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之二-语文古诗词精讲课件(部编版)_第1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之二-语文古诗词精讲课件(部编版)_第2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之二-语文古诗词精讲课件(部编版)_第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之二-语文古诗词精讲课件(部编版)_第4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之二-语文古诗词精讲课件(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古诗文积累

(八年级下

课外

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惠州定惠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①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②此俱寂,但余③钟磬④音。【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林木。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音都已经沉寂,只听到那悠长的钟磬的声音。【注释】①禅房:僧人住的房舍。②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③余:剩下。④磬:(qìnɡ)一种打击乐器。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作者简介】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

【全诗写法】①白描。比如作者对山光、鸟性、还有深潭、曲径……都是信手拈来,让人感觉浑然天成,很是形象生动。

②以动写静。诗中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就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写幽静的环境净化了人心,物我合一,超然物外。

③对比手法。动态的钟磬之音和静态的万籁俱寂两相对比,更让人心头为之一震,也才会有佛家顿悟的感觉。【全诗主旨】诗歌以简洁凝练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愉悦心情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也暗含诗人寄情山林的隐逸情怀。“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①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②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③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1.《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美丽的山光使乌儿欢悦,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的诗句是:“

。”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的诗句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的诗句是

。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析: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理解性默写1.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景色。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A理解性默写

分析:A这首诗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无愤懑抑郁之情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A理解性默写

分析:A这首诗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无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哪?2.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这两句诗以动写静,因景生情;·更多抒写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两句综合)。“悦”字表现了诗人从山光水色中感受到的欢欣,“空”字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内心感受,也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解题思路:运用的手法→结合文本→表现诗人的情感)理解与赏析

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象。“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的“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4.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悦”和“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1分)。“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1分)。“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1分)

不矛盾。(1分)这里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动写静、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音,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1分)(观点1分,表现手法1分,分析1分。)理解与赏析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②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③。挥手自兹去,萧萧④班马鸣。【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从此作别,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注释】①郭:外城。北郭:即指城北。②孤蓬:蓬草秋枯根断,随风飞转不定,喻游子只身飘零,行止无定。“孤”字下得凄苦。③“浮云”二句:王琦曰:“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李太白全集》卷十八)④萧萧:马嘶鸣声。班马:离群之马。

【全诗写法】

①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班马”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②运用象征和比喻的艺术手法。如,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全诗主旨】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丽,色彩鲜明;山“横”、水“绕”,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对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挥手离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从这里分别之后,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飘摇万里之外。怎不叫人牵挂!这一联是流水对,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送友人》点明送别地点的诗句是

。2.文中运用比喻,写出了友人即将远行他乡,漂泊不定的未来生活让诗人无比担忧的诗句是

。3.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诗句是

。4.《送友人》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5.“

”两句写最后分别的场景,诗人没有直抒胸意,既委婉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又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含蓄而深沉。解析: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2.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5.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理解性默写1.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B.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溢于字里行间。C.尾联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这离群的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B理解与赏析分析:B(“议论”应为“抒情”)2.本诗的颈联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3分)相同点:都表达了在离别时对友人的深厚情谊;(1分)不同点:李诗主要表达“我”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1分)王诗主要劝勉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1分)理解与赏析3.自选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提示:从修辞、词语、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

示例一:本诗用词准确、到位。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示例二:本诗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如“孤蓬万里征”,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理解与赏析卜算子·惠州定惠院寓居作①【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②,漏断③人初静。谁见幽人④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⑤。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⑥冷。【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上,深夜人们安静了。时常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隐隐约约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恨却无人知晓。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独宿于荒冷的沙洲。【注释】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卜算子,词牌名。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②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③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所以说“漏断”。④幽人:幽居之人。⑤省(xǐng):知晓。⑥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全诗主旨】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的修辞方法。表面写“孤鸿”:被惊醒的“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也不肯栖息,最后停落在寒冷的沙洲,孤独寂寞。实质以“孤鸿”自喻,是说自己宁愿孤独自处也不愿屈从依附,寄托了他清高自许(清高自傲)、不愿随波逐流(不肯依附)的情怀。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恨”字是全词关键。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1.“

。”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2.“

。”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3.“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解析: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理解性默写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残月疏桐、夜深人静,开篇营造了凄清的气氛,为“幽人”的出现作了铺垫。B.“谁见”两句以反问作了否定:“幽人”的徘徊和“孤鸿”的飘飞,无人可见。C.“幽人”与“孤鸿”,其类虽异,其心则同:满腹幽恨,无人理解。D.这首词上阕言“幽人”,下阙言“孤鸿”,说鸿即是说人,语带双关,极为高妙。B理解与赏析

分析:本题中B项错误,“谁见幽人独往来”,意思是“谁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谁见”两句不是反问,而是设问自答,言“鸿”见“人”:“缥缈的孤鸿”见“幽人独往来”。1.(2020山东日照)“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分)2.(2020山东日照)“拣尽寒枝不肯栖”表现出词人怎样的品质?(3分)

描写的意象有“缺月”“疏桐”“漏”“人”,渲染了寂寞清冷的氛围。(评分标准:本题满分2分。意象答出“缺月”“疏桐”“漏”即得1分,作用1分。)理解与赏析

这句词的意思是孤鸿找遍所有寒枝也不肯栖息,表现出词人志趣高洁、坚守理想的品质。(评分标准:本题满分3分。“志趣高洁”“坚守理想”,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3.昔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请分别简析“缺月”与“孤鸿”在表达这种感情方面的作用。4.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缺月:有望月无眠的意象,有月而缺,也有孤独伤感之义,借此侧面烘托了思想感情。

孤鸿:是托物言志,借孤鸿写自己。“惊起”写其惊恐不安,“有恨无人省”写幽怨无法说出的愁闷,“不栖寒枝”写无处安身的慌乱。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实际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理解与赏析

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卜算子·咏梅①南宋

陆游

驿②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③风和雨。

无意苦④争春,一任⑤群芳妒。零落⑥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北宋时盛行此曲。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②驿:驿站。古代官道上设有驿战,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人往来歇息。③着(zhuó):遭受。④苦:苦苦,极力。⑤一任:任凭。⑥零落:凋谢。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写作背景】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全诗写法】这首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通篇写梅花,却又每一处都在写自己,梅花与词人巧妙融为一体,既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也暗喻了自己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的精神,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全诗主旨】这首词以物喻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凌寒怒放的梅花,抒发自己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不畏谗言和诋毁,不惧排挤和打压的坚贞高洁的情操。上阕状物写景,写风雨中梅花独自开放的处境和遭遇。“驿外断桥边”点名地点之荒凉偏僻,“寂寞开无主”写没有人赏识。“已是黄昏独自愁”交代时间,“更著风和雨”强调处境恶劣。“独自愁”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她所处的环境,无人过问,无人理会,照应“寂寞开无主”一句;二是表现她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只有她在独自发愁,其他则无动无衷。

“已是”与“更著”相呼应,增强感情色彩,表现出梅花所遭受的接连不断的重重灾难。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苦争”写出了百花竞艳,竭心邀宠,与梅花“无意”的淡泊心境形成了鲜明对照,同时也表露出梅花对“争春”的轻蔑和不屑。“一任”二字表现出梅花旷达洒脱的胸襟。下阕抒情,写梅花与自我的气节操守。“无意苦争春”说自己并不像那些阿谀奉承之人那样争宠邀媚。“一任群芳妒”写自己不在乎别人的中伤排挤。“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自己哪怕粉身碎骨仍然坚贞不屈,仍然高洁自守。

1.《卜算子.咏梅》中表现梅花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高洁、坚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在仕途上屡遭排斥,于是在《卜算子·咏梅》中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正是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3.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出梅花在暮雨黄昏中的悲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2.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冷。3.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理解性默写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卜算子”为词牌的词,形式以言为主,间或七言,句式富有变化。B.“驿外断桥边”点明梅的生长环境偏僻,“更着风和雨”突出其处境恶劣。C.词中“妒”的意思是“嫉妒”,作者以“妒”写梅,使梅具有了人的情思。D.词以独门的抒情方式咏梅,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作者的人格写照,请简要分析。(3分)C理解与赏析

“碾作尘”喻指作者屡遭挫折,“香如故”突出强调其心志始终如一。这两句作者以梅自比,表现不惧厄运、坚持正义的精神。3.下面的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驿外断桥边: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这句是说,梅花开在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寂寞开无主: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过问。这句是说,冷冷清清,无人过问。B. 无意苦争春:苦,竭力。无意,没有心思,不愿。这句是说,梅花不愿意竭力争夺春光。一任群芳妒:一任,完全听任。这句是说,百花要嫉妒,那就由它们去嫉妒吧。C. 零落成泥碾作尘:零落,凋零落地。这句是说,梅花飘零凋落,被碾成泥尘。只有香如故:只有梅花的香气和故乡的梅花香气一样。D. 犹有花枝俏:俏,秀丽、挺拔。这句是说,还有梅花在傲寒盛开,挺拔秀丽。待到山花烂漫时:烂漫,光彩夺目的样子。这句是说,等到春到人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时候。C理解与赏析1.“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2.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理解与赏析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正面描写)梅花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环境烘托)作者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3.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或不慕名利、傲立风雪)4.诗人笔下的梅花的有着怎样的遭遇?请你描述一下。诗中写梅花的遭遇有什么作用?

一树梅花寂寞的开在驿站外残破的断桥边,没有人眷顾,也没有人欣赏。它孤独的开放又默默的凋谢。已是黄昏时分它仍在独自愁苦,更经受着狂风骤雨的无情摧残。

诗中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理解与赏析5.词中“驿站、断桥、黄昏、风雨”这些词语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6.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荒废驿站的断桥边,寂寞开放的梅花,孤寂凄凉的意境。驿站本来就很少有人住,它的旁边有座桥,这座桥还断了,就更无人走了。梅花就长在断桥旁,无人问津,无人照顾,更无人欣赏。正值黄昏时分,夕阳西下,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展现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要受到暴雨狂风的打击,这是多么凄惨阴沉的画面。理解与赏析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或诗人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①,犹②有花枝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