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管理制度程序文件_第1页
质量管理管理制度程序文件_第2页
质量管理管理制度程序文件_第3页
质量管理管理制度程序文件_第4页
质量管理管理制度程序文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量管理管理制度程序文件

质量管理管理制度

程序文件

2011年8月20日发布2011年8月22日实施

目录

一、企业质量管理制度------------------------------

-----------1二、文件控制程序-----------------------------

-------------------4三、管理评审程序------------------------

-------------------------10四、员工能力、意识和培训控制程序—

----------------------------------14五、采购控制程序--------------

------------------------------------------16六、工艺管理------------

---------------------------------------------------19七、产品质量检验和

试验控制程序--------------------------22八、生产过程

控制程序--------------------------------------24九、质

量审核控制程序--------------------------------------29

十、产品标识-------------------------------------------

--34十一、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38十二、产品销售过程控制程序------------------

------------41十三、记录控制程序---------------------

------------------47十四、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51十五、安全防护--------------

55

一、企业质量管理制度

全面质量管理在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由生产厂经理负责

全厂的质量管理工作。

1组织机构设置

1.1贯彻执行国家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针、政策和规

章制

度,拟制本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长期规划与近期计划,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及市场调查,参与拟制企

业方针。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计划落实,措施具体。

1.2对企业方针与全面质量管理计划制度的贯彻实施,

以及

各部门车间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协调和

考核。做到:检查经常,协调及时,措施落实,考核准确,有

奖有罚。

1.3组织管理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和评审、奖励。做

到:

活动正常,办法妥当,深入持久,效果明显。

1.4组织、指导从新产品研制设计、生产制造、辅助使

用、

服务等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完善和健全质量保证

体系。做到:全厂各部门参加质量管理,组成严密的协调和高

效的纵横交织的质量管理网,使产品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

1.5负责收集汇总分析传递和上报全厂质量信息。做到:

线清楚,脉络分明,数据准确,传递迅速,反馈及时,效

果明显。

1.7负责对各种型号产品的质量分析,并及时反馈检查

落实,

做到:有数据、有分析、信息准确,反馈迅速。

1.8负责对新产品方向性,技术经济先进性的验证和监

督,

对各过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及检验制度实行

监督。并参与新产品和老产品改型的鉴定。

1.9负责对全厂以及各级质量责任制为核心的质量保证

体系

实行监督和检查,做到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稽核有根据,

抓住要领要害,有事实,有观点。有万法,有说服力,有明显

效果。

2管理职责

2.1有权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提出企业方针供总经理参考。

2.2有权拟制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长期和近期计划,拟

订全

面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代表总经理对全厂质量管理体

系实行监督、检查与保证实施。

2.3有权对全厂新老产品的方向性、战略性、关键性的

重大

问题进行监督、检查。

2.4有权协调全厂质量管理中的纠纷,并有权进行仲裁,

权对各车间部门上报质量数据进行审查核对,并提出奖惩

建议。

3责任

3.1对拟制的企业方针、工作计划、各种规章制度的正

确性、

合理性及科学性负责。

3.2对质量保证体系实行监督、检查的及时性、准确性、

整性负责。

3.3对发布或上报的质量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负责。

3.4对因质量管理未能届时监督、协调,造成质量事故

负责。

二、文件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控制和管理,确保与质量管

理体系有关场所都能得到有效文件版本。妥善保管文件,防止

丢失、损坏,杜绝误用失效、作废的文件。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文件的控制。

3引用文件

4职责

4.1管理者代表组织各专业人员负责《质量手册》、《程

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工作。

4.2管理者代表负责《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审核。

4.3总经理负责《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批准、发布。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有关三级文件的编写工作,管理者代表负责

审批。4.4综合办公室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打印、校对、

装订、编号和标识工作,并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发放、收

回、作废、销毁和归档以及日常控制和管理工作。

4.5文件的具体使用者应负责保存现行版本文件,并提出

修改意见。5工作程序

5.1本公司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以下分类:

5.1.1A层文件:质量手册。

5.1.2B层文件:程序文件。

5.1.3C层文件:三级文件(包括记录、标准化表格、作业

指导书、质量计划、质量管理制度、外来文件等)。

5.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审核和批准。

5.2.1《质量手册》由公司组织各专业人员起草编写,管理

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并以《批准令》的形式颁布实施。

5.2.2《程序文件》由公司组织各专业人员起草编写、审查,

管理者代表审核批准。

5.2.3三级文件的编写和审批程序

a)质量管理制度由各部门领导组织人员起草编写,部门

领导审核,管理者代表审批,报综合办公室备案下发实施。

b)记录随相应文件一同审批,报综合办公室备案。

5.3文件的打印、装订。

531公司的文件由综合办公室负责打印、校对,并印刷

成册,出版形成统一采用A4纸的幅面。当图样、表格等有关

格式不宜扩大或缩小时,该页可用其他适当的幅面尺寸。

532文件的装订方法: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均装订

成册或单行本。

5.4文件的编号

5.4.1《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编

号方法按附录规定进行编号。

5.4.2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编号

a)已有编号的文件采用原编号,并在文件的右上方空白

处盖“外来文件”印章。

b)对没有编号的文件,按上述三类文件编号方法进行编

号,并加盖“外来文件”印章。

c)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仍以原编码代号为准,并加盖“外

来文件”印章。

5.5外来文件(包括顾客提供的图纸)的管理程序

5.5.1对于外来文件,应交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审查,必

要时由综合办公室按5.4条款的有关规定进行编号,向有关职

能部门颁布,并填好《发文登记表》和归档立案工作,负责日常

管理和控制工作。5.5.2需购买用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国家、

行业标准等文件,经总经理批准后购买,按规定手续发放给使

用者,并做好记录及文件归档立卷等工作。

5.6文件的盖章和登记下发

561文件的盖章或标识

a)受控编号的标识:以三位数字表示。

b)版本和修改状态的标识:按版次的先后顺序及修改次

数,以“A、B..../0.1.2”表示。

c)持有者的标识:综合办公室根据发放对象在文件或资

料的封面指定样上标明持有者的名称或姓名。

d)受控状态标识:综合办公室发放经批准颁布实施的文

件,若为受控文件,加盖红色“受控”印章;若为非受控版本,

则盖上蓝色“非受控”章。

5.6.2文件的发放手续

综合办公室按《文件审批表》规定的对象进行发放,发放

时应在《文件发放、收回登记表》所要求栏目上详细记录发放

情况,并由持有者在《文件发放、收回登记表》上签收。

5.7文件的修改:文件的修改包括换版、更版、补充,由

综合办公室负责。

571文件的持有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内容不适用时,由

持有者提供更改申请,并填写《文件更改申请表》送交综合办

公室。

5.7.2当质量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时,管理者代表负责

组织相关人员对文件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文件的更新,并再

次批准。5.7.3文件更改的审批,应由原审批人进行,当原审

批人不在职时,可由接替其岗位的人员审批,但其应获得审批

所需要的有关背景资料。

5.7.4文件持有者接到《文件更改通知单》时,应在《文

件发放、收回登记表》上签收。

5.7.5《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采用换页变更的方法,

其他文件如果修改内容不多,则在需更改的地方划两杠,然后

在上方写下正确的。修改时也要经原审批人批准,填写《文件

更改申请单》送交综合办公室,由其下发《文件更改通知单》,

并由持有者签收。

5.7.6文件经过多次更改或需修改内容超过原文的三分之

一时,应由公司组织专业人员修订换版,由综合办公室在原

《文件更改申请单》上注明,报管理者代表审批。综合办公室

填写《文件收回通知单》,按通知要求将旧版文件收回。

577有关工艺、技术、程序的重要文件,应经必要的验

证后由原批准者审批。

5.8文件的作废、销毁

5.8.1综合办公室对已修订换版收回的受控版本的文件应

加盖“作废”印章,并填写《文件作废销毁清单》,经原文件批

准人批准后交综合办公室按清单进行销毁。

5.8.2综合办公室存档的文件,应加盖“作废”印章,以免误

用。5.9文件的复制

任何部门未经许可不准私自复印、拷贝文件,需要复制文

件时,应向综合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原文件批准人核准后方可

复制。复制的文件应加盖“受控”印章,以便受本程序文件控制。

5.10文件的归档和日常管理

5.10.1所有质量管理体系底稿由综合办公室存档保管,并

加盖“存档”印章。

5.10.2文件使用者不得丢失使用文件,如有丢失,应报原

文件批准人批准,到综合办公室重新办理领用手续。

5.10.3综合办公室详细记录文件的分发、收回、借阅、修

改情况,认真按《文件发放、收回登记表》和《文件借阅登记

表》的有关规定办理。

5.10.4文件的借阅统一由综合办公室办理有关手续,受控

的非存档文件一律不得借阅。具有保密要求的,经原批准人同

意方可借阅,并须在规定的区域和时间内查阅。

5.10.5任何文件持有者不得私自外借文件,如因外借文件

造成不良影响的,应追究当事人责任。

5.10.6综合办公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目录,以便检

索。5.10.7存档文件的管理由档案员按《档案管理制度》实行。

6记录

《收文登记表》

《文件审批表》

《文件发放、收回登记表》

《文件更改申请表》

《文件更改通知单》

《文件购买申请表》

《文件借阅登记表》

三、管理评审程序

1目的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能持续地满足规定要求,使本公司的质

量管理上一个新台阶,依据《掺混肥料》GB21633-2008标准,

并结合公司《质量手册》、《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文件》、《程

序控制文件》的要求编制《质量管理手册》,并寻求质量改进

的机会,特制定本程序。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管理者对生产、销售体系的评审。

3职责

3.1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活动;

3.2管理者代表协助总经理做好管理评审的组织与准备工

作;负责向总经理报告生产销售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编写相应的管理评审报告;

3.3各相关部门负责准备、提供与本部门工作有关的评审

所需资料,并负责实施管理评审中提出的相关的纠正和预防措

施。

4工作程序

4.1评审次数

4.1.1公司通常计划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管理评审,必要时

可适当增加评审次数;

4.1.2当遇下列影响质量体系运行适宜性的情况时,由公

司总经理决定增加管理评审的次数:

a)市场需求和经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更;

b)公司组织机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

c)国家有关生产销售政策和法令、法规进行了重大修改;

d)出现严重的生产销售问题和顾客投诉现象;

e)质量审核中发现严重不合格时。

4.2评审人员

4.2.1管理评审由公司总经理负责组织,管理者代表协助。

4.2.2参加评审的人员通常为:公司的总经理和各部门经

理;4.2.3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由总经理决定是否需要增加

管理评审的人员。

4.3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当前的业绩和改进

的建议:

a)审核结果,包括内部审核、第二方和第三方体系审核等

结果;b)顾客的反馈,包括满意程度的测量结果及与顾客沟通

的结果等;c)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以及环境绩效;

d)改进、预防的纠正措施的状况,包括对内部审核和日常

发现的不合格项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的监

控结果;e)以往管理评审跟踪措施的实施及有效性;

f)能影响生产销售管理体系的各种变化,如法律法规的变

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

g)改进的建议。

4.4评审准备

4.4.1综合办公室负责以《内部联络单》的形式,将评审

会议的日期、地点、出席人员等事项于会议召开前一周通知各

部门。

4.4.2管理者代表负责根据评审输入的要求,组织评审资

料的收集,准备必要的文件。

4.5评审实施

451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

员对评审输入做出评价,对于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项提出纠正

和预防措施,确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间,并做好《会议记录》;

4.5.2总经理根据评审情况作出相应评定意见(包括进一

步调查、验证等);

453综合办公室负责作好管理评审记录,并予以保存。

4.6管理评审输出

4.6.1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以下方面有关的决定和措施:

a)生产销售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改进,包括对质量方针、

环境政策,质量环境目标、组织机构等方面的评价;

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对现有产品符合要求的

评价;c)资源需求等。

462会议结束后,由管理者代表根据管理评审输出的要

求进行总结,编写《管理评审报告》,总经理批准后,发放给

相应部门或人员,按《文件管理程序》的规定进行控制。

4.7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

4.7.1管理者代表根据管理评审结果填写《纠正预防措施

单》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质量改进。

4.7.2管理者代表做好管理评审后改进措施的检查、督促

和验证工作;并负责保存与管理评审有关的记录;

4.7.3所采取的整改措施涉及到质量体系文件内容的更改,

应按《文件管理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确保应用文件的统一、

完整和有效实施。

四、员工能力、意识和培训控制程序

1目的

此文件确立本公司与职员的能力、意识及培训相关的要求

与活动。

2范围

此文件适用于公司内之职员及员工。

3定义

3.1入职培训:一般由综合办公室对新加入本公司员工进

行之培训,内容包括公司之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公司纪律,

公司概况、IS09001:2008基础知识,5S基础知识、《产品

质量手册》。

3.2在职培训](又称岗位培训):一般由公司综合办公室主

任针对该工作岗位选择不同部门经理对新员工/调职员工进行

现场培训I。总经理应根据该工作岗位工作指导(如需要加上有

关之培训指导)及实际工作经验或技巧进行现场培训I。

3.3入职要求:在岗位职责中列出有关职位入职要求。

4权责

4.1综合办公室:

4.1.1制定本公司之能力、意识、培训控制程序,确定公

司在职员工及待入职员工所需的能力意识培训要求。

4.1.2制定本公司之年度培训计划。

4.1.3协调有关之内部及外部培训。

4.1.4保留有关之培训记录及统一存档。

4.1.5制定本公司岗位之入职要求。

4.1.6执行有关之入职培训培训一般为一星期,如因特

殊情况,综合办公室主任可加长培训期。

4.1.7制定本公司之绩效考核制度

4.1.8需确保执行内部质量审核组员经过相关培训(内部质

量审核员培训或外部相关培训)

4.2生产课:

4.2.1如需要时,制定相关之能力、意识、培训指引,确

认相关岗位人员所必须具备之能力、意识要求。

4.2.2针对员工之工作岗位,根据相关工作指导或培训指

导进行在职培训。

4.2.3生产员工培训期一般为一星期,如因特殊情况,综

合办公室主任可加长培训期。

4.2.4生产发展部经理应监察在职培训中员工表现及其生

产产品或半成品。

4.2.5如培训合格后,应填妥相关之培训记录并由综合办

公室统一存档。

4.2.6如培训不合格,生产发展部经理或综合办公室主任

应决定是否放弃,再培训或转职再培训。

4.2.7当生产员工调职至新工作岗位时,综合办公室主任

须安排员工再培训。

428须确保员工符合指明职位入职要求。

五、采购控制程序

1目的

本程序旨对于采购过程及供方进行控制,以期在买卖双方

维持良好关系下,长期确保所需要原物料等,以合理价格且适时、

适质、适量提供本公司所需,以达成生产目标;确保原、辅材

料质量能符合公司要求标准,供应商具有保证生产关键材料满

足要求的能力。其交期与数量有效配合生产的需求;确保公司

内部采购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的所有的采购过程和外包过程,以及过

程作业中涉及有关的部门与个人。

3职责

3.1比价采购小组负责组织对供货商的评价、选择和日常

管理,订订购合约和采购的组织实施及供货商相关文件的收集

归档。

3.2生产发展部负责对于原材料进行验收和质量控制,参

与供应商的日常管理和年度评估。

3.3生产发展部发展和办公室负责编制采购清单及必需的

有关技术资料及明细要求。

3.4生产发展部负责采购产品之样品试样认可及技术支持。

3.5仓管负责采购物资存贮和领发。

3.6财务管理部经理负责申购单、供货商信息、采购议价

数据及订购单的审批。

4采购作业程序:

5评价方法

适用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a.本公司内部进行产生产发展部测并试用

b.供方能力/质量管理体系评价

c.提供相应的证书或检测报告或相关的供方自行检验记录

d.价格、交货时间及协调性确认

已了解其他本公司使用同类物资的经验,评定是否符合我

本公司的使用要求

6附表

记录名称

《申购单》

《原物料购销合同》

《委托加工协议》

《供方调查评价记录

表》

《合格供方名单》综合办公室三年

保存科室

综合办公室

综合办公室

综合办公室

综合办公室

保存年限

一年

三年

三年

三年《供方业绩评定记录

表》

综合办公室三年

六、工艺管理

1目的

1.1工艺工作贯穿于公司生产的全过程,是保证产品质量、

发展生产、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

发挥工艺工作的作用、增强公司应变能力,公司必须加强工艺

管理。

1.2工艺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应用现代

管理科学理论,对各项工艺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之

按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协调有效地进行。

1.3为保证并提高产品质量,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使生

产工艺不断完善,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公司工艺管理的基本任务、工艺工作内

容及公司各有关部门的工艺管理职能。

2.2本制度适用于全公司生产工艺的管理。

3引用文件

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

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

Q/YJMBG005—2010《标准化管理标准》

4职责

4.1生产部们负责工艺管理文件的制定,组织实施。加强

工艺技术的指导和工艺纪律的监督检查,搞好工序质量控制。

4.2生产部门负责原辅材料、半成品及最终产品的检验;

提供产品质量的国家级内控标准,对过程控制进行检查监督。

4.3生产部门负责生产工艺方案的执行,按工艺文件要求

均衡地安排生产;按生产需要配备各类生产人员,保证定人、

定机、定工种的实现;必须按产品工艺规程和有关标准进行生

产,严格执行现场工艺纪律。并应保证工艺设备经常处于完好

状态;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根据程序及时上报,并对分厂

的工序质量负责。

5工作程序

5.1工艺方案的制定落实

5.1.1生产部配合有关部门根据原料情况和生产工艺情况

制定相应的工艺方案。方案由生产部审核签发并制定详细计划

来监督落实。根据生产工艺方案制定相应的检查和试验方法及

标准。

5.1.2生产部负责方案的调研、过程跟踪及反馈后修订。

5.2工艺指标和工艺参数制定落实程序

5.2.1生产部根据产品主要原辅料的参数和工艺方案,制

定工艺指标和工艺参数。

5.2.2工艺指标和工艺参数由生产部经理审核并监督落实。

5.2.3生产部负责提供各项计量、检验和试验数据,确保

数据的准确性。

5.3工艺指标整改程序

5.3.1生产过程中,因原辅料或设备等原因导致工艺条件

发生变化,不能正常执行,或遇特殊情况变更指标时,应经质

量监督部确认、修订后方可变更。

5.3.2当工艺指标超出控制范围时,操作人员应填写不合

格纪录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操作,由工艺技术人员、生产部副

经理实施并验证结果。

5.3.3当工艺指标连续出现不合格时,操作员应及时向生

产部副经理报告并采取措施,未得到有效控制或没有明显改观

时,应找出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并报生产部备案。

6检查与考核

工艺管理工作由生产部负责检查、监督。考核工作由生产

部根据工艺管理制度考核细则及各岗位规范考核。

七、产品质量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

1目的

此文件确立本公司对所有检验与试验之程序,以确保产品

质量能得到有效提升,并能满足客户的品质、环保要求及有关

法规要求。2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物料、半成品、成品、生产设施及任

何有客户提供之产品、物料及设施。

3定义

3.1IQC:进料品质控制

3.2IPQC:制程品质控制

3.3QA:出货品质控制

4权责

4.1仓库

4.1.1负责核对送货之订单号、品号、规格、数量、包装、

标示等。4.1.2负责定期提供仓库过期料品清单。

4.2IQC

4.2.1负责所有采购进料、外包制品及客供品的检验及试

验。422负责库存之原物料的周期巡检。

4.3IPQC

负责从投产开始到产品最后完成之间的制程检验与试验控

制。4.4QA

4.4.1负责成品入库前的最终检验与试验。

442负责产品出货前的检验与试验。

4.4.3负责库存之成品的周期巡检。

5内容

5.1IQC

5.1.1程序

仓管人员接收供应商送货后,应放置于待验区,并核对

“来料收验入库报告”及送货之订单号、品号、材料批号、规格、

数量、包装、标示以及绿底黑字的GP标签等,确认无误后,

将“来料收验入库报告”,交IQC人员,通知检验。

b.IQC人员接获“来料收验入库报告”后,至待验区进行抽

样、检验。5.L2库存原材料之巡检

IQC人员应根据仓库定期提供之库存过期原物料清单(一

般库存期超过6个月均为过期之物料,特殊物料依据仓库作业

规范为准),及时对清单之物料进行重检,并将结果记录于

“来料收验入库报告”,并注明为库存过期物料。

八、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

保证生产过程按规定程序和方法进行,以确保产品符合规

定要求。

2范围

此文件适用于本公司内的生产过程。

3定义

过程是指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的活动。

4相关文件

4.1生产设备操作指导书

4.2纠正及预防措施程序

4.3产品零件表

4.4工序作业指导书

4.5产品工艺流程图

5职责

5.1产品研发部负责提供工艺文件及标准,并解决生产过

程中出现的问题。

5.2生产发展部经理负责生产过程控制。

5.3质检部负责产品检验并统筹产品改善。

6相关记录

6.1生产计划明细单

6.2出货排程

6.3出库单

6.4车间产量日报表

6.5产品检验日报表

6.6最终检验报告书

6.7不合格品处理单

6.8入库单

6.9退料单

6.10补料申请单

6.11订单

6.12物料交接表

7程序内容

7.1产品研发部按生产过程需要,完善并提供“产品零件

表”、“产品工艺流程”、“工序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性文件,

以确保符合生产需要,同时并须跟进技术文件的控制工作。

7.2生产过程控制

7.2.1生产车间接仓库员通知后按“生产计划明细单”及“出

货排程”至仓库办理领料手续。

722生产车间相关人员安排好物料,生产设备,工具及

人员,准备生产。

7.2.3生产车间相关人员按“生产计划明细单”及生产工艺

之要求安排工人生产,技术人员并按相关设备操作指引调校工

序所用设备。724生产关键工序须随附产品工艺流程图。

7.2.5当生产出现异常情况,操作工人无法解决时应立即

报告生产发展部副经理处理。

7.2.6生产车间副经理将完成产品生产数量记录在“生产日

报表”上,送交生产发展部经理及各相关人员。

7.2.7生产车间的移交以在“物料交接表”签收为准。

7.3质量控制

731产品投入正式生产前,其关键工序须由检验员进行

检查,并将检测结果记录在“确认表”上,合格后,才能交付正

式生产,不合格则通知车间副经理改善。

732操作者自检

732.1操作工在生产过程中应检查物料是否合格,符合产

品质量要求方可投入加工,并严格按技术要求规定进行操作,

该工序完成后操作者应对经手加工的产品部件进行自检,自检

合格品与不合格品分开放置并识别。

7.3.3巡检

生产部副经理按相关检查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巡查,当

发现不合格时,生产部副经理应填写“品检检验日报表”,并通

知进行处理后跟进巡检不合格之结果,记录于该报表上。

7.3.4批检

7.3.4.1生产完成后由检验员按相关检查作业指导书进行检

验,其结果记录在“品检检验日报表”上。

7.3.4.2批检合格之产品检验员则应在其“物料标签”上注明

“合格”字样,不合格则标明"不合格''字样并通知车间综合办公

室主任,由车间综合办公室主任安排返工,检验员必须进行复

检及记录。

735成品检验

735.1车间将完成生产之成品放入成品待检区,通知质检

科进行检验。

7.3.5.2检验员依据相关检查作业指导书、生产计划单对成

品进行检查,结果记录在“最终检验报告书''上,并经质检科综

合办公室主任审批后存档。

7.353检验合格,由检验员在检查产品上标识或盖章,经

质检科综合办公室主任审批后通知车间入库。

7.3.5.4检验不合格,由检验员开出“不合格品处理单”后,

经质检科综合办公室主任审批后,通知生产车间综合办公室主

任安排操作工进行返工。

7.355返工后的成品需经检验员重新检验及记录,合格后

方可入库,检验程序按本程序735.1-735.5进行。

7.4不合格品的处理

处理方式及过程分别如下:

——让步接受:让步接受须经质检科综合办公室主任复核。

——返工:对不良产品的再生产或重新生产产品

——选用:从不合格批中选出合格的(只限于生产急需时)

7.5质量改善

7.5.1当出现下列情况时,检验员应填写“不合格品处理

单”:巡查中发现不合格,通知车间/个人及时改善,而仍未能

改善时。

752"不合格品处理单”经质检科综合办公室主任确认后,

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原因分析,责任部门应给出改善措施及预计

完成时间,753质检科将跟踪效果记录于“不合格品处理单”,

改善完成后交由质检科综合办公室主任审批存档。

7.5.4如对质量改善效果不满意,可按“纠正及预防措施程

序”提出纠正要求。

7.6入库

7.6.1经质检科检验合格的产品,由仓库填写“入库单”入

库。762车间多余物料的退仓,经质检科检验合格后,由车

间填写“退料单”入库。

7.6.3车间不合格物料须分类处理退仓,由车间填写“退料

单”,注明是否换料或报废,经质检科检验员鉴定确认后,交

车间退仓处理。7.7补料

车间因生产损耗原因造成物料不够需补料时,需填写“补

料申请单”,并注明订单号、材料名称、规格数量、补料原因,

经副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九、质量审核控制程序

1目的

对质量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审核,以验证其是否符合标准要

求并得到有效的实施保持和改进。

2范围

适用于对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所覆盖的区域活动和所有要

求的内部审核。

3职责

3.1总经理批准年度内审计划

3.2管理者代表审核年度内审计划,任命内审生产发展部

经理,批准内审实施计划。

3.3质检部编制年度内审计划,内审员对内审中不合格项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验证。

3.4质检部负责内审计划、内审报告的印制分发和内审记

录的保存。4工作程序

4.1年度内审计划

4.1.1质检部应根据拟审核的区域和活动的状况及其重要

程度,结合以往的审核结果,策划全年内审方案,于每年12

月底编制下年度的内审计划。

4.1.2内审安排可以按滚动式或集中式进行,根据需要,

可审核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全部要求和部门,也可以针对若干

要求或部门进行专项审核,但全年的内审必须覆盖质量管理体

系全部要求应不少于一次。

4.1.3当出现以下情况时,由管理者代表任命审核生产发

展部经理编制审核计划,及时组织内审。

a)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b)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或用户对某一问题连续投诉或同一用

户连续进行多次投诉时。

c)法律法规、政策及其他外部要求的变更。

d)在接受第二、第三方审核之前。

e)在质量认证证书到期换证之前。

4.1.4内审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由生

产发展部发放至各部门。

4.1.5内审计划的内容包括审核目的、范围、依据、方法、

受审核部门和审核时间。

4.2审核前准备

4.2.1管理者代表任命内审生产发展部经理,批准内审组

成员名单,内审员应经过相应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担任。

必要时内审员可以外聘。

4.2.2内审生产发展部经理策划内审方案并形成“内审实施

计划”,送管理者代表批准,于实施审核前交生产发展部发放

到受审部门和内审员。

4.2.3受审部门对内审计划如有异议,应在内审实施前通

知内审生产发展部经理。

4.2.4内审生产发展部经理组织内审员编写“检查表”。

4.3内审的实施

4.3.1内审生产发展部经理主持首次会议,确认内审计划,

介绍审核目的、范围、依据方式、组员和内审日程安排及其他

有关事项。4.3.2首次会议由公司领导、内审组成员、各受审

核部门的负责人参加。

4.3.3审核生产发展部经理主持会议,并做好负责与会者

的签到工作与会议记录,相关记录保存在生产发展部。

434现场审核

a)内审应由与受审核部门无直接关系的内审员负责,内审

员应公正并客观地对待受审部门及发现的问题。

b)内审组根据“检查表”对受审部门进行现场审核,详细记

录质量体系运行效果及发现的不符合事实。

c)内审生产发展部经理应每天召开内审组内部交流会议,

全面了解当日内审情况,核对“检查表”与不合格报告并签字。

4.4审核报告

4.4.1现场审核后由内审生产发展部经理召开审核组与受

审核部门负责人沟通会议,依据审核结果、标准、质量管理体

系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确认不合格项。

4.4.2审核组按不合格事实、责任部门填写“不合格项分布

表”。4.4.3内审生产发展部经理在现场审核后内,编写“内部

审核报告”,交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由生产发展部发放至相关

部门。

4.4.4内审报告内容为:

a)审核目的、范围方法和依据。

b)审核组成员,受审核代表名单。

c)审核计划实施情况。

d)不合格项分布情况分析。

e)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f)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符合性结论及今后应改进的建议。

4.5末次会议

4.5.1内审生产发展部经理宣布内审报告后,主持召开末

次会议,重申审核目的,宣读不合格报告,提出纠正措施的要

求及完成期限。452末次会议由公司领导、内审员及各受审

核部门和责任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由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对内

部审核活动做出评价和建议,审核组应负责做好会议签到和会

议记录。

4.6纠正措施

4.6.1经确认后的不合格报告由生产发展部发放给相关部

门,内审员应协助责任部门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纠正措

施经内审员确认后实施。

4.6.2对于无法在要求期限内实施完成的应制订纠正措施

计划,经审核员确认后,由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

4.6.3审核员负责对实施结果进行跟踪验证,并详细记录

验证结果。4.7质检部收集并保存内审活动的所有记录,内审

结果应提交作为下次管理评审输入。

5相关文件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6记录

《年度内审计划》

《内审实施计划》

《检查表》

《不合格项报告单》

《内审报告》

《不合格项分布表》

《会议记录》

《签到表》

十、产品标识

1目的

为了进一步规范产品标识,引导企业正确地标注产品的标

识,明示产品质量信息,保护企业、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

定本规定。2适用范围

本规定所称产品标识是指用于识别产品及其质量、数量、

特征、特性和使用方法所做的各种表示的统称。产品标识可以

用文字、符号、数字、图案以及其他说明物等表示。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的产品,其标识的标注,应当遵守本

规定。

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产品标

识的标注另有规定的,应当同时遵守其规定。

3产品标识内容

3.1不同类型产品应该详细编写使用说明,此外,产品标

识还应当标注在产品或者产品的销售包装上。产品销售包装应

当标注产品名称、生产者名称;限期使用的产品,在产品或者

产品的包装上还应当标注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有效日期。

本规定的其它标识内容可以标注在产品的其他说明物上。

3.2产品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为规范中文。

可以同时使用汉语拼音或者外文,汉语拼音和外文应当小

于相应中文。

产品标识使用的汉字、数字和字母,其字体高度不得小于

1.8毫米。

3.3产品标识应当清晰、牢固,易于识别。

3.4产品标识应当有产品名称。产品名称应当表明产品的

真实属性,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产品名称有规定的,应当采

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名称;

(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产品名称没有规定的,应当

使用不会引起用户、消费者误解和混淆的常用名称或者俗名;

(三)如标注“奇特名称”、“商标名称”时,应当在同一部

位明显标注本条(一)、(二)项规定的一个名称。

3.5产品标识应当有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者的名称

和地址应当是依法登记注册的,能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生产者

名称和地址。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下列规定相应予以标注:

(一)依法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集团公司或者其子公司,

对其生产的产品,应当标注各自的名称、地址;

(二)依法不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集团公司的分公司或

者集团公司的生产基地,对其生产的产品,可以标注集团公司

和分公司或者生产基地的名称、地址,也可以仅标注集团公司

的名称、地址;

(三)按照合同或者协议的约定相互协作,但又各自独立

经营的企业,在其生产的产品上,应当标注各自的生产者名称、

地址;

(四)受委托的企业为委托人加工产品,且不负责对外销

售的,在该产品上应当标注委托人的名称和地址;

3.6国内生产的合格产品应当附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3.7国内生产并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应当标明企业所执行

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者经备案的企业标准的编

号。

3.8产品标识中使用的计量单位,应当是法定计量单位。

3.9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应当标明有效的生产许

可证标记和编号。

3.10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的规格、

等级、数量、净含量、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以及其他技

术要求的,应当相应予以标明。

3.11第十六条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

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

中文警示说明。3.12性能、结构及使用方法复杂、不易安装使

用的产品,应当根据该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的规定,有详细的安装、维护及使用说明。

3.13生产者标注的产品的产地应当是真实的。产品的产地

应当按照行政区划的地域概念进行标注。

本规定所称产地,是指产品的最终制作地、加工地或者组

装地。

产品形成后,又在异地进行辅助性加工的,应当按照本条

第二款的规定确定产地。

法律、行政法规对产品产地的认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14获得质量认证的产品,可以在认证有效期内生产的该种产

品上标注认证标志。

3.15获得国家认可的名优称号或者名优标志的产品,可以

标注名优称号或者名优标志。

标注名优称号或者名优标志时,应明确标明获得时间和有

效期间。

3.16产品标识标注的产品条码,应当是有效的产品条码。

3.17生产者按照合同为用户特制的不直接用于销售的产品,

其产品标识可以按照合同的要求标注。

3.18销售者销售的商品的标识应当符合本办法的规定。

3.19生产者、销售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名称和地址;

不得伪造产品的产地、生产日期和失效日期,不得伪造或者冒

用生产许可证标志、产品条码和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

志以及其他质量证明。4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十一、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不合格品进行识别和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

或交付。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采购物资、产品生产过程中及交付后发生的不合

格品的控制。

3职责和权限

3.1综合办公室负责不合格品的识别,组织对不合格产品

评审。3.2生产发展部负责对采购过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

合格品进行处理。

3.3市场市场销售部门负责与消费者沟通。

4程序

4.1不合格品识别

4.1.1综合办公室负责不合格品的识别,具体执行《采购

控制程序》和《过程和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当不合格

品被检出时,挂红色不合格标志牌予以标识,并通知生产发展

部将不合格品隔离堆放。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转移或使

用。

4.1.2对于识别出的不合格品,综合办公室检验员填写

《不合格品处理单》,报告不合格特性及判定结果,交部门经

理审批。

4.2不合格品处置

4.2.1不合格品的处置方法由质量综合办公室根据不合格

品的性质和对产品最终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并填入《不合格

品处理单》。不合格品的处置方法有如下两种:

a)返工;b)让步;c)报废;

422返工

由生产发展部制定处理措施,审批后实施。返工后的产品

需重新检验。

返工产品:检验合格后签署合格结论。检验不合格仍按

4.2条款进行处理。

423让步(包括降级使用)

适用于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的放行和使用,不合格品的

让步应不影响国家强制性的产品验收法规要求。

a)使用部门提出让步使用申请,填写在《不合格品让步使

用申请书》,交综合办公室审核。

b)综合办公室根据不合格品的性质和对产品最终质量的影

响程度,做出是否同意让步使用的意见,签署在《不合格品让

步使用申请书》中“审批”栏。

c)同意让步使用的产品,应对产品作让步放行标识,以示

与合格品的区别。

d)当订单有要求时,让步使用必须征得消费者同意。

4.2.4报废

a)对结论为报废的产品,由生产发展部填写《报废处理

单》,经总经理批准后实施,报废单作为补料的依据。

b)综合办公室组织对报废产品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

应的纠正措施,确保不合格品不再重复发生。

425采购物资识别为不合格品,由采购人员执《不合格

品处理单》办理退货手续。

426综合办公室跟踪检查和落实不合格品的处置。

4.3对于已向消费者交付后发现的不合格品,应采取与不

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具体为:

a)综合办公室和生产发展部共同评审不合格产生原因,并

及时制定和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将不合格造成的影响降低至

最低。b)市场市场销售部门及时组织消费者沟通和谅解,表达

公司对不合格的重视和从根本消除不合格产生原因和满足消费

者要求的决心。5相关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EIQP-4.1)

5.2采购控制程序(EIQP-4.2)

5.3过程和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EIQP-8.4)

5.4改进控制程序(EIQP-8.7)

6记录表样

6.1不合格品处理单(EIQR-8.5-1)(保存期:三年)

6.2不合格品让步使用申请书(EIQR-8.5-2)(保存期:三

年)6.3报废处理单(EIQR-8.5-3)(保存期:三年)

十二、产品销售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与评审,使其规定合理、明

确,并形成文件,确保公司有能力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建立公

司的监视系统,收集、分析消费者对公司是否满足要求的有关

信息,并转化为具体措施,以确保顾客的期望和要求得到满足,

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本程序实用于与销售的过程的控制及对外部顾客的监视和

测量。2职责

2.1市场销售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技术开发部、综合

办公室、生产发展部等)对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与评审,

并负责与顾客沟通。市场销售部门负责顾客满意的监视和测量

的管理为顾客建立档案和进行满意程度的调查,收集有关数据

和信息,汇总分析,与设定的基准比较,并将有关结果提供评

审。

2.2综合办公室负责评审对新产品质量要求的保证能力。

2.3生产部门负责评审新产品开发的设计能力。

2.4生产部负责评审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交货期。

2.5市场销售部门负责评审所需采购物质采购的能力和周

期。2.6总经理负责审批特殊合同的产品有关的要求评审。

2.7部门经理主持销售满意度的调查。

2.8各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

3与消费者要求的有关程序

3.1产品要求分类

3.1.1特殊合同--针对订单中有新产品或采用新材料或新

工艺的合同。

3.1.2常规合同一—一除特殊合同以外的合同。

3.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3.2.1市场销售部门应及时了解顾客需求。

3.2.1.1市场销售部门随时或定期与顾客沟通。

沟通的方式包括书面问讯、传真、邮件、电话沟通及对消

费者的现场指导。

沟通的内容包括产品信息、价格、交期、合同订单的处理

及其修改、顾客反馈及抱怨。涉及技术方面的内容由生产部门

与顾客直接沟通。

321.2明确顾客的订货要求。与产品有关的要求包括: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如

产品质量要求、产品功能、性能、交货期、价格和支持性服务

(如运输)等方面的要求;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预期用途所必

需的要求。这是习惯上隐含的潜在要求,公司对此应作出承诺;

c)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d)本公司附加的要求

322市场销售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合同进行评审。

3.3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3.3.1评审时间应在向顾客做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即

合同签订前)分级进行。以确保产品要求得到规定,且本公司

有能力满足规定要求。3.3.2评审时,应尽量满足顾客要求,

同时充分考虑供、需双方的利益和义务。

3.3.3参加评审的人员应是负责或从事生产的技术和管理

人员。在评审中应对合同的条款充分发表意见。

3.3.4评审的主要内容

a)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是否都在合同里得到体现,质量要求、

验收方法和保证条款与顾客的要求是否一致,以及双方履行合

同所具备的条件(如生产设备能力、技术条件、交付期和原材

料供应能力等)和承担的风险;

b)注意识别潜在要求,特别是那些技术复杂、不熟悉的特

殊要求,应充分考虑生产难度、外协、外购周期等情况,确保

按期交付;

c)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经协商解决;

3.3.5常规合同的评审。由部门经理以签名盖章形式评审,由

市场市场销售部门登记。

336特殊合同的评审,由部门经理组织,有关部门人员

进行评审。评审后,市场销售部门填写“特殊合同评审报告”相

应栏,报总经理审批。

3.3.7评审的结果应记录。评审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的解决,

以及评审结果的实现的跟踪措施也应在《合同评审记录》上。

3.4对顾客口头的要求,应形成文件,加以评审并得到顾

客的确认,以确保双方理解一致。

3.5合同评审通过后,市场销售部门应立即将合同有关条

款分送到有关部门,按合同条款组织实施。

3.6合同的修订

361顾客或本公司提出修改要求时,客户需重新发给市

场销售部门修改版的订单,订单修订后,经供需双方签字后,

按原评审级别评审并签署后生效,原订单相应失效,并在合同

登记表上注明。362合同修订后,应及时将修改后的合同发

放到相关部门。3.7合同执行情况的检查,市场销售部门负责

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并将信息反馈给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领

导及有关部门,确保合同正确履行。

3.8市场销售部门负责与顾客的沟通,根据需要将合同执

行的进展情况反馈给顾客,确保按期交货。

4对销售满意(或不满意)的监视和测量

4.1收集的内容

A)相关产品的质量,交付和服务等方面消费者的反应;

B)顾客要求的变化,包括包装,标识及发货方式;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服务效果及成本方面

4.2收集的方式

A)市场销售部门每月向主要客户或主导产品的客户发送

“顾客满意度评定表“书面征求顾客的意见。

B)收集顾客的投诉(书面的或口头的)。

C)消费者或市场的走访调研;

D)相关的市场,消协或媒体的报告。

4.3调查结果的分析

4.3.1市场市场销售部门将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汇总

填写《质量信息反馈卡》,统计计算,将顾客不满意的趋势和

不满意的主要方面形成文件,并根据《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和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采取相应措施。

4.3.2市场市场销售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调查结果进行评

估。A)把当年实际调查结果与当年的目标及往年的情况进行

比较,得出相应的数据和信息,如投诉率,退货率等,动态分

析公司总体质量情况。

B)将数据和信息(即顾客满意程序)与行业内外的竞争

对手或其他公司的水平相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形成下

期工作的目标文件。

4.4顾客满意度的评价

4.4.1管理者代表主持,相关部门参加,对调查结果进行

评价,用以评价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当前的业绩,与顾客和市

场需求的差距,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

4.4.2通过评审,识别和确认顾客明示的或隐含的需求和

期望,并将这些需求和期望转化为公司的明确要求,制订改进

措施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得以实现。

443根据顾客满意度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品质部组织

各相关部门制订和实施纠正措施,并跟踪监督实施结果,为设

定来年的目标提出建议和意见。

4.4.4对顾客反映满意的方面,应对公司相关部门的工作

给予肯定,并确保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保持。

5相关文件

《合同法》

《质量法》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记录

《合同登记表》

《客户电话、电传登记表》

《特殊合同评审表》

《合同评审记录单》

十三、记录控制程序

1目的

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记录予以控制,以提供对产品、

服务、过程和体系符合要求及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相关的所有质量

记录。3定义

质量记录是指为了证明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运行的有效性

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

4职责

4.1综合办公室负责组织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产生的

质量记录样本的编制、审批、修订及日常检查考核工作,负责

质量记录的保存、维护、借阅和日常管理工作。

4.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质量记录的收集、临时保存及检

查考核工作。

4.3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批准本部门编制的记录格式。

5程序

5.1质量记录的范围

5.1.1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记录,如顾客投诉记录等。

5.1.2质量体系运行记录内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人员

培训记录等。5.1.3来自供应商的质量记录等。

5.2质量记录的存储形式

5.2.1书面文字

5.2.2电脑存档

5.3质量记录的设计与标识

531质量记录的编写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5.3.2质量记录的格式要满足程序文件的要求,适用性强,

可操作,易于识别和修改。

5.3.3质量记录由各归口综合办公室门根据《文件控制程

序》对序号进行编号,填写在编号位置。

5.3.4综合办公室要每年对全公司的质量记录样本汇总并

组织编制成册,发至各部门并以模板方式存于指定目录下。综

合办公室每月对全公司质量记录进行审查,统一归档存储质量

记录。

5.4质量记录填写和修改

541记录填写要准确、及时、内容完整、字迹清楚,不

得随意涂改。如因某种原因不能填写的项目,应能说明理由,

并将该项用单杠划去。各相关栏目负责人签名不允许空白。

542如因笔误或计算错误要修改原数据,不能采取涂抹

的方式,而应采用单杠划去原数据,在其上方写上更改后的数

据,并签上更改人的姓名和日期。

5.4.3如果由于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的更改导致质量记

录样本的更改,则更改过程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如果仅

修改质量记录样本时,各部门将修改的样本报综合办公室,由

综合办公室审核,公司最高管理者批准后,修改样本模板,并

在下次发行质量记录样本手册时更新相应质量记录样本。

5.5记录的保存和保护

5.5.1各部门负责人必须把所有记录分类,依日期顺序整

理好,存放于通风、干燥、安全的地方,所有记录保持整洁、

字迹清晰。各部门按规定的期限保存记录,对于保存一年以上

的记录交档案员存档。5.5.2综合办公室编制《记录清单》,

将公司所有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记录汇总,包括名称、

编号、保存期等内容,交公司最高管理者批准。各部门应将本

部门使用的《记录清单》作为部门工作手册的附录,并汇总本

部门的记录原始样本。

5.5.3质量综合办公室门每三个月要检查一次个各部门记

录的使用和管理状况。

5.6质量记录的查阅和维护

5.6.1质量记录的维护由质量综合办公室门统一管理,包

括定期备份、设置使用权限。

562各相关部门按《文件控制程序》借阅质量记录。

5.6.3已超过保存期限的质量记录由质量综合办公室门从

质量记录库中删除,并列出删除的《质量记录清单》

5.7记录的销毁处理

对超过保存期,或因其他特殊情况需要销毁的记录,由档

案管理员填写《文件销毁记录》交综合办公室综合办公室主任

确认,报公司最高管理者审核批准后执行。

5.8记录格式

5.8.1各部门的记录格式,由各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经部

门经理审批,交综合办公室备案。

5.8.2各相关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提出记录格式设计更改,

执行《文件控制程序》有关文件更改的规定。

6相关程序/文件和记录

6.1相关程序——《文件控制程序》

6.2相关文件——《记录清单》、《质量记录清单》

十四、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规定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控制和验证的要求,

以消除实际(或潜在)的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

生,而达到不断地改进管理体系的目的。

2范围

适用于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控制过程中,对实

际(或潜在)的不合格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也适用于对供方

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监督和检查。

3职责

3.1综合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控制。

3.2生产发展部负责生产活动中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的

归口管理。

3.3比价采购小组组织物资供方和公司相关部门对设备、

物资的不合格进行评审和控制,制定有效纠正和预防控制措施,

确保生产中使用的设备和物资质量得到控制和保证。

3.4综合综合办公室根据管理体系审核、评审发现的不合

格,组织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

3.5公司有关部门负责对相关供方的纠正措施的监督和检

查。4程序

4.1纠正措施

4.1.1各部门应以适当的方法,调查和收集已发生的不合

格品、不符合项。

——测量和检测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不符合项;

——各类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品、不符合项;

——由于法律法规标准的变更引起的不合格品、不符合项;

——事故、事件、违章及不符合调查中发现的不合格品、

不符合

项;

——相关方提出的有关不合格品、不符合项情况和意见;

——质量体系的内部或外部审核的不符合项报告;

——顾客的投诉或意见;

——其他不符合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方针、目标或

质量、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的情况。

4.1.3分析发生不合格品、不符合项原因,制定纠正措施

4.131收集到已发生的不合格品、不符合项,各部门应及

时组织原因分析。原因分析可召开质量剖析会,也可采用其它

方式;必要时可利用相关的统计技术。

4.132针对上述分析的不合格原因,制定纠正措施;这些

纠正措施要满足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4.1.4实施和验证纠正措施

4.1.4.1纠正措施涉及的责任部门(人)应及时纠正不合格

品、不符合项等,并按纠正措施要求认真实施,消除产生不合

格的原因。4.L4.2纠正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