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二师学院番禺附学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广东二师学院番禺附学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广东二师学院番禺附学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广东二师学院番禺附学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广东二师学院番禺附学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二师学院番禺附学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B.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C.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D.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B.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C.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D.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B.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C.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D.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为灯,他在灾异发生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材料二: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①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②也。”(《论语·雍也》)(注)①逝:前往。②罔:糊涂。1.“冕衣裳者”是指_____。孔子遇到上述三类人,“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体现孔子_____之心。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仁者”的理解。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蜀国处在危急存亡之时,文臣武将仍尽心竭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苏轼《赤壁赋》中,“客”认为“________,________”的心感难以实现,只好将无奈化为秋风中飘散的箫声。(3)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因“________,________”的险要地势,以致泰蜀两地自古以来相互隔绝。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诗话,就是评述有关诗歌问题所写的随笔式著作。诗话体著作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此后,诗话体著作久盛不衰,说明其自有文体传承的价值。诗话中常以诗歌作品作为切入点,从审美的视角深入细致地探讨诗歌创作的艺术性问题,精辟之见,能起到以小见大、举一反三、闻一见十的作用。宋代诗话整理、提炼、发掘和总结了前人诗歌创作上的经验,为后人将提供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和有价值的研究资料。评点式批评方法常在宋代诗话中出现。这种方法,不求全面系统,也不考虑其间的连贯性,仅就某个问题或某个摘论、摘句进行析评,随感而发,要言妙道,一则一段,。不求,但求说深、说透而具说服力。宋代诗话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评点式批评方法,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论遗产,对后人研究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确有助益。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发轫时有一目了然高谈阔论 B.滥觞时有不言而喻高谈阔论C.发轫常有不言而喻侃侃而谈 D.滥觞常有一目了然侃侃而谈2.根据文中顿号使用情况,判断下列顿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依然是二、三产业的基础。B.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方。C.王维的“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泉声咽危石”(《过香积寺》)都是耳熟能详的诗句。D.含有铁质的食物有猪肝、大豆、菠菜、油菜等。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宋代诗话发掘、整理、提炼和总结了前人诗歌创作上的经验,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和有价值的研究资料。B.宋代诗话发掘、整理、提炼和总结了前人诗歌创作上的经验,为后人将提供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和有价值的研究资料。C.宋代诗话整理、提炼、发掘和总结了前人诗歌创作上的经验,为后人将提供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和有价值的研究资料。D.宋代诗话整理、提炼、发掘和总结了前人诗歌创作上的经验,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和有价值的研究资料。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月杜甫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_____________。(《论语》)(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耕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人”自称。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材料二: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要。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这是由于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痙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材料三: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縛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B.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B.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同现象复杂”的观点。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3.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谈到技术的起源时,人们往往会强调技术是人类肢体能力的延伸。时至今日,在看到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们作为一种力量,介入到人类社会之后所带来的秩序改变甚至重组。正是在此意义上,恩格斯在强调劳动在人诞生过程中的重要性时,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技术对人自身以及人所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在当下更是体现为人类本身的技术化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人类身体的技术化;另一方面,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也表现为人类生存的技术化,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都被技术深刻影响。正是看到了技术对人类身体乃至人类社会的这种重大影响,自古以来思想家们就非常强调人类伦理秩序与技术的和谐发展。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还是在前沿的科技领域,科学技术都参与到了伦理秩序的维持或建构之中。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通常会将某种伦理秩序内嵌到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人工制品形式呈现的技术物之中,于是,技术物就成了伦理秩序的一种制度化呈现方式。相较于传统强调以道德约束作为主要手段维持伦理秩序,这种制度化的优势在于其强制性程度更刚性、执行效率更高,就如同与纯粹的道德呼吁相比,红绿灯和交通监控设施更能维持交通秩序一样。然而,科学技术对伦理秩序的建构方式并不是决定论式的,具有偶然性。偶然性是指科学技术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的特征,例如核技术既可以用于制造武器,亦可用于增加能源。这种偶然性给科技管控带来了很大困难,进而也就给伦理秩序的维持带来了较大风险。那该如何通过伦理治理降低风险呢?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对科技伦理学的传统认知和建构模式,不能再简单地将科技和社会一分为二,而是应该打破分割,强调伦理介入科技的必要性。一方面,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行动导向的科技伦理学。在谈到伦理时,人们往往会强调底线思维,但如果只是将底线落脚于某些终极的价值理念,甚至强调这些理念的非历史性,就很容易导致科技与伦理的割裂。就如同在一个坐标系之中,科学是纵轴,有着明确的前进方向,伦理则是横轴,永远处于水平线上,这样,随着科技的发展,两条轴线只能越来越远。于是,科技伦理学就会被机械地割裂为两个层面。因此,伦理理念的讨论是必要的,但必须将之落实到科学技术的具体情境之中,进而设计出不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伦理规范。这样,科技与伦理之间彼此隔离的问题,也就可以被克服。另一方面,考虑到科学技术及其人工制品对伦理秩序的影响,对科学技术的伦理关切必须要前置到科学技术的设计与研发过程。目前,伦理审查制度主要承担了这种伦理关切的任务。尽管各个国家对伦理审查制度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从相关规范、政策的解释到具体操作同样存在执行鸿沟。伦理审查作为一种制度性原则,该如何加强其可操作性,减少审查盲点和解释柔性,这需要科技政策、伦理学、法学等领域的工作者参与进来,共同制定伦理审查制度。(摘编自刘鹏《技术与伦理秩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技术对人自身以及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在当代与过往时代的体现是有所差异的。B.从身体技术化逐步扩大到生存技术化,这是人类本身技术化趋势的外在特点。C.人类早就从技术影响身体及社会的现象中,认识到技术和伦理秩序应和谐发展。D.解决目前伦理审查制度存在的各种执行困境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技术影响人类身体和社会,此引出技术与伦理秩序关系的论题。B.文章以红绿灯为例,通过比较论证了在维持伦理秩序上技术物比道德约束有优势。C.文章以伦理介入科技的必要性为前提,证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D.文章针对伦理关切,从伦理审查制度的作用、执行现状及改善策略方面展开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既然科学技术参与到了伦理秩序的维持中,那么,维持伦理秩序就可以适当弱化道德约束这种传统手段。B.对科学技术进行伦理治理,目的在于管控风险,使科学技术更自由地得到发展和应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C.如果伦理不能介入科学,科技和社会可能会出现一分为二的分割状态,这会增加社会秩序维持的风险系数。D.只有认识到某些终极的价值理念也是需不断发展的,不再强调底线思维,伦理秩序与技术才能和谐发展。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他叫王晓东刘国芳王晓东,抚州仙临山王家村人,50岁,种田为生。很多年前,我就和一个叫杨华林的文友去过仙临山,路线很复杂,经长岭、白岭,张家、李家等村庄,然后到仙临山。仙临山不大,只是一个小山包,传说当年有神仙在山上歇脚,因此这个小小的山包才有仙临山这样好听的名字。仙临山周边有好几个村,如仙临山饶家,仙临山王家,仙临山祝家等。仙临山边上有一条河,叫风岗河。这凤岗河其实只是一条溪,十几米宽。从长岗、凤岗那边流下来,再往抚北流入抚河。当年我和杨华林去仙临山的时候,并不认识王晓东,我们只是来看仙临山。后来,我又去了仙临山。这次,见到了王晓东,这是个瘦小的男人,他和一个同样瘦小的女人在地里拔甘蔗。我走近他们,招呼道:“拔甘蔗呀。”王晓东说:“我没见过你。”我说:“我是抚州的,喜欢到乡下玩。”王晓东说:“抚州的呀,来吃甘蔗。”我也不客气,拿起一根甘蔗啃起来,然后说:“好甜。”王晓东说:“好甜就多吃点。”我说:“我帮你买点。”王晓东说:“买什么,地里的东西,拿些去。”我说谢谢,然后问他:“村里没看到什么人,人呢?”王晓东说:“我们这儿离抚州近,大家都到抚州做事去了我问:“你没去吗?”王晓东说:“我没去,我喜欢作田。”其实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他叫王晓东,我没问,他也没说,但这个说他喜欢作田的人,我记住了。我喜欢去乡下,以前骑自行车,后来骑摩托,再后来开汽车,反正什么时候我都喜欢往乡下跑。后来的好多年,我多次去过仙临山,也见到过王晓东。每次见到他,他都在地里忙着,比如栽禾耘禾,施肥浇水,摘茄子辣椒等。一次看见王晓东在地里挖红薯,挖出的满地红薯我看着都喜欢,于是我说:“看着一地的红薯,你很有成就感吧?”王晓东说:“这是我劳动的果实,看着确实满心欢喜。”后来,仙临山一带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火车站建在这儿,就建在仙临山饶家边上,铁路则从凤岗河那边铺过去。接着风岗河两边建湿地公园,把一条十几米宽的小溪挖成100米宽,有的地方挖得更宽,有几百米,这就不是河了,是湖。仙临山饶家拆了,祝家也拆了,开发高档住宅区,那名字听起来就高大上,叫铜锣湾。仙临山王家,也就是王晓东他们村还没拆,一天我开车去那儿转,又见到王晓东了,我问他:“你这儿也要拆吧?”王晓东答:“肯定。”我问:“几多钱一平?”王晓东答:“饶家祝家那边是3900一平。”我说:“每家都做了楼,有三四百平,可以得到100多万。”王晓东说:“我情愿不要拆,在乡下多好,有田有地,拆了,什么都没有。”王晓东边说边给辣椒浇水,我说:“都要拆了,还浇什么水。”王晓东说:“一天不拆,我就不会让我的地荒了。”我说:“你真的是一个喜欢作田的人。”王晓东笑了。我和王晓东有缘,仙临山王家拆迁后,王晓东居然在我住的东方威尼斯买了房,这就是说,我们做邻居了。他真的对土地很眷恋,搬来没多久,他就在小区里开了一块地,要栽茄子辣椒,但才把地弄好,保安就来制止了,说小区里不能栽菜。王晓东求情,说他栽惯了东西,不栽些东西,手痒。有人围着,哈哈大笑,还有人说:“乡下人就是乡下人。”这话被王晓东听到了,他很生气地说:“乡下人怎么啦,我又没偷没抢!”后来,王晓东在小区外面开了一块地,然后,我经常看见王晓东在地里忙活。再后来,王晓东从地里回来时,手里总提着东西,比如南瓜丝瓜什么的,也有茄子辣椒。见了我,王晓东说:“这是我栽的,你拿些去吃吧。”我说:“谢谢!”只是好景不长,我们小区外面,后来规划做汽车城。没多久,就动工了,也就是几天之内,王晓东那块地就被铲了。这天傍晚,王晓东从外面回来,看见自己的地被铲了,呆在那儿半天不动。看见王晓东在那儿发呆,我走了过去。居然,我看见王晓东眼睛红红的,我说:“你开的地被铲了,好难过是吗?”王晓东说:“想种点地真难。”其实,我这时仍不知道他叫什么,这不重要,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农民,一个热爱土地的普普通通的农民,没了土地,他真的很难过,为此,他会长久地在这儿发呆。天黑了,他还呆着,忽然,我看见那个瘦小的女人往这儿走来,她大声喊着说:“王晓东,你还在这里做什么?”这时,我才知道,他叫王晓东。(摘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10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对仙临山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描写,一是说明仙临山的环境优美,二是为下文“我”经常去仙临山并结识王晓东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B.文章的结尾说“我才知道,他叫王晓东”,在结构上,这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也照应文章的标题,在人物形象上,更突出了王晓东的普通。C.王晓东看起来很“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D.文中作者采用了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将主观评价传递给读者,而是冷静地讲述故事,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思考空间。2.小说在刻画王晓东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方面的特征?请简要分析。3.“喜欢作田”的王晓东却陷入了“想种点地真难”的困境,这突显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试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进行探究。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秦晋骰之战(节选)《左传》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②赛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③秦师遂东。……④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②,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③掩大德。”[注]:①孟子:即孟明。②二三子:诸位,你们。③眚:目病生翳,比喻小过错。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劳师以袭远(_________)(2)文王之所辟风雨也(__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若潜师以来A.军队B.军队的编制单位C.发兵D.率领(2)秦伯素服郊次A.边上B.等候C.其次D.有序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4.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前两段的主要内容。5.同为“哭师”,蹇叔与秦伯的“哭”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6.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蹇叔的形象。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崇文,字崇文。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全义入朝,留知行营节度后务,迁长武城都知兵马使。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诏检校工部尚书、左神策行营节度使,俾统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诸屯兵讨辟。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初,辟陷东川,执节度使李康不杀也;至是,归康以丐雪,崇文数康失守罪,斩之。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堆直鹿头左,使骁将高霞寓鼓之士扳缘上矢石如雨募死士夺而有之尽杀戍者焚其栅下瞰鹿头城人可头数。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执辟子方叔、婿苏强。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新唐书·列传九十五》)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骁将高霞寓鼓之/士扳缘上/矢石如雨/募死士夺而有之/尽杀戍者/焚其栅/下瞰鹿头城/人可头数B.使骁将高霞寓鼓之/士扳缘上矢石/如雨/募死士夺而有之/尽杀戍者/焚其栅/下瞰鹿头城/人可头数C.使骁将高霞寓鼓之/士扳缘上/矢石如雨/募死士夺而有之/尽杀/戍者焚其栅/下瞰鹿头城/人可头数D.使骁将高霞寓鼓之/士扳缘上矢石/如雨/募死士夺而有之/尽杀戍者/焚其栅/下瞰鹿头城/人可头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工部尚书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B.漏,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卯漏指的就是卯时。C.逆旅,古代指的是客舍,旅居,“人生如逆旅”则常用以喻人在旅途的充实与快乐。D.案牍,案:指书桌或办公桌;牍: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陋室铭》有“无案牍之劳形”。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崇文军功显赫,获得升迁。随从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时,屡经升迁任金吾将军;后又在救援宁州时打败吐蕃,被封为渤海郡王。B.高崇文治军有素,声望很高。高崇文平日治军严明,训练有素。当刘辟反叛,朝廷遴选将领时,高崇文不负众望,成功当选。C.高崇文军纪严明,作战英勇。军队经过兴元,将折断羹匙和筷子的士卒斩首示众;攻打鹿头城时八战八捷,动摇了敌人的军心。D.高崇文目不识丁,安于享受。高崇文不晓文字,厌恶公文。而他依仗功劳,尽享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宝物和工匠机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2)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③“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显示出对待文化多元性的传统智慧。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大同,但当今世界,也有人对此持同意见。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D2.B3.B4.(1)耿九畴因为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2)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谨慎挑选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回复他。【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罪人”是主语,“系都察院狱”是“罪人”的定语,后置,“给”是谓语,“米”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BC;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B项,“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表述错误,漕运归户部管理。故选B。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理解错误,文本是说“九畴、渊遂劾盛等”,意思是““耿九畴和江渊也弹劾叶盛等人”,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或者说表意绝对,于文无据,把文本中“叶盛等人”偷换成“章瑾和王汝霖”,“等人”并不能确定有无“章瑾和王汝霖”。故选B。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题得分点:“以”,介词,因为;“见”,表被动;“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已”,不久;“白”,洗清罪名;“以事见诬”,被动句;“逮下吏”,被动句。第二题得分点:“延”,延揽;“简”,选拔;“优诏”,嘉奖的诏书;“报”,回复;“焉”,代词,他。【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年中进士。宣德六年被授予礼科给事中。他发表的意见能把握住全局,有清廉公正的名望。正统初年,大臣说两淮盐政久坏,应选择注重名誉和法度的人去治理它,于是推举耿九畴为盐运司同知。他彻底革除以前的弊病,逐条上奏有利于国家的五件事,著录成法令。因母丧辞官,盐场的百姓几千人到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来。正统十年正月,起用他为都转运使。耿九畴节俭而没有别的爱好,公事完后便焚香读书,廉洁的名声因此更响,妇女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耿九畴因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他屡次辨办疑案,刚正不挠。礼部侍郎章瑾被捕入狱,耿九畴和江渊等人建议将他贬官。章瑾的女婿给事中王汝霖很恨他,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人弹劾刑部不公。耿九畴、江渊于是也弹劾叶盛等人,并说王汝霖的父亲王永和死于土木堡,他还嬉笑自如,这种人不应任官。当时明景帝刚当上皇帝,急于用人,便置王汝霖等人不问,章瑾则照所奏请处治。凤阳岁荒,盗贼将要起事,皇上敕令耿九畴前往巡视招抚。耿九畴上奏留下英武、飞熊等护卫军边耕边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因此得到安宁。两淮自从九畴走后,盐政又坏。景泰元年,朝廷仍命他兼管。不久皇上敕令耿九畴审理各府的重犯,大多被平反。都指挥杨得青等人私自役使操练士兵,耿九畴弹劾他们。皇帝下诏命令调查处治,并且命令各边镇,有像杨得青这样的人都报告上来。边将请增加临洮等卫的戍卒,耿九畴说:“边城的士卒并不缺。将帅如果能够严申纪律,赏罚分明,则人人自行发奋。否则的话,徒然浪费粮食而已。”于是不增戍卒。边境百姓春夏出塞耕田,到了秋冬往往迁入塞内。耿九畴说:“设边将就是为了御寇卫民的,现在让百姓因躲避敌寇而失去家业,用将帅来干什么呢?”耿九畴便禁止百姓迁入塞内,如有遭贼寇侵扰的,他便治守将之罪。布政使许资说:“侍郎出任镇守官,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这样事情便多有滞留,请改授予他宪职为便。”于是耿九畴被转为右副都御史。大臣出去镇守或者巡抚,都授予都御史之衔,就是从耿九畴开始的。有圣旨要买羊角做灯,耿九畴引用宋代苏轼谏阻神宗买浙灯的事,这事就停止了。皇上因为有灾异而征求大臣的意见,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慎择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天顺初年,耿九畴入京师议事。皇上对侍臣说:“耿九畴是廉正之人。”把他留下任右都御史。(当时)关在都察院监狱的罪人官家不供给粮食,耿九畴为此提出建议,于是对这些罪人每天供给一升粮食,并将此定为法令。后来,耿九畴上书请求崇尚廉耻、清理刑狱、劝课农桑、节俭军赏、重视台宪官员的作用五项建议,皇上都嘉许采纳了。2、1.贵族仁爱或尊敬2.仁者听到有人落井,就会前去救援,体现了爱人之心;因此也容易被小人欺骗。但仁者不会立马跳下去,而是在行动之前,仔细甄别,想想对策,因此不会是糊涂迷惘的人。由此可见,仁者不仅需要爱人,还需要智慧。【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文段内容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冕者,冠也,大夫之服。冕是礼冠,衣裳是礼服的上衣下裳,穿戴冕衣裳者,是指官位至于大夫的人。夫子见有丧者、在政者、瞽者,不管他们年龄大小,必行礼;和他们经过,必退避,辞让作礼。可见,夫子并不独尊权势官位,而是平等对待各类人等,于世合宜。事虽小,却能从中见“道”之微细不言之处。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时时处处以礼待人,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家有丧事者的哀悼,对盲者的怜悯,对尊贵者的敬重,都是以礼相待。孔子之所以这样做,并身体力行,是因为他想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词语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段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段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宰我是孔子的弟子,曾因白天睡懒觉,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也”;但是他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又很受孔子赏识。本章是讲宰我对施行仁德有怀疑,认为仁和愚很难区分,所以就假设了一个难题来问孔子。井里掉进去一个有仁德的人,作为一个有仁德的人是否也该随之跳进去救助他呢?孔子一贯主张“明哲保身”,认为不能保存自己的人,不是真正的仁者;但同时孔子也主张仁者“杀身以成仁”“舍身以取义”,不去救助落井之人,也非仁者所为。所以,这是个两难的问题。但圣人毕竟是圣人,他执两用中回答了宰我的难题:君子既要救助有难之人,又要保全自己,不要使自己陷入险境。并且,针对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圣人又接着引申出:君子可以被欺骗但是不可以被愚弄。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个好人,但千万不能做愚人。君子为人正直,善于打抱不平,见义勇为,且很轻易相信别人;所以,有很多人就利用君子的善良热情来欺骗他们。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做个好人是我们坚定不移的追求,但是做好人要懂得辨别是非真伪,不能被别人利用愚弄。秉性正直的君子被人欺骗在所难免,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无良之人利用,被骗多次仍然不能觉悟,这样的好人就变成蠢人了。所以,真正的君子只做合情合理的事,对于不合理的虚假蒙骗应该持有警觉之心。即使是再多的人欺骗我、毁谤我、陷害我,我都坚持这个方向,但是我要有智慧避开你的陷害,这明哲保身,全身以行仁,这是夫子讲的。所以夫子很中庸,也很智慧。【点睛】这两道题目均暴露出教学上没有落实相关知识的弊端,论语复习,当立足文本,就重要概念、句子,先解决字词问题,再翻译,再理解其深层含义,最后才是评价,学以致用。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对于穿丧服的人、穿礼服戴礼帽的人和盲人,相见的时候,哪怕他们很年轻,也一定会站起身来;经过这些人身边时,他一定快步走过。”材料二,宰我问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说,‘井里掉进去一个仁德的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3、(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遨”“抱”“巅”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4、1.A2.B3.A【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侧重新事物已经形成;“滥觞”,事物的起源、发端,侧重事物的雏形,尚不完全;从语境来看,语段是说“诗话体著作……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此后,诗话体著作久盛不衰”,由此可知,诗话体著作的形式已经形成,应使用“发轫”。第二处,“时有”,有时,有时候,表示不确定;“常有”,经常出现的事情;语境无法看出经常有这种情况,故使用“时有”。第三处,“一目了然”意思是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言而喻”,意思是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结合语境并没涉及诗歌作品系统连贯的高深意思,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清楚明白,故用“一目了然”。第四处,“高谈阔论”意思是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文中此处为否定语境,故正确;“侃侃而谈”意思是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侧重说话,与文段陈述对象诗话不一致。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文中顿号使用情况,判断下列顿号使用错误的一项”,然后结合顿号的用法进行分析。B项,“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中顿号使用错误,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除此之外,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或书名号之间,宜用顿号。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画线处有两处语病:第一个问题“整理、提炼、发掘”语序不当,应为“发掘、整理、提炼”,这就排除CD两项;第二个问题“宋代……为后人将提供”时态不对,“将”是将来时,而“宋代”是已经发生的,应改为完成时,即“为后人提供了”,排除BC两项。故选A。【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1.先从“江月”起笔,交代望月地点,点明触发愁情的起因。接着写愁的原因,久客他乡,至老未还。然后写月景,为笔墨转向另一空间的思妇作准备。最后设想思妇月夜所为,收束全篇,表达望月怀远之情。2.①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同一怀抱,表达思乡念远之情。②“谁家”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③借用苏蕙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之间的情感。④“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挚又含而不露。【解析】1.该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答题前,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分析时,抓住诗题,逐句逐联分析写了什么内容。本诗题为“江月”,首联从江月写起,“高数”交代望月的地点,表明愁的原因。第二联“长作客”“老去”写自己久客他乡,至老未还,写愁的原因。第三联,“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写望月之景。尾联“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想象思妇月夜思念对方。表达望月怀人的情感。分析时,要学会概括每联的内容。2.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是虚写,设想月夜,自己思家时,远方的思妇也像自己一样思念自己,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更强烈。“谁家”,不只是写诗人自己,写很多像他一样的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挑锦字”借用典故,委婉表达思妇内心的情感。“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感情表达深婉含蓄。【点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6、道之以政有耻且格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耻”“染”“幽愁”“载”“材”的书写。【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7、1.D2.A3.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④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仁’‘义’思想……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分析错误。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的是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并非“仁”“义”。B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分析错误。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是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并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没有保持平衡。C项,“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是“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故选A。3.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本题中,加强国家认同,需要提升公民归属感、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清除殖民思想。如“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等内容以及各种现实社会因素。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8、1.B2.C3.C【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说“这种重要性在当下更是体现为人类本身的技术化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人类身体的技术化;另一方面,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也表现为人类生存的技术化,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都被技术深刻影响”,可见“身体的技术化”和“生存的技术化”是“人类本身的技术化趋势”的两方面表现,其中“生存的技术化”是比“身体的技术化”“在更广泛的层面上”的表现,但这两方面的表现是同时并存的,并非从一方扩大到另一方。故选B。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颠倒原文的前提与结论,论证分析不正确。C项是对原文第三段和第四段论证思路的分析,第三段指出“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的特征”,第四段说“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对科技伦理学的传统认知和建构模式。不能再简单地将科技和社会一分为二,而是应该打破分割,强调伦理介入科学的必要性”,“这”指代的是“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的特征”,因此,得出“强调伦理介入科学的必要性”的结论是基于“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的特征”这一前提的。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推断不成立。A项是对原文第二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第二段指出“科学技术都参与到了伦理秩序的维持或建构之中。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通常会将某种伦理秩序内嵌到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人工制品形式呈现的技术物之中,于是,技术物就成了伦理秩序的一种制度化呈现方式。相较于传统强调以道德约束作为主要手段维持伦理秩序,这种制度化的优势在于其强制性程度更刚性、执行效率更高”,这里只是指出在“科学技术都参与到了伦理秩序的维持或建构之中”这点上,“技术物就成了伦理秩序的一种制度化呈现方式”比“以道德约束作为主要手段维持伦理秩序”更有优势,但不能因此就得出“维持伦理秩序就可以适当弱化道德约束这种传统手段”的结论。B项,曲解文意。B项是对原文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第三段指出科学技术具有偶然性,而这种偶然性给科技管控带来了很大困难,进而给伦理秩序的维持带来了较大风险。所以应通过伦理治理降低风险。显然,对科学技术进行伦理治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控科技,更好地维持伦理秩序,而不是“使科学技术更自由地得到发展和应用”。D项,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指出,“在谈到伦理时,人们往往会强调底线思维,但如果只是将底线落脚于某些终极的价值理念,甚至强调这些理念的非历史性,就很容易导致科技与伦理的割裂”,可见,导致科技与伦理割裂的,不是因为强调底线思维,而是“将底线落脚于某些终极的价值理念”。故选C。9、1.C2.①热情大方、随和淳朴:听说“我”从抚州,热情请我吃甘蔗,还要“我”拿些去。②勤劳能干:总是看到王晓东在地里耕作或收获庄稼。③热爱土地,为自己没了耕种的土地而伤怀:王晓东喜欢“作田”而不进城做事;拆迁后又在小区种菜;小区外的土地被推平后“眼睛红红”,直到天黑都还在发呆。3.以王晓东“喜欢作田”而无地可种的困境,展现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深爱土地、深爱农村的普通农民的无奈。小说促使我们反思工业与农业发展的平衡问题,揭示了珍爱土地和农村、呵护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的现实必要性。【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C项,“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错误,王晓东是个痴爱土地、爱种地的农民,村子“一天不拆,我就不会让我的地荒了”,“王晓东求情,说他栽惯了东西,不栽些东西,手痒”,故“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都是无中生有。故选C。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是答人物的“形象”还是“性格”,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处和侧面展现人物的景物描写、他人烘托与对比、他人和作者的评价处,筛选关键词句整合出答题要点,答题时要联系具体描写内容作答。依据第五段“抚州的呀,来吃甘蔗”,第七段“买什么,地里的东西,拿些去”,可以概括出王晓东的形象特点之一:热情淳朴。依据第十段“每次见到他,他都在地里忙着,比如栽禾耘禾,施肥浇水,摘茄子辣椒等”,第十三段“王晓东求情,说他栽惯了东西,不栽些东西,手痒”,第十四段“王晓东从地里回来时,手里总提着东西,比如南瓜丝瓜什么的,也有茄子辣椒”可以概括出王晓东的形象特点之二:勤劳能干。依据第九段“我没去,我喜欢作田”,第十一段“在乡下多好,有田有地,拆了,什么都没有”“一天不拆,我就不会让我的地荒了”,第十四段“王晓东说:‘想种点地真难’”,可以概括出王晓东的形象特点之三:热爱土地,为自己没地可种而伤怀。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意图和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从小说本身的情节入手,发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二是从小说针对的社会现实入手,探讨小说故事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喜欢作田”的王晓东,为了“作田”而不愿进抚州城做事,“每次见到他,他都在地里忙着”,“这是我劳动的果实,看着确实满心欢喜”。但是王晓东最终陷入了“想种点地真难”的困境,因为仙临山周围的村子拆迁,建火车站、湿地公园和高档住宅小区。而王晓东在小区种菜被保安制止,被人嘲笑;在小区外种地又因修汽车城而被推平。王晓东的困境是痴爱土地的普通农民面对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开发而面对的困境,揭示了反思工业和城市化进程,讴歌珍爱土地和农村、呵护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的主旨。【点睛】文学作品鉴赏人物形象,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根据人物描写分析(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二是联系情节背景(即将某段人物描写放到情节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联系人生经验(只有调动自己已有生活储备才能从人物描写中抽象出人物形象特征)。10、1.(1)使……疲劳(2)通“避”,躲避2.(1)C;(2)B3.我不听蹇叔的劝告,使各位受到屈辱,这是我的罪过呀!我不撤掉孟明的官,这是我的过错,各位大夫有什么罪呢?4.①穆公拒绝采纳蹇叔意见/蹇叔哭师②蹇叔哭送儿子5.蹇叔哭师是因为预见师必败子不归/秦伯哭师是因为自责自己因为拒谏而使臣子(或大夫们)受辱。6.蹇叔是秦国富有经验的老臣,老谋深算。他预见到秦军千里远征,必然失败;并明白指出晋军必在崤山二陵之间设伏,体现了蹇叔高度的预见才能。【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1)“劳师以袭远”的意思是: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所以“使”的意思是“使……疲劳”。(2)“文王之所辟风雨也”的意思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所以“辟”通“避”,躲避。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1)“若潜师以来”的意思是: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所以“师”的意思是“发兵”。故选C。(2)“秦伯素服郊次”的意思是: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所以“次”的意思是“等候”。故选B。3.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孤:我。违:不听……劝告。辱:使……受到屈辱。二三子:各位。孤之罪也:判断句,这是我的罪过呀!替:撤掉。何:什么。4.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归纳段落大意的前提是通读全文,大概掌握全文的中心思想,并理清全文大致的顺序。这样打好基础之后,段落大意的方向也就出来了。一个段落往往有一个中心句,而它又常在段首或段末出现,我们可以首先找该段的段首或者段尾,看看有没有可以概括段意的中心句。还要抓住全文或在该段反复出现的字眼,这些往往就是归纳的突破口。由原文“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可知,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由此可概括出此段的主要内容是穆公拒绝采纳蹇叔意见。由原文“赛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可知,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由此可概括出此段的主要内容是蹇叔哭送儿子。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懂文章的大意,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对文章中的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由原文“蹇叔哭之,曰:‘孟子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和“赛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可知,蹇叔哭师是因为预见师必败子不归。由原文“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②,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可知,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由此可知,秦伯哭师是因为自责自己因为拒谏而使臣子(或大夫们)受辱。6.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文章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由原文“蹇叔哭之,曰:‘孟子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可知,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蹇叔预见到秦军千里远征,必然失败,可见蹇叔是秦国富有经验的老臣,老谋深算。由原文“赛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可知,蹇叔明白指出晋军必在崤山二陵之间设伏,体现了蹇叔高度的预见才能。【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11、1.A2.C3.B4.(1)鹿头山在成都北一百五十里处,是扼制二川的要塞,刘辟在这里筑城,在周围接连八处营寨,用来抵抗东边来的官军。(2)官军随后直赴成都,其余贼军都反绑着手归顺。刘辟逃跑,被官军追上并活捉,用囚车拘押送往京城。【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本题句意为:高崇文派遣骁勇的将领高霞寓亲自击鼓,士兵们攀援而上,箭石如雨一般落下;崇文招募敢死队夺取了万胜堆,把营寨中的贼人都杀死,烧毁了他们的营寨,下向俯瞰鹿头城,城中的人都能够数清楚。本题先通读大意,然后从结构入手进行排除。“如雨”是“矢石”的谓语,故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B、D;“戍者”是“尽杀”的对象,故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C。故选A。2.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人生如逆旅”表述错误,常用以比喻人生苦短。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B项,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可看出“不负众望,成功当选”表述错误,高崇文当选让人意外,而非众望。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的得分点:(1)扼,扼制;城,名词作动词,筑城;旁,名词作状语,在周围;以,来,表目的;(2)趣,同“趋”,直趋;面,面朝前;禽,同“擒”,擒拿;槛,囚车,这里名词作动词,用囚车拘押。【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