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9篇)学习者分析:篇一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①同类项的定义。②合并同类项法则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度、分、秒,会进行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2、通过度、分、秒间的互化及角度的简单运算,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从而在交流中获益。教学重点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知识难点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尺。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复习任意画一个锐角和钝角,用字母分别表示这两个角,用量角器分别理出这两个角的度数。复习角的概念,角的表示及量角器的使用,为学习角度制作准备。探究新知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以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上述类似问题,即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述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移动可疑船的位置,让学生描述缉私艇的航线,探求解决问题的规律。方位的表示通常用北偏东多少度、北偏西多少度或者南偏东多少度、南偏西多少度来表示。北偏东45度、北偏西45度、南偏东45度、南偏西45度,分别称为东北方向、西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南方向。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三教材分析1.这节的重点为:去括号。因此,本节所学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深化,要突破这个重点,只有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掌握。2.去括号是整式加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今后继续学习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方程,以及分式、函数等的重要基础。学情分析1.去括号法则是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时会经常出现错用法则的现象。实验表明:完全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号法则。这是由于:(1)“去括号法则”,增加了记忆负担和出错的机会,容易出错;(2)去括号的法则增加了解题长度,降低了学习效率;(3)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的学习是同化而非顺应,易于理解与掌握;(4)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是回归本质,返璞归真,且既可减少学习时间,又能提高运算的正确率。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2.能正确运用去括号进行合并同类项;3.理解去括号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难点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时符号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问题青藏铁路线上,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形式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问:(3)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比通过非冻土地段多用0.5小时,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t小时,则这段铁路的全长可以怎么样表示?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解: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提出问题,如何化简上面的两个式子?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探索新知1.回顾:1你记得乘法分配率吗?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呢?a(b+c)=ab+ac2-(-2)=(-1)*(-2)=2+(-3)=(+1)*(-3)=-32.探究计算(试着把括号去掉)(1)13+(7-5)(2)13-(7-5)类比数的运算,去掉下面式子的括号(3)a+(b-c)(4)a-(b-c)3.解决问题100t+120(t-0.5)=100t-120(t-0.5)=思考:去掉括号前,括号内有几项、是什么符号?去括号后呢?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三、知识点归纳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注意事项(1)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2)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四、例题精讲例4化简下列各式:(1)8a+2b+(5a-b);(2)(5a-3b)-3(a2-2b).五、巩固练习课本P68练习第一题。六、课堂小结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2.你觉得去括号时,应特别注意什么?七、布置作业课本P71习题2.2第2题初中数学设计教案篇四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1。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如何判断方程。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二)能力目标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三)情感目标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三、教学难点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章前图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二)提出问题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么?不妨试一下。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由图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关于路程的数量,王家庄距青山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由时间表可以得出关于路程的数量,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小时,王家庄到秀水小时,汽车匀速行驶,各路段车速相等,于是列出方程:=(1)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出x,从而得到结果。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例2环行跑道一周长400米,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米?五、课堂小结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能用到已知数,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有已知数,又有未知数,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很多问题就方便了,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六、作业布置习题3。1第1,2两题数学初中教学设计篇五教学目标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重点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难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情景设置: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新课讲解: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1)任意选取若干块这样的硬纸片,尝试拼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并写出相应的等式;(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这个问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和拼图,教师在这要引导适度,不要限制学生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在拼图过程中进行交流合作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小结: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学生回答a(b+c+d)=ab+ac+ad(a+b)(c+d)=ac+ad+bc+bd(a+b)2=a2+2ab+b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六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二)内容解析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二)目标解析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多媒体演示: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1、从时间方面虑:2、从行程方面:<>503、从速度方面考虑:x>50÷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1、不等式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是不等式、2、不等式的解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设问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由学生自学再讨论、老师点拨:由x>50÷得x>75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3、不等式的解集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50的解、<,>50,x>50÷都设问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4、解不等式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由学生回答、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问题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问题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x≤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老师适当补充:“≥”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75就是不等式、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第120页第2,3题、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六、目标检测设计1、填空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①x+7>②②x≥y+2=0④5x+7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2、用不等式表示①a与5的和小于7②a的与b的3倍的和是非负数③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关于数学初中教学设计篇七一、教材分析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平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三、目标任务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四。主要教学措施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八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能够运用诱导公式,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2.过程与方法(1)经历由几何直观探讨数量关系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发现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过对诱导公式的探求和运用,培养化归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诱导公式的探求,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2)在诱导公式的探求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探求π-a的诱导公式。π+a与-a的诱导公式在小结π-a的诱导公式发现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推出。教学难点:π+a,-a与角a终边位置的几何关系,发现由终边位置关系导致(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关系,运用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诱导公式的“研究路线图”。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角的概念已经由锐角扩充到了任意角,前面已经学习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那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怎么求呢?先看一个具体的问题。(一)问题提出如何将任意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转化为0°~360°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问题1】求390°角的正弦、余弦值。一般地,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三角函数看重的就是终边位置关系。即有:sin(a+k·360°)=sinα,cos(a+k·360°)=cosα,(k∈Z)tan(a+k·360°)=tanα。这组公式用弧度制可以表示成sin(a+2kπ)=sinα,cos(a+2kπ)=cosα,(k∈Z)(公式一)tan(a+2kπ)=tanα。(二)尝试推导如何利用对称推导出角π-a与角a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由上一组公式,我们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一定相等。反过来呢?如果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它们的终边一定相同吗?比如说:【问题2】你能找出和30°角正弦值相等,但终边不同的角吗?角π-a与角a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有sin(π-a)=sina,cos(π-a)=-cosa,(公式二)tan(π-a)=-tana。〖思考〗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获得这组公式(公式二)的?因为与角a终边关于y轴对称是角π-a,利用这种对称关系,得到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角π-a与角a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正弦值相等,余弦值互为相反数,进而,就得到我们研究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路线图: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三)自主探究如何利用对称推导出π+a,-a与a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刚才我们利用单位圆,得到了终边关于y轴对称的角π-a与角a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还可以研究什么呢?【问题3】两个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你有什么结论?两个角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呢?角-a与角a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有:sin(-a)=-sina,cos(-a)=cosa,(公式三)tan(-a)=-tana。角π+a与角a终边关于原点O对称,有:sin(π+a)=-sina,cos(π+a)=-cosa,(公式四)tan(π+a)=tana。上面的公式一~四都称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四)简单应用例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1)sinp;(2)cos(-60°);(3)tan(-855°)(五)回顾反思【问题4】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获得诱导公式的?研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知识上,学会了四组诱导公式;思想方法层面:诱导公式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化归思想;诱导公式所揭示的是终边具有某种对称关系的两个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了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具体可以表示如下:(六)分层作业1、阅读课本,体会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思想方法;2、必做题课本23页133、选做题(1)你能由公式二、三、四中的任意两组公式推导到另外一组公式吗?(2)角α和角β的终边还有哪些特殊的位置关系,你能探究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吗?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的比,对应叫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情感与态度①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②通过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重点与难点重点: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比值的推倒,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教学思考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感受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问题在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课前准备幻灯片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带领学生复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提出疑问“在两个相似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灯光与建声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15.2电流和电路-2021-2022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课后培优练(人教版)
- 10.2阿基米德原理-【课堂笔记】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解读与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 中南大学《微分几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铁路货物运输》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运输市场营销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AIGC自动生成解决方案
- 中南大学《机器人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工程项目管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如何准备培训
- 医院药房人员培训课件
- 2024年度Logo设计及品牌形象重塑合同
- 中小学学校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项目实施方案
- 2024-2030年铝型材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辣椒种植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通信工程施工方案
- 初中英语研修方案
- 化工厂拆除施工方案
- 海南自贸港优化营商环境条例7大亮点解读课件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24年下半年社会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知识专题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