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带答案)_第1页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带答案)_第2页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带答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现象〔变浑浊〕,

二、空气的成分〔〕内填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3%〕;二氧化碳〔0.04%〕;水及杂质〔0.03%〕。法国的〔拉瓦锡〕最早提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三、如图,红磷为什么要过量?〔燃烧完集气瓶中的氧气〕

燃烧时现象:〔生成大量白烟〕待红磷燃烧结束,冷却后翻开夹,

现象〔水会进入集气瓶〕原因:〔氧气反响完了,里面压强变小〕。

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假设红磷太少,结果偏〔小〕。假设没冷却就翻开夹,结果偏〔小〕,

假设漏气,结果偏〔小〕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

结果偏〔大〕,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结果偏〔大〕。

四、氮气的用途:充氮气可以延长灯泡寿命,可防腐、保鲜,可制炸药、化肥。可麻醉、冷冻。

二氧化碳的用途: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可人工降雨、致冷剂,可灭火,可做汽水。

稀有气体的用途:〔通电后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如:〔霓虹灯〕,冷冻、可麻醉。

五、氧气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固态、液态氧气的颜色是〔蓝〕色。它的化学性质〔比拟活泼〕。

六、写出以下化学方程式:硫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在空气中现象〔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现象〔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碳在氧气中燃烧

〔C+O2=点燃=CO2,现象:发出(白光),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白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现象:(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现象:〔火星四射〕,产生一种〔黑〕色固体。铁丝螺旋状绕在火柴上,目的〔增加与氧气接触的面积〕,火柴作用〔引燃〕,瓶底要留些〔水或沙〕,目的是〔防止溅落的火星使瓶底破裂〕,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七、实验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2H2O2==2H2O+O2↑〕,催化剂,工业上叫〔触媒〕,可以〔改变〕化学反响的速度,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吗?〔不一定〕。

八、在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向下〕倾斜,目的〔防止水倒流〕,导管伸入试管〔不要太长〕,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酒精灯应用〔外〕焰加热,在加热时,应先〔来回移动〕,目的〔使试管受热均匀〕,然后加热药品所在部位。实验第一步〔检查气密性〕,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水倒流〕。收集氧气: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略大〕。思考: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如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先把集气瓶内〔灌满水〕,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时,再收集,收集好后,〔正〕放。用高锰酸钾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空气冷冻别离法〕,先〔压缩、降温〕,成为液态空气,再〔低温蒸发〕,出来的是〔氮气〕,剩下的是〔液氧〕。

化合反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响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响。如:

分解反响:由〔一种〕物质,反响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响。如:

九、氧化反响是指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响。1.铁生锈2.面粉厂粉尘爆炸3.呼吸作用4.夏天的“鬼火”5.煤气燃烧6.食品腐烂,以上这些,属于燃烧的是,爆炸的是,缓慢氧化,自燃。以上四个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响,都〔放〕热。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响。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有助燃剂或有氧气〕、〔温度到达着火点〕,灭火的方法〔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移开可燃物〕、〔隔离空气〕。自燃是由于〔缓慢氧化〕引起的。爆炸:燃烧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注意:爆炸有: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放热的化学反响:〔燃烧的都是〕,〔镁与稀盐酸反响〕吸热:〔加热的〕,〔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反响〕。

十、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响中,参加化学反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化学反响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保持不变,只是发生了〔重新组合〕。〔元素种类〕也不变。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遵循两个原那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铁燃烧后,质量变大,原因是〔有氧气参加了反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氯酸钾加热后,质量变小,原因是〔有氧气生成,跑掉了〕,〔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一、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时,不能用〔稀硫酸〕代替,原因是〔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的,会盖在碳酸钙的外表,阻止反响的进行〕。实验时,漏斗应伸到〔液面下〕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从漏斗跑掉〕,导管应伸到集气瓶〔底部附近〕。该实验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响的进行〕。制取二氧化碳时的发生装置与〔双氧水〕制取氧气的一样,适用于〔不需加热,液体和块状固体反响〕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原因是〔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原因是〔能溶于水,或会与水反响〕。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用燃烧的木条,放集气瓶口〕

二、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一高一低,然后倒入二氧化碳,现象〔下面的蜡烛先熄灭〕,原因〔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三、在一瓶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水,现象:矿泉水瓶变〔扁〕,如果往瓶中倒入紫色石蕊试液,那么变〔红〕色,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是〔碳酸〕。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如果加热该液体,液体变(无)色,用化学方程式〔H2CO3=CO2↑+H2O〕。写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是一种〔气体〕肥料。可做〔汽水〕,可用于〔灭火〕。二氧化碳的固态叫〔干冰〕,会〔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五、人的呼吸系统:〔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气体交换在〔呼吸系统〕进行,鼻对空气有除尘、温暖、湿润空气。咽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人的呼吸是通过〔膈肌〕和〔肋间肌〕来完成的,当人吸气时,肺内气压较〔小〕,胸腔变〔大〕,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膈肌变〔扁平〕,膈肌〔收缩〕,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

肺泡内气体交换,〔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

注意: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氧气。

呼吸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水+能量〕,

(葡萄糖)

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有机物能贮存〔化学能〕

呼吸作用的原料〔有机物和氧气〕,物质转化〔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释放〕能量。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在〔活细胞〕进行。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物质转化(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能量转化〔太阳能〕转化为

〔化学能〕,贮存〔能量〕。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力是〔太阳光〕,场所是〔叶绿体〕。

七、碱石灰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它由〔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组成。

十四、在研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时,要把植物先在黑暗处放一昼夜,目的〔消耗完原有的淀粉〕,用锡箔纸遮住局部叶片,放阳光下,然后放到〔酒精〕中,它的作用〔溶解叶绿素〕,用〔水浴〕加热,不直接加热是〔防止酒精燃烧〕。用酒精洗后,叶片变〔白〕色,酒精变〔绿〕色。取出叶片,用清水冲洗,然后滴上碘,没遮住局部〔不变蓝〕。光合作用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

碘能使淀粉变〔蓝色〕

当污染物进入空气,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空气污染。空气中二氧化碳变多的原因主要是〔燃料燃烧〕。二氧化碳减少的途径是〔植树造林〕。我们把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叫酸雨,形成酸雨的原因是〔二氧化硫过多〕,产生二氧化硫的原因是〔煤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