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 之《虽有嘉肴》课件(共43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素材+导学案(含答案)+同步分层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F/35/wKhkFmY0GN6AZq80AAGH3_uPEUU705.jpg)
![第22课《礼记》二则 之《虽有嘉肴》课件(共43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素材+导学案(含答案)+同步分层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F/35/wKhkFmY0GN6AZq80AAGH3_uPEUU7052.jpg)
![第22课《礼记》二则 之《虽有嘉肴》课件(共43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素材+导学案(含答案)+同步分层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F/35/wKhkFmY0GN6AZq80AAGH3_uPEUU7053.jpg)
![第22课《礼记》二则 之《虽有嘉肴》课件(共43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素材+导学案(含答案)+同步分层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F/35/wKhkFmY0GN6AZq80AAGH3_uPEUU7054.jpg)
![第22课《礼记》二则 之《虽有嘉肴》课件(共43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素材+导学案(含答案)+同步分层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F/35/wKhkFmY0GN6AZq80AAGH3_uPEUU70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课《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课件(共43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素材+导学案(含答案)+同步分层练习(原卷+解析卷)
22《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同步分层练习(原卷)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7分)
本文节选自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_______论著的选集,共_______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的专著。
2、课下注释默写(6分)
①【旨】_____
②【至道】_____
③【困】_____
④【自反】_____
⑤【教学相长】_____
⑥【学学半】_____
3、文言知识积累(10分)
(1).指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6分)
①不能知其旨也古义:_____。今义:_____
②教然后知困古义:_____。今义:_____
③教学相长也古义:_____。今义:_____
(2).一词多义(4分)
学
①学学半:_____
②学学半:_____
其
①其此之谓乎:_____
②不知其旨也:_____
4、理解性默写(14分)
①《虽有嘉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嘉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
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出自《礼记·学记》:_____
5、选择题(12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为人也。B.弗学,不知其善也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学而不思则罔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故余虽愚___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人不知而不愠B.虽有至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然后能自反也其反激之力D.其此之谓乎太守自谓也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嘉肴故余虽愚___B.不知其善也其真无马邪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___D.然后能自强也满目萧然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6、重点句子翻译(8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其此之谓乎!
二、比较阅读
【2022·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①善而救其失者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长(zhǎng):生长,引申为发扬。
(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弗食,不知其旨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B.虽有至道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人之学也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然后能救其失也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2)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B.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C.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D.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②【乙】文中“教也者"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2·辽宁沈阳·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则吾师也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于是喟然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自周反鲁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②及去周,老子送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②【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2·湖南湘西·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节选自徐干《治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味道)B.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C.久而愈足(值得)D.然后知被褐之陋(被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以其难而懈之
B.视衮龙之文不如速行之必至也
C.故学者如登山焉且焉至土石
D.倚立而思远执策而临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4)【甲】【乙】两段选文都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论述。
【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其善也陈康肃公善射
B.然后能自反也窥谷忘反
C.女有归一屠晚归
D.是谓大同是非木柿
(2)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引《兑命》佐证了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互相促进。
B.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都能够安居乐业。
C.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愿意竭尽全力地工作,但是不一定为了自己。
D.甲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了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2021·四川广安·中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有至道_____(2)学学半_____
(3)以补不足也_____(4)但能说之也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弗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故虽有名马,濡辱于奴隶人之手
C.古之学者为己何陋之有
D.行道以利世也不得志,独行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22《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同步分层练习(解析卷)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7分)
本文节选自《学记》(或者写《礼记正义》),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2、课下注释默写(6分)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④【自反】自我反思。
⑤【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⑥【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3、文言知识积累(10分)
(1).指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6分)
①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②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③教学相长也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2).一词多义(4分)
学
①学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
②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
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4、理解性默写(14分)
①《虽有嘉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嘉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5、选择题(12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为人也。B.弗学,不知其善也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学而不思则罔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解析】B都是“学习”之意。A表示推测的语气;代词。C反思;同“返";D表示转折,表并列关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故余虽愚___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A代词,它;动词,去往。B知道;同“智”。C虽然;虽然。D表转折;表并列。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不知其旨也人不知而不愠B.虽有至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然后能自反也其反激之力D.其此之谓乎太守自谓也
【解析】A都是“知道,了解"。B道理;道路。C反思;反向。D说;命名。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虽有嘉肴故余虽愚___B.不知其善也其真无马邪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___D.然后能自强也满目萧然
【解析】A都是连词,译为“虽然”。B代词,代指“它,至道";后者表示加强诘问语气。C前者译为“所以”;后者译为“原因,缘故"。D前者是代词,译为“这样”;后者用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解析】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所以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方法,A项中“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理解有误。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解析】B项文中用的是类比手法,将“嘉肴的美味"与“道理的好处”进行类比,并没有用比喻手法,表述错误。故选B项。
6、重点句子翻译(8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翻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4).其此之谓乎!
翻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比较阅读
【2022·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①善而救其失者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长(zhǎng):生长,引申为发扬。
(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弗食,不知其旨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B.虽有至道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人之学也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然后能救其失也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2)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B.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C.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D.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②【乙】文中“教也者”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A
(2)①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②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
(3)B
(4)①教学相长。②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
【解析】
(1)A.均为副词,均译为“不";
B.名词,道理\动词,说;
C.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D.代词,这样\词缀,……的样子;
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是故:所以;困:困惑;
②学者:学习的人;失:过失、不足之处;教者:传授知识的老师;知:了解。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均为并列短语,是对“学者四失”的阐释;
故断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甲文通过将食物只有品尝才能它的美味与只有学习才能知道最好的道理进行类比,即:将“佳肴”与“至道"作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接下来通过“学”与“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困惑的地方”,进而“自反”“自强”,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
②【乙】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为判断句,其意思是: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点明“教也者”的目的“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注意用自己的u话回答,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甲】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2022·辽宁沈阳·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则吾师也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于是喟然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自周反鲁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②及去周,老子送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②【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D
(2)①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
②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亲自去送他。
(3)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①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②【甲】文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乙】文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谓:动词,对……说/动词,是;B.师:名词,老师/名词,军队;C.然:助词,……的样子/连词,然而;D.反:都同“返”,返回;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吾:我。乃:才。今:现在。知:知道,了解。圣:圣明。之所以:……的原因。王:名词动用,称王。(2)重点词语:及:等到。去:离开。送:送行。之:指孔子。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意思是: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至周"动宾结构,应在“周”后停顿;“问礼于老聃"动宾结构,状语后置句式,应在“聃”后停顿;因此,断句为: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根据【乙】“吾闻老聃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可提炼为: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2)根据【甲】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阐述“教学相长"的道理,可知,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根据【乙】文“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孔子不仅学习礼乐知识,还亲自实地考察,可知,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2022·湖南湘西·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节选自徐干《治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味道)B.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C.久而愈足(值得)D.然后知被褐之陋(被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以其难而懈之
B.视衮龙之文不如速行之必至也
C.故学者如登山焉且焉至土石
D.倚立而思远执策而临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4)【甲】【乙】两段选文都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论述。
【答案】
(1)B
(2)D
(3)(1)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2)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
(4)示例:甲: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导别人能够发现句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发奋努力。学习中我们要主动给别人在知识上提供帮助,既能帮助他人,也能提升自己。乙:学习有助于培养品德,学习帮助我们明白是非对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坚持;治学要付诸实践行动,要跟随老师,博览众家所长,学习中要有具体行动,而不能只设立目标,要跟随老师,多听多学,少说多做。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A.不知其旨也:就不知道它的美味。旨:味美;C.久而愈足:越久越充足。足:充足;D.然后知被褐之陋: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被:通“披”,穿;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副词,表猜测,大概/代词,它;B.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C.助词,无实意/代词,哪里;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①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处。②则:连词,就。无以:没有办法。懿德:美好的品德。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答题思路:启示一般要抓住文章中议论性的句子,或者从其赞扬或批评的内容出发,谈自己受到的启发。(1)甲文。结合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可知,甲文围绕“教学相长”这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指出了教对于学的重要作用,教导别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能够看到自己的困境,然后反思,自我勉励。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该多多地在知识上帮助他人,这个过程中,自己能够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的进步。(2)乙文。结合乙文“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可知,这句话指出学习有助于品德培养,通过学习,能够建立是非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品德。结合乙文“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可知,学习必然是长久的,且充满阻碍的,不要被困难所吓倒,学习中需要韧性、坚持。结合乙文“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可知,这句话指出学习要立即采取行动,即要把学习落实到具体行为上,不能空喊口号,不能头脑幻想。学习需要追随老师,要广泛阅读、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博取众家之所长,才能全面成长。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其善也陈康肃公善射
B.然后能自反也窥谷忘反
C.女有归一屠晚归
D.是谓大同是非木柿
(2)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引《兑命》佐证了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互相促进。
B.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都能够安居乐业。
C.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愿意竭尽全力地工作,但是不一定为了自己。
D.甲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了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答案】
(1)D
(2)选举有才能的人(为大家服务),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A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善:好处/擅长;
B.反:反省/同“返”,返回;
C.归:女子出嫁/回来;
D.是:这/这。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重点词:与,同“举”,推举,选举;信,诚信;修,培养。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有误,甲文所说的“教学相长"与现在的理解不一样,现在的理解“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即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其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A。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2021·四川广安·中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有至道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 社区服务交流计划
- 学校社团与社会的联系计划
- 2025年Γ-球蛋白三类项目建议书
- 2025年垃圾分类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青霉素类抗菌药物项目建议书
- 关于提升工作效率的内部培训通知
- 高中生数学思维训练故事解读
- 2025年保健旅游项目合作计划书
- 公司员工福利与激励机制实施细则
- 门急诊病历书写内容及要求
- 2022年陕西西安亮丽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一人出资一人出力合伙协议范本完整版
- 2022年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物理试题和答案
- 施工工法的编写与申报(完整版)
- 歇后语大全500条
- 学前儿童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学前儿童游戏课件)
- 中小学教师校园安全培训
- 2024年北京法院聘用制审判辅助人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建筑用真空陶瓷微珠绝热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高清版)DZT 0276.13-2015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 第13部分:岩石比热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