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滕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滕州期末)现代文阅读I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三)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屈原之前,中国诗坛上还没有诗人,因为《诗经》之类的民谣很少表现作者的人格。
B.文中“这个追求"指像屈原那样,诗人本人给人们的印象比他的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C.先秦诸子追求真理时虽然在理智上不尽相同,但是都以认识真理的全副诚意感染了屈原。
D.面对苦闷的时代,屈原保持清醒的情操,用真、善、美的交织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感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离骚》里认识了屈原,屈原便成了无言的诗,给我们长久的热力去追求真理和醒觉。
B.孔子生于先秦思想开始时期,他思想保守,性格与屈原截然相反,对屈原影响甚微。
C.屈原在反抗战国普遍苦闷的思想时与孟子形成统一力量,体现出比孟子更坚定的人格美。
D.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创作了无数诗句,唤醒了后人耳目,装饰了后人辞藻。
3.下列选项,哪一项最能体现材料中屈原勇于求真的精神()
A.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B.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屈原列传》中太史公曰:“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屈原的为人。
5.材料中(一)(二)(三)部分顺序可否调换?请陈述理由。
(2023高二上·滕州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带着老婆子托付的玛丝洛娃走到门口,还没有看见典狱长,聂赫留朵夫却看见她了。她脸色红红的,精神抖擞的跟着看守走来,摇头晃脑,不住的微笑着。她一看见典狱长,脸上现出惊惶的神色盯住他,但立刻镇定下来,大胆而快乐地向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拖长声音说,脸上挂着微笑,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这跟上次大不一样。
“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今天见到他时表现出来的那副活泼样子,感到有点奇怪。
“行,签个字也行。干什么都行。"她眯缝着一只眼睛,笑嘻嘻地说。他指点她该怎么签,签在什么地方。
她拿起笔,用心在墨水缸里蘸了蘸,抖掉一滴墨水,写上自己的名字。“我有些话要跟您说。”聂赫留朵夫接过他手里的笔,说。“好,您说吧。"她说。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屋子里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
对于聂赫留朵夫来说,关键性的时刻到了。他一直在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对她说出主要的话,也就是没有说他要和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告诉她。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对面。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
他用臂肘支着身子,紧紧靠在桌子上,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①“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可是有人控告她放火,她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怎么样?好人儿,您就给她帮个忙吧!"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对她的态度那么随便,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我决定跟您结婚。”
②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我觉得我应该在上帝面前这样做。”
“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喝醉了吗?"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还是找您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聂赫留朵夫说,“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副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③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他们该分手了。玛丝洛娃站起来。
“您今天有点激动。要是可能,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
“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女人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
“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④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
(节选自《复活》第一部:第二次探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身陷囹圄也不忘老婆子托付,急于求助聂赫留朵夫,说明她原本的善良不曾泯灭过,有“复活"的可能性。
B.玛丝洛娃两次强调自己是苦役犯,聂赫留朵夫是公爵,反映了她思想中深刻的阶级意识成为两人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C.选文用人物对话讲述故事,有利于直接展示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叙事更集中更简洁,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D.选文不限于描写玛丝洛娃心理过程的结果,更关注心理变化本身,她经历了一个媚笑、恐惧、激动、愤怒的过程。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两个“当初”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权贵当道,底层百姓受人主宰,任人欺凌的社会现状,引人深思.
B.句子②中“恐惧的神色"表明聂赫留朵夫曾经对玛丝洛娃的感情伤害之深,以致她至今未走出心灵的阴影。
C.句子③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的指责和驱逐,无所适从,此处情节设计真实,自然引出下文此次探监的结束。
D.句子④照应了前文聂赫留朵夫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表现了玛丝洛娃与同伴们安于堕落、醉生梦死的生活。
8.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反映出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9.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随着“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已结束,后面三个语段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2023高二上·滕州期末)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材料二: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
注:梅圣俞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是欧阳修的知交好友。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A志者B乐于诗C而发之D故E其平生F所作G于诗H尤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或句子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指困窘,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中“穷"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B.说,通“悦”,与《过秦论》中“非及乡时之士也"中的“乡”都属于通假现象。
C.“而未有荐于上者”,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一句的句式不同。
D.幸,指希望、期望,与《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中的“幸”的词义相同。
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不能在仕途施展才能的士子,往往向逐臣寡妇倾吐哀叹,写出难以言说的人情感受。
B.材料一中主人公梅圣俞年轻时凭借前辈的关系补为下级官吏,但考进士屡次不顺,总被考官压制。
C.“朋党"在中国传统政治中是个常用的贬义词,但在材料二中作者理直气壮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D.材料二第二段认为,小人因趋利结为伪朋,君子因同道、同心结为真朋,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1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②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14.《五代史伶官传序》劝诫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这两则材料也有为当时社会政治服务的内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高二上·滕州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东归道中(其二)
赵锻
未明唤僮仆,江上忆残春。风雨落花夜,山川驱马人。
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此日念前事,沧洲注情更亲。
[注]沧洲:滨水之地,常指隐士居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归途中,诗人很早醒来就唤起童仆上路,匆匆行于江上时忆及残春,触景生情。
B.风雨袭来,落花飞零,采用意象组合,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途中之景清幽迷人的特点。
C.山河间,驱马兼程,风尘仆仆,广阔天地之中诗人跋山涉水,突显生命的渺小与孤寂。
D.诗人走过人世间,回想起从前旧事,认为还是沧洲更亲切,回扣了标题“东归”二字。
16.请分析本诗与《书愤》两首诗歌中的颈联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17.(2023高二上·滕州期末)名篇名句默写
(1)《过秦论》中“___,___"表现了万里长城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坚固的防御,有效地威慑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2)古之君子敬小慎微,重视“小”处,避免玩物丧志,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
(3)《燕歌行并序》中“___,___”体现了边塞阴惨的景色,烘托了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
(4)《锦瑟》中“___,___"流露出诗人心底的嗔怨,这一嗔怨关联着他对青春年华的怀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2023高二上·滕州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
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1)这就是说,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2)。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误人不浅。在延安办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批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的教条。
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3),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的。
(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1个字。
(2023高二上·滕州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I
第78届联合国大会日前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也要过“年”,这是春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的又一个例证,是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的又一次彰显。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国春节正在成为世界节日。近年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舞龙狮、画年画、包饺子、逛庙会等活动精彩登场,让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共享美好时光。
春节为世界感知中国打开一扇窗。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来说,无论身处何方、走得多远,“过年回家”①是不变的寄望。随着时代变迁,中国人过年有了更多方式,数字人民币红包成为春节喜庆新元素,不少家庭尝试“旅游过年"新体验……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家文化。英国广播公司一部纪录片聚焦中国春节的视角,正是“亿万人同时迁徙的壮观,只为了春节的一次团圆”②。读懂了春节,也就读懂了中国人候鸟归乡般的团圆情结与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家国情怀。
20.画横线的句子改成“近年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各种活动精彩登场,让人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共享美好时光。"后表述更简洁,你是否赞同,请陈述理由。
21.文中有两处标记的引号,请结合语段分析其具体用法。
四、写作(60分)
22.(2023高二上·滕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有一种“欹器”,呈梭形,不能竖立,中间部分有两耳,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的时候,因重力作用,器皿是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因此“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世间万物,皆有其度。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演员适时拿捏“分寸”,医生精准控制“剂量”,画家精巧调配“色调"。对“度”的理解和把握,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与境界。
请依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出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3.D
4.屈原是一个真正的觉醒者,他不愿与贵族势力同流合污,而是选择与人民站在了一起。屈原受庄子、孟子、韩非子的感染,把全副诚意都放在对真理的彻底追求上。
5.文段(一)主要是通过屈原对诗坛的贡献引出了屈原人格的话题。文段(二)着重从屈原所处的时代和人生经历论证了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文段(三)主要论证了屈原伟大的人格特征以及意义、价值。材料三个部分按照总分结构说理,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所以顺序不能调换。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先秦诸子"以偏概全,原文表述是“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可知,限于“庄子、孟子、韩非子"。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他思想保守”错误。原文“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说明孔子出生的时期有一点保守色彩,而不是孔子思想保守。C.“体现出比孟子更坚定的人格美”分析错误。原文“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可知,屈原体现了典型集中的人格美,但没有与孟子比较的意思。D.“装饰了后人辞藻”有误,原文表述是“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可知,屈原的诗文对于他自己不是装饰,是呼唤,是光明和美丽。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最悲伤的事情莫过于生离死别,即活生生的离别。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结识了新的知己好友。表现亲朋离合的悲喜之情。B.他(屈原)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强大的记忆力,能够理解国家的盛衰和兴亡,同时在外交辞令方面非常熟练。这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对屈原的赞美。C.和河伯畅游在黄河之上,大风吹过河面上扬起波浪。写出了祭祀河伯的场面。D.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上上下下追求理想。表达了屈原在追寻真理和真知方面的勇于求真的精神。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可知,屈原本人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歌,是因为他不愿与当时的阶级同流合污,对真理追求使他成为“真正的醒觉者”,他选择与人们和历史发展的方向站在一起,代表了先进的思想,故而司马迁赞赏他。由原文“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可知,深受时代风气影响的屈原,特别受庄子、孟子、韩非子的感染,锻造了坚定的人格美,并且在自己的诗文中蕴含真理,全副诚意都放在对真理的彻底追求上。故答案为:屈原是一个真正的觉醒者,他不愿与贵族势力同流合污,而是选择与人民站在了一起。屈原受庄子、孟子、韩非子的感染,把全副诚意都放在对真理的彻底追求上。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首先回答不可以。由文段一“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可知,本文段首先肯定了屈原的文学史地位,由屈原的人格魅力引出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无言的诗”,即诗人人格的话题。由文段二“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可知,文段二从屈原所处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中的先贤人物的思想方面说明屈原伟大人格的思想源泉,还通过屈原自身的遭遇和经历论证了他伟大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由文段三“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可知,文本三总结了屈原伟大人格的特点,即“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这种人格美可以“唤醒了一代人”,可以呼唤真理、走向永恒,即屈原人格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依据上述分析,三段之间从总的阐述人格力量伟大,到分析为何伟大和人格形成的原因,最后说明屈原人格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总分结构说理,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所以顺序不能调换。故答案为:文段(一)主要是通过屈原对诗坛的贡献引出了屈原人格的话题。文段(二)着重从屈原所处的时代和人生经历论证了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文段(三)主要论证了屈原伟大的人格特征以及意义、价值。材料三个部分按照总分结构说理,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所以顺序不能调换。
【答案】6.B
7.D
8.在开始谈到上诉、赎罪、求婚时,聂赫留朵夫用“您”,表示尊敬。他想带着庄重、严肃、怜爱的心情来帮助玛丝洛娃。玛丝洛娃脸涨得通红,让他去找公爵小姐时,聂赫留朵夫改用亲切称呼“你”,他罪深自责,恳求饶恕,想拉近和玛丝洛娃的心理距离。玛丝洛娃大笑起来时,聂赫留朵夫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同时摸着她的手,表现了他此时激动至极以及信誓旦旦的诚意。他想用最亲昵的称呼和肢体语言证明自己永远不会离开玛丝洛娃。玛丝洛娃愤怒后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玛丝洛娃的愤怒让他意识到她的抗拒、嫌恶,他用庄重的敬称继续恳求救赎的机会。
9.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饱满。次要人物柯拉勃列娃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衬托了聂赫留朵夫赎罪、求婚的真诚,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已走上良心、道德复活的道路。老婆子只关心自己的事,通过鲜明对比衬托了玛丝洛娃玛丝洛娃乐于助人、善良的品格,丰富了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使故事情节更完整。老婆子追问自己的事情,在情节上照应了开篇玛丝洛娃带着老婆子的托付来见聂赫留朵夫以及对聂赫留朵夫的请托,结构上首尾呼应,情节更加完整。(3)使主题更突出。聂赫留朵夫一番话和他的求婚行为,唤醒了玛丝洛娃,她想振作,但现实的痛苦又难以排解,只好借酒浇愁,表明玛丝洛娃的“复活”之路异常艰辛。柯拉勃列娃认为玛丝洛娃遇到聂赫留朵夫是走运了,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再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增强了对社会批判的力度。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找到涉及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的内容,主要涉及“您"你”“喀秋莎”,结合阅读经验和语境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最后三段内容,可知是写聂赫留朵夫探监结束,玛丝洛娃回到牢房的情景。分析是否多余,需结合选文,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旨等角度去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反映了她思想中深刻的阶级意识成为两人间无法逾越的鸿沟”错误。根据语境内容分析,是表现聂赫留朵夫曾经对玛丝洛娃的感情伤害之深,此时她思想中还没有深刻的阶级意识。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D.“表现了玛丝洛娃与同伴们安于堕落、醉生梦死的生活"错误。根据“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可知是突出玛丝洛娃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找到涉及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的内容,主要涉及“您"你”“喀秋莎”,结合阅读经验和语境分析。开始,给玛丝洛娃带来状子让她签字的情节中用的“您”,如“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我有些话要跟您说”,这里“您"是表示尊敬的称呼,有庄重的色彩。在典狱长走后,聂赫留朵夫向玛丝洛娃谈话时也用到了“您”,如“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我决定跟您结婚”“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您安静点儿!”这里代表着聂赫留朵夫的认真的态度,他在严肃地表达向玛丝洛娃赎罪和求婚的意愿。在被玛丝洛娃拒绝后,聂赫留朵夫说话时用到了“你”,如“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如果“您"还有距离感的话,“你”则显得亲近,在此聂赫留朵夫感觉到自己给玛丝洛娃造成的伤害大,他自责间用到了“你”,是在恳求饶恕,想拉近和玛丝洛娃的心理距离。在被玛丝洛娃说他说到的做不到,大笑起来时,聂赫留朵夫说话直接用“卡秋莎”,加上“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的动作描写,可知他想用最亲昵的称呼和肢体语言证明他对玛丝洛娃的怜爱和自己永远不会离开玛丝洛娃,他想极力表现他此时激动至极以及信誓旦旦的诚意。在聂赫留朵夫被玛丝洛娃“走,你给我走!”的强烈态度弄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看守走过来,提醒他们该分手了时,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又用到了“您”,“您今天有点激动。要是可能,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玛丝洛娃的愤怒让他意识到她的抗拒、嫌恶,但他还是想帮助她,所以用庄重的敬称继续恳求救赎的机会。故答案为:在开始谈到上诉、赎罪、求婚时,聂赫留朵夫用“您”,表示尊敬。他想带着庄重、严肃、怜爱的心情来帮助玛丝洛娃。玛丝洛娃脸涨得通红,让他去找公爵小姐时,聂赫留朵夫改用亲切称呼“你”,他罪深自责,恳求饶恕,想拉近和玛丝洛娃的心理距离。玛丝洛娃大笑起来时,聂赫留朵夫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同时摸着她的手,表现了他此时激动至极以及信誓旦旦的诚意。他想用最亲昵的称呼和肢体语言证明自己永远不会离开玛丝洛娃。玛丝洛娃愤怒后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玛丝洛娃的愤怒让他意识到她的抗拒、嫌恶,他用庄重的敬称继续恳求救赎的机会。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最后三段内容,可知是写聂赫留朵夫探监结束,玛丝洛娃回到牢房的情景。分析是否多余,需结合选文,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旨等角度去分析。选文主要内容是“第二次探监”,主要表现聂赫留朵夫的赎罪心理以及聂赫留朵夫对自己以前所作所为的忏悔,希望结婚并发誓永不离开,以此弥补玛丝洛娃。涉及主要人物是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次要人物是柯拉勃列娃、看守。从前文内容看,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造成了很深的伤害,他有赎罪、求婚的真诚,切实想帮助玛丝洛娃,遭到了玛丝洛娃的拒绝、指责和驱逐。此外,在交谈中,玛丝洛娃说,“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可是有人控告她放火,她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怎么样?好人儿,您就给她帮个忙吧!”这里涉及结尾部分的次要人物柯拉勃列娃,体现了玛丝洛娃乐于助人、善良的品格。后三段,柯拉勃列娃说,“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是照应前面玛丝洛娃请托聂赫留朵夫给柯拉勃列娃帮忙的事。“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这段叙述和描写与聂赫留朵夫探监有关。结尾一句“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与前面“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都提到了玛丝洛娃喝酒的事,可以进一步体会人物心理和情绪。据此,谈后三段存在的必要性,可就“不多余"的观点回答理由。如,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更完整;通过进一步的叙述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饱满;她想振作,但现实的痛苦又难以排解,只好借酒浇愁,表明玛丝洛娃的“复活”之路异常艰辛;柯拉勃列娃认为玛丝洛娃遇到聂赫留朵夫是走运了,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再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增强了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使主题更突出。如果谈后三段“多余"的观点,就本着去掉后三段后对文章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没影响找理由。如情节上,选文主要内容是“第二次探监”,开头以探监开始,最后以“玛丝洛娃走出去"表明探监结束,情节上已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后三段内容也没有直接涉及聂赫留朵夫的赎罪、忏悔、求婚的内容,去掉对情节和主题表达没大影响;人物塑造上,关于后文次要人物柯拉勃列娃的出现,前面已经通过请托的片段对玛丝洛娃的形象有了丰富,可以不提;后文人物的情绪和情感,在前面她与聂赫留朵夫的交流中也已表现,前后情感一致,不写也没大关系。故答案为: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饱满。次要人物柯拉勃列娃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衬托了聂赫留朵夫赎罪、求婚的真诚,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已走上良心、道德复活的道路。老婆子只关心自己的事,通过鲜明对比衬托了玛丝洛娃玛丝洛娃乐于助人、善良的品格,丰富了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使故事情节更完整。老婆子追问自己的事情,在情节上照应了开篇玛丝洛娃带着老婆子的托付来见聂赫留朵夫以及对聂赫留朵夫的请托,结构上首尾呼应,情节更加完整。(3)使主题更突出。聂赫留朵夫一番话和他的求婚行为,唤醒了玛丝洛娃,她想振作,但现实的痛苦又难以排解,只好借酒浇愁,表明玛丝洛娃的“复活”之路异常艰辛。柯拉勃列娃认为玛丝洛娃遇到聂赫留朵夫是走运了,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再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增强了对社会批判的力度。
【答案】10.BDG
11.A
12.A
13.①只能给别人做帮手,压抑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佐"郁”“奋见"句意各1分)
②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
14.材料一认为梅圣俞到老还在写着困厄者的诗歌,而没有被朝廷用来歌功颂德,成就大事。材料二中作者建议君王应该分辨并斥退假朋党,任用真朋党,才能治理好天下。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听世人常说:诗人的人生经历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欢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奥秘,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聘用,只能给别人做帮手,压抑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以诗歌为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最终也未举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是可惜吗
材料二:
我听说朋党的说法,从古时候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够辨别它是君子的朋党还是小人的朋党罢了。大凡君子和君子,因为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和小人,因为私利相同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但我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朋党。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爱的是利禄,贪的是钱财。当他们私利相同的时候,暂且互相勾结作为朋党,这是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完了交情疏远,就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彼此照顾。所以我说小人没有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是假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信奉的是道德和义理,实行的是忠诚和信用,珍惜的是名誉和气节。他们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志同道合,互相促进;他们用这些来服务国家,就能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主的,只应当斥退小人的假朋党,任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也就治理得好了。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以诗歌为多。“……者"判断句,以“者”结尾,其后断开,选B;“乐于诗而发之"中的“而”是顺承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作,在句子后断开,选D;“故其平生所作"是“乐于诗而发之”的结果,其后断开,起到强调其所创作的作品的意图,选G。故答案为:BD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文中“穷"是使动用法。“人穷则反本”中“穷"是处于困境的意思。用法不相同。句意: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B.正确。“非及乡时之士也”中的“乡"通“向”,意思是从前,以前的。句意: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C.正确。“而未有荐于上者"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而未有于上者荐”。“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D.正确。句意:只是希望君主能够辨别它是君子的朋党还是小人的朋党罢了。/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往往向逐臣寡妇倾吐哀叹"曲解文意。原文“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意思是这些士子用写诗抒发怨恨,借以表达逐臣寡妇这类不幸者的悲伤慨叹之情。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佐”,辅助、帮助;“郁”,压抑;“奋见”,发挥、表现出来。(2)“畔”,背叛;“蛮夷”,异族,汉族对外族四夷的称呼;“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何以见汝为"。故答案为:①只能给别人做帮手,压抑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佐”郁"奋见”句意各1分)
②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可知,材料一认为梅圣俞到老还在写着困厄者的诗歌,而没有被朝廷用来歌功颂德,成就大事。由原文“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可知,材料二中作者建议君王应该分辨并斥退假朋党,任用真朋党,才能治理好天下。故答案为:材料一认为梅圣俞到老还在写着困厄者的诗歌,而没有被朝廷用来歌功颂德,成就大事。材料二中作者建议君王应该分辨并斥退假朋党,任用真朋党,才能治理好天下。
【答案】15.B
16.本诗颈联运用叠词,“星星"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满头华发之状,“草草”总结了自己劳苦潦倒的一生,加重渲染了失意、凄楚之情;虚实结合,镜中照见白发是实,联想到自己困窘的一生是虚,虚实结合中生出岁月蹉之感。《书愤》颈联运用典故和对比,诗人用檀道济的典故,以此自许,可如今衰鬓先斑,抗金复国的愿望落空,一事无成,今昔对比鲜明,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律诗颈联要求对偶,词句工整,富有节奏感,这是两诗的相同点,作答时要注意是不同点的对比。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清幽迷人的特点"错误。根据“残春”提示,这里写残春之夜,风雨落花,自然环境艰苦,景物特征应该是凋零凄凉的。选项所说色彩不合语境。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律诗颈联要求对偶,词句工整,富有节奏感,这是两诗的相同点,作答时要注意是不同点的对比。《书愤》颈联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渐白,盼望收复故土的愿望已成空谈。“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艺术手法上,主要是用典、对比。《东归道中》颈联“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写临镜照面,只见满头斑斑白发。这是诗人照镜看发,其实是感伤自身辛劳一生历尽沧桑,到头来百事无成,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白发是实,一生经历是虚。此外,“星星"和“草草”两词提前,突出发白与辛劳,又以叠字形式,加重渲染凄切悲哀之情,充溢着低回哀吟的气氛。艺术手法上,主要是运用叠词和虚实相生。故答案为:本诗颈联运用叠词,“星星"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满头华发之状,“草草”总结了自己劳苦潦倒的一生,加重渲染了失意、凄楚之情;虚实结合,镜中照见白发是实,联想到自己困窘的一生是虚,虚实结合中生出岁月蹉之感。《书愤》颈联运用典故和对比,诗人用檀道济的典故,以此自许,可如今衰鬓先斑,抗金复国的愿望落空,一事无成,今昔对比鲜明,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17.【答案】(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报、溺、腓、锦瑟。故答案为:(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谬种流传;万古不变;等闲视之
19.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际分离;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前文语境是说教师们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教师教育不到位,可用“谬种流传"。谬种流传:比喻把荒谬错误的东西流传开来。第二处,此处用来修饰“教条”,结合前文的“误人不浅"以及“在延安办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说明教条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可用“万古不变"。万古不变:意思是万世不改变。第三处,结合前文的“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说明我们应该重视起来,把这件事看成重要的事情来处理,因为是否定句,故可用“等闲视之"。等闲视之:意思是把这件事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故答案为:谬种流传;万古不变;等闲视之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结合后文的“这就是说,违背了……。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说明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违反了马克思主义,故可填“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第二处,前文给出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此处说“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可填“理论和实际分离”。第三处,前文说“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然后一个转折“但是”,说明这种典型确实存在,可填“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
故答案为: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际分离;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
【答案】20.不整间。原句中出现的“舞龙狮,画年画,包饺子,逛庙会”等过年具体活动,让中国年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更能表现中国年活动的丰富多彩。原句中"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强调了中国年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影响,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表明中国春节正成为世界节日。
21.①处是突出强调,突出了春节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强调了中华儿女无论多远都要回家团圆的情结永恒不变。②处是直接引用,引用英国广播公司记录片的观点,表现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一扇窗。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表明不赞同。原句的“舞龙狮、画年画、包饺子、逛庙会等活动”,列举了多种年节时才会有的活动,形象生动,可感可知,让中国年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通过列举也让读者感到年的活动确实丰富多彩,而不是改句“各种活动"所能传达的。原句“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强调了不同,即中华文化对远地他国的影响力不断加深的表现,强调了中国年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影响,有具体的内容,比如“国籍、肤色和文化"。如此不同的人们都欣赏中国的年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表明中国春节正成为世界节日。故答案为:不整间。原句中出现的“舞龙狮,画年画,包饺子,逛庙会”等过年具体活动,让中国年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更能表现中国年活动的丰富多彩。原句中"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强调了中国年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影响,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表明中国春节正成为世界节日。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处“过年回家”,引号是突出强调的作用。春节中国人要过年回家,对于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刻在国人文化基因里的内容,“过年回家"加引号,更加强调了年的重要性,突出了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地,不管离家多久,都要回家团圆的情结永恒不变。②处“英国广播公司一部纪录片聚焦中国春节的视角,正是‘亿万人同时迁徙的壮观,只为了春节的一次团圆’”,此处的引号是直接引用英国广播公司记录片的观点。用国际社会对中国年的评价,表达了春节对中国人的重要性,是骨子里的家国情怀;而年也通过声势浩大的年的节庆活动和归家旅途,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英国媒体的言论正说明国外对中国年的认识不断加深,不断接受中国文化。
故答案为:①处是突出强调,突出了春节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强调了中华儿女无论多远都要回家团圆的情结永恒不变。②处是直接引用,引用英国广播公司记录片的观点,表现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一扇窗。
22.【答案】例文:
掌控生活的“度"
古时有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名曰欹器。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也就是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加了一半水后就会正,加满水后就会翻倒。可见,若把握好注水的度,就可以将欹器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人生亦如此,我们每个人如同一个指挥家,手中握着无形的指挥棒,引导着生活的旋律。然而,要使这场交响乐和谐动听,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恰到好处地掌控那个至关重要的“度"。
“度”是生活的平衡木。正如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时,需要把握适当的度。过度或不足,都可能导致我们失去平衡,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恰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努力追求高效,但如果我们过分追求工作业绩,不顾身心健康,最终可能会因为疲惫不堪而崩溃。反之,如果我们过于懈怠,缺乏进取心,也可能导致工作的失误和失败。因此,我们需要找到那个平衡点,让工作和生活相得益彰。
把握“度”是智慧的体现。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运用智慧去把握各种“度"。如同厨师需要恰到好处地掌握火候,演员需要精准地拿捏分寸,医生需要精准地控制剂量,画家需要精巧地调配色调一样,我们也需要用智慧去把握生活中的各种“度”。这种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我们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逐渐掌握那种怡到好处的“度”,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把握“度”是人生的艺术。把握“度"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人生艺术。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那个“度”,用情感去体验那个“度”,用灵魂去领悟那个“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握“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种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情感去表达,用灵魂去创造。
然而,要真正掌握生活的“度”,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洞察生活的细微变化;它需要我们具备坚韧的毅力,能够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它还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经验,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适度”,让生活保持一种最佳的状态。
总之,掌控生活的“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领悟、去创造。让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度”,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精彩。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首先介绍了古代“欹器”。当欹器是空的时,因为重力作用,就只能欹斜地放着而无法端正地放置,把它扶正后,一放手它就又歪斜在一边,这就是所谓“虚则欹"。在容器中注入中六分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在那里,这就是“中则正”;但容器注水又不可太满,水逾七分时,它又会自动向另一侧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满则覆"。正是“欹器”这种“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引发了我们对于“度”的思考。其实,“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材料列举出火候、分寸、剂量、色调等一系列与“度”的权衡有关的例子。
“度"的含义极为丰富,可以指为人处事的一种准则(尺子),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在生活事业上,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做事要恰到好处,切忌过犹不及。但实际上“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它需要视情况、场合、对象、事情的性质而定,情形不同,“度"的标准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视情况而灵活应变,同时又能理智处理各种事情,力争做得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如果我们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般地死守着某个标准(“度”),那么最终只会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我们做事变得僵化死板,不知变通。这样的“度"必须予以破除,否则于人于事均无益。
试题要求写作议论文。考生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来立意,比如做事要适度,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运用辩证思维,首先由欹器的特性引出观点——做事要适度。然后论述做事适度的重要性,分析时,可以从个人成长、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等角度切入分析,使论证更深入。最后阐述我们如何做到适度,考生可采用分论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洞察生活的细微变化;我们需要具备坚韧的毅力,能够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我们要具备丰富的经验,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等。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单纯阐述我们应该如何做到适度。写作时不追求面面俱到,可选择一个观点切入,论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提取】
1.人生有“尺”,做人有“度"。
2.明中庸之道,悟人生真谛。
3.人生最好是“小满”。
4.正确把握度,努力做到刚刚好。【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滕州期末)现代文阅读I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三)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屈原之前,中国诗坛上还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牛购销合同
- 国防奖学金协议新
- 代理招生协议书(教育补习机构)
- 工程允许偏差值表
-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4年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中试卷【附答案】
- 工程项目转包协议书(同名9383)
- 中考物理复习专项类型1科学思维题组2课件
- 湖南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试数学仿真卷(一)2
-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政治试题(B卷)
- 工程项目融资论文-融资风险控制论文
- 《反应时间上》课件
- 教师培训课件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
- 海事集装箱装箱检查员考试题库
- 【自考复习资料】00288社会调查方法(按章节整理)
- 小学生安全伴我成长主题班会课件
- 口腔门诊医生晋升副高工作总结
- 混凝土质量控制与强度评定培训课件
- 氢燃料电池课件
- 加班审批表完
- 脑梗塞诊断与鉴别诊断
- 水利工程危险源辨识清单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