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古今言殊_第1页
第2节 古今言殊_第2页
第2节 古今言殊_第3页
第2节 古今言殊_第4页
第2节 古今言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禹庙杜甫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诗海探珠【赏析】首联开门见山,“空”字尽显荒凉;秋风瑟瑟,气氛更觉萧森。唯其山空,就更凸显出禹庙的巍然独峙;晚霞灿烂,又添几分辉煌,色彩鲜明庄严,令人油然而生敬意,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登山入庙的。颔联承上,荒芜古旧,一“荒”一“古”,凄凉、冷落之感扑面而来,但诗人更多的是着笔于另一番景象:庭中橘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飞舞,给荒庭古屋带来了无限生气和不尽的动感。“垂橘柚”“画龙蛇”,既是眼前实景,又饱含对大禹的歌颂。颈联写庙外之景: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嘘”“走”用得极为传神,迷离的云雾、奔腾的江流,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庙内壁画中的神龙,飞到峭壁间盘旋嬉戏,口中嘘出团团云气;又仿佛看到有个巨人,牵着长江的鼻子,让它沿着沙道驯服地向东方迅奔……神州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融合在一起。【思考】第三联哪两个字用得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高考真题示例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第二节课堂互动探究习题答疑解难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汉语语音的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

2.汉语词汇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汉语词汇的演变主要体现在:①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②词语的消长变化。随着社会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也要相应地产生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③词语的替换变化。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④词语的引申变化。汉语中词语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3.汉语语法的演变有什么特点?【提示】汉语语法的演变首先体现在语序的变化上。古代汉语句子中词语的顺序跟现代汉语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位置不同。其次,句式的变化。有些句式古今都有,但表现形式不同;还有些句式古代没有,是后来才出现的。第三,词类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这些词类活用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差不多已经消失了。4.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有以下几种句式。请思考哪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哪些现在已经消失了。①为……例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②为……所……例句:术怒攻布,为布所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③……于……例句: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④……见……例句: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⑤……见……于……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⑥……被……例句:……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名师点拨】

其中⑥是现在普遍使用的表示被动的句式,剩下的几种句式偶尔还见于书面语中。如①还见于“不为人知”这样的结构中;②可见于“为我所用”“为人所不耻”这样的结构中;④还可以用于“见笑”这样的客套话里。而③和⑤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5.翻译下列句子,并比较这些句子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有哪些不同。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②刘备,天下枭雄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⑤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名师点拨】

①②判断句;③被动句;④状语后置句;⑤主谓倒装句;⑥宾语前置句;⑦定语后置句。由译文可看出古今句式的不同:①张衡字平子,是南阳西鄂人。②刘备是天下的枭雄。③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地方,以及十万的大军,还被人制约着。④项伯就连夜跑到沛公(刘邦)的军营中,私下里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告诉他。⑤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何在?⑥不了解句读(指句子的停顿),疑惑没有弄明白。⑦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细剖·深析][楼主]通过“古今言殊”的学习,有人认为,古人的词汇很贫乏,不够用,不像我们现在那样丰富。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沙发]我们应该注意古人的许多概念分得很细,由于我们不了解,把它们混同起来了而感到贫乏,其实在某些地方,比我们现在分得还细。例如,古人说青、赤、黄、白、黑五色,是正色。此外,还有别的颜色,如青黄加起来成为绿色,白色加青色成为碧色,赤色加白色成为红色,黑色加赤色成为紫色。[板凳]从词义讲,我们要注意时代性。“红”在古时作“粉红”讲,但到唐朝时却当“大红”讲。如白居易的词中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红”就是大红,和现代的意义是一样的了。再讲蓝色,古人叫青,我们不能说古人没有蓝色的概念。古时的“蓝”,不当蓝色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成语中的“蓝”是染料,用它来染丝麻织物时,它的颜色是蓝的。如解作青色出于蓝色,且胜过蓝色,这就乱了。白居易词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的“蓝”,也不是青色,是说水色绿得好像染料一样,并不是说绿色比蓝色更绿。[三楼]古人的概念还是分得很细,由于我们不注意,了解得不够,所以觉得古人的词很多,可是用起来意思却是一样而显得贫乏。[整体·感知]习题答疑解难一、解题指导参考答案:“其实”是两个词,表示“那实际情况”。现在意为“实际上”。“所以”是两个词,表示“凭借、用来”。现在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以为”是两个词,表示“把……做成”。现在是“认为”的意思。“至于”是两个词,表示“终于达到某种程度”。现在是表另提一事的连词。“指示”是两个词,表示“指给……看”。现在是指上级给下级的指令。二、解题指导参考答案:“臭”,古代泛指一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是词义的缩小。“色”,古代指脸色、神色。现在泛指各种颜料或色彩,是词义的扩大。“丈夫”,古代是男子的通称。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是词义的缩小。“睡”,古代指坐而合眼小寐,现在泛指睡觉,是词义的扩大。三、解题指导参考答案:天地运行有规律,不因为尧桀而生存或灭亡。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项王说:“壮士!赏赐他一杯酒。”(侍从们)就给他一大杯酒。(如果)有一天您死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派遣军队守在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啊!(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郡任太守。高考真题示例本节内容在高考中主要体现在对文言文的要求上。《考试大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及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文言文常见实词,是指使用频率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部分实词。近几年来,对它的考查涉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都在考点链接《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范围之内,且所涉及的都是相当常见的用法。对于文言句式和用法,不考术语,重在理解,不会设题直接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或词类活用现象,而是在翻译句子或理解词语题中涉及。经典例析例1【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应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解题时可用代入法,把各选项的答案放入语境中判断是否合乎语境。合乎语境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A项,“苦”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为“苦于,以……为苦”;B项,“纵”应为“放开”;D项,“抵”应为“到达”。【答案】

C【解析】

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对常用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够熟练掌握,其次要结合语境,尤其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帮助判断。A项,“其”都是代词,他的,代指罗提督;C项,“之”均是代词,他,也是指罗提督;D项,“且”均为副词,将要,快要。B项,分别为:介词,凭借,靠着;连词,相当于连词“而”的用法,表示顺承,不译。【答案】

B专题三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解析】

对文言句段进行断句,关键是在于准确领会文意。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对句子进行断句时,要注意断句标志词,如“乃”“也”“此”“然”“既”“其”“殆”“安”等。断句时句意完整通顺是首要前提。【答案】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的标准。①句为省略句,“匿(于)上流水中”省略介词“于”。匿,隐藏。②句中“历”为副词,释为“逐个,一一地”。“洵”为副词,释为“诚然,确实”。【答案】

①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②(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参考译文】

东乡罗提督的战功,记载在《圣武记》一书中的已经很详尽了。他的智谋才能来自他自己的积累提升,而不是只凭武力来称雄一时的。罗提督曾经带兵到南山,搜索残余的贼寇。村人苦于成群的猴子偷吃田里的粮食,早晨一定要发射火器来惊吓猴子。罗提督询问了缘故后,派人捉来一只猴子,剃掉了它的毛,在脸上画满了大眼睛等各种丑陋奇怪的图案。第二天早晨等到成群的猴子来后,放这只猴子离去,其他的猴子看到后都被惊吓得逃走,以后再也不曾回来过。(他后来)担任夔州游击的官职,夔州关紧邻峡口,水流湍急,瞬息之间,一泻千里。那些走私盐的人到了就敲着锣鼓呼叫着,越过关口,他们的船上都装有火炮等武器,船的两旁用绳子系着大竹子,把竹子弯曲得像弓一样。别的船追上来时,他们就砍断绳子发射竹弓,被打中的船必定会倾覆,没有人敢触犯它们。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等到船经过的时候,靠近敌船,用锯锯敌船的舵,使舵到了关口恰好折断,贼船不能前行,触到礁石上破裂,罗提督带兵把这些人全部抓获。罗提督年轻时是个无赖,多次偷窃,县令派人捕捉了他。让人用棍棒打死他,然后把他扔到荒野里。他半夜苏醒过来,匍匐着爬到一个老妇人的家里,老妇人救下了他。于是他改变了品行,投身到军营中来,他骁勇善战超过了所有的同辈人。当赵金龙作乱之后,他接受命令,和总督卢公坤前往平定贼人。贼人已被围困,即将被擒获。当时宣宗皇帝派遣皇家的宗室成员尚书禧恩来督军,没到,其他人商议要等待禧恩来后再开战,罗提督说:“包围的时间久了,军队会懈怠,贼人必定会逃跑。”于是违背众人的意见出战,几乎全部歼灭贼人。罗提督常常对别人说起自己平生做贼的事情,从不隐讳,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罗公改变了品行后才娶妻,他忽然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用了很多种方法都不能够治愈。一个道人路过他的门前说:“有方法可以救治,但是需要三十千钱才能够根据处方配制药物。”罗公自思家境贫寒,怎么才能得到这三十千钱,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生病将死,你也会饿死。如果卖了你,得到钱买药,那么我们两人都可以活下来了。”他的妻子哭泣着听从了他,罗公的病果然痊愈。罗提督担任了游击官职后就派人寻找他的妻子。用重金赎回了她,(他们)又像当初一样做了夫妻,来报答她卖身救夫的情义。这件事情不值得作为典范,但是把他跟那些年轻时能够共患难,等到富贵了就厌倦抛弃他的糟糠之妻的人相比较,他们的品德高低的区别,大概是不能够用里程来计算的。罗提督天生豪杰,为人处世光明磊落,哪里能够用道学家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他?红网:古汉语纳入高考,可行吗?2011-3-12东方网作者:陈李龙古汉语,王新陆认为就应该列入高考和研究生的考试项目,至少应该是和外语同等的地位,由考生自由选择,“大部分大学生和研究生是在‘内销’啊,不是‘出口’”,对于他们来说,往往古汉语可能更有用。“这不光是文化也是服务理念”,王新陆说,这份提案已经提了三年了,没有被采纳。如再不采纳,他还要提。新鲜语料王新陆是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他的这个提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的想法并非出自“酸葡萄”心理,王新陆在学生时代的英语和日语都不错,“都是90多分毕业”。他真正的顾虑在于,他认为这么多年学的英语基本上是白白浪费精力。说白了,就是用不上。相比较而言,在他的经验中,古汉语反倒比外语用得多。结合王新陆的职业身份:山东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这样来看古汉语确实要比外语有用的多。因为《本草纲目》《四部医典》《千金方》毕竟不是用白话文写的,假如不学古汉语,就很难理解其中要义。对于某些和古代经典打交道的专业人士,古汉语的确是必修课。但将古汉语纳入高考,确实还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是古汉语在时代上很难“穿越”,当年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将古汉语排挤出历史舞台,1920年当时的教育部发布训令,凡国民小学一律使用语体文(即白话文),自从那时候起,白话逐渐占据主导,古汉语可以说是走下神坛了。其次是古汉语是否能比其他外语有用。我们知道印欧语系也有着古老的文字。拉丁语,在西方也少有纳入必考的体系,除了能在一些大学毕业证等少数地方看见,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使用现代语文。拉丁语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文化交流的功能,文化已经是靠现代英语、法语、德语等传播;拉丁语已经失去了文化传承的功能,只能固守古老典籍。古汉语也是如此,我们能用古汉语阅读《左传》《史记》《水经注》《本草纲目》,也只是供研究之用,并不能再用古汉语书写传世。假如恢复古汉语做高考,它势必要与英语取得同等地位,但是不是比英语用处大,实在很难下断语。因为英语毕竟掌握着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料,古汉语与之相比所掌握的只是中华文化过去的一部分。即使“大部分大学生和研究生是在‘内销’,不是‘出口’”,古汉语的功用可能还难比英语,因为除中国古代史、古代汉语、中医等少部分专业外,大部分专业的最先进水准还是掌握在英语国家中。不懂英语或者其他外语,那么学生则永远要从“二道贩子”那里获取资料,理解上难免会有偏差。知能优化演练汉语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尚杰我们自己亲手打倒了汉字的优雅性。掉下的头颅,是再不会活在身体上了。随着一个又一个“孤僻”汉字的死去,它的用法和含义也死了。更严重的,是那汉字包含的微妙感情,也死掉了。于是乎,汉语变成了一门地位远比英语低下的“外语”。美文佳作欣赏近读新书《汉语的危机》,被里面的文章所吸引,更被“汉语”与“语境”、“汉语”与“危机”、“汉语”与“失语”、“汉语”与“暴力”等篇章名所震撼,感觉提出的问题是深刻的,涉及的问题是沉重的。我们的国歌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国歌产生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为什么歌词不改呢?因为要激励后人。危急时刻存在,我现在要说的,是汉语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此话怎讲?先抄录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大约1000年前的汉语诗歌,有怪异词语吗?没有!其中每个汉字现在还都流通。但是,不用说普通国人,就是当今那些研究中国文学的教授们,恐怕也不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篇!为什么不能?因为汉字虽然没变,但汉语的习惯用法已经根本改变了,变得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此话怎讲?汉字是我们民族精神之魂。几千年了,中国人的情趣、信念、音乐、逻辑,就藏匿在汉字中。可是,恕我直言,汉字的精华,不是正在死去,而是已经死去。简单说,汉字正以超人的速度,迅速变成一种“外国文字”,好像是一门外语,此话绝非夸张。汉字的精华,首要的是音乐性,所谓“平平仄仄”是也,以上苏东坡的诗词是也。严格说,中国文学史,就是韵文史,三言五言七言,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所有这些,是以什么划分阶段呢?是音乐性,也就是不同的语言节奏,或者一句话字的多寡。一种形式上的美感,犹如汉字书法。按照这样的标准,小说或者白话文,是最低级的汉语表达,诗词,是最高等的阳春白雪。汉字中的阳春白雪,肯定是没有了。这就是20世纪汉字的实际发展史。上世纪前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最消极后果,就是使汉字中的“阳春”渐逝,“白雪”融化。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曾经形象地把汉字比作典雅的贵夫人,而把西方拼音文字比作一个实用的女仆。现在国内教育的时尚,就是大家都抢着做这个“实用的女仆”,至于那“典雅的贵夫人”嘛,对不起,她已经死了。倘若不相信,就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问问50岁以下的文科研究员和教授们,还有几人会写平仄押韵的古诗词?如果说这太难为他们了,那么,让他们用繁体字写一篇风格优美的散文吧——对不起,繁体字嘛,认,他们还是认得的,至于写嘛,肯定得像学外语一样,要借助于字典了!唉,真是“无处话凄凉”!我们自己亲手打倒了汉字的优雅性。掉下的头颅,是再不会活在身体上了。随着一个又一个“孤僻”汉字的死去,它的用法和含义也死了。更严重的,是那汉字包含的微妙感情,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