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答司马谏议书》课内外比较阅读古诗文练习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答司马谏议书》课内外比较阅读古诗文练习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答司马谏议书》课内外比较阅读古诗文练习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答司马谏议书》课内外比较阅读古诗文练习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答司马谏议书》课内外比较阅读古诗文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②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犹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材料二: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先是,安石见上论天下事。上曰:“此非卿不能为朕推行。朕须以政事烦卿,料卿学问如此,亦欲施设,必不固辞也。”安石对曰:“臣所以来事陛下,固愿助陛下有所为。然天下风俗法度一切颓坏,在廷少善人,君子庸人则安常习故,而无所知;奸人则恶直丑正,而有所忌。有所忌者唱之于前,而无所知者和之于后,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陛下诚欲用臣,恐不宜遽,谓宜先讲学,使于臣所学本末不疑,然后用之,庶几能粗有所成。”上曰:“朕知卿久,非适今日也。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赖焉?”上曰:“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礼义廉耻之俗成,而中人以下变为君子者多矣。礼义廉耻之俗坏,则中人以下变为小人者亦多矣。”上以为然。(节选自《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王安石事迹》)【注】①昼:齐国地名。②高子:孟子的学生。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王犹足用A为善B王C如用D予E则岂徒齐民F安G天下H之民举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指哪里、怎么,与《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的“恶”用法和意思都不同。B.不予追,指没有追回我,与《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的“不吾知”结构相同。C.固辞,文中指坚决推辞,其中的“固”与成语“根深蒂固”中的“固”意思不相同。D.中人,文中指普通人,与贾谊《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孟子要么就是没有识人之明,要么就是贪图功名利禄,尤其不满他离开齐国时恋恋不舍的迟缓。B.孟子认为自己在昼地住了三晚才离开非但不迟缓,反而可说走得太快,他一直希望齐王能够改变主意任用自己行仁政,尹士听说后十分惭愧。C.皇上质疑王安石只懂得经术而不懂施政,王安石表示经术正是施政的基础和凭借,并指出施政的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度,改变朝中风气。D.对于齐王的不遇,孟子不愿意轻易放弃;对于皇上的重用,王安石不愿意轻易上位:两人的选择看似不同,实则都是想施展抱负,造福苍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2)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答案】1.BEG2.A

3.C

4.(1)向国君进谏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拼尽全力后才住宿吗!(2)即使有独到的真知灼见,恐怕也来不及见到功效就被不同意见战胜。【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仅仅让齐国的百姓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全都可以安居乐业了。“王”名词,运用名词断句法看,在句中分别作主语,一个句子是“王犹足用为善”,一个句子是“王如用予”,“则”连词,常用在句子开头,可知BE处应断开。“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是对应表意,涉及不同对象,可知G处应断开。故选BEG。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能力。A.错误。“指哪里、怎么”错,应是品行不端、邪恶。/疑问代词,什么。句意:对品行不端的人使他们改恶从善。/他还仰赖什么呢?B.正确。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追予”。/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句意:没有追回我。/没有人了解我也没什么。C.正确。坚决推辞。/稳固。句意:一定不会坚决推辞。/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D.正确。均为“普通人”。句意:那么普通人(中等资质的人)成为君子的人就多了。/才能不如普通人(中等资质的人)。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皇上质疑王安石只懂得经术而不懂施政”错误。由“朕知卿久,非适今日也。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可知,认为王安石只懂得经术而不懂施政的是他人,不是皇帝,皇帝是了解王安石的。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谏于其君”,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其君谏”;“受”,被接受;“悻悻然”,怨恨失意的样子;“去”,离开;“穷日之力”,拼尽全力。(2)“虽”,即使;“昭然独见”,独到的真知灼见;“效功”,见到功效;“为……所”,表被动。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我对此想不通。”高子把这些话告诉孟子。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就是希望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之后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我即使这样,难道是舍去齐王吗?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仅仅让齐国的百姓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全都可以安居乐业了。那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像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拼尽全力后才住宿吗!”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才是个小人啊。”(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材料二:熙宁二年二月庚子日,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最初,王安石拜见皇上讨论天下大事。皇上说“这不是你不能为我推行新政。我一定要拿政事烦劳你,是料想到你的学问如此,也想施行设置,一定不要坚决推辞。”王安石回答说:“我来侍奉陛下的原因,本来就是希望帮助陛下有所作为。然而天下的风俗法度一切都颓废败坏,在朝廷上很少善人,君子庸人安于常规习惯旧例,没有什么知道的;对品行不端的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却都有所顾忌。有所顾忌就在前倡导,什么都不懂的人就在后面应和,即使有独到的真知灼见,恐怕也来不及见到功效就被不同意见战胜。陛下实在想任用我,恐怕也不应该匆忙,我认为应该先当众讲解阐述主张,使他们对我所学的根本与细节不怀疑,这之后才任用我,或许可以大致有所成就。”皇上说:“我了解你时间久了,不是恰好今日。人们都不能真正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治理天下的理论,不明白(如何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治理天下的理论正是用来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的。果真不足以处理社会上的事物,那么治理天下的理论依靠什么实施呢?”宋神宗说:“不知道你所筹划的治国方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王安石回答说:“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凡是想要使风俗美好,在于增长君子的道义,消除小人的道义,这是因为礼义廉耻都由君子出的缘故。礼义廉耻的风俗大家习惯上沿用,那么具有中等资质的以下的人成为君子的人就多了。礼义廉耻的风俗被败坏,那么具有中等资质的以下的人变成小人的人也就多了。“皇上认为他说的对。(节选自《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王安石事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公言:与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遇少年风骨竦秀于相国寺。及下马去毛衫,乃王元泽①也。是时隆冬,因相与于一小院中拥火。询仁问荆公出处,曰:“舍人何久召不赴?”答曰:“大人久病,非有他也。近以朝廷恩数至重,不晚且来。芳不惟赴省试,盖大人先遣来京寻宅子尔。”询仁云:“舍人既来,谁不愿赁宅,何必预寻?”元泽答曰:“大人之意不然,须与司马君实相近者。每在家中云:‘择邻必须司马十二,此人居家事事可法,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节选自王铚《默记》)材料二: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令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②》)【注】①王元泽、王安石之子王雾。字元泽。②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5.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熙。嗟乎A风俗B颓敝C如是D居位者E虽不能F禁G忍助之乎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省试,指科举中每三年一次的礼部试,明清时称会试,又因在二三月进行而称“春试”。B.“枉道速祸”中的“速”是加速之意,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中的“速”含义相同。C.舍人,古代指豪门贵族家的门客,也是官职名称,宋后称权贵子弟。本文是官职名。D.“聊举数人以训汝”与《孔雀东南飞》“本自无教训”中的“训”用法和含义不相同。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铚说他父亲当年与阎询仁同赴省试时,在相国寺遇到王元泽,还向他询问王安石为什么没参加前几次省试。B.司马光能坚守正见,当大家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时,他却以节俭朴素为美,哪怕被人讥笑固执鄙陋,依然不改初心。C.司马光看到近来社会风气日渐奢靡,平民讲究穿着,士大夫宴客极尽铺张,否则就会受到非议和嘲笑,他感到很忧虑。D.司马光认为俭可以养德,因为节俭会减少贪欲,这样无论身份如何,都能不被外物役使,从而约束自己,远离祸患。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人久病,非有他也。近以朝廷恩数至重,不晚且来。(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9.王安石认为司马光“居家事事可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司马光的“居家事事可法”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5.ADG6.B

7.A

8.(1)我父亲一直在生病,不是有其他原因。最近因为朝廷的恩德越来越重,不久也将要来京了。(2)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穿不好的衣服、吃不好的食物为羞耻的读书人,不值得跟他交谈。9.①司马光重视“俭以养德”;②司马光重视对子女的教育;③司马光重视家风传承。【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当权者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嗟乎”,感叹词,单独成句,所以A处断句;“居位者”作主语,其前断句,所以D处断句;“禁”与“忍”为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该断开,所以G处断句。故选ADG。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错误。“枉道速祸”中的“速”是“招致”的意思。句意: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才快速地招来(灭亡的)祸患。C.正确。D.正确。动词,教导;/名词,教养。句意: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本来就没有受到过好的教养。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还向他询问王安石为什么没参加前几次省试”错误。由原文“曰:‘舍人何久召不赴?’”可知,是向王元泽询问王安石为什么这么多次征召都不赴任,而不是“为什么没参加前几次省试”。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他”,其他原因;“以”,因为;“且”,将要。(2)“耻”,以……为羞耻;两个“恶”,都是“不好”的意思;“衣”“食”,名词作动词,穿衣服,吃食物。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原文“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可知,司马光重视“俭以养德”;根据原文“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可知,司马光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根据原文“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可知,司马光重视家风传承。参考译文:材料一:我父亲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他年轻时与阎家二伯阎询仁一同去参加省试,在相国寺遇到一个风骨脱俗的少年。

等到他下马脱去皮袄,原来是(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这时正是隆冬季节,于是三个人聚在一间小院里烤火。阎询仁问王安石现在何处:“王大人为什么这么多次征召都不赴任呢?”(王元泽)回答说:“我父亲一直在生病,不是有其他原因。最近因为朝廷的恩德越来越重,不久也将要来京了。我不只是来参加省试的,也是被父亲派来先在京都找房子的。”询仁说:“你父亲(名气那么大),来到东京后,谁不愿意把房子租给你们,何必预先找呢?”王元泽回答说:“我父亲的想法不是这样的,他想要的是必须与司马光住宅相邻近的房子。我父亲常常在家中说:‘选邻居就要选司马光这样的,司马光这个人在家里的种种言行都值得效法,我要让孩子们都模仿学习他的做法。’”(节选自王铚《默记》)材料二:大家都把奢侈浪费当作光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却不认为这是什么缺点。我回答他们:孔子说“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又说“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穿不好的衣服、吃不好的食物为羞耻的读书人,不值得跟他交谈。”古人把节俭看作美德,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互相嘲笑辱骂。唉,真是奇怪啊!近年来的风气特别奢侈浪费,跑腿的穿的衣服像士人的衣服,农民穿丝织品做的鞋。近来士大夫家,酒假如不是按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假如不是远方的珍品特产,食物假如不是多个品种,餐具假如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宾客好友,常常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筹办积累,这样之后才敢发函邀请,如果不这样做,人们就会争先责怪他,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大概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当权者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御孙说:“节俭,是共同的美德;奢侈,是最大的恶行。”共,就是同,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远离犯罪,使家里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共同的美德。”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取灭亡的人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仅要自己实行节俭,还应当用它来教导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习俗。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上谓房玄龄、萧瑀曰:“隋文何等主?”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餐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得之,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复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因令有司:“诏敕不便于时,即宜执奏,不得顺旨施行。”(节选自《旧唐书》)材料二: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仍赐绢有差。太常卿韦挺尝上疏陈得失,太宗赐书曰:“所上意见,极是谠言,辞理可观,甚以为慰。昔齐境之难,夷吾有射钩之罪,蒲城之役,勃鞮为斩袂之仇。而小白不以为疑,重耳待之若旧。岂非各吠非主,志在无二。卿之深诚,见于斯矣。若克全此节,则永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励终始,垂范将来,当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不亦美乎?朕比不闻其过,未睹其阙,赖竭忠恳,数进嘉言,用沃朕怀。”(节选自《贞观政要》)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宿卫之A人B传餐C而食D虽非性体E仁明F亦励G精之主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文中指明辨、明察,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蒙见察”的“察”意思不同。B.已,文中通“以”,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中“已为墙”的“已”意思不同。C.暂,文中指一时,表示时间短,与王羲之《兰亭集序》“暂得于己”的“暂”意思相同。D.阙,文中指侵损、削减,与《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的“若不阙秦”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重视谏诤的作用,希望群臣能够广开言路,敢于进谏,反对其盲目顺旨。B.房玄龄认为隋文帝勤劳、克己复礼、尊重官员、爱护卫兵,是励精图治的皇帝。C.唐太宗盛赞韦挺、杜正伦等人不像有些臣子,那些人虽然温顺,但有逆鳞。D.唐太宗写了一道诏书来赞扬太常卿韦挺,说他所呈上的意见是正直的言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逄、比干,不免孥戮。(2)卿之深诚,见于斯矣。若克全此节,则永保令名。14.唐太宗鼓励群臣进谏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概括。【答案】10.BDF11.D

12.C

13.(1)(臣子)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自然就应该竭尽诚心规谏,至于像龙逢、比干那样的处境,就不免没为奴婢或加刑戮。(2)你的忠诚,从这里(奏章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你能保全这种节操,那么你的好名声就可以永远保全了。

14.①天下如此之大,不能皇帝一人定夺。②臣子忠心进谏,可助宗庙社稷无忧。③臣子可以保全好名声,做后人的表率。【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由晚上守夜的卫兵把食物送进来吃。虽然他本性不很仁义明智,但也是励精图治的皇帝。“宿卫之人”是句子主语,可在B处断句;“传餐而食”是“宿卫之人”的谓语,不能断开;“虽”一般放在句首,其前D处断开;“性体仁明”是主谓结构,不能断开;“亦励精之主也”是判断句,“亦”前F处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明辨、明察;理解。句意:这个人性格过于明察,但内心并不能明辨(臣子)。/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B.正确。通“以”;不久。句意:丞相以下的官吏。/不久又变成墙。C.正确。句意:一刻也不能忘怀。/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D.错误。过失;侵损、削减。句意:也没看见我所做过的一切事中存在哪些过失。/如果不侵损秦国。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那些人虽然温顺,但有逆鳞”错,原文“龙”指皇帝自己,“逆鳞”喻指皇帝的尊严,意在赞扬臣子敢于犯颜直谏。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补充主语“臣子”;“值”,遇到;“孥戮”,没为奴婢或加刑戮。(2)“见于斯”,状语后置,“于斯见”;“克”,能;“令”,美好。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可知,天下如此之大,不能皇帝一人定夺。②由“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可知,臣子忠心进谏,可助宗庙社稷无忧。③由“若克全此节,则永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励终始,垂范将来”可知,臣子可以保全好名声,做后人的表率。参考译文:材料一:皇上(唐太宗)对房玄龄、萧瑀说:“隋文帝是什么样的皇帝?”房玄龄回答说:“隋文帝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勤勤劳劳思虑政事,每天坐朝听政,有时会持续到太阳西斜。五品官员以上,指派(赐予)座位讨论事情,由晚上守夜的卫兵把食物送进来吃。虽然他本性不很仁义明智,但也是励精图治的皇帝。”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人性格过于明察,但内心并不能明辨(臣子)。心里糊涂就不能通达彻见,性格过于明察就对事情容易多疑。他本来是靠欺骗前朝皇帝的遗孤寡妇,夺取江山登上皇位的,所以总是害怕群臣不服,因此,他不肯相信手下的每个官员,每一件事他都自己判断决定,劳神费力,事情也不是都处理得合情合理。朝中的大臣已经知道这点,却不敢指出来。丞相以下的官吏,处理政务都只是遵旨应对。我认为不对,天下如此之大,我怎能一人定夺?我正选拔天下的贤良人才,委任以相应的职务和要求,使每个人都能得到相应的用武之地,这几乎就是合乎道理了。”唐太宗于是给相关部门下令:“凡是诏策有不便利于时的地方,官吏必须上奏指出,不能只按照圣旨上的意思办事。”材料二:贞观六年,唐太宗因为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所奏的事很合心意,召见时对他们说:“我曾把从古以来臣子尽忠的事迹一一看过,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自然应该竭尽诚心规谏,至于像龙逢、比干那样的处境,就不免没为奴婢或加刑戮。做君主不容易,做臣子也极难。我又听说龙可以驯养得听话,但喉下有逆鳞。你们就敢于犯逆鳞,各自进上奏书。常能这样,我难道还怕宗庙社稷会倾覆!每想到你们一片忠心,一刻也不能忘怀,所以设宴共享欢乐。”还给每人赏赐了数量不等的绢。太常卿韦挺曾经上书唐太宗,指出他治理国家的功劳与过失。太宗写了一道诏书送给他说:“你所呈上的意见是正直之言,里面的言辞和道理都值得看。我对此感到十分欣慰。春秋时齐国发生内乱,管仲的箭曾射中齐桓公,晋国蒲城的争斗,勃鞮曾用剑斩断晋文公的衣袖。但齐桓公重用管仲,没有猜疑,晋文公对待勃鞮仍一视同仁,没有什么差别。这是臣子各为其主,心诚不移。你的忠诚,从这份奏章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你能保全这种节操,那么你的好名声就可以永远保全了。如果你在这方面懈怠了,那将是多么可惜呀。我希望你能自始至终地努力,做后人的表率。这可以使后来的人看今天所发生的事,就像今天的人看古代所发生的事一样,这难道不是很好吗?我近来没有听说过我所犯下了哪些过错,也没看见我所做过的一切事中存在哪些过失,这些功绩都是依靠你们这些忠信、诚实的人的结果。你们不断地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用来丰富我治国的思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贤者亦必为小人所蔽,因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愿,则皋、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谓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庠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书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甚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修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注】①四凶:传说为尧、舜时期四个恶名昭著的部族首领;比喻凶残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传说中舜时的贤臣皋陶、后稷和契。这里借指贤臣。③狃习:熟习。15.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处之A既已久B至其任之C也又D专焉E而不一一以法F束缚之G而使之H得行其意。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B.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C.庠序,指古代地方学校,商代称为“序”,周称为“庠”,后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含义相同。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当世人才很多,却还是会有无人辅佐君主的忧虑,王安石认为这是因为皇帝选拔人才的方法并不高明,求贤的诚意不够。B.在论述“任之之道”时,王安石提出对于人才要将其任命到与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职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长期任职,使之专于此任。C.任职中,官员是否有能力处理事务都会显露无遗,朝廷对他们进行成绩考核,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处罚。D.材料二中,王安石举皋、稷、契升迁只增加爵位、俸禄而一生都任同一个官职没有改变的例子,来正面论证他的“任之之道”。1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2)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答案】15.BEG16.A

17.C

18.(1)确实贤能,然后根据他们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低而决定做什么样的官。(2)因此有智慧能力才学精力的人,就会用尽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来建立功业,我们不用担心他不能坚持做下去,让事业成功不了。【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让他们长久地处理一方面的事务,等到他对该职务又很精通了,就不要用一些法律条框束缚他,从而使他完全实行他的想法。依据语法结构,“处之既已久”与前文“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句式相似,构成并列结构的短语,A处不断,在其后B处断开;“其任之”和“专”构成主谓句,所以C和D处不断;“焉”是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然”,在其后E处断开;“以法”做“束缚”的状语,所以F处不断;“而使之得行其意”的“而”指“从而”,表顺承,在其前G处断开;“得行其意”做前边“之”的谓语,所以H处不断。故选BEG。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是求学的人。句意:有学问的人不可以说不多。/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B.正确。“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是延伸,扩张。句意:假如让“四凶”肆无忌惮、谗害忠良、为非作歹。/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C.正确。D.正确。都是“提拔、晋升”的意思。句意:所升迁的人。/奖励(升迁)好人,惩罚坏人。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处罚”分析错误。原文“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可知,意思是:如果他是无能的人,应当知道辞去职务而避免被考察到不合格而撤职。所以应该是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考虑辞职躲避考察。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诚”,确实;“随”,根据;“官”,做官。(2)“赴功”,建立功业;“患”,担心;第二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就”,成功。参考译文:材料一:有一天讲学,众大臣走后,神宗皇帝让王安石留下来。王安石说:“凭借我大宋幅员之大,有学问的人不可以说不多。但经常忧虑没人可以帮助陛下治理国家,其原因在于陛下选拔人才的方法还不明确,求得贤才的诚心还未到极点,即使有贤人,也会被小人遮蔽,藏身退隐而去。”神宗说:“哪个朝代没有小人?即使是尧、舜的时代,也不能避免‘四凶’。”王安石答道:“正因为能够辨别‘四凶’而加以惩处和铲除,才能够成为尧、舜。假如让‘四凶’肆无忌惮、谗害忠良、为非作歹,那么皋陶、后稷、契难道也愿意苟且食俸禄而虚度一生吗?”材料二:现在最紧急的事情是人才不足。如果能使天下人才众多,这样就可以从中选拔合适人选授以职位。先王的时候,曾经人才济济,为什么到现在却人才匮乏了?所以说:是选取人、任用人,没有遵循正确方法的缘故。所谓选拔的方法,是什么呢?先王选拔人才,必定从家乡地方上,从各级学校里,让众人推举他们认为的贤能之人,选拔出来告诉上级并考察。确实贤能,然后根据他们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低而决定做什么样的官。这是选拔的方法。任命人才的方法,是什么呢?每个人的才能品德高低厚薄各不相同,让他担任的职务有合适他的也有不合适他的。古代的贤王知道是这个情况,所以让懂得农业的人任职后稷主管农事,懂得工匠的人任职共工主管工事。其中品德和才能比较高的人让他担任长官,品德才能低的人让他成为辅佐的属僚。又让他长久地担任这方面的职务,则担任长官的由于习惯从而知道了该职务的方方面面,下面的佐属服从安排听从长官的教导;贤良的人则可以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什么出息的人他的过失也将会发生。所以让他长久地担任某一方面的职务就需要对他实行考察的办法。因此有智慧能力才学精力的人,就会用尽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来成就事业,我们不用担心他不能坚持做下去,让事业成功不了。那些偷懒混日子的人,虽然想一时讨好考察的人,而担心之后会被这些人抓住把柄侮辱,怎么敢不勉励自己呢?如果他是无能的人,应当知道辞去职务而避免被考察到不合格而撤职。担任职务的时间越来越久,不能胜任而犯下的过失,不可能因为幸运而避免发生。那么他是不敢不顾这些从而知道辞职躲避考察,那么怎么会有结党营私,谄媚,为了高升而斗争的人呢?选取各种各样的人才,使他们担任合适的职位,让他们长久地处理一方面的事务,等到他对该职务又很精通了,就不要用一些法律条框束缚他,从而使他完全实行他的想法。尧、舜等先王之所以能够管理好众多官员从而兴旺很多下面做工作的人,就是以这样的方法罢了。尧、舜时期,所罢黜的人我们已经知道了,就是四凶。所升迁的人,包括皋陶,后稷,契等人,他们一生都任同一个官职而没有改变。这里所说的升迁,指特别增加的爵位,赐给的俸禄这些。这就是任用人才的道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马之在厩也,驾骥杂处,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方驾,则虽倾轮绝勒,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铢量其能而审处之。如是则士之愚萦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纵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者,吾不信也。(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文本二: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而绳趋尺步、华言华服者,往往摈弃不用。何则?天下之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者众也。朝廷之政、郡国之事,非特如此而可治也。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子弟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骨吏贱吏而贤,则用之。(节选自苏洵《广士》)19.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上断句处字母。夫材A之用B国C之栋梁也D得之E则安F以荣G失之且则亡以辱。2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意为担忧,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患”字含义相同。B.苟,意为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的“苟”字含义相同。C.铢,本是古代重量单位,重量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铢量,这里形容极精细地衡量、推究。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与《师说》中的“巫医”含义相同。2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人才和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人才遇到事情时能够把事情治理好,出谋划策时能够分清利害关系,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B.王安石认为在马棚里很难辨别出良马和劣马,而在二者一起拉车赶路时,则能够看出劣马即使拉断缰绳,昼夜不停,也追赶不上良马。C.王安石用刘邦、项羽、唐太宗等人的例子,说明如果国君真正渴求人才,会激励人才的出现,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广泛地寻求人才。D.苏洵认为古人常从盗贼、夷狄中选拔人才,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往往舍弃不用,因此提倡应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2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2)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2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中王安石和苏洵在任用人才方面的观点?【答案】19.BDG20.A

21.D

22.(1)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凭什么和一般人区别开呢?(2)因此盗贼小偷、外族人,即使是奴隶也认为他们可耻,可是(他们)往往能够进入朝廷。23.①王安石认为应该仔细考察人才并审慎任用人才,让其承担符合他能力的职务;②苏洵认为应该不看身份,而看能力(贤能)。【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人才的作用就好像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国家就会安定而繁荣;失去人才,国家就会灭亡而遭受耻辱。“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是判断句,主谓之间断开,即B后断句;“也”是句末语气词,在其后D处断句;“得之则安以荣”与“失之且则亡以辱”句式一致,G处断句。故在BDG三处断开。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担忧/祸患。句意:国家所担忧的,不是担心人才不多。/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B.正确。句意:在上层的人如果不能仔细地考察他。/如果不是我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会去求取。C.正确。D.正确。故选A。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错误,由原文“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可知,苏洵认为任用人才以贤能为标准,没有提倡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人之有材能者”,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有材能之人者”;“形”,外表;“何以”,凭什么,根据什么;“异于人”,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于人异”。(2)“是以”,因此;“虽”,即使;“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登”,进入。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和“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铢量其能而审处之……”可知,在上层的人如果不能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影响极大;所以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方法去寻找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在于给他才能相当的工作罢了,特别仔细地衡量人才的本领而慎重地任用,这是王安石的在任用人才上的观点。结合“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和“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子弟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骨吏贱吏而贤,则用之”可知,苏洵认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有才能都可以任用,这是他在任用人才方面的观点。参考译文:文本一:国家所担忧的,不是担心人才不多,而是担忧在上层的人不希望人才太多;不是担心才士们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担忧在上层的人不让他们去干事。人才的作用就好像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国家就会安定而繁荣;失去人才,国家就会灭亡而遭受耻辱。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凭什么与一般人区别开呢?只有当他办事,事情就能处理得好,出谋划策就能趋利避害,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富强,这才是他不同凡人的地方。在上层的人如果不能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有皋、夔、稷、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有别于一般人,何况那些才智比他低下的呢?马在马棚里,劣马和好马混杂在一起,寻找两者不同的地方确实很少。等到好马拉重车,不必多次鞭打,只要一拉缰绳,千里的路程就跑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好马并驾齐驱,那么即使车轮歪斜了,缰绳拉断了,昼夜不停地追赶,劣马还是远远地落在后面而赶不上。在这之后骏马与劣马就能区别开了。古代的君王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方法去寻找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在于给他才能相当的工作罢了,特别仔细地衡量人才的本领而慎重地任用。像这样,即使愚昧浅陋的人也都能发挥他们的智能去干好小事,何况那些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英杰呢?唉!后世的君王,未曾考虑这个道理并且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却空说天下真的没有人才,也是没有很好地考虑原因何在罢了。唉!现在国家还常常担心没有人才。我听说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现了;刘邦项羽并起相争,出谋画策、能征惯战的人才就涌现了;唐太宗想天下大治,而出谋献策、直言规劝的辅佐大臣就来到朝廷。这些人才,当那几位君王还没有出来时,他们也不曾被发现;而当君王盼望人才时,这些人才就来到了。天下那么广大,人物那么众多,却说的确没有人才可用,我是不相信的。文本二:古代选择人才,从盗贼小偷当中选择,从外族人当中获得。古代的人并不认为盗贼小偷、外族人那样的事是可以做的,只是因为小偷强盗、外族人里面也有人才罢了。贤士在高贵的人中间,那么就从高贵的人中间选拔;若卑贱的人中有贤士,那么贤士就在卑贱的人中间选择。因此盗贼小偷、外族人,即使是奴隶也认为他们可耻,可是(他们)往往能够进入朝廷;相反,那些举手迈步,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常常被弃而不用。这是什么缘故呢?天下那些举手迈步,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太多了。朝廷的政务、州郡的事务,并非这样就能处理好的。那些人虽不能循规蹈矩,说堂皇的言辞,穿华美的服饰,但如果他们的才能在这里果真能得到发挥,那么在这个职位上就是合适的。普通百姓、贫寒士者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公卿大臣于子弟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巫师、医生、打卦的、相面的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职位卑微的官吏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举进士,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熙宁初,神宗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黜怪妄,辨鬼神。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乃诏知太常礼院。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著书《西铭》。程颐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节选自《宋史·张载传》)2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比见A二程B深明C《易》道D吾所弗及E汝辈F可师之。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语,指“对……说”,与“越人语天姥”中的“语”含义相同。B.酬,指敬酒,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含义相同。C.因,表示“趁机”,与“因为长句”中的“因”用法不同。D.危,指高耸的,和“危楼高百尺”中的“危”含义相同。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博览经典,著书立说。他早年研读了《中庸》和《六经》,后来屏居南山,读书著述不辍,所著的《西铭》获得程颐的高度评价。B.张载尊礼贵德,教化百姓。他任云岩县令时,定期置办酒食,宴请乡间年长者,并亲自慰问他们,向广大民众宣扬敬老爱老的道义。C.张载议论政事,应对得体。他回复神宗如果治理国家不效法三代,终究是苟且之道;他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对新政表示支持。D.张载为人杰出,广受青睐。他年轻时得到了范仲淹的赏识与指点,为政后其政见又得到了宋神宗的肯定,是关中士人的宗师。2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2)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选自《师说》)(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选自《师说》)【答案】24.BDE25.C

26.C

27.(1)(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才,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令人快乐,为什么要研究军事呢。”(2)张载自始至终,善于阐发圣人遗留下来的旨意,他所谈论的治理国家所施行的措施大概可以恢复古代的制度。(3)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4)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那种人是明智的。【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近来见了二程,他们深刻理解《易经》的学说,是我所比不上的,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二程”是“比见”的宾语,也是“深明《易》道”的主语,后句可承前省略主语,所以从B处断开;“《易》道”是“深明”的宾语,句意完整,应从“《易》道”后断开,选D;“吾所弗及”省略了宾语“他们”,句意完整,所以从E处断开;“汝辈”指你们,即听讲的人,是“可师之”的主语,其间不可断开。故选BDE。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语”含义不同。语,指“对……说”;/谈论。句意:第二天他告诉别人说。/当浙江一带的人谈论起天姥山的时候。B.错误。“酬”含义不同。酬,指敬酒;/答谢,酬答。句意:亲自为他们敬酒。/用诗歌赠答白居易与我在扬州初逢时赠送我的诗。C正确。因,趁机;/于是。句意:趁机询问民间的疾苦。/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D.错误。“危”含义不同。危,端正地;/高耸的。句意:整天端坐在一间屋子里。/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对新政表示支持”错误,根据原文“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意思是:“张载回答说:‘您与人为善,那么别人也用善来回报您;如果像教导玉工雕琢玉器那样,那么当然有不接受命令的人了。’”这是张载对王安石实行新政的劝告,并非“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也没有表现对新政的支持。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远器”,远大的器度,指有才能﹑能担当大事的人。“警”,告诫;“可乐”,令人快乐;“事”,研究。(2)“发明”,阐发;“遗旨”,遗留下来的旨意;“略”,大概;“复古”,恢复古代的制度。(3)“无”,无论;“道”,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也”判断句,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师”,向老师请教;“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参考译文:张载字子厚,是长安人。年少时喜欢谈论军事。二十一岁那年,用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才,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可使之感到快乐,为什么要研究军事呢。”于是劝告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还认为不满足,又访寻各种佛教、道家之书,多年深入研究它们的学说,知道不会有收获,便反过来研求《六经》。(他)曾经在京城坐在虎皮上讲《易经》,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一天傍晚,程颢、程颐来了,和他讨论《易经》,第二天他告诉别人说:“近来见了二程,他们深刻理解《易经》的学说,是我所比不上的,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于是撤掉师座,停止讲学。他跟二程谈论道学的要领之后,精神焕发,充满了自信,说道:“我求得的道义已经够了,为什么还要向别处探求呢?”于是完全抛弃了异端之学。(张载)考取进士,被任命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治理政事把注重根本改良民俗当作首先要办的事务,每个月的初一,准备酒和饭菜,召集乡间老人到县衙聚集,亲自为他们敬酒,使人们知道奉养老人和侍奉年长的人的道义,趁机询问民间的疾苦。熙宁初年,宋神宗召见张载,向他询问治国之道,他回答说:“治理政事如果不效法夏、商、周三代的话,终究是苟且之道。”宋神宗很高兴,让他担任崇文院校书。有一天他见到了王安石,王安石用新政来问他,张载回答说:“您与人为善,那么别人也用善回报您;如果像教导玉工雕琢玉器那样,那么当然有不接受命令的人了。”回到朝廷,以生病为由隐退居住在南山脚下,整天端坐在一间屋子里,左右都是书籍,俯身读书,仰面思考,有心得就记下它们,有时半夜起床坐下来,点上蜡烛来写作。穿着破旧的衣服,以粗米、草菜为食,给各位学生讲学论道,常常用学习一定要像圣人那样才罢休的道理告诫他们。所以他为学尊崇礼教,崇尚道德,乐天安命,摈弃怪异荒诞之说,辨清鬼神之论。吕大防推荐他说:“张载自始至终,善于阐发圣人遗留下来的旨意,他所谈论的治理国家所施行的措施大概可以恢复古代的制度。”(宋神宗)于是下诏让他主管太常礼院。张载学习研究古代典籍,努力实践,成为关中士人们的宗师,世人称他为“横渠先生”。写有《西铭》一书。程颐曾经说:“《西铭》发展了从前圣贤们所没有讲到的道理,与孟子的性善论与养气说有同等功绩,自从孟子以后大概再没有见到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兄弟更称扬之。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或言其专。曾公亮因力荐王安石,觊以间琦。琦求去益力,帝不得已从之,以司徒兼侍中。入对,帝泣曰:“侍中必欲去,今日已降制矣。然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琦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帝不答。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始至京师,时受翰林学士之命已七越月矣,诏安石越次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安石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跻此道。”冬十一月,郊。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司马光曰:“救灾节用,当自贵近始,可听也。”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帝曰:“联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B.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C.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D.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英宗在位时,韩维、吕公著等人就常对人称道王安石,韩维升任太子庶子时,还向神宗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B.吴奎曾与王安石共事,他反对神宗任用王安石,认为他行为迂阔,若受重用,必然紊乱朝纲,可他的意见并没有被皇帝听从。C.曾公亮向朝廷大力举荐王安石,希望借机让皇帝疏远宰相韩琦。韩琦则力请离开朝廷,并向神宗表示反对让王安石接替自己。D.王安石认为皇帝应该效法尧、舜,尧、舜治国简明、扼要且容易,并非高不可及,而唐太宗治国则烦难迂阔,不值得效仿。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和课内句子(2)翻译成现代汉语。(1)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31.在国用不足上,王安石与司马光有何分歧?请概括说明。【答案】28.A29.D

30.(1)众人认为王安石必定推辞,等到诏书下来,王安石立即起身上任。(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31.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是由于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认为国用不足与理财无关,所谓理财就是设法夺民而已。【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神宗即位当皇帝,召见王安石,王安石不来。神宗对左右大臣说:“王安石是先帝的大臣,先帝请不来,有人认为他不恭顺,现在又请不来,是真的病了吗?还是有什么条件呢?”“安石不至”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CD;“先帝”修饰“朝”,“朝”作“历”的宾语,意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B。故选A。2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而唐太宗治国则烦难迂阔”错误。由原文“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可知,是说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繁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没有提到唐太宗治国的特点。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辞”,推辞;“及”,等到;“视事”,上任。(2)“为”,因为;“度”,计划;“是”,认为正确。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和“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可知,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是由于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由原文“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和“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可知,司马光认为国用不足与理财无关,所谓理财就是设法夺民而已。参考译文: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二十五日,任命王安石当江宁知府。在英宗继位后的整个期间内,王安石虽经宣召却一直不曾就职,韩维、吕公著兄弟于是更加对人称道王安石。神宗在颖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等到神宗即位当皇帝,召见王安石,王安石不来。神宗对左右大臣说:“王安石是先帝的大臣,先帝请不来,有人认为他不恭顺,现在又请不来,是真的病了吗?还是有什么条件呢?”曾公亮说:“王安石确实是辅相之才,肯定不会欺骗皇帝您的。”吴奎说:“我曾与王安石共事,此人有错不认,刚愎自用,其主张也很迂阔,万一受重用,必然紊乱朝纲。”皇帝不听,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众人认为王安石必定推辞,等到诏书下来,王安石立即起身上任。九月,召王安石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当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有人说韩琦专权。曾公亮于是大力举荐王安石,希望借机让皇帝疏远韩琦。韩琦更加大力请求离开朝廷,皇帝不得已听从了韩琦,让他以司徒身份兼任侍中。韩琦入朝答对,皇帝哭泣说:“您一定要离去,今日已经下诏书同意了。然而您离去后谁可接替您呢?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王安石任翰林学士是绰绰有余,处在宰相的位置则不可以。”皇帝没有答复。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才首次来到京师,这时接到翰林学士的任命已经超过七个月了,下诏让王安石越级入朝答对。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繁杂,扼要而不迁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求学的人不能道晓,因此认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冬季十一月,朝廷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宰相等人因为黄河北部连遭早灾,国家用度不足,请求南郊祭天后别再照例赏赐金钱绢帛了。诏命众学士计论。司马光说:“贩济灾荒,节省开支,应当从中枢部门做起,可以采纳这种提议。”王安石说:“国家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说:“所谓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按人头计数征税,用箕畚敛取谷物罢了。”王安石说:“不对,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也能使国家用度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有这种道理?天地所出产的财货物品,不在百姓手中,就在官府手中,善于理财的人设法掠夺百姓,由此造成的危害比增加赋税还严重。”双方争论不休。宋神宗表态说:“我的看法和司马光相同,但姑且用不批准这样做来答复宰相等人。”(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宗师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无限度。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赂衰耗而不赡。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是时山东被河茁,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天子怜之,下巴蜀粟以振之。元封元年,桑弘羊领大农。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县置均输盐铁官。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节选自《史记·平准书》)材料二: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领行天下。立淮、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言:“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范纯仁言:“令万效桑弘羊行均输之法。而使小人掊克生灵,敛怨基祸。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奸佞所乘。”留章不下。(节选自未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3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都A鄙B廪C庾D皆E满F而G府H库I馀J货K财L京M师N之O钱P累Q巨R万S贯T朽U而V不W可X校3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运用了借代修辞,与《过零丁洋》中“干戈寥落四周星”的手法一样。B.“方”意为比方,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的“方”意思相同。C.“振”意为赈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振之以威怒”的“振”意思不同。D.“敛”意为招致,与《促织》中“成不敢敛户口”的“敛”意思不同。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奢侈攀比过度造成朝廷财用匮乏,天下百姓劳役繁重,苦不堪言,使西汉再次陷入了立国之初的困境。B.针对民间私铸、盗铸钱币问题,西汉朝廷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改由国家统一铸造,并废除郡国所铸钱币。C.桑弘羊认为百姓经商会相互争利,造成物价上涨,于是建议增设大农部丞、平准官等负责平抑物价,得到皇帝支持。D.王安石效仿桑弘羊的均输政策,在准、浙六路推行均输法,由发运使总管赋税收入,以期国家财用充足,百姓富足。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2)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奸佞所乘。36.卜式如何评价桑弘羊的改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哪一点责难相似?请简要说明。【答案】32.FLS33.B

34.A

35.(1)一年之内,太仓都装满了。百姓不用增加赋税而国家财用充足。(2)事情重大不可以速成,倘使想要急于成就事功,必定会被谄媚的奸邪之徒钻空子。36.第一问:卜式认为桑弘羊的改革是在与民争利,违背天理。第二问:与司马光“征利”的责难相似。【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各郡县的粮仓都装满,府库中贮存了很多财物。京师积存的钱累积到了亿万,穿钱的绳子腐烂无法数清。“都鄙廪庾皆满”为主谓结构,其后F处断开;“京师之钱累巨万”中,“京师之钱”为主语,其前L处断开;“贯朽而不可校”中,“贯”是名词,指穿钱的绳子,作主语,其前S处断开。故选FLS。3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A.正确。都是借代手法,用干戈代指战争。句意:而战事却与日俱增。/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B.错误。方圆;正。句意:灾区方圆一二千里。/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C.正确。赈济;威吓。句意:运来巴、蜀的粮食来赈济他们。/用威风的怒气来威吓他们。D.正确。招致;征收,勒索。句意:招致怨恨祸乱。/成名不敢勒索百姓。故选B。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奢侈攀比过度造成朝廷财用匮乏”错误。由“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可知,原因除了奢侈攀比外,还有和匈奴的年年战争。故选A。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益”,增加;“用”,财用;“饶”,充足。(2)“事大”,事情重大;“傥”,倘使;“为……所”,表被动。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第一问:结合“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可知,卜式认为桑弘羊的改革是在与民争利,违背天理。第二问:结合《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可知,与司马光“征利”的责难相似。参考译文:文本一:汉朝兴起,承接了秦朝的衰敝,战争越频繁而财用越匮乏。到当今皇上即位几年后,汉朝建立以来这七十多年之间,国家太平无事,如果没有水灾旱灾,百姓就可以人给家足,各郡县的粮仓都装满,府库中贮存了很多财物。京师积存的钱累积到了亿万,穿钱的绳子腐烂无法数清。在这时,受有封邑土地的宗室及公卿大夫以下的人,都竞相奢侈,没有限度。等到匈奴断绝了和亲,战争接连不断,没有止息,天下百姓苦于繁重的劳役,而战事却与日俱增,官府财物匮乏不足。从建元以来,由于财用少,政府常常就近到产铜多的山铸钱,百姓们也有偷铸钱的,多得数不清。于是给所有的郡国下禁令,不许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下令天下不是三官钱不能使用,各郡国以前铸的钱都作废销毁。而百姓铸钱的更少了,因为计算一下盗铸的费用超过钱的价值,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大奸商才盗铸。这时山东遭受黄河水灾,接连几年没有收成,灾区方圆一二千里,天子很怜惜他们,运来巴、蜀的粮食来赈济他们。元封元年,桑弘羊兼任大农。桑弘羊因为各官府都作买卖,互相争利,所以物价上涨,于是奏请设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管各郡国,各郡县一般都设置均输盐铁官。在京师设置平准官,总管收受各地运来的货物。大农所属各官完全掌握天下的货物,贵时卖出,贱时买进。这样一来,富商大贾无法牟取大利。于是返本务农,而物价不会上涨。因为抑制了天下的物价,所以称为“平准”。天子认为桑弘羊说的对,准许他实行。一年之内,太仓都装满了。百姓不用增加赋税而国家财用充足。这一年小旱,皇上命百官求雨。卜式进言说:“政府只应当靠租税来维持用度,现在桑弘羊让官吏们置身于市井商贾之中,做买卖赚钱。烹杀桑弘羊,天才会下雨。”文本二: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等法,相继被制定出来,号称新法,被颁发推行于天下。立淮南、两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说:“现在浙、淮发运使实际总管六路的赋税收入,凡是上供京师的货物,都可以从贵处转到贱处购买,用近处货物替换远处的货物。或许国家费用可以充足,百姓的财物不至于匮乏。”诏令以发运使薛向主管均输、平准,范纯仁上言说:“现今效法桑弘羊实行均输法,而使小人搜刮百姓,招致怨恨祸乱。事情重大不可以速成,倘使想要急于成就事功,必定会被谄媚的奸邪之徒钻空子。”神宗留下奏章而不下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贤者,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①。”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愿,则皋、稷、契②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谓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庠序。边众人推其所谓贤能,出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吏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③而知其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