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知识点_第1页
针灸学知识点_第2页
针灸学知识点_第3页
针灸学知识点_第4页
针灸学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中风

以突然昏到、不省人事,伴口角唯I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哨、半

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1.中经络,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风痰阻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弦,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肝阳上亢: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

燥,脉弦有力。气虚血瘀: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

悸自汗,舌黯、苔白腻,脉细涩。

1)半身不遂

治则:通经活络,滋养肝肾。

处方:手足明阳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主穴:上肢:肩骷、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

配穴:肝阳上亢一太冲、太溪一镇肝潜阳;风痰阻络一加丰隆一化痰熄风;气虚血瘀一

气海。病侧经筋屈曲痉挛一加曲泽(肘)、大陵(腕)、曲泉(膝)、太溪(踝);上

肢不遂一可取患侧的井穴针刺出血,可加肩髅、阳池、后溪;病久日久加大椎、肩外俞;

下肢不遂一加风市、阴门;病久日久加腰阳关、阴门;言语艰涩一加廉泉、通里、哑门。

方义:风邪多犯阳经。故本方以阳经腌穴为主。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

畅,正气得以扶助,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的路线不同,分为手足

阳经的穴位,具有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

操作:中风早期,手法宜轻,以后随着疗程的延长,手法逐渐加重,可以先在健侧主要

穴位行补法,再泻患侧穴位;肌肤不仁者,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

2)口角咽斜

治法:调理阴阳通经活络。

处方:手足阳明经为主

主穴: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方义:手足阳明和足厥阴经脉均上达头面,取地仓颊车是近取以调局部的经气。取合

谷、太冲为远道取穴,调本经的经气。

操作:地仓透颊车,泻对侧合谷,太冲用泻法;初起单刺患侧,病久可左右均刺。

2.中脏腑,神志不清,涡僻不遂,常有先兆(病位深、病情重)

闭证: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二便不

通,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脱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气息微弱,手撒口开,汗出肢冷,二便失禁,苔滑腻,脉

散或微

中风先兆: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者。

1)闭证

治法:平肝熄风,醒脑开窍

处方:取督脉和十二穴为主

主穴: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配穴:牙关紧闭-一颊车、合谷。语言不利-一哑门、廉泉、关冲

方义:本方共奏平肝熄风、清火豁痰、开窍启闭之功。闭证乃肝阳暴胀,气血上逆,故

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和泻水沟,具开闭泄热、醒脑开窍的作用。肝脉上巅,泻太冲降肝经

逆气以平熄肝阳。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浊壅遏,气机失宣,取足阳明经的别络丰隆,以宣

通脾胃经之气机,蠲化浊痰。“荥”主身热,手厥阴心包荥穴劳宫清心泄热。

操作;水沟向上斜刺,十二井点刺出血,手法要轻快,不宜过强引起患者躁动,太冲、

丰隆、劳宫用泻法。

2)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

1

处方:取任脉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隔姜灸)神阙(隔盐灸),直至四肢转温。

方义:任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

真阳,为阴中含阳的穴位。元阳外脱,取之以救阳。神阙位于脐中,为真气所系,故用大

艾炷重灸,以回垂绝之阳。操作:关元大艾柱隔姜灸,神阙隔盐,直至四肢转温。

眩晕

又称头眩、冒眩、风眩等,是指病人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

证。轻者闭目即止;重着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

则昏倒等症状。

1.实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泛泛欲呕,头胀耳鸣。

肝阳上亢:头目胀痛,耳鸣口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痰湿中阻: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呕吐痰涎,口黏纳差,舌胖苔白腻,脉濡

滑。

治法:平肝化痰,定眩

处方:取足少阳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一行间、侠溪、太溪一-平肝潜阳,滋水涵木。痰湿中阻一头维、丰

隆、中脱、阴陵泉--运脾和中,除湿涤痰

方义:太冲、风池一疏利清窍,平肝潜阳。百会一利窍定眩。内关一宽胸理气,和中

止呕

操作:风池穴向对侧眼球刺,约1寸深。

2.虚证:头晕目眩,乏力不寐,健忘,甚则昏眩欲仆。

气血两虚: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不寐,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细。

肾精亏损:眩晕久发不己,耳鸣,腰膝酸软,乏力,遗精,健忘,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定眩

处方:取足少阳经、督脉足阳明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一气海、脾俞、胃俞一一调理脾胃,补益气血。肾精亏损一太溪、悬

钟、三阴交一一补肾固本,充养脑髓。贫血一膏肓、膈俞。神经衰弱一神门、内关、三

阴交

方义:肝俞、肾俞一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一-补益气血。风池-

--疏利清窍、平肝潜阳。百会一一利窍定眩

操作:风池、百会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向棘突斜刺1—T.5寸施以捻转补法,足三

里直刺1.5一一2寸,用补法,令针感放射。

头痛

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

1.外感头痛:发病较急,头痛连及项背,痛无休止

风寒头痛:头痛,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薄白,脉浮紧;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发热,口渴欲饮,大便干,小便黄,苔黄,脉浮数。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处方:取督脉及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太阳风池列缺

配穴:阳明头痛加印堂、合谷、内庭,也可加上星、阳白、解溪。少阳头痛加率谷、外

关、足临泣。太阳头痛加天柱、后溪、昆仑。厥阴头痛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

加风门。风热头痛加大椎、曲池。风湿头痛加阴陵泉

方义: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百会位于巅顶,为“三阳五会”,

二穴相配散风通络止痛,配太阳加强通络止痛之功效。头项寻列缺,列缺为肺经的络穴可

宣肺解表。

2

操作:毫针泻法。头疼剧烈时,阿是穴可采用强刺激和长留针。

2.内伤头痛:起病缓,病程长,多伴有头晕,痛势绵绵,时止时休,遇劳或情志刺激

而发作、加重。肝阳上亢:头痛目眩,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

黄,脉弦数。

肝肾阴虚: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失眠,舌红少苔,

脉细无力。气血亏虚:头痛昏重,遇劳则甚,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脉细弱。

痰浊上蒙:头痛混蒙,胸闷脱胀,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

瘀血阻络: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紫或有瘀斑,脉细涩

(阳明头痛——前额痛;少阳头痛——侧头痛;太阳头痛——后枕痛;厥阴头痛一

一巅顶痛。)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

处方:取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足三里

配穴:肝阳上亢加太冲、侠溪。痰浊上蒙加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加阿是穴、血海、

膈俞。血虚头痛加肝俞、脾俞。肾虚头痛加太溪、肾俞

方义: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头维疏通头部经气。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

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滋补脑髓。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头维平刺,用捻转补法。其余穴位采用虚补实泻操作。

面瘫

以口眼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故又称“口眼歪斜”。

主症:本病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

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

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以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

风寒证: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证: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其他头面部炎症性、病毒性疾病,舌红苔

薄黄,脉浮数。气血不足: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倦怠无力,面色

淡白,头晕等。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处方:取以局部取穴(阳明、太阳经穴)为主。平补平泻。

主穴:阳白四白歉髅地仓颊车合谷内庭

配穴:风寒证:风池一一祛风散寒。风热证:曲池-一疏风泻热。抬眉困难一一攒竹、鱼

腰。乳突部疼痛-一翳风。颌唇沟歪斜--水沟、口禾髅。鼻唇沟变浅一一迎香

方义:面部腌穴可疏调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内庭循经远端取穴,急性期用

泻法可祛除阳明、太阳筋络的邪气;在恢复期可加足三里用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

筋;同时亦有“面口合谷收”之意。操作:面部腌穴均行平补平泻法,亦可温灸。在急

性期,面部穴位手法宜轻,针刺宜浅,取穴宜少,肢体远端的穴位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

复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行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哮喘

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

1、实证:病程短,或为哮喘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呼出为快,体质较

强,脉象有力。风寒外袭:咳嗽喘息,遇寒触发,咯痰稀薄,形寒无汗,头痛,口不

渴,苔臼薄,脉浮紧。

痰热阻肺:咳喘,痰黏,咯痰不爽,胸中烦闷,咳引胸胁痛,或见身热口渴,纳呆,便

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

处方: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配穴:风寒一风门;风热一大椎、曲池:痰热一丰隆;喘甚一天突。

3

方义:列缺一宣通肺气,祛邪外出;尺泽一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膻中一宽胸理气,舒

展气机;肺俞一宣肺祛痰;定喘一平喘之效穴。

操作:毫针泻法。风寒可合用灸法,定喘穴刺络拔罐。

2、虚证:病程长,反复发作或为哮喘间歇期,哮喘声低气怯,气息短促,体质虚弱,

脉弱无力。

肺气虚:喘促气短,动则加剧,喉中痰鸣,神疲,语言无力,痰液稀薄,动则汗出,舌

淡苔薄白,脉细数。肾气虚:气息短促,呼多吸少,不得接续,动则喘甚,寒出肢冷,畏

寒,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

处方: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

配穴:肺气虚一气海;肾气虚一阴谷、关元。

方义:肺俞、肾俞一补益肺肾两脏之气;

膏肓一理肺补虚;

太渊、太溪一充肺肾真原之气;

足三里一调和胃气,资生化之源。

操作:定喘用刺络拔罐,余穴用毫针补法。可用灸法或拔火罐。

不寐

又称“失眠"、“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

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主症:经常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甚则彻夜不眠。

心脾亏虚:本病的病位在心,思虑忧愁,操劳太过,损伤心脾,气血虚弱,心神失养;

心肾不交:因房劳伤肾,肾阴亏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心胆气虚:暴受惊恐,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夜不能寐。

肝火上扰:情志不遂,抑郁恼怒,肝火上扰,心神不宁等均可导致失眠。

脾胃不和:因脾胃不和,湿盛生痰,痰郁生热,痰热上扰心神;

治则:宁心安神,清热除烦

处方:取手少阴经、八脉交会穴为主。

主穴:神门四神聪安眠照海申脉

配穴:心脾两虚一心俞、脾俞、三阴交一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心胆气虚一心俞、胆俞

一补心壮胆、安神定志;心肾不交一太溪、心俞、涌泉一滋阴降火、宁心安神;肝火上

扰一行间、侠溪一平肝降火、解郁安神;脾胃不和一太白、公孙、足三里一健脾和胃安

神。痰热内扰一丰隆、内庭一清热化痰、和胃安神。神经衰弱一足三里、关元、气海。

失精一关元、志室。梦多一魄户、厉兑。头昏健忘一印堂、风池

方义:四神聪镇静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安眠是经外奇穴具

有镇静安神的作用。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为阴踊脉、阳踊脉相通,通调阴、阳

踊脉,改善睡眠。《灵枢•寒热病》“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操作:神门、内关、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对于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聪可留针1-〜

2小时;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胃痛

又称“胃脱痛”,以上腹胃腕部反复性、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

1.实证:凡胃痛发作较急、痛势较剧、按之痛甚或食后加重者,多属实证。

寒邪犯胃:胃痛因感受寒邪而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甚增,口不渴,喜热饮,苔薄

白,脉弦紧。

饮食停滞:因暴饮暴食而胃院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矢后痛

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肝气犯胃:胃脱胀满而痛,连及两胁,暧气反酸,喜叹息,情绪不佳则痛作或痛甚,苔

薄白,脉弦。气滞血瘀:胃脱疼痛拒按,(多呈刺痛),痛有定处,食后痛甚,舌紫暗

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不利。42.虚证:凡胃痛发作较缓、隐隐作痛、喜暖喜按

或食后痛减者,多属虚证。

脾胃虚寒:胃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加重,食后痛减,劳累、受凉、生冷饮食后发作

或加重,兼吐清水,便滤,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或迟缓

胃阴不足:胃脱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

数。

治法:和胃止痛。

处方:取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及相应的募穴为主。

主穴:中脱内关足三里

配穴:寒邪犯胃一胃俞一散寒止痛;饮食停滞一梁门、下脱一消食导滞;肝气犯胃一

太冲一疏肝理气瘀血停滞一膈俞一化瘀止痛;脾胃虚寒一加关元、气海、脾俞、胃俞一

温中散寒;胃阴不足一内庭、三阴交一清热滋阴养胃;急性胃炎——梁丘消化性溃疡

一公孙

方义:中脱(胃之募穴,腑之所会)一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足三里(合治内腑)一

疏调胃气,导滞止痛;内关一-(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操作:足三里、内关用平补平泻,中脱用泻法,疼痛发作时,均可在上各穴连续刺激1-

3min。配穴按补虚泻实法操作。寒气凝滞、脾胃虚寒者,可用灸法。梁丘用强刺激。

泄泻

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的病症。古人将大便清薄称为

“泄”,大便如水称为“泻

L实证:凡起病急骤、病程较短、腹痛拒按、大便次数增多,小便减少,泻后则舒者多

为实证。

感受寒湿:感受寒湿而发病,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水谷相杂,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

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

感受湿热:大便色黄而臭,伴有黏液,肛门灼热,腹痛,心烦口渴,喜冷饮,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饮食停滞: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暧腐吞酸,不思饮

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

处方: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

主穴:天枢上巨虚阳陵泉水分

配穴:感受寒湿一神阙。感受湿热一内庭。饮食停滞一中脱

方义:天枢一大肠募穴,调理脾胃气机。上巨虚一大肠的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

治内腑”之意。阴陵泉一健脾化湿。水分一利小便而实大便。

操作: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

2.虚证:凡泄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隐痛喜按者多由急性泄泻迁延而来,便泻次数较

少,为虚证。

脾气亏虚:大便澹薄,夹有不消化食物,反复发作,稍进油腻饮食则便次增多,面色萎

黄,伴有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喜暖畏寒,舌淡、苔薄白,脉濡缓无力

肾阳不足:黎明之前,腹部疼痛,肠鸣即泻,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暧,形寒

肢冷,腰酸腿软,消瘦,面色薰黑,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肝气郁结:平素多有胸胁涨闷,暧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

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

处方: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配穴:脾气虚弱一脾俞、太白。肝气郁结一太冲。肾阳不足一肾俞、命门

方义:艾灸神阙一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一大肠募穴,能调理脾胃气机。足三里、

公孙一健脾益胃。操作: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

按虚补实泻操作。

5

痛经

1.实证:行经前期或经期、剧烈、拒按、经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下血块后疼痛缓

气滞血瘀:血块,排出痛减,经前伴乳胀痛、舌有瘀斑、脉细弦。

寒邪凝滞:腹痛有冷感,得热则舒,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畏寒肢冷,苔白腻,脉沉

紧。

治法:行气活血,散寒止痛。

处方:以足太阴经与任脉经穴为主。

主穴:中极三阴交次髅地机

配穴:寒凝一一归来、地机,专治女子阴中寒。气滞血瘀一一太冲,肝经原穴输穴,

疏肝理气取太冲、阳陵泉

方义:中极一任脉穴,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三阴交一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

止痛。次修一活血调经,暖胞宫。地机一脾经郑穴,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

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