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河南省郑州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节选自戴圣《博学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形容词,指高尚、光辉,与《老子四章》“自见者不明”的“明”词义不同。B.而,表承接,与《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而”用法相同。C.恐,指惊慌害怕,“恐”与《水调歌头》“又恐琼楼玉宇”的“恐”字含义不同。D.齐,使动用法,指使……和睦,与《谏逐客书》“却宾客以业诸侯”的“业”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材料一第二段提出“八目”,前四条专注心性修养,后四条侧重外显行为。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4.材料二画横线句中的“此道”具体是指什么?请结合材料一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观点,分析“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原因。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天下有道之士,固犹少。虽幸而有,未必知也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贤主知其若此也,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太公钓于滋泉,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已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选自《吕氏春秋•览•先识览》,有删改)材料二: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选自王安石《材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B.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C.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D.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者不四”是就“三王”而言,“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B.“至舍,弗辞而入”与“婴可以辞而无弃乎?”两句中的“辞”意思不同。C.“其妻望而拊心曰”与“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两句中的“望”意思相同。D.“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与“抢呼欲绝”(《促织》)两句中的“绝”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认为有道之士与圣贤之人少而难得,即使有,而君主又往往不了解他们,囚主相及”的重要原因。B.乱世之中,有道之士多在江海幽闲之所,贤主往往能够访而得之,纣王贵为天子却失去了这个贤士。C.越石父认为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不可以忍受屈辱,晏子能用左骖赎救自己,应是了解自己的D.列子谢绝郑子阳之粟,说明他预料到郑子阳终将因无道而被杀,所以为了免除不义、避开悖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②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老子>四章》)(5)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在贤才稀少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到如材料二中所说的“得之”?。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九月己酉,上面定勋臣爵邑。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遂皆悦服。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B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C.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D.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爵邑,指爵位和食邑。《礼记·王制》中记载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万户侯即拥有食邑一万户的侯爵。B.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五谷之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在“执干戈以卫社稷”中即是此意。C.少师,官名,春秋时楚国设置,为辅导太子的官员。北周以后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多为大官的加衔。D.炀帝,是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炀、幽为恶谥,文、灵为美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即位后确定诸将功劳,李神通认为自己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功劳最大。而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功劳应该在李神通之上。B.太宗认为,选用人才如同选用器具一样,取其长处就可以了。大臣推荐人才,应该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而不应该诬蔑当代的人。C.太宗认为自己的弓箭优良,但是造弓的工匠却指出这些都不是好弓。太宗从这件事情当中悟出了道理,于是多次接见官员,询问民情与施政情况。D.太宗的神采英武刚毅,大臣见他时手足失措。于是太宗每次见人奏事,都对他们和颜悦色。他也要求大臣们以前人为戒,敢于直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2)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14.曾巩在《唐论》中说:“(太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太宗身上的哪些品质使他能够开创“贞观之治”?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陭,始不盛者终必衰。《诗》云:“原隰②既平,泉流既清。”本立而道生,《春秋》之义,有正春者无乱秋,有正君者无危国。《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责建本而重立始。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君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权势矣。此皆《春秋》之义,而元年之本也。”夫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无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曾子芸③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蹶然而起,进曰:“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不闻瞽叟④甲有子名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⑤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学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注】①畸:歪斜。②隰:低湿的地方。③芸:通“耘”,除草。④瞽叟:上古人物,舜与象的父亲。⑤箠:刑杖。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人之行莫大A于孝B孝行成C于内D而嘉号布E于外F是谓建之G于本而荣华自茂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年,常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文中与《公羊传》中“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的“元年”皆为此意。B.文中“距”指“抵抗”、“据守”,这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距”词义相同。C.执柄的本义为拿着器皿的柄,后来引申为掌权或执掌权力的人。文中“执民柄者”指引申义。D.“内”指“接纳”,这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内”词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先引用孔子名言,强调“本”的重要性,然后引用《诗经》和《易经》中的话,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建立根本的观点。B.吴子认为“国君必慎始”,国君要重视确立良好的开端,这与《老子》中“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表达的意思相同。C.曾参因在瓜田锄断了瓜的根恭顺地对待盛怒的父亲的棍棒击打,选文运用这一事例,意在证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的观点。D.舜在父亲用小的刑杖打他时就防备,用大的刑杖打他时就逃走,孔子认为舜的行为是可取的,他是用坚守道义的方式来行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2)今子委身以待暴怒,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14.文中第二段提出了“君主端正自己”的途径和目的,请简要概括。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文本二: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逐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老子修道德A其学B以自隐无名C为务D居周E久之F见周G之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B.“书”,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的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14.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你简要概括。答案河南省郑州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10.C11.B12.D13.(1)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2)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14.①“此道”具体是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②原因: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能修养自己的品性。不断地修身,那么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一个人的心不专注,看到东西如同没有看见,听到声音也如同没有听见,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焉”是“在”的宾语,中间不断开,“焉”后断句,排除AB;。“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句式相同,应分别“视”前、“见”“闻”后断句,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高尚、光辉;/彰明。句意: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B.“用法相同”错误。表承接/表假设。句意:知道应达到的境界就能够志向坚定。/如果不断地雕刻,那么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可以雕镂成功。C.正确。句意:有所恐惧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又害怕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D.使……和睦/使……成就功业。句意:先要使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和睦。/拒绝宾客使他们去成就其它诸侯的功业。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错误,他们躲藏的目的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即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欲”,想要;“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正”,端正。(2)“自……以至于”,从……到……;“壹”,都;“本”,根本。【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二分为三部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观点,“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是对观点的进一步阐释,“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效果,所以其中的“此道”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意思是“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可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能“修身”,而“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则是强调不断的修身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百姓,在于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内心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好美色一样出自真心,这样才算是满足自己的心意。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见到君子之后便躲躲藏藏,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掩盖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真实情况,一定会显露在外表上。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所谓修身在端正心念,我们有所愤怒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恐惧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喜好、逸乐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忧患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如果一个人的心不专注,看到东西如同没有看见,听到声音也如同没有听见,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这就叫做修身在于端正心念。材料二: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人一遍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别人十遍能做到的,我做一千遍。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3.D4.C5.D6.①而且正当他有饥寒之苦的时候,尚不肯随随便便地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因为事先预见到了事情的发展变化。②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货物,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7.①访贤:乱世贤士多隐,要善于发现;②礼贤:对人才要以礼相待;③知贤:要真正地了解人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郑子阳让官吏送给列子几百石粮食。列子出来会见使者,拜而又拜后谢绝了。使者离开。“遗”的宾语为“之粟数十秉”,所以应在“秉”后面断开,排除AC;“出”“见使者”是“列子”的两个连续的动作,中间不应断开,并且“去”的主语是“使者”,所以应在“辞”后面断开,排除B。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告辞/谢罪”;句意:到了馆舍,晏子不向他告辞就进去了。/我可以向您谢罪而不被拒绝吗?C.“意思相同”错误。“埋怨/期望”;句意:他的妻早怨恨地捶着胸脯说。/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D.正确。“断绝/形容到了极点”;句意: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呼天喊地,悲痛欲绝。故选C。【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说明他预料到郑子阳终将因无道而被杀”错误。列子只预料到郑子阳因人之言送给他粮食,没有预料到郑子阳会被杀。故选D。【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方”,正当;“苟”,随便;“先见其化也”,判断句,这是因为事先预见到了事情的发展变化。②“是以”,因此;“贵”,重视;第一个“学”,补救。【小问5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从“天下虽有有道之士,固犹少”“故欲求有道之士,山谷之中,人才稀少,贤主要善于从江海幽闲之所发现人才;从第二段晏子对待越石父例子可见,对待人才需以礼相待;从第三段列子的话“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有且以人言”可见,不只仅凭他人之言,要真正地了解人才。参考译文:材料一:天下有道之士,本来就很少。即使幸或有贤人,也未必被人知道。所以成就王业的人没有出现四位,称霸诸侯的人没有出现六位,被灭亡的国家一个连着一个,被囚禁的君主一个接着一个。贤明的君主知道情况是这样,所以想要访求有道之士,就应该到江海之滨,山谷之中,僻远幽静之处。太公在滋泉边钓鱼,周文王得到了他。文王只是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纣是天子。然而天子失去了太公,而诸侯却得到了太公,这是因为文王了解太公,而纣不了解太公啊。晏子到晋国去,看见一个反穿皮衣背着草的人正在路边休息,他认为这个人是个君子。派人问他说:“你为什么到了这里?”那个人回答说:“我给齐人为奴,名叫越石父。”晏子立刻解下车左边的马把这个人赎了出来,跟他一起乘车回去。到了馆舍,晏子不向他告辞就进去了。越石父很生气,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派人回答他说:“我不曾跟你交朋友啊。现在我从患难中把你解救出来,我对你还不可以吗?”越石父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可以忍受屈辱,在已经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要挺胸做人。因此,我要跟您绝交。”晏子于是出来见他说:“刚才只是看到客人的容貌罢了,现在才看到客人的心志。我可以向您谢罪而不被拒绝吗?”越石父说:“先生以礼相待,我怎敢不恭敬从命。”晏子于是把他待为上宾。列子很贫困,脸上现出饥饿的气色。有个宾客把这种情况告诉给郑相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之士,居住在您的国家却很贫困,您恐怕是不喜欢士吧?”子阳让官吏送给列子几百石粮食。列子出来会见使者,拜而又拜后谢绝了。使者离开。列子进了门,他的妻早怨恨地捶着胸脯说:“听说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乐。如今妻子儿女已经面有饥色,相国派人探望并给先生您送来吃的,先生您又不接受。我们岂不是命中注定要受贫困吗?”列子笑着对她说:“相国自己并不了解我,是因为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过不了多久,同样又将会因为别人的话治我的罪。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结果人民果然发难,杀死了子阳。接受了人家的供养,却不为他遭难而去死,就是不义,为他遭难而去死,就是为无道之人而死。为无道之人而死,就是悖逆。列子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岂不是很远吗?正当他有饥寒之苦的时候,尚且不肯随随便便地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因为事先预见到了事情的发展变化。(选自《吕氏春秋•览•先识览》,有删改)材料二: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人才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患,人才的得失与否,与国家治乱的命运无关。(选自王安石《材论》)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D11.D12.A13.(1)叔父是皇族至亲,我对您确实没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凭借私情胡乱地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2)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混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14.①不徇私情,公平公正。②访求贤才,不拘一格。③体察民情,虚心纳谏。④以诚治国,反对诈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他曾对公卿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一定要借助于镜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然要善待忠正耿直的大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大臣阿谀逢迎,顺从旨意,君主就会失去国家,大臣又岂能独自保全!“其形”作“见”的宾语,不能断开,且“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与“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是对称句式,排除AB;“其君愎谏自贤”与“其臣阿谀顺旨”句式对称,应分别单独成句,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D.“炀、幽为恶谥,文、灵为美谥”错误,“灵”,“乱而不损曰灵”,乱指的是胡作非为,损是指没有把国家毁掉,为恶谥。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李神通认为自己……功劳最大”错误,李神通只是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房玄龄等人,并没有说自己的功劳最大。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叔父,国之至亲”是判断句式;“诚”,确实;“爱”,吝惜;“以”,凭借。(2)“君,源也;臣,流也”是判断句,“……也”为标志;“浊”,使动用法,使……浑浊;“而”,表示转折,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和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由“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可知,唐太宗不徇私情,公平公正。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唐太宗访求贤才,不拘一格。由“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可知,唐太宗体察民情,虚心纳谏。由“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可知,唐太宗以诚治国,反对诈术。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初九),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九月己酉(二十四日),太宗与群臣当面议定开国元勋的爵位食邑。于是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止。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现在房玄龄等人的功劳却在我之上,我内心不服。”太宗说:“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了大唐江山,论功行赏,功劳本来就应该在叔父之上。叔父是皇族的至亲,我对您确实没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凭借私情胡乱地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于是大家都心悦诚服。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荐举一个人。太宗质问其原因,封德彝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闰三月,壬申(二十日),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朕得到十几张好弓,自认为没有能超过它们的,最近拿给做弓箭的弓匠看,他说:‘都不是好材料。’朕问他原因,弓匠说:‘木料的中心部分不直,所以脉纹也都是斜的,弓力虽强劲但箭发出去不能走直线。’朕这才醒悟到以前对弓箭的性能分辨不精细。朕以弓箭平定天下,而对弓箭的性能还没有能完全认识清楚,何况对于天下的事务,又怎么能遍知其理呢!”于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夜班,多次接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有人上书请求除去奸佞之人,太宗问:“奸佞之人是谁?”回答道:“臣身居草野,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之人,希望陛下对群臣说话的时候,有时假装恼怒加以试探,那些坚持道理、不屈服于压力的,便是耿直的忠臣;畏惧皇威、顺从旨意的,便是奸佞之人。”太宗说:“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浑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使用诈术,又如何能要求臣下耿直呢!朕正以至诚之心治理天下,你的建议虽好,朕不采用。”太宗的神情、风采英武刚毅,众位大臣进见他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后,每次见人上朝奏事,都要对他们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之言。他曾对公卿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一定要借助于镜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然要善待忠正耿直的大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大臣阿谀逢迎,顺从旨意,君主就会失去国家,大臣又岂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对隋炀帝阿谀奉承以求保全富贵,炀帝被杀后,世基等也难免一死。望你们以此为戒,每件事的得失,都要不惜畅所欲言!”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10.BDF11.B12.A13.(1)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您耗费力气教训我,(您的身体)该不会有什么损伤吧?(2)如今你把身体交给你父亲处置,等待你父亲的暴怒,以自己的死来使你父亲陷入不义的境地,不孝的行为有比这更大的吗?14.(1)途径:广开言路,择善而行。(2)目的:不被隔绝蒙蔽,不失民心,不失权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人的行为中没有比尽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孝敬父母的德行在内心养成,而美好的名声传播在外,这就好比在好的根基上生长花朵自然会繁茂。“于孝”是“大”的后置状语,后置状语“于孝”后断开,即B处;“孝行成于内”和“而嘉号布于外”结构一致,都是状语后置句,各自成句,分别断开,即DF处。故在BDF三处断句。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拒绝,反对;据守。句意:从四方来的人不要拒绝。/据守函谷关,不要让其它诸侯进来。C.正确。D.正确。接纳;结交。句意: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这不是因为内心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与《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表达的意思相同”错误,《老子》中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强调慎始慎终,吴子之言“国君必慎始”只说到了“慎始”,无“慎终”之意。C.“意在证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的观点’”错误,根据原文中的“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可知,曾参不讲道义的孝,会陷父亲于不义,反而是不孝,选文运用曾参的事例,意在论证孝行与道义须结合的观点。D.“孔子认为舜的行为是可取的”错误,原文“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并没有认为舜的行为是可歌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大人”,指父亲,父亲大人;“教”,教训;“得无……乎”,该不会……吧。(2)“委身”,把身体交给;“不义”,不义境地;“孰是”,“孰(与)是”,跟这个比,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1)途径:由原文“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可知,广开言路,择善而行。(2)目的:由原文“可谓不壅蔽矣……可谓不失民众矣……可谓不权势矣”可知,不被隔绝蒙蔽,不失民心,不失权势。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就随之产生了。”根本不端正的细枝末节必然会歪斜,开始就不兴盛的最后必定衰败。《诗经》中说:“高田低地修整之后,泉水河流也就清澈了。”说的就是根本建立起来道就随之产生的道理。《春秋》中的道理是:(一年中)有了正常的春季就不会有糟糕的秋季,有了正直的国君就不会有危亡的国家。《易经》中说:“建立了根本万事万物都能有条不紊,开始时错了很小的一点,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失误。”所以君子崇尚建立根本并重视确立良好的开端。 魏武侯向吴子问什么是“元年”。吴子回答说:“说的是国君在开始的时候就必须小心谨慎。”“怎样在开始的时候就小心谨慎呢?”吴子说:“端正自身。”“怎样才能端正自身呢?”吴子说:“明达智慧。”“智慧不明达怎么能端正自身呢?”“广泛听取建议而善于抉择,所以能明达智慧。因此古代国君刚治理政事时,有来谒见的老百姓,必定使其通达无阻;有来求教问题的公族大夫,必定会与他们交谈;从四方来的人不要拒绝,这样可以说不会被蒙蔽;应该分赏俸禄的一定要给予,动用刑罚一定要公平适中,国君的内心一定要仁厚,常想着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害,这样可以说不会失去民心;国君自身一定要正派,身边的大臣一定要谨慎挑选,大夫不兼任其他官职,掌握对臣民的赏罚大权的人不集中在某一家族,这样可以说不会独揽权势。这些都是《春秋》中的道理,并且是元年的根本。” 君臣与百姓之间,彼此转化互为根本,好像围绕圆环运动没有尽头。孔子也说:“人的行为中没有比尽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孝敬父母的德行在内心养成,而美好的名声传播在外,这就好比在好的根基上生长花朵自然会繁茂。 曾参在瓜田除草不小心锄断了瓜的根。他的父亲曾皙很生气。拿起一根大棍击打他。曾参跌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急遽地站起来。上前对父亲说:“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您耗费力气教训我,(您的身体)该不会有什么损伤吧?”曾参退下后弹琴唱歌,想要让曾皙听到他的歌声,让父亲知道自己身体无恙。孔子听说这件事,告诉门人说:“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认为没有过错,托人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你没有听说瞽叟有一个儿子名叫舜吗?舜侍奉父亲,父亲想找他来使唤他,他没有不在父亲身边的,但他父亲想找他来杀掉,从来没有找到他过。父亲用小的刑杖打他他就等着忍受,用大的刑杖打他他就逃跑,来躲避父亲的暴怒。如今你把身体交给你父亲处置,等待你父亲的暴怒,以自己的死来使你父亲陷入不义的境地,不孝的行为有比这更大的吗?你不是天子的臣民吗?杀了天子的臣民罪过该是怎样的呢?”凭借曾参的才能,又处于孔子的门下,有了罪过自己却不知道,想要行为合乎义真是难啊!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ADF11.C12.A13.(1)百姓行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2)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14.①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②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老子修道德”中,“老子”是主语,“修”是谓语,“道德”是宾语,宾语后断开,即A处;“其学”是“以自隐无名为务”的主语,而“以自隐无名为务”是“以……为……”的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其后断开,即D处;“周之衰”是“见”的宾语,前面省略主语“老子”,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杂志期刊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2024-2025学年延安市黄龙县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忻州市岢岚县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霞浦县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果蔬设备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2024年版加工承揽保密条款3篇
- 2022年幼儿园中班安全教案7篇
-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合集15篇)
- 2024年化工设备上门检修与安全评估协议3篇
- 银行员工辞职报告(13篇)
- 任务3干鲍鱼涨发
- 气体检测系统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题
- 新一代大学英语发展篇综合教程2答案
- 公务员调任(转任)审批表 - 阳春人才网
-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
- 大班音乐《欢乐颂》课件
- 《钢结构》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要点-2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 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2021
- 零基础的住宅和城市设计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同济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