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无非一些身边琐事、日常话语和寻常景物,却饱含深情。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文中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萁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3.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涵咏,体会语淡情浓。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探究,感受章法之妙。审美鉴赏与创造:披文入情,发现细节之美。文化理解与传承:分享表达,共品人间至情。课堂环节课堂环节情境导入明代的王锡爵曾说归有光的散文是“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清朝散文家方苞也曾说他的散文能“使览者恻然有隐”。《项脊轩志》是归文中最动人的一篇,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我们走近归有光的情感世界,并借助这篇文章了解归有光的散文特点。环节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重要人生经历9岁能文20岁童子试第一35岁乡试中举35-60期间连续8次,会试落选。60岁中进士,任县令。66岁病死于任上【文学主张与成就】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相关背景】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在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那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使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让“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解题】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丈见方的斗室。命名缘由:①追念祖先。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②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③自号项脊生,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想要成为家族中的顶梁柱。 志:“记”的意思,散文的一种,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了解文体】“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环节二:初读感悟任务活动一诵读全文,感受韵律1.明确字音。渗漉(shènlù)垣(yuán)妪(yù)婢(bì)妣(bǐ)姊(zǐ)呱呱(gū)阖(hé)笏(hù)2.聆听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3.自由朗读,感悟情感任务活动二整体感知思考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试分析本文有哪两条线索。明确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使“形”“神”得到和谐统一。思考2:整体感知一间老屋项脊轩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清·梅曾亮两种情感喜悲三个女人先妣先大母亡妻四件琐事诸父异爨老妪忆母追忆大母回忆亡妻环节三:入情入境任务活动一文本研读 研读第一段活动一:梳理文意(第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漏),雨泽下注;每(每一次,每当)移案(几案,桌子),顾(环顾四周)视无可置(挪置)者。又北向(向北,指坐南朝北),不能得(获得,得到)日,日过午已昏。余稍(稍微)为修葺(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开辟)四窗,垣墙周庭(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以当(抵挡)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借书满架,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啸歌(长啸歌吟),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离开)。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可爱。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译文: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向前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补充:三五之夜,〔三五〕农历每月的十五。古汉语中,如果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现。农历每月的初一称“朔”;农历每月的十五称“望”;农历每月的十六称为“既望”;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第一段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明确喜。改建之喜(日影反照亦遂增胜)读书之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休闲之喜(冥然兀坐人至不去)赏月之喜(三五之夜珊珊可爱)思考2:我们从这些“喜”中可以感觉到,少年时期的归有光身上有哪些特点?明确悠闲快乐的时光、文人的情趣、勤学的习惯、家族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思考3:修缮前的小轩什么样子?修缮后呢?明确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修缮后:明亮、幽雅、安静研读第二段活动一:梳理文意(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为一。迨(等到)诸父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内外多置(设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都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越过厨房)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开始)为(动词,插上)篱,已(不久后)为(动词,砌上)墙,凡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婢也,乳(喂奶、哺育)二世,先妣(去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先妣尝一至。妪每(经常,常常)谓余曰:“某所(处,地方),而(你的)母立于兹(这里)。”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小孩的哭声)而(连词,表修饰)泣;娘以(介词,用)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偏指一方,她)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你的)影,何竟日(一整天)默默在此,大类(很像)女郎也?”比(等到)去,以手阖(关闭)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可待乎!”顷之(不久,不一会儿),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他日(某一天)汝当用之!”瞻顾(瞻视回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译文: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祖祖辈辈都读书,长期以来却没有成就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指日可待了!”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第二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明确从项脊轩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悲一“悲”:诸父异爨归有光对“诸父异爨”的叙述一笔带过,重点描绘异爨后归氏大家族的日常生活画面。在家庭生活空间上,庭院的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内外多置小门墙就可以看出一个大家族分家后门墙林立的凌乱之景,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在主观上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淡漠与远离。归氏一族到归有光之时家道日益没落衰败,面对诸父渐行渐远、家族分崩离析甚至礼崩乐坏,他无力挽回。从中体现了归有光面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与悲凉。补充: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俊,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归有光《家谱记》译文: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平时招待朋友,有时能破费千钱,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祭献祖先时,却谋划甚微。祭祀盛食物用的礼器、酒壶酒杯,很少有洁净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时站队都连不成队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二“悲”:幼年丧母归有光的姐姐在襁褓之中呱呱哭泣,娘亲此时在屋子西面的内室不能见到孩儿,但却急切地手扣门扉对女儿嘘寒问暖--是冷了,还是饿了?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关爱儿女的温婉慈爱母亲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补充:归母周桂出身大家,父亲是太学生,周家家境殷实。据《先妣事略》可知,“以指叩门扉”时为1506年,母亲18岁,已生女淑静1岁,又身怀六甲,腹中孕有光,即将临盆。听到女儿哭,母亲随即“以指叩门扉”已属不易,问寒问食,慈爱溢于言表。自1505年至1512年,周桂孕生七胎,殇、流产各1人,哺育5个孩子。1513年,因病卒,时年26岁。归母饱受多孕多子之苦,依然勤劳持家,“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更重要的是她课子甚严。“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教有光与淑静《小学》及女红,姐弟功课无缺,才“怡怡然”,可见对子女教育之重视。三“悲”:思念祖母/科举不利归有光幼年丧母,祖母是陪伴照料他最多的人,这“长号”中有对祖母的深切思念之情。且归有光身上肩负着振兴家族、光耀门楣的重担,祖母的殷殷期盼正在于此。(振兴家业不仅是祖母对归有光的期许,也是归有光个人的奋斗目标: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家谱记》)祖母已逝,而归有光依旧科场不第。这长号中既饱含着归有光仕途、人生失意的慨叹,更包含他自觉有负祖母重托的悲恸。拓展:归氏世著(居于)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以文学仕宦者不绝于世。自宋、元至国朝,仕多不遂(成功)。然时有倜傥豪侠之夫,肥马轻裘(生活富裕阔绰),驰骛(奔走)乡里,往往为郡守县令所宾礼。至今吾县人犹传“县家一令,不如归氏一信”。盖亦盛矣!——《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研读第三段活动一:梳理文意(第三段)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关上窗户)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遭受四次火灾),得不焚,殆(恐怕,可能)有神护者。请概括段意: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译文: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写“悲”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明确(1)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2)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时,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时,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衷,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时,则“令人长号不自禁”,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压抑转为外露,由平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研读第四段活动一:梳理文意(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嫁到我家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小或矮的桌子)学书(写字)。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形制,规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请概括段意:回忆亡妻生前的事。译文: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本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令人动容。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思考2:“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明确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四“悲”:悼念亡妻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由此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妻子死后生活的百无聊赖、生活境遇的不佳和心情的惨淡,与前文夫妻生活的甜蜜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和深切怀念。拓展:妻子魏氏的父亲为光禄寺典簿,伯父是“当世名儒”庄渠先生。魏氏一族在当地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魏孺人“少长富贵家”,嫁到归家后却并没有抱怨生活清贫,而是“甘淡薄,亲自操作”,就连回娘家看望父母时,也从不向娘家提起自己的困难,直到生了病,娘家派人来探视,才惊讶地发现归家“其贫如此也”。更为难得的是,魏氏非常敬重归有光,与他感情甚笃。当别人奚落、嘲笑归有光时,她却劝慰归有光:“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归有光《请敕命事略》)鼓励他不要为眼前的处境所困扰,应该立志干出一番事业来。正是有了这位志同道合、毫无怨言的“贤内助”的默默支持,归有光才“屡败屡战”,不断坚持考下去。妻子是归有光人生道路上的巨大动力与精神慰藉。琴瑟相谐的岁月是归氏最甜蜜与最幸福的时光,然而天道不公、好景不长:“人以为有德如此,不宜夭殁……天道竟不可知矣!”婚后仅六年,妻子就突然病逝,这对归有光的打击是可以想象的。当他回忆起那段美好时光时,恍同隔世,痛何如哉!研读第五段活动一:梳理文意(第五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植也,今已亭亭(直立的样子)如盖(伞盖)矣。请概括段意: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译文: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明确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枇杷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逝去,占据作者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结尾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整体鉴赏思考1:纵观全文,请分析作者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情感有何差异?明确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母亲早逝,记忆模糊,转述思念)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祖母抚养长大,刚去世不久,亲历辜负遗憾)对比变化:妻子亲手栽种的树长大了,现在为亭亭如盖的树,而那个亭亭玉立的人不在了。睹物思人,不言情而情无限,没有宣之于口的深情与思念。成熟克制的平淡叙述中隐藏的是内心的痛苦。拓展:八岁时归有光丧母,十八岁时写下《项脊轩志》前四段思念母亲二十四岁时娶了母亲生前为他订亲的女子魏氏,渴望白头偕老。二十九岁魏氏去世,项脊轩废弃,三十二岁久病卧床,三十三岁重新拿出《项脊轩志》,写下最后两段,终于补成完整的一篇。前半篇追忆生母,后半篇思念发妻。就这样,把一生最重要的两个人合葬于此。从此纷扰蹉跎,荣枯有数,再不论今生,只盼来世。而恰恰在他补写完《项脊轩志》的第二年终于中举,人生突然有了希望,之后却又是八次落第,经历了续娶丧妻、丧子,直到年近60岁才高中进士,之后又不过六年,因劳累过度身染重病而亡。思考2:思辨性评价归有光的记叙散文,多写家庭生活琐事,生活面比较狭窄,缺乏现实内容。即以本篇而论,抒发的只是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喜和悲,主要是悲——悲家庭失和,家族衰败,仕途失意,母逝妻亡……总之,悲封建时代一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身世命运的不幸,全篇充满了一种低沉的感伤情调。他的眼光仅局限于一室一家而未及于天下大事;他所梦想和追求的,不过是读书、中举、富贵,以实现先大母的期望;他时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时而又陷入不可自拔的悲哀。应该说,这样的胸怀、理想和情趣,即使在封建士大夫中也是并不高明的。但是尽管如此,在明中叶那个理学统治人们的头脑,社会上作伪成风,文坛上以雕琢为工、以剽窃为能事的时代,像这样平易自然、质朴清新、感情真挚、毫不装腔作势的文章,无疑是给当时的文坛吹来一股新鲜空气,透露出一线生机。这就有它的价值和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某些经验,仍可作为我们今天创作时的借鉴。(选自《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有删改)总结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环节四:研读析旨思考1:清人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归有光的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指出归有光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往往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请按人物梳理文中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人物细节描写情感态度作者的情感母亲以指叩门扉关怀母爱难忘(“余泣”)祖母阖门、持笏关怀、怜爱、期待遗教难忘(“长号不自禁”)妻子问古事、学书快乐、真挚恩爱难忘(“室坏不修”“亭亭如盖”)思考2: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明确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班驳、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等。②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③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环节五:思考延伸[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发与实施合同
- 2021年学生的军训总结五篇
- 自动化专业的自荐信模板汇编七篇
- 去学院实习报告锦集九篇
- 课前三分钟学生演讲稿15篇
- 争当文明中学生演讲稿范文
- 江苏省盐都市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星星之火%2C可以燎原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1.1.2人口数量的变化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2
- 营销目标范文
- 消费成本-详解
-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数学四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总经理年会发言稿模板怎么写(8篇素材参考)
- 广西农垦良丰农场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课件
- 大地的滋味(2023年山东聊城中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 中国自动光学检测仪(AOI)市场竞争风险及供需现状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空气动力学优化技术:拓扑优化:拓扑优化项目设计与实践
- 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合同
- (高清版)AQ 1056-2008 煤矿通风能力核定标准
- 伤口造口护理质量标准
-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