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1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2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3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4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共15篇)由大文斗会员"鬼之左

瞳〃投稿细心举荐,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细致求实的科学看法。

2、学会课文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多媒体、两只铁球(一大、一小)。

1、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2、据标自学、合作沟通。

3、自由议标、点拔导学。

4、拓展延长、自主评价。

5、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两课时。

第一课时

K课前预习U

1、努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两人。

3、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同学们你长大后准备做什么?(学生自由说志向)今日我们就来

学习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学习,老师想你确定会受到启发。这位

科学家的名字叫"伽利略〃故事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说学:

国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说些什么?

0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我们第一课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拟标:

(依据师生的沟通,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依据自学,合作沟通

1、初步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合作沟通。

3、自学生字词。

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

再读课文:

1、独立划分段落,归的段意。

2、小组沟通,互说划分段落的依据。

3、师生沟通,老师有机点拨。

导学课文一、二两段:

1、齐读第一段:

回用笔画出自己读懂和有题问的地方。

0小组合作。

0汇报沟通,老师相机点拨。

2、自学课文其次段:

回同法自学。

国小组合作。

0汇报沟通,合作补充。

四、拓展延长,自主评价

1、拓展延长:

0说了自己课前所查阅了解到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的状

况。

回从两人的状况你想到了些什么?

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

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1、测标总结:

2、引导预习:

0课文为什么把伽和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写到一

块儿?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团尝试借助一种方法来理解第三段的内容。

0通过读课文理解"胆大妄为、固执"两词意思。

其次课时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学会了

文中的生字词,给课文分了段,并学习了文章第一、二两段。这节课

我们将接着一起学习。首先老师检查大家课前预习的状况。

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课文为什么要把他们

写到一块?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指名读)

(多媒体: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产生疑问)

2、说学拟标:

0说学:

就这一句话,你想到些什么?或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自

由说)

0拟标:

(依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民主地加以补充整理成本节课学习目标)

(多媒体出示整理好的学习目标)

二、依据自学,合作沟通

第2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

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日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

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次?哪就请

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

桌一起读,宠爱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沟通,把自己宠爱的语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针对学生

的读书状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L出示课文插图,相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

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闻名的"两个铁球同时

着地"的试验。假如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志气像当年的

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志气,老师真兴奋,但是老师告知大家,仅仅有志

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

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确定先着

地,速度是I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

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假如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

是不会信任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细致读读书,细致思索一下:

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

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

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

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探讨,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

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闻名的辩论家伽利

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

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念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反人类的真理”,其

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视察体验,沟通评价

1.视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沟通: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白什么?通过这项试验,

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

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相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长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假如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

不行以?请大家课后探讨探讨,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

的发觉以你宠爱的方式告知别人,包括老师。

第3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大文斗后面为你举荐更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

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

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直奔课题

1、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29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检查字词:信奉哲学违反宣布

怀疑固执说明英镑伽利略胆大妄为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导读感悟

(一)走进亚里士多德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伽利略试验证明的,那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

的呢?

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

下来。10磅重确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沟通课前搜集资料。

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那时候,探讨科学的人都信任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

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信任〃的意

思吗?

(2)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假如有人说他的话是错误的,

会怎么样呢?你能从文中哪些词句能够体会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

信奉?

(3)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指责他:"你是什么意思?

莫非要违反人类的真理吗?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你体会到了

什么?

(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

多德的"信奉""指责"的语气。

(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

的?

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

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

谁这么有胆识?伽利略。

(二)品读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语句:“他想:假如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

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

的铁球慢;但是,假如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

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

每层意思。

(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觉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

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

什么不同?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伽利略?

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

好语气。

4、你读出了人们对他的什么看法?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

看法。只有这两个人在说吗?想一想,还有人在说什么?

5、人们的反映告知了我们什么?面对人们的看法,假如你就是

伽利略,你会怎么想?你迟疑了吗?你退缩了吗?伽利略的表现又

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

试验起先了。试验的结果原委怎样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

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

斜塔四周的人都忍不住惊异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望见两个铁球同时

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1)指名读。人们惊异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

错误的!多么不行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

人们有什么表现?

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

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三、鼓舞质疑

1、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假如你遇到书中有错,

你敢不敢提出来?细致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

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觉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

感受写出来

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逆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

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

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

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或一篇习作。

3、课外阅读:举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

伟人。

第4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地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

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

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

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今日,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板书课题: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咱们一起来读读吧!(齐读课题)正音、标调。

2、理解〃着地"。“着地〃就是落地。"着〃是个多音字,你会用它

另外的读音组词吗?(请2—3位同学说)

3、师:课题都理解了,那抓紧去读读课文吧,在读课文时,假

如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4、师:你们有不相识、不会读的生词吗?(生答:没有)你们真棒!

师:我们今日学的就是发生在伽利略身上的一个故事。(板书:

伽利略),这个"略"是我们要写的字,写这个左右结构的字时,左右宽

窄大致相同,应留意左边的"田"部要占"各〃字的中间。

请同学们在书上练写一个。

5、师:课文讲的是在伽利略身上发生的什么事呢?(请2位同学

说:伽利略做试验的事)

6、师:(指着课题)课题就是试验的结果。

7、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是依据什么依次叙述这个故

事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终写什么?(生答,板书:疑问、试验、

公开试验)

二、学习1、2自然段。

1、师:(学习课文第一段)课前的沟通,让大家初步了解了伽利略,

那文中又是怎样介绍的呢?(生答,找出第一段)

师: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答:他是个辩论家。

师:辩论家就是说他的口才、辩论实力很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提问不寻常,老师很难解答。

师:“寻常〃就是(生:"平常〃),"不寻常〃就是(生:“不一般、很独

特")。

师小结:是啊,伽利略就是一个擅长思索、见解独特的人。

2、理解"信奉"。

师:就在伽利略的那个年头,人们都很信奉亚里士多德。你们家

里有谁信奉什么吗?

生:我外婆信奉佛,我经常看到我外婆带庙里去烧香拜佛。

师:你知道她去拜佛是为了什么吗?

生:求佛祖保佑子孙健康、华蜜。

生:保佑大家平安。

生:我奶奶去拜佛,求佛祖让我姐姐能考上高校。

师:奶奶、外婆心中都有一个奇异的心愿,她们觉得佛祖是能让

她们实现这些奇异的心愿的,对吗?那你们说说,奶奶外婆对佛祖,

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崇敬的。

生:是仰慕。

生:很虔诚的。

师:说的好。怀着崇敬的、仰慕的、甚至是虔诚的,这就是信奉。

课文中,人们是怎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找出句子,课件出示其次自

然段)

师: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就像信奉神佛一样,当别人怀疑亚里士多

德,人们会(生答:特殊生气的)。(带着那份生气之情说说那些怀疑亚

里士多德的人吧!朗读:你是什么意思?莫非你要违反人类的真理吗?

仅仅是生气对述说吗?那是什么?带着我们进一步的体会再来读读。朗

读:你是什么意思?莫非你要违反人类的真理吗?)

3、(课件出示:其次自然段)在这段话中,还有一对反义词,看谁

找的又快又准。(指名答:信奉一一怀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就当人们都信奉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

容更改的真理时,年青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大胆地

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谁知道是哪句话吗?(多媒体出示句子:"亚里

士多德曾经……产生了疑问。",全班齐读)

2、从伽利略的这一举动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生答:伽

利略是个不迷信权威的人。)

3、小结:正是其他探讨科学的人的迷信与伽利略形成了显明的

对比,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伽利略那不迷信权威的宝贵品质。(板

书:对比)

4、师: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地

第三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笔划下来。(学生自读课文划句子)

3、沟通句子。师:徐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但老师将它变更了

一下,你们明白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吗?

生答:(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再依据他的话做出两

个假设,最终发觉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4、咱们来看看伽利略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做出的推断吧!(大屏幕

演示铁球伽利略的疑问)师:从刚才的大屏幕演示中,你发觉了什

么?(学生自由表达)

5、指导朗读(出示第三自然段最终一句话)。

师:是啊,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伽利略对此

充溢了(生答:怀疑)。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说?(指名读)

四、学习四、五自然段。

1、师:老师想问问你们,在生活、学习中,假如你对某件事情

产生了疑问,你会怎么做?(生自由回答)那有疑问时:伽利略是怎么做

的呢?自由地朗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找出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一

写你的感受。(学生自学划句子)

2、全班沟通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伽利略带着……没有关系”,

感悟"反复"、“多次〃、”的确〃,体会伽利略严谨的科学看法。)

生:伽利略有了怀疑反复试验。

师:伽利略做了两、三次试验就认定自己想法是正确的?

生:不是,是许多次,而且每次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错的。

3、师:为了证明自己想法是正确的,伽利略还确定在比萨城的

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听到消息、,人们有哪些反映?

4、指答,多媒体出示句子。

⑴人们为什么说他是一个"胆大妄为"并且"固执"的年轻人呢?(相

机指导朗读)

理解"胆大妄为〃。“妄〃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①荒谬不合理;②

非分地,出了常规地,胡乱。从“妄〃字可以看出,这是个贬义词,是

人们对伽利略的指责,说他在胡作非为。

理解“固执"。"固执''是说人很顽固,不听别人的建议,不懂变通。

在这也是个贬义词。

你认为伽利略是个“胆大妄为"、"固执"的年轻人吗?(生答:不是)

那是怎样的人呢?(体会伽利略对科学的执著。)师:伽利略对科学执

著追求,对真理执著追求,他就是一个执著求实的人。(板书:执著

求实)

⑶(指导朗读句子。)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人们的伽利略的冷嘲

热讽吧!

5、师:读到此处,徐老师有个疑问,本文的主子公是伽利略,

为什么要在此处插入一段写人们对他的争辩呢?你明白的用意吗?

6、师小结:在我们的习作中,为了凸出人物的特点,不仅可以

描写其本人的动作、神态等,还可以通过对四周人的语言、动作的描

写从侧面衬托出主子公的特点。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师:在大家的争辩声中,伽利略毅然决

然地走上了比萨斜塔进行公开试验,试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又有什么

反映呢?

2、指答,并指导朗读。

3、师:试验成功了,伽利略证明白自己的观点,此时站在铁塔

下的人们惊异地呼喊着,他们可能会说什么?假如你就是铁塔下的群

众,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表达,请2—3位同学说)当两个不同重

量的铁球同时着地的那一刻,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

4、(多媒体出示课文最终一句话)师: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话的体

会?

六、总结全文。

1、师:学了课文,此时的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2、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对待学问能象

伽利略一样有执著求实的科学看法。

在写作上,我们也可以学习运用对比和反衬的写作手法,抓住人

物的语言、动作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七、拓展阅读《世界名人传》等。

板书设计:

疑问不迷信权威对比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语言、动作)

(伽利略)执著求实衬托

公开试验

第5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悟课文内容,渗透"不迷信权威,细致求实”的科学看法。

3、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异”等词语,体会"原来像亚里

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的意思。

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问的依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

反的结论,进而体会"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对的〃的意思,

渗透"不迷信权威,细致求实的〃科学看法。

一、复习导入,提出任务

1、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你们

知道了什么?(学习回忆,老师小结,重点让学生说说人们是怎样信

奉亚里士多德的)

2、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待会儿请你们说

说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二、自由读悟,初步感知

1、学生读悟第三、四段,老师提示学生边读边画,边读边议。

2、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老师适时梳理并板书:"产生疑问一

反复试验一公开验证”。

三、细读课文,引导感悟

1、细读第三自然段,领悟伽利略"产生疑问〃的依据和"不迷信

权威”的科学精神。

回默读课文,划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

疑问

回扣紧中心句设问,引导学生读悟:

①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a、读读这句话并填空:

这句话是说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没有)关系,物

体越,落下的速度越o

b、引导学生依据话意,划出示意图。(出示课件)

②对这句话伽利略有什么疑问?他是怎么想的?

a、老师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有关句子,并边复述边画示意图。

b、再读课文,并按课文内容填空:

假如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o

③对于这两种不同结果,伽利略提出了什么疑问?("这怎么说

明呢?〃)说明白什么?(擅长思索,不迷信权威)

2、细读第四自然段,领悟伽利略"试验结果"和“求实”的科学看

法与方法:

团伽利略"试验〃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用“〜〜〜〃划出来(两

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回这个结论牢靠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用"即'标出有关词

语(反复、许多次、都、的确、总是、同时)

国再读课文,按课文填空:(思索练习2,0)

伽利略带着……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两个不同……,总

是,铁球往下落的跟铁球的没有关系。

3、细读第五、六自然段,领悟伽利略"公开验证〃的意义和“敢

于追求真理〃的志气。

团读读课文,想想人们在观看试验前后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变更?并联系其次自然段填表:

试验前胆大妄为,固执,会让他丢尽了脸。试验后忍不住惊异地

呼喊起来看法变更探讨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

容更改的真理。思想变更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

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团组织学生探讨(思索练习3):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小结并板书"敬重而不盲目

迷信权威")

四、朗读升华,读写结合

1、结合板书,简要小结,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表情地朗

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产生疑问

反复试验不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勇于追求真理

第6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细致求实的科学看法。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相识事务中的两个人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

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状况。

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

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洁

地做个介绍。(必要时老师做补充)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宏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

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视

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觉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

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多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日我们学的《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特殊了不得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探讨科学的人都信

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

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

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

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

不在人世了。)

(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状况。

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

哲(zh6)学家教授(sMu)固执(zhO)(以上字是翘舌音)

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

2."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i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

为的意思;

“同时着(zhu

“惊异(y4)"的"讶〃不要读成"yl〃的音。

3.留意字形:

区分"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检查读解生字新词状况:

哲(zh6)学家:哲,有才智,或有才智的人。哲学家,是探讨

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的学问的专家。

教授(sMu):授,传授,如授课。教授是高校里职务最高的老

师。如,伽利略,25岁已经是高校里的教授了。

比萨(s4)斜塔:萨,是一个姓;"拉萨"的萨。比萨,意大利西

部古城,闻名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

塔身倾斜,因此得名。

违(w7i)背:违,不依从。违反、不遵照的意思。

胆大妄(w4ng)为: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胆子大得不管

不顾,胡作非为。

宣(xuln)布:宣,公开出来。正式告知大家。

固执(zhO):执,驾驭。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愿变更。

磅(b4ng):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

一斤。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

再概括探讨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宏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

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当时探讨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

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

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

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

第5自然段:许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大家惊异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闻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

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细致看法探讨科学的故事。分段应留意

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

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

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原委是谁?

(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

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

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

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

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

证明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

(试验)

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

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

(比萨斜塔)

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

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

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

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争辩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

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

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

概括的词语归纳。

(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

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

的事,只是最终还确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

意应当是: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六)小结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

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绽开叙述的,段

与段之间联系得特殊紧密。

其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依据,理解

不迷信权威的意义。

(二)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依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思索•练习”中的1〜3题。

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一、二段,然后再争辩解答:

1.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

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

读其次段(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确定和崇拜。看

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确定和崇拜?

("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

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白什么?

("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当遵

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

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2.这一段最终一句话用了加问号的反问的语气(或指出用了反

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

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反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

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3.伽利略尽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

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看法?

(不迷信权威,细致求实的看法。)

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

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

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

慢。大铁球落地须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

(50秒钟)

5.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什么疑问?读

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细致议一议: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

6.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

指哪两个?

(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

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

当,,:

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

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7.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

"思索•练习〃第2题中第(1)题的两条横线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

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

轻声自由读其次、三段课文。

8.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

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

(用试验的方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看法?

(细致求实的看法。)

9.朗读第三段。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

的两个结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

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

(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伽利略以肃穆、细致的看法通过反复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

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

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看法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看法,有力地证明白试验

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争辩的?

以上四个问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

地回答出来。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

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

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

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看法的肃穆、细致,也有力地

证明白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确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

结果,也是为了告知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

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要求:把第(1)(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索•练习”第2题的第(2)

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

(二)朗读最终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四周的人都忍不住惊异地呼喊起来,

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望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依次,它

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

(颠倒依次:因为大家望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

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四周的人都忍不住惊异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缘由的句子,颠倒

了依次。这种先说缘由(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

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

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

个意思是表示发觉了不知道的真实状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

(是后者)

4.这句话最终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

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也会有错的")

5.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

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

当敬重,应当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

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

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学习他不盲目

迷信权威、细致求实的科学看法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

提示:

1.把本自然段划分两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一层,伽利

略提出的疑问又是一层),先背诵第一层,再背诵其次层。)

2.重点练习背诵其次层:两个结论中各有一个“假如……应当

它们之间用"但是"连结。

(五)读写"思索•练习”第5题中的词语。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

54.5米。该塔建至第三层时,便发觉地基起先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

后,塔顶中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该塔由于“斜而

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试验。该塔名声更大了。

目前,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正在实行措施爱惜这一世界名塔。

第7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本文涉及了许多物理学问和试验,学生较难理解,特设计cai

课件帮助教学,在教学中实行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创设情

境,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实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实行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

2、运用cai课件帮助教学。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25课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我们将接着学习。

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学生自主读书。(读书的形式不限)

2、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授新课

1、同学们,假如条件许可,你们谁有志气像伽利略那样站在比

萨斜塔上为我们做一做这项试验呢?

2、同学们,光有志气是不够的,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哲学家亚

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吧!

回谁情愿读一读。

回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看法如何?

0当时意大利的年轻数学家伽利略也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吗?

3、后来伽利略又是怎样做的呢?请看思索题,探讨。

4、当人们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人们会怎么

说?

5、现在让我们去亲身体验一下,当年伽利略做公开试验时的情

景吧!谁情愿当伽利略?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呢?

6、出示cai课件,演示公开试验:

0你们看到了什么?

0听到了什么?

回这时人们会怎么说?

7、从这件事中,人们明白了什么?

8、从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老师小结

谁能用"先写……接着写……最终写……〃说说本文的叙述依次是什

么?

五、课外延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俐略大胆怀疑勇于实践

亚里士多德先后着地

第8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一、谈话沟通

1.同学们,咱们是初次一道上语文课,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

姓黄,黄河的黄,大家可以叫我一一

2.想不想更多地了解黄老师?那好,咱们先做个小游戏,我来

说几句话,你来做一下推断,是对还是错。第一句话:我今年30岁。

3.其次句话:我小时候敬佩的人是小英雄雨来。做一下推断。

(但是我告知大家,我的确敬佩小英雄雨来,猜猜我为什么敬佩

他?因为人小志气高)

4.通过刚才的游戏,我同样佩服我们班的同学,因为大家都能

对我的话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思索与推断。

二、导入课文

lo引入:500多年前,伽利略对两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亚里士

多德说的一句话也产生了疑问。

(1)我说的这句话中,提到两位闻名的人物,一位是伽利略,

一位是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两位人物,你平常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介绍,(充分确定)老师出示资料进行补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宏大的哲学家、科学家

和教化家之一。他被誉为“古代最宏大的哲学家"、"古代最博学的人〃。

伽利略,意大利宏大的科学家、哲学家。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

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的名字。

(2)那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问之后,是怎么做的呢?

那就让我们穿越历史,一起回到500多前,谁来读课题,这个着是多

音字(留意:着的读音zh台o),谁再来读。一起读。

2.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并想想刚才的问题。

3.检查词语

违反的确不容更改

(你把这三个多音字,都读正确了,真不简洁)(谁再来读,这

个更,我们还可以组哪些词语?)(我们一起读)

(一起来读好这组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固执(zhi)胆大妄(wang)为辩论家

(这位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的是谁?)

(执的读音,妄和辩的写法。)

三、典型的事例

1.产生疑问之后的伽利略,又去做了哪些事呢?请你快速阅读

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

2.课文正是运用了这三个典型的事例,来写伽利略的。

四、研读课文

(一)严密的表达

最终是谁的观点正确的?是的,我们知道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伽

利略就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假如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都生活在同

一年头,对于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伽利略又会跟这位大哲学家进行一

番怎样的辩论呢?

请大家想一想,伽利略该从哪儿起先向亚里士多德发起辩论呢?

为了更好地与亚里士多德进行辩论,伽利略首先应当把疑问说清

楚、说明白。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出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

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确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

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假如这句话是正确的,

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

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假如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

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

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说明呢?

1.读通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括号标出伽利

略产生的疑问。

(2)谁来用朗读告知大家伽利略脑海中出现的疑问。

你读得很正确,大家找对了吗?我们一起来读。

2.读懂

(1)这句话指的是哪句话?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说给伽利略听

(2)伽利略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吗?

(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意思是:确定速度快慢的是铁球的

,越速度就越快)

(3)假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话是正确的,伽利略可以得出两个

相反的结论。请你分别用不同的线条划出这两个结论。

沟通。

(4)同学们对这两个观点已经很清楚了。我把这两个结论打乱

了,你能排排序吗?

()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假如这句话是正确的,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但是,假如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

磅重,

(5)你看每一部分都是联系特殊紧密的,表达是很严密的。那

么这些联系紧密的短句是用哪些词语连起来的呢?

(板书:严密的表达)

(6)标红关联词,了不得的发觉,请你来严密的表达一番。

(7)从伽利略如此严密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个

怎样的人?

3.辩论内化。

(1)好,现在请这边的伽利略,和我亚里士多德来辩一辩,准

备好了吗,伽利略?

不对不对,从你语气中感觉还是我的对。

(2)辩论更激烈了,这边的伽利略又跟亚里士多德辩起来了。

(3)亚里士多德起先怀疑起自己的话了,他有点迟疑了,但是

他还是,对面前的伽利略说一一

(二)侧面的描写

lo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最终得出结果:两个

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

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1)这个结果与跟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一样吗?我们来比较一下?

(伽利略的观点是:铁球的速度快慢与铁球的无关,

不同但相同。)

2)在伽利略得出的结果中,哪些词语表达也很严密呢?自己好

好读一读,等下我们一起来沟通沟通。

3)我们一起来读,一起用心去体会。

4)出示:其次自然段。

伽利略不仅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还得出了完

全不同的观点。当时人们怎么办?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句话统治了科学界界将近20xx年,对当时的

人们而言,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就是权威,现在伽利略对权威、

真理提出了疑问,人们会怎么办?

(指名朗读一齐读)

对于人们的指责,人们的反问,伽利略你还敢不敢怀疑?还敢不

敢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那莫非你遗忘布鲁诺了吗?

出示:

布鲁诺,一位与伽利略同时代,也同样是意大利的一位科学家,

因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

烧死在罗马广场。

你知道提出了怀疑,还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能会有怎么样

的紧急吗?

3.那你为什么还要怎么做呢?请你写一写。

假如我,就会;但是,假如,就会

。最终,我选择。

4.其次自然段,侧面的一段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

利略?

五、过渡

伽利略是怎样公开试验的呢?人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我们

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产生疑问典型的事例

反复求证严密的表达

公开试验侧面的描写

第9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练习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思路。

2、精确概括中心思想。

3、领悟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重点:通过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精确地概括中心思想。

2、难点:指导学生精确、全面、深刻地领悟中心。

3、关键:将领悟表达的方法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一、谈话导入

二、运用归并法练习分段,理清课文条理

1、回忆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打开书快速阅读课文,每个自然

段讲什么?

2、哪些自然段的内容相近?将它们归并在一起,然后划分段落。

3、沟通探讨分段状况。

4、小结:

课文先讲伽利略是一位擅长动脑,敢于探究的人,再讲当时探讨

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接着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

话产生了怀疑,最终讲伽利略经过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这句

话说错了。

三、精确概括中心思想

1、投影:

课文最终一句话。

回指名读一读。

团原先大家是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的?

因伽利略在将要做公开试验时,大家是怎样看待他的?(有表情

地读)

团当伽利略站在高54.5米的比萨斜塔上,让大家惊异地发觉亚里

士多德这句让人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话竟是错误的;使大家明白权威

的话也不确定全都对的时候,我们也对伽利略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你

敬佩伽利略什么?

2、学生探讨回答。

3、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

4、投影中心思想,齐读。

四、领悟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

1、请同学们思索:

围绕中心,课文重点写了哪几段?(三、四段)

引导理解:重点写第三段,突出伽利略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看

法;重点写第四段,突出了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2、课文其次、五自然段与中心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自然段突出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更加衬托出伽

利略的英勇,坚持真理。)

3、小结:

这篇课文紧紧围围着中心来写,使我们对伽利略有了深刻的相识。

老师也深深的被他的英勇无畏,肃穆细致的科学看法打动了。正因为

他擅长思索,勇于追求真理,他才能成为用望远镜视察天体的第一人,

他才能发觉月球的隐私、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的黑子,他才能证明

银河是由多数恒星组成。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闻名的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学了这篇课文,你从伽利略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我们怀着对伽利略深深的敬意,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六、课堂练习

第10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相识3个生字,会读写11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伽利略的思索过程和人们的看法,体

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

80分钟(两课时连上)

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话简洁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

就。(培育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实力)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L指名读课题。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着"字在"着地"中读"zh台o";在"着陆〃中

读“zhu6〃。)

2.检查生字认读状况。

(1)屏幕出示,指名认读。

(2)沟通易读错、写错的字。(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固执”一次中

"执"的读音一一单读时读"zhk连起来读时,读"zhi")

(3)沟通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词语。

(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可以叫简练的概括,也可

以简洁复述的方式讲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

这件事情的结果。

(5)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从生平和宏大贡献两方面

用自己的话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

头像)

(二)结合课文,深化了解两位科学家。

过渡: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对两位科学家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么文中是如何介绍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两位科学家。

2.重点检查学生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介绍的

关键词发觉:

伽利略:25岁年轻教授辩论家(探讨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辩论

家?):(1)能言善辩(2)擅长质疑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寻常的问题)

(3)说话有理有据……

亚里士多德:20xx多年前哲学家信奉真理(奉若神明)

引导学生揣摩人们的心理,朗读"指责的话〃。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此处不作深究,

只简洁体会)

(三)细读文,体会伽利略的精神。

1.从故事发生,到结束,伽利略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说了

些什么?按依次概括出来(小标题形式)。指名到黑板上板书,其他

人自己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沟通,并引导学生发觉:

(1)产生疑问(起因)

(2)反复试验

(3)宣布结果(经过)

(4)公开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一结果)

3.以读文本,揣摩人物心理。

(1)指名读文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思索伽利略产生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