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新人教版必修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_第1页
高考政治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新人教版必修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_第2页
高考政治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新人教版必修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_第3页
高考政治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新人教版必修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_第4页
高考政治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新人教版必修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中华文化1/28考点突破基础整合热点聚焦2/28基础整合

基础梳理网络构建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历程(1)上溯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

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步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

。(3)秦统一,促进了统一民族文化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含有

.意义。(4)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

。(5)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

。早期基础梳理雏形划时代至尊地位全盛时代3/28(6)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辉煌,产生了影响后世封建社会发展宋明理学。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见证①文字,是文化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历史轨迹和丰富结果。文字创造,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

主要见证。主要标志一脉相传文字≠汉字文字创造,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而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主要标志。区分区分4/283.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原因:中国封建统治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巨大冲击。(2)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博大精深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①文学艺术,对于反应人们

、展示人们

有独特作用。②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主要位置。(2)科学技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视实际利用,含有

.特点。精神生活精神世界实用性整体性5/28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区域文化成因。我国版图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受

等原因影响,各地域文化带有显著

特征。(2)不一样区域文化之间关系。不一样区域文化长久相互交流、

、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各民族文化①特点:现有中华文化

,又有各自民族

。②地位: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

,都是中华民族

。③关系:各弟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共同熔铸了灿烂中华文化。④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中华文化强烈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

。历史地理区域借鉴共性特征瑰宝骄傲相互促进认同感归属感民族凝聚力6/28(2)中华文化包容性①内涵: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②意义:有利于与其它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增强对本身文化

和对其它民族文化

。4.中华文化力量中华文化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

、创造力和

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强大

,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不竭

。认同了解生命力凝聚力精神力量力量之源7/28网络构建8/28考点突破

精讲考点典题例练考纲展示高频考点灿烂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1个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原因。2个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3个特征:中华文化独特征、中华文化区域性、中华文化民族性。9/28中华文化基本特征考点一考点透析1.源远流长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主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主要见证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10/282.博大精深独特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主要贡献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版图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受历史、地理等原因影响,各地域文化带有显著区域特征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11/283.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关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分角度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上从中华文化内涵上侧重点侧重于历史悠久,相对于其它文明衰落、消亡而言侧重于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征、区域性、民族性关注历程、动态、纵向内涵、静态、横向见证汉字、史书典籍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联络都是中华文化特征;因为源远流长,所以中华文化才有时间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才含有了强大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包容性12/28易错辨析1.(·天津卷,11C)甲骨文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辨析:文字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2.(·广东卷,31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征。辨析: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特征,不能决定文化特征。3.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辨析:中华各民族文化,现有中华文化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征。4.中华文化一脉相传,指是没有融入外来文化。辨析: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停与外来文化相互借鉴、交流与融合。13/28命题探究命题角度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高频考点)典例导引

(·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视觉象征。比如为世人称道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表达了“天人合一”精神追求。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物质载体③文化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精神纽带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解析:A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基本特征及文化载体。“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视觉象征”,表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①符合题意。苏州园林表达了“天人合一”精神追求,这表明园林建筑是文化物质载体,②符合题意。传统建筑保护只是文化传承伎俩之一,③夸大了传统建筑保护对文化传承作用。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精神纽带,④说法错误。14/28考点二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考点透析1.中华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区别是中华民族所创造区分于其它民族而独具特色文化。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含有共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特征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特定文化,以一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这一地域文化中心,经过一定开发而形成含有该地域特点文化所谓民族文化,就是含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稳定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创造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文明结果总和联系①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一部分;从小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区域文化②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一个,是中华民族所创造区分于其它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文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看,中华文化展现出各民族文化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文化,现有中华文化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征③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既相互联络又相互区分。同一民族能够生活在不一样区域,这么同一民族能够表现为不一样区域文化,比如同是汉族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不一样民族能够生活在同一区域内,这么不一样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就会展现共同区域性特征,比如滇黔文化就是由若干不一样民族文化组成15/28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展现着各民族文化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文化,现有中华文化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征。(2)各弟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中华文化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16/28易错辨析1.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辨析:中华文化展现多样性,两岸文化交流能够做到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并不是消除文化差异。2.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总和。辨析:中华各民族文化,现有中华文化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征,中华文化不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文化个性与共性统一。3.中华文化展现各种民族文化丰富色彩,民族不一样,民族文化色彩也就不一样。辨析:中华各民族文化,现有自己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17/28命题探究命题角度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典例导引(·山东菏泽一模)习近平强调,要经过建立和增强各族人民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来筑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实现“四个认同”,要求我国各族人民在文化上应该()①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②在相互包容前提下实现文化统一③自觉抵制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影响④相互借鉴和吸收,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解析:B实现“四个认同”,要求我国各族人民在文化上既要相互包容,又要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相互借鉴和吸收,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要自觉抵制外来“腐朽”文化对中华文化影响,而非抵制一切外来文化,③说法错误。18/28考点三中华文化包容性考点透析1.图示法了解中华文化包容性2.正确了解中华文化包容性(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一样文化之间相处时一个外在、静止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一样文化之间一个内在动态交流、借鉴与吸收。(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异文化被其它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它民族优异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不是说融合其它民族文化或融入其它文明。19/28(3)中国古代思想家各有所尊,但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含有非凡融协力。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基础上吸收不一样地域优异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包容中外不一样民族文化。(4)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一样、和睦相处、完美结合、借鉴等。20/28易错辨析1.(·山东卷,31B)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包容性。辨析: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主要见证,经过史书典籍看不出中华文化特有包容性。2.(·江苏卷,21④)不一样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步趋同。辨析:不一样文化在借鉴吸收中渐趋融合,又保持自己各自特色。3.中国式过年,聚集了中华民族优异文化之大全。辨析:中华文化含有包容性,不过并不能包罗万象,中国式过年作为一个传统习俗,现有精华,也有糟粕。21/28命题探究命题角度3中华文化包容性(高频考点)典例导引

(·江苏卷,21)旗袍,源自满族旗人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经典代表和中西交融设计典范。材料表明()①各民族文化现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含有包容性特征③民族衣饰是民族文化集中表示④不一样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步趋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旗袍设计借鉴了满族旗人长袍、旗袍马甲、文明新装、西式裙装特点,既含有它们共性,又独具特色,表示了中华文化含有包容性,①②符合题意;庆贺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集中表示,③表述错误;不一样文化在借鉴吸收中发展,而并非逐步趋同,④表述不准确。22/28热点聚焦关注时政拓展视野坚持文化包容发展中华文化再创辉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为古老文明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其显著基本特征。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在继承、包容中不停创造新辉煌,并影响、辐射到世界多个国家。在新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华文化迈向再创新辉煌之路。中华文化健康发展,需要全国人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党和国家大力推进。中华文化特征、影响、建设,成为重大社会热点,也成为命题主要关注点。热点说明23/28热点预测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主体文化之一。在长达数千年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虽历经沧桑,却如同浩浩荡荡长江奔流不息,一直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穷魅力。上述材料充分说明()A.长江文化较之于人类其它文化更为优越B.源远流长是长江文化基本特征之一C.人类文明含有多样性,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D.长江文化是唯一没有受到其它文化冲击文化【解析与答案】1.B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材料表达了长江文化源远流长,故选B项;各种文化各有特点,不能说哪一个文化更优越,故A错误;材料没有表达全部文化都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故C项不选;D项说法错误。24/28发展程度高低≠文化有优劣之分(1)因为各地自然、社会环境不一样,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程度差异。(2)文化优劣是从性质角度而言,发展程度高文化现象未必是优异文化。易错点拨25/28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年10月9日,在昆腔发源地江苏巴城镇玉山胜境内,百余昆曲曲迷在重阳曲会上吟咏较艺、竞技演唱。有着数百年历史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珍品,它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演出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特点表明()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④中华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