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精神病的识别与鉴别方法浅论9300字(论文)】_第1页
【伪装精神病的识别与鉴别方法浅论9300字(论文)】_第2页
【伪装精神病的识别与鉴别方法浅论9300字(论文)】_第3页
【伪装精神病的识别与鉴别方法浅论9300字(论文)】_第4页
【伪装精神病的识别与鉴别方法浅论93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伪装精神病的识别与鉴别方法浅析目录TOC\o"1-2"\h\u6683伪装精神病的识别与鉴别 121785一、伪装精神病的分类 216493二、伪装精神病者的心理活动 310234三、伪装精神病的表现 414694四、识别伪装精神病的要点 57894五、伪装精神病的鉴别诊断 62969六、防止伪装精神病的方法 7285551、坚持无病推定原则 71802、在特殊情况下始终以刑事责任能力代替受审能力 790063、在鉴定中融入侦查人员进行协作 721267七、我国和外国对违法精神人的处理的不同 829147参考文献 8摘要:伪装精神病也叫做炸病,它是指被鉴定人有意识夸大或模仿精神障碍,其主要目的是逃避法律的制裁,或是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当怀疑对象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举动时,需要有效区分伪装精神病与癔症。通过鉴定其责任与行为能力,以及当前精神状态,是司法精神病开展工作的初衷,防范少数犯罪者故意装作精神反常的模样,旨在为逃避法律约束。Abstract:Camouflagepsychosisisalsocalledbombdisease.Itreferstothebehaviorthattheidentifiedpersonconsciouslyexaggeratesorimitatesmentaldisorders,anditsmainpurposeistoescapelegalsanctionsorseekpersonalinterests.Whenthesuspectshowsunusualbehavior,itisnecessarytoeffectivelydistinguishbetweendisguisedpsychosisandhysteria.Itistheoriginalintentionofjudicialpsychiatricworktopreventasmallnumberofcriminalsfromdeliberatelypretendingtobementallyabnormalbyidentifyingtheirresponsibility,behavioralabilityandcurrentmentalstate.关键词:伪装精神病;被鉴定人;诈病;精神障碍。Keywords:disguisedpsychosisidentifiedmalingeringmentaldisorder案例:男性案发时29岁,家中共有兄弟姐妹5人,并在初中毕业后便放弃学业,选择在家务农,个人脾气属于暴躁型,而且个性与自尊心都较强,也并无精神病史的情况。1994年11月5日,男性在与一同村农民打架过程中,被对方用家具打破头部造成头皮裂伤,当时处于有意识的状态,并在住院一星期后完全康复回到了家中。随后到12月,与爱人举行了婚礼,此时之前打架的农民告知男性,自己被确诊为腰部重伤。到了1995年1月3日,被鉴定人由于抗拒公安人员的传讯,为此被执法人员用手铐打伤头部,而且这四处伤势并没有造成当事人昏迷。并在此之后时常感觉不舒服,出现身体乏力、头晕、头痛等症状,而且夜不能寐。1月18号,在经医院机构ct检查后,结果显示并无异常,而被确诊为患有心因性反应。被鉴定人父亲在得知此消息后,不停上访状告公安人员打伤自己儿子的事实,之后导致其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人也变得疯癫,而且不能掌控大小便事宜,甚至连话都表达不清晰。3月20日,被鉴定人经诊断确定为轻微伤,随后在家人的带领下,去到更加权威的市省精神病医院进行检查,被确诊为痴呆状态外伤性精神病、过外伤精神障碍等,至此家里人要求追究其相关刑事责任。12月30日,在公安部门的调查走访与审判下,对此案的判决如下:1、明确肇事民警打人的事实,给予撤销植物的处分,并如数赔偿被鉴定人的一切损失。2、1996年1月24日,对于被鉴定人的伤害行为,进行依法追究责任并被公安部刑事拘留。在此过程中,被鉴定人不回答公安人员的所有问题,而且生活不能自理。同时家属在两周后,提出取保候审的要求,也对公安机关所采取的拘留方式表示抗议。家属以为患者在刑事拘留期间,加重了其精神病症状,而后到中级法院复议被鉴定人头部伤势,并要求公安机关赔偿相关损失。12月,在经某精神中心医院的诊断后,确诊被鉴定人先是受到了脑外伤,而后所产生的精神障碍,以致于患者丧失了当前日常生活能力,经此确诊后对于家属提出的赔偿事宜,由中级人民法院与公安部门进行协商。与此同时鉴于家属在村中的势力,而且大多数证词都出自亲属,而对于患者有关的事实住在村子的其他人闭口不提,因此不能确保真实性的资料,于是法院立即开展了深入取证调查的活动。在进行调查过程中,根据与本案无关人员的走访得知,有人曾目睹患者从事栽秧、剥玉米、打农药等农活,当然这是在四下无人的时候,患者在自家农田干活的场景。然后在有人经过时,继续装傻充愣保持沉默状态,也有时候身着妻子的衣服与头巾出门。鉴于此次与以往调查结果的差异性,于是决定重新对患者进行鉴定。首先在他父亲的搀扶下,走进就诊室,眼睛与嘴巴呈现出半张的状态,在眼睛瞟向别处的同时,自顾自的把玩手指,也对检查者的问题不予回答,甚至是不是发出哇哇的怪声。而且在此过程中由于小便不能自理,顺势流到了裤子里,就连普通的智力记忆力检测也存在阻碍。综合以上案情经仔细分析总结出:1.由于存在犯罪嫌疑人与受害人的身份,因此具有伪装精神病的动机与背景,这主要是源于在双重身份背景下,一旦其被确诊为严重精神病病理,则被鉴定人将不予追究法律与刑事责任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相应的赔偿。2.根据现有客观资料,包括头颅ct检查等并无异常,患者仅受到了表皮头部损伤,而对大脑器质性并没有造成严重伤害。3.通过家属提供的简历病史,指出案件诉讼与痴呆时间相吻合,而且这种症状愈发加重,然而从头部损伤缺乏时间角度来分析,既与器质性痴呆的表现不相符,也与其他精神病临床特征存在出入。4.被鉴定人过于浮夸的表现看似真实则假,这也不符合头部受伤的特征,以及人前人后两种面孔的对比。其中答非所问、行为做作、呆傻等特征,是被鉴定人的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在公安人员的不断审询下,患者也会自动露出马脚,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一、伪装精神病的分类1、诈病:也被称为模拟病,它是指有意识的故意装作某疾病的行为。伪装者通过无中生有或刻意夸大身心症状,并故意模仿某一精神疾病,以此达到获取个人利益或达成特定目的的行为,它属于伪装精神病的一种。也就是说伪装者为了躲避法律制裁,或抗拒相应惩罚,故意表现出具有身心病症,甚至更为严重的临床特征表现。匿病:患者为了躲避治疗,以此放弃对生活的信息,从而隐瞒自己精神病史的事实,也或是没有第一时间上报、减轻上报,以及藏匿身心病症的行为。其中增强与减退记忆,是匿病在医学中的主要临床表现。在患有精神病症的人员中,记忆困难与减弱回忆是这类患者主要表现,并具体表现为不记得刚见过的人、说过的话等记忆障碍,这便是典型的异常以及减退特征。而记忆增强是指患者对于之前不重要的事情,进行再次回忆而记起的过程,也是临床所表现出的记忆增强特征。造作病:它是指伪装者通过有意识的伤害自己身体,或者在他人的帮助下,以不同机器、生物与化学物理的方式,以此达到伪装精神病的目的。在鉴定与诉讼伪装精神病过程中,包含了众多案件类型,也涉及了不同环节的调查。根据当事人工作、精神病史的了解、目的等情况,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症状与伪装表现形式,精神病者所伪装的时间从几天、数月到多年不等。在常见的伪装精神病者中,多数是至少初中文化水平的男性,智力与智商一般都较高,这是通过梳理司法精神病鉴定机构数据得来的。因此对于具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有犯罪前科等群体,会频发伪装精神病者的主要人群,而拥有健全的人格、素质较高则发生这类情况的较少。二、伪装精神病者的心理活动作案者一般会选择在发生刑事案件以后,有意识的将自己伪装成精神病患者,因此对于案发之前的时间里,与普通犯罪嫌疑人相比,伪装精神病者心理活动基本相同。部分犯罪嫌疑人企图通过装疯卖傻的手段,对妄想、幻觉等或其他精神病症进行模仿,以期遮挡办案人员视线,当然这可能是其在过去听过或见过犯罪分子,尝试过这类的招数,从而逃避劳动教育改造的案例。还有一些是寄希望于伪装精神病,实施内外勾结、教唆等途径,妄图逃离当前的困境。而更可笑的是在其他犯罪嫌疑人的调拨下,使少数犯罪嫌疑人萌生了伪装精神病的念头,以便结束受惩罚的岁月。而对于家中有过精神病史的犯罪分子来说,由于对这类病症有一定的了解,于是并打起模仿精神病症的算盘,将自己伪装成患有精神病的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电影、小说等文学艺术的普及,伪装精神病患者的模仿技巧也一度升级,这为执法人员对病症的甄别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有意识且具有主动意识的情况下,伪装精神病者所开展的自我意识活动,并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自认为不仅要时刻装疯卖傻,而且要尽可能的伪装好。伪装病者为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与真正的精神病人相比,会刻意夸大自己病症事实,也会不停的讲述症状细节,甚至会将精神症状表现出不可思议的地步,这类行为使别人在心目中烙下过分做作的印象。因此伪装病者会详细说明作案行为与精神病症关系,并连接的相当完美完全看不出任何破绽,也会事无巨细的描述精神病症。例如犯罪分子称在作案过程中,是由于不存在的幻觉的支配,或直接称对作案细节完全忘记,有时也会装疯卖傻,表现出痴呆的精神病特征。这类伪装精神病者的行为,主要是侥幸心理在作祟,其根本目的是扰乱办案人员的视线,蒙混过关并企图逃避劳动教育改造。伪装精神病的表现没有直觉、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属于简单的精神病状,而出现幻觉、大小便不能自理等能力,是伪装精神病日常生活常见的症状。当然也包括焦虑、抑郁、头痛等主观性特征,也都是在有意识下表现出来的。综上所述这些症状可能会集中在多个被鉴定人身上,而不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遗忘:它是指伪装精神病者故意不承认自己犯罪行为,而在有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犯案的过程。同时执法人员在开展精神检查时,不仅对提问的内容表示理解,而且可以回答如流。而审问到作案目的与行为时,则表现出遗忘、记不起、不知道的态度,这是典型的抗审行为。对于伪装精神病者来说,也是最常用的伎俩。情感障碍:通常以面无表情、目光呆滞等表现,或者保持一样的姿势,来应付办案人员的提问,也对外界的事物面露无动于衷的表情。同时在进行精神检查时,并配合细微的检查与语言刺激,即使犯罪分子在极力控制自己情绪,也会表现出细微的变化,如肢体颤抖、闭眼等动作,而这些动作也都被尽收眼底。因此对于鉴定人员来说,不仅要求细心、耐心的开展精神检查,而且要尽量拖延时间,以便攻破犯罪分子的心理防线。更不能自认为被鉴定人不配合,草草询问之后便可以完成任务,而是以犀利的眼光观察犯罪嫌疑人细微环节,包括手指、面部等变化,从而将其庐山真面目暴露在威严的法律下。动作与行为异常:这类伪装精神病者被办案单位称之为活死人,被鉴定人会表现出假装不听别人讲话,自己也不说话,而且呈现出大小便失禁、被动吃饭等特征。由于这类人不讲话,也不配合执法人员的审理缄口不言,甚至在反复劝说后依然保持沉默,在说服教育行不通的情况下,使罪犯所犯案件不能有一定清晰的定论,同样也不能认定犯罪分子的罪名,这对办案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对于此类人需要派遣专人,在看守所内随时随地观察被鉴定人的异常行为,尤其是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重视、对待他人的态度等。其中知冷热、正常吃饭等举动,是被鉴定人自认为周围环境相对安全后,所产生的主动有意识生活行为。同样在观察到这类不经意的细节后,办案人员再次提审被鉴定人,有望成功突破其最后的心理防线。痴呆:被鉴定人丧失基本日常生活与卫生能力,以及出现减退智力、行为幼稚痴呆等,这类伪装精神病者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忙才可以。并表现出愚笨、答非所问、算错等方式,也会假装不会一些基础的计算题,或算错、计算困难等,这些都是与实际表现所不同的地方。幻觉和妄想:妄想泛指幻听、幻视等表现,想象的内容既具体生动又丰富多彩,而幻觉则不同,多是与意志、情感、思维等相协调,并将这种孤立性的东西与精神生活相结合。妄想可以阐述被跟踪、被害等详细内容,也可模拟整体作案行为与细节,并将其称之为妄想与幻觉。同时与其他精神病患者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不仅主动坦白所有作案行为,而且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病症也不尽相同。这类精神病者由于并不真正了解典型精神病症状,因此只能对部分幻觉与妄想进行模仿。识别伪装精神病的要点被鉴定人在具备主动意识情况下,故意装作精神病患者的行为,从刑事案件角度而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躲避刑事责任,而针对民事案件来说,通常会选择对运动机能与感觉障碍方面装病,如瘫痪、聋哑、头晕等,从而获取相应赔偿或谋取劳保待遇的过程。同时为了鉴定伪装精神病者的临床特征,需要借助司法精神病学专家的途径,对其表现出来的不同疾病进行确诊,并根据疾病体征、发病机制与病因来判断。其中妄想、大小便失禁、保持沉默、痴呆等特征,是伪装精神病者的常见表现,而鲜少见的是夜里失眠、情绪躁动等。总的来说突然性的症状包括以下四种,而做作性与夸张性是停止这类症状特有的表现。同样超出精神疾病范围的症状,并在外界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间歇性规律,突出体现了敏感性的周围环境,旨在向别人证明自己是精神病患者。鉴定人员在甄别精神病患者过程中,通常是根据信息与伪装精神病行为特征,来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并区别对待两者不同表现。同时这类伪装精神病患者为了到达特定目的,以某种突然性动机为基础,因而从时间角度来看,案发前与案发后相接近,这也是办理案件的疑点所在。另外要配合特殊手段进行监听,这主要是由于精神病嫌犯在孤立性的伪装症状下,不能表现出连贯性的作案过程,因此监视犯罪嫌疑人的言行举止显得尤为重要。办案人员在提审过程中,伪装精神病者会和盘托出自己曾患精神病史的事实,并在精神病患者、或轻微精神病基础上,从而被犯罪分子无限夸大精神病的过程。也有部分犯罪嫌疑人在被询问时,甚至直接表明自己不知道,或遗忘作案行为。更有甚者会表现出心理难受的假象。其中计算障碍也是伪装精神病者的表现形式,如盗窃犯罪分子为学生,在被抓获之前,并没有固定的工作可以养活自己,这并不符合严重精神病患者症状。通常来说,这类群体的计算能力是很高的,然而在被询问时却有意识的打错等。对于有意识装作精神病者来说,不仅在外人面前表现出相关的症状,而且对医生最终结论相当重视,因为这关乎着对自己的评价,并在私下里默默关注着医生的记录、动作表情等。另外做作性特征,也是伪装精神病者的主要病症。在一般情况下,对被鉴定人的询问涉及了年龄、住址等简单问题,这类问题的智力仅需要3岁的孩童来回答。加之缺乏统一的疾病规律与症状,一个犯罪分子的身上可能集中了数个精神病症状。因此要求办案人员耐心细致的观察,以敏锐的眼光甄别伪装精神病者伎俩,从而有效区分真正的精神病患者。伪装精神病的鉴别诊断当前,在我国司法鉴定领域中,逐渐凸显了司法精神鉴定的重要性,同时作为其鉴定人员,也相应提高了工作者业务水准。伪装精神病是指犯罪分子试图,从而减轻刑事责任的行为,或者被无罪释放,其最终目的便是妄图躲避法律的约束,在开展实际的司法工作中也被称为炸病。同时这类精神病会对社会健康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也不利于开展正常的司法程序诉讼,因此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严厉打击炸病的行为。其中,表演夸张、行为做作等症状,是伪装精神病与癔症的临床表现,而对于两者的识别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为了有效区别怀疑对象症状,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了解其病前性格,两者区别之处在于伪装者没有癔症性格,而癔症患者存在。其次是既往史,根据查阅有关医院记载目录,显示伪装者没有出现过癔症病史的情况,而癔症者有病史记录,它属于发作性疾病。伪装者是在主观意识下,产生的清晰的目的与动机,而癔症是在不知不觉下发作症状,并不具备有关目的与动机。犯罪分子在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在特定的重要节点将自己伪装为精神病患者,而不具备特殊意义的是癔症者,其发作时间也不固定。伪装者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信任感,一般会特别谨慎的进行伪装,以免被他人落下口实,而不会有任何顾虑,也不没有特定计划的属于癔症患者,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心理。由于伪装者心虚心理,明知自己精神病是伪装而来,因而会十分抗拒检查者开展一系列工作,便用发脾气等方式以示抗拒,而作为癔症者来说,尤其是疾病发作过程中会不停呕吐秽物,并渴望得到检查者与医生的帮助,以此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在进行相关鉴定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了解被鉴定人性格、家庭与社会情况、亲身经历等方面内容,是检查者必须掌握的内容。一旦发现其有过犯罪事实,需要详细记录犯罪性质、过程与最终处理结果,以及处理后被鉴定人的精神状态。检查者需要将被鉴定人具体犯罪过程与作案动机相结合,而不是仅查看单一的精神病症状,因此在进行精神检查,与犯罪分子的接触也相当重要,以便为后续鉴定结论提供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对检查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拥有渊博的相关艺术,而且要熟练掌握心理学科知识。尤其是犯罪心理学知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其不同心理变化,以便检查者开展作案与检查过程审询时,第一时间拆穿被鉴定人的谎言与破绽。3.建立与办案人员、鉴定者的联系,有利于检查者在开展鉴定时,进行更深入的调查与挖掘。如果被鉴定人存在伪装嫌疑,在拆穿其心理与表现伪装的同时,反复指导其思想工作,并告知其利好交代政策,以期推进案件进展。伪装者在进行初始审讯时,会含糊其辞自己的姓名、年龄等信息,表现的极其不配合,随着检查者的不停追问,犯罪分子怕被别人发现破绽,会选择缄默的方式表示抗拒。这样一来对于后续的检查更是无从谈起,反观询问之前状态良好的犯罪嫌疑人,随后保持沉默或者装傻充楞的行为,是自我伪装的具体表现。随着司法鉴定程序的完善,对于特殊领域的司法精神病鉴定来说,由于复杂的鉴定过程与方式,对开展伪装精神病鉴定面临不小挑战,而作为权威的鉴定机构,需要始终保持警惕与谨慎的原则。因此需要严谨对待诊断工作,这主要是源于判断真正的精神病,不仅可以为犯罪嫌疑人定罪,而如果出现误诊的情况,势必会导致冤案率的增加。同时兼具专业性与严肃性威严。伪装精神病一方面制定了详细的作案计划与准备,另一方面在被擒获后会反复强调自己既往病史,以及当前患有精神病的虚假信息,这也反映出自身强烈的保护意识。但是对真正的精神病患者来说,一般不愿意向别人诉说自己患病的事实。在刑事诉讼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为逃避法律制裁,试图通过有意识的装作精神病患者的手段,从而达到自己的不法目的。与刑事案情重大或患有过精神病史案例相比,在犯罪分子处于自然状态下,而产生的特定动机,以致于运用残忍手段造成人员伤亡的,在开展精神病鉴定过程中,司法机关需要谨慎对待这类案例,也和伪装精神病案例存在明显不同之处。两者区别之处在于前者不存在伪装动机,而后者为抗拒伏法,妄图钻伪装精神病的空子,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细心、耐心的进行观察并诊断,直接关乎着最终鉴定结论。防止伪装精神病的方法1、坚持无病推定原则在当前司法精神病鉴定中,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便是无病推定原则。通过研究我国《刑事诉讼法》条文可知,在开展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过程中,为确保客观的司法精神鉴定质量,需要积极发挥无病推定概念作用,将这类思维模式广泛应用于该领域。同时国内专家也指出,以无病推理原则首先判断被鉴定人无病的事实,在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的重要前提,这样不仅保障了法律的公正性,而且有力维护了精神病者的合法权益。2、在特殊情况下始终以刑事责任能力代替受审能力受审能力具体是指在刑事诉讼案件中,被告人在充分了解自身诉讼地位后,以及诉讼行为意义,并在享有诉讼权利的同时,为了提高自身辩护能力,选择与辩护人合作的过程。总的来说就是兼具接收审判与参加庭审的能力。无诉讼能力表示的是在进行刑事诉讼时,被鉴定人在经过有关机构诊断后,被确诊为既往史精神病患者,并作为此案件被告人身份,则表示其不享有诉讼权利。一旦精神病者可以行使刑事责任能力,从而享受豁免资格,并严重危害到了他人与社会生命、财产安全,势必会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也会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众怒。3、在鉴定中融入侦查人员进行协作对于侦查人员来说,开展大量的鉴定之前准备工作,旨在还原被鉴定人作案时精神面貌,从而有利于鉴定人员进行后续检查工作,也对最终鉴定结果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案件的办理需要注意如下事项:(1)详细的案件过程、事实与资料,这类调查取证是开展司法精神鉴定的重要前提。因此为了保险起见,开展缜密且充分的调查取证是侦查人员工作核心所在。这也有利于检定人员顺利进行所有流程,也尽量避免了资料不足的情况。(2)鉴定问题会越来越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案发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尤其不能保证客观的鉴定结果。因此为了有效降低伪装精神病数量,侦查人员在出现伪装精神病或发现精神病情况时,需要移交鉴定机构进行诊断,并第一时间递交详细案件资料与证据。(3)在鉴定伪装精神病者过程中,由于侦查人员保密意识薄弱,于是无形中暴露了鉴定结果,这对于正常人与精神病者来说,势必会对被鉴定人自然流露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引发其不同的心态变化,在这种无意识人为操作下,促使了雕饰痕迹的产生,这将会对客观的诊断结果起到消极的影响。我国和外国对违法精神人的处理的不同基于当前所采用的私立救济方式,我国仅有部分公权力会插手刑事责任的追究,因此造就对于精神病人的制裁,主要是以隔离治疗的途径,而这种做法无疑致使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的约束与审判。因此对于妄图伪装精神病者来说,在尝到前车之鉴甜头后纷纷效仿。而在西方国家的美国,对精神病囚犯实施的是强制治疗的方式,由政府投资创建出特定机构,并为这类犯罪嫌疑人提供特殊的法律制裁场所。法院对于具有凶残暴力的犯人,以及存在一定危害的精神病犯人,会将其关押至精神病治疗中心,该地区隶属于警局惩教蜀管辖,而设立的防护级别较高的特殊区域,当然这是我国香港与澳门地区所实行的管教方式。这类状态的管教其相同之处在于有犯罪事实、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随后被限制人身自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