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重点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省天水市重点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省天水市重点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甘肃省天水市重点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甘肃省天水市重点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天水市重点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四种物质中只有丙属于氧化物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C.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D.若有17g物质甲参加反应,生成物丁的质量为18g2.下列说法:①氧气、铁、金刚石、水都是常见的单质;②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③生活中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④用小苏打作发酵粉焙制糕点,碳酸钙作补钙剂;⑤用燃烧法可以鉴别纯棉制品和羊毛制品;⑥六大营养素中,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供能的营养物质。其中正确的是A.③④⑤⑥B.①③⑤⑥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3.小海同学在探究铝、铜和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做了以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操作正确B.该实验能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银铜铝C.甲、乙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相同D.甲、乙中发生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4.区别下列生活中各组物质所用方法错误的是()A.炉具清洁剂和纯碱溶液(酚酞溶液)B.蒸馏水和石灰水(通入CO2气体)C.棉织衫和羊毛衫(抽丝灼烧,闻气味)D.食盐和蔗糖(尝味道)5.实验测得某些溶液的pH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A.稀硝酸 B.硫酸铜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碳酸钠溶液6.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B.厨房天然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C.用干粉灭火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D.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主要是为了防止粉尘爆炸7.下列各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A.都属于阳离子:B.都属于阴离子:C.属于同一种元素:D.属于同一种原子:8.下列关于资源和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煤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复杂的化合物B.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有90余种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D.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到全球水储量的2.53%9.下列探究物质性质的实验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浓硫酸滴到棉布上 B.用金刚石裁玻璃C.氢气燃烧 D.铁钉生锈10.在等质量、同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投人Mg、Al、Fe的粉末,完全溶解后,溶液质量仍相等,则投入金属的质量关系是A.Mg>Al>FeB.Al>Mg>FeC.Fe>Mg>AlD.Mg=Al=Fe11.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A.足量Zn、Fe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水C.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D.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粒12.某小组用石蜡做“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宜太长,且导气管的起端必须插在蜡烛母火焰的中心部位。下列有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此实验说明液态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汽化B.如果导管太长,会使蜡烛蒸汽在导管中遇冷而液化C.此实验说明,点燃石蜡蒸汽,石蜡蒸汽会继续燃烧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13.下列每组溶液中均含有三种溶液。只用无色酚酞1种试液就能将其一一鉴别开的一组是A.HNO3、H2SO4、HClB.NaOH、KOH、HClC.K2CO3、Na2CO3、HClD.NaCl、NaOH、HCl14.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内容不能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人类的是()A.单晶硅的应用 B.乙肝新药的研制C.甲醇出租车的使用 D.十面“霾”伏的天15.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酱油 B.钻石 C.白酒 D.矿泉水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2中,50℃时甲、乙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_______乙(填“>”、“<”或“=”)。(2)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填“M”或“N")。(3)30℃时,将12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______g。(4)如图4所示,小烧杯内盛放的是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某同学要使小烧杯内有固体析出,应向大烧杯的水中加入下列固体中的_______(填字母)。A氧化钙B氯化钠C氢氧化钠D硝酸铵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某兴趣小组用如图1所示流程制取氧气,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回答下列问题:①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______(填序号)。A提高实验效率B保证固体1全部溶解C节约能源②a.步骤Ⅱ中的操作m应选择如图2中的______(填“甲”或“乙”)装置,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b.步骤Ⅲ中用酸化的硝酸银(AgNO3)溶液检验洗出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钾,该检验方法的原理为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③实验结束后,称得回收到的氯化钾的质量为4.9g,回收的氯化钾的产率为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18.(8分)某种碳酸盐类铜矿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CuCO3•bCu(OH)2。已知Cu(OH)2和CuCO3受热都能分解,分别生成两种常见的氧化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其组成做了一些探究。小组同学称取了样品17.3g,用下图装置进行了实验。请写出一种你所熟悉的碳酸盐类铜矿的名称_____。请写出A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D装置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实验过程中持续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C装置中的现象_____。对样品进行热分解,直至C装置中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再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冷却后测得装置D增重0.9g,装置E增重4.4g.通过计算可得a∶b=_____。若缺少B装置,测得的a∶b的值会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此实验对温度控制要求较高。若温度控制不当,会发现反应后的固体物质中有少量红色物质出现。有的同学认为这一定是生成了铜,你同意他的观点吗?_____(选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_____。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发现一瓶石灰水试剂瓶瓶壁和瓶塞周围有一些白色粉末。为了弄清楚白色粉末的成分及形成原因,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白色粉末成分的猜想和成因分析。①可能是CaCO3,原因是石灰水与空气中的CO2反应。②可能是_____,原因是溶剂蒸发,石灰水中的溶质结晶析出。③还可能是以上二者的混合物。甲同学取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少量的水、震荡,发现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于是他得出白色粉末是CaCO3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严密,理由是_____。为了得出较严密的结论,他们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上述试管中的上层清液,滴加1~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白色粉末中有_____②往上述试管残留的白色固体中加入加入__________白色粉末中含有CaCO3实验方案测溶液pH滴加Na2CO3溶液滴加BaCl2溶液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试纸变色,比照比色卡,pH<7_____产生白色沉淀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由上述实验可知,白色粉末成分的猜想_____是正确的。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同学们向实验员提出了保存、使用易变质溶液的下列建议,合理的是_____。a.密封保存b.使用前临时配制c.禁止使用该试剂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C【解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为:4NH3+5O24NO+6H2O。A.NO、H2O都属于氧化物,错误;B.由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该反应不是化合反应,错误;C.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正确;D.设若有17gNH3参加反应,生成物H2O的质量为x4NH3+5O24NO+6H2O4×176×1817gx=,解得x=27g,错误。故选C。2、A【解析】

①氧气、铁、金刚石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选项错误;②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不一定大,原子之间间隔较也不一定小,微粒间的间隔与微粒本身的大小、物质的状态、温度、压强等多种因素有关,选项错误;③硬水是含可溶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煮沸可以将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转化成沉淀而降低水的硬度,生活中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选项正确;④小苏打即碳酸氢钠,可与酸类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面蓬松,用小苏打作发酵粉焙制糕点;碳酸钙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钙,而被人吸收,碳酸钙可作补钙剂,选项正确;⑤用燃烧法可以鉴别纯棉制品和羊毛制品,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的为羊毛,有烧纸气味的为纯棉,选项正确;⑥六大营养素中,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供能的营养物质,选项正确。故选A。3、D【解析】

A、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在甲、乙两个实验中操作上的错误是:将胶头滴管伸入了试管内部,不符合题意;B、由实验可知,铝能将铜置换出来,铜能将银置换出来,说明了金属的活动性是:铝>铜>银,不符合题意;C、由于发生的反应不同,甲、乙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相同,甲中为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乙中为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不符合题意;D、甲、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它们都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4、A【解析】

A、中含有氢氧化钠,炉具清洁剂和纯碱溶液都显碱性,不能用酚酞溶液鉴别;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气体能是石灰水变浑浊,遇水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灼烧羊毛衫有衣服烧焦羽毛的味道,烧棉织衫没有,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食盐是咸味,蔗糖是甜味,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5、D【解析】

常温下,酸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中性溶液pH=7。【详解】溶液呈碱性,pH>7,碳酸钠溶液pH>7,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故选:D。6、B【解析】

A、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故A正确。B、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爆炸,打开抽油烟机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故B错误。C、用干粉灭火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故C正确。D、面粉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主要是为了防止粉尘爆炸,故D正确。故选B。7、C【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前为原子,后为阳离子;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前为原子,后为阴离子;C选项是正确的叙述,两微粒的质子数相同;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质子数不同;故答案选择C考点:微粒结构示意图8、B【解析】

A.煤炭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B.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有90余种,故正确;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故错误;D.地球上的总水储量虽然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不到全球水储量的1%,故错误。故选:B。9、B【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详解】A、浓硫酸滴到棉布上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用金刚石裁玻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氢气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水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铁钉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10、B【解析】

解:将Mg、Fe、Al三种金属分别投入足量且质量相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硫酸中;根据化学方程式来计算分析:投入Mg、Al、Fe的质量为x、y、z,由于反应结束后溶液的质量仍相等,说明溶液增加的质量相等,即加入的金属质量减去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所以x-=y-=z-,即:,比较各比例关系可以知道:,所以可以判断加入金属的质量:y>x>z,即投入的金属质量关系为:Al>Mg>Fe。故选B。11、A【解析】

A、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足量的锌粉和铁粉,等质量的金属与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多,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氢气相等,故正确;B、稀盐酸显酸性,pH值小于7,无论如何稀释都不会等于或大于7,故错误;C、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完全反应后所得固体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固体质量不为零,故错误;D、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可知硫酸根离子在反应前后个数没有变化,故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看图象的要领,即看图象一般看图象的起点、终点、转折点、走势。12、D【解析】

A、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的沸点较低,由于烛芯的温度较高,石蜡会蒸发变成蜡烛蒸汽,因此选项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液化,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因此,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石蜡蒸气属于可燃物,当从导气管导出时,与空气接触,点燃后会继续燃烧,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D、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所以导气管口可以燃烧,选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故选D。13、D【解析】

A.HNO3、H2SO4、HCl都不能是酚酞变色,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错误;B.NaOH、KOH都能使酚酞变红,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错误;C.K2CO3、Na2CO3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错误;D.能使酚酞变红的是氢氧化钠,向变红的溶液中滴加剩下的两种试剂,能使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是稀盐酸,不能使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是氯化钠,现象不同,能鉴别,故正确;故选:D。【点睛】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14、D【解析】

A、单晶硅的应用使得计算机得到广泛的应用,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人类,不符合题意;B、乙肝新药的研制给乙肝患者带来了福音,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人类,不符合题意;C、甲醇出租车的使用节约了化石能源,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人类,不符合题意;D、十面“霾”伏的天会危害人类的健康,不能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人类,符合题意。故选D。15、B【解析】

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详解】A选项酱油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B选项钻石为纯净的碳单质,属于纯净物;C选项白酒中含有酒精和水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D选项矿泉水中含有水和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答案选择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N80D【解析】

(1)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由图2可知,50℃时固体全溶,甲、乙两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量都相同,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乙;(2)由图1可知,20℃时,在相同的水中甲溶解的量比乙少,即此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是N;(3)30℃时,甲的溶解度为20g,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设将12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x,120g×=(120g+x)×10%,x=80g,加水的量为80g;(4)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4所示,小烧杯内盛放的是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要使小烧杯内有固体析出,可推知,放入固体后,溶液温度降低,甲的溶解度变小。A、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选D。【点睛】解答溶解度曲线相关问题时,需掌握以下几点:(1)正确理解溶解度的相关概念;(2)把握溶解度曲线的走势;(3)明白溶解度曲线上点(交点)、线、面的含义;(4)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判断提纯物质的方法。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AC甲引流AgNO3+KCl=AgCl↓+KNO353.8%【解析】

①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是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如在蒸发过程中水量太多,会使蒸发时间过长,同时也能节约能源,故选:AC;②操作m是将固体与溶液分离,采用的是过滤操作,应选择图2中甲装置,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钾,化学方程式为:AgNO3+KCl=AgCl↓+KNO3;③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2KClO324515gx≈9.1g回收的氯化钾的产率为4.9g9.1g×100%≈53.8%18、孔雀石CO2+2NaOH=Na2CO3+H2O吸收水蒸气使反应生成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被D、E装置充分吸收样品变黑色2:1偏小不同意氧化亚铜也是红色固体【解析】

(1)碳酸盐类铜矿有孔雀石、石青等。(2)A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3)D装置中试剂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