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教师外出学习听课的心得体会
初中教师外出学习听课的心得体会1
7月14日,我随本校老师一起赴华朱初中听课。本次听课活动让我受益匪浅,针对这两节课,我想说说我的感悟。
首先,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必追求整齐划一。两位老师讲的都是七年级上册的文言课文《论语》十二章,并展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郑老师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基本功尤其扎实,再加上课前充分的准备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整堂课给人一种亲切而不沉闷的感觉。记忆尤深的是郑老师一遍一遍地给学生强调字词、朗读,课堂进程虽慢却注重稳中求进。万老师在课堂上注重的是学生对章节的领悟,不仅有基础字词的掌握积累,更有对内容的分类整合,尤为新颖的是“制作落叶书签”这一环节,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学风格的选择可以依个人爱好和性格来调整,只要殊途同归,教学风格就是自身的特色。
其次,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尤为重要。两位老师年龄、阅历不同,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同,但都能感受到她们对这堂课的重视程度。两位老师教学目标十分清晰,教态亲切大方,在课堂上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因对学生的了解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同。郑老师是本校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远道而来的万老师,所以讲课方式是与学生学情一致的,也更易于学生接受。而万老师最初的设想是美好的,可因对学生缺乏了解,以至于在字词处理上耗费了太多时间,拖延了教学进度,造成了课堂前松后紧之后果。这也告诉我们,不论你的教学素养有多高,知识面有多广,都要善于与学生有效沟通,找到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需要新鲜的血液。本次外出听课活动的初衷是促进教师间的思想交流,互学共进,而课后的交流活动也真正落实到了这一点。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互谈自己对听课的认识,用不同的思想交流碰撞,对彼此都有进益。万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教材整合”的思想,即把同一类的课文放到一起来讲,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同类作品的学习方法,这种新奇的方式给老师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考,本地老师们也纷纷发表了不同见解。这种思想间的碰撞带来的是彼此间的互利共赢,虽然不至于一味照搬,但也对我们选择教学方法带来了启示。
这次的外出学习活动,更新了我们的教学思维,开拓了教学视野,让我清楚语文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上也许会荆棘丛生,但我们还是要先提升自我,再培养师生间的默契,互促互进,在未来看到更优秀的自己。初中教师外出学习听课的心得体会2
在20__年10月14日上午,我和众多同仁于中学报告厅听取了两位来自四川绵阳科学城一中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汪小舟老师的《高效课堂之上课、评课的教学思考与实践》,以及文建光老师的《高效课堂之备课与听课的思考》。在当天下午,我和其他不同学科的老师齐赴华朱初中听课,不管是华朱初中本校老师的讲课,还是科学城一中老师的分享,都让人深有感触、受益匪浅。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二。
两位专家的讲座着手点都是“高效课堂”,但是各有侧重点,汪老师主要讲的是上课与评课,文老师主要是备课与听课。其中所呈现的教育新理论和具体明确的建议让我耳目一新,对于未来的具体教学有了明确的指导方法。其中有些闪光点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亟需改正。
总的来说,存在的问题有:①教师主导控制和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限制学生自主性发挥,学习节奏、质量、效率低下。②教师讲得太多,常常把讲解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③教师暴露学生问题少,解决问题少,只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很少关注学生是怎么思考的。④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差异,有也局限在分数差异上,缺乏其他有效的办法。
这些汪老师列举的问题,在我的教学中多多少少也有存在。有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汪老师呈现了数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实从根本上来说,他们都有一个宗旨,就是实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和“素质教育”。因而我们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四点:学生学会,学生会学,学生想学,学生乐学。
在备课和听课方面我也有收获。备课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凸显学生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
(2)基于学生发展、以学定教。基于学生的需求、兴趣、体验、经验、差异、困惑,进行备课。
(3)“预设”与“生成”有机整合。将预设转变为一种灵活开放而且又为教学过程实施留有弹性空间的预设。
(4)“备课生活化,生活备课化”。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5)树立教学设计的思维。采用系统的方法,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不是用经验方法,追求知识传授的数量与进度。老师要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全盘、认真分析、思考有关教学的各种问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环节、步骤、活动事件)、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系统安排和统筹规划,努力实现教学最优化。
(6)不断改进方法和形式,追求实效性。“教无定法,但确有法,贵在得法”。备课亦然。
(7)践行“终身备课”。吴芝琴老师曾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讲,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在听课时,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听”:就是听老师在课堂上是否讲到了点子上,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教学语言是否符合科学、简洁、富有启发性的基本要求,讲得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讲授的内容是否准确无误,是否有知识性甚至科学性的错误;能否借助于比喻、描绘、表演等手法或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会抽象的概念、定理和规律,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等。
“二看”:课堂上老师是否精神饱满,教态是否自然大方,板书是否合理,教具和多媒体应用是否熟练、合时、恰当,教法选择是否得当,学法指导是否及时,突发事件处理是否机智、巧妙等;学生的活动时间是否充裕,思维是否得到训练和发展,师生与生生交流、交融程度的高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的激情是否被激发、思维是否被激活,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参与率和正确率等。
“三思”:目标设置是否合理,达成度如何;核心素养和学科思想是否得到体现;要给“闪光点”找理论依据,找出闪光之根源和实质;要给“问题”找出症结之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这些理论对于备课,上课,听课的指导要求非常详细具体,让我操作时有据可循,不至于寻路无门。
而下午两位老师的讲课都非常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迸发出新思想的火花。东华初中的杨文茹老师,她的.听说课在导入时用学过的句型为切入点,以旧入新,前后知识的衔接很好;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整合和拓展,以及对学生的提升,听力活动除了课本以外还另设置了听力填空练习;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很多,注重鼓励学生。来自科学城一中的陈露茗老师,是个非常可爱而且富有活力的老师,她的热情能很好地带动学生。她流畅的口语让所有听众享受其中;整节课堂,努力坚持全英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在完成阅读题目的过程中,注意渗透阅读技巧——找关键词;在阅读题目中用到的思维导图,把较长较复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焦作新材料职业学院《GNSS测量原理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理工学院《精准协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多声部音乐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建筑设计基础A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预算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艺技术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功能性食品概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党员活动量化积分制度
-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民族民间音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校园热水方案
- 跟踪服务项目活动实施方案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分析与对策
- 财务机器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 《保单检视专题》课件
- 建筑保温隔热构造
- 智慧财务综合实训
- 安徽省合肥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3
- 教育专家报告合集:年度得到: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2023-2024)
- 肝脏肿瘤护理查房
- 护士工作压力管理护理工作中的压力应对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