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教案_第1页
旅游文化教案_第2页
旅游文化教案_第3页
旅游文化教案_第4页
旅游文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论本章内容: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和特点,研究旅游文化的现实意义。第一节旅游文化的概念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1977〕:在《旅游学—要素·实践·根本原理》中,对旅游文化进行最早界定: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一、民族文化说(《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1984〕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游客不仅吸取游览地的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国的文化带到了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日益缩小。绘画、雕刻、摄影、工艺作品,是游人乐于欣赏的工程。戏剧、舞蹈、音乐、电影又是安排旅游者夜生活的节目。诗歌、散文、游记、神话、传说、故事,又可将旅游景物描绘的栩栩如生。旅游文化即旅游主体〔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传播的本国文化和所接受的异国文化的总和。喻学才:旅游文化指的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的旅游实践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本民族或本国家文化。它包括只有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独有的哲学观念、审美习惯、风俗人情等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的文化传统在旅游过程中的特殊表现。二、旅游+文化〔1987年,陈辽〕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他又把旅游文化分为:广义旅游文化:指旅游线路、旅游途中、旅游景点上一切有助于增长旅游者文化知识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旅游文化:一切能使旅游者在旅游途中舒适、愉快并能提高旅游者文化素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首届中国旅游文化研讨会”〔1990〕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魏小安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或者说是通过异国异地的文化的消费而形成的现代特殊生活方式。三、主体与客体说主体说: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或旅游效劳者在旅游欣赏或旅游效劳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冯乃康1991〕客体说:旅游文化是指与自然风光、古迹遗址有关的历史掌故、民俗文化、文学艺术、传说故事及百科知识等。〔周谦1990〕四、碰撞说首届中国旅游文化研讨会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沈祖祥旅游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马波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效劳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第二节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和特点一、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一〕旅游文化的起源与开展(旅游历史文化)先秦、秦汉:旅游文化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朝:旅游文化的勃兴期隋唐、宋:旅游文化的鼎盛期元、明、清:旅游文化的开展期近现代:旅游文化的转型期〔二〕宗教旅游文化佛教的创立和开展佛教的根本教义佛教诸神佛教宗派〔主要是禅宗〕佛教建筑艺术佛塔艺术以及石窟艺术等道教思想来源、道教的根本教义以及道教神灵〔三〕民俗风情旅游文化什么是民俗风情?民俗包括哪些内容?汉族的民俗风情主要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四〕建筑旅游文化我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观念我国古建的特点古民居建筑小品园林的构成要素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艺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点〔五〕饮食旅游文化食文化的产生及开展中国菜肴文化酒文化的产生及开展茶的产生和开展;茶的分类;品茶艺术;茶艺、茶道等二、旅游文化的特点地域性(地方性〕自然环境是文化生成的土壤,各地气候、地形、水分、植被、动物等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地的文化产生、开展与特色形成。延续性〔传承性〕多样性〔综合性〕第三节研究旅游文化的意义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二、促进国际交流三、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四、推动国家和政府对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第二章中国旅游文化的起源与开展本章内容:旅游文化的形成期,旅游文化的勃兴期,旅游文化的鼎盛期,旅游文化的开展期,旅游文化的转形期第一节旅游文化的形成期(先秦、秦汉时期〕

一、先秦〔包括远古、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由神本走向人本的旅游文化从旅游的形式看,主要是生存之旅、探险之旅旅游主体主要是帝王、诸侯、士大夫旅游概念逐渐明确,先后形成了儒家的“比德说”和道家的“逍遥游”〔一〕神秘渺茫的远古游踪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据【史记】记载,黄帝一生好入名山游,一生不离群山,好与野兽为伍。他“作舟车以济不能,旁行天下”,“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xunyu〕,合符釜山……迁徙往来无常处”。“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与神会”。舜帝身体力行,探幽历险。〔二〕骄奢婬逸的帝王娱游夏桀创造了聚众饮酒人数最多的记录。一次性组织3000人站在池边豪饮,以“醉而溺死者”为乐。商纣王不但“流酒为池”,而且“悬肉为林,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据《史记》记载,纣王“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中国第一酒狂、“竹林七贤”之一刘伶:上联:猛虎一杯山中醉下联: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夏商周帝王的游猎活动田猎—囿—游猎场穆天子传》: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游记文学作品,也是先秦帝王的第一部旅游史。穆王西巡:有旅游团员——七萃之士;有旅游工具——八骏马;有天下第一驾驭手——造父;有导游员——地理通伯夭。〔三〕走向自觉的春秋战国旅游1.贵族的朝聘之旅政治型朝聘;文化型朝聘。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士。2.士人的游说之旅苏秦、张仪、毛遂等。鬼谷子出生地---河南鹤壁淇县,云梦山是鬼谷子讲学的地方。3.士人的游学之旅代表人物孔子、庄子、孟子、墨子等。①孔子的近游观、远游观、“比德说”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孝子不登高,不临危。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君子比德〕孔子的旅游思想:将山水与不同的思想修养、气质、个性品质紧密联系起来,使山水人格化,但凡人所具有的美德,都可以赋予山水,而且人可以通过游览山水到达娱乐、长寿的目的。②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既是一部哲学名著,又是一部旅游著作,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谓逍遥游,是指不计功利,不借任何外力,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自由遨游。《庄子》:“乘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游乎尘垢之外”;“游无极之野”等。庄子【人世间】:“闻以有翼飞者也,未闻无翼飞者也。”林语堂先生在【论游览】一篇中说,“旅行的真正动机应为旅行以求忘其身之所在,或较为诗意的说法,旅行以求忘却一切。旅行者所必须的行具,是胸中的一幅别才,眉下的一双别眼。”王国维认为,有境界者那么自成高格,游人的情意和山水的物境,只要两者水乳交融,即使足不出户,纵或晚上做梦,也能形成一种游境。庄子的旅游思想:环绕“道”的气氛,追求时髦和奇特,富于梦想,轻视传统,喜爱冒险,强烈要求变化,憧憬人迹未至、稀奇乖僻的旅游胜地。先秦时代,旅游概念逐步明晰,主要建立了以儒家为代表的“比德说”、道家为代表的“逍遥游”旅游思想理论,儒家、道家崇尚自然美的审美传统对后代旅游活动和旅游思想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孔子或庄子都是中国旅游文化思想史上的拓荒者,他们的旅游思想都是中国旅游思想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二、秦汉:多元开放,恢弘大度的旅游文化㈠帝王的封禅之旅封禅就是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活动,也是祭祀的最高形式封即泰山顶上筑土为坛,向上天报告其成功。禅即指在泰山脚下或附近的山除土〔辟地基〕,向大地报告其成功,祈求上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什么选择在泰山封禅?汉武帝施行的是二封二禅㈡皇帝的南北巡游秦始皇的五次巡游:公元前220年进行了第一次西北巡游;公元前219年,东巡齐鲁大地,行程3200公里;公元前218年,齐鲁故地重游,行程2400公里;据传,“神山上禽兽皆为白色,以黄金白银为宫阙,有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凡人未至三神山时,远望之如云,将要邻近时,三神山反居水下,或被风吹引而去,终莫能至”。公元前215年,出游东北的燕赵大地;公元前210年,第五次出游,行程5000多公里。汉武帝的巡游:有据可查的巡游30次,大规模的4次秦皇汉武的巡游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弊多于利,但它对交流经济、文化、观风知俗、了解民情,特别是开展道路和旅游事业,开发名山大川旅游资源等,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四〕张骞的打通西域之旅〔五〕老百姓的春游、秋游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巳节,也叫“修禊”。《诗经·郑风》中有一首名为《溱洧》的诗,描写的是古代郑国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洧河两岸春游的欢乐情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蘭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元朝的王恢在《正宫·双鸳鸯》中写道:野溪边,丽人天,金缕歌声碧玉圈。解袚〔bo〕不祥随水去,尽回春色到樽前。秋游那么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古代也叫登高节、菊花节。1994年我国推出的“中国文物古迹游”的14条专线:1.孔子周游列国线2.秦始皇东游线3.三国战略线4.唐僧取经线5.鉴真东度日本线6.文成公主入藏线7.北宋穆斯林转战线8.成吉思汗转战线9.唐诗宋词碑记线10.马克·波罗游中国线11.徐侠客旅游线12.李自成进京线13.乾隆皇帝南巡线14.清朝末代皇帝出京线第二节旅游文化的勃兴期〔魏晋南北朝〕玄谈与佛理结合,名士与高僧合流,山水和寺庙一体,园林和人性相谐,形成了魏晋南北朝特有的旅游风格。魏晋南北朝游人之多,游兴之浓,游迹之广,游风之独特都是前所未有的,形成了中国古代旅游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一、旷达的玄游玄游即为逃避现实,以山水为友,并在其中参悟玄机,印证玄理,安抚人生,陶冶人的自然之性与自然之情的旅游活动。玄游起于魏末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他们共同的行为即:狂饮、服药、狂狷。阮籍:魏国诗人,玄游家、音乐家据《晋书·阮籍传》记载,他“傲然独得,任性不羁”,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其代表作《咏怀诗》共80多篇,大都是写景抒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嵇康:竹林七贤核心人物,玄游家、文学家据《晋书·嵇康传》记载,他“长好老庄”;“常修养性服食之事”;“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返。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阮咸:阮籍侄子,音乐家。山涛: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向秀:玄学的完成者。刘伶:中国第一酒狂。王戎:竹林七贤中的小字辈。东晋南北朝,玄游到达高潮,代表人物:陶渊明,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田园诗人,东晋末年著名的玄游家。《归去来辞》: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榉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其代表作《桃花园记》。陶渊明的【责子】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大子〕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二子〕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三、四子〕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五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谢灵运:大漫游家,被誉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诗人、山水旅游家。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雅好服事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此地〔即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漫游,是为了对抗黑暗的现实而出现,由此迸发出无比热情的旅游文化创造力,并由此衍生出来的山水文学、游记、山水诗、书法艺术等,为中国旅游文化开辟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崭新境界。二、隐逸者的仙游仙游是人们追求得道成仙而辗转奇山异水的一种旅游活动,道教旅游以神仙学说为核心,故称仙游。仙游的代表人物:葛洪:东晋道士和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仙游家。“视其颜色如生,体亦柔轻软,举尺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以为尸解得仙云”。其《抱朴子》一书,从理论上论证了世界上确有神仙存在,为道教构建了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并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大大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抱朴子》不仅是一部道教史名著,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化学和医药卫生学的珍贵资料。葛洪的另一奉献是致力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撰写了《神仙传》十卷,记载了传说中的神仙,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道教文学作品。陶弘景:道教思想家、仙游家、文学家、医学家。主张儒、佛、道三教合流。他编纂的《真灵位业图》为道教神仙制定了等级、品位,设想出一个等级森严的神仙谱系。其仙游风格独特,“没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间,欣然为乐。有时独游泉石,望见者以为仙人。”陆修静:道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三、云游中外的释游释游即佛游,是一种为传经、取经和居静修行、坐禅佛理或朝拜佛陀所开展的旅游活动。释游有两类:为传经、取经所开展的中外释游;在自然山水中居静修行,清谈佛理的释游。最早走陆路来华释游的是大月氏使者伊存。著名的还有安清、支谶、竺法护、达摩等。我国魏晋时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是释游者朱士行,他行程5850公里,抄写90章正品梵书,计60万多字。法显西晋名僧。撰写的《佛国记》记录了当时我国西北部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的物产、风俗、宗教及地理状况,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诸国的社会历史、经济状况、文化风俗和宗教信仰的珍贵资料。魏晋南北朝僧侣西行求法意义重大,它是中国人首具规模的出国旅游热,是中国旅游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在自然山水中居静修行者支道林、于法兰、释道安、释慧远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旅游的开展,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景观,并产生了宗教旅游文化,寺庙、石窟、浮屠等宗教建筑艺术,遍布祖国各地,给多元化的旅游文化增添了庄严的宗教蕴涵。四、踏迹揽胜之游—郦道元我国四大古典旅游著作:郦道元的《水经注》北魏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游记作家、旅行家。其《水经注》详细表达了1250多条河流的源流、支流,以及河流沿岸的高山名城,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和神话传说,它不但是一部地理著作,也是一篇篇文字洗炼优美、写景生动逼真、引人入胜的山水游记文。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北魏散文家,《洛阳伽蓝记》是其踏迹揽胜洛阳,尤其是佛迹寺庙盛衰面貌后的追叙之作。《洛阳伽蓝记》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北、城南共5卷,以北魏佛教兴衰为线索,以洛阳城的寺庙为纲领,全面记述了当时的庙宇、园林、建筑、战争、人物、事件等。在记述的70多处寺庙中,列举了66所佛寺的园林和当时旅游揽胜的盛况。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五、园林:自然山水的人性化魏晋南北朝在造园史上出现了以山林野趣为主题的山水园。这类园林以真山真水为蓝本,经过提炼、概括,把自然山水再现出来。1皇家苑林2寺庙园林3私家园林西晋最著名的士人园林当属石崇的“金谷园”:“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有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乐欢心之物备矣”。谢安“于土山营墅,楼管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第三节旅游文化的鼎盛期〔隋唐、宋〕一、隋唐:热烈奔放、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一〕独具特色的龙舟旅游隋炀帝:营造东都洛阳,大建皇家御苑〔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开创了中国旅游史上龙舟巡游的先例。唐太宗主张近游,反对远游。〔二〕浪漫的唐诗之旅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到处山水皆故宅”。26岁开始漫游求仕生活。《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假设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一生根本上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以游求仕,以游求仙,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他用豪迈飘逸的笔触,写下了大量壮美的诗篇,他的旅游思想和风格对中国旅游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士人仿效的典范。杜甫:漫游的主要目的是科举入仕。〔三〕清丽闲逸的田园山水游将谢灵运的热衷山川之美的游风与陶渊明式的钟情田野生活的田园游风相结合,推出了兼爱自然山水与田园之乐的山水田园游。发端于唐初的王绩盛唐时期的孟浩然、王维到达鼎盛中唐以后的韦应物、陆羽、白居易、柳宗元等。㈣兴旺的宗教旅游佛教唐代进入全盛时期,有影响的宗派有:智颐为代表的天台宗玄奘、窥基为代表的惟识宗法藏为代表的华严宗慧能为代表的禅宗玄奘〔陈袆〕《大唐西域记》记载和传播了古印度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书中详细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110个国家以及传闻中的28个国家。义净鉴真:被日本人称为律宗始祖。㈤频繁的国际旅游:大量接受来自朝鲜和日本的留学生。㈥丰富的旅游文化精品鹳雀楼、黄鹤楼、滕王阁都是因诗而扬名天下,流传千古。隋唐的佛寺、佛塔、道观。五台山目前仍保存有唐代建筑;陕西的法门寺;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唐代的书法、绘画、雕刻艺术都到达了很高的水平。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楷书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画圣吴道子的画有“吴带当风”之说;四川大足石刻、乐山大佛、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都是唐代的杰作。二、宋:内敛娴雅、意在理趣的旅游文化㈠心怀社稷的忧国之旅寇准:游风抑郁、凄清。范仲淹:反对胸无大志、好逸恶劳、沉湎游乐的惰性旅游,他的《岳阳楼记》、《江上鱼者》、《鱼家傲·秋思》,都充分表现了他登临山水却不忘国忧的爱国情结。㈡悟理求知的理学之旅周敦颐:理学开山鼻祖,偏爱“无欲故静”的游观意境和审美原那么,他欣赏静谧的村野和花木,追求花自落、鸟自飞,人自归的自然景观和意境。朱熹:宋代理学的权威,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知识与道德的统一,反对闭门读书,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远游来增加见闻,从天下这“无字书”中去求真知卓识,领略自然与人生的意义。㈢文学之旅记游诗、记游词、记游文、景观题记题名、匾额、楹联、等旅游文学作品极为可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峨眉山行记》、朱熹的《百丈山记》等。苏轼:“入峡喜巉〔Chan〕岩,出峡爱平旷,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充分表达了他的思想和心境。《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苏轼开创了以诗词导游的先例,其《凤翔八观诗》、《洋池》30首、《南康八景》等,都是诗词形式的导游词。三苏墓前的牌坊上刻有这样两句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和著名的文学家,其代表作《醉翁亭记》。第四节旅游文化的开展期(元明清〕一、元:恬淡悄静、互通有无的旅游文化㈠西行东渐的宗教之旅基督教第二次传入我国。全真教创始人丘处机远赴西域,填补了道教在西域的空白。其弟子所写《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了邱处机西游的经历及讲道的事迹。㈡跨国观光之旅《马克·波罗游记》: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称世界之冠,这里的名胜古迹非常之多,使人们感到自己仿佛生活在天堂——城市交通四通八达,水陆俱备,各种大小桥梁的数目到达一万两千座。各街道上有不计其数的店铺,还有十个大广场。西湖的周围,有许多美丽宽敞的大夏,建筑在湖滨上,这些都是高官贵人的公寓,还有不少庙宇寺院,许多僧侣尼姑住在里面朝夕佛……湖上有许多游艇和划舫。这样驾上一叶轻舟,荡漾在湖上的那种乐趣,确实胜过陆地上的任何行乐。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熏熏欲醉。二、明清:斑斓迷离、烂熟式微的旅游文化㈠寓游于学的科学考察之旅徐霞客:明末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称赞《徐霞客游记》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探家所写的考察记录。”李时珍:药学家、旅行家。《本草纲目》60岁完成,达190万字。㈡郑和七下西洋成为打通中国到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及非洲航路第一人,先后周游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㈢祭祖谒陵与钦临狩猎祭祖谒陵是封建皇帝倡导以孝治天下的扫墓祭祀祖先的活动,祈求祖先保佑社稷,使国家长治久安。钦临狩猎,即皇帝的狩猎活动,历来被封建帝王们看作一项综合性的军事训练与娱乐游赏活动。今河北的围场县即清帝王的狩猎场。〔四〕空前绝后的帝王巡游:康熙六下江南,乾隆六下江南〔五〕皇家宫苑及陵园风景区五座大型皇家园林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承德避暑山庄。皇家陵墓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是明朝13个皇帝的陵墓,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古墓群,也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建筑,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陵墓:永陵〔辽宁新宾县〕:祖陵福陵〔沈阳〕:努尔哈赤与皇后的陵墓。昭陵〔沈阳〕:皇太极与皇后的陵墓。东陵〔河北遵化〕: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个皇帝及后妃的陵墓。西陵〔河北易县〕: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个皇帝及后妃的陵墓。第五节旅游文化的转型期一、近现代:新变凸现、放眼世界的旅游文化林针:近代出洋游历的先驱,其《西海纪游草》记录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斌椿父子一行:第一批由清政府派遣出洋的考察团。容闳:游学美国的先驱李圭:环游地球的工商界代表《物华天宝》集十八省大观,天工可奇;庆一百年盛会,友谊斯敦。二、走近群众的现代旅游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成立;总经理陈光甫先生创办1927年《旅行杂志》创刊1927年6月1日,我国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旅行社成立陈光甫将设在银行的旅行部迁出,单独注册经营其宗旨是:发扬国光;效劳行旅;阐扬名胜;改进食宿;致力货运;推进文化。第三章宗教旅游文化本章主要内容:佛教旅游文化,佛教概说,佛教的根本教义、典籍,佛教诸神,佛教宗派,佛教艺术〔寺庙建筑艺术、佛塔艺术、石窟艺术〕,道教旅游文化,道教文化与旅游,道教概说,道教神仙谱系第一节佛教旅游文化一、佛教概说〔一〕佛教的创立和开展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婆罗门,属于精神贵族;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是古印度各国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为吠舍,是被剥削阶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他们没有任何权利。佛教在印度的开展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所传佛教2.部派佛教时期:释迦牟尼去世后的100~400年间,佛教形成了很多派别,故称。分裂为上座部〔即小乘佛教〕和群众部〔大乘佛教〕。3.大乘佛教时期: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为目的,宣扬大慈大悲,以建立佛国净土为最高目标。4.密教时期:公元7世纪兴起,密教其实是大乘佛教、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相结合的产物,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民俗信仰为特征。〔二〕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首先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再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然后由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北传佛教:分为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传入路线有两条:汉地佛教:经中亚细亚地区传入我国内地,再经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藏传佛教:由印度直接北传尼泊尔,越过喜马拉雅山传入西藏,再由西藏传入我国内地、蒙古和西伯利亚地。藏传佛教的特点:全民信教;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三〕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释迦是他的族姓,牟尼是明珠的意思,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佛的含义:佛即觉或觉者,即醒悟了的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三项俱全者才为佛。※八相成佛〔释迦牟尼生平〕:降兜率〔下天〕:出生前住在兜率天内院。入胎:选择摩耶夫人为母。出生:农历4月初八(佛诞日〕---蓝毗尼花园。出家:29岁降魔:成佛:农历12月初八〔成道日〕;35岁---菩提伽耶转法轮:初次讲法---鹿野苑。涅槃:农历2月15---拘尸那迦〔80岁〕释迦牟尼遗言:我空法有,应以法为师,努力精进,不要放逸。二、佛教的根本教义和典籍㈠佛教的根本教义四谛说:苦谛:是佛教理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佛教对世界与人生的认识。二苦:即内苦和外苦。内苦既包括生理病痛,也包括感情、意志、思想等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外苦指来自外界的各种灾难祸殃。三苦:指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指寒热饥渴所引起的痛苦;坏苦指荣华富贵不能持久所带来的痛苦;行苦指人世沧桑、生活环境变幻无常之苦。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八苦:在四苦根底上加上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取蕴苦。前四者是肉体上的痛苦,而后四类是精神的痛苦。集谛:即说明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佛教认为一切的苦是“三业”、“两惑”造成的:业即造作之意,泛指一切身心活动;惑即烦恼的总称。身业——行动;口业——言语;意业——思想活动;两惑:见惑——一切的妄见;思惑—贪、瞋、痴等妄情。灭谛:即灭尽世俗各种痛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为众生指出的理想境界---涅槃。《杂阿含经》:“贪永尽,瞋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为涅槃”。道谛:即将众生引向消灭痛苦、到达涅槃的方法。2.八正道:也叫“八圣道”,是佛教为众生指出的八种解脱各种痛苦、断绝轮回、到达涅槃境界的途径和方法正见:即对佛教真理四谛等的正确见解。正志(正思维):是对四谛佛教教义的正确思惟。正语:不妄语、不恶语、不绮语、不傍语。正业:即从事清净身业。正命:即要从事正当的职业。正精进:即努力不息,止恶扬善,向解脱精进。正念:即要时时忆念佛陀教义。正定:即正确的禅定。八正道可以归结为戒、定、慧三学。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是约束佛教徒日常生活纪律;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斜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不眠坐高广华美之床、不装饰打扮及视听歌舞、不食非时之食;十戒:不涂饰香鬘,不蓄金银财宝。正念、正定属于定,即禅定,是一种修持方法;正见、正思维、正精进属于慧学,即智慧。3.十二因缘说佛教把人生分为彼此互为条件和因果联系的十二个环节,由十二个概念构成一个前后相续的因果链条,故称十二因缘。其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三世轮回的道理。无明:愚昧无知,特指不明佛理;行:由无明引起的各种善恶行为;识:托胎时的心识,是由“行”的影响力引起的;名色:指胎中已具身心的生命体;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触:胎儿出生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受:对苦、乐的感受;爱:由感受引起的物质贪欲与男女情爱;取:由贪爱引起的对可供享受之物的追求、执取;有:由追求执取造成的必得后报的各种业行;生:诞生;老死。4.业报轮回说三世两重因果: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生果,今生行者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二〕佛教典籍: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总称,主要包括经藏、律藏和论藏。经藏记载的是释迦牟尼的言教;律藏是佛陀为其信徒制订的行为守那么和道德标准;论藏那么是佛门弟子论述、发挥经教义理的著作。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是我国僧人著述中唯一可称为“经”的佛教典籍。〔三〕佛教制度1.出家制度佛教七众比丘---受过具足戒〔250戒〕的男僧人。比丘尼--受过具足戒〔348戒〕的女出家人。沙弥--指7岁以上20岁以下按戒律出家,已受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沙弥尼--沙弥尼那么是7岁以上20岁以下的女修行者。式叉摩尼:正学女,特指准备受具足戒的沙弥尼;优婆塞--在家信教的男信众,俗称居士;优婆夷--在家信教的女信众,俗称女居士。住在寺院里服杂役而未剃发的出家者统称行者。2.僧尼服饰三衣:五衣:日常作业和就寝时穿;七衣:礼诵和听讲时穿;大衣:礼仪场合或外出时穿。三、佛教诸神㈠佛1.释迦牟尼佛有10大名号〔如世尊、如来、应供等〕、32相〔即造像上显示出的32种显著特征〕、其塑像通常有坐像、立像和卧像;其坐法称跏趺坐;其手势称为“印”。佛的五大手印:施无谓印:右手上举,伸开五指,掌心向前。表示能解除众生的苦难;与愿印:左手下垂,掌心向外,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说法印:一般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手放在右脚上,右手曲指做环形;也有的是两手曲臂在胸前,右手以大拇指顶中指,左手以大拇指顶无名指,表示在向弟子讲经说法;触地印:又叫降魔印或成道印,左手手心向上放在右脚上,称“定印”,表示禅定;右手指自然下垂,叫“触地印”,表示释迦牟尼为众生所做出的牺牲惟有大地才能够证明;禅定印:跏趺坐,双手仰置在双脚上,右手手掌心向上放入左手掌之中,表示正在坐禅。2.三世佛横三世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中央裟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居左,其典型造像为左手持一个内装甘露的钵,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一药丸,与左胁侍月光菩萨、右胁侍日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中央裟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居中;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居右,跏趺坐,右手下垂,左手掌中端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之意。与其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竖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居左,其造像一般是跏趺坐于莲台上,两手相叠,手掌向上,靠于脚跟,作定印。头发呈自然形成的螺旋状,顶上盘起一个中国式发髻。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居中;未来佛——弥勒佛居右。3.三身佛报身佛--卢舍那佛代表佛的品格、功德,即行为功德圆满的佛;法身佛----毗卢遮那佛象征佛法绝对真理无时不在,是佛法的人格化;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应世俗群众需要而化之身。㈡菩萨1.文殊菩萨专司佛的智慧,表示大智。在佛殿中,通常作为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与右胁侍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其塑像是头顶五髻,象征大日如来的五种智慧,左手执莲花,莲花上放一部《般假设经》,象征般假设一尘不染,右手持宝剑,象征智慧如同金刚宝剑一般锐利,能够斩断群魔和一切无明的烦恼。其坐骑是狮子。其道场在五台山。2.普贤菩萨:专司理德、行德的。通常作为释迦牟尼的右胁侍。其塑像通常是头戴宝冠,身披法衣,手执如意(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骑六牙白象(说明普贤愿行广阔,功德圆满)。其道场在四川的峨眉山。3.观音菩萨:全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其塑像通常是温柔秀丽,头戴天冠,冠中有阿弥陀佛像,结跏趺坐,手持莲花或结定印。显宗六观音〔天台宗〕: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无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密宗六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其道场在浙江的普陀山。4.地藏菩萨他所发的大誓愿有:孝顺和超荐父母;为众生担荷一切难行苦行;满足众生需求;令大地草木花果生长;去除疾病;要度尽地狱众生。其造型是:身着比丘装,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示保护众生,也表示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道场在安徽的九华山。5.其他菩萨:大势至菩萨,维摩诘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善财和龙女等㈢罗汉1.十大弟子迦叶:是释迦牟尼涅槃后的第二位佛教领袖,相传也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阿难:第三代佛教领袖,多闻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佛教的重要节日盂兰盆会即来自目连救母。罗睺罗:释迦牟尼的儿子,密行第一。舍利佛:智慧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议论第一。优婆离:持戒第一。2.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坐鹿罗汉,喜庆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伏虎罗汉,降龙罗汉五百罗汉㈣护法神(诸天)二十诸天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剑,职风;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抱琵琶,职调;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执伞,职雨;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握蛇,执顺。托塔李天王:是由北方多闻天王身上分化出来的。韦驮其造型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横杵于手腕上,站的笔挺,这个姿势表示该院为接待寺;另一种是左手握杵柱地,右手插腰,左脚略向前立,呈稍息状,说明不接待寄宿僧人。亨哈二将:亨将郑伦,哈将陈奇。〔五〕神僧济公:南宋僧人,俗名李心远疯僧:又叫风波和尚。寒山、拾得:苏州的寒山寺供奉有两位的和尚,被人称为合和二圣。达摩四、中国的佛教宗派〔一〕天台宗:隋朝形成,是我国创立最早的佛经宗派。因创始人智顗住在天台山,故称。又因该宗以《法华经》为宗经,所以也称法华宗。其祖庭是浙江天台县的国清寺。〔二〕三论宗:形成于隋代,是我国佛教史上的第二个宗派,因以印度中观学派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其宗派的建立者为吉藏。其祖庭是南京的栖霞寺。〔三〕慈恩宗:是唐代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因创始人玄奘及其弟子窥基长期居住在长安大慈恩寺,故称。其祖庭是西安的慈恩寺。〔四〕华严宗:创始人法藏,因奉《华严经》为宗经而得名。其祖庭是西安市长安县的华严寺、草堂寺。〔五〕律宗:创始人道宣,因以研习和传持戒律为主,故称。也称“南山宗”。以《四分律》为主要典籍。其祖庭是扬州的大名寺。〔六〕密宗:以《大日经》与《金刚经》为根本经典。其祖庭是西安市的大兴善寺和青龙寺。〔七〕净土宗:初祖慧远。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及《往生论》为其经典。其祖庭是江西的庐山的东林寺、山西的悬空寺、西安长安县的香积寺。〔八〕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势力最大、流传最广且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修习的全部内容,故名。其祖庭是河南的少林寺。禅宗六祖:初祖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初祖庵石雕对联: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释迦牟尼灵鹫山拈花示众:“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二祖慧可断臂求法:“立雪亭”的对联:深夜雪没神光膝,断臂求法立雪人。亭内的佛龛上方,有“雪印心珠”四字匾额。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神秀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是慧能解说佛教的经典,中心思想是注重性净,强调自悟。《坛经》云:“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坛经》又云:“自性常明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毕见”。慧能的观点:识心见性,顿悟成佛。〔九〕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教派:宁玛派〔红教〕,迦当派〔噶当派〕,迦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格鲁派〔黄教〕藏传佛教的祈祷方式:1.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帕咪吽,嗡嘛呢贝味吽”。2.手摇嘛呢轮3.转嘛呢桶4.嘛呢堆5.祈祷幡6.转廓拉7.叩拜8.佛前点灯9.煨桑关于达赖、班禅和活佛达赖的全称是“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达赖喇嘛”,这个名字是由汉、藏、梵、蒙四种语言混合的。“圣识一切”是汉语,意思为神圣之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瓦齐尔达赖”是梵文,意思为金刚菩萨;达赖为蒙古语,意思为大海,喇嘛是藏语,意为上人或上师。全称的意思为神圣的、无所不知的、像大海一样的金刚菩萨。班禅的全称为“班禅博克多额尔德尼”,是由汉、藏、梵、蒙、满五种语言混合的中文字组成,班是梵语,意思为大学者,禅是藏语大的译音,博克多维是蒙语,意思是智勇双全,额尔德尼为满语,意思是珍贵。全称为智勇双全、学问高深而又十分尊贵的大学者。五、佛教艺术〔一〕寺庙建筑艺术佛教寺庙是佛教供奉佛像的场所,是僧众居住、修行和举行各种法事活动的地方,也是信徒进香朝拜、参加宗教活动的中心。寺庙是佛教文化的载体和依托,是人们了解佛教文化,欣赏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我国寺院的布局主要有:1.廊院式布局2.纵轴式布局3.自由式布局佛寺殿堂的配置殿堂配置是寺院布局的具体表达,殿是奉安佛教诸神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建筑物;堂是供僧众们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房舍。佛寺是由殿堂及其它附属建筑依据一定的布局原那么所组成的建筑整体。纵轴式布局:山门(三门殿--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两侧有哼哈二将。天王殿:正面供奉大肚弥勒,后门供韦陀,东西两侧为四大天王。大雄宝殿:正中供释迦牟尼像,两侧为18罗汉,殿后那么为菩萨。法堂(讲堂):宣讲佛法和传戒集会的场所。藏经楼:寺院的图书馆。东西配殿:多设在大雄宝殿及法堂的东西两侧,主要由菩萨殿、伽蓝殿、祖师殿、戒坛殿等。〔二〕佛塔艺术我国寺院里的塔按功能可分为三种:真身舍利塔:以埋葬舍利子而得名。法身舍利塔:将象征佛教精神和佛陀智慧的佛经藏在塔中。墓塔:历代修行高深、功德圆满的高僧的墓塔。中国塔与印度塔的不同:印度塔的组成:塔基/覆钵/平台/柱/伞盖中国塔的组成:地宫/塔基/塔身/塔刹中国佛塔的类型:楼阁式塔:是最典型的中国化佛塔的造型,因其外观与古代的楼阁相似,故名。塔内有楼层可供攀登,每层都有门窗、柱子等。现存最著名的有西安的大雁塔、杭州的六和塔、山西应县木塔。密檐式塔:塔身上有层层密檐,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大,没有门窗、柱子等结构,各层之间的距离极短,一般不能攀登。如,登封的嵩岳寺塔、西安的小雁塔。亭阁式塔:因塔身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亭阁式建筑,故称。塔身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的亭子,塔身内设佛龛,供奉佛像或墓主人塑像,全部为单层塔。如,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河南安阳修定寺塔等。花塔:在塔身上半部装饰着莲花瓣、佛龛、佛教诸神、动物等,远看颇似一个巨大的花束。如,河北正定广惠寺花塔。覆钵式塔:在藏传佛教中较多,基座多为高大的须弥座,塔身那么是一个巨大的半圆形覆钵,塔的外壁通常为白色。〔三〕石窟艺术石窟是佛教建筑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开凿于山,修行于窟,是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早期坐禅或苦修的写照。随着佛教的开展,石窟逐渐开展为集建筑、雕塑与壁画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1.敦煌石窟:主要艺术创作为泥彩塑和壁画。壁画是以墙为载体所绘制在墙上的艺术品;泥彩塑即在墙上所塑的艺术品。特点:①表达形式主要是壁画和泥彩塑,其中壁画是艺术成就最高的局部;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③时间跨度大。早期包括北凉、北魏、西魏和北周四个朝代,这个时期的石窟造像与壁画多与修禅有关,壁画题材主要有佛教诸神、供养人及故事画等。一是佛传故事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本生故事:释迦牟尼前生的种种善行。如“六牙白象本生”、“尸毗王本生”、“摩诃萨垛本生”、“须达那太子本生”、“鹿王本生”等。三是因缘故事:释迦牟尼度化众生及佛门弟子的故事。如“阿难出家因缘”、“五百强盗皈佛因缘”等。早期壁画的艺术风格一可分为两个阶段:北魏以前,壁画中的人物形象、衣冠服饰等都明显的带有西域风格,色调温暖厚重;北魏以后,秀骨清像流行,人物形象多面貌清瘦,眉目开朗,神情潇洒。中期包括隋唐两个朝代,这个时期石窟艺术表达了佛教艺术中国化与世俗化的进程,同时也反映了隋唐盛世博大的胸怀、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洋洋大度的气魄,人物造型比较饱满,非常具有时代特色。壁画题材以经变画为主。经变画:以壁画的形式表现深奥的佛经内容。如“西方净土变”、“维摹诘变”、“弥勒变”等。晚期包括五代、北宋、西夏、元四个朝代,这一时期的造像风格、题材布局、表现技法等均承袭前代,但没有唐代的健康饱满,圆满流畅和华美华贵,却表现出进一步世俗化与写实化的倾向。2.云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始凿于北魏,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石窟营造壮举,在三大石窟中,它以石雕造像的气魄宏伟、艺术内容的丰富多彩及造像时代的单纯划一而著称。最著名的是昙曜五窟。云冈石窟的特点:①开凿时间早,时代单一;②艺术形式单一,以石雕像为主;③造像充分表达了神权与皇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形象。3.龙门石窟:开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人物造型既有北魏的特点,又有唐代的特点。是佛教艺术中国化过程的缩影,在三大石窟中,龙门石窟以石质优良、雕刻精致、造像题材广泛而著称,是我国最大的石雕艺术宝库。现存大小窟龛2137个〔其中窟为1352个,龛为78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佛塔40余座。北魏的代表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唐代的有:潜溪寺、宾阳南北洞、奉先寺等。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四大名山中,五台山以佛教历史悠久、寺建规模宏大而著称,为四大名山之首。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的说法。青庙与黄庙并存是五台山的主要特色之一。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以山势雄伟、风光秀美而闻名,向有“高出五岳,秀甲九洲”之誉。著名诗人元稹:“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南宋的范大成在《三峨》中写道:“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中峨逶迤来;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普陀山:观音的道场,以风光奇丽,海景变幻和寺庵密集而著称,素有南海佛国之誉。普陀五绝:寺院、金沙、奇石、潮音、幻景。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以清丽、淡雅、奇峰竞秀以及寺庙建筑的民居风格而著称,素有“佛国仙城”之誉。李白: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山,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和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第二节道教旅游文化一、道教文化与旅游〔一〕以仙人修炼得道或中华民族先祖的居住环境和行迹附会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二〕以传统祭祀活动转化而来的道教旅游资源〔三〕以闲游仙人事迹为内容的道教旅游资源二、道教概说道教以返璞归真为宗旨,以得道成仙为最高境界。何为仙?《释名.释长幼》曰:“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十洲: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麟洲、聚窟洲;三岛:蓬莱、方丈、瀛洲;昆仑、方丈、蓬丘。所谓洞天福地,指的是道教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洞府或修道成仙的佳境。洞天是由上天派遣上仙统治,福地那么由上帝命真人统治。十大洞天:第一河南王屋山,号小有清虚之天;第二浙江委羽山,号大有空明之天;第三陕西西城山,号太玄忽真之天;第四西玄天〔华山〕,号三元极真洞天;第五四川青城山,号宝仙九室之洞天;第六浙江热诚山,号上清玉平之洞天;第七广东罗浮山,号朱明辉真之洞天;第八江苏句曲山,号金坛华阳之洞天;第九江苏林屋山,号龙神幽虚之洞天;第十浙江括苍山,号成德隐玄之洞天。〔一〕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早期道教奉持的经典是《太平经》,其内容非常繁杂,但主要是讲怎样“去乱世,致太平”,书中假托神人降生,提出许多改进政治、挽救社会危机的主张,还有许多关于养生成仙、使皇帝多子多孙的方术,以及用符咒治病的巫术。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由于规定入教或治病的民众都必须交纳信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张道陵为了教化道民,还亲自撰写《老子想尔注》解说《道德经》。唐宋时期,涌现了大批新的教派,如上清派、灵宝派、楼观派、紫阳派、净明派等。南宋时出现两大派别:正一道和全真道。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喆,号重阳子。全真七子:马从一,号丹阳子。孙不二,清静散人。谭处端,长真子。丘处机,长春子。刘处玄,长生子。王处一,云阳子。郝大通,广宁子。〔二〕道教的根本教义思想1.“道”崇拜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这样描绘老子:老子身长9尺,黄色,鸟嘴,眉毛长5寸,耳朵长7寸,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镂为堂,白银为阶,五色玉为衣,重迭之冠,持锋铤之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环绕四周,出行时以神兽为先导,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道德经》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神仙崇拜:神仙崇拜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也是道教最根本的教义。3.重生恶死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强调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甚至追求长生不死,这是道教与其它宗教的根本不同。4.天道承负,善恶报应观念:这种观念早在道教创立初期就载入了《太平经》:前人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代遭殃。前人有过失,后人就会无事受过,这就叫承负。三、道教神仙谱系1.三清尊神玉清元始天尊:其造像一般为手执混元珠,或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其原形是老子。供奉在元始天尊的右边,其造像常常是皓首白发,慈祥微笑,手摇太极扇。上清灵宝天尊:在三清殿中,他常常居于元始天尊的左侧,手持太极图,或是玉如意,象征着世界从无形向有形过度的混元状态。⒉四御玉皇大帝:“昊天金阙天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总管天、地、人三界,是四御的最高神。紫微北极太皇大帝:据说紫微大帝是元始天尊的化身,掌管天经地纬,统帅三界鬼神和山川诸神,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勾陈南极天皇大帝:道教中,他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并主持人间兵戈之事。后土皇帝:执掌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西王母:玄〔真〕武大帝: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龟、蛇是玄武的象征。五岳大帝:三官:3.神仙:八仙:吕洞宾:后世全真道派将其奉为纯阳祖师。张果老:其祖庭在山西中条山的五老峰。李铁拐:道观中关于其形象通常是身背一个药葫芦,据说里面装有仙药,用来救治信徒。韩湘子:传说是唐代著名文豪韩愈的侄孙。他常常是以手持长笛的英俊青年形象出现。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何仙姑:钟离权:蓝采和:沈汾在《续仙传》中说:“不知何许人也,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曹国舅:三茅真君: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弟兄。他们是道教茅山派崇奉的祖师。茅山是道教第一福地、第八大洞天、第32小洞天所在地。俗神:城隍:道教神灵中守卫城邦、匡扶正义的地方神。魁星:源于古代的星宿崇拜,是西方白虎中的第一星宿,执掌文运之神。过去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说法。妈祖:灶神:门神:四、道教著名宫观:北京的白云观,陕西周至楼观台,广东罗浮山冲虚观,成都的青羊宫,苏州的玄庙观,台湾北港朝天宫等。北京白云观布局:中路建筑依次为:牌坊、山门、灵官殿、玉皇殿、七真殿、丘祖殿、四御殿、戒台和云集山房等。第三节基督教基督教是对崇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也是世界上拥有信徒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世界性宗教。一、基督教的主要派别公教:因为以罗马为中心,所以也叫罗马公教,在我国叫天主教。正教——因为以东方的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所以也称东正教新教在我国叫基督教或耶稣教二、基督教的教义基督教的主要经典是【圣经】,包括【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两个局部,【旧约】主要表达世界和人类的起源以及法典、教义、格言等,新约那么侧重于表达耶稣的言行和基督教的早期开展等。相信上帝〔耶和华〕相信耶稣是救世主相信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相信来世基督教的礼仪:洗礼,礼拜,祈祷,告解,终傅,守斋四、节日:圣诞节,复活节第四节伊斯兰教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塔吉克族保安族撒拉族一、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根本的经典,是使者穆罕默德宣布的“安拉启示”,它是穆斯林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的行为准那么,《古兰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政治典籍,它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圣训:记录的是穆罕默德的言行,他除了宣布安拉的启示外,还对《古兰经》作了阐述,对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律例等发表意见和主张,后人将它整理成文,即圣训。二、根本教义1.六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使者,信经典,信后世,信前定2.五大功课: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3.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开斋节,古尔帮节,圣纪节第四章民俗旅游文化本章内容:民俗的根本问题,汉族的民俗,主要少数民族民俗,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白族、彝族、苗族、壮族等第一节民俗概述一、民俗的含义1.我国古代文献对民俗的界定《管子.正世》:“料事务,察民俗”;《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那么民不惑矣。”《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庳车”;《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2.现代学者的解释:美国民俗学家格特鲁德.普罗科希.库拉撒认为:民俗实际上是一种公共的产品,是一代一代移传下来的。乌丙安对民俗的定义:民俗是世代传袭下来的、同时继续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事象,是形成了许多类型的事象,是比较稳定形式的事象,是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的事象,是反复出现的深层文化事象。陶立璠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高丙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民俗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开展中所形成的行为和思想的习惯性事象。二、民俗的分类物质民俗:即各民族在物质生产、消费和流通中形成的文化传承。主要包括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生产民俗等。社会民俗:即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贯制。主要指家庭、家族、民族、国家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习俗、人生礼仪习俗、岁时节日习俗等。信仰民俗: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巫术、禁忌等。游艺民俗:即民间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歌舞民俗、游戏民俗等。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了解民俗是搞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3.旅游有利于民俗的交融与开展。第二节汉族的民俗一、信仰与禁忌⒈宗教信仰⒉世俗信仰:自然神信仰,社会神的信仰⒊禁忌台湾人的禁忌:禁用粽子、年糕、扇子、手巾、雨伞、镜子、钟表、剪刀送人。香港人的禁忌:忌送茉莉花和梅花;忌店员在店中看书等。二、传统节日⒈春节:①为什么要拜年?②为什么要放鞭炮?③贴福的来历;倒贴福的来历④为什么要守岁?⑤吃饺子的由来。⒉元宵节3.清明节苏轼:江上冰淆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东京梦华录》:不管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乐喧天。4.端午节5.中秋节第三节少数民族的民俗55个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塔吉克族普米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一、回族:全国有回族人口860余万,其中宁夏157万。⒈回族的宗教信仰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东乡族、塔吉克族、撒拉族、保安族2.回族的衣食食清真食品:不吃自死物;禁食动物血液;禁食猪肉;禁食颂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动物。男性戴白帽,女性戴盖头。禁抽烟、饮酒,食用清真食品。3.回族的礼仪:婚礼,葬礼。4.回族的节日:开斋节,古尔帮节,纪圣节。二、藏族概况:据1990年统计,人口为460万,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⒈信仰宗教: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⒉传统服装:藏袍,其特点是大襟、长袖、肥腰、无兜。⒊饮食:以牛羊肉为主,喜欢喝青稞酒、酥油茶,吃糌粑。⒋社交礼仪:习惯以献哈达为礼献给对方,表示敬意和祝贺。禁忌:1.进寺庙须经主事喇嘛同意,进庙时忌戴眼镜,禁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等。2.在饮食方面,禁食狗、驴、马、猫肉,不吃鱼虾,忌食当天宰杀的动物肉;忌把碗、茶具倒扣着放;3.进藏族帐篷,忌男女混坐,一般是男坐左女坐右。节日:藏历年,旺果节,雪顿节,酥油花灯节。葬礼:火葬和天葬三、维吾尔族概况:人口大约700多万,主要分布在新疆,湖南有少局部。信仰宗教:伊斯兰教。服饰:女性喜欢华美的服饰,普遍穿连衣裙,爱画眉、染指甲,佩带饰物。绣花帽是维吾尔族人的标志,男女老幼都有戴绣花泖习俗。饮食:最普遍的食品烧烤羊肉,最有特色的食品是烤馕,最喜欢的主食是抓饭。禁忌: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马肉、骆驼肉。崇拜:食盐是维吾尔族的圣物。社交礼仪:传统节日:四、蒙古族概况:据1990年统计,人口为480多万,主要分布在蒙古、辽宁、新疆、吉林、黑龙江等地。信仰:主要信奉喇嘛教,也有少数信奉天主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祭敖包也是蒙古族每年的重要宗教活动。饮食:爱喝奶茶,爱吃羊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传统习俗:递鼻烟壶。丧葬:野葬、火葬。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五、满族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字为98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黑、吉、辽、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其中辽宁最多。信仰:信奉萨满教、佛教。传统服饰:男子平时的服装是长袍马褂、白袜、青鞋;妇女的服装是旗袍。饮食:萨其玛是满族的名吃,禁食狗肉。六、朝鲜族据1990年统计,人口192万,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省,其余散居在内蒙古、河北和北京等地,吉林延边自治州是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信仰:信仰多种宗教,既有萨满教,也有佛教、基督教等宗教,还有本民族的宗教。服装:女子的传统服装为短衣长群,男子的传统服装为短衣、长裤。服装的颜色以白色为主,故有白衣民族之称。饮食:.最富特色的传统食品是打糕,最讲究的主食是冷面,最富传统特色的副食品是泡菜。节日:与汉族相似。七、壮族:据1990年统计,人口1548.9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信仰:宗教信仰比较复杂,道教、佛教、基督教及他们固有的原始宗教并存。八、苗族:据1990年统计,人口739.8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广西、广东、湖北、湖南、海南等省区。饮食:喜食酸辣味,其中酸鱼是他们的传统佳肴。节日:龙船节、赶秋坡、苗年、芦笙节等。傣族:概况:据1990年统计,人口102万,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是傣族人的家乡。信仰:信奉小乘佛教。服饰:女性喜欢佩带金银饰物,穿各色筒群,在衣着打扮上是最有特色的民族。喜好:纹身和黑齿是傣族人的一种古老习俗,《汉书·地理志》中有“纹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的记载。饮食:虫虫菜是傣族的独特食品,男女老幼都喜爱饮甜米酒。禁忌:忌骑马进寨;祭寨时忌外人进寨;进傣族住房时,到楼口要脱鞋,进门后忌用脚跺楼板;忌客人进卧室;忌在傣族人家剪指甲等等。节日:大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左右,一般3--4天。居住:竹楼。十、彝族据1990统计,人口657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最大的聚居地在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信仰:多神信仰,还信奉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崇拜:崇拜自然和祖先,还崇拜黑虎,是尚黑的民族。节日:火把节(农历6月24或25日)。十一、白族:概况:据1990年统计,人口15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贵两省,云南的大理是白族自治州。信仰:多数人信奉佛教,少局部信奉道教。喜好:崇尚白,素以白色为贵,桔祥数字为六。节日:三月街、火把节。第五章旅游建筑文化本章主要内容:我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观念,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我国古代建筑装饰,古民居建筑,古代建筑小品,园林的构成要素,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艺术第一节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建筑以物质实体和多样化的造型风格承载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内容、历史沿革、审美取向、艺术追求诸多方面的信息,被称作无言的史诗。歌德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然,她依旧诉说。建筑大师们对建筑的诠释: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用顽石建立动人的关系和热情的戏剧。灵感的凝结,历史的注脚,文化在地平线上的侧影。我国古代建筑主要种类:古城、宫殿、民居、陵墓、桥梁、园林、宗教建筑等。一、我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观念1.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皇家宫殿是一个时代建筑的精华,代表了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平。宫殿的布局和造型都表达了以皇权为中心的等级观念。故宫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的主要建筑为:大明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等。故宫的布局原那么:中轴对称、左祖右社。所谓左祖,就是在宫殿的左前方设祖庙,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即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和粮食神的地方。前朝后寝:前朝即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的地方;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故宫太和殿屋顶的仙人和吻兽:骑凤仙人;吻兽:鸱〔chi)吻〔龙的九子之一〕、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anni)、狎〔xia)鱼、獬豸〔xiezhi)、斗牛、行什。龙生九子:鸱吻〔螭吻:chīwěn):喜欢远望,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传说它能喷浪降雨,所以用它来防止火灾。蒲牢(pǔláo):爱吼叫,也爱好音乐,所以常被用来装饰大钟,做顶上的钟钮。古代乐器编钟顶上就用它来装饰。赑屃(Bìxì):样子像龟,善于背重物,喜欢文字,爱扬名,因此让它驮碑。狴犴(Bìàn):像老虎,有威力,所以把它放在监狱门上,用来威吓罪犯。饕餮(tāotìe):平生贪吃,所以人们把它的造型装饰在与食物有关的器物上。狻猊(suanní):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所以被装饰在香炉上。椒图:样子像螺蚌,传说它不喜欢别人随便打搅,平时善于封闭和保护自身,人们便把它装饰在大门上,用来守门,借它告诉外人不要乱闯。有时它还被装饰在门前的石墩上。睚眦(yazi):传说中性情凶残,爱争斗厮杀,所以被装饰在刀、剑上。趴蝮(báxià):平生最喜欢水,所以大都被装饰在桥头柱、桥洞、桥栏等处。螭吻(chīwěn):喜欢远望,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传说它能喷浪降雨,所以用它来防止火灾。蒲牢:好鸣者,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赑屃(Bìxì):样子像龟,善于背重物,喜欢文字,爱扬名,因此让它驮碑。貔貅:龙的第九子。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那么称为“辟邪”。貔貅有镇宅辟邪,趋财旺财的作用,所以股票交易所、银行、赛马、期货等行业的机构喜欢在门口摆放貔貅。飸餮:最贪吃,能吃能喝,常饰于鼎的盖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装饰在桥栏板的,防止大水将桥淹没。趴蝮:平生最喜欢水,所以大都被装饰在桥头柱、桥洞、桥栏等处。狻猊: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往往被装饰在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椒图: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亦或挡门的石鼓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平安吧。睚眦:平生好斗喜杀,往往被装饰在刀环、刀柄,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故宫外的陈设:华表和石狮故宫内的陈设:日晷:即日影,是古代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嘉量:我国古时代的标准量器,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思。铜龟、铜鹤:龟和鹤是神灵动物,象征长寿。鼎式香炉:有盖为鼎,无盖无炉,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举行大典时用来燃香或树枝,既能辟邪,又能祈求桔祥。2.家族为中心的家族观念所谓平面布局,即建筑都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一座座合院形式的建筑组群。在住房上表达出明显的“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差异四合院所形成的封闭空间为营造家庭气氛提供了保证二、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材料多以木材为主其一,木材比石材或其它材料好采集和加工;其二,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容易连接〔榫卯〕;其三,承重效果好。缺点:怕火、怕潮、怕虫蛀。〔二〕大屋顶大屋顶的功能:遮挡雨水侵袭;通过屋顶造型取得艺术效果。我国古代建筑常见的屋顶式样:庑殿顶:是由五条屋脊〔一正脊四斜脊〕组成四面坡的屋顶。歇山式屋顶:这种造型为四坡屋面九条屋脊,其中一正脊、四个垂脊、四个戗脊。悬山式屋顶:其造型是由两个坡面与一条脊组成一个人字型屋顶。硬山式屋顶:与悬山式屋顶根本相同,也是两坡屋面,不同的是悬山式屋顶伸出房屋两侧山墙,而硬山式两侧的山墙一直砌到屋顶或稍高于屋顶。〔三〕斗拱:斗即在两层拱之间连接的方形木块,拱即在柱头或梁上向前挑出的弓形短木。斗拱即斗与拱相组合的构件,即在屋身与屋顶交接局部,用零碎小木块拼合而成的构件。三、我国古代建筑装饰建筑的色彩、建筑某一部位如屋顶、屋身、基座的形象塑造,门、窗、天花板上的雕刻、绘画等等,都属于装饰的范畴。1.紫禁城的色彩:黄、红是紫禁城的主色调。为什么用黄和红两种颜色?2.讲究形制的大门大门是界定内外的标志,是保障家宅平安的必须设置;大门的式样是向外人展示自家身份、地位、财富及房主品味的重要局部;民居四合院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大门包括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们、如意门及窄大门、小门楼等。大门的装饰:抱鼓石:由须弥座和鼓身组成。门头上的砖雕、木雕:门钉:铺首:四、古民居建筑〔一〕规那么的四合院四合院是我国古代建筑群体的最根本形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四合院在使用功能上有它的优点,另一方面,它与我国古代等级思想和等级制度有关。如,北京四合院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非常讲究的门,是外院与内宅的分界。设在四合院的主轴线上,垂花门有内外两个门,靠近外院的大门是两扇木板门,这层大门平常是开启的,门上可以设匾额,门下也有石雕门墩或抱鼓石,靠近内院的门多由几扇薄木板门组成,这个门平日是关闭的,只是作为内院的影壁使用,只有贵客贵客光临或家中有大事时才翻开。垂花门有两种功能:一是防卫功能,这道门本身比较厚重,白天开启,供家人通行,夜晚关闭;二是屏障作用,这也是它的主要功能,保证内宅的隐蔽性。从形态上看,之所以叫垂花门,是指门上檐柱不落地,而是悬在空中,柱上刻有华美的木雕,垂花门整座建筑占天不占地,这是垂花门的特色之一。因为建筑华美,成为全宅最为醒目的地方,也表现出宅主的财力,文化素养。〔二〕窑洞式民居:窑洞按建造方式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三〕南方吊脚楼(四〕干栏房四、古代小品建筑介绍小品即小建筑,牌楼、影壁、华表、石狮子、香炉、龟等都属小品。现代建筑中,公园里的花台、花架、休息椅、路边汽车站牌、广告牌、布告栏、路灯以及建筑前的标志都属小品。〔一〕牌楼:牌楼既是标志性建筑,又具有表彰功名的纪念性作用。它不但能起到划分和控制环境空间的作用,而且也增添了建筑群体的艺术表现力。牌楼是怎样产生的?陶渊明: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白居易:吾迹忘青云,衡茅足容膝。按建筑材料分:木牌楼、石牌楼、琉璃牌楼。按功能分:标志性牌楼、纪念性牌楼、装饰性牌楼。〔二〕影壁〔照壁〕:即立在大门内外的一堵墙壁。影壁的种类:大门外的影壁;大门内的影壁;大门两侧的影壁;院内某个位置影壁。〔三〕狮子狮子的由来:狮子形象的变化:〔四〕华表:华表起源于谤木。华表是怎样产生的?华表的构成:基座、柱身、柱头。第二节园林建筑文化园林是指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变地形〔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铺设道路等措施创作而成的休闲与游憩境域。古人云:山是园林的骨骼,水是园林的血液,建筑是园林的眉目、花草树木是园林的毛发。园林的根本要素:地表要素---山、石、土、树、花草等;建筑要素---亭、台、楼、阁、榭等;水景要素---池、泉、溪、潭、鱼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