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材料二: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14.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德末,魏徵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徵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徵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武德中,王珪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魏徵、王珪事太宗而效忠焉,有以异于管仲之相桓公乎?曰:有异焉,而未为殊异也。建成死,高祖立世民为太子,非敌国也,非君雠也,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然则徵、珪之有异于管仲者,何也?襄公弑,纠与小白出亡于外,入而讨贼,不幸而兄弟争,仲之所不谋也。子纠败,仲囚于鲁,桓公释之而使相,仲未尝就公求免以自试也。建成、世民之含毒以争久矣,知其必有蹀血宫门之惨,不能弭止其恶,抑不能辞宫僚以去之,欲徼幸以观变,二子之志偷矣。太子死,遽即秦王而请见,尤义之所不许也,斯则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夫魏徵起于群盗之中,幸自拔以归唐,功名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自古人君A莫不欲社稷永安B然C而不得者D只为不闻已E过F或闻G而不能改H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徵雅有经国之才”中的“雅”与“察纳雅言”(《出师表》)中的“雅”含义不同。B.“遽即秦王而请见”中的“即”与“若即若离”中的“即”含义相同。C.“又劳之”中的“劳”与“忧劳可以兴国”中的“劳”含义不同。D.“擢拜”“累迁”“召拜”“拔”都是表示官职变动的意思。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魏徵在做太子洗马时曾劝太子早早除掉秦王,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拿这件事质问魏徵,群臣都替魏徵担心,魏徵以实话应对,太宗十分尊敬他。B.材料一中,王珪被太宗起用后尽职尽责,忠心不二,对太宗的过失都会直接指出;太宗也对王珪的做法十分欣赏,认为王珪是能够保障国家安定的谏官。C.材料二中,魏徵、王珪以前是李建成的属下,他们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虽然恪尽职守,却不过是贪图功名之人罢了。D.两则材料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给读者展现魏徵、王珪两位辅国能臣的形象,材料一侧重概述两人的故事,材料二侧重表达作者个人的看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2)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14.王夫之认为,魏徵、王珪“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的表现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2024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上》)材料二: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节选自《说苑·立节》)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子与吾[A]吾与子[B]分[C]楚国[D]子不与[E]吾[F]子[G]父[H]则死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通“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B.爱,指吝惜,与《孟子·梁惠王》”中“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不同。C.死,指为……而死,与《陈涉世家》中“死国可乎”的“死”意思相同。D.定,指使……安定,“阙秦以利晋”中“利”表示使……获利,两者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骊姬向晋献公诽谤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会让晋献公伤心或猜疑,坚持不肯这样做。B.申生认为国君年事已高,国君的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C.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D.白公胜被申鸣派兵包围,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石乞建议他请申鸣的父亲来帮忙劝说申鸣退兵,但计策没有奏效。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14.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2024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材料二: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14.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一顿①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胎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有所删改)材料二: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②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③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①顿:振,抖动。②《论语·宪问》中孔子的话。孟公绰:鲁国人,廉静而才不足。老:大夫的家臣。赵、魏:晋国的贵族赵氏和魏氏两家。滕、薛:春秋时的小国,在今山东滕县及其东南薛城一带。③指刘邦的著名谋臣陈平。他由魏无知推荐给刘邦,有人攻击他私通嫂子,又接受过贿赂。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及其引A重车B取C夷路D不屡E策F一顿G其辔H而千里已至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不能自异于众”中的“且”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且”意思相同。B.“无不适其任者也”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C.“唯才是举”中的“是”与《氓》中“反是不思”的“是”意思相同。D.“岂幸相遇哉”中的“幸”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一定会显现出来。王安石对这一观点表示肯定,并以马为喻加以佐证。B.王安石认为良马和劣马混杂相处于马厩时,要把二者区别开,从习性方面来寻找不同的地方是很少的,而通过负重行路就高下立见了。C.孔子认为孟公绰担任晋国赵、魏的家臣可以做得很好,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曹操引用此话的目的是提出自己求贤的标准。D.曹操认为如果一定要所谓的廉士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不可能称霸当世;他觉得一个人即使地位低下,只要有才干,也可以得到重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2)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14.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君主应该怎样对待人才?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齐王谓子思曰:“今天下扰扰,诸侯无伯。吾国大人众,图帝何如?”子思曰:“不可也。君不能去君贪利之心。”王曰:“何害?”子思曰:“夫水之性清而土壤汩之,人之性安而嗜欲乱之。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名誉为者也。达此则其利心外矣。”齐王戮其臣不辜,谓子思曰:“吾知其不辜而适触吾忿故戮之以为不足伤义也。”子思曰:“文王葬枯骨而天下知仁,商纣斩朝涉而天下称暴。夫义者不必遇利天下也,暴者不必尽虐海内也,以其所施而观其意,民乃去就焉。令君因心之忿迁戮不辜,以为无伤于义,此非臣之所敢知也。”王曰:“寡人实过,乃今闻命,请改之。”(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材料二: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①其大宝②。用其新,弃其陈,腠理③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夏后相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诗》曰:“执辔如组④。”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注】①音:爱。②大宝:身。③腠理:肌肤的纹理。④组:织丝。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吾知A其不事B而适C触D吾念E故戮之F以为G不足伤H义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扰扰,指纷乱的样子,与《阿房宫赋》中“绿云扰扰”的“扰扰”意思不同。B.过,指犯错误,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不同。C.日,指每天,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日”意思相同。D.涂,通“途”,指道路,与成语“道听途说”“殊途同归”的“途”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齐王“何害”的疑问,子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从土壤会使本性清澈的水变得浑浊的道理入手,引出嗜欲会扰乱人的本性的观点。B.子思举周文王埋葬枯骨和商纣王斩杀早晨过河之人的事例,指出君王的所作所为都被天下百姓看在眼中,他们会据此决定自己的去留。C.材料二指出想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夏后相启在战败后食宿简朴,不设琴瑟钟鼓等娱乐,任用贤能,终使有扈氏归服就是例证。D.孔子认为如果能知悉“执辔如组”这句话的含义就可以治理天下,子贡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子华子则连用三个类比阐明道理来说服子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君因心之忿迁戮不事,以为无伤于义,此非臣之所敢知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在回答君王如何拥有天下的问题时,子思和伊尹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答案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DG11.B12.B13.(1)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两次受辱所受的耻辱,与一次受辱相比,哪一个更耻辱呢?(2)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14.守备不修,缺乏智谋,魏蜀两国强弱悬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的,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陛下”作主语,且“若陛下降魏”表意完整,且后面“魏”“魏”都指魏国,不能连用,中间需停顿,B处应断开。“魏不裂土”“封陛下”是两种行为,之间用“以”连接,前后构成目的关系,语意联系紧密,用“者”在句末表停顿,总体表明魏的情况,D处应断开。“周”指谯周,后面“请身诣京都”是他的行为,“以古义争之”是“诣京都”的目的,前后表意完整,中间需停顿,G处应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攻占。/能够。句意: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大概就少了。B.错误。改变,驳倒/改换。句意:众人没有办法改变谯周的道理。/根部拳曲而土被改换。C.正确。稳固。/固执。句意: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固执。D.正确。均为整治的意思。句意: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致力于耕作纺织,整治防守作战的器具。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是邓艾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等”,同样;“小”“大”,均是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大国;“孰与”,与……相比,哪一个……;“再”,两次;“何与”,与……比怎么样。(2)“盖”,盖过、超过,无人能及;“中夏”,中原地区;“威”,威势;“怀”,感念。【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蜀国倾覆”原因,见于材料一中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中的“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分析可知有三个共同点:一是材料一的“不作城守调度”和材料二的“不修守备”,都是说守备不修;二是材料一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和材料二的“智算亦胜”,都是说缺乏智谋;三是材料一的“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的“彼强弱不同”,都是说魏蜀两国强弱悬殊。参考译文: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长驱直入。而蜀国本以为敌军不会马上攻来,未作守城的准备。等到听说邓艾已进入阴平,百姓慌乱骚动,纷纷逃进山林荒野,不能禁止。后主刘禅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无人能想出妙计。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本为友盟,应该可以投靠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陡峭险阻,容易守御,应该可以南奔。只有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家的政令和伦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从这一点看,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两次受辱所受的耻辱,与一次受辱相比,哪一个更耻辱呢?而且如果想要奔赴南方,就应当及早计划好,才能成功;如今大敌已经临近,灾祸失败也将要降临,而且众小人之心,没有一个可保其不变,恐怕我们出发的时候,其变化不可预料,怎么能到达南中呢!”有人说:“如今邓艾已经不远,恐怕他不接受我们投降,怎么办呢?”谯周说:“现在吴国还没有臣服于魏,事情的形势使他不得不接受,接受了也不得不待之以礼。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的,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众人没有办法改变谯周的道理。于是后主听从谯周的建议。刘姓平安无事,整个蜀国也因此而完好,都得力于谯周的谋划。(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材料二:魏国伐蜀时,吴国有人对襄阳人张悌说:“司马氏得到朝政大权以来,国内的大乱屡次出现,百姓还没有归服,如今又费尽辛劳去远征,他会败于没有时间休整,怎能取胜?”张悌说:“不是这样。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曹丕、曹睿继承他,刑罚苛繁劳役沉重,驱使人民东西往来奔走,没有一年安宁过。司马懿父子累世立有大功,废除对百姓烦琐苛刻而实行对百姓较为平和有利的政策,为百姓谋划着想而解救他们的疾苦,民心归顺他已经很久了。因此淮南出现三个叛逆,而腹心之地不受惊扰;曹髦被杀而死,四方也没有引起叛乱。而且能够任用贤能,使他们各尽其心,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奸计也得以实现了。而如今蜀国却是宦官专擅朝政,国家没有政策法令,而且穷兵黩武,人民劳顿兵士疲惫,竞争于外利,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他们强弱不同,魏国人的智谋又胜过蜀国人,魏国乘其危难而攻伐,大概战无不胜。唉!魏国得志,是我们的忧患。”起初吴国人都取笑他的话,到魏国取胜后才信服。(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二模)【答案】10.BDF11.D12.C13.(1)我对你的信任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2)(魏徵、王珪)改而侍奉他(李世民),不会损害义和仁,有什么不可以呢?14.①明知李建成、李世民会有兄弟相争局面,却心存侥幸观变。②李建成死后,立即去求见秦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君不想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永享安定太平的,然而都没有实现,只是因为他们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或者是他们听到了自己的过错却不能改正的缘故。“人君”作主语,“欲”作谓语,“社稷永安”作宾语,中间不断开,其后B处断开;“然而不得者”与“只为不闻己过”为两句,构成因果关系,“者”后D处断开;“闻”的宾语是“己过”,宾语后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雅,一直/正确的。句意:魏徵一直有治国的才能。/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B.正确。即,靠近,接近。句意:(他们)立即去找(接近)秦王,请求接见。/好像接近,又好像离开。C.正确。劳,慰劳,安慰/操劳。句意:太宗又安慰他。/忧虑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D.“都是表示官职变动的意思”错误。文中“拔”是从痛苦中解脱的意思。句意:幸而得以从痛苦中自我解脱,归顺唐朝。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虽然恪尽职守”错误。结合“建成、世民之含毒以争久矣,知其必有蹀血宫门之惨,不能弭止其恶,抑不能辞宫僚以去之,欲徼幸以观变,二子之志偷矣”分析可知,材料二把二人与管仲进行对比,只说了魏徵、王珪是贪图功名之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任”,信任;“逾”,超过;“得”,融洽相处;“宁……乎”,难道……吗?(2)“事”,侍奉;“奚为其不可哉”,宾语前置句,“为奚其不可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结合“建成、世民之含毒以争久矣,知其必有蹀血宫门之惨,不能弭止其恶,抑不能辞宫僚以去之,欲徼幸以观变,二子之志偷矣”分析可知,两人明知李建成、李世民会有兄弟相争局面,却心存侥幸观变。结合“太子死,遽即秦王而请见,尤义之所不许也,斯则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分析可知,二人在李建成死后,立即去求见秦王,这一点比不上管仲。参考译文:材料一:武德末年,魏徵做太子洗马。当他看到太宗同隐太子李建成暗中倾轧争夺,常劝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隐太子后,把魏徵叫来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替魏徵担惊受怕。魏徵慷慨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了肃然起敬,对他分外敬重,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把他请进卧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魏徵一直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直不阿,绝不随意屈从(放弃自己的主张)。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魏徵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主子,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又安慰他说:“你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心为国,怎能如此?”贞观三年,魏徵几次升迁,做了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起了很好的作用。太宗曾对他说:“论你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而我对你的信任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武德年间,王珪担任太子中允,被太子李建成礼遇。建成被诛杀后,太宗即位,王珪被太宗召回,拜官为谏议大夫。王珪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所进献的言论,多被采纳。王珪曾经上书批评太宗过失,太宗说:“你所谈论的都说中我的过失。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君不想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永享安定太平的,然而都没有实现,只是因为他们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或者是他们听到了自己的过错却不能改正的缘故。现在我有过错,你能直言不讳,我也能知错就改,何必担心国家不长治久安呢?”太宗还曾经对王珪说:“你如果一直做谏官,我必定永远没有过错。”材料二:魏徵、王珪侍奉太宗而为其效忠,与当初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有区别吗?回答是:有区别,但区别不大。李建成死了,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对魏徵、王珪而言既不是敌国君主,也不是自己君王的仇敌,改而侍奉他,不会损害义和仁,有什么不可以呢?然而魏徵、王珪的情况跟管仲还是有区别。什么区别呢?齐襄公被弑杀后,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都流亡在外,他们回国讨贼,不幸而兄弟相争,这是管仲所不曾预先料到的。公子纠争位失败,管仲被囚禁在鲁国,齐桓公释放了他,让他担任宰相,管仲未曾向齐桓公请求宽赦自己的罪过并起用自己。李建成、李世民各自怀着狠毒心思争斗已经很久了,魏徵、王珪知道两人必定会酿成喋血宫门的惨祸,他们不制止这种罪恶行径,也不辞去官职离开,而是想要寻求侥幸而静观局势变化,他们两个的志向是很苟且的。太子一死,他们立即去找秦王,请求接见,这尤其是为大义所不容许的。如此则他们自然不能与管仲等量齐观。(再说)魏徵起于群盗之中,幸而得以从痛苦中自我解脱,归顺唐朝,不过是个功名之士罢了。2024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10.ADF11.B12.D13.(1)如今已经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么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于是辞别前往,趁机派兵包围白公胜。(2)申鸣拿起鼓槌击鼓,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14.①相同之处: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②不同之处:申生始终站在晋献公角度多方考虑,主动赴死;申鸣开始尽心做孝子,后听从父命入仕,在国难之时为尽忠而使父亲丧命,功成之后自杀身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死。前两个“吾”是相同词语相连,第一个是前文的宾语,第二个是后文的主语,中间A处要断开;“子与吾”与“子不与吾”对应,分别成句,应在“子不与吾”前后DF处断开。故选A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何不;怎么。句意: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B.错误。意思相同,均为“吝惜”。句意: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齐国虽然狭小,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C.正确。句意:申鸣也准备为国捐躯。/为国家而死可以吗?D.正确。都是使动用法。句意:使您的国家安定。/削弱秦国使晋国获利。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石乞建议他请申鸣的父亲来帮忙劝说申鸣退兵”错,由原文“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可知,是石乞建议他去用武力劫持申鸣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趁机与申鸣谈判。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得无……乎”,怎么,难道不……呢;“因”,趁机。(2)“援”,拿起;“鼓”,击鼓;“金百斤”,定语后置,应为“百斤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相同点:依据“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和“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可见,申生首先考虑父亲,申鸣为尽孝,不接受相位,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不同点:依据“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可见,申生为了父亲,不去说明真相,也不逃跑,始终站在晋献公角度多方考虑,主动赴死;依据“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遂自杀也”可见,申鸣先要尽孝,后听父命去尽忠,当有国难时,只能先舍弃父亲,由此可知申鸣开始尽心做孝子,后听从父命入仕,在国难之时违背父命,功成之后自杀身死。参考译文:材料一: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诽谤谗害公子申生,晋献公将要杀了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为什么不向父亲说出心里的话呢?”太子说:“不可,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这样做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君父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君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有罪,没有考虑您的忠告,以至于一死,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虽然如此,但我的国君年纪大了,爱子年纪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受到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两次跪拜行稽首礼,接着身亡。因此,人们送他谥号称“恭世子”。材料二: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在家奉养父亲,他的孝顺在楚国闻名。楚王想封他做国相,申鸣推辞不肯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让你做国相,你为何不接受啊?”申鸣回答道:“放弃做父亲的孝子却要去为君王做忠臣,这是什么道理?”他父亲说:“如果能在国家享受俸禄,在朝堂上奉行大义,你快乐我就没有忧愁啊。我希望你做相。”申鸣说:“好。”于是入朝,楚王于是任命他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也准备为国捐躯。他的父亲制止他说:“丢下父亲自己去死,难道可以吗?”申鸣说:“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于是辞别前往,趁机派兵包围白公胜。白公胜对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勇士,如今用兵巴围我,我该怎么办呢?”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白公胜说:“好。”于是就去捉拿了他的父亲,用武力控制,告诉申鸣说:“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如今我是君王的忠臣。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如今我已不可能做父亲的孝子了,而是君王的忠臣,我怎能保全自身呢?”申鸣拿起鼓槌击鼓,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君王的饭,躲避君王的祸难,不是忠臣。使您的国家安定,杀死我的父亲,不是孝子。名声不能够同时树立,品行不能够同时保全,像这样活着,有什么颜面在天下立足呢?”于是自杀。2024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DG11.B12.B13.(1)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两次受辱所受的耻辱,与一次受辱相比,哪一个更耻辱呢?(2)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14.守备不修,缺乏智谋,魏蜀两国强弱悬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的,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陛下”作主语,且“若陛下降魏”表意完整,且后面“魏”“魏”都指魏国,不能连用,中间需停顿,B处应断开。“魏不裂土”“封陛下”是两种行为,之间用“以”连接,前后构成目的关系,语意联系紧密,用“者”在句末表停顿,总体表明魏的情况,D处应断开。“周”指谯周,后面“请身诣京都”是他的行为,“以古义争之”是“诣京都”的目的,前后表意完整,中间需停顿,G处应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攻占。/能够。句意: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大概就少了。B.错误。改变,驳倒/改换。句意:众人没有办法改变谯周的道理。/根部拳曲而土被改换。C.正确。稳固。/固执。句意: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固执。D.正确。均为整治的意思。句意: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致力于耕作纺织,整治防守作战的器具。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是邓艾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等”,同样;“小”“大”,均是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大国;“孰与”,与……相比,哪一个……;“再”,两次;“何与”,与……比怎么样。(2)“盖”,盖过、超过,无人能及;“中夏”,中原地区;“威”,威势;“怀”,感念。【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蜀国倾覆”的原因,见于材料一中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中的“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分析可知有三个共同点:一是材料一的“不作城守调度”和材料二的“不修守备”,都是说守备不修;二是材料一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和材料二的“智算亦胜”,都是说缺乏智谋;三是材料一的“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的“彼强弱不同”,都是说魏蜀两国强弱悬殊。参考译文: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长驱直入。而蜀国本以为敌军不会马上攻来,未作守城的准备。等到听说邓艾已进入阴平,百姓慌乱骚动,纷纷逃进山林荒野,不能禁止。后主刘禅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无人能想出妙计。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本为友盟,应该可以投靠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陡峭险阻,容易守御,应该可以南奔。只有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家的政令和伦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从这一点看,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两次受辱所受的耻辱,与一次受辱相比,哪一个更耻辱呢?而且如果想要奔赴南方,就应当及早计划好,才能成功;如今大敌已经临近,灾祸失败也将要降临,而且众小人之心,没有一个可保其不变,恐怕我们出发的时候,其变化不可预料,怎么能到达南中呢!”有人说:“如今邓艾已经不远,恐怕他不接受我们投降,怎么办呢?”谯周说:“现在吴国还没有臣服于魏,事情的形势使他不得不接受,接受了也不得不待之以礼。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的,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众人没有办法改变谯周的道理。于是后主听从谯周的建议。刘姓平安无事,整个蜀国也因此而完好,都得力于谯周的谋划。(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材料二:魏国伐蜀时,吴国有人对襄阳人张悌说:“司马氏得到朝政大权以来,国内的大乱屡次出现,百姓还没有归服,如今又费尽辛劳去远征,他会败于没有时间休整,怎能取胜?”张悌说:“不是这样。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曹丕、曹睿继承他,刑罚苛繁劳役沉重,驱使人民东西往来奔走,没有一年安宁过。司马懿父子累世立有大功,废除对百姓烦琐苛刻而实行对百姓较为平和有利的政策,为百姓谋划着想而解救他们的疾苦,民心归顺他已经很久了。因此淮南出现三个叛逆,而腹心之地不受惊扰;曹髦被杀而死,四方也没有引起叛乱。而且能够任用贤能,使他们各尽其心,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奸计也得以实现了。而如今蜀国却是宦官专擅朝政,国家没有政策法令,而且穷兵黩武,人民劳顿兵士疲惫,竞争于外利,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他们强弱不同,魏国人的智谋又胜过蜀国人,魏国乘其危难而攻伐,大概战无不胜。唉!魏国得志,是我们的忧患。”起初吴国人都取笑他的话,到魏国取胜后才信服。(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10.BDF11.C12.A13.(1)所以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2)现在天下难道没有穿着布衣而怀有真才实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14.(1)主动访求,加以考察。天下没有无才的人,要认真去访求,并在实践中精细地考察。(2)沿才受职(量才录用),竭尽其智。评估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使用他们,照才能大小分配合适的工作。(3)礼贤下士,唯才是举。用人不能求全责备,要重视下层人才,要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一牵引缰绳,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引重车”“取夷路”,句式对称,句意相关,中间及后句末尾BD处断开;“不屡策”,“策”,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屡”修饰“策”,句意完整,单独成句,F处断开。故BD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且”,均为尚且之意。句意:尚且不能使自己比普通人突出。/我死尚且不回避。B.正确。符合。/女子出嫁。句意:使大小、长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才嫁出去就被休回家中。C.错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指示代词,指代誓言。句意: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违背誓言而不再顾及。D.正确。侥幸。/帝王到某处。句意: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这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王安石对这一观点表示肯定,并以马为喻加以佐证”错误,王安石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驳,以马为喻,指出不能完全从表面外在对人才进行辨别。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为”,认为……,觉得……怎么样;“道”,方法;“试”,试验,引申为“考察试用”。(2)“得……乎”,固定结构,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可译为是“莫非……吗?”“难道没有……吗?”;“被”,通“披”,穿着;“褐”,贫贱人穿的粗布衣;“怀玉”,怀抱美玉,喻指有真才实学。【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能力。结合“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可概括出,主动访求,加以考察。天下没有无才的人,要认真去访求,并在实践中精细地考察。结合“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可概括出,沿才受职(量才录用),竭尽其智。评估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使用他们,照才能大小分配合适的工作。结合“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可概括出,礼贤下士,唯才是举。用人不能求全责备,要重视下层人才,要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参考译文:材料一: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表现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明白利害,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位者如果不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具有像皋陶、夔、后稷和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比普通人突出,何况是才智比不上他们的呢?世上受到蒙蔽的人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有才华却不能被发现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却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东西,它们的区别很小。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一牵引缰绳,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几匹劣马并驾齐驱,即使跑坏了车轮、拉断了缰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