水比较容易导致矿区周围主1.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采场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采矿和疏干排水不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的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碎裂结构、散体结构为主,软弱结存在饱水软弱岩层或松散软弱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岩石边坡风化破碎或危岩发2.矿床围岩岩体以薄到厚层状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发育中等,存在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坡岩石风化较破碎,边坡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局部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巨厚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不发育,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土层薄,边坡基本不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边坡较稳3.地质构造复杂,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大,断裂构造发育或有全新世活动断裂,导水断裂带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主要含水层(带)或沟通地表水体,导水性强,对采场3.地质构造较复杂,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较大,断裂构3.地质构造简单,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小,断裂构造较4.现状条件下原生地质灾害发育,或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5.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大,5.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较大,边坡较不稳定,较易产生5.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小,边坡较稳定,不易产生地质灾6.地貌单元类型多,微地貌不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大于35°,相对高差大,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6.地貌单元类型较多,微地形坡度一般为20~35°,相对6.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微地貌形态简单,地形起伏变化平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表4-4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表矿山公路和工业场地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的影),表4-5矿山已损坏土地类型统计表000//表4-5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分级表ABC预测评估是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采矿地质环境条件特(3)矿山废渣的排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包括地面变形、植被破坏、地面水土流(1)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预测矿山未来生产活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为采场采矿形成不稳定岩质边坡而发边坡的形成。各分层台阶与边坡倾向相同,台阶高15m,设计台阶坡面角70°,最终边BP3:岩质边坡,为顺向坡,坡体长约37~75m,高约综上,露采边坡未较稳定-不稳定,局部节理裂隙发育、软弱夹层地段在降雨、风综上所述,预测开采边坡潜在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发生的可能性大,危因此,预测评估未来的矿业活动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程度严(2)采矿活动对地下含水层影响或破坏程度预测评估(3)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预测评估矿山采用露天开采,需要爆破、开挖、剥离表土,原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等遭到破坏,最终形成一个面积为17.6475hm2的采坑,直接导致区内植被破坏并消面积为7000m2,对原始地形地貌影响较大,生态治理恢复难度较(4)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预测评估根据开发利用方案,结合现状评估,矿山开采共将破坏土地22.5893hm2,破坏地类为旱地、水田、坑塘水面、有林地和采矿用地,土地破坏方式为挖损和压占,具体见表4-6。表4-6矿山预测损坏土地类型统计表000地//(1)分级原则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开采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结合矿山工程特点,遵循“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及“就大不就小,整体不分割”的原则,对评估区进行预测评估分级。(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分级根据上述原则结合评估区未来开采情况和《编制规范》附录E表E.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将评估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较严重和较轻三个级别(见表4-7、附图9)。表4-7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分级表ABC域49.61%第二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结果,考虑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工农业生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按照“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附录F“矿山地质表4-8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表注: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区域重叠部分采取就上原则进区(Ⅰ区)、次重点防治区(Ⅱ区)和一般防治区(Ⅲ区)(附图10)。重点防治区(Ⅰ区面积0.1765km2,占评估区面积的49.61%。本区包括地表露一般防治区(Ⅲ区一般区为评估区内受采矿影响等破坏较轻的区域,面积第三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既要全盘考虑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