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下_第1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下_第2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下_第3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下_第4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行为心理学第四章关于行为2、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自觉主动的利用、开发自然。 生存:以农耕经济为主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感性适应的状态变为理性适应的状态,仍保持着亲和的关系。3、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与自然:理性适应的状态更为广泛、深入,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成对立敌斥的关系。 生存——以工业为主 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埃比尼泽·霍华德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50~1928〕,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1850年1月29日生于伦敦,1928年5月1日卒于韦林。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1902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还设想了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模式:由六个单体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其地理分布呈现行星体系特征。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以快速交通和即时迅捷的通讯相连。各城市经济上独立,政治上联盟,文化上密切联系。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把城市和乡村统一成一个相互渗透的区域综合思想,形成一个多中心,整体化运作的城市系统。4、现代文明时期 人类与自然:理性适应的状态逐渐升华,由前一阶段的对立、敌斥关系逐渐回归为亲和关系。 人惧于天——传统的农耕生产与文明 人定胜天——盲目的工业生产和精神膨胀 天人合一——生态优先的理性生产生活方式 从人类生产生活的行为史中可以看出: 在环境、行为和心理三个层面中,行为作为承启层面,具有较强的执行功能,行为是“环境〞与“心理〞沟通的桥梁。 人的行为是出于对某种刺激的反响,而这种刺激可能是机体自身产生的,如动机、需要与内驱力,也可能来自外部环境。 自身需求往往会形成行为产生的源动力。例如:感到饥饿就会去找食物;感到口渴就会去找水喝。而吃什么喝什么就属于外部环境条件了,比方在你步行范围内有什么吃的,你的收入如何,这些都会影响你的行为所产生出的不同结果。 行为是由机体产生需要并由外部环境引导产生的最终结果。 而由外部环境引导刺激机体需要并反射于外部环境而产生行为结果。比方大海―蓝色―亲近―游泳或聆听等。一、人―行为―环境的关系 人―行为―环境的关系从心理与社会开展的角度分为:进化论、美感、改造及经营四个层面。1、进化论 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中曾阐述到: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一样是生活在草地、森林、海洋和平原的动物,我们从本性上渴望吸入新鲜的空气,脚踩干爽的路面,沐浴温暖的阳光,人生来喜欢泥土的芳香、绿叶的清新、天空的蔚蓝和宽阔。内心深处,我们向往这一切,它时而强烈时而寂静,但从未消失。 而中国的诗人、画家、书法家等文人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去寻“陶渊明〞式的恬静自然生活,从而繁衍出中国民众的中隐的人生观;?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也。 案例: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四川都江堰广场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设计1.概述沈阳建筑大学原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始建于1948年,是一所以土建类专业为主,工学、文学、理学、管理学、农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开展的高等院校。为开展需要,学校从沈阳市中心搬往浑南新区。新校园总占地面积80hm²,一期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在新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根底上,2002年初,校方委托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整体场地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校园总平面图校园南部稻田鸟瞰校园南部稻田鸟瞰校园南部稻田局部校园南部稻田局部校园南部稻田上的便捷道和杨树校园南部稻田上的便捷道和杨树校园南部稻田局部,冬秋之际,局部水稻被留下点缀冬景从教室内看窗外景观当地乡土茅草本——蓼,被用之于道路绿化当地乡土茅草本——蓼,被用之于道路绿化当地乡土茅草本——蓼,被用之于大面积绿化美化〔3〕空间定位:重复的9个院落式建筑群,容易造成空间的迷失,景观设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为此,应用自相似的分形原理,进行9个庭院的设计,使每个庭院成为独具特色的空间,使用者可以通过庭院的平面和内容,感知所在的位置。每个庭院中都有一个用于标识所在教室专业特色的雕塑和小品。这些小品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各个专业的实验室器材、机械及其他相关特征。连续的“之〞线形步道通过两侧的白杨林行道树被强化,成为连接庭院内外空间的元素。简洁的庭院景观设计简洁的庭院景观设计〔4〕通过旧物再利用,建立新旧校园之间的联系。把旧校园的门柱、石撵、地砖和树木结合到新校园环境之中。使历史的情感得以延续,使校友回母校时有亲切感,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母校历史的延续。旧校园的门柱被移到新校园作为入口标志获奖情况: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2005,ASLADesignHonorAward)主要设计人:俞孔坚、韩晓晔、韩毅、凌世红、王大伟、龙翔、张宇飞、阕镇清、李刚、吴利英、刘亦昕、孙熠文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工程建设地点:辽宁省沈阳浑南新区设计时间:2002年3月—2003年10月竣工时间:目前局部完成,局部进行中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80hm²绿化面积:约35hm²四川都江堰广场类别:建筑设计 甲方: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规模:10.7公顷地点:四川省都江堰市状态:2002年建成特色:因水治堰,因堰兴城,都江堰被称为“天府之源〞。城之西北古堰雄姿,群山环峙;东南平畴万里,千顷良田。其水由西北向东南汇百川、泽沃野,奔腾吼叫,气势磅礴,形成放射状的水网,奠定了天府之国扇形文化景观的根底格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开展之所依赖。而都江堰正是扇面的起点,广场那么为都江堰的扇面核心。水文化是都江堰的渊源和主要场所特征。用现代景观设计语言,表达古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水文化,以及围绕水的治理和利用而产生的石文化、建筑文化和种植文化是本设计的主要特色,在施工中间,我们大量使用当地原生材料来诠释这一特色,使整个广场表现出质朴凝重、淳厚亲和的整体风格。3、改造 众所周知,从猿到人的变化,是以使用生产工具为伊始。促使人类使用生产工具的过程中是人类为了更好满足生存需要。从生产工具的开展过程如石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等,无不证明了人——行为——环境关系上面的变革。生产能力越强,其环境的改造力就越强,人与环境的关系从畏惧到占据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也是人类本质的属性之一。 对身边的环境进行个性化的改变,可以使环境产生亲切感和附属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对于平安感和归依感的心理需要。 常言道:“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茅屋。〞就是因为别人的屋子缺乏带有自己个性暗示的环境陈设,即便再豪华也无法产生亲切温馨的感觉。 某些词汇:外国人、流浪汉、陌生人、入侵者、外来务工人员等,强烈地暗示了不确定或带有陌生感的环境属性,给人以不平安感、紧张或恐惧的心理。同样,环境中某一可识别性的景观如果长期与人发生关系,这种熟悉感会带来感情上的个性相通,比方:提到西湖,杭州人就会自然地想起家乡,产生亲切感。4、经营 在人类改造环境程度日益加剧的过程中,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明显的负效应。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深入,不少学者发现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引发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从?寂静的春天?到?设计结合自然?至今,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讨论,由环境危机而引发了生态学科的开展,如今的生态学领域涉及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明显的扩展。于是强调“人不是环境的主宰、人应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呼声唤起了人类共同的认知。?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IanLennoxMcHarg,1920-2001)教授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系主任。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中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 在环境规划设计中,大至工程的总体生态性规划;中至节能型的设计、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废水的利用、多物种的共生关系等;小至雨水花园的设计、生态材料的大量运用等。这些无不证明了“经营〞环境在设计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景观规划设计从传统的功能性、审美性等设计因子方面,又增加了生态性原那么,使得设计手法与设计形式更趋于多元化。 案例:四川省成都市的活水公园四川省成都市的活水公园活水公园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位于中国四川成都,占地24000多平方米。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成都活水园,占地24000多平方米,坐落于成都市中心府南河畔,是一个具国际知名度的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园中庞大的水处理工程,大大改善了府南河的水质,也因此让市民亲眼目睹水由污变清的自然进程并为之骄傲。每天有200立方水从河中抽出除去细菌、重金属后再回到河中。二、人的根本需要 为了理解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有必要对人的根本需要与内驱力作一初步了解。 马斯洛的层级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llow,1943〕提出了著名的个人需求金字塔的五个层级理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开展层次。〔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needs〕:是对食物、水、氧气、睡眠的需要,如饥、渴、寒、暖等。〔2〕平安需要〔securityneeds〕:包括生理上的平安与心理上的平安。如平安感、领域感、私密性等。〔3〕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会需要)〔affiliationneeds〕:被集体所接受,得到情感的呵护,能感受到爱。如:家庭、亲属、好朋友、某一小团体等。〔4〕尊重的需要〔esteemneeds〕:如威信、自尊、受到别人的尊重等。〔5〕自我实现的需要〔actualizationneeds〕:自我的开展与完善个人潜力的发挥。 在人的开展过程中,只有在低级的需要适当的得到满足之后,比它高一级的需求才能出现。每一低级的需要并不一定要完全满足,较高一级的需要才出现,从低到高的人的根本需要满足的过程就像波浪式演进的过程。 户外空间的景观设计应主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平安需要和社会需要。 根本需要的影响因素:人的根本需要的最终实现,受影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生理、文化系、社会系和经济系这几个方面,也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人的多样性,也是人除了自身的生理属性〔动物性〕外,还具有了社会性、经济性、文化性等特征。三、人的户外行为活动分类 交往与空间[丹麦].扬.盖尔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2,91、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例如:上学、上班、购物、候车。活动的发生很少受物质构成的影响,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2、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意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例如:散步、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娱乐消遣活动,特别有赖于外部的环境条件。3、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例如:儿童游戏、打招呼、交谈、公共活动、被动式接触。 当户外空间质量好时,自发性活动的频率会增加,与此同时,社会性活动的频率也会稳定增长,必要性活动发生的频率根本不变,但有延长时间的趋向。 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越长,他们邂逅的频率就越大,交谈也就越多。 空间边界效应。 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决定了人们对室外公共场所的空间依赖性不同,同时也决定了在外部环境设计中应针对不同的类型活动,提供不同的环境设施。空间边界效应不管是吃饭、开会,还是乘坐公交地铁,人们往往下意识地选择最边上的座位。这种“习惯〞背后有什么心理因素呢?西方心理学家德克·琼治提出的“边界效应〞理论能解释这一现象。他认为,身处边界区域既能看清周围的一切,又可以较少暴露自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平安是人类的根本需要。人们在公众场合时,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意味着减少发生冲突的可能,满足了与他人保持距离的平安感需求。比方在地铁里靠边坐,要比坐在两人中间减少了与一个人的肢体接触,让人觉得自在、平安一些。开会时靠边坐,远离主位上的领导,可以弱化内心被监督的感觉,减少被点名提问的可能性。喜欢靠门坐的人,潜意识中多半有逃离会场的想法。餐厅吃饭找角落,一方面不用担忧谈话被人听到,保护隐私;另一方面能观察周围人的举动,也让人感到平安和踏实。§4.2领域行为的空间层次1、领域性的概念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指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个人或群体的领域〔territory〕。一是领域性具有排他性;二是领域性具有控制性;三是领域性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2、领域的类型阿尔托曼〔Altaman,1975〕依据领域对个体或群体生活的重要程度而划分出人类使用的领域的三种不同类型: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1〕主要领域由个人或小群体所有。如家、房间、私家花园、办公室等。相对持久地拥有;使用者生活的中心。极度个性化;有完全的控制权;可限制别人的进入;被闯入是严重的事件〔2〕次要领域相对主要领域来说不那么具有中心感与排他性,但它还是有属于一群人常去之地的感觉。如私人俱乐部、老年人活动场、校园绿地等。没有所有权;只是使用者之一。一定程度的个性化;一些管理权3、领域行为的空间层次〔1〕微观环境(microspace)又称个人空间,属于机体占有的围绕自己身体周围的一个无形空间,如受到别人的干扰,就会下意识的积极防范。个人空间可以扩大为一个领域单元,如一间私密性的房间、一张桌子周围。它随人的身体移动而移动,具有伸缩性。〔2〕中观环境(mesospace)是指比个人空间范围更大的空间,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组的、小集体的、属于家庭基地与邻里。属半永久性,由占有者防卫。在此领域内大局部时间用于食宿等日常生活。〔3〕宏观环境(marcospace)指机体离家外出活动的最大范围,属公共空间,交通愈方便,这个范围愈大。但通常也只是限于一定的范围,如街区、城市等。我们常见在公车坐位上同排就坐的两个陌生人根本都尽可能保持最大空间距离,其物品不会放置共享的空间中;在拥挤的电梯和公车上,在无法保证80cm这一空间平安性尺度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都会尽量防止视线的对视,并会很注意周边的情况,以在心理上寻求个人的平安性。Horowitzt等人在1970年设计了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的半身模型,让被试者从前、后、左、右和对角线等不同方位对模型靠近,从而研究被试者最接近模型的位置。记录这个距离,随后通过记录的整理,可绘出一个图形。由图形可见,个人空间前面较大,后面次之,侧面最小,也就是说从侧面更容易接近他人。〔1〕亲密距离〔IntimateDistance〕(0-0.45m)在这个距离,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部,可以感受到对方的呼吸、气味和体温等额外的信息。这种空间距离只出现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亲密交际的范围是有限的,人们对这种交际的距离也控制得相当严,决不允许一般人随便进入,如有擅自进入者,就会遭到拥有者的坚决抵抗。故此,作为交际者,要分清对象,掌握分寸,不要随意破界交际,否那么就会招惹是非,彼此会有强烈的压迫感,不适合于一般的社交场合。友人交际,正常情况下其距离在45厘米—100厘米以内,以双方可以握到对方手为宜,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身体。特殊情况下,友人交际的距离也可以小于45厘米,如:双方见面或辞别时握手、拥抱等,亦属这种距离。但友人交际毕竟不是情人或亲人交际,应适当保持一定的空间感,只是这种距离不宜过大,这样才有利于交际,也有利于回避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为难与不悦。〔2〕个人距离〔PersonalDistance〕(0.45-1.2m)这种距离仍属易触的范围,但嗅觉、体温和细微的视觉线索减少,个人得以更了解他人身体其它局部的动作或约半身的视觉影像。大约是与朋友交谈的距离,因此常态性的碰触通常会被允许。3〕社交距离〔SocialDistance〕(1.2-3.6m)接触双方不扰乱对方的个人空间,面部细节被忽略。较近的距离〔1.2–2.1m〕用于一起工作或进行非正式事务的人之间,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多是这种距离。较远的距离〔2.1–3.6m〕使人必须提高音量,是为较正式的事务或社会互动所使用。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平安,甚至恼怒起来。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4〕公共距离〔PublicDistance〕(大于3.6m)这种距离是非常正式的距离,交往不属于私人空间,细节看不清楚,多用于单项交流的。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如集会演讲。人们的交往程度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各种距离关系,最终决定了环境的空间尺度的布局,因而是空间尺度设计的根本依据。交际距离-心理学研究假设你想从非亲密朋友那里获得某种信息,有效的空间距离为213厘米至366厘米。小于这一空间给人以盛气凌人的印象;大于这一空间会使别人觉得你没礼貌,你也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信息。这个空间距离也是与普通朋友交谈的适当距离,过小他人就认为你俩在密谋不可告人的勾当;过大你们都会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366厘米以上的距离,是演讲者与听众或两人不愉快谈话的有效空间。有趣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要处理不同的人际空间。假设与美国人交谈,必须保持在60厘米左右的空间距离上,这是他们认为最有分寸最友好的空间;假设与一名阿拉伯人谈话,就要小于这个距离,否那么就会出现你往后退他往前追的滑稽场面。因为,前者生活在非接触性文化环境中,而后者那么生活在接触性文化环境中。心理学家研究说明,人们离他喜欢的人比离他讨厌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同样亲密关系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保持较远些的距离;异性谈话比同性相距远一点,两个女人谈话总比两个男人谈话挨得更近些。合理运用你和他人的空间,会使你取得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3、个人空间的变化因素文化与种族;年龄与性别;亲近关系;社会地位;个性;环境;情境。把不同文化差异总的分为两种:接触文化:地中海、阿拉伯和西班牙等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离得更近,交往中有更多的身体碰触和眼神接触;非接触文化:北欧和高加索,他们的人际互动表现出更大的人际距离。个人空间随年龄增大而扩大。女性的个人空间一般比男性的要小。亲近者与陌生者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地位越高的人常常使人有一种难于接近的感觉。性格内向的个体所需个人空间比外向的个体大。个人情绪好,心情舒畅时容易“平易近人〞,情绪烦躁时那么“咄咄逼人〞。由座椅看个人空间领域观察针对于园林场所内:座椅与使用者、使用者与使用者间所发生的行为与互动,并对照爱德华‧霍尔(EdwardT.Hall)的「个人空间气泡」理论。「个人空间气泡」理论:每个人都被一个看不见的个人空间气泡所包围,当我们的“气泡〞与他人的“气泡〞相遇重迭时,就会尽量防止由于这种的重迭所产生的不适,即我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总会随时调整自己与他人所希望保持的间距。而关系愈是亲密,气泡愈小。座椅〔坐凳〕的尺寸是多少?座椅〔坐凳〕是如何摆放排布的?座椅〔坐凳〕的周边环境如何?人们如何选择空座椅?〔没人和有人的不同情境下〕以座椅上使用者人数来观察不同的行为座椅〔坐凳〕的尺寸是多少?长椅高420-550mm,宽450-600mm,普通1人使用椅长度为40~45cm,相当于1人的肩宽;2人使用长度为1.2m/1.5m;桌椅之间距离150mm。剖面形状与尺寸要求要符合人体就座姿势,符合人体尺度。这主要取决于坐板与靠背的组合角度及椅子各局部的尺寸。坐板高度350-450mm;坐板水平倾角6°-7°;椅面深度400-600mm;靠背与坐板夹角98°-105°;靠背高度350-650mm;扶手的高度:距离坐面200mm-250mm最正确椅面形状应有一定曲线,宜光滑不存水;材料要容易清洁,外表光滑,导热性好;前方落脚的地方应置踏板,以防地面被踩踏成坑而积水,不便落座。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对倚靠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座椅〔坐凳〕是如何摆放排布的?首先确定吸引人视线的主景,可以是水景、植物或者雕塑,然后在视野最好的地方布置座椅。人口密集的公园间隔在20到30米之间;5m、10m座椅〔坐凳〕的周边环境如何?遮阴、后部填充二位使用者依照其亲密关系的不同会有不同程度和距离的差异。在两位使用座椅的情况下,通常其自身的「空间气泡」会缩小以容纳另一人的「空间气泡」。多位使用者在线性配置座椅的场景下,视线会注意到前方。亭子里的使用者迅速将四边角落座椅占据成为个人空间。除非是相互熟识的使用者需谈话,否那么亭中间的座位几乎无人使用。小群生态——多人空间如果不是有组织的会议、集会,人们聚集在一个公共空间中的交流往往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交流的,这一模式通常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小群生态。〞对于室外开放空间的设计,如果符合这种小群生态的特点设计,那么空间模式与人的活动行为模式能有较好的结合。1、小群中人的数量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说明,小群在多数情况下是很小的,大局部由2人组成。在一些社交场合中,大局部人组成的小群多为三三两两地交谈,超过4人在一起的较少,而且这种交谈不断流动变化,重新组合,如果小群要扩大到8-10人在一起交谈,就要有所组织或涉及一个大家都十分关心的中心议题,这时还可能有更多的人卷入。在景观环境空间中,如一般的园路设计宽度为1.2-1.5m,该尺度适合两个人同时并肩行走和交谈。即使是具有吸引力的主题空间中,如温泉泡池,虽然参与人的可能有10-20人,但是能发生交流的小群行为也正常在个人的左右两侧,假设谈论的话题具有群众性那么能吸引更多的人。景观设计中多数的使用空间上一般是以2-4人的小群行为为主。2、两人面对面接触中的空间关系〔1〕合作:相当一局部选择肩并肩的坐法。认为这样便于阅读共同的材料,或核对数据、使用工具。〔2〕进行交谈:此时选择90°把角与面对面的坐法较多。解释中说这样既有接近也便于眼光接触,而目光的自由度很大,谈话过程中很少有连续的目光接触。〔3〕竞赛:此时双方间希望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然而要有目光接触以刺激竞争意识。多项选择择面对面坐,这样各自工作有一定秘密性而又了解对方是怎么做的。〔4〕在一起各干各的事:往往选择距离最远的座位,可保持秘密,减少目光接触。景观空间往往都是作为一个共享空间而存在的,在设计过程中会存在许多关于面对面的空间关系。二、中观环境行为是指比个人空间范围更大的空间,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组的、小集体的。属半永久性,由占有者防卫,在此领域内大局部时间用于食宿等日常生活。个人空间是随个人而流动的,但家庭基地那么相对稳定的。人是要群居的,多数住宅均成团、成组出现,相互有个照应,给人们以同属于这一组团的感觉,由此形成组团式住宅的模式。〔原始部落、农业社会中的村落、现代城市里的邻里街坊〕中观环境行为包括家与邻里两个层次1、家家比起一座住宅或公寓里的一套房子,寓意要深得多。对于个人或家庭成员来说“家〞是有情感色彩的,它是个人世界的中心。在人们头脑中的意象,家往往是行动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人们是由家出发去接触认识整个世界,最后很可能又回到自己家所在的故土,渡过最后的晚年。当人们离开了家才倍感到家的温暖,在旅途上的人更理解家的含义。一个人如果真失去了家,就会有一种没有归属的空虚感。2、邻居邻居就是住在你隔壁或邻近的人。与亲戚朋友不同,亲戚是有血缘关系的,朋友是可选择的,而邻居往往不能选择,也没有什么既定的关系。朋友与邻居两者间至少有三点区别〔1〕邻居是彼此住得很近的,朋友可能住得很远,分散在城市中的各个地方;·〔2〕邻居间并没有很亲密的个人关系,好朋友那么有很深的私交;〔3〕邻居同处于一个邻里中,具有一定的集体与社会的含义,但一旦搬了家,这种关系也可能由此中断。3、邻里指的是带有集体性的家庭基地,是一种地理上的空间。进入邻里人们会有到了家的感觉,给人以温暖感。作为个人来说家是邻里的中心。邻里植根于过去,那时以手工业、商业为根底的城镇,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以及住宅里坊。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有屠宰场、肉市、银匠、铜匠、铁匠集中地,亚洲也类似,当时邻里之形成有某种功能上的内聚力。“前店后宅〞或下面是手工业作坊,上面是住宅,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很近,同行业会保护他们的共同利益。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在唐朝的长安以前就盛行坊里制,每个坊有坊名、坊门、坊的外围有夯土墙围合,因此也有很强的邻里感。北京的胡同、上海与天津的里弄感也颇鲜明。邻里关系意味着各个住户都是邻里中的一个成员,参与邻里中的一些共同活动。邻里应有一定的边界,在此边界内的住户既有一定的共同利益,也有一定的归属感、认同感。一般邻里要维持两方面的平衡:其一,住宅要有自己的私密性;其二,居民在相互尊重各自私密性的前提下,有相互间的交往接触与支持。邻里中的各家各户彼此认识,见面打招呼,相互尊重各自的权益。Keller于1968年在?城市邻里?一书中把邻里住户活动做了五点说明。〔1〕内容:在危机情况下能相互帮助,交换信息,尤其是与大家的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2〕优先程度:在农村中邻里住户似乎没有亲戚重要,但比朋友重要。城市化后亲戚还是重要,但朋友比邻里住户更重要。〔3〕交往程度城市化后,邻里住户的关系减弱了。〔4〕幅度与深度:绝大局部城市居民,不认识许多邻里住户,邻里住户间关系也不很亲近。1962年有学者把英国的邻里住户间关系按其深度依次排列了一个顺序:以在村落中最强,城里有较长的历史的工人居民区次之,最弱的是新区,尤其在那些个人拥有独院型住宅的居住区中,邻里住户间关系非常微弱。〔5〕邻里住户间接触频率:城里比乡下低得多,城里的邻里住户可能在家中、在街上、社区设施中,如学校、商店中相遇。城市里的邻居最熟悉的陌生人4、邻里单元邻里单元是近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指在城市中一个比较小的、可被识别的、低层次的单元,存在于居民的住宅与城市之间。从古典的观点看,一个邻里是一个在物质空间上有所限定的整体,其中设有一些低层次的、以满足居民日常需要的效劳设施,住在邻里单元的居民有一种社区的感觉。“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人C.A.佩里以小学的合理规模来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内部设置效劳设施;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在一起小区规划:邻里单位为小区的“细胞〞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开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附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它针对当时城市道路上机动交通日益增长,车祸经常发生,严重威胁老弱及儿童穿越街道,以及交叉口过多和住宅朝向不好等问题,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的“细胞〞,并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平安置于重要位置。在邻里单位内设置小学和一些为居民效劳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并以此控制和推算邻里单位的人口及用地规模。为防止外部交通穿越,对内部及外部道路有一定分工。住宅建筑的布置亦较多地考虑朝向及间距,该理论对30年代欧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颇大,在当前国内外城市规划中仍被广泛应用。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Perry〕创立了“邻里单元〞〔NeighbourhoodUnit〕理论。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邻里公共空间;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效劳;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C·A·佩里于192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兴旺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平安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方案〞,因此这个方案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平安,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Perry提出每个邻里单位应包括四个根本要素:

•一所小学;

•一些小公园和运动场;

•小商店;

•适宜的建筑和街道布局,以保证所有的公共设施能够平安地步行到达。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那么组成: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效劳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那么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防止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方案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效劳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效劳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根据这些原那么,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了图解。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开展。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最为著名。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平安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由假设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别离,这种人行交通与汽车交通完全别离的做法,通常被称作“雷德朋原那么〞。邻里单元的运用规划思想首先强调的是平安与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邻里单元有一定的边界,一般情况下边界由主要车行干道构成。边界以内的交通道不是可穿行的,交通量不大,只是为了到达效劳中心或住宅而设的道路。邻里单元内的汽车由于车行路的相对曲折必然减低速度,汽车的使用只是为了到达或离开邻里。人们去中心步行比坐车更方便,因此也就不再使用汽车。地区内的商店与小绿地、商场直接为居民效劳。由于大家共同使用,彼此经常接触,邻里中的居民就能逐步开展一种归属感。邻里单元的运用物质——城市景观有一定的空间秩序、平安社会和心理——鼓励人们回到邻里间面对面的接触,提高对地区的忠诚感,认同和归属感。有些研究把对邻里的满意程度与环境中的一些变量联系起来。交通量、邻里中效劳设施的质量邻里规模的大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有学者认为理想的邻里规模为5000居民,居民中包含有各种年龄与社会阶层的组成。5000人这个数字主要是考虑在邻里中能支持一幢中心小学,而小学与最远的住宅间的距离都在步行距离以内。为防止学校设施的重复,有的邻里常设计成10000人的规模,其规模根本上取决于支持一座小学最为恰当的居民数。实际观察访问得出小邻里的集体,一般不超过8~12家,这是居民们自己能感觉得到的邻里规模,具有彼此间能接近的关系。邻里单元的规划目标1.容纳一定数量的居民,5000人——中心小学校2.提供不同的住宅类型,使不同的人能混居,获得多样化3.过境交通不穿越,有明显的边界4.恰当的效劳设施,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5.通过公用效劳设施,吸引居民产生接触,开展社区生活,提高认同感6.社区内实践民主,增强居民的“角色感〞邻里单元规划原那么运用的开展1929年,新泽西州雷德朋新城1943年,大伦敦规划50年代,用来规划社区,风行全球邻里的衰退传统城市的邻里,在20世纪后期的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重要性已大大减弱了。私人小汽车的普及、通讯工具的便捷,导致个人活动的空间大大扩大,与其朋友方便地联系,进而形成整个社会的高度流动性,居民居住的地点与其经常活动的地点可以别离;居民的社交圈根本上是朋友而非邻居,结果必然导致邻里活动的衰退;现代的年青人独立性更强,大家庭血缘关系的瓦解;加上城市规划中的建筑分区条例,把工作、居住、娱乐的地点都分开了,使邻里不再成为个人生活中的主要要素。上述现代城市生活的实际变化,已使对邻居的依靠程度愈来愈少,邻里间的关系已日益淡薄,只有在某些特殊紧急情况下有所表达。反邻里的看法:1.通信与交通的开展,提供价钱廉价的高速可达性,“远走高飞〞的社会2.邻里——对村镇生活的留恋注意:许多调查的实例生动地说明对旧区集居的邻里要拆毁,也需持审慎的态度。应注意研究他们的生活习性,需知城市中的老街、老房子对住在那里多年的居民都是有情感上联系的。早期城市更新方案只注意物质环境的改善,而对于群众的这种情感上的联系未予重视。邻里意识的复活社区里设有烧烤区、溜冰场、儿童游乐区、免费会所,这些都是为了能够让业主通过接触增进感情。宠物家长会、妈妈会、车友会、读书会等,业主们通过这些沙龙来获得交流。三、宏观环境行为指机体离家外出活动的最大范围,属公共空间,交通愈方便,这个范围愈大。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宏观空间不会无限制的扩大,只限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往往是一个城市。凯文.林奇城市的意象:道路、边界、区域、中心与节点、标志物五大类。

1、道路——城市的主要骨架道路是移动的通道,如街道、铁路、快速通道与步行道,对多数人来说,路是形成意象最重要的要素。人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认识的是路,通过路上的感受形成对这座城市的意象。影响意象的重要因素:软质景观——自然景物,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等;硬质景观——人造景物,如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道路铺装、墙体、栏杆、广告牌、小品等构筑物;路的平面线形、路的断面形式〔交通车流人流情况〕等。1.道路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给人一种方向感将景观联系起来道路具有连续性道路景观设计关注的是人的动态视觉、视野,以及由其引发的生理、心理感受与美学要求。a.坐在道路两边静止的人b.步行人——步移景异、移步换景c.驾乘人员——尺度较大强调天际线和整体性,以粗线条、组团式栽植形式带和面的效果。注:天际线,又称城市轮廓或全景,通俗说,天际线就是你站在城市中一个地方,向四周环顾,天地相交的那一条轮廓线就是天际线。天际线亦被作为城市整体结构的色彩、规模和标志性建筑。譬如自由女神像、东方明珠塔、悉尼歌剧院、香港会展中心,广州塔都是经典的天际线。

2、边界边界是线性要素,属于城市、地区或邻里之分界线。一些自然因素如山、河、湖、海等均能形成城市的边界;一些人为因素如:城墙、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也能成为城市或地区的边界。边界是最容易形成城市或区域特色的,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因素之一,也是景观设计师进行工作的最正确平台。2.边界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

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某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高速铁路桥构成的边界水体与城市构成的边界3、区域区域是城市的一些地域,地域内的环境有某种共同的性格可被识别,一个区域往往是由知名地域和不知名地域构成,相当一局部不知名地域是作为“背景〞或者“底色〞而存在于城市中,而富有特色,容易给人形成城市意象的地域就显现出来。不管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还是景观规划设计,良好的功能分区形成鲜明的特色是给人们强烈意象的根本组成局部。3.区域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

在人们的经验中经常会获得这样的感知:你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城市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必然要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正因为有不同的功能,区域性的存在一项就是人们对城市感知的重要源泉。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效应〞,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城市商业区城市生活区4、中心与节点城市都有中心与节点,每一个地域、区域都有其中心和节点。它们是城市中最能给人深刻印象的地方。中心、节点经常是城市里道路的聚集点,是不同层次空间的焦点,它是城市中人类活动集中、人群集聚的地点,如街道、广场。4.中心与节点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

节点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城市意象的会聚点、浓缩点,有的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节点往往成为城市占主导地位的特征,林奇把节点视为不同结构的连接处与转换处,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的集中点。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较广泛的概念,节点可能是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点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城市景观节点应遵循的手法和原那么:①规划中要有意识地将步行街引向一些中心,中心应该成为步行人的聚集点并形成步行人的广场。②广场作为城市的起居室,人群活动的舞台,尺度要适宜,不能失之过大。③中心周围的公共设施要多样,使得男女老少都能物色到自己感兴趣的目标,心理上能够得到满足,即满足多样性需要。④有的中心晚间也要开放,要有夜生活。⑤广场的大小要有适当的容人量。既保持生气活力,又防止过于拥挤。因位置及环境不同,限制广场的尺度时应考虑25-100m,或70-100m,两者都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5、标志物标志物是具有自身造型特点的,让人一看就能识别的城市空间外部参考点,它能够帮助人们在城市中定位定向。5.标志物城市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照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无知元素

标志物作为一种地标,在人们对城市意象的形成经常用作确定身份和结构的线索,当一个城市的某一人工物体被公认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时,这个标志就已成为一个空间结构系统,它与其他要素“在有规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中构成一个集合体〞。另外城市标志物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领域行为的空间设计要点一、领域性阿尔托曼〔Altaman,1975〕依据领域对个体或群体生活的重要程度而划分出人类使用的领域的三种不同类型: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公共领域。人们从事哪种类型的活动都是从个人空间的移动所产生,从家――邻里――社区――到城市的过程形成整套的领域体系。增强领域性主要是通过个人化和做标记、领域标志物、占有和使用这三种方式到达其控制目的。园林场所自身是一个领域,根据场所的性质和大小是可成为次要领域或公共领域的;就园林场所内部又是由多种不同功能的次要领域或主要领域所组成的。从外部关系看,园林场所的领域是由边界而界定的,比方居住区的围墙、公园边界的绿篱等;从内部关系看,园林场所内部领域也是由具体功能团的边界而界定的,比方园路的路牙、水景的驳岸等。图中以木材的茎干部作随意错落堆叠,深沉的树皮色颇能和内部的翠绿相照应。以相连的半圆弧形红砖作草地的界定,由于红砖向上的锋利直角已消失,因而显得特别亲切、柔和。畸零小空间上的一处花与绿展示。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如何运用房前屋后的小片空地,匠心创作,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于主动线的旁侧,延伸出另一分岔小径,以疏导可能滞留馆外的人潮。墙边小角落的绿化展示。以竹筒排列做边线的界定,但其内部的防水处理,需要特别注意,假设有留白的局部,可用白色石砾铺满上方,以增加室内亮度。以厚实的木板,将花坛与水流分割开来,既美观,又易于施工。但需注意水位要低于内侧的土壤高度,以免土壤吸水,致使花木的根部枯烂。为使花坛高于路面,以杉木来界定边缘,而且上下呈现弧形变化以便倾斜面更好地展示其中的花卉。绿色的水泥砖铺地既起环保作用,又自然美观,竹篱虽简单,但能整齐地将草地与植栽局部。街道绿化。以塑木桩界定出五彩缤纷的街心花园,使街头绿地新颖别致。弯曲栽植带有曲线美。曲面广场边缘以醒目的白边加以界定,显得自然、柔和。对称式布局的广场,在高大树木的衬托下,更显规整、洁净。以高大的乔木作背景,绿油油的草地作铺垫,灿烂的花海成为一道优美的风景线。景观以远处起伏的山丘为背景,既满足了造景的要求,又起到隔离的作用。三根醒目的黄竹立于青翠的草坪之上,在分隔空间的同时,也丰富了画面色彩。杉木柱分隔出绿地与休憩的空间。庭园内上下植物的栽植,有一种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和谐之美。以草皮为边线的笔直大道,界线清楚。两侧的栽植,将道路衬托得更为宽敞、明亮。可见边界是形式园林场所领域感的重要因素。〔1〕外部关系方面,园林领域的边界根据领域的平安防卫功能可以分为:开放式边界、半开放式边界和封闭式边界三种类型,也正是这三种不同的边界类型组合成丰富多样的园林环境空间。〔2〕从内部关系看,园林场所是由功能单元所组成的,可以将每一个功能单元看成一个领域,而不同领域边界类型的变换、交织、别离共同构筑了诗画般的园林景观,也形成了园林空间的序列与多元。园林场所中创造有层次感的景观意象,一般以半开放式和封闭式这两种边界类型进行组织,产生出深远、高远的意境和“曲径通幽处〞的情境;开放式边界类型一般用于创造平远的意境。二、平安性园林环境是以行为的平安性为根底而进行架构的。园林环境中行为的平安性主要由园林构成要素的平安性和园林环境中行为的平安性这两个方面来决定。1、园林构成要素的平安性〔1〕植物:行为活动频率低的空间,平安性主要表达在边界、材料特性等方面。例如:行道树定干高度多在3.5m,过高易与架空线路发生矛盾,过低那么影响交通,并且有压抑感觉。世界五大行道树树种——银杏、椴树、七叶树、鹅掌楸、悬铃木行道树的种植方式:树带式:宽度不小于1.5m;树池式:1.5m×1.5m(2.0m)/d=1.5m居住区植物种植不要影响建筑物的通风、采光。植物种植与建筑物的距离:乔木最小3~5米,灌木最小间距1~3米。住宅附近管线比较密集〔自来水管、污水管、雨水管、煤气管、热力管等〕,树木的栽植要留够距离,以免后患。〔2〕山石、水体、建筑、道路广场、小品:行为活动频率高的空间,平安性主要表达在材料、尺度、细部处理等方面。掇山:选石要巩固耐久,防止选用易风化或风化严重的山石;植物覆盖度不要影响山石的结构。水景:一般人工水景的水深不超过60cm也是出于平安设计的。游泳池根据功能需要尽可能分为儿童泳池和成人泳池,儿童泳池深度为0.6-0.9m为宜,成人泳池为1.2-2m,儿童戏水池可以设为0.3-0.5m。浅水区、深水区;警示牌。池岸必须作圆角处理,周边和平台铺装采用石块、混凝土、砖和木材以防滑。道路:自然道路应防止三条以上的道路汇于一点,防止游人迷失方向。指路牌。交通岛指的是为控制车辆行驶方向和保障行人平安,在车道之间设置的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包括导流岛、中心岛、平安岛等。交通岛周边的植物配置宜增强导向作用,在行车视距范围内应采用通透式配置。中心岛绿地应保持各路口之间的行车视线通透,布置成装饰绿地,草坪花坛为主。立体交叉绿岛应种植草坪等地被植物。草坪上可点缀树丛、孤植树和花灌木,以形成疏朗开阔的绿化效果。桥下宜种植耐荫地被植物。墙面宜进行垂直绿化。导向岛绿地应配置地被植物。港湾式停车场保证了主干道的交通,中间绿化隔离带,有利于组织交通还改善了街道空间尺度。美明尼阿波利斯市尼克雷特半步行商业街,中间是一条7米宽弯弯曲曲的机动车道,既有动感又可有效限制车速,相应拓宽了街道的人行空间,随着车行道有收有放,在宽敞处提供休息停留的空间。在人流较多的地区,车行道上标注白色折线,以提醒驾驶员减速,确保平安。在交叉路口处设有明显标志的减速装置,强制减速,提高平安性。台阶:在设计确定台阶的舒适度和平安感方面,其踏面与升面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是关键性的因素。普通的原那么是2R+T=66cm〔R升面高度,T踏面深度〕一般一组台阶决不能只有一个升面,最少应有2~3个升面。升面的最小高度极限为10cm,最大高度是16.5cm。台面的深度不能小于28cm一组台阶升面的垂直高度应保持一个常数。在升面底部使用阴影线可提醒游人注意。扶栏的高度为离踏面前沿81~91.5cm。扶栏还应在台阶的始端和末端各自水平延伸出46cm左右。坡道在无障碍设计的区域设计中必不可少。坡道的倾斜度其最大比例不能超过12:1。2、园林环境中行为的平安性园林环境中行为的平安性主要表达在空间尺度的层级问题上。根据“气泡〞理论,行为的平安性可在水平与垂直梯度上分为核心区、保护区与边界区。〔1〕水平梯度上的空间行为平安尺度核心区:0-0.8m;保护区:0.8-1.2m;边界区:1.2-12m。主要是以臂长与步宽为尺度标准园林环境中空间平面的平安性因素主要表达在最小平安尺度应在0.8-1.2m。例如:园路尺度一般在0.9-1.2m,符合行为空间的最低平安尺度,而且许多园路边界设计草坪,在平安性的边界区范围内,有效的提高了行为空间的平安性;〔2〕垂直梯度上的空间行为平安尺度园林环境中空间立面的平安性因素主要表达在围合关系、围合高度和围合高度与长度的比例这三个方面。主要是以视高的变化为依据。一般而言,全围合比半围合平安性高;围合高度超过人的视高其平安性高;高度与长度比在1.5:1-3:1范围内平安性高。在园林环境中成为围合的要素较多,如山石、瀑布、植物、景墙等。丹麦学者扬·盖尔认为:边界、凹入、围合的空间平安性高;凸起、中心的空间平安性较低。增强空间领域的归属感“家〞是主要领域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具归属感的领域场所,因此常见爱用“家〞的概念来比喻一个领域,比方XX单位是我家,卫生靠大家;XX城市是我家、卫生靠大家。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增强领域的归属感,同时也暗示出一定的平安性。在一些没有明确领域感的地方可能会发生两种后果:一种是引起领域争端,导致不和;另一种是无人过问,被糟蹋和滥用,造成失控状态,城市中后面的一种现象更为常见〔林玉莲、胡正凡,2006〕。越是没有归属、没有人管的空间,越容易被糟蹋;一旦有了明确的主人,并得到爱惜与呵护,就会得到尊重。增强空间领域的平安防卫在领域上,控制感和实际控制力都会增强,与之的平安防卫要求也会相应增强。一般来说控制感强的领域其平安防卫需求就越高。〔主要领域——公共领域〕领域标记物构成了有效的警告系统,使得人们得以防止与他人在公共场所发生冲突。一般来说,这些标记物总是能得到其他人的尊重。群体领域性促进了群体领域感和保护自己的邻里、自己的社区、自己的城镇的群体行为,这种现象应该引起设计者和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同时住宅的规划布局也应有利于形成“自然监视〞作用。例如住宅组团的道路应设置单一出入口的环路,而不应是互不关联的多个出入口。住宅单体通过围合式布局在中央形成公共活动场地,既可增强邻里的交往,有助于形成人们的空间归属感,同时也有利于形成监管空间,增强环境的控制感和平安感。注意:自然监视和共同防卫只有在那些白天有人在家的邻里中才有效。如果邻近住宅完全是同一户型,居民又都是清一色的上班族,这种社会组本钱身就不可能建立有效的全天候监视。三、私密性私密性是人类本身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公共性那么为人与人形成集体、团体等群落空间所必需的情感需求。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既要有可以带来平安性的私密性空间,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时机,环境既可支持也可阻止这些需要的实现。1、私密性的概念私密性最早是环境心理学在研究交往关系的过程中提出的,如今被广泛的运用到许多领域。阿尔托曼〔Altaman,1975〕认为:私密性是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人们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园林环境中的私密性,是指个人或人群有限制自身与他人交换一定质与量的信息的需求。这种私密性表达在人对空间的需求上,希望在现有条件下独享一定的空间环境。〔1〕用具有控制性的主要领域方式可以很好的调整自身的私密性,如独坐一个座位、在草坪上放一块餐布。〔2〕用不同的行为机制,譬如用语言的方式告诉旁人:“对不起,我在等人〞可以调整其私密性;用身体语言的方式如:皱眉、移开视线、身体侧开、看等动作表示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从而调整自身的秘密性。2、私密性的形态威斯汀〔A.F.Westin,1967〕把私密性划分为四种根本形态:独处、亲密、匿名和保存,它们分别会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出现。其中独处、亲密是通过空间调整私密性的形态,匿名、保存是通过信息控制来调整私密性的形态。〔1〕独处:指个体把自己与其他人分隔开,或者防止被他人观察到的状态;〔2〕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愿受到干扰,如亲人、朋友或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3〕匿名:指一个人隐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4〕保存:指个体需要隐瞒自己的一些事,不愿意其他人了解的状态。3、私密性空间的特征〔1〕私密性空间具有静态、停留时间长的时效特征,使人们在这类空间中产生很强的停留感和较强的领域感及平安感。〔2〕私密性空间与公共性空间具有较强的空间转化特征。〔3〕“边〞、“角〞位置是私密性空间主要的分布特征人们愿意逗留的地点在较大的公共空间中,人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中逗留。这样他既有对公共活动的参与感,能看到人群中的各色活动,如果愿意的话随时可以参与到活动中去。另一方面他有平安感,是在一个有一定私密性的被保护的空间之中,对这一暂时的局部领域,他大体可以控制。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公共空间,小群活动总是从边上逐步扩展开的,如果边上的空间能吸引人,留得住人,空间特征适合于小群活动,加上空间大小与人的密度适宜,这种空间就可能很有生气感,由此可以演化出多种空间模式。因此,做好公共空间的“边沿设计〞,将成为空间设计的关键。平顶山九天庄园边沿景观设计采用简介明快的设计手法,以绿化为主。完善绿地的功能配置,增强立体绿化效果,并以植物为主,表达景观的含义。在交叉口人流量大的地方,设计一游园,平面呈螺旋状,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内立不锈钢雕塑,具有一定动势向上的力量感。更好的表达和丰富了道路节点景观与小区的品位。4、如何设计私密性的空间?〔1〕私密性空间与场所环境空间的比例关系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作用。私密空间与场所空间的比例在1:20-1:30之间能产生较强的私密感;〔2〕一般而言空间全围合比半围合的私密性强,围合高度越高私密性越强。具有私密性的围合高度一般以人的视线范围为界,即为1.6m以上。隔断环境、形成视觉阻挡,完成对明确的所限区域的围合,是获得私密性的主要方法。如通过围墙、大门、照壁、院落等的设置,形成居住环境的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过渡。〔3〕园林场所功能决定私密性空间的尺度大型广场、中型广场具有大量人群活动特征,该类型场所的私密性特征一般以小群生态活动为主,其场所尺度也应符合小群生态活动的最低尺度特征,这类尺度特征一般以小广场或树阵等形式架构。商业街、健身区等公共功能属性较高的场所,其私密性空间尺度一般与小群生态活动行为有关,具体尺度由空间流量所决定。休闲性为主、活动频度较低、公共功能属性较低的场所环境,其私密性空间尺度一般与个人空间尺度有关,私密性一般为独处和亲密二种形式,具体尺度由个人空间尺度所决定。园林环境大多属于公众所拥有,人们的行为活动总是在私密性与开放性中变化。室外空间的规划设计就是要在私密性、公共性等各种空间的塑造方面取得平衡,满足人们对各种空间的需求。四、舒适性我们常说营造舒适的空间环境,这在设计上是必须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环境的舒适与否,来引导行为动作的特征。比方食堂或快餐店的坐椅和酒店的坐椅就有明显的差异,通过舒适性的调节来引导行为特征,以产生相关的效益。座凳设计为圆管形,由于坐在上面不是很舒适,因此防止坐着不走情况,提高使用效率。园林环境是一个复合体系,其舒适性也表达在多方面。A、空间的舒适性B、尺度的舒适性C、材质的舒适性PeterOspsvik设计的“重力巴兰斯躺椅〞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工作环境之间彼此浸染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在人类活动过程中,环境是否适宜并满足行为主体的需求,以及如何适宜并满足行为主体的需求。在园林景观设计和规划勾当中,它可供给人体活动〔如人体尺度、行为习惯等〕的特征参数,也可按照人的知觉系统〔如视觉、听觉及触觉等〕的机能特征,分析人对各类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确保环境的平安、舒适和有效。人体活动特征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1.人体尺度与园林景观人体的尺度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十分紧密亲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需考虑人的体形特征、动作特性和体能极限等因素。户外举措措施及小品要能够满足人体根基尺度和从事各类勾当所需空间,适宜人体各部门勾当纪律,才能到达美观、平安和舒适的目的,取得最正确利用效能。在园林户外举措措施及小品中,栏杆、座椅、台阶等公共设计的尺寸均应适宜人体工程学要求。如户外座椅的椅面高度为350mm~400mm:就可以使大大都人坐下时感应舒适;老年人活动地所的座椅要设计有扶手和靠背;有防护浸染的户外栅栏高度一般在1100mm以上,栏杆间距不大于110mm,以防止儿童翻越或钻越。在设计高速公路绿化植物时,为了防止夜间行驶的司机受到对方灯光的干扰,公路中央分隔带植物需要经常修剪养护,始终维持一个合理的高度。植物的高度与司机的视高尺度有关,从小轿车司机的高度来看,树高需在1500mm摆布,大轿车那么需要2000mm摆布。因此,在连结必然的间距的前提下,植物高度以1500mm~1800mm为宜,植株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宜人体尺度要求。2.人的行为习性与园林景观按照人的行为特性,人在持久的糊口习惯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具有共同性的行为习性,如抄近路、识途性、左转弯等习性。当人们试图到达一个明晰的目的地时,会习惯性地趋向选择最短的路径,如果在行进过程中有某些可以跨越的障碍,那么会穿越这些障碍,以便更快捷地到达终点。因此,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草坪、花坛或绿篱,因为正好处于人们目的地的最正确路径,被浩繁的行人持久踩踏而形成了一毛不生的人行便道。此外,按照人的左转弯行为习性,在园区道路设计时,尽量使道路具有左转的回游特性,尤其是在组织环形园路时,要防止走回头路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将道路设计成左转的环形轮回线,最终从右侧道路返回进口大门。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优秀的设计者会将人的行为习性考虑到道路设计的因素中去,而且有意识地引导和满足游人的行为需求。人的知觉在园林景观中运用1.视觉因素与园林景观从视觉角度来说,人的视野规模、视觉适应及错觉等生理现象均可以运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人眼程度视域角度节制在60°规模以内,景观清晰而柔和,最宜静观。在此程度视野内,如果把握好适宜的视距,即小型景物适宜视距约为景高的3倍,主景与环境才能到达必然的均衡。景观结构时可重点安插景观小品,形成游人静观的立足点,连系必然的行走路线,随游人视角移动纳入分歧的景观,步移景异,构成持续的动态景观序列了局。园林景观仰角欣赏景物最正确垂直视角为26°~30°,因此在景观设计时,可以在竖向设计上考虑带状景观序列的凹凸起伏变化,操作地形堆叠和植被配置的变化,在景观上构成美妙多变的林冠线和天际线,形成纵向的节奏与韵律。3.触觉因素与园林景观触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受系统之一,因此材质肌理的触觉设计在园林举措措施的设计中占着重要地位。分歧颜色和肌理的材料赋予景观分歧的韵味,连系材料的图案、色彩及光感,将会为景观设计堆集丰硕的经验,拓展思路。在游园步道设计中,可以用分歧质地的材料组合铺装来引导交通,联系节点。例如残疾人盲道和坡道的无障碍设计一般是在花岗石铺装上,嵌入卵石路带或者专用盲道砖,引导残障群体自由到达景区的任何处所,感应感染自然气息。城市公园游步道一般以坚硬的花岗石铺装为主体,侧面跟尾柔软草坪,草地中嵌入有韵律的铺装。当人们在石砌步道落拓安步,踏上草坪砖步入柔软草坪时,分歧声响和触感能激发人们的多种感官感应感染。在健身器材场地,尤其是儿童游乐场,可以操作分歧的材质,从肌理到质感改变触觉,例如在儿童游乐区的游乐举措措施下铺软质橡胶地板,可以防止或减轻儿童在嬉戏呈现不测伤害。实际上,一些幼儿园的游戏场所都没有做到这一平安防护法子。在景观空间的设计中,我们以步行空间为例,作一简要介绍。在设计恰当的步行交通系统时,必须考虑人体尺度、移动偏好和视觉感受力的最低限度。一般来说,每个行人至少需要600mm宽的步行路。对公共步行通道而言,最小路宽是1200mm。如果需要更精确的数据,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能被人接受的最小步行道路宽度:步行道路宽度=V(M)/SV=人流量,人/分钟M:空间尺度单位,m2/人S:行进速度,单位为m/分钟人前面的空间要求是指一般步行者在不同条件下,视线不受阻挡而且在心理上很舒适的空阔范围。人们愿意在不同活动场所之间或停车场和活动场所之间步行的平均距离受某些参数所支配。这些参数依行程目的、天气状况和文化差异而定。绝大多数人不愿意行距超过220m。理解不同社交场合下正常人的视觉容量和局限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标识牌设计以朝南或朝北为佳,面东或面西均有半日的阳光直射,影响展览效果,会降低其利用率。可借用绿化遮荫或增加本身的遮阳设施,减少日晒。要利于引起游人的注意或使用。就步行标志牌的设置和朝向而言,视锥和视平线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人的视锥垂直角大约为30°,水平角大约为60°。设计布置步行者使用的标识牌时,要考虑视域、文字的大小和比例以及文字与背景之间的比照关系。“方便〞是衡量步行系统功能质量的一项标准。其中,评价步行系统方便与否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方向性和流通性。〔1〕方向性景观中的视觉暗示帮助人们在大范围的环境背景中发现并决定前进方向,这在复杂的环境中尤为重要。在有等级或序列的系统中,地标特征和视觉暗示可以引导步行者的决定和预期行为。路口及道路转弯处的植物配置,要求起到对景、导游和标志作用,一般安排欣赏树丛。配置混合树丛时,多以常绿树做背景,前景配以浅色灌木或色叶树及地被等。〔2〕流通性指从一个目的地走到另一个目的地的相对轻松程度。影响流通性的因素包括步行者的密度、障碍物的存在、步行路面的状况和天气情况等。对于环境——行为关系,不同学派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出发点,侧重于不同的方面,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与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有些已经证实,有些还存在缺乏,有的比较成熟,有的仅仅是一种探索。因此,每种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但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环境——行为现象。〔一〕唤醒与情绪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响。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唤醒其实就是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各种身体活动,使它们到达活泼状态。唤醒是影响行为的中介变量和干预因素。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认知理论认为,情绪包含强度和形式两种属性:唤醒水平决定情绪的强度,认知和评价决定情绪的形式。一、唤醒理论1.情绪的形式情绪的形式最笼统的表达就是快乐和不快乐。情绪形式无法自主决定,常常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总是本能地追求快乐,快乐是对提升生存状态行为的一种奖赏,并决定着对行动的选择。2.情绪的强度无论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都会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而加强。情绪决定个人对环境的偏爱与选择。从生理角度出发,人不能总保持在高唤醒状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所需要不同的唤醒水平。

〔一〕唤醒与情绪3.情绪的三因子论由梅拉比安和拉塞尔提出,包含三个独立的维度:快乐/不快乐、唤醒/未唤醒、控制/屈从。三因子论将情绪的形式与强度综合起来描述情绪的状态。他们还提出了由18对两极形容词组成的情绪状态的语义差异量表,用来评价由三个维度组成的情绪。〔一〕唤醒与情绪控制快乐不快乐屈从睡眠唤醒水平情绪的维度图

3.情绪的三因子论

拉塞尔和拉尼厄斯按愉快维度和唤醒维度对场所的情感性质做了近似描述。他们提出的40个描述情绪的形容词恰好在两维坐标上排列成圆形,横轴从不愉快到愉快,纵轴从睡眠到唤醒。〔一〕唤醒与情绪〔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人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刺激的影响。1.广泛探索和特殊探索感觉上的刺激缺乏和生理上的饥渴同样难以忍受,这种心理上的饥渴状态会驱使个人像饥不择食一样到环境中寻求刺激,提高唤醒水平,这种行为称之为“广泛探索〞。当个人被特定的环境所唤醒而引起注意时,就有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企图涂过探索对环境的某种不定性,即知觉矛盾作出解释,这时发生的行为就是“特殊探索〞。一、唤醒理论一、唤醒理论美国佩利公园无论愉快还是不愉快,都会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而加强。人们本能的保持好心情,减少不愉快的感觉。情绪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偏爱与选择

人不能总保持在高唤醒状态,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所需要不同的唤醒水平。2.不定性、唤醒与情感评价柏莱恩的研究说明:人对环境的情感评价与环境的不定性呈倒U形曲线关系。〔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不定性不定性唤醒情感评价偏爱不定性、唤醒与情感评价2.不定性、唤醒与情感评价柏莱恩将与探索和偏爱有关的环境特性称为“对照刺激特性〞,包含四个方面:复杂性、新奇性、意外性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