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先秦思想史上两种_第1页
论述中国先秦思想史上两种_第2页
论述中国先秦思想史上两种_第3页
论述中国先秦思想史上两种_第4页
论述中国先秦思想史上两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中国先秦思想史上两种“道德”的各自涵义儒家:在我国古代传统道德史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则是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道德要求的荣辱观念,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2000多年来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所谓"仁",即爱人之心。孔子说:"仁者爱人"。"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在孔子的学说中,仁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作为道德规范的"仁",它要求人们对大众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有至诚的关怀,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所谓"义",在先秦语汇中,是指适宜、应当、合理的意思。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思想提倡人们依据道德义务来确立自身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时应坚持"义以为先"、"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在生与利发生矛盾,不可兼得之时要勇于舍生取义。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则为儒家求荣的最高境界。

所谓"礼",是指礼仪、礼制和礼则,就是人与人交往时最合理、最适宜的行为方式。<<论语>>里讲:"礼之用,和为贵。"即礼的应用,贵在处理任何事情能做到恰到好处。儒家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礼,安心、忠实地尽其本分。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注意态度的恭敬庄重却不懂礼,就会劳累;只知谨慎小心处世却不知礼,便会畏惧害怕;只靠勇敢有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犯上作乱;心直口快却不懂理,便会尖刻刺人。在“礼”的引导、制约下,大家互相尊重、彼此谦让,社会就会秩序井然,安宁和谐。所谓“信”,是指守承诺、不欺诈、不虚伪。作为道德规范的“信”,它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真实无妄,不欺人欺己。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些都说明,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孔子说:“巧言令色,锄头矣仁。”意思是说,满口说着花言巧语,满脸装着和善的样子讨好别人,这样的人具有的“仁德”是很少的。所谓“智”,是指知识和理性,即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儒家要求人们掌握道德知识,增强道德理性,具有区分善恶、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儒家看来,“智”是人为“仁”或“利仁”的基本条件。知者更明了为仁之理或成仁之利,从而更加努力地求仁为仁。这启示我们要重视智慧,注重学习,崇尚美德,加强文化修养、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道家:道家所说的“道德”却跟儒家完全不是一回事。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可见在老子看来,“仁”“义”“礼”不仅不是他所说的“道德”,而且还是“道德”沦丧之后的产物。尤其是这个“礼”,甚至被道家认为是败坏道德、导致混乱的罪魁祸首。关于道家的“道”,人们谈论得很多,或谓之宇宙万物的本原,或谓之万事万物的规律,它创造一切、主宰一切又无所不在,总之是一切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缘由,从而也应该是万物和人类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关于“德”,古人常以“得”来训“德”:“德者,得也。”可以说“德”就是“道”赋予个体(个别事物)的内在品性,或者说是个体(个别事物)从大“道”中得到的自我品性。至于“道德”这个复合词,大致是在战国中后期才出现的,开始有时只是“道”和“德”两者的并称,有时则偏重于“德”,但强调它是“道”的“德”,或得之于“道”的“德”。此后才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谓道德的意思。道家所说的“道”、“德”或“道德”,都不是专属于人的,既不是人的创造物,也不是人类独有的品性,而是整个天地万物的总体的根本属性。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万物包括人都是靠“道”“德”生长发育的,如果没有“道”“德”,也就没有天地万物,当然也就没有人。也正因为如此,人也就理所当然地应当和万物一样“尊道而贵德”,这不是什么外在的律令或规范,而是自然常态。“道德”不是人培育出来的,相反,人倒是“道德”生育出来的;人类要是不“道德”,根本就不能生存。由此可知,道家所说的“道德”,跟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德”,乃至我们今天通常所讲的伦理道德规范,并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而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东西,或可谓之“玄德”,是更加深刻的道德。道家这种对其“道德”的理解,似乎在提醒我们注意,所谓道德不仅仅是社会人伦层面上的东西,它还应当有着更加超越的形而上的依据。先秦儒、道两家所说的“道德”,含义大不一样。儒家所谓道德,具体内容就是仁、义、孝、悌、智、勇、忠、信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范畴,其核心概念是“仁义”,其具体表现形式是“礼”。仁义道德的精神,具体落实在“礼”所确立的一系列礼仪习俗和行为规范之中。《礼记·曲礼上》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荀子·劝学》篇说:“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在儒家看来,道德就表现在“礼”里面,“礼”就是“道德之极”。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与中国哲学有双向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单向的。理学包括哪些学派?阐述他们之间的同与异1.相同点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相应的利益,特别是因往昔的串习力所致,心总是要把暂时借居的身体执著为实并当成我所,因此身体所感受的一切,心亦同样感受。为了身体的利益,心不惜造作种种贪、嗔等恶业;而身体也像心的仆人一般,只要能满足自心愿望,身体可以不顾寒热饥渴及种种烦恼,刀山敢上,火海愿趟,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身心即如是互相依靠,在它们的关系未终止之前,一直都会以这种方式而存在。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理解李约瑟难题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我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2、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并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创造,很难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大方向,大多数的发明来自于普通民众,很零散,无法集中利用,统一规划,发明力量无法有力发挥。3、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2)东方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其功利主义太强,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而西方思维方式则相反。(3)东方思维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西方思维方式同样与之相反。二者显示了不同思维水平的深度和高度。(4)东方思维方式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控制,往往注重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诠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西方思维方式表现出较多的冲破框框的创新精神,他们较少有以权威为当然依据的思维定势,而较多有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精神。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差别,使得西方的新科学层出不穷,而东方总是在西方的后面模仿学习。4、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1)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两因论)。(2)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工匠文明。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并且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文化形态。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发明很难发展成为近现代科学。(3)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4)经验技术相对于科学技术的严重不足。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由于科学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而技术则不然;以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技术与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近代科学的诞生是必然的到了19世纪,由于与科学结合在一起的西方技术在整个世界显示出了强大威力,因此它迫使我们中国人最终抛弃了我们传统的科学,而全盘接受了西方的科学。那么为什么近代技术设有诞生在中国,而且一向先进的中国技术为什么又突然落后了呢?技术有两个来源:经验和科学。西方的近代技术是以实证知识的科学作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一种必然趋势。近代中国既然没有出现实证知识的科学,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以它为基础的技术——科学技术。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前生技术、多生技术、知识技术和突变技术,因而其发展速度明星呈加速趋势,这样一来,它在很短的时间里超过中国缓慢发展的传统经验技术。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家’,都一贯抨击荀子,表彰孟子,并以朱熹王阳明直接孟子,认为这才是值得继承发扬的中国思想史的主流正宗。而三十年来国内的研究则又大都只赞扬表彰荀的唯物论,或则抨击他的尊君尚礼的法家倾向。这些似乎都没有抓住荀的要害。孟子固然有其光辉的一面,但如果完全遵循孟子的路线发展下去,儒家很可能早已走进神秘主义和宗教里去了。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说,提出性恶论。荀子首先肯定“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然后从人的种种欲望来证明“人之性恶”。荀子认为孟子没有分清性与伪,所以才会有性善说。在荀子看来,“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君子与小人,其性一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正是荀子强调人为,并以改造自然的性恶论与孟子追求先验的性善论鲜明对立。才克服和冲淡了这种神秘方向:同时由于尽量吸取了墨家、道家、法家中冷静理智和重实际经验的历史因素,使儒学的重人为、重社会的传统得到了很大的充实,从而把儒家积极乐观的人生理想提到‘与天地参’的世界观的崇高地位。不是神秘、主宰的‘天’,也不是先验道德的人,而是现实生活活动中的人,由于‘积学’而成为万物之长,宇宙之光……可以说,没有荀子,就没有汉儒;没有汉儒,就很难想象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荀子与诗、礼、春秋和易诸经的传授,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关于“春秋”,“春秋三传”中有两家是荀子直接传授过的,他把“谷梁传”授与弟子浮邱伯;把“左氏传”授与弟子张苍,其后浮邱伯再传“谷梁传”与申公;张苍又传“左氏传”与贾谊,贾谊传之后世。荀子“以法释礼”,将“周孔之礼”的教化功能发展到“法”的程度,依靠“礼法”的外在规范来治民、治国,在这一点上,他的弟子韩非将其发扬光大,并完成了由“礼治”到“法治”的建设。谭嗣同所言:“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荀子对孔子儒学部分的发展及其侧重,使《中庸》、《孟子》所重视的“天命”、“心性”之学一度中衰,这一情况,直到唐代中叶才发生改变。对“先秦学术之汉代生成”的认识秦汉时期不但在物质文明(从生产到科技)以及疆土领域上为中国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精神文明方面(包括文艺、思想、风俗、习惯等等领域)也如此。正是在汉代,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个文化—心理结构虽然应溯源于远古,却成熟于汉代。孔子继承远古所提出的仁学结构主要便是通过以董仲舒儒学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才真正具体地落实下来。尽管董仲舒的儒学和五行图式与孔子学说已有很大的不同,但孔子提出的原始儒学的基本精神——血缘基础、心里原则、治平思想、实用理性、中庸观念等等,却都是通过这个阴阳五行的系统图式而保存和扩大了。并且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具有信仰至宗教功用的宇宙图式作为理论基石而更为加强。为什么魏晋以后,佛教东来,那么大的势力,帝王顶礼,万众信从,却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思想面貌?为什么以后许多其他教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